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人生的「失敗之書」?


自己提的問題自己回一下吧。

五一假期里在看井上雄彥的殘障人士籃球漫畫「Real」。這是一部關於許許多多被意外擊倒的人的漫畫:熱愛奔跑的少年被截肢、愛打籃球的壞小子出了車禍下身癱瘓、甚至中年摔跤手坐上了輪椅.... 他們從各自的生活軌道上摔落下來,曾經的夢想瞬間破碎,還變成自己所謂的「腳底泥」,必須重新學習生活中的每件事。最重要的,是必須重新接受自己。

不可避免的,他們會問自己:老天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以及:我的前方還有道路可言嗎?

「人在被徹底打垮時才會詢問真實。那是被才能和經歷所隱藏無形但又是最重要的東西 -- 心的資質。」這是漫畫里的一段話,讓我非常感慨。

大概因為我以前做商業記者時見過太多的成功,自己的生活也很順利,以前其實很少關註失敗這件事。但也許因為過了三十歲,現在又改做早期投資,最近越發關註失敗了。即使沒有經歷殘疾這樣的重大挑戰,我也越來越多的問自己:如果今天執著的事情可能給我帶來巨大的挫敗感,我該怎麼面對?

Real 這部漫畫對我而言是絕好的失敗之書。

歐文斯通寫的「梵高傳」(lust for life)也是。一個終其一生未得認可的粗野畫家,靠什麼堅持下去的?又為什麼能將那樣的生命力留存在顏料與線條中呢?

換句話說,那些被巨大而連綿的失敗壓倒的人們是靠什麼找到自信,並堅持下去的呢?他們是怎麼戰勝內心的動搖與外界的言語,最終走上一條只屬於自己的道路呢?他們為什麼沒輸給命運呢?這就是我的好奇所在。


近期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本回憶錄:《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這是寫了《萬曆十五年》的作者在反思自己失敗的人生,處處流露著失敗的人生與這個失敗的時代的千絲萬縷。這裡有篇極好的書評——《失敗的總和----讀《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阮一峰 /作,想了解更多走傳送門: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2/05/ray_huang_s_memoir.html


感謝@張亮 提的這個問題。

什麼是「失敗之書」?

假如人世間真有一本書標題為「失敗」,我料想其內容必定是千百萬個破損的夢想書寫而成。因為沒有夢想,又談何失敗?

我從小看過很多的名人傳記,深知那些偉大、卓越的歷史人物,在他們的青年時期都經歷過灰暗的人生低谷。但是我並不認為那些書是關於失敗的,相反,我一直認為那是作者在利用人物的挫折來反襯他們未來的成功。所以,那種失敗並不能算作人生的失敗。那只是一個人登上山頂之前,地心引力所帶來的壓迫感。

在我眼裡,真正能夠稱得上「失敗之書」的,大概只有史鐵生老師的《我與地壇》了。我想,在人生這場旅途上,任何失敗與打擊,挫折與磨難,都不會比活到20歲那樣一個狂妄的年紀卻被廢去雙腿帶來的挫敗感更強烈了。因為所有關於愛情和夢想的幻境,都在你想動而不能動的那一刻,瞬間破滅!即便生命有無數種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可最終愛情和夢想才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希望與動力。若是將此奪去,那唯一剩下的就是不斷地自我拷問:我還有什麼?我還能做什麼?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或許,這是三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它們卻包含著哲學世界裡的終極命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又不僅僅是三個問題,它們更像是三柄鈍而無鋒的巨斧,替那些困於黑暗地牢里的失意者,硬生生地鑿穿了囚禁心靈的那道圍牆,更鑿出了一條險峻的、漫長的、閃爍著一絲光亮的救贖之路。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能理解「救贖」這個詞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甚至這兩個字單從字面上看都讓人感覺相當抽象。救誰?贖誰?誰救?誰贖?如何救?如何贖?這些沒人知道。

假如你此刻捫心自問:我的救贖之路在哪?你有答案嗎?可別對我說你不需要救贖。因為我們早已在茫然不知間踏上了自我救贖的道路,唯一區別在於,有的人越走越近,而有的人越走越遠。

再到後來,我學過英語,寫過代碼、建過網站、做過動畫、炒過股票,當過遊戲代練。就像史鐵生老師當年拿著紙和筆在地壇偷偷練習寫作一樣,這些東西也是我偷偷學的。不過後來都被我放棄了,因為那真的不適合我。我無法在那些事情上獲得自我認同。我感覺自己彷彿穿越到那座蕭條破敗的地壇古園,雖然來來往往地走過很多路,做過很多事,卻找不到一個目標,看不到路的盡頭。

那段日子讓我迷茫了很久,也浪費了許多時間。但還好不是一無所獲,至少我終於想明白了何為「救贖」。

如果說,失敗意味著夢想的破碎,那成功就意味著夢想破損後的再次聚攏。這番緩慢的過程,即是一場「自我的救贖」。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沙海拾貝。

你見過貝殼嗎?外表堅硬,裡面藏著珍珠,一枚枚地埋在沙灘底下。人們都希望找到最大最亮的那顆珍珠,所以就必須親自動手,刨開沙子,撬開貝殼。但是,不是所有貝殼裡面都有珍珠,絕大多數貝殼其實都是空的。那怎麼辦呢?只能放下再找下一個。於是,人們只能不斷地重複這一系列動作——刨開沙子,撬開貝殼,再刨開沙子,再撬開貝殼……可能你永遠也找不到一顆黃豆大小的珍珠,但是你知道——貝殼裡面有珍珠,不是這一個就是下一個。

史鐵生老師當年將大段的生命與時光漫布在地壇的每一處角落,我想就是這樣一個沙海拾貝的過程。後來我看過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當我看見安迪用二十年的時間洞穿監獄的圍牆,細碎的石子從他口袋裡滑落時,我更加堅信——所謂「自我救贖」,即是一個沙海拾貝的漫長過程。


布考斯基的詩集「布考斯基煮了七十年的一鍋東西」;小說 WOMEN。

他寫的都是失敗的人生,或者說失敗感的人:在蒼蠅酒吧里喝醉、勾搭女人;第二天中午用啤酒來解前夜烈酒的宿醉;逃避正常的感情與對人的依戀,卻對新鮮的肉體來者不拒(當時半成名後已經有很多讀者來信);在讀詩會前夜喝到半死,掙扎著去讀了,順便找妞睡了。

生活中沒有必須去做的事,今朝有酒今朝醉,在賭馬場尋找刺激,在空蕩房間時如果身邊沒有旁的肉體來令神經興奮,就陷入那種最可怕的自我厭惡的絕望與無助感中。酒精麻醉,成了墜入這種痛苦時可服用的沒那麼有害的藥片。布考斯基對這些的描述十分流水賬,但你能感受到生活好似一支銹死的關節,所有正常運轉都那麼痛苦發澀。

我在一段壓力巨大、自我認知超低時期,和幾本self-help書一起看(因為我知道自己要一定要好好運轉起來),可每天晚上都會抱著布考斯基看幾小時,明知故犯地沉溺在他所寫的巨大失敗感中。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我怎樣毀了我的一生 (豆瓣)


活著。


《人間失格》——太宰治


哈代《無名的裘德》


企業管理方面我推薦《大敗局》,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豆瓣看看評論。大敗局 (豆瓣)

關於中國企業失敗的MBA式教案!本書解讀十大著名企業盛極而衰的失敗原因:標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數十億資產的企業為何這般脆弱?「青年近衛軍」為何如此短命?狂熱的激情是怎樣成為禍根的?中國「第一品牌」是怎樣砸掉的?中國網路經濟的原罪是什麼?暴利到底給企業留下了什麼?「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業家離政治該有多近?

這是一本放在手上令人發燙的書!一個個國內著名得很很著名的企業,突然在它們「花樣年華」的日子裡突然灰飛煙滅,突然無聲無息的倒下了!如同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給人們的震撼。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年代,無數的機會令人心動,一個偉大品派往往在一瞬間便打造而成;這也是一個冒險的年代,未知的風險又令每一個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弗朗索瓦絲·薩岡,《五次分神》,短篇小說。

契訶夫,《遊獵慘劇》,中篇小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長篇小說。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的《人往低處走——我讀老子》,《喪家狗——我讀論語》,看書名就知道他有把老子、孔子當失敗者寫的意思,但不妨礙兩者的偉大


毛姆 人生的枷鎖

一個作家之所以偉大,其標誌就在於不同的人可以從他的作品裡汲取到不同的靈感。107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福"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而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是從外部灌輸到他們頭腦里去的,每當他們同實際接觸時,他們總是碰得頭破血流。看來,他們似乎成了一場共謀的犧牲品,因為他們所讀過的書籍(由於經過必然的淘汰,留存下來的都是盡善至美的),還有長輩之間的交談(他們是透過健忘的玫瑰色煙霧來回首往事的),都為他們開拓了一個虛假的生活前景。年輕人得靠自己去發現:過去念到過的書,過去聽到過的話,全是謊言,謊言,謊言;而且每一次的發現,又無異是往那具已被釘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軀再打入一根釘子。不可思議的是,大凡每個經歷過痛苦幻滅的人,由於受到內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強勁力量的驅使,又總是有意無意地再給現實生活添上一層虛幻的色彩。對於菲利普來說,世上再不會有比與海沃德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這個人是帶著十足的書生氣來觀察周圍一切的,沒有一工點兒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險,是因為他欺騙自己,達到了真心誠意的地步。他真誠地錯把自己的肉慾當作浪漫的戀情,錯把自己的優柔寡斷視為藝術家的氣質,還錯把自己的無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卻孜孜追求高尚嫻雅,因而從他眼睛裡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感傷的金色霧紗,輪廓模糊不清,結果就顯得比實際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謊,卻從不知道自己在撒謊;當別人點破他時,他卻說謊言是美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134

人們總抱有一種幻覺,以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而且這種幻覺如此根深蒂固,以至連我也樂意接受它了。當我採取這種或那種行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是個有自由意志的作俑者。其實事成之後就很清楚:我所採取的行動,完全是各種各樣的永恆不滅的宇宙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個人想防上也防止不了。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幹了好事,我也不想去邀功請賞,而倘若干了環事,我也絕不引咎自責。243

畫家從所見事物中獲得某種獨特的感受之後,身不由主地要想把它表現出來。他自己也說不清是為了什麼,反正他得用線條和色彩來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就跟音樂家一樣。音樂家只要讀上一兩行文字,腦子裡就會自然而然地映現出某種音符的組合,他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這幾個詞或那幾個詞會在他心裡喚起這一組或那一組的音符來,反正就是這麼來著。282

每個哲學家的思想,總是同他的為人血肉相聯的;只要了解哲學家其人,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猜測到他所闡述的哲學思想。看來,似乎並不因為你是按某種方式思維,所以才接某種方式行事;實際上,你之所以按某種方式思維,倒是因為你是按某種方式造就而成的。真理與此毫不相干。壓根兒就沒有"真理"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其一套哲學。過去的偉人先哲所煞費苦心炮製的整套整套觀念,僅僅對著作者自己有效。301

"那你為什麼也要讀書呢?"

"一來是為了尋求樂趣。因為讀書是一種習慣,不讀書就像我不抽煙那樣難過。二來是為了了解我自己。我讀起書來,只是用眼睛瞄瞄而已。不過,有時我也碰上一段文字,或許只是一個片語,對我來說還有些意思,這時,它們就變成了我的一個部分。書中凡是對我有用的東西,我都把它們吸收了,因此,即使再讀上幾十遍,我也不能獲得更多的東西。在我看來,一個人彷彿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 376

在我的頭腦里,對意志的自由的幻想非常強烈,我怎麼也擺脫不了。不過,我還是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可這種幻想恰恰又是我的行為的最強烈的動因之一。在採取行動之前,我總認為我可以自由選擇,而我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做事的。但當事情做過以後,我才發現那樣做是永遠無法避免的。"

  "你從中引出什麼結論呢?"海沃德插進來問。

  "嘿,這不明擺著,懊悔是徒勞的。牛奶既傾,哭也無用,因為世間一切力量都一心一意要把牛奶掀翻嘛!" 381

不過他心裡明白,要是事情再重演一遍,他還是會那麼千的。菲利普的朋友們因為他性格內向不那麼生氣橫溢而認為他意志剛強,深謀遠慮和頭腦冷靜,有時想到這一點,菲利普不覺好笑。他們認為他有理智,一致稱讚他懂得為人處世的常識。但是他心裡明白,他那平靜的表情,不過是一張自己自覺不自覺套在臉上的假面具,其作用宛如彩蝶身上的保護色而已,相反他卻為自己意志的薄弱而感到震驚。在他看來,他好比風中的一片孤葉,完全為感情上每一次掀起的哪怕是小小的漣漪所左右,一旦情慾控制了自己,他就顯得無能為力。他完全喪失了自制力。他只是表面上顯得還有自制力,因為許多能打動別人的事情,他卻一概無動於衷。455

這種印象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真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充斥著眼淚和笑聲、幸福和悲哀。一切是那麼冗長乏味,既饒有興趣而又平淡無奇。情況正如你見到的那樣:它是那麼的喧囂、熱烈,又那麼的嚴肅;它是那麼的可悲、可笑,又那麼的微不足道;它既簡單又複雜;有歡樂,但又包含著絕望;還有母親對子女的母愛;男人對女人的情愛;慾望拖曳著沉重的步伐穿過房間,懲罰著罪人和無辜者以及一籌莫展的妻子們和可憐的孩子們;男男女女都酗酒,但不可避免地要付出那筆慘重的代價;一個個房間都回蕩著死神的嘆息聲;新生命在那裡得到了診斷,卻使得一些可憐的姑娘心裡充滿恐懼和羞愧。這兒既不好又不壞,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事實。這就是生活。477

好久以來,他對此一直有些感覺,但總是猶猶豫豫地吃不準,直到此時方才覺悟到了這一點。他感到自己開始有所發現,隱隱約約地覺得,世間還有比他推崇備至的現實主義更為完美的東西,不過這一更為完美的東西當然不是面對人生軟弱無力的理想主義。它大強烈,非常有魄力;生活中的歡樂、丑和美、卑劣行徑和英雄行為,它都一概接受。它仍舊是現實主義,不過是一種更為高級的現實主義。在這種現實主義裡面,事實為一種更為鮮明的榮光所改造。通過已故的卡斯蒂爾貴族們的悲哀目光,菲利普似乎看問題更為深刻。而那些聖徒的臉部表情,乍一看似乎有點癲狂和異樣,可現在看來裡面似乎蘊含著某種令人難以捉摸的意義。但是菲利普卻無法解出其中之味。這好比是個信息,一個他要接受的非常重要的信息,但是這個信息卻是用一種他陌生的語言傳遞的,他怎麼也聽不懂。他一直在孜孜探索著人生的意義。他似乎覺得這裡已為他提供了答案,卻又嫌太隱晦,太空泛。他困惑不解。他彷彿看到了某種像是真理的東西,就好比在暴風雨的黑夜裡,借著閃電望見大山的輪廓一般。他似乎認識到自己的意志是強大的;認識到自我剋制完全可能同屈服於慾望一樣強烈、活躍;還認識到精神生活會與一個征服多種領域並進而對未知的世界進行探索的人的生活一樣色彩斑斕,一樣五光十色,一樣充滿了經驗。520

 菲利普突然想起那些張口呆看的遊覽觀光者,那些手捧旅遊指南、大腹便便的異國客,以及那些為滿足不足掛齒的慾念和俗不可耐的愛好而蜂擁擠人商店的平庸之輩,他們都是人,最終都不免一死。他們也有所愛,但是,終究都得同他們心愛的人永世分離,兒子要同母親訣別,妻子要同丈夫永別,說不定他們生死別離的場面將更為凄慘,因為他們一輩子都過的是醜惡的、下賤的日子。他們連究竟是什麼給世界帶來美這一點都一無所知。一塊漂亮的墓石上刻著兩個年輕人手攜手的淺浮雕像,那恬淡的線條,樸實的畫面,都令人感到那位雕刻家是帶著一種真誠的情感從事創作的。這幅淺浮雕像,並不是為友誼而是為世界賜予人類又一件珍品這件事而豎立的一座豐碑。菲利普目不轉睛地仰望著雕像,這當兒,他感覺自己的眼眶滲出了淚水。他想起了海沃德。他們倆初次相遇時,他對海沃德懷有熱切的欽佩之情,可後來心中的偶像幻滅了,接著就是互相冷淡,最後只有習慣與舊日情誼才把他們維繫在一起。這一幕幕往事一一掠過菲利普的腦際。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事:你接連數月每天都碰見一個人,於是你同他的關係便十分親密起來,你當時甚至會想沒有了這個人還不知怎麼生活呢。隨後兩人分離了,但一切仍按先前的格局進行著。你原先認為一刻也離不開的夥伴,此時卻變得可有可無,日復一日,久而久之,你甚至連想都不想他了。菲利普回想起早先在海德爾堡的日子。那會兒海沃德完全有能力於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對未來懷有滿腔激情,可後來隨著時光的流逝,他不知怎麼的卻一事無成,最後竟自暴自棄,心甘情願地成了一名敗北者。現在他死了。他活得毫無意義,死得毫無價值。他極不光彩地死於一種愚昧的病症,直到生命終止時,還是功不成,名不就,一事無成,彷彿世上從來就沒有過他這個人似的。621

  菲利普一個勁兒地問著自己:人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世間萬物,一切皆空。拿克朗肖來說,情況何嘗不是如此。他活著,不過是個碌碌之輩,無聲無息;他一死,就被人忘得一乾二淨。他餘下的那幾本詩集只是擺在舊書攤上出售。他的一生似乎只是提供個機會給人寫篇評論文章,除此之外,就別無意義。於是菲利普內心不由得吶喊起來:

  "這又有什麼意思呢?"

  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啊。人們卻要為年輕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付出飽嘗幻滅之苦的慘重代價。痛苦、疾病和不幸,重重地壓在人生這桿天平的一側,把它壓傾斜了。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呢?菲利普聯想到自己的一生,想起了開始步入人生時自己所有的凌雲大志,想起了他身患殘疾給他帶來的種種限制,想起了他舉目無親、形單影隻的景況,想起了他在沒有疼愛、無人過問的環境中度過的青春歲月。除了做些看上去是最好的事情以外,他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做過別的什麼事情。即使如此,他還是一個倒栽蔥摔了下來,陷入了深深的不幸之中。有些人並不比他菲利普高強多少,卻一個個飛黃騰達;還有些人要比他菲利普不知高強多少倍,可就是鬱郁不得志。一切似乎純粹是靠碰機會。人無論是正直的還是不正直的,雨露毫無偏向地統統灑在他們身上。這裡面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

  在思念克朗肖的當兒,菲利普記起了他送給自己的那條波斯地毯。當時克朗肖曾說那條地毯可以為他揭示生活的奧秘。驀然間,菲利普悟出了道理,不覺撲哧笑出聲來。啊,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好比猜謎語,百思不得其解,但一經點破謎底,你簡直不能想像自己怎麼會一下被這謎語所難倒的。答案最明顯不過了:生活毫無意義。地球不過是一顆穿越太空的星星的衛星罷了。在某些條件的作用下,生物便在地球上應運而生,而這些條件正是形成地球這顆行星的一部分。既然在這些條件的作用下,地球開始有了生物,那麼,在其他條件的作用下,萬物的生命就有個終結。人,並不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更有意義;人的出現,並非是造物的頂點,而不過是自然對環境作出的反應罷了。菲利普想起了有關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那國王迫切希望了解人類的歷史。一天,一位哲人給他送來了五百卷書籍,可國王朝政纏身,日理萬機,無暇披卷破帙,便責成哲人將書帶回,加以壓縮綜合。轉眼過了二十年,哲人回來時,那部書籍經壓縮只剩了五十卷,可此時,國王年近古稀,已無力啃這些傷腦筋的古籍了,便再次責成哲人將書縮短。轉眼又過了二十年,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的哲人來到國王跟前,手裡拿著一本寫著國王孜孜尋求的知識的書,但是,國王此時已是奄奄一息,行將就木,即使就這麼一本書,他也沒有時間閱讀了。這時候,哲人把人類歷史歸結為一行字,寫好後呈上,上面寫道: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難,最後雙目一閉,離世而去。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著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想到這裡,菲利普心頭掠過一陣狂喜,正如他童年時當擺脫了篤信上帝的重壓後所懷有的那種心情一樣。在他看來,生活最後一副重擔從肩上卸了下來,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徹底自由了。原先他以為自己人微言輕,無足輕重,而眼下卻覺得自己頂天立地,強大無比。陡然間,他彷彿覺得自己同一直在迫害著他的殘酷的命運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了。既然生活毫無意義,塵世也就無殘忍可言。不論是做過的還是沒來得及做的事,一概都無關宏旨。失敗毫不足奇,成功也等於零。他不過是暫時佔據在地球表層的芸芸眾生中間的一個最不起眼的動物而已;然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能從一片混飩之中探出其奧秘來。菲利普思想活躍,腦海里思潮翻騰;他感到樂不可支,心滿意足,不禁深深地吸了幾口氣。他真想手舞足蹈,放喉高歌一番。幾個月來,他還沒有像此刻這麼心舒神爽。623

"啊,生活,"他心裡喟然長嘆道,"啊,生活,你的意趣何在?"。

  這股突如其來的思潮,以其無對辯駁的力量,向菲利普明白無誤地表明了生活毫無意義這一道理。在這同時,菲利普心中又萌生出另一個念頭。他想原來克朗肖就是為了向他說明這一點才送給他波斯地毯的呀。地毯織工把地毯的格局編得錯綜複雜,並非出自某種目的,不過是滿足其美感的樂趣罷了。正如地毯織工那樣,一個人也是這樣度過其一生的。倘若一個人不得不相信其行動是不由自主的,那麼,他也可以以同樣的觀點來看待其人生,人生也不過是一種格局而已,生活既無意義,也無必要,生活只不過是滿足一個人的樂趣而已。從生活、行為、感情和思想的五花八門的事件中剪輯些材料,他完全可能設計出一種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圖案,一種錯綜複雜的圖案,或者一種色彩繽紛的漂亮的圖案。雖說這興許充其量不過是一種他認為自己可自由選擇的幻想,雖說這興許總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幻象與縷縷月光混雜在一起的戲法而已,但這一切均無關緊要,生活看上去就是如此,而在菲利普看來生活也確實是這樣的。眼下,菲利普認為生活沒有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在這種思想背景下,他認為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的生活長河(這是一汪無源之水,奔騰不息,卻不匯入大海)中掬起幾滴不同的水,拼湊成那種格局,從而使自己心滿意足。有一種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動人。這種格局是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麵包而含辛茹苦,最終登腿棄世而去。但是生活還有別的樣式的格局,這些格局雖雜亂無章,卻是妙不可言,幸福從未涉足其間,人們也不追逐功名,但從中可以感覺到一種更加亂人心思的雅趣。有些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海沃德的一生,他們的人生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機會卻使它突然中斷了。於是,有人就說些安慰話,雖暖人心窩,卻於事無補還有些人的一生,正如克朗肖的一生那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難以效法的格局:人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到他們哪些人的一生本身就證明其人生是正當的,觀點就要改變,傳統的標準就又得修改了。菲利普認為他拋棄了追求幸福的慾念,便是拋棄了他的最後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用幸福這根尺來衡量,那他的生活就顯得很可怕;然而當他意識到還有別的尺來衡量他的生活時,頓然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幸福跟痛苦一樣的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霎時間,他彷彿超然物外了,感到生活中的種種意外和不測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使他的情緒為之波動了。眼下,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過是使得生活的格局更趨複雜罷了,而且當最後的日子到來之際,他會為這格局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興。這將是一件藝術珍品,將絲毫不減它那動人的光彩,因為唯獨只有他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隨著他的死亡,它也就立即消失。

  想到這裡,菲利普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624

菲利普發現,對窮人們來說,人生的最大悲劇不是生離死別,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只要掉幾滴眼淚就可以滌除心頭的悲哀;對他們來說,人生的最大悲劇是在於失業。666

他默默地忍受著使其人生坎坷的殘疾。他知道它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不過,此時他發現,同樣由於它的緣故,他卻獲得了那種給予他無窮快樂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它,他將永遠不可能獲得敏銳的鑒賞力,永遠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和對生活中種種奇觀發生興趣。他常常受人嘲弄,遭人白眼,可這一切卻使他性格內向,促使他心裡開出朵朵香氣不絕的鮮花。接著他認識列正常的事物才是世間最最珍貴的事物。人皆有缺陷,不是身體的就是精神的。這當兒,他回憶起所有他熟悉的人們(整個世界像是座病房,裡面的一切皆委實莫名其妙),只見眼前排著一列長長的隊伍,人人皆肉體有殘疾,精神有創傷:其中有的身體有病,不是心臟病,就是肺病之類的;有的精神失常,不是意志消沉,就是嗜酒成性。這時,菲利普對他們不覺動了聖潔的憐憫之心。他們身不由己,不過是盲目的機會的工具而已。他可以饒恕格里菲思的狡詐,也可以寬有米爾德麗德,儘管她使自己蒙受莫大的痛苦。他們兩個人也是身不由己呀。只有承認人們的美德,寬容他們的過錯,才是合情合理的事情。這當兒,他腦海里掠過奄奄一息的上帝臨終前的遺訓:

  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719

他需要妻子、家庭和愛情比需要世間任何別的東西更為迫切。什麼西班牙及其科爾多瓦、托萊多和萊昂等城市,他還在乎它們什麼呢?對他來說,緬甸的寶塔和南海群島的環礁湖,又算得了什麼呢?美國就近在咫尺。他彷彿覺得,他一輩子都是遵循著別人通過嘴說手寫向他灌輸的理想行事,而從來不是依從自己的心愿行事的。他的一生總是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做了個不耐煩的手勢,不再考慮那些事情。他老是生活在對未來的憧憬里,卻接二連三地坐失眼前的良機。他的理想是什麼呢?他想起了他那個要從紛繁複雜、毫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中編織一種精巧、美麗的圖案的願望。一個男人來到世上,幹活,結婚,生兒育女,最後悄然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的然而卻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呢?屈服於幸福,興許就是承認失敗,但是,這種失敗卻要比千百次勝利有意義得多啊。722


我最近重新看過一遍《走下坡路的男人》,不算經典作品,但貴在真誠,特別是最後兩篇,曾經風光一時的少年才子變成失業肥胖男,和妻子真吵離婚,但仍然努力要自得其樂的故事。REAL我也在追,不過就覺得比較極端,畢竟這麼大起大落的人生,可以的話,我倒希望自己一輩子不要遇見。我喜歡看一些普通的故事,有一些普通的挫折,然後自我調節,自我努力,自得其樂。

下面是我第一次看時候寫的書評的一部分:不成功也不一定是失敗

一個加拿大作家的短篇小說集,每一篇基本都會構造一個混的不怎麼樣的男人為故事中心。他們有的已年老力衰,有的投資失敗,有的體弱多病,有的精神失常…… 總之,外表看起來都蠻慘的就是了。我看了幾篇,挺中意這種調調的,因為他雖然說的是不那麼成功的男性,但卻沒有悲痛的氛圍,反而會有一點豪情和一點自嘲, 如果要以勝敗論英雄,他們肯定不是;但是……我們並不需要每一個人都追求成功吧。

  

  當然,追求成功是人之常情。想當年日子過的有點小緊張,每天一不當心就可以聽見一個大概我認識的人成功的故事。比如誰誰誰現在年賺幾十萬了; 比如誰誰誰嫁入香港豪門了;比如誰誰誰出國領綠卡了;比如誰誰誰在黃金地段有了第三套房了……總之人生規律這樣是沒錯: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升職,搬 新家,買新車……總之我那時琢磨,是不是別人的人生是賺個幾千幾百萬在花個幾千幾百萬,而我則只能數數我刷了多少條牙膏,用了多少卷手紙?

  

  於是憋的慌,不是我不想做個成功的人,只是我沒有這個毅力,頂不住那些壓力,沒有野心、才智和堅韌不拔……我不想做,也做不了,我甚至覺得有 人管我告訴我做什麼挺省心省力的,家裡沒有游泳池大屁股車也不難受,我在男色上雖然有點小小的妄念,但只需要時間、幽默感和酒……我會覺得梁朝偉和我家小 P也沒甚大分別,聯想能力再強一點,我不關燈也能把對方看的自己心中邪念不已,風生水起。

  

  我相信有許多人有和我差不多的性格,差不多的特性,差不多隻想把握50%自己的命運——我想這個世界有許多差不多的大多數,而這些小故事,就是寫給我們看的。


同意上面有人說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重點不是他的史學觀點)

但是沒有人推薦茨威格的《船長日記》我太意外了,妥斯妥耶夫斯基的《賭徒》

戈爾丁的《蠅王》也是的。


怎麼能忘記理查德耶茨老師呢,與其說失敗之書,不如說是關於人生的真實之書吧。


大敗局

關於那些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企業如何倒下。太陽神 愛多 秦池 三株 健力寶 巨人

說的是企業也是人生


《一百個人的十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12199/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75072/


怎麼定義失敗呢——很多自稱失敗者的人,可能都看過「浪漫主義的起源」這本書


理查德耶茨的小說都是講的失敗人生,他的許多小說和自己的人生有關。最有名的《革命之路》被翻拍成了電影。因為由萊昂納多和凱特溫斯萊特十年後再合作,曾掀起轟動。


推薦閱讀:

在中國做男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你有被一句話或者一句詩打動的時候嗎?
什麼事讓你發現這個人值得深交?
長大有什麼好?
想從文是不是三流的夢想?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人生 | 失敗 | 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