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什麼特點?

簡單談談一下西方文學的中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創作特點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題主你要求簡談,可是人家隨便一個流派特點都能寫一本書,這個回答5100字……雖然長,可是真的算「簡談」了。

嗯,我這個回答盡量盡量讓對文學和現代西方哲學不關心、沒了解的知友也能看得懂。

我把重點都加粗了。

本回答分為三個部分,總結在每個部分的最後。

開始正題吧。這個問題可大了,我現在也是邊查資料邊回答這個問題。要真正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分三步,

一、什麼是現代主義文學?它誕生的背景是什麼?有哪些流派?

二、什麼是後現代主義文學?它誕生的背景是什麼?有哪些流派?

三、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異同點有哪些?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來逐漸找出現代與後現代主義的特點。

第一部分——什麼是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產物,是1890年-1950年間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一個國際文學思潮。

一、現代主義誕生的背景

在社會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聯社會主義誕生的影響,因而歐洲知識分子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懷疑心態。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頓力學體系瓦解的影響,動搖了歐洲知識分子的宇宙觀。在文化哲學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價值」、「上帝死了」,使歐洲知識分子對古典哲學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大背景下,歐洲的知識分子很難不去懷疑和否定傳統。

二、現代主義文學誕生的背景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現代主義出現之前,歐洲文學有兩大傳統文學流派,一是現實主義,一是浪漫主義。

現代主義可以看做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轉變後形成的。

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是對傳統浪漫主義的轉變,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畫像》,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可以說走向一個極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是對現實主義的轉變,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學創作的特點是:a.用生物學的觀點寫人。b.描寫的繁瑣性,醉心於對偶然現象的瑣碎的描寫。c.鼓吹無思想性。提倡要向實驗科學家那樣純客觀地記錄事實,排斥創作的主體性。自然主義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這是傳統文學向現代主義文學轉變的開端。

三、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

1.象徵主義。意象派詩歌。
這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徵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代表作家有龐德、艾略特。代表作品就是很著名的艾略特的《荒原》,還有那篇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的龐德的《地鐵車站》:

在地鐵站

人潮中這些面容的忽現

濕巴巴的黑樹丫上的花瓣

2.表現主義。

什麼是「表現」?要理解這個看似簡單的詞需要知道一個文學傳統。

就是文學本質中的「表現論」和「再現論」的爭論。

「再現論」認為文藝是客觀現實的再現。文學作品應該做的是去模仿世界,不注重對人情感的表達,大部分的「再現論」觀點的支持者都是理性主義者,比如柏拉圖。

「表現論」認為文藝是作家心靈的表現。文學作品應該去表達人的感情和思想,不注重對現實的描寫。大部分的「表現論」觀點的支持者都是非理性主義者, 比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性心理學,克羅齊的直覺主義。

因此,我們從以上的論述可以大概猜出來,這個20世紀出現的表現主義,應該追求的是對於人情感、精神的表達。認為文學不應當去客觀地記錄現實,而應當去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因此在作品上的特點就是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大量的變形和抽象化,時空錯雜。代表作就是卡夫卡的《城堡》《變形記》。

《變形記》就是寫主人公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整部小說就是主人公從這個「甲蟲」的視角去看待格里高爾一家人以及整個資本社會。卡夫卡在這裡對生活進行了抽象和變形,給讀者一種不真實但卻深刻的印象。卡夫卡的作品沒有明確提出什麼主題,不同的讀者因此會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其表現的是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有的人認為這是表現資本社會對人的異化。但總的來說,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大量的變形和抽象化,這是表現主義文學的特點。

3.意識流小說

這是很著名的,恐怕是人盡皆知的現代小說流派。很多人認為其來源於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但其實不完全對,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只是其一個理論來源,其還有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來源是柏格森的「生命—直覺主義」,這個學說認為理智都是不靠譜的,無法認識宇宙的本質的。人只有通過一種內在的體驗,一種神秘的直覺方可把握這個世界。

而意識流小說則秉承了這個主張。具體來說,意識流小說描寫的是主觀的心理現實而不是客觀的社會現實,因此多描寫人的意識活動。喜歡打破時空的秩序和區別。 喜歡自由聯想,認為小說中主人公的意識流越是自由的,其小說越能顯示出意識表現和深層含義。 不喜歡理性地去分析事物,而愛用非理性、非邏輯的思維方式。下面這個伍爾芙的《牆上的斑點》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小說描寫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主人公一會由斑點聯想到釘痕、掛肖像的前任房客;一會從對斑點的疑惑聯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準確性和人類的無知;一會從猜測斑點是一個凸出的圓形聯想到一座古象,進而想到憂傷、白骨和考古…最後發現牆上的斑點不過是一隻蝸牛。

4.存在主義文學

不少人喜歡把存在主義劃分到後現代,但我覺得存在主義文學無論從本質上,還是其發展的時間上,它都應當毫無疑問地屬於現代文學。有人甚至寫文章論述了存在主義文學為何是現代主義文學薩特與存在主義文學是後現代主義嗎?――中國文學網

存在主義文學的核心是存在主義的「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人是痛苦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選擇」。

「存在先於本質」 意味著,生活本身是無意義的,人一生下來也並沒有本質,人只有活著,經歷了生活,才自己決定了自己的本質。因此,人是自由的人。正因為人生沒有意義,所以人可以為自己選擇意義。正因為人並不是一出生就被定義,所以人可以選擇自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存在主義文學多從主人公所處的「不自由」的環境中去表現人的「自由」,從「荒謬」「痛苦」的世界中,去寫主人公的選擇。

代表作有加繆的《局外人》。

四、小結

從上述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主義有以下特點:

1.不再追求對社會現實的描繪,描繪的多為心理現實,基本上屬於文學「表現論」

2.採用的多為非線性敘事

3.普遍運用象徵隱喻

4.更注重人的主體性,有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

5.對於一般人來說,現代主義小說很難讀懂

6.在繼承傳統文學的基礎上進行反叛,但是反叛意味還沒有那麼明顯

第二部分——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一、「後現代主義」的定義

後現代的定義非常之模糊,不同的人對於不同的後現代主義的表述都不一樣,因此也形成了非常多大相徑庭的「後現代主義」概念。

哈貝馬斯認為後現代主義產生於二戰以後,是一股反現代性的思潮,但現代性發展的尚不充分,後現代主義登上歷史舞台的時機尚未成熟,應該對後現代主義加以抵抗。

傑姆遜認為後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表徵,標誌著對現代主義深度模式的徹底反叛,興起時間應該是50年代,與消費的資本主義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貝爾認為後現代主義是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而興起的,是社會形態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因此後現代主義產生於60年代。

再摘錄一段度娘的話:

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準,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並為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

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

公認的,以下幾個流派是屬於後現代主義的。

1.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是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人,對社會公認的一切價值都抱有背道而馳的態度,往往以頹廢、墮落、犯罪、縱慾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戰後美國本土產生的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流派。

「垮掉的一代」的作家們創作的作品通常廣受爭議,原因是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和形式上也往往雜亂無章,語言粗糙甚至粗鄙。 代表作是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寫得是一群學生開車橫穿美國,一路狂喝濫飲,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縱,在經過精疲力竭的漫長放蕩後,開始篤信東方禪宗,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2.黑色幽默文學

緣於美國中小資產階級出於對共產主義革命的先天恐懼心理,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於是產生了對現實採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這個流派有一個很著名的代表作,是海勒的《第22條軍規》。作者在小說中摒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使整個作品沒有一條完整的情節發展線索,也沒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滿著混亂,喧鬧,瘋狂的氣氛。但作者同時強調的是一種「嚴肅的荒誕」,在作品中諷刺了他眼中的美國社會只服從「第22條軍規」的荒誕邏輯。

3.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

代表作就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要注意的是,魔幻現實主義通常是興起於一些壓迫、獨裁或集權社會裡,可能表現了對於這樣一個高度危險的政治現實的一種調適。另一方面,魔幻寫實也超越了這些社會限制。

不同於科幻和奇幻文學的是,魔幻現實主義會將它的世界描寫得荒誕古怪、反覆無常,而嚴謹的科幻文學則是受限於物理學法則,或者像奇幻文學會有固定的規則在裡面(比如說,你必須將一枚戒指丟入火山中,或沒有男人能殺得了某位騎士)。

舉例來說,許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在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報道紀錄,然而仔細去審視的話,就會發現它們帶有一些報道技巧所無法解釋的非真實性和神秘面在裡面。魔幻現實主義並不是一種運動或學派,而是一種寫作風格。它和超現實主義並沒有正式的關連。

三、小結

從上述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現代主義有以下特點:

a.很多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比現代主義更難讀,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第22條軍規》出版20年的發行量是150萬冊,這是一個證據。 像是《在路上》《百年孤獨》這些作品,雖然比起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文學在語言表達和手法上沒那麼直接,但遠不至於讀不懂。

b.後現代文學更具有現實針對性,政治色彩更明顯

c.後現代主義文學對於對文化的批判更加猛烈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異同(個人見解)

相同點:

1.非線性敘事

2.反理性

3.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揭露

4.對傳統文學寫作方式的反叛

不同點:

1.現代主義文學在形式上是對傳統文學的一個反叛。但因為現代主義是在傳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對於傳統文學還不至於否定。而後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基礎上發展而來,其不僅否定傳統,並且否定現代主義。

2.現代主義對資本社會進行了懷疑和揭示,後現代主義將現代主義邏輯推向了極端。不僅反對現代資本社會,甚至反傳統、反文化、反現代主義。反文化的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極端擴張而導致的文化霸權主義,意味著話語溝通和制約的無效,鼓勵文化瀆神和信仰悼亡。後現代主義比現代主義更現代,是現代主義的推進。後現代是以反對文化的激進方式使人對舊事物一律厭倦從而達到文化革命的目的。這是一種以反文化為內容的新文化,對傳統文化而言具有特殊的歷史內涵,既是終結又是開端。

3.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推進,但這不意味著後現代比現代主義更難讀。後現代主義文學鼓勵大眾的參與。後現代文學中有一種「撲克牌小說」,作品被分為一段段,讀者可以像玩撲克一樣參與藝術創造。

4.後現代主義文學迎合大眾,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精英主義」。

5.後現代主義對現實的諷刺更加直接,更具有現實針對性。

如果做一個比喻,現代主義像是一個正襟危坐、滿腹經綸的貴族紳士在講授學問。而後現代主義則像是一個街頭的嬉皮士,以玩世不恭的態度粉碎這個、摧毀那個。

=========================================================

至於有人問為什麼後現代主義會反對那麼多的事物。

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後現代主義的本質就是「破」,而不是「立」。在他們看來,「為什麼要反對那麼多事物?」並不是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維持現在世界的現狀?」這才是一個問題。

具體來說:

1.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比如誕生了著名的「垮掉的一代」,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喪失了對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他們篤信自由主義理念。他們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這一代人對其後的歐美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從繼承和發展上來看,後現代主義將現代主義的邏輯推向了極致,現代主義文學作家在繼承傳統上反叛傳統追求創新,但是他們還追求「立」。但在後現代作家看來,不僅現代主義以前的文學傳統已不合時宜,連現代主義也在其發展過程中變得日益陳舊。

3.從觀念上來看,a.在後現代主義者眼中,文學和藝術應該是建立在對現有秩序的解構基礎之上的。後現代文學不依託任何死去的或活著的理論。b.後現代主義者認為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從話語中派生出來的短暫的產物,不值得「真誠」、「嚴肅」的對待。

因此上面這些觀念反應到文學上來,就必然變成「不嚴肅」「不真誠」「否定一切」

================================================================

相關問題:解構是什麼?它是後現代主義的核心嗎? (注意:這個問題說的不是文學,而是更多指涉哲學)

本回答尚待補充……回答的時候手邊沒參考書,很多參考資料都是在網上查找的。


前不久正好在美國文學課上接觸到這個話題,粗略談一談,內容自然就主要集中於美國文學了。

現代主義

【時間】約為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1900s~1950s)

【受影響因素】

·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對共產主義的恐懼

·咆哮的二十年代、大蕭條、商業主義

·人口增長

·青年文化

·對於傳統消亡的恐懼

【典型特點】

·疏離感

·諷刺與輕描淡寫

·新的寫作手法

-意識流

-內心獨白

-碎片化寫作

·女性與種族化作家

【分支】

·迷惘的一代:一戰後生活在巴黎的美國人,作品中充滿疏離感與絕望感。

比如:T.S.艾略特(代表作:《荒原》、《四個四重奏》)

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

歐內斯特·海明威(代表作:《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

·意象派:迷惘一代的分支。意象派詩歌與日本俳句有相似之處,試圖捕捉世界的一個剪影。

比如:埃茲拉·龐德(代表作:《在地鐵站內》)

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代表作:《佩特森》)

華萊士·史蒂文斯(代表作:《冰激凌皇帝》)

·哈林文藝復興:黑人作家的興起,同時伴隨黑人音樂與藝術的發展。

創作目標有二:一是描寫非裔美國人的生活經歷,二是證明黑人作家的寫作實力。

·南方文藝復興:仿照早期鄉土作家(如馬克·吐溫),描寫南方的風土人情。

比如:威廉·福克納(代表作:《喧嘩與騷動》)

·傳統派詩人,如羅伯特·弗羅斯特(代表作:《未曾選擇的路》)

·實驗派詩人,如e.e.卡明斯(代表作:《對永恆和對時間都一樣》)

·現代主義劇作家,如亞瑟·米勒(代表作:《推銷員之死》)

後現代主義

【時間】約20世紀50年代至今(1950s~)

【受影響因素】

·前所未有的繁榮

·全球衝突:韓戰、越戰、冷戰的結束、海灣戰爭、恐怖主義和911

·公民、女性與同性戀權益運動

·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

·科技發展與數字革命

【典型特點】

·對於傳統價值觀的質疑

·批判與諷刺、現實性與荒謬感

·反英雄

·疏離與冷漠

·被隔絕的個體

【分支】

·垮掉的一代的詩人(嬉皮士前身,受過良好的教育,高智識水平,同時狂野無比)

比如:傑克·凱魯亞克(代表作:《在路上》)

艾倫·金斯堡(代表作:《嚎叫》)【謝謝評論指正】

(順便說句,電影《殺死汝愛》是講這哥幾個的,有興趣可以去看)

·自白派詩人:運用自身痛苦來掩飾深深的絕望。

·此外,代表作家還有J.D.塞林格(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詹姆斯·瑟伯(代表作:《當代寓言集》)、杜魯門·卡波特(代表作:《冷血》)等。實際上,你可以把所有1950s之後的作家都划到這個時間範圍里,連史蒂芬·金都算。

·多文化作家,比如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猶太裔的埃利·維塞爾,比如寫《喜福社》的譚恩美等等。

很滿足題主簡單談談的要求了吧~


其實,我覺得樓主的問題可以更擴大一點,不僅僅是在文學領域,而是在文化、藝術及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都存在著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的爭論,這是西方的兩股思潮,尤其是後現代主義的出現,簡直像洪水猛獸一樣,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畢其一生,都在為現代主義辯護,批判後現代主義。

為了搞清楚後現代主義,有必要先解釋一下現代主義。現代性強調理性、民主和自由,推崇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崇平等和博愛,來源於文藝復興,是現代西方社會繁榮的思想助推器和精神源泉。

從社會進程與時代特徵而言,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到20世紀後,社會結構、機制與文化價值有重大變遷,後現代主義思潮應運而生。其基本特徵包括:

1、對現代的批判:主要體現在清理形而上學,二元對立論,解構現代性,從中心到邊緣,撬動、顛覆傳統文化價值;

2、後現代主義包括以下顯著特點:

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零亂性或片段性、碎片化(fragmentation)

非原則化、非合法化、非中心化、非權威性、反智傾向嚴重(decononization)

無我性、無深度性(self-less-ness/depth-less-ness)

卑瑣性、不可表現性(the uppresentable)

反諷(irony)

種類繁雜(hybridization)

狂歡(carnivallization)

行動參與(performance participation)

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

內在性(immanance)

幾乎所有的後現代主義都具備以上特點,我們從周星馳的電影,安迪-沃霍爾的摩登藝術、巴黎蓬皮杜博物館、垮掉一代的詩歌及小說、互聯網廣告、社交產品碎片化等等涉及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後現代主義,這種思潮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心靈層面,在與現代主義的博弈中佔據牢牢的優勢。

這兩股思潮的角斗,是一場極具爆炸性的、影響極其深遠、事關當代價值體系的戰爭,它的戰場就在我們的心裡和大腦中,時時刻刻都在糾纏不休。


後現代主義已死。

消費者用腳投票,後現代被迫融入主流文化,偶爾被主流文化引用一兩下,就像每個月吃一兩頓左宗棠雞。

後現代主義作為挑戰者,最後變成其挑戰對象的弄臣玩物,這是資本主義的偉大勝利,也是文明社會的偉大勝利。只有在禮崩樂壞的地方,後現代主義才能以禪宗和格律詩的形式綿延千年。


一般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根本特徵是去中心化,而現代主義文學雖然非理性但仍維持一個中心。

簡單的說,

現代主義文學可以概括為:非理性主義思潮+心理轉向。(現代心理學/精神分析)

後現代文學可以概括為:不確定的內在性。(現象之中沒有本質、偶然之中沒有必然、意識之中沒有意識、語言背後沒有語言。(劉象愚))

----------------------------------------

現代主義包含的文學流派: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意識流

「往哪分都行」:荒誕派戲劇、存在主義

後現代主義包含的文學流派:新小說、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說、魔幻現實主義

(具體人物/代表作略)

------------------------------------------

附伊哈布哈桑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特點的概括:

-------------------

關於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相關書目推薦:

馬泰 卡林內斯庫 :《現代性的五副面孔》

伊哈布 哈桑:《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主義概念初探》

佛克瑪主編:《走向後現代主義》

劉象愚:《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附一篇文章:推薦:哈桑談後現代主義


課上做的筆記 感覺對比的很好 如果你能看懂的話


現代主義:這個世界是多麼虛無我們的靈魂是多麼痛苦55555好絕望好痛苦我們還是要繼續追求真理。

後現代主義:你們這些老頭兒這麼認真幹嘛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起開心地玩耍濫交喝酒抽大麻吧么么噠。


以中文將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就是高行健的《靈山》。這可能是繼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之後,第二部以「你我他」為敘述對象的中文小說,相當罕見,所以獲得了諾貝爾獎的青睞,但卻是部不折不扣的西方文學作品,縱使它以傳統正體字、直向右行敘述,骨子裏卻只是一部以中文陳述的西方邏輯敘述,所以諾貝爾文學獎才能與之相應,但它說《靈山》「建構了中國文學敘述的新管道」,毋寧說《靈山》映證了西方邏輯敘述是中國文學敘述的唯一出路。這對追求中文敘述「自然性」的高行健而言,未嘗不是一個嘲諷。

《靈山》之後,高行健就開始衝擊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而挾其諾背爾文學獎的背書,在市場上掀起巨浪的就是《沒有主義》。高行健提出「沒有主義」的見解絕非偶然,乃一個連貫的思想體系運作而造成的結果;有趣的是,他並不知道自己有這麼一個思想體系,所以宣稱自己「不是理論家」,卻不料這麼一個似是而非的「沒有主義」不止總結了他的「繪畫性」、「戲劇性」與「文學性」,更因他的確嘗試從這一系列的「性」中歸納出一個「在其本具異化勢能的『宮籟』裏解析『異同辯證的變化邏輯』」的思想體系而令人無法坐視。

事實上,高行健勉強以「沒有主義」來總結他對「繪畫性、戲劇性、文學性」的「性」,其實與美國已故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以「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放棄對「藝術作品之意義」的追問,同出一轍,甚至更加身體力行,而以「官能性」的方法對待藝術,統稱為「性」,所以我說高行健的「沒有主義」只是「反對闡釋」的另類闡釋,也不為過罷。

從蘇珊桑塔格在美國發表「反對闡釋」的西元一九六六年來看,到了二○○○年卻由旅居法國的高行健以「沒有主義」延申「反對闡釋」的闡釋,就可知道這一類思想的展延性極其頑強,所以我說再過個三、四十年,不知在哪個時空也將會有一位思想家以「沒有主義」延申「繪畫性、戲劇性、文學性」的闡釋,可能也不是過憂罷,而如果這樣的詮釋直截逕入「性」的詮釋,則就是人類思想上的一大災難了。循此因緣,我乃奮力將「沒有主義」的謬誤事先凸顯出來,以裨益後世的探索,至於這樣的詮釋是否有展延「反其反對闡釋」的力度,則必須將「象學」的「入文字」旨在破「禪學」的「不入文字」,擺在一個層階論述,因為「沒有主義」後來被延申為「不立文字」的禪劇。

在「思想」中歸納「思想」是很多人都有的舉措,謂之「思想的二度運作」,原本無可厚非,乃因緣法的「自類相續」景觀之一;但高行健不同,他的戲劇影響深遠,尤其其禪言禪語對懵懵懂懂的西方藝術界有一種吸引力,所以不應在陸續提出「繪畫性」、「戲劇性」、「文學性」以及「沒有主義」以後一走了之,而以「不是理論家」塘塞,好似任何人要是掉入其思想陷阱與他無關一般。

我猜想,有勇氣公然與中國政治圈絕裂的高行健,絕非一個不敢負責任的藝術家,其之所以在深入「繪畫性」、「戲劇性」與「文學性」的「性」的探索後卻宣稱自己「不是理論家」,乃真的不想以「沒有主義」來約束世人,尤其他又是那麼衷愛「自然性」;然而矛盾的地方正在於此,因為中國字裏的「性」是很麻煩的,與「藝術性、審美性、藝術審美性、現代性、理性、非理性、感性、人性、自性」的「性」等義,而且當「性」被推衍至「沒有主義」,其實已將「性」推衍至「無性」;這麼一來,就間接詮釋了禪宗的「不立文字」,更直截深入「唯識學」對「三性、三無性」的詮釋。

這種說法是否過於武斷呢?一點也不!因為「繪畫性」、「戲劇性」與「文學性」的「性」即「內質」或「本質」,而「主義」即「思想」,但是「思想」不牽涉到「內質」不能成其「思想」,故知「沒有主義」即「沒有思想」即「無內質」即「無性」。

要注意的是,當今朗朗上口的「本質」與「主義」都不是中國固有的哲學思想,但「即」有六義,非常不簡單,可說從「即物窮理」的宋儒開始,就一路在中國的思想界「即」了數百年,到了今日早已與六朝末年、隋唐之際的「天臺六即」悖離,而失去原義了,所以高行健的「沒有主義」也可說就是「束書不觀」的流毒之一。

這麼一個「現象與本質」的矛盾一點破就無可遁形了,因為「繪畫性」、「戲劇性」與「文學性」原本即為「繪畫的內質」、「戲劇的內質」與「文學的內質」之意,而「沒有主義」的「無性」卻為「無思想」、「無內質」之意;職是,「性」與「無性」一直都在高行健的繪畫戲劇與文學思維裏緊緊相隨,可說因果同時、一顯皆顯。

從高行健這一系列的論說來觀察,我可以肯定地說,他從未接觸過「唯識學」,更不可能知道「三性三無性」之論說。但他總是在外面徘徊,而且稀裏糊塗地將「性」推衍至「無性」。這個思維現象也就說明了他是一個深具善根的佛弟子,卻因因緣錯置,所以才懵懵懂懂地悟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沒有主義」,然後由「沒有主義」逕入「無思想」的論說----高行健倘若生長在自由世界,或許早已是一位大修行人也說不定,何至必須藉助情慾語彙,來脫拔出「禁慾主義」呢。

充滿玄機的是,高行健提出了這一系列「繪畫性」、「戲劇性」與「文學性」的理論,然後在「沒有主義」裏做了歸納,原本不是一般的企圖,但是他卻又說他「不是理論家」;這豈非與禪宗談「自性」談「公案」談了半天,卻說「不立文字」一般?所以我一度誤判高行健是一位悟禪的大修行者。只不過悟禪者通常不會將「禪」掛在嘴邊,不可能為情慾禁慾所捆、為政治所縛,更不需要藉助任何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自由或來詮釋「禪」,因此我又迷惑了,於是我追根究柢,終於將高行健談禪逗機卻不懂禪的毛病給找了出來。

的確!悟禪者從來都不知「自由」為何物,因為他連時空都羈絆不住,何在乎等而下之的世俗理則?悟禪者更不知「思想」為何物,因為他早已停駐於「思想的本體」,卻又何需藉助千絲萬縷的「理論」來牽扯「思想」?更有甚者,悟禪者絕不輕易談「性」,因他深知「性」有多層面的意涵,不觸及還好,一旦觸及就不止已經在詮釋「理論」,更深入「思想」的探索;而一旦詮釋「理論」或探索「思想」,對境必然凸顯,能所隨即對立,於是「入流亡所」的狀態於瞬間破滅,追尋的過程倒歷歷分明,此時悟禪者早已從「思想的本體」走出,觀看談禪逗機者在「思想本體」的外圍搔首弄姿的窘狀----這點觀察,可由高行健多次與哲學博士德尼?朗格里的談話記錄略見端倪。

高行健懵懵懂懂將「性」推衍至「無性」,卻全然不知「現象與本質」的矛盾,正是一般談禪逗機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通病,正所謂:「回憶(沒有主義),不是對遺忘(無性)的否定。回憶(沒有主義)是遺忘(無性)的一種形式。」既然這個弔詭頗為說不清,那麼索性就不說了罷,但是高行健卻又大談特談,不止談「繪畫性」、「戲劇性」、「文學性」與「沒有主義」,更編禪劇、作禪畫;倘若我們任由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其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頭銜將賦予高行健一個東方哲學代言人的威權,但令人引以為憂的是,其對「道可道非常道」的東方哲學思想的一知半解與強作解人,在西方社會所造成的傷害將比薩伊德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來得嚴重許多。

這裡面最危險的是如果高行健仍舊任由感官駕馭文筆,卻執意捍衛「表述的自由」,那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繼續不停逃亡下去;只不過這一次的逃亡與政治無關,也不是要逃到一個「沒有主義、沒有面具、沒有教條」的想像空間,而是執意要逃到一個「沒有文字、沒有形式、沒有感官、沒有時空」的意識空間----這個不帶雜質的「表別狀態的存在」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胡塞爾「回到事象本身」的真義。想來也是,一個有「大自由」的人豈是小小一個「主義」所可羈絆的?

任何標榜「沒有主義」的動機只是證明了自己對「主義」無法遺忘,反而因為自己愈想遺忘、卻記憶得愈加牢固,於是只得以「沒有主義」硬生生地將「主義」的陰影遮蓋起來。這原本只是一個「二象之爻」,更何況,從「無性」的觀點來檢視,「沒有主義」了無新意,只不過是「虛無主義」的別稱而已,仍舊逃不出神州大地因「無神論」所導致的思想愚弄。

我好像說得有些嚴苛了,但是記憶場域是很詭異的,尤其在一些極想遺忘的念頭上變更名目,然後加以攪和,只能不斷地加深記憶;瞭解了這個以後,劉再復教授對這個「沒有主義」重新命名為「極端現實主義」就只能停留在極為膚淺的意識表層上:「極端現實主義,拒絕任何編造,極其真實準確地展現歷史,真實到真切,準確到精確,嚴峻到近乎殘酷……拒絕停留於表層,而全力地向人性深層發掘……不能迴避生存的真實和生存的困境,不能迴避活生生的嚴酷的現實……」,因為倘若劉再復教授的說法是正確的話,「一個完全走出各種陰影、尤其是各種意識形態陰影(主義陰影)的大自由人」是不會懼怕任何主義陰影,也不會宣稱「沒有主義」的。

明眼人一讀,就明白這種表述是對政治的控訴、是對自由的爭取,但是並不代表爭取的人已經自由,遑論「大自由」了。這裡又是一個「過程與狀態」的困惑,也是一個「現象與本質」的混淆,更是一個解說不清的「二象之爻」,但對講求文字的「自然性」、戲劇的「戲劇性」與繪畫的「繪畫性」的高行健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樁嘲諷,而對詮釋胡塞爾「回到事象本身」的嘗試,則更是混淆。那麼為甚麼高行健多次假借哲學博士與教授的言論來散播「沒有主義」的混淆思想呢?

這種混淆對一般人而言,原本沒有甚麼大不了,但是任何一個「拒絕停留於表層,而全力地向人性深層發掘」的人,是不能對「意識的流動」含混其詞的,否則任何的「人性深層」只能為「感官表層」,任何的「沒有主義」只能是「另類主義」。這個說法在政治裏其實一目瞭然,因為「主義」做為一個名詞即是一種設定了一個安全議論領域的「思想」,此所以「列寧主義」、「唯物主義」、「三民主義」、「馬克斯思想」、「毛澤東思想」等等「政治思想」在世上存在的方式。

職是,「沒有主義」認真說來,即是「沒有(教條)主義」或「沒有(形式)主義」或「沒有(口號)主義」或其它「沒有(一種特定思想的)主義」,斷不能以一種泛稱的「沒有主義」來含混其詞----這種含混對講求「自然語意」的高行健來說,存在著很深潛的危險性。其實倘若熟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高行健真正瞭解《金剛經》的真諦,則應該明白「主義非主義是主義」的意義,而洞悉自己強調「沒有主義」的動機,因為「沒有主義」實為「沒有思想」,應與「沒有內質」同義,是一種將「性」提升至「無性」的解脫境界。

那麼高行健暢言「沒有主義」的當時,他從文字的「自然性」提升出來了嗎?他在詮釋「繪畫超越觀念」的「繪畫性」時,真的沒有一切主義的羈絆?他在禪劇裏詮釋「戲劇性」時,他是將禪的如如不動的時空狀態呈現出來,還是只是照本宣科地將「參禪」的思想過程複述一遍?他在總結這些「性」時,可曾想過「性者從心從生」,正是「境由心生」的下手處?一代儒學大師朱熹所註「喜怒哀樂……未發則性也」能否在此幫助我人瞭解「性」呢?其言含混。

當然,任何人從創作的動機開始,思想即蠢蠢欲動。當創作具體成形時,思想則是竄流得無可壓抑,更不得不在記憶裏蒐索文字。此理無它,因為動機一觸醒,即成就了「思想」,而語言表述也只不過是一種「思想」。所以我說「沒有主義」充其量只能停留在對胡塞爾「回到事象本身」的詮釋上,但大多時候都只能含混其辭----這對講求文字「自然性」的高行健來講,只能是一樁無盡無止的折磨,令人相當不捨。

的確是如此的!我說「沒有主義」將「性」推衍至「無性」是過於高估了高行健的思維層面,因為高行健爭取「表述的自由」,「拒絕任何編造……拒絕停留於表層」都只不過是針對政治而言,而「自然性」、「戲劇性」與「繪畫性」都是從反抗政治壓迫思想的動機所引申出來的,所以「完全走出……各種意識形態陰影」乃至「沒有主義」當然就只能說是一種針對政治的控訴----中國文壇說「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有政治動機,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我以高行健的藝術行為來檢視文學的內在意義,實非得已,乃因他的確是一位深具內涵的藝術家,其「超越文字、音樂、繪畫、戲劇」的表面現象,而進入「佛學與禪學」的思想領域,在在提醒我們,大氣磅礡的生命創造精神對藝術家的重要性,堪稱足以代表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精神,諾貝爾在此可記一功。

不過高行健將藝術置於一切人類的行為之上,然後從這些藝術行為裏推衍出來「沒有主義」的論點,卻說明了氣魄太大卻無慎密思維,則容易為魔所趁;當然這裡的「魔」為「心魔」,是一種從內心發出的隱微思想,非常詭譎,必須以思想不斷否定思想,或者以文字不斷否定文字,然後才能在書寫的過程裏盤旋而上,逐次提升思想;而且弔詭的是,只要在思想過程裏,肯定了自己的思想,則「皇極大中」的神秘宗教體悟立時消失,順即墮入心魔----從這個在哲學裡絕對是一個經得起檢視的說法來觀察,高行健以「沒有主義」的虛無思想來詮釋禪學,不可能是個佛學裡的「正思維」,甚至不可能是老莊思想,遑論孔子以「幾者動之微」立基的「玄學」思想了。

在「儒釋道」皆不存在的思想層面裏,最讓人心疼的是中國文人的「正思維」在政治的壓迫下久已被扭曲了,不止大氣磅礡的生命創造精神在政治指引下變得卑微懦弱,一切哲學思想所賴以發揮的精細理論、慎密思維、嚴謹邏輯,全都在生活的迫害裏萎縮偏頗了,緊接著,思想就墮落了,整個社會的人文品質因此低落到一種無法想像的地步,文化氣息更是除了政治再也聞不出「誠者天之道」的精神提升。在這麼一個政治氛圍中,倡言「誠之者人之道」實在不切實際,更何況賴以提升精神的「否定語法」早已瓦解於「早請示、晚匯報」的統戰語彙裏了,何忍苛責在其間顛沛的文人呢?

----節錄自《遺忘與記憶》,《象學無象》第三輯


那就簡單說一下唄~

後現代就是:後現代特么爛透了!


古典主義-英雄

現代主義-反英雄

後現代主義-人人英雄人人碎片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啥的就不說了啊

說區別吧 很多人覺得這兩個概念很相像大概是因為...都很難讀懂么 但其實就內里來說 兩者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舉個感覺也不是特別好的例子吧(那你為什麼還要舉) 大二的時候上葡村兒文學課 第一篇reading就把我嚇著了 說的是一個小男孩一直想養獅子 但是爹爹不給 結果後來他跑到廚房去 看到一個箱子 然後他騎在箱子上 然後...箱子就變成獅子了(大概是這樣吧 我記不得獅子有沒有把他吃了...我竟然忘了篇名和作者- -) 總之 這就是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審美傾向之一 說好聽了是荒誕 其實我覺得就是瞎搞 當然荒誕主義只是後現代主義的一部分 但是無論是魔幻現實主義還是荒誕主義(都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分支么) "垮掉的一代" 核心概念都是諸如 "什麼都不相信" "什麼都來懷疑一下" "現實好無聊啊我隨便亂搞一下" 所以話可以講到一半不講了 時間可以是亂七八糟的

所有的xx百科應該都會開宗明義的告訴你 後現代主義是二戰之後的產物 所以我們對"垮掉的一代"的印象 其實就挺能解釋了 覺得一切都好.無.謂.好.想.超.脫. 或者就隨便混混好了

現代主義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已經有點看不懂了 原因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幾點

1.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一點 從小說學來講 敘事者的轉變 全知敘事者越來越少 簡單粗暴的解釋就是小說里說故事的敘事者 其實也不是啥都知道的 其實我的頭像君康拉德先生(代表作&<黑暗的心&>) 還有包括Robert Louis Stevenson(代表作&<金銀島&>/&<化身博士&>) 等不少維多利亞晚期的作家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做這樣的實驗

2. 象徵用的特別多 完全是有意識地在用 讀的時候慢一點 去用自己的經驗 去想一想那些太陽落山啦火炬燃起啦還有白象似的群山啊是什麼意思 書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其實這好像和小說家多多少少 間接直接受到弗洛伊德的影響有關係 不過不確定啊

3. 意識流 我對意識流從小粗暴的理解就是想哪兒說哪兒 問題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又不是你 你怎麼知道他的思維是怎麼流動的

4.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寫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 剩下的要讀者用經驗去填補

(以上肯定不完全準確 發現我在胡說八道的請不吝賜教)

但是總而言之 現代主義時期的小說家們 還是相信人的理性 相信科學的 他們的不相信和表現出來的那個層次的荒誕 更準確的是一種對自身所處的西方文明的信念的動搖

或者這樣講吧(雖然不夠嚴謹) 後現代主義是被現實(當然主要就是二戰了)打擊的更慘的現代主義 已經對主流文化 對所謂的"人活的要有個意義" 完全沒有任何信心了

另外說一句 後現代的邏輯受馬克思影響挺深的 比如格里耶就是徹底的"物化論"者 用阿妹&<開門見山&>的歌詞就是 "那是個月亮 就是個月亮 並不是地上霜" 當然格里耶比這還要激進的多 不過感覺解釋不好了 就...意會好了- -

胡言亂語了一大篇 輕拍...


題主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好宏大的一個問題!陳柏齡答的很好,我把我以前看書的筆記整理一下,如果有錯的地方,還請指正。

-------------------------------------------人生中的第一條分割線-------------------------------------

一,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

大致有兩個觀點①後現代主義是「反現代主義」;②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一部分。

二,現代主義文學

1,現代主義文學的思想根源

叔本華的唯意志哲學、尼採的權力意志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薩特的存在哲學……總之是西方現代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的結合。

2,現代主義文學的流派

首先,現代主義文學的鼻祖是這幾位大神:愛倫坡、波德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這樣「簡單談談」可否?

流派
出現時間 國別 代表人物

1.
象徵主義
19世紀
法國
馬拉美、葉芝《當你老了》、里爾克《豹》(開端)

2.
表現主義
20世紀
德國
克羅齊、科林伍德、卡夫卡《變形記》

3.
未來主義
20世紀
義大利
馬里內蒂《未來主義者馬法爾卡》

4.
超現實主義 一戰後 法國
布勒東《超現實主義宣言》、《娜嘉》

5.
意識流
20世紀
英法美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納《喧囂與騷動》

6.
存在主義
二戰前夕
法國 薩特《噁心》、加繆《局外人》

7.
荒誕派戲劇 二戰後 法國 尤奈斯庫《禿頭歌女》、貝克特《等待戈多》(向後現代主義過度)

個別作家未必能確切地分到哪個流派里,存在著爭議,但大致如上。

三、後現代主義文學

後現代主義文論由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福柯的「知識——權利話語」理論、雅克·德里達「力不可擋解構策略」等組成。

「後現代」是個很難理解的東西,閱讀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時,要看它「解構」什麼,而不是「結構」什麼。歐美作家很羨慕俄羅斯作家有一個文學創作的「沃土」。大概是俄羅斯當代作家可「解構」的東西比較多吧。80年代開始,後現代主義文學在俄羅斯蓬勃發展,蘇聯解體之後從地下轉入地上。他們無所畏忌地解構傳統文學、解構權威話語、解構舊有意識形態。

歐美後現代主義文學我不太了解,但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和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大家都知道,推薦你幾部俄羅斯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吧。葉羅菲耶夫《從莫斯科到佩圖斯基》、索羅金《藍油脂》(慎讀,看下簡介就好。這位作家在日本還有一定知名度,日本人的口味果真重)、佩列文《夏伯陽與虛空》。


大概是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的區別。

結構主義大概就是玩形式。各種技巧各種流派。作家自覺的運用技巧。狄更斯可能不知道自己寫的是扁平人物,可是喬伊斯非常明白自己是意識流,並且有意識的把這種技巧推到極致。

解構主義就是結構折騰夠了,玩不出來花了,那就把原來結構都毀了好了。毀了之後怎麼辦?再說,現在爽就行。然後你就看到很多後現在的作家寫的東西大家看不懂,一個勁自h個沒完。

懶得去翻書。就這樣殘缺著吧。反正這問題答個幾萬字也說不明白。誰說自己說明白了就是臭不要臉。


現代主義:神死了

後現代主義:我是神


現代主義還是有根可循的叛逆。 後現代則完全六親不認、堅持推翻過去一切文學形式、要全新的表達方式


我覺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開拓了藝術形式的眼界,不僅表現在文學上,還存在其他諸如繪畫,音樂等領域。

其實,我覺得根源還在「達達主義「上,許多人覺得現代主義是「有破有立」,後現代主義是「只破不立」。

我不覺得是這樣的,現代主義同樣沒有立,只不過是做一種簡單地嘗試或者說是演練。我覺得廣義上來說,現代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雛形和早期發展出來的一些樣本。後現代主義則是秉承了「達達主義」的核心思想,在每一個地方都可能包涵這些現代主義的技巧,並發展出一些能產生「達達主義」效果的廣泛意義的創作技巧。

看到許多以文學專業自傲的人,其實往往拘泥於一些形式上的表現,比如把現代和後現代派分類,諸如意識流,存在主義,表現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荒誕現實主義,黑色幽默,超現實主義。

其實許多藝術形式是相同的,「達達主義」可能本意狹隘了些,我覺得是一種「批判」主義,尤其在生命哲學,弗洛伊德潛意識性心理學和直覺主義的一系列基礎上,人們對於已有觀念和形式的一種廣泛的解構。

解構是一種對已有價值觀細緻入微的剖析。它基於一些普遍認同的理性思維和物質世界定律,做一些客觀唯心的思考,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考。正如一些「烏托邦」的意義,批判結構和現代後現代的作用不是重建,而是改善,使得社會和觀念逐漸發現細微的轉變。

這種作用,就像行為藝術一樣,很有衝擊力和震撼力,然而,並不是去重建的理想範本,而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比如,國和家這些觀念,許多常識等等,只有去批判反思,才不會陷入社會的圈套中,被社會體制化。我自身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所以對於,恐怖主義,我的看法就是,恐怖主義也是一種「行為藝術」,如果強權消失,恐怖主義不會存在,因為它就是對強權的一種反抗,以一種行為藝術的表演方式來呈現。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 現的範圍廣後現代主義文學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他們共同的傳承就是:反對三偽文學。要求將作品中的三偽文學成分剔除乾淨。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範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後現代文學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反對三偽文學傾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將反對三偽文學的運動推向高潮。


來到後現代主義這個話題看了一下

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

我覺得那些與同性戀相關的可以挪到同性版塊下

別來污我後現代

沖著文學和藝術來的

說一下 我喜歡的後現代主義 詩人吧

普拉斯 Sexton 等


如果現代主義是賣報的小行家, 後現代主義就是撕報的小行家。 哭笑不得的簡談


推薦閱讀:

大街上的塗鴉都是怎麼畫的?
什麼是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
電影《機械姬》中的建築是什麼風格?
如何評價林奕華?

TAG:文學 | 現代藝術 | 後現代主義 | 西方文學 | 現代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