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Woody Allen的電影《無理之人(Irrational Man)》?


(以下可能含劇透)

1. 罪與罰

導演Woody Allen有許多作品都與小說《罪與罰》的主題有關。小說作者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講的是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認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為所欲為,同時受生活所迫,親手殺害了曾經欺負自己的高利貸老太。不過,後來他精神崩潰,就主動投案自首了......

Woody Allen之前的電影《罪與錯》(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賽末點》(Match Point, 2005)、《獨家新聞》(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夢》(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與罰」。這些影片還都表現了「運氣」這個話題。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經常去試自己的運氣,答應自首前還要等等,看看運氣如何。不同電影主角運氣不同,「運氣好」的逍遙法外,「運氣不好」的......這些影片均有謀殺,卻同時又是喜劇,就連Bgm都十分輕快:無論是本片的配樂,還是《獨家新聞》中的四小天鵝和波爾卡,都總是伴隨著謀殺這件嚴肅的事情出現的......

2.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來自一本介紹存在主義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於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紐約大學哲學教授。

影片中的哲學講師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爾凱郭爾是存在主義的鼻祖,海德格爾和薩特是存在主義大師。這幾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這本書中有介紹。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對存在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男主Abe也有句台詞表示自己很喜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據稱,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還和愛爾蘭文學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關:「理性的人自己適應世界,非理性的人讓世界適應自己,因此,所有的進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

3. 法官

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廳聽到一位婦女向友人哭訴自己與丈夫爭孩子監護權卻受到法官不公待遇,從而心生殺意。

現實中,Woody Allen於1992年曾身陷與前女友Mia Farrow的監護權官司中。2014年一封來自養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褻養女」的醜聞纏身。當時州檢察官以及法官判決書都表示WA可能猥褻過Dylan(時年7歲),雖然到最後也沒有實質證據,WA輸掉官司,喪失監護權。

不過,本片中,有一個鏡頭是由WA現在的養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頭姐鋼琴表演的場景里。她是WA和現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養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養女。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離開WA並和他打官司,就是因為宋宜。

4. 演員

男主演員Joaquin Phoenix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約30斤),肚子都是真貨,這也是基於他對Abe這個角色的解讀。導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現出那種滿滿的情緒和痛苦,即使讓他遞個鹽,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樣......

女主演員Emma Stone與導演去年已經有過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費斯大叔。

5. 羅德島

電影是在羅德島拍攝的(可能因為有稅收優惠)。當然羅德島本身很美。那裡有著名的布朗大學,但是片中的學校場景是在薩烏瑞吉納大學(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這是一所私立大學。

6. 文青

劇中男主送給女主的生日禮物是埃德娜·聖文森特·米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詩集。她是美國歷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詩歌獎的女性,托馬斯哈代曾說:「美國的兩大魅力:摩天大樓與埃德娜的詩。」

Source

IMDB: Irrational Man

http://Rogerebert.com Review

http://Dailymail.co.uk News

Irrational Man小事集(6件) (無理之人 影評)


伍迪艾倫的自傳電影,告訴我們愛上年輕的女孩真好,如同他愛上了養女一樣。

文/電影符號學

迷惘,似乎是今天好萊塢的關鍵詞。無論是《聖杯騎士》里從頭迷惘到尾的克里斯蒂安·貝爾,還是《荒野獵人》片尾對著鏡頭透露著絕望的迷惘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以及這部《無理之人》片頭的華金·菲尼克斯。

華金·菲尼克斯飾演的哲學老師,從一開始就透露著對生活的毫無可戀,乃至一瞬間你會以為他死在這座小城市裡不知名的學校里。他的名氣太大,以至於學校對於他的到來表示了殷切的歡迎和期待,其中也包括女老師麗塔。她無時無刻不在勾引著這位哲學老師,直到把他騙上了床。不幸的是哲學老師已經一年不舉了......

對生活的一切都喪失了興趣的哲學老師,即便是上課也是寡然無味的,對於經典的哲學觀點,也是嗤之以鼻。在他的眼中,似乎知識並不能立即改善生活並美化世界。所以他找不到生活的激情和動力。

直到哲學老師遇到了班上一個中產階級的女同學,這位女同學似乎並沒有哲學老師豐富的閱歷,但是她有男朋友。女同學跟哲學老師越走越近,並呈現出一種痴迷的態度,對於哲學老師的一切,女同學都十分欣賞,這一點觸怒了她的男朋友,直到那個別人眼中十分完美、而自己眼中略顯平庸的男友提出跟她分手。

女同學開始跟女老師一樣,對於哲學老師各種主動、各種獻殷勤,直到女同學跟哲學老師的一次約會。哲學老師偷聽到隔壁桌的一個女人因為法官的不公,即將喪失自己孩子撫養權的悲慘遭遇。於是哲學老師重新燃起了對於生活的興趣和希望,他開始細緻謀劃如何殺掉素未謀面的法官。

與此同時,他也恢復了雄性本色,並讓女老師沉迷其中,而女同學的勾引也開始奏效了,於是哲學老師跟女同學開始了師生戀,女老師出局。

隨著哲學老師謀殺案的順利進行,女老師開始張揚哲學老師就是殺人兇手的謬論。而女同學卻信以為真,並逐漸搜羅起了各種證據,直到這些證據都指向了哲學老師。

哲學老師怎麼能讓這個中產階級愚昧少女,毀掉自己好不容易重新燃起了生活希望呢?於是他選擇謀殺女同學,直到他一不小心踩到自己送給女同學的手電筒,於是摔下了電梯井。

雖然這個故事的完成度很高,而且從頭到尾也一直保持了伍迪艾倫的風格和水準,但是對於一個總是打80分以上的導演,每年一部的作品實在難以看到他創新性的突破和變化。或許這位80歲高齡高產的導演,片頭刻畫的那個對於生活失去了興趣的哲學老師,就是自己吧~


典型而通俗的哲學電影,典型而通俗的存在主義。主角就是哲學家,視角是罕見的雙重第一人稱。這在中國很不現實,但還是有可能存在,而且更精彩。所以竟然那麼多人看了,還覺得不錯。

男主角死了,死不認錯,既不能絕對認為他是錯的,更不能認為他是失敗的。女主角活著,難道她很道德么,乃至勝利?比如背著男友跟男主角並甩了男友,非法進入男主角家中搜查證據,承諾不會告發男主角卻要告發。

課上,男主角明確反對康德的道德觀,又強調薩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獄」,也跟女主角說,他這種極端的人不適合她。海德格爾和納粹,薩特和極左,實際影響勝過男主角謀殺一個法官。可見,他沒有誤解存在主義,甚至如康德主義一樣,將這些思想在自己身上普遍落實、推而廣之。形式上的錯誤,只在於他還是跟女主角好上了。道德和法律的錯誤,即使在法學上,也不能只看經驗的道德和實在的法律。


【微影評】老爺子伍迪艾倫有兩件事是很無敵的,第一是段子,第二是高產。電影對他並不是了不起的東西,一年一兩部不在話下,這就造成這些年電影出的很多,精品卻寥寥無幾。

直到現在這部《無理之人》,可以說是近些年伍迪艾倫電影里故事最好看的一部。

他還是將骨子裡的譏諷送給了知識分子和小資階層,但這次來的更加猛烈。

電影起始一個老調重彈的三角關係---頹廢絕望並因此而魅力十足的哲學教授,以及迷戀他的青年文藝女和中年文藝女。

但故事後來滑向了另外一個軌跡,最後的結局出人意表。這樣的電影不能劇透,但可以確定地說,如果想看哲學的蒼白虛妄,這是不錯的活劇。(三星推薦)


這部片子讓我分不清導演是因為偷懶而赤裸還是因為赤裸而顯得懶惰。

它不像《藍色茉莉》那麼絲絲入扣,不像《午夜巴塞羅那》那麼浪漫多情,同樣是伍迪艾倫三寶,出軌,謀殺,綠茶婊,有了被導演自己認為的最佳作品之一的《賽末點》在前,這部片子好像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在市場表現上也印證著了一點。

有人說老頭有個公主夢,有人說他是精明的猶太商人。我覺得現階段的導演就是片子裡面的男主角,赤裸到就差把男主角設計成電影人了。他對著禿頂同行正常社交的時候無比正常,又不介意全世界知道自己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激情耗盡。

在B站看彈幕,女主一上來就暗許芳心的時候,大多數也不知是男是女應該是男的觀眾們和女主男朋友一樣,不明白怎麼女的都喜歡頹成這樣呢。其實也很簡單啊,女主都說了「feel formed」,並不是每一個頹廢宅男都有極致的過往,每一個迷茫的啤酒肚裡都裝了別人的和自己的墨水。說迷茫也並不準確,導演應該是認為他是看到了頭的:「You want to see difference, to save the world. But when you see what you"re up against...」 So what are we up against? I don"t know. I guess it is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thing for us to be up against. 寫到這自己都感到森森的絕望呢,我一定要在行文結尾之前把心態扭轉過來。

電影到男主成功謀殺那裡,導演要表達的東西已經表達完了,保持水準的講個完整的故事,發揮七成功力設計一下,差不多了。我都告訴你了我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但還是給你編了個諷刺小短文,你還說我對不起觀眾?

說到這想起新科影帝馮小剛,拍《一九四二》的時候,也是毫不掩飾的發各種信號說覺得拍電影都拍膩了。現在呢,人都在快樂大本營上配合演出了。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看到頭的時候,有的人停在安靜祥和,有的人停在絕望無力,有的人往回看,有的人繼續走。


康德:「人類理性受困於一些無法擺脫又無法被回答的問題。」 "Human reason is troubled by questions that it cannot dismiss but also cannot answer. " 哲學家通常是極具理性與邏輯的。用理性和邏輯去分析問題,把人類社會間的種種剖成證據證明,然後得出結論,但結論通常不能說服自己。康德作為哲學家,他都覺得受困,可見有很多問題是不能被理性和邏輯解釋的。那用什麼指導行動呢?直覺。其實很可笑去聽一個哲學家告訴你行動應該跟隨直覺,但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答案。直覺是最有特點的自己,也是最簡單高效的決定,至於結果的對錯,回想起自己的過去,在過去里沒有那麼多對錯。至於無法擺脫又無法被回答的問題怎麼辦?不回答唄。這就是藝術,不是被創造來供人們度過他們空虛時間的東西,就是人本來的直覺與真實的,善良與邪惡並存的,原始的心底的慾望。


占坑

過幾天來答

佔了半年的坑我也是給自己跪了

事隔太久竟給忘記了

也寫不出什麼長篇大論

但我只知道

伍迪艾倫已經無法企及自己當年《賽末點》的鼎盛時期

很明顯

《無理之人》跟《賽末點》都有一種隱隱約約相似的點

就是時事與造化的安排與弄人

前者過於矯揉造作和炫耀成分在

後者才是行雲流水裡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然後攤起雙手表示「好吧」


片子拍的很赤裸,因為康德說不能撒謊。

但是男主又是堅定的存在主義持有者,和康德的道德律是矛盾的,存在主義不會認為道德像星空一樣偉大,存在主義不認同偉大這個屬性。

存在主義不可避免帶來虛無感,人生的遊離感,所以男主利用幫助別人伸張正義的道德參與感,擺脫存在主義帶來的虛無人生無意義。

最後又違背了道德,縱身情慾和求生本能。

為了擺脫原始蒙昧的狀態,文明到理性的哲學思辨,與有天分的學生惺惺相惜互生情愫,然後墮入原始的生存慾望。

導演的戲謔,很好玩,哲學學太多,還是擺脫不了人性的本能。


簡單說三點思考,第一,女主要求男主自首,因為無法面對替罪羊入獄所帶來的道德審判。但是我是沒看出來男主弄巧成拙自己歸天后女主有為之前的替罪羊澄清的意思。第二,影片對人性的刻畫倒是一針見血,求生的本能使男主對知道真相,威脅他去自首的小情人起殺心,我相信他們之間是有由互相欣賞衍生出的愛慕的,但是本能遭遇情感的考驗,勝負難說咯。女主多次坦言自己也是愛前任的,但是還沒下決心一心一意。。。。前任是模範男友卻也平凡,年輕女孩被個性鮮明才華橫溢的老師吸引,主動追求自己預設的和老師在一起的浪漫愛情。知道真相後又吃回頭草,在權衡之餘做出利己的決定,也是從了本能。所以,沒事別總琢磨著怎麼去考驗人性。第三,喜歡一個有想法的人,想想是否真能否接受複雜的他/她。個性,有趣,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不按常理出牌,同時也意味著發散和複雜。


貼上之前寫的影評

理性的三重否定

——評《無理之人》

之前看完伍迪·艾倫的新片《無理之人》,大感老頭功力不減,一如既往地大段台詞,一如既往地繞來繞去,彷彿是總有說不完的話一般。想想也著實為難主演此片的演員們了。

不過,看完以後,長久思索的一個問題是:誰是無理之人?

這還不簡單,不就是男主角亞伯·盧卡斯教授嗎?看他沒來由地就亂殺人,還差點把女主角也一併幹掉,這麼瘋狂的人,當然就是片名標題中的「無理之人」啦。

這麼說,當然沒錯,但未免簡單了些,照我看,片中三人都是「無理之人」。

1、「無理」的吉尼

吉尼作為全片的女主角,同時也是站在作為反派男主對面的人,是以一個典型的非理性形象呈現的。

吉尼的非理性或反理性表現是雙重的。一方面,她在有男友、且明知自己愛著他、男友也愛著自己的情況下,卻狂熱地陷入對教授的迷戀中,這在道德上,是有違理性要求的;而另一方面,當她得知教授的罪惡時,又無法做到始終如一的遵從自己先前的決定。這就是說,吉尼兩次打破了理性的不矛盾律——愛著男友,就不應同時愛上教授;愛上教授,且教授的罪行並未被發現,就不應去揭發其罪惡。

如果要將吉尼的表現做個界定的話,應該是從「迷狂」轉向「理性」。

事實上,影片一開始,就在營造著一種「迷狂」的氣氛。教授亞伯·盧卡斯在尚未踏上校園土地前,學生老師們都在談論著這麼一個「傳奇人物」。從主角的各類八卦消息中,甚至從亞伯在開車時打開酒壺的動作,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逐漸彌散開來的迷狂。

2、「無理」的麗塔

麗塔的非理性表現與吉尼同樣是用感性/感情來對抗理性,但也有些許不同。

麗塔以有夫之婦的身份,先是在歡迎會上極力暗示,又是在雨夜送酒,甚至委身於人,只是無奈亞伯教授的陽痿症未愈,讓她的百般心計無處落腳。要論起來,她的表現與吉尼對教授的痴迷,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思考,麗塔的行為更多體現的是另一種的理性——逃避現有生活。從影片的後半部分,我們得知,麗塔不介意教授是否殺人,甚至願與其遠走他鄉。可也正是在此處,我們同樣看到了,麗塔更深層的目的在於,逃避感情破碎的丈夫和無聊沉悶的學院生活。

也就是說,在麗塔身上,理性——不可發生婚外情(一種道德的理性)——遭到的反對,雖然表面上看是非理性,而實際卻是更深的理性。理性遭遇了自身的反對。

3、「無理」的亞伯

亞伯教授的非理性與前兩者不同,也是最為複雜的。

影片開場,亞伯對存在主義者有這麼一段論述:「存在主義者認為,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直到你打他們的屁股」。從他其後的行跡來看,我們可以斷定,這位教授所持有的恰恰是他所謂的「存在主義」態度。

海德格爾認為,人之所以倍感痛苦,根源在於,作為「存在」的人,面對的是一個「虛無」的世界,只有我們建立了與虛無世界之間的聯繫,才能稍稍緩解那種與生俱來的痛苦。有點佛家所言「色即是空」的味道。海德格爾的邏輯在於,某件事物,乃至推及整個世界,對於某個個體的「意義」,都是由這個個體自己去建構的,舉例而言,我用來寫作的電腦,對我的「意義」在於,它可以用敲出這篇影評並且存儲它,而一旦它壞了,或是我買了新的電腦,它對於我的「意義」就可能會歸於零。

恐怕亞伯教授是深中其毒,這也就是為何在全片的前半部分展現出如此頹廢的形象。感情低谷,加之身處新環境,他與周遭事物的聯繫,都亟待建立新的關係、賦予新的意義,否則,一切都是無「意義」的。而面對麗塔的投懷送抱、吉尼的熱切仰慕,對亞伯來說,也僅僅是似曾相識,卻不能將他拉回到一個有意義、尤其是對自己有意義的世界中。

但是,當他在動起謀殺念頭的一瞬間,並最終決定付諸實行時,他突然好了,就像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一絲微光,陽痿症好了,人變得開朗了,與所有人的關係都變得融洽了,甚至開始了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抗拒的師生戀。於是,策劃殺人並施行它,就這樣幫助亞伯找到了與這個虛無世界的聯繫。

然而,通過這樣一種反道德方式建立的聯繫,顯然是脆弱的。莎士比亞曾言「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以罪惡將其鞏固」。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段時間以來,頹廢的亞伯似乎在用一種非理性來對抗理性,但是,當他毅然跳入以這個世界的聯繫之後,他便必須遵從世界的理性規律,要麼背負起謀殺的責任,要麼用另一件謀殺來掩飾這一件。

另一方面,亞伯也聰明利用了理性的漏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傾向於排除偶然性。雖然,在影片中,並未展示探案的警察們是如何工作的,但是,我們從結果推想他們工作時的情景,定然是通過圈定嫌疑人,然後再逐步排查作案動機的大小、作案後的獲益程度,以及諸如不在場證明、現場犯案的痕迹等。這一系列的動作,歸結為一點,即排除偶然性,最終確立一條從原因到結果的、清晰可見的邏輯鏈條。

而讓所有人都無法預料的是,教授的做法讓警察在第一步工作——確定嫌疑人——這一點上,就犯了打錯,以致其後建立的推理關係統統無法成立。

鄧曉芒曾說,在西方哲學歷史上,理性主義是主流,而與此相應的,則是非理性主義成為一支重要的支流。而當這條河流行至現代時,支流逐漸壯大,大有取主流而代之的趨勢。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既有社會變遷,也有思想體系的演變。理性對抗非理性,並非是一場非此即彼的決鬥,而更可能是包含與融合。

應該說,伍迪·艾倫個人似乎總是很偏好此類神神叨叨的題材。科納爾和斯考伯曾經編過一本書,用以討論哲學家們何以偏愛伍迪·艾倫,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老頭的片子「有料」,足夠哲學家們琢磨那麼一陣子。


哲學家的想法是普通人很難理解的, 男主的做法錯了嗎?不一定, 對與錯的界定不過是取決於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罷了,對與錯並不是客觀的存在,而是一種主觀的想法。 女主做對了嗎?不一定, 她只是依照了多數人的想法來行事而已。

這是一部諷刺劇,諷刺我們普羅大眾——永遠看不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的普羅大眾。 無敵老頭的尖酸刻薄著實令我感到為之一振,而後肅然起敬!


治好文藝癌,就看伍迪艾倫這部片&<無理之人&>

Woody Allen 2015年的一部荒誕作品《Irrational Man》, 直譯為「無理之人」,港台版本翻譯成「情迷失控點」「愛情失控點」。看完之後發現並沒有所謂的失控點,甚至也不一定有愛情。

此片除了諷刺批判那些不知所云,又矛盾又虛無的知識分子之外,故事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哲學家太過感性與極端,用生命為自己上了一堂哲學課,以及裝文藝的女青年迷戀上了哲學家,最終發現自己不是真的文藝女青年承受不起這種迷戀,嚇得趕緊回歸正軌的故事。

故事的男主Abe是一名頗具浪漫情懷的哲學教授,有才華,有故事,也有點肚腩。他的課在學生中廣受好評,同時他的風流韻事也在學校里廣為流傳。他的一個女學生Jill為他的神秘色彩所著迷,並在與他接觸的過程中逐漸愛上了他。

Abe老師是一個終極文藝男,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對哲學構建的完美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鴻溝感到非常矛盾以及絕望;而Jill是一個想要表現得前衛獨特但本質上是乖乖女的普通女青年。她嫌男朋友太平淡無聊,於是無可救藥的愛上自己的哲學老師。

-------

其實Jill這一類女青年可以稱為患有「文藝癌」。自己本身不是文藝青年,但很嚮往成文藝青年,對文藝青年的世界非常迷戀,極其容易被文藝青年所吸引。

讓文藝癌們無比嚮往的文藝青年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首先以Abe老師為例來分析下為什麼文藝男青年深受喜愛。

  • 有才華,有思想

才華是必須的,文藝癌們才不喜歡平淡如水的人,連交朋友都不樂意好么。畢竟說出「我愛的是他的才華」這句話,才能彰顯自己的逼格。

  • 有股數

有故事=神秘+有趣。有故事的文藝男青年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跟文藝癌說「你有酒嗎?我故事都備好了呢。」

  • 心思細膩,有極強的感受力

文藝男青年一般都能察覺到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與感受,並會時不時直(任)率(性)地抒發自己的情緒。

感受力就是直男常常被痛批的一點。直男的感受力約等於0。比如你今天很難過,說「整個世界都暗了。」 文藝男可能會這麼回 「來我懷裡,給你一點光。」 而直男可能會說「啊?還沒天黑吧?」

  • 時長很憂鬱,偶爾表現出脆弱和絕望

文藝癌們真的不要太愛這一點好么!首先,憂鬱是一種極其有感染力的情緒,那種捉摸不透似有若無的blue,真的會讓人上癮;其次,如果一個憂鬱的男人在你面前表現出一點兒脆弱,你絕對會聖母心爆棚,如果在你面前表現出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你肯定覺得是自己拯救了他。

  • 開心的時候給你寫首情書

寫詩簡直是最浪漫的事情好么,遠超越於寫情書或寫信。雖然文藝癌們可能不懂詩,但是逼格爆棚啊!

-----------

接這講劇情。Abe一邊和學生Jill各種hangout交流思想,一邊和另一位女老師Rita搞在一起。

是的,文藝男青年的致命傷就是情感極其豐富,不太可能對一個女人保有持續的精神上的愛戀。

Rita老師在一個雨夜主動送上門,估計也是被Abe的才華和憂鬱深深吸引了。Abe告Rita寫作沒有靈感,思緒被阻斷了,對生活好絕望啊一年都提不起激情了。Rita老師主動獻上,說我來做你的靈感muse吧!(此處自行腦補)

突然有一天,生活的激情來了。

Abe和Jill某天在快餐店吃飯,無意中聽到背後那桌一個單親媽媽在哭訴無良法官要把孩子判給無良前夫的悲慘故事,並咬牙切齒希望法官得癌症。

Abe突然間覺得,如果自己殺掉那個法官,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壞人,他就改變了世界,而這一切沒有人會知道。他蹦出這個想法的一刻,突然覺得重拾了人生的激情。另一個原因是,Abe是一個獵奇者,追求各式各樣不尋常的極致體驗,而殺人是他一直想要體驗但從未體驗的事情。

然後Abe精心策划了一場謀殺。事情不露痕迹,沒有人會懷疑到他頭上,因為他根本沒有動機去謀殺一個素不相識的法官。

從萌生謀殺計劃開始,Abe整個人都「活」了過來,少了陰鬱,多了對生活的激情,還表示可以為了Jill重新開始寫作。

文藝癌Jill簡直太吃這一套了,深深被感動。於是主動投懷送報,Abe覺得這段戀情不應該發生,一開始表示拒絕。本著越拒絕越渴望的叛逆,文藝癌Jill再接再厲主動出擊,成功和Abe老師搞上了,然後跟傻白甜男朋友說了分手。

隨著越來越多的線索浮現,Jill發現是Abe謀殺法官。她深深震驚了,表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說我不會告發你但我們以後別見面了。Abe說好的,轉頭就去找了Rita老師啦。(是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Rita老師也懷疑過Abe是兇手,但她說就算Abe真的是兇手她也不會震驚,她還是想跟Abe去歐洲生活。是噠,就是這麼感性與放飛。

這裡就明顯可以分辨出真假文藝女青年了。

--------

故事的高潮來了。

警方調查了許久後,誤懷疑上了一個無辜的青年,他可能會面臨終身監禁。此時三觀超級正的Jill坐不住了,她強烈要求Abe下周去自首,不然就要告發他。

此刻Jill已經卸下了文藝癌的外衣,完全變回一個又紅又專的直女。她才意識到自己完全不是那種思維放飛感性至上的文藝女青年,只是個文藝癌患者。於是跑回去哭著找傻白甜男友複合。

Abe的內心是拒絕自首的。因為他感受到了求生的本能,以及他從頭到尾認為自己沒有做錯。所以,Abe開始策劃謀殺Jill,然後和Rita遠走歐洲重新生活。

多數Woody Allen的故事總是會有個荒誕的結局。在謀殺Jill的過程中,Abe意外失手自己墜死。

------

多年後Jill回憶起來這一段故事還心有餘悸,自己差點因為愛上Abe而丟掉性命,覺得這整件事情是一段很痛苦的課程。

畢竟傻白甜男友還是愛著她支持著她,所以她來到海邊傷春悲秋。

影片結束了。

看到這裡我發現,這門課程教會大家的是:文藝男青年好極端好危險,所以沒事就別裝文藝癌迷戀文藝男青年,代價可能會很大哦。

--------------------------------------------

珍愛生命 遠離文藝青年

年紀大了 來點老清新的生活吧

歡迎關注蘇西老清新

http://weixin.qq.com/r/IDpgeE-EoxLcrQsb928y (二維碼自動識別)


魅力的光暈下可能是不與言表的罪惡。哲學家的思想往往自成一派不容勸說。文藝之人無理智卻又堅守自我認為的道義淋漓盡致。影片展示了「人類理性受困於一些無法擺脫又無法被回答的問題。」 "Human reason is troubled by questions that it cannot dismiss but also cannot answer. "

影片的結局出乎意料但是唯一合理呈現給大眾的結局。故事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無法解釋,只能通過施惡的人最終還是會自縛來收尾。

生活的動力不應該來源於傷害,拿哲學為幌子的人數不勝數。


woody還是最開始的woody 他的故事依舊是那樣講 只不過我們不再是我們


跟《獨家新聞》和《賽末點》類似,但質量還不如這倆。


woody拍過好多部類似這種劇情的了,他只是比較喜歡。而什麼運氣、主角信奉的存在主義、那都是輔助主線的一個工具,不用太當真。在他拍的類似這種走向的片子里,這些工具他只是有時候用一下 有時候不用,那都不是主線。主線就是一個感情上 欲求不滿(或說不滿原有穩定的感情 去尋找新鮮的)的男人(罪與錯、賽末點),或女人(無理之人),最終走向去殺自己的情人, 或遭遇殺身之禍。同時他也有很多這種出發點但最終走向不同的故事,如欲求不滿,最後醒悟回歸圓滿(漢娜姐妹 、丈夫妻子情人、曼哈頓、子彈橫飛百老匯) 或無疾而終的(午夜巴塞羅那、情迷羅馬里艾倫紙和小捲毛那一條線、遭遇陌生人).... 好像還真沒有皆大歡喜的...

另外....反正除了曼哈頓,都是和基頓分手後拍的片子.....曼哈頓是woody和基頓分手前拍的最後一部片子,曼哈頓結尾還留個懸念(「還能挽回么 」)

哦?!難道...哈哈哈


推薦閱讀:

電影《午夜巴黎》是否表達了 "懷舊只是對現實的逃避"?
《午夜巴黎》的結局想說明什麼?
你最喜歡伍迪·艾倫的哪部電影?
關於伍迪·艾倫,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伍迪·艾倫近年來電影沒什麼新鮮的,從電影導演講故事的角度看,為什麼他要反覆說這些陳舊的東西?

TAG:電影 | 哲學 | 伍迪·艾倫WoodyAll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