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哪些好玩漂亮的裝置作品?

請順帶介紹下藝術家


作為一個球控(咦,好像暴露了什麼……),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看到過的一些有關球體的裝置藝術。那麼,當藝術家碰到個球,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做出哪些好玩有趣充滿視覺震撼的作品呢?

我們來扒一扒。

想像一下,你正身處於一個空間,四周全是五顏六色的塑料球,它們漂浮在空中,來回擺動。這會不會讓你想起小時候纏著媽媽買的糖果?抑或各種顏色的發卡或者皮筋……(編不下去了我的童年沒有那麼多彩畢竟我是個耿直boy ( _ _)ノ|

anyway,這是一個讓人看了少女心泛濫的裝置。它的名字叫做「Atomic: full of love, full of wonder」,由義大利藝術家Nike Savvas創作。據說,這是她受到了記憶中家鄉的藍天白雲的啟發而創作的。

感覺好適合帶女朋友去裝逼 &<(?????)&>

西班牙視覺藝術家Ana Soler創作了這一作品Causa-Efecto》。她將2000個網球用透明的線串在空中,然後將它們排列成網球運動的軌跡,從而具有了一種動態的美感。展覽的視頻可以戳,看上去效果很棒:2,000 Suspended Tennis Balls Appear to Bounce Through Mustang Art Gallery

Pearlfisher專門為成年人搭建了一個互動藝術裝置,看上去就像小時候在遊樂場里玩的一樣。不同的是,這是個只為成年人開放的球池。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去玩玩,讓自己沉浸在白色的海洋中,好像感覺很贊。

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Hinsberg的裝置 Mitten,或者翻譯成Middle」。

用紅色珠子串成網路。可以走進去直接體驗。

這一作品由藝術家Lita Albuquerque創作,名為《Stellar Axis》,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南極大陸上創作的第一個裝置作品。它由99個藍色球體構成,每個球的位置都對應恆星系裡的一個星球。那種在蒼茫大地上閃現出藍色球體的視覺效果特別棒。

這是一個能讓人過一過指揮癮的裝置,好看又好玩。你可以站在指揮台上,利用手臂作出一些動作,而這些動作會傳達到你面前的85個帶有LED燈的巨大球體,使它們發出不同的光和聲。

Michael Murphy的這一裝置作品叫做「Damage」,由1200個乒乓球組成,被塗成了黑色,漂浮在空中。

這個裝置好玩的地方在於,從正面看,它是一把槍,但只要你稍稍變換下角度,它就變成了其他東西。據藝術家自己說,他是想探討在現代社會中,槍支到底扮演了一種什麼樣的角色。反正我是不懂,好看就行ㄟ( ▔, ▔ )ㄏ

藝術家Dagmara WyskielALMA天文台合作了一個項目,叫做「Juego Mixto (Mixed Game)」旅行計劃。大概就是分別在5000米海拔高的Chajnantor高原、阿塔卡瑪沙漠、格雷冰川等地,發一個巨大無比的高爾夫球,然後讓它滾、滾、滾……

東京的一個跨科技小組Teamlab做了這個裝置。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內,擠著一堆漂浮的氣球,觀眾們可以進入,當他們不小心碰到氣球的時候,它們會依次變換顏色和發出不同的聲音。

據創作者說,這是一種對全球化的隱喻。通過氣球顏色的變化來表現信息的快速傳播,而人在其中扮演的是一種信息中介的角色。嗯,你們開心就好……

Redball計劃由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他把紅氣球放在建築物的中間,或者卡在博物館的大門,反正只要是「縫」,他就想方設法把球擠進去。

對於Kurt Perschke來說,項目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公眾介入,解放他們的想像力。「每一次一個行人路過,都會說,你知道嗎,我知道有個地方非常適合放這個球!」

十一

德國藝術家Luka Fineisen的作品,萌萌的小氣泡,好想往上面踩一腳!

更多有關藝術的好玩的內容,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有別(youbieart)


好玩又漂亮的裝置作品真的還挺多的,這個是個全球化的趨勢。在我看來,好玩多半說明這個裝置作品具有互動性,觀眾的參與積極性高,自然作品更受歡迎;而好看漂亮,製造出令人驚嘆的文化景觀,甚至成為「旅遊勝地」,如今也是很多視覺藝術家力求在造型上抓住眼球的快捷方式,所以,好玩漂亮的裝置作品是越來越多,而且會一直成為一種喜聞樂道的藝術形式。

關於裝置藝術,其實我已經說過一次了,具體內容請見:

當代裝置藝術有哪些流派?各有哪些代表作? -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回答

這個中間很多的舉例作品,尤其是「造夢派」裝置藝術,在我看來都是很好看的;而關於裝置藝術的互動性,「感知派」和「技術派」里的交互藝術,都是這一種。

那麼,這裡還是可以再提幾個我記憶里好玩好看的裝置作品。

Ernesto Neto,在美國很有名,巴西當代藝術界的代表,多為大型室內裝置作品。他的造型靈感部分來自於巴西現代實體主義(neo-concretism)。

Neto的作品我看過幾次,效果都很好。他創作的抽象裝置常常佔據整個展覽空間,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的輕薄,例如彈性尼龍和棉常常被用到。尼龍薄膜被拉長固定在天花板上,彈性的纖維掛起來形成一個房間,或者一個類似器官的形狀,(在我看來總像是男人的蛋蛋,尤其是肉色的那種。。。其實還滿污的。。。捂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作品裡面,這些尼龍軟體形狀內填滿了有氣味的巴西香料粉末,掛起來後香料的重力會加劇作品的造型和「生命力」,有時彷彿一滴眼淚,有時看起來又像是一個巨大的蘑菇或者是污污的東西。。。有趣的是,Neto創作一些特殊結構的軟體結構是互動性裝置,參觀者可以通過表面的小開口進入到裡面。他還創作過一些類似迷宮的空間,參觀者可以進入去體驗它的作品,並各種觸摸、積壓、充氣遊樂園free style。

再就是我男神之一,Olafur Eliasson,今年他在國內有好幾個大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他的「天氣計劃」是屬於好看又好玩的教科書級別,而他的顏色房間系列也不錯。我再說一個我喜歡的。

Riverbed (2014) by Olafur Eliasson. Installation view

自然界是由無數種元素構成的,例如光線、水流、空氣、雨雪、霧、空間、溫度、色彩、音律……而每一種元素都是Eliasson所關注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運轉產生的景象之中,影響並參與其中,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不再留意。但是,這一切只是如此嗎?它們是唯一的真實存在嗎?Eliasson有不同的答案,他想用藝術做實驗,做操做和模擬自然的遊戲,以此證明人們習以為常的感知並不是絕對的。「當你覺察到早已存在於你的生活而你卻才剛剛開始關注的東西時,你是什麼樣的感覺?」我特別喜歡這種專註在一件主題上,並可以不斷做出不同作品的藝術家。

再說一個我很喜歡的英國女藝術家,Anya Gallaccio偏好以植物、果蔬、鮮花作為創作的素材。下圖是她的作品「Red on Green」,展覽中,她把一萬朵新鮮的玫瑰鋪滿整個展廳,隨著花期的結束,花朵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腐爛。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的是對生命旅程的見證。Galloccio說:「我迷戀這場混合著死亡與衰退的狂歡。"

她還有一個蘋果樹的裝置作品,名字是「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2000」(Installation at Lehmann Maupin, New York)在展覽的期間,蘋果就在展廳里腐爛了。這個作品也獲得了2003年的Turner Prize。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的另一個答案:有哪些著名的現當代藝術作品是用食物做成的呢? - 了不起的蘇小姐的回答

還有一個我很愛的女藝術家Ann Hamilton,她也做過很多大型裝置作品,其中有一個2013年在紐約軍械庫大展上的作品「ANN HAMILTON: the event of a thread,2013」,

很多藝術大腕都在軍械庫這個5萬5千平方英尺的展覽區內做過大型裝置作品,不同與很多藝術家的咄咄逼人、用力過猛相比,Hamilton的這個鞦韆作品有點「以柔克剛」的意思,而且有點服務大眾的「遊樂」功能。

巨大的白色絲綢從天花板垂下,像帷幕也像飄浮的雲朵,絲綢的頂端連接著許多鋼索,鋼索銜接著幾十架鞦韆;人來來到這個展覽,去玩鞦韆,晃動鞦韆就會聯動絲綢,白色的巨大綢緞就會在展廳內隨著人們的鞦韆不斷飄舞。有的人在鞦韆上出力,有的人則躺在地面上靜靜地觀看,那些飄動的綢緞與盪鞦韆的人們一起,似乎在上演一出和諧的舞台劇。

在這個裝置內,人們幹什麼,即使是發獃,都是恰當的,人們的參與,談話,歡笑,呼吸,走動,形成的風,空氣,綢緞的舞動,都在這裡成為了一體。人們的存在和參與,才使得這個裝置活動起來,完整起來。

有興趣的可以看:ANN HAMILTON: the event of a thread : Program Events : Park Avenue Armory德國藝術家Angela Glajcar非常擅長用紙作為材料製作雕塑作品和大型裝置。她很會利用紙張的重疊和空間來發揮紙雕的潛力,用超越於「單薄」「平面」這樣的紙質第一印象對紙張發揮無盡的想像與創造。她還會利用燈光和空間、建築進一步地加以營造出擁有縱深和層次之美的紙張裝置藝術。

加州女藝術家Lita Albuquerque在南極的極點利用99個藍色球體創作出了大陸上第一個大型的裝置作品,起名叫Stellar Axis,球體的位置根據恆星系裡每個星球的位置來安排,此作品成為了一個冰天雪地版的星系圖。

我當然不希望人類行為,包括藝術,破壞任何極地自然景觀,但是看最後作品的照片也是美麗得像童話一樣。

英國藝術家保羅·卡可塞基(Paul Cocksedge)創作的超過200張紙形組成的燈,為法國里昂年度華燈節創作,每張「紙」是由一個特殊的導電材料通過電流將其點亮。所有燈的確切大小是一個標準的一張列印紙,橫跨了80英尺長。

再說一個日本女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裝置作品「手中的鑰匙」,由紗線和5000多把鑰匙組成,這個裝置使用了從全球收集而來的成千上萬把使用過的鑰匙,旨在探索記憶概念。

「對於保護我們身邊重要的人和事來說,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打開門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Chiharu Shiota說。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挺壯觀的,也有點小恐怖,像一場噩夢。

Chiharu Shiota--Over The Continents, installation view

還有一個公共空間里好玩的,美國當代裝置藝術家,Aakash Nihalani 的作品。他利用彩色膠帶製造出一些視覺的假象,他製造出一些高飽和度色彩的幾何圖形,放在街道的角落,建築的表面等,很像是PS上去的,又有一點玩遊戲的感覺。

日裔美國藝術家格倫·凱諾(Glenn Kaino)做過一個裝置作品,記得那段時間也是在社交網路上天天刷屏。他將無數的箭頭指向不確定目標組成一個移動裝置作品。這件作品在2015年軍械庫展,以及在紐約市舉行的國際當代和現代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很多參觀者都跟這件作品合影。

我還看過一個藝術家組合Caitlind r.c. Brown Wayne Garrett on WordPress.com

他們做的一個燈光裝置作品,把許多燈泡組合起來,製成一朵雲的樣子,來參觀的人呢可以自己去點亮一盞小燈,人多起來了之後整朵雲就被點亮了。我是在美術館裡面看到這個作品的,但是貌似它也作為公共藝術作品巡迴展出過在一些城市。具體信息可以去藝術家網站看看。

先寫這麼多吧,看到好的再來更新~

-------------------

希望對你們有用。

如需轉載,親麻煩先私信我。


總會有驚艷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藝術品,這些鬼才的藝術家平時在想什麼?

「我喜歡把光作為一種物質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讓你感覺到你的感覺,看到你自己見到的物件。」——James Turrell

上圖這組作品來自美國著名藝術家 James Turrell,創作對光學的感知雕塑以及「實體化自然光」,以引起觀眾沉思,常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體驗。

2012 年曾在北京 798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過下面這組互動裝置,不知有沒有知友去過現場。

人們在互動中感受神秘的宗教概念中生命的死亡的起源、消逝及幻化的不可思議,體會藝術家無聲講述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創作經歷。這組作品叫《The Treachery of Sanctuary》是美國著名MV導演、新媒體藝術先鋒人物 Chris Milk 的作品。

接下來的這組裝置很壯觀,這個藝術家不斷地用科學之手去創作出每一個裝置藝術作品,大膽的想像力讓我佩服,下面創造出一個「太陽」。

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 把泰特現代美術館的 Turbine Hall 大廳變成一輪人工裝置的太陽。數百根黃色的燈光組成一個半圓形然後通過天花板的鏡子折射出一輪完整的太陽, 並把大廳的天花板改造成了鏡面,許多觀眾在這壯麗的景觀面前流連忘返。

最後一組互動藝術作品了,曾在 2012 年大熱,那時候剛好是自己學習互動裝置藝術課程的時候,國外的 FaceBook、Twitter 等都在傳播這個:來自加拿大卡爾加里藝術家 Caitlind Brown 6000 枚燈泡設計的「cloud」燈泡雲,是一個原比例的互動燈光裝置,公眾可以站在裝置旁將上面的燈泡拿下來或安裝上去,這種互動行為創造了一個燈光閃爍的巨大雲朵。

可愛的知友們順手點個讚唄(≧?≦)~~


這個問題簡直是為我而開的,因為我的工作就是交互裝置設計師。本來以為這個概念,對藝術或者新鮮事物略有興趣的人應該多少聽過,但事實是,這個辭彙遠比我想像得冷門。那麼就從這個回答開始,向大家分享一下對我個人有所觸動的裝置吧,以互動的為主。

-------預警:手機答的,圖片渣渣球別噴。有需要的話以後更新高清圖。----------------------

1.daniel rozin 以色列藝術家。代表作是《wooden mirror》等一系列mirror。

正如上面所示,他的作品用各種材料(金屬、木頭、硬幣、絨毛、甚至玩偶、企鵝……)來模擬鏡子。其原理是用一個kinect攝像頭捕捉前面人們的影像,經過圖像處理之後轉化成電信號去控制「鏡子「背後的一個個小馬達,讓這些單體各自轉到相應的角度,在視覺上就會有明暗或色彩的區分,可以「照」出你的影像了。

他自己也在試圖突破,但這個系列的創新無非是材料、機械結構的改變,所以生命力相對有限,然而不失為經典。

有趣的是,很多品牌用這樣的裝置來做互動,效果還不賴。舉個例子,東京電通幫格力高做的這個《盒你一起玩》,用的是我們吃貨最熟悉的盒子——————格力高盒!

哇塞,好多個格力高盒放在一起簡直密集恐懼症有木有

下面看一下互動效果(去年6月中旬在來福士)

在前面擺造型,就可以看到用格力高盒子組成的臉哦……很吸粉吧。然而在熟悉daniel rozin的人眼中,這當然不過是一個「微創新」罷了。我個人挺欣賞品牌這麼做的,畢竟會去藝術館的人到底是少數,也許那幾天在來福士體驗這個裝置的人壓根不知道誰是daniel rozin,但卻不代表他們沒有權利去感受新奇好玩的互動形式。希望越來越多的品牌,能有勇氣和意願把錢花在這樣的東西上,而不是花巨資請各種長腿oba來站台(可是誰讓觀眾們只買移動荷爾蒙的賬呢)。至於格力高有沒有給daniel版權費,這就不得而知了。

2.解構表面(breaking the surface)

由Scandinavia Design Group, Abida, Intek Ctrl+N合作完成。客戶是不差錢的挪威石油公司,所以用的控制系統都是工業級的呀。另一個因素是,這是陳列在公司總部的永久裝置,不比上文的格力高(5天在商場的臨時項目),所以怎麼費錢怎麼來。

如圖,529根丙烯酸穿孔管從天花板吊下來,精準的負反饋系統(由3層感測器網路構成)可以隨時根據人的位置和動作調整這些管子的高度,達到的效果嘛,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俗的說,在這裡面行走,就像社會主義的康庄大道一樣,只須大膽往前走,不用擔心頭頂的牛鬼蛇神,因為有黨替你開道。

這個團隊為了坑錢(也為了達到工業級的控制效果),用的是德國beckoff的工控平台,這軟體是用在工業自動化中的,以貴著稱,淘寶上搜一下你懂的。 同時還編了一些openFrameworks插件用來傳輸感測器數據,不然人家體質怎麼會這麼敏感捏。

之所以強調這種對控制靈敏度和精度的高要求,是為了跟下文某個案例對比。hold on hold on……

3.德國的art+com公司為慕尼黑寶馬博物館所作

的動能雕塑(Kinetic sculpture)

名叫 The shapes of things to come

優酷上視頻大把,國內外後繼者無數,比如樟宜機場那個,這類作品後來被稱為吊球矩陣。

下面分析一下art+com出品到底好在哪裡。

小球的運動,就像粒子的舞蹈一樣,有自己的節奏和幅度在裡面。那麼舞蹈的好壞取決於什麼?編舞和舞者。同理,吊球矩陣,如果程序編寫的不好,或者控制系統無法達到需要的靈敏度,出來的效果都會謬之千里。art+com的視頻堪稱震撼,它像一個出色的舞者,有張力也有定力,反觀很多跟風的山寨作品,只是看到群魔亂舞,根本談不上美感。由此可見,美確實是個技術活。

另外,從service design角度看,這也是一個完美的案例。作為互動解決方案公司,art+com設計這個裝置顯然不能只為了裝逼,還要符合客戶的品牌精神和氣質吧。還有什麼比這個作品跟寶馬更契合的呢?速度、控制力、優雅的美感貫穿了整個作品,設計者真正了解了品牌的精髓。

///////

帶著這種為用戶設計的思想,回頭看《解構表面》這個作品,也是可圈可點的。首先,這管子上上下下,讓你聯想到什麼?鑽探啊!對啦,人家就是給挪威石油公司設計的。而且起伏的外形,也很像海平面以下的地表景觀。總之,裝置的靜態外觀和動態過程都和品牌有密切的聯繫,我個人把它稱為一種storytelling design,用一個裝置,去講一個品牌的故事。

4.韓國藝術家崔有讓。

看過韓國電影《奪寶聯盟》的人,大概都記得全智賢和她「母親」口香糖合夥在美術館偷名畫的橋段吧。可當時我在影院激動的是,這美術館裡放著的是崔有讓oba的作品啊啊啊。(這才是oba的正確用法!!)

特地跑去截了圖,可惜都沒有一張完整的……

估計只有我這種奇葩才能不被全女神分心,專註後面的裝置五十年吧……

崔有讓擅長用金屬材料和精妙的機械結構,模擬一些史前生物的形態,做出有神秘科幻色彩的動力雕塑(是噠,可以動的喲:通常由馬達、齒輪等傳動結構和自己做的控制板來實現)。他的作品靈感還來自於宗教,比如印度的破壞之神-濕婆,和金剛經,都曾經成為他的作品主題。

上一些圖片吧,那種精絕的程度讓人嘆為觀止。

最喜歡這一組了…可以去youtube找視頻看

Una Limino Callidus, 2015 Una Lumino Portentum, 2009

5.行氣 《The Flow of Qi》

這個作品一直是我的心頭大愛,但好像在國內知名度不高。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KOEvpeZ9SA

由台灣工研院主創,在07年參加了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全球三大電子媒體藝術節之一)。

它採用在UWB—用於醫療行業的超寬頻呼吸偵測技術,來檢測參與者的呼吸深淺和速度。

兩名參與者,一個人的呼吸速度控制書寫的快慢,另一個人的呼吸深淺控制墨色的濃淡,兩人合作才能共同寫出一副書法名帖。(當然,創作前期早就請書法家們寫好帖子了,只是將原有素材經過個性化處理後投影出來。。

互動不難,難得是做的不生硬不彆扭。這個作品在呼吸和書法之間形成了有趣的映射,這樣的映射很新鮮,卻很合理。試想一下,如果不是用呼吸去「寫」書法,而是用心跳?或腦電波?是不是牽強了一丟丟……因為墨水和宣紙之間的滲透,和呼吸吐納有著一種神似,這樣的「通感」正是設計互動裝置時所應該挖掘的。它把幾種彼此相關的體驗再一次整合,從而形成更豐富的感受。但這些體驗和感官必須是早有聯繫的,就像一個撮合一對早有感覺的男女一樣。

6.紐約時代廣場的心型情人節裝置,由BIG、時代廣場聯盟等聯合策劃。

整個裝置由400根半透明的亞克力管材組成,其中包裹著led燈條。亞克力管隨風擺動,彷彿心在悸動。而當有人觸摸時,(顯然是由於紅外感測器)心就會更加明亮,心跳也會加快。

這個裝置技術和寓意都很簡單,它上榜的理由純粹因為長得美。是的,在裝置設計界,美就是最終的法則!(哦不,是在任何領域)

正經臉:美的主觀感受,其實背後是充滿設計邏輯的。這個心形的選取,包括顏色,首先是呼應大紐約市的視覺標識(著名的I love NY里那個心),其次呼應情人節。而用亞克力管材,讓心在朦朧中透出光亮,難道不是每個情人心情的寫照嗎?(好吧,編不下去了。。。)

7.kohei nawa 日本藝術家的小鹿!前陣子龍美術館的亞洲藝術展里有。圖片盜自微信好友。

他的作品標誌,自然是那覆蓋全表面的透明水晶玻璃珠,正如草間彌生的波點一樣,每一個可以塑造自己標誌性視覺元素的藝術家,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用這些「元素」為我們編織了一個新的世界,彷彿我們透過了他們的眼睛,看到了一番新天地,從此以後,南瓜不再是南瓜,玻璃珠也不再是玻璃珠了。

在視覺風格上,kohei有點精緻華麗的性冷淡風。這裡不得不祭出吉岡德仁了:)

吉岡也有類似的作品,他曾經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辦過一場名為Crystallize的展覽,裡面都是由晶體構成的雕塑和裝置。比如結晶椅子

所以kohei在審美風格上,大抵是吉岡心裡住了個小公主的樣子。

8.雨屋-----余德耀美術館

這個大概是本文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了吧。總之我的好友幾乎都去過。他們的反饋很有意思。

雨屋號稱是「通過天花板上的高科技裝置,瞬間感知觀眾的行為,觀眾所到之處,大雨便戛然而止」。幾個較真的人表示不值票價,因為沒有體會到那種「差一點點就要被淋到」的感覺。 去體驗的人,就像去看恐怖片的觀眾一樣,是帶著「想被嚇到」的期待的,結果沒有雨的區域太大,你在其中,並沒有被雨緊緊環繞,也就沒有欲拒還迎的刺激感了。

為什麼雨屋不能做得更精確一點呢?這裡回到前文說的《解構表面》那個作品,要讓感測器感知到人的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觸發相應的機械和電路結構,是需要工控級別的系統的。這個系統的開發成本,和精度成正相關。所以你懂的。

當然,作為一個活動它在商業上無疑是成功的,得益於良好的拍照效果,小清新們這次可以拍出這麼高格調的照片怎麼能不發個朋友圈呢,於是二次營銷的效果也達到了。

9.teamlab 日本的互動藝術天團!

15年米蘭世博會日本館裡面的兩個互動藝術裝置就是它們設計的。這件作品名為《和諧》。

參觀者會進入到一個由屏幕和投影組成的「稻田」中,投影的圖像會隨著參觀者位置的改變而改變,而且還有一些細緻的互動效果。比如那些最靠近他的稻穗會顯得格外金黃。如果參觀嘗試觸摸投影圖像里的一隻蝦,那隻蝦便會快速躲開等等。

互動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差別,在於它把觀眾也當作了創作的主體。當你在「稻田」中穿行時,你也成了這幅交互畫卷的塗鴉者之一。

用數字影像去喚起人與自然之間熟悉的互動體驗,是teamlab一貫的主題。這裡,新技術的加入,為表達老主題提供了利器。比如我們都去過森林,但還是為阿凡達星球里的森林景觀和生命之樹所震撼。

因為它既熟悉又陌生,仔細看,裡面的景物單個拿出來都是我們見過的,可是加上光效、體積的異變、原本來自不同環境的景物同框後,就產生了視覺的新鮮感。

teamlab的作品也是如此,它簡直是 throw light upon natural objects!

這件作品名為《多樣性》,它採用瀑布的意象,表現信息的洪流。

參與者可以用手機來從「瀑布」中拾取想要的圖片。裝置設計,神形兼備是根本。形態上,需要給觀眾一種暗示,讓人們看到它就大概知道它是幹什麼的。類似心理學的「priming」。因為當人們懷著探索的心態去接觸一個裝置藝術作品時,那種既新奇又confused的心態是很微妙的。

每個用戶,大概參觀時間只有5-10分鐘。如果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學習成本,要看「說明書」才能領悟這裝置怎麼玩,本身就是裝置設計的失敗。

反觀這個裝置,瀑布的外形已經隱喻了它的主旨。用手機去打撈信息,也是非常貼合人們過往在瀑布邊取一瓢水的體驗的。這種對自然意象的提取,對人行為的模仿和延用,也是設計心理學裡面一直強調的概念。

下面的作品是一個「水族館」,demo只用了兩個月

孩子們在A4紙上畫出它們心中的海洋生物形象,掃描後就可以入住後面的「水族館」了。

10. love cassette愛的發聲裝置

這個嘛!設計者就是本人哇咔咔!上幾張網紅照

地址位於上海西藏北路大悅城,岳父家的「在一起」愛的閃店內…馬卡龍色系,滿滿的少女心。

最近換了春裝。

下面來講講這個裝置的誕生始末。

公元2015年11月1日,剛從失戀陰影中走出來的我,決定暫停freelancer生涯,開始走向社會換換心情。花一周時間做了網站改了簡歷,又花一周時間安排了10場面試,沒想到這麼快到了做決定的時候。

其中最讓我心動的有3個offer。

一個是澳洲生物公司的design manager職位,如果我想繼續設計師生涯的話,這無疑是我最需要的歷練。兩年內他們計劃推出19款產品(生物科技的空氣凈化器等設備)功能測試已經完成,但是還需要工業設計。同時,網頁、app、公眾號的用戶體驗設計和所有宣傳物料的平面設計都可以由我主導。而且每年有兩次去西澳(雖然無聊但是很美的柏斯)考察(度假)的機會,每次兩個月。

人力總監是一個長得很像周韻的氣質美女,我最喜歡跟聰明的美女一起工作了,她之前在法國公司雪鐵龍工作,而我剛好給她們廠翻譯了不少物流合同,面試的時候我們簡直相見恨晚。面試完之後我腦中一直想著她的氣質臉龐……

另一個是聯合辦公屆小王子(飯叔)家的UI設計師offer,出於對飯叔本人的欣賞和公司前景的考量,我覺得這是一個錯不到那兒去的選擇。在能力上,沒有像上一個那麼強的挑戰感,畢竟幾年前我已經在ibm打磨過了。

最後……是一個來得非常奇怪的offer。

當時我看到豆瓣招聘有一個「3d列印公司」,心想咦……好久沒有看3d列印展覽了,不如假裝去面試看看好了。於是就投了建模工程師的職位,面試填表時我填了比他們開的range高兩倍的工資,心想這下談完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走了。

於是跟老闆開聊,說是面試,更像是我在採訪他。(本質意圖啊)

「哦…你們幫設計師做原型設計啊……,那上海一些不錯的設計商店你們有合作嗎?設計共和啥的……」

「有啊……」

「你們用grasshopper嗎?」

「用啊」

「那你覺得比起浙江很多3d列印公司你們有何優勢呢?據我所知在蕭山有幾家做得很大喲」

「這個嘛……」

看老闆很耐心也很自信的跟我介紹,我對他的印象直線上升,很多創業者不喜歡別人challenge他。但是一起共事,需要的是彼此啟發、彼此質疑(一個矽谷的創業大叔曾經這樣描述他的partner---這傢伙沒有一天不讓我感到不爽的,但每一天他都在啟發我)

所以這樣有主見但又可以溝通的老闆,是我最欣賞的類型。君子不慍,氣度修養也不錯。頓時覺得自己為了了解3d列印新動態來浪費人家時間有點損人品了....

———————————

累了,有空再更。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哦!如果某一天這個答案衝到首位的話,我會把love cassette的誕生記補充完整。謝謝

-----------

5月14日更:

好巧,今天剛從鹽club回來 發現答案被推薦了。上幾張知乎展位的照片。

這麼有質感的照片,顯然不是我拍的呀,感謝攝影師zhongyi~~

更新:

後來磁帶又去了很多其他地方,照片和視頻在我的網站上,想了解玩法和原理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design as a way of being

·謝謝大家對磁帶的喜愛。

對我來說,它也幫我完成了心愿。當初測試的時候,我一直對著磁帶說「test,test,test",

老闆說,這樣看不出真正的聲波形狀,不知道用戶說的時候,出來的波形好不好看。不如說點真實的表白吧。。

於是我硬著頭皮說了幾天的表白,感覺把這輩子想說的都說完了。對象的話,自然是我男神了。

其實我們已經斷聯了很久(此處省略雲譎波詭的劇情一萬字),所以我可以體會那種有牽掛但是又無處表達的感覺。也許這就是這個裝置存在的意義吧。

半年多之後,有一天早上我收到同事給我的一個小信封,說昨天有個人在南豐城的創意集市給我的。(那天磁帶去了南豐城,就一天)。

然後我掃了二維碼,聽到了熟悉的聲音。「你這個東西還挺有意思的,謝謝你 。 。 。」

然後聲音就被無情的斬斷了!是的。。我們為了聲波形狀可控把錄音時間設為了5秒鐘!!!!!!!!!!!

天哪。。。我感覺我錯過了一個宇宙!嚶嚶嬰~~~ 。。。。早知道男神會給我錄東西我一定把時間設成1個小時。

而且最可怕的是,同事說,一天下來磁帶都很正常,但是這個錄音的人來的時候,磁帶突然當機了。。。。。。然後這個人又回來了3次。。。直到修好。。。也是不依不饒 = =。

後面故事又雲譎波詭了,而且有爛尾的趨勢。(不怪我啊這回)。但我會永遠記得,那天早上,從滿臉壞笑的同事手中接過那張聲波明信片時的好奇,和聽到聲音之後的驚喜。創作這個裝置最大的意義,已經完成了。


多圖預警。
(圖片來自網路)

1. 說到好玩的裝置作品,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的房屋與鏡子系列完全夠資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游泳池》利用美術館天窗上的水創造出奇妙的效果,使得場館內走動的觀眾看起來就像在水下。

2. 英國藝術家Bruce Munro的燈光裝置

3. 還是Bruce Munro,作品《 CD海》。上萬張CD光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4. 說到燈光裝置,不能忽略草間彌生的鏡子+LED作品,極其夢幻。

5. 公共藝術家Jeppe Hein的「鏡子迷宮」。數塊光滑的不鏽鋼豎立在草坪上,其位置經過巧妙計算,相互映襯,城市天際線、樓群、花草樹木的影像交錯顯現,構成了一個"迷宮",穿行於其中,平日熟悉的景象變得不真實。

這些是Jeppe Hein放置在各大城市的長椅。打破了座椅的傳統形態,人們必須用或攀爬或斜躺地方式「坐」上去。2010年上海世博會丹麥館那條被拉長的、與自行車道並行的長椅就出自他之手。

6. 阿根廷藝術家Tomás Saraceno,建築師出身,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接受過培訓,參與過國際空間站的研究計劃,大概是受這段經歷影響,他的大部分創作都是用來挑戰地球引力的,希望通過建築材料或結構的改變,讓人們離開地面生活。他有一個大型藝術項目叫「雲的城市」,使用各種材料創造懸浮之感,並通過這種方式思考人類在宇宙中的形態。除了 @張晨雪 在上面的答案中提到的,我再貼一個他的作品。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黑寡婦蜘蛛」,在眾多科學家好友的幫助下,他做出了一張人們可以走進去的蜘蛛網。

7. 韓國藝術家Do Ho Suh探討家和私人空間概念的一系列作品。處女座看著很舒爽。

8. 德國藝術家Heike Mutter和Ulrich Genth共同創作的「漫步過山車」。也想去走一圈兒。

9. 日本藝術家Ryoji Ikeda的聲光裝置The Transfinite,很有科幻感,音效的配合讓觀眾很容易沉浸其中。


謝妖。

多圖預警。

分享一些平日搜集的有意思的裝置作品,共十組。

圖片均來自新浪微博、谷歌以及各微信公眾號。

1.裝置藝術《 時空泡沫 》

來自阿根廷藝術家 Tomas Saraceno 這座透明薄膜的城堡,高24米,面積400平方米,共分3層。走在上面能體驗到漫步雲端的感覺,人們的律動會通過它傳遞給彼此,Tomas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對地球會有怎樣的影響,從中得到空間與情感上的雙重體驗。

2.澳洲藝術家Tanya Schultz,糖世界

她利用數以千計的糖果,搭配上百公斤的細砂糖、泡沫膠、亮粉、顏料及許多色彩繽紛的裝飾小物,打造出一個無比夢幻的Sugarland。從遠古神話、通俗的童話到現代的電玩遊戲通通都是Tanya Schultz創作的靈感來源,而一向懷抱著烏托邦理想的藝術家,也透過不斷的創作將心中的夢想呈現在世人眼前。

3.製造彩虹:墨西哥藝術家 Gabriel Dawe的室內彩虹裝置,在義大利科摩。

4.裝置藝術:溫暖的屍體 以動物標本的名義。

Polly Morgan將動物標本置於一個帶有故事性的情境中,整個系列裝置直白、冷靜,充滿現實意味又能引發人們的思考。

5,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繽紛巨網。

藝術家Janet Echelman裝置藝術作品賞,夢幻色彩為平凡場景帶來奇幻體驗

即使從小到大不知見過多少道彩虹,跨過整片天空的巨大彩虹也沒少見過,但無論什麼場景,什麼時候看到彩虹都是那麼的令人喜悅,甚至是澆花洒水時所產生的人工迷你彩虹也是如此。Janet Echelman在印度漁村遊歷時受到靈感啟發,開始了巨型「空中漁網」的作品創作。

6.倫敦設計周上「穿過深淵」裝置藝術設計。

「Mise-en-abyme」這個名字源於法語,意味「深處深邃之處」,是Laetitia de Allegri 和Matteo Fogale兩人在本次倫敦設計周上的作品,現在正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畫廊的廊橋上展出。該作品由約翰遜瓷磚公司的瓷磚與大面積透明丙烯酸板製成,遊客可以在其中漫步。而最後作品的效果給人了一種穿梭其中的感覺,相當奇幻。

設計者解釋道,「我們從一開始就想要座一個實驗性質的作品。設計出來的的東西不僅僅是用來看的並且可以稱之為一種獨特的『體驗』。我們試圖找出與材料、主題和顏色、選址,最匹配的設計。所以我們的靈感其實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本身。」該設計的主題猶如透視網格一般,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總能在橋下看到大體積的物件,而這成為了該設計中瓷磚的靈感來源。

約翰遜瓷磚公司使用先進技術創造了這些瓷磚,採用其「藝術瓷磚」技術,將定製的顏色設計到瓷磚上,每個部分顏色比之前一塊少3%,創建出一種從一端到另外一端的漸變效果。每塊透明丙烯酸板的顏色也會用不同的輪廓和陰影來創建出一種微妙,幾近漂浮的效果,利用自然光線,勾勒了隔壁玻璃畫廊及這座宏偉的博物館。

7.裝置藝術:詩意的宇宙呼吸—Tomas Saraceno的另一作品。

他的作品帶我們認識一個超越傳統觀念的地點、時間、重力的人們習以為常的世界。 這次的作品「詩意的宇宙呼吸」,在第二屆The Arts Catalyst』s中展出。

Tomas Saraceno,1973年出生,阿根廷藝術家,他渴望藝術與科學的溝通。參加了200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並且獲得了Calder獎。獎金為5萬美元,該獎用於獎勵在早期生涯中,成績突出的當代藝術家。作為藝術界的未來新星,他的作品沒有任何界限和限制的巴塞爾藝術節上展示,並作為首推的作品Tomas Saraceno,作為一個具有烏托邦式審美理想的藝術家,探討自然和人類以及未來之間的關係。

Tomas Saraceno同時也是一個建築師,他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是否有可能使用大型氣球作出建築的樣子,人在其中可以自由通行,同時瀟洒的居住。他也希望挑戰長期以來採用土地來作建築的環境。是的,也許我們也會有慾望改變我們房屋的冰冷建材,改變我們的海拔高度,離開混凝土生活,離開地面生活。

在黎明,人群圍繞在一個巨大的、絢爛的的空間里,這個曼妙的空間是巨幅的箔釘在草地上完成的。整個早上,藝術家和他的團隊持續在箔里添加空氣,使參觀者可以在這驚人的彩色仙境欣賞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獨特的、充滿積極的美景。一個參觀者說:「在我們幫忙為這巨型的空間填補空氣的同時,太陽慢慢地升起,在陽光的反射下,由箔形成的空間里欣賞到的是引人注目的絢爛美景……」

8.軟體裝置藝術-ERNESTO NETO。

ErnestoNeto被認為是巴西當代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他的靈感部分來自於巴西現代實體主義(neo-concretism)。Neto創作的抽象裝置常常佔據整個展覽空間。他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的輕薄。彈性尼龍和棉常常被用到。比如優質的薄膜被拉長固定在天花板上,彈性的纖維掛起來形成一個房間,或者一個類似器官的形狀。有時這些形狀內填滿了有氣味的香料,掛起來後彷彿一滴眼淚的形狀看起來又像是一個巨大的蘑菇或者是襪子。又有時他創作一些特殊結構的軟體結構,參觀者可以通過表面的小開口進入到裡面。他還創作過一些類似迷宮的空間,參觀者可以進入去體驗它的作品,並與其產生互動。

9.雲一樣的泡沫裝置藝術。

京都的藝術家名和晃平創造了巨大的和身臨其境的雲狀裝置製成小氣泡。坐落在一個黑暗的房間里,一張由浮沫積聚,形成一個空靈結構跨空間傳播的。在關於藝術品聲明,納瓦說,「每一個泡沫都逃不過誕生和毀滅,這是不是不像我們的細胞運作,因為他們代謝和循環方式的循環。

10.超級空中「花」園:完美的時尚裝置藝術。

在紐約的Galeria Melissa旗艦店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唯美的五顏六色的花瓣藝術裝置懸掛於天花上,超過了20,000個半透明的五彩花瓣藝術裝置來自於SOFTlab的設計,酷似花朵的自然篷覆蓋於天花上,彷彿置身於空中花園般,歡樂的色彩更是讓人痴迷。


新媒體互動裝置藝術家們,就是一群用科技手段製造「不尋常」的人——他們在大皇宮倒上瀑布、在美術館生造熱帶太陽,他們製造水中的火焰、樹上的巨型幽靈……

來看點好玩的。

技能1

玩弄燈光的大師: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

還記得前陣子在上海的James Turrell吧,這個號稱「十年內不會再有」的展刷爆了朋友圈(反正我是在朋友圈看了不下八位詳盡圖文直播)

從觀賞流量來看,這位以空間和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美國藝術家在咱們這兒真正獲得了某種雅俗共賞——不斷有大媽上前去問工作人員,你能不能解釋下這個東西表達了什麼,小哥說,這就是空間,這就是藝術。

他使你雙腳站立的地方不再是地面,

天空也不再是天空。

但他最動人的作品,你永遠不能在美術館裡看到↓

在光怪陸離的通道里急速前進,

站在火山口,看見蒼穹變成了一塊電子屏幕。

Roden Crater:這是他1977年買下的亞利桑那州的死火山遺址,將這裡改造成了一個「收藏」天空的美術館。從美術館內部向外望,會發現純凈的藍天變成一個二維的虛擬屏幕,只有當鳥群或雲朵經過天空時,你才能想起這是天空。把人們關進小屋從縫隙里看天空,他希望以此「以特定的反饋指向並放大人的知覺。

他把「永久地收藏天空」的妄想實現了。

技能2

呼風喚雨的魔術手

Olafur Eliasson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要聊裝置,誰敢把這位大師漏掉——這位丹麥冰島藝術家,擅長用科技「偽造」自然。

江湖人稱,氣象魔術師。

Weather Project:這是他在倫敦Tate現代美術館用科技生造的自然。數百根黃色的燈光組成一個半圓形,然後通過天花板的鏡子折射出一輪完整的太陽,通過光線和氣味模糊人對於所處場景、時間的判斷。

Waterfall at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他在花園的中軸線上,豎立了一個活生生的「瀑布」,從凡爾賽宮高空流瀉進大運河。他說,這個瀑布是為了實現一個本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到了側面,謎底揭曉,整個瀑布其實是由黃色鋼樑修建的塔樓撐起的。

在這整個空間干預系列作品中,他在宮殿的內部利用鏡子的特殊反射造成空間錯覺。他說,「我一直想讓人們夢寐以求的凡爾賽宮能成為一個讓每個人都真切地去體驗和感受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作為一個宏偉建築被瞻仰。 瓦解權威、開放感知,他實現了在宏大宮殿中造夢的「荒唐」願望。

技能3:

到處投影的怪咖

Tony Oursler

托尼·奧斯勒

這位美國藝術家,搞多媒體和裝置,他做的,是一種叫「視頻雕塑」的東西,

有點魔性,越看越上癮....

牙齒構成的球體

空中悲傷的幻影

他將人臉投影到空中,或者自製的雕塑表面,那種人類器官熟悉又陌生的不安感,讓一個個物件展現出怪異的生命力

他講述夜晚,講述焦慮、孤獨,也講述人心的黑洞

這是他的一系列投影作品:他在各種城市公園環境打上投影,那些被人格化的視頻字元就開始在樹木和建築物上漫遊。

他將我們日常司空見慣的人臉變得陌生。在他看來,電信技術的發明與普及永遠地坍縮了我們周遭的空間和時間,改變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可能性。而他用機器的視點製造的這類幻境,則是最為荒誕恐怖的——那是人心中永恆的恐懼、彷徨。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奇妙的自然現象本身就具有十分震撼的美感,也成為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母題。藝術家們通過還原一些自然現象,不僅表達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和對宇宙的思考,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十分愉悅的感官享受。

Miguel Chevalier

Miguel Chevalier《DEAR WORLD…YOURS》,2015年

Miguel Chevalier是國際虛擬和數字藝術的先驅之一,他從1978年起就一直專註於將計算機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手段。迄今為止,他已經在世界各地的畫廊、博物館和公共場所舉辦了許多展覽和虛擬現實的裝置藝術,被公認是當代藝術領域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

Chevalier《DEAR WORLD…YOURS》,2015年

2015年,他的虛擬現實裝置作品在英國劍橋國王學院禮拜堂展出。這是劍橋大學第一次邀請一位藝術家去教堂做藝術作品。在這件作品中,他使用了自己的「數字」語言來說明和解釋各種各樣的科目:包括健康、生物學、神經科學、物理學……這件裝置作品讓我們發現:五彩繽紛的生活在不斷地被更新,一切都在漂浮、抽離、出現和消失,總是變成別的東西。

彩色的線條勾勒出我們眼前的精神風景,藝術家Miguel Chevalier將一個16世紀的教堂構建成一個使人身臨其境的星空,使客人進入神秘的宇宙,給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

Chevalier《Vo?tes Célestes》, 2016年

2016年,Miguel Chevalier的另一件裝置作品「Vo?tes Célestes」投射在聖厄斯塔什教堂,參觀者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光線散布在教堂的穹頂,形成彩色的網路。藝術家運用這些五顏六色的網路,創造出驚人的視覺幻象。

遊客被邀請去散步,坐在長凳上抬頭望向天空,這些數字像素竟然使遊客沐浴在光的氛圍中。與此同時,光、色彩和運動創造出的情境,如詩一般形成一種新的虛擬美學。

雲朵就在身邊

Berndnaut Smilde《Nimbus(星雲)》

荷蘭藝術家Berndnaut Smilde自2010年開始室內雲的研發。經過兩年研究,他設計出一種被命名為「Nimbus」的裝置,這種裝置是利用煙霧、水、空氣和光在室內空間創造了這些本該只應天上有的小型雲朵。

這件裝置作品重現了我們每天都司空見慣的事物。然而,由於它出現在本不可能出現的地方,就讓這一切既是現實又顯得超脫了現實。藝術家奇妙的幻想與堅持促成了這件藝術品的誕生,這件裝置作品更是被《時代》雜誌評為「無價的藝術」。

老佛爺與「Nimbus」的合影

杜嘉班納創始人與「Nimbus」

人造彩虹

藝術家Gabriel Dawe的綵線裝置藝術作品

裝置藝術家Gabriel Dawe將不同顏色的線固定在木條上,製作出非常驚艷的彩虹。 雖然,我們通過這些照片便能欣賞到Gabriel Dawe的綵線藝術之美,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這些照片永遠也無法展示出動人藝術的全部魅力。事實上,我們能做的就是想像自己在這一道道美麗的虹色中穿梭、迷失。

從概念上來說,這些是表現人們對於庇護需求的作品, 時尚和建築有著許多功能,但保護人們不受外界侵擾這點則是它們的共通之處。藝術家用做衣服最基本的材料來構造建築,通過倒置這些線型和材料,完成了這個藝術構造,它是讓人類得以存續的社會建設的象徵。

人們在這些藝術品前流連往返,去體驗那些細節部分,甚至持續半小時之久。這些作品似乎真的完全佔據了他們的頭腦。

光的世界 

日本的科技藝術工作室Team Lab在一個三維空間用60000隻LED燈和4D視覺科技,創造出了一個銀河系,給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以沉浸式的觀感。

除了對自然的重現,一些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則是物化了自己內心的一些記憶。

Hesselberg的作品《When My Father Died It Was Like A Whole Library Had Burned Down》

瑞典藝術家Susanna Hesselberg在父親去世後,做了這個通向地下深淵的圖書館,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

雕塑迷宮

年輕的比利時建築師GijsVan Vaerenbergh和藝術家Pieterjan Gijs接受藝術中心C-mine的邀請,合作搭建了一個大型的實驗性質雕塑裝置——「迷宮」,用以慶祝該藝術中心的十周年紀念。

由於這個裝置迷宮是由建築師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作品,所以與以往的傳統迷宮不同,這件作品更加註重人們的空間體驗。他們用總長一公里的鋼板組成了這個迷宮,並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建築類型元素。同時更添加了許多藝術處理,讓人們在迷宮中體會到意想不到的妙趣。

會飛的紙

風乍起,被風吹走的紙片彷彿是我們每個人記憶中都會經歷的場景。這件藝術品是英國藝術家Paul Cocksedge為法國里昂年度燈光節創作的一件燈光裝置藝術作品。該作品由超過200張紙形燈組成,為我們還原出一剎那的光景,將瞬間定格、讓經過的人彷彿遊走於夢境之中。

極光世界

Tomas Saraceno《Poetic Cosmos of the Breath》

阿根廷藝術家Tomas Saraceno出生於1973年,他的作品呈現出來的世界是超越了我們傳統觀念的世界。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審美理念的藝術家,他也非常渴望藝術與科學的溝通。所以他創作了這件裝置作品「Poetic Cosmos of the Breath」,他的這件裝置作品意在探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該裝置被安置於一座城市草地上,形成一個獨立的巨大空間,而進入到這件裝置的參觀者透過這件藝術作品,則可以看到一個不同以往的燦爛都市。曾經熟悉的一切被覆上了極光一樣絢爛的色彩,讓人們對每天習以為常的景象產生了別樣的聯想與思考。

InkaNiclas

InkaNiclas是兩位瑞典的藝術家,他們為他們的攝影作品在戶外用水、火、光、煙霧等自然材料創作了一些即興的裝置作品。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往往對於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司空見慣,今天的我們較祖先來講,似乎對原始環境的渴求更甚一步。而無盡的雪原中出現的一抹極光更是令麻木的人們為之深深觸動。

私人月亮

俄羅斯藝術家Leonid Tishkov出生於1953年,現工作和生活在莫斯科。在這個系列的裝置藝術作品中,藝術家使用LED技術製作了一輪彎月,並將這系列作品命名為:私人月亮。

他意在向觀者講述一個美好的故事:一個男人與一個月亮相伴共度一生。這儼然是一個荒誕的童話故事,但夜晚神秘氣氛中又透露出藝術家的浪漫情懷,使一切猶如夢境般美好。

藝術家創作出的這一切,也許是還原了一場盛大的幻境,一切狂想變得唾手可得。一瞬間成為萬物的主宰,而最後則又止於對自然的敬畏,彷彿從夢中抽離,帶著恍如隔世的心情去細細回味。

閱讀更多原創內容請訂閱微信公眾號「芭莎藝術」(ID:bazaarartchina)


Gormley | 你再過來我就跳下去了

知乎專欄

上次我蹲牆角你都不來安慰我。我想靜靜。放心,我跳過海,我還會上吊呢。

以上來自Antony Gormley手下的各種雕塑人像的心聲。

安東尼·葛姆雷,1950年8月30日生於倫敦,現在在wiki上已經被稱為Sir Antony Gormley了,也有人稱他為英國現在最偉大的雕塑家。

Angel of the North in Gateshead,1998

Gormley絕對是我在英國留學一年能有存在感最強的藝術家。雖然沒有親眼能看到最著名的Angel of the North,可是有伯明翰廣場上和Selfridge遙相呼應的鐵人,倫敦南岸不時出現的跳樓人,以及無論作為南北的美術館作為雕塑群展的常客,還是在東西的大街總能與他驚喜相遇。

Filter, 2002, Manchester art gallery

Iron: Man ,1993, in Victoria Square, Birmingham

Event Horizon,2007,London

他的每次出現總是能給我會心一擊。可能因為他展示的主體正好是我們一樣的人,所以總是能有一種「代入感」和「陪伴感」。而他本人也說過:希望邀請大家一起睜著眼睛做夢。

他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身體為原型去創作。正如文學作品,同情沒有移情重要。這或許是Antony的創作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吧。

Another Place, 1997, Crosby Beach, near Liverpool

找到一篇他最近來中國巡展講座的速記,分享裡面三個重點:

「身體」。

身體的核心問題是存在感。它處於地心引力和離心力之間的對抗和張力中。地心引力是向心力,凝聚力,是統一的力量,是偉人和英雄的高大雕像。但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柱基依然空著,這給了安東尼以個體的、平民的方式宣布離心力獲得勝利的機會。

Antony說:「我不關心國王的神話故事,我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我們都有一個身體,佔據著一定的空間。」

比如他摔在雪地上,就會砸出一個人形的雪坑。

比如在鹽湖的空曠中,那些被改變了外形或表象的鑄造的身體們,在漫長的距離和時間中,在觀看者的體能的逐漸消耗中,在地平線上,一個又一個依次凸顯出來的時候,那種存在感是刻骨銘心的。

「能量」。

Antony在講座開始的時候吃了一塊麵包。麵包被轉換成身體的能量。這個能量在這次講座的過程中再被釋放到每一個聽眾,就像它在沙漠中拋擲的石頭。身體的能量成為一次小爆炸的中心。大爆炸創造大宇宙,小爆炸創造沙漠中的小宇宙。

「改變」是「身體」釋放「能量」的樣式和結果。

BEFORE TWO, 2004

CONCENTRATE I, 2003

WASTEMAN, 2006

FIELD,1989 – 2003

他終於不弄自己了,而是和別人一起創作,效果非常驚人。這個展覽遍布全球,也來過廣州,也是我在廣州唯一看過的他的展,約在5年前。而根據資料,「亞洲土地」其實2003年SARS時期已經由近400位不同年齡的廣州當地人做的,只是因為SARS而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

他的這個丑萌的小泥人後來讓我在各處都有既視感,包括新疆的昌河古城的風化地貌,移情高手呀。

Host,中譯屯蒙, 泥土、海水 深23cm, 2016

失格的是今年沒注意到他今年不但在北京舉行了個展,還出了一本書《安東尼·葛姆雷談雕塑》。去買來看看先。

http://weixin.qq.com/r/gzqnv2jEADV-rSzc92_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愛的幾個/多圖

1.Olafur Eliasson/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首先推薦最近在中國很火的冰島藝術家(現在上海龍美術館有他的展哦),Olafur Eliasson/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埃利亞松常常以水、霧、色彩、天空、溫度、冰雪、礦物質、光等自然物質作為自己創作的媒介。壯觀動人的作品背後,往往是科學、自然、時空、觀念、哲學的相互交錯。

  • The Weather Project/天氣計劃

由兩百個燈泡組成的大太陽將泰特美術館裡的一切都染上了橘黃色,空中霧氣氤氳,和倫敦的天氣一樣變幻莫測。渦輪大廳的天花板被換成了反光鏡,人們躺在地板上看著自己,周遭,才發現二分之一的太陽竟是虛幻。

  • Contact,2014

在黑暗的扇形里,單頻光線與鏡面開拓著空間。溫暖的地平線緩緩伸展,自己映射著自己無始無終,如洪荒之中唯一且永不減損的聲音。

2. Wolfgang Laib / 沃爾夫岡·萊普

接著是一個浪漫到極致的德國藝術家Wolfgang Laib / 沃爾夫岡·萊普。

  • 榛子花粉/Pollen from Hazelnut

2013年,Wolfgang Laib完成了他最大規模的花粉藝術,所有的花粉都由他親自從德國南部的小村莊里,以每年一罐的速度,持續收集了18年。這個從 1977 年開始一再重複進行的行為,被他視作一個"儀式",整個採集工作更象是一次自省的機會。當我們駐足於 MoMA 展廳,凝視著這個永恆不變的自然之物,感受時間的本身與自我,時空上的距離在此被悄然抹去。

  • 奶石 / Milkstone

"奶石",由一塊白色大理石和填充的牛奶組成。每天藝術家都會往大理石上傾倒新鮮的牛奶,然後均勻的擦拭在大理石的表面。牛奶是如此的轉瞬即逝,石頭是如此的不朽,兩種白色的物體,材質卻完全對立,卻因為顏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一種固態與液態的平衡,更傳遞出一種介乎矛盾與共性的美感。

3.Alexander Calder/亞歷山大·考爾德

下面介紹一位美國藝術家,Alexander Calder/亞歷山大·考爾德,我認為他的雕塑也可以算作是裝置的範疇。考爾德作為動態雕塑的發明者而聞名,動態雕塑由微妙的平衡構成亦或者被懸掛在空中以移動比如旋轉,搖晃,來回應觀眾的觸碰或者空氣的流動。

4.Berndnaut Smilde

荷蘭藝術家Berndnaut以他的「雲層」系列而出名,他使用煙霧,水,空氣和光在一些獨特的室內空間比如教堂,城堡,地宮裡創造了這些棉花般的小雲朵。

5.Fillipo Minelli

另一個喜歡用煙霧的藝術家是Fillipo Minelli,他聲稱要描繪出「寂靜的形狀」。

6.Jeppe Hein

在過去的十五年,Jeppe Hein成為了丹麥最出色的當代藝術家之一。現居柏林的他,以他感性、迷人、異想天開的鏡面雕塑作品而聞名。Jeppe Hein的作品經常是為公共空間所構思的,極具包容感,所以觀眾常常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7.Numen

成立於1998年的Numen是一個涉足多領域的團隊,包括觀念藝術,布景設計,空間設計。Numen

的裝置往往很大型,且觀眾都可以走入這些裝置,與之互動。

8.Inka Niclas

Inka Niclas是兩位瑞典的藝術家,他們主要為他們的攝影作品在戶外用水,火,光,煙霧等自然材料創作一些即興的裝置,同樣神秘而動人。

9.Barry Underwood

與上面類似的喜歡在自然中創作的藝術家還有Barry Underwood。他得益於早期的戲劇訓練,攝影經驗與建築經歷,他探索北美各處風景,在面對一片風景時總能沉浸其中,然後再回遊出來,接著用LED燈與發光材料進行創作,製造出抽象而如夢境般的圖景。

10.Tomás Saraceno

托馬斯 · 薩拉切諾 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雕塑、裝置藝術家。是一個願景藝術家,構築烏托邦的實踐者。在創作上渴望填補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鴻溝,他掌握物理學、化學和建築學原理。被國際上公認為能夠在藝術作品中運用高科技的藝術家。

11.Leonid Tishkov

Private Moon,藝術家做這個led大月亮裝置大概是想講述一個關於某人偶然間發現了月亮 ,一見鍾情,並最終如影隨行、與它共度餘生的故事。

12.Doug Wheeler

作為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光與空間」運動的先鋒,Doug Wheeler豐富,而具有開創性的作品包括繪畫,和強調空間,體積,光線概念的裝置。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重塑,或者改變觀眾對世界的看法,簡而言之,他創作的媒介不是光,或者某種新的材料或者技術,而是一種感覺。

啊,好累~~!

還有其他的藝術家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平台「art and I」咯~~~!!


我又是來歪樓的,預期有大量美圖會入侵

Paul McCarthy的小塞子:

啊,怎麼突然覺得自己討厭漂亮的當代藝術作品……


東京最新的裝置藝術「Manga Mappin」,可惜只閃電展出兩天,已於昨天(2017.11.26)結束。

如果漫畫里的世界出現在了現實里會怎麼樣?

如果學會使用「超破壞拳」(註:詳見HUNTER×HUNTER),會是什麼樣的體驗?

特展「Manga Mappin」可能給出了一種解答。

展覽於2017.11.25~11.26在銀座免費展出

人們只需要走到裝置中間,或敲擊或踩踏地面,配合著人們動作的力道,背景特效自動生成。

而如果周圍保持安靜,表達「寂靜無聲」的擬聲詞「シーン」會漸漸fade in,出現在牆壁上。

漫畫的特效背景,及豐富多彩的擬聲詞,是喜愛日本漫畫的朋友都非常熟悉的表現手法。大概很多人都夢想過同樣的場景可以降臨在自己身上。這次特展的策展人大概也是懷抱著同樣的想法,並將其付諸實踐。

策劃此展覽的是日本設計公司NAKED,這次為期兩天的展出只是第一彈。今後他們將繼續推出更多將漫畫搬到現實世界的天馬行空的作品,值得期待。


再提一下在日本非常有名的裝置藝術團隊TEAMLAB。其它答主也有提到,但大多簡略帶過。

TEAMLAB最早是由東京大學的幾個研究生髮起的設計團體。發展至今,已成為一個集合日本最頂尖藝術家、數學家、程序員、CG動畫設計師、建築設計師的跨界集團。一切可以對人與自然做出貢獻的有趣idea都是他們的議題。

Graffiti Nature。由大家一起作畫所創作的完整生態圈。動物們會自由地暢遊在空間里,所以即使是自己創作的小動物,要找到也不容易。即使找到,它的生死,從離開自己的畫布那一刻起,就不再屬於畫布的主人,而是完全獨立的。如果一直踩在大家所畫的動物上面,動物會死去。如果小心呵護花朵,花朵會滿園盛開。一些簡單卻深刻的人生道理,似乎都蘊藏在了裡面。Graffiti Nature | teamLab

Sliding through the Fruit Field。既是滑梯,也是花田。滑滑梯的小朋友越多,花田就越茂盛生長。Sliding through the Fruit Field | teamLab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設計,官方網站(英文)上有更詳盡的介紹。All | teamLab

除了獨立設計並展出作品,他們還被日本各界邀請,跨界合作,迄今已經幫福岡城、成田機場、東京天空樹、知名百貨店等策展。

位於成田機場T1南翼4樓出發大廳的常設展,作品的英文叫做What a Loving, and Beautiful World。

作品背後有一個複雜的演算法,支持它完成瞬息萬變且不重複的演化。且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或寂靜無人、或有人駐足長息)也有纖細的變化。

TEAMLAB還做了一件很棒的事,就是賦予了這些經典的互動式藝術作品無限的生命力。不同於有時間限制的普通藝術展覽,TEAMLAB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各地設置了常展廳,將最經典的作品長期展出,取名為TEAMLAB ISLAND。就像一個遊樂園,一個可以帶著家人孩子們去玩的遊樂園。讓大人小孩都可以隨時隨地和藝術親密接觸。

現在TEAMLAB ISLAND的足跡除了日本國內,還延伸到了美國、阿聯酋、新加坡、泰國、中國(上海、澳門、香港、廈門)。

還有一個好消息,2017年12月20日~2018年5月6日,TEAMLAB將攜帶最經典的幾款作品(包括Graffiti Nature和Sliding through the Fruit Field)到杭州萬象城開展。如果小朋友去一定會玩的非常開心。官方網站(中文):teamLab未來遊樂園| teamLabIsland


說一個有名的吧,草間彌生Narcissus Garden。

草間彌生是日本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了吧,polka dots瘋子,波普藝術極簡主義女性主義藝術的先驅者,對沃霍爾和oldenburg都有影響。

草間彌生的Narcissus Garden在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第一次展出。

作品用了古希臘神話的水仙花美男子納西索的典故:看著湖水中自己美麗的倒影,迷上了自己,就這麼一直看著,最終變成了一株水仙花。這也是對當代人自憐自戀的反思。

草間彌生的作品就是由1500個不鏽鋼鏡子球組成、球之中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your narcissism for sale」,好玩的是,這個球真的是賣的。2美元一隻,諷刺了當代藝術界的商業化和虛榮。

這些球後來在世界各地展出過。也有在水上展示的。水上的narcissus garden讓它和納西索故事的聯繫更加明顯了。以及,隨著水波漂流的玻璃球也給觀眾提供了不斷變化的視角。


裝置藝術可以說幾乎影響了我過去將近5年的人生軌跡,

現在的擁有的一家數字創意公司,也將裝置作品作為發展方向,

但一切開始源於紐約地鐵內一個特別不起眼的裝置藝術作品。

相信有很多人去過紐約,也乘坐過紐約的地鐵,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34th street Herald Square的 NR線地鐵站里其實有一個互動裝置藝術作品(估計大部分人都是直奔K-Twon或者Macy"s吃吃喝喝買賣了)

這個裝置的名字叫做Reach,很形象,但樣子很不起眼,就是一個綠色的金屬管子,需要你抬起手reach它和它互動。

我也是一次等車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

這個裝置的工作原理很簡答,就是你伸出手擋住裝置上的裝有光敏感測的孔洞,裝置就會發出一種特別的風笛和弦聲,模仿濕地、雨林中出現的自然界的聲音,回蕩在站內。

藝術家的名字叫做Christopher Janney,事實上這個裝置安裝已久但由於樣貌太過平凡,一直少有人問津MTA曾經專門為它做過一次PR宣傳。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這個裝置無論是從製作到互動再到意境都屬於很上乘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他出現的地方實在是不能再好,MTA也把它永久保留在了站內,和W 14里的小銅人們一樣。

互動裝置和裝置藝術還是有區別的,互動裝置不一定需要有藝術性,但裝置藝術必須能夠給予互動者心靈上的擊打和撫慰。

在紐約這樣一個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在陳舊充滿汗味、垃圾的腐臭的地鐵站內,無論你是在午夜等車,清晨趕路時,能突然有那麼幾秒鐘聽到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種對心靈莫大的撫慰,這也是我一直覺得紐約地鐵里的街頭藝人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每當下班時在熙熙攘攘的月台上響起悠揚的薩克斯風的聲音時,心頭總能瞬間安靜下來。

這不是一個那種你可以擺出pose合照的裝置,而是一個安靜的生長在城市中,能成為人們心靈的夥伴作品。

也就是從這個裝置開始,我對互動裝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在之後的創業中也選擇了這個作為方向之一。

先寫這麼多,再慢慢更新,

鑒於像Rain Room, 草間彌生,Olafur Eliasson這些前面的高票答案都多少有提到,

我會盡量避開這些,除非有特別的個人經歷。

然後,最後不要臉的聊聊我們的作品: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不用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直接和我聊就行了,哈哈。


相比其它類型的展覽或藝術形式,裝置展可能是最貼近我們這種非專業藝術愛好分子了。不需要太多相關領域內的知識作為基礎的探尋通道,有一顆不停止思考和好奇的心便能享受其中了。

來英國念書以後,大大小小看過不少裝置展。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在倫敦各大著名藝術館展出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大作,而是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展館裡展出的作品。

先上幾張我去年看展時用手機拍的圖。

這個作品是一個燈光裝展,叫Meeting you halfway , 半路遇見你。名字就挺浪漫的。作者是Anthony McCall, 一位在英國出生的紐約藝術家。以他的一些列solid-light裝置作品而聞名。

本來去這個小展館都沒注意到這個作品,因為真的太隱秘了。。。

這就是作品的入口處,有好幾層全黑的布簾。大概是為了作品的質量,確保展品區四周不透一絲光,走進去以後發現還有還有長長的通道,伸手不見五指,要摸索著前進。

但是剛看到這個作品的就不禁的叫出 amazing 了。上面那幾張圖手機拍的質量有限,可能看不太明白這個作品是怎麼回事。我又找來一些照片,下面這些都是Anthony McCall同類型的燈光裝置作品。

之所以會看到這樣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周圍有水汽機,製造了大量的水汽。所以在光束強力集中的照射下,Anthony把光變成了可以觸摸到的白色薄膜,並且有稜有角。觀感很是奇妙。

光是站在作品的外部觀摩都覺得足夠有趣了。那天看展的人不多,零零散散的幾個人,都是站在作品外觀看。我第一個走了進去,走到了光製造的空間之中。然後我簡直呆住了。那確實是光圍起來的一個空間,裡面是空的,然後四周的奶白色的光又把我與外界隔絕開來。我被這些光包裹著彷彿來到了異度空間。

我激動的對旁邊看展的人說,You should stand inside! !! Its like another world!!!(略誇張,哈)

於是遮住光源點可以拍出這樣的照片,看起來像是煙霧的東西就是被攪動的水汽。

內部。角度形狀是在緩慢變幻的。

http://www.anthonymccall.com/

這個是Anthony的官網,上面可以查看現在正在展出和將來會要展出的地點和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End


性冷感風裝置。

和北歐家飾設計品牌HAY合作過的服裝品牌COS,在當前的米蘭時裝周上放大招,邀請了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為品牌設計了一場沉浸式的裝置展「光之森林(forest of light)」。裝置設置在一座建於二十世紀30年代的電影藝術廳中,探索了交互作用和透視的概念。設計師利用動態聲光設備,與黑暗空間中燈具發射的圓錐狀光線相配合,此外,燈光還能夠與參觀者的動作進行互動。

將聚光燈懸掛至高高的天花板上,直瀉而下的光束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光錐體,進而創造出有如森林般的感覺。

藤本壯介從COS品牌2016年春夏系列產品中吸取靈感,從視覺上對展示空間進行根本的改造,同時搭配播放特製音效、薄霧及鏡面牆壁等元素,為抽象的「樹」的概念增加深度。

講真,在聚光燈森林裡穿梭有那麼點夢幻。

其實它家不是第一次玩裝置啦,去年米蘭設計周,紐約 Snarkitecture 設計工作室為 COS 創造了一個如洞穴般的藝術裝置作品,以 COS 2015 春夏時裝發布會上明亮光線的場景為靈感,將長短不一的白色布條整齊地掛在天花板上,貫以 COS 一直以來的簡潔形象。

好像逃走了一群木乃伊


----------先來個驚艷的圖!

這是來自緬因州藝術家 Allison May Kiphuth 用木盒子製作的微型紙藝術,材料環保,創意也是來源於大自然,有種天地靈氣。

這是單個的~像是把海洋搬進了屋裡,海洋的肚子里還藏著一望無際的森林。相信有了它就會有很甜的夢吧~

這個就是多個作品的組合啦,正面圖,看著像畫,不過這些小東西都是在木盒裡的,是立體的!

我覺得這些東西很適合家居,並且尤其適合特定主題的裝飾或營造某種風格。城市生活更容易讓人嚮往自然與自由,不如把自然和夢幻搬到家裡,把它變成心靈的裝修。

繼續上圖~這個是分系列的呢~

星球主題。我還想效仿做個王子+小狐狸+ 玫瑰版本~

海洋主題~感覺略有點孤獨,色調比較沉重~嘿嘿我的腦洞是弄成美人魚主題噠!個人認為第二個設計很有感覺,有縱深感,讓人身臨其境。從事設計類工作的朋友應該會喜歡,當然也有利於藝術創作和放空啦 。

這幾個是我最最最最喜歡的森林主題!

看小狐狸、小兔子(灰色的比白色還要可愛有靈氣有木有!)還有蘑菇蒲公英,簡直是童話世界,木盒子太神奇了~被作者感動哭

以及最後的集錦,再來一次~嘿嘿

個人認為,這盒子很好的一點還在於:靈活!可以隨意組合,可以對方、可以懸空、可以單個,可以組合、可以掛牆上、可以放床頭,而且立體感強,比畫作要活一些~

收藏好久啦 希望大家喜歡!其實已經開始偷偷攢材料做這個手工啦。

回答里的圖片來自微博@鳥人與魚。

知乎新人,剛剛打開新世界,希望大家多指教!(比心)


為了這個問題特意去找了幾個案例

【多圖預警】: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1,Kumi Yamashita(山下工美)

出生於日本高崎市,之後到美國學習藝術,1994年從華盛頓蔻爾尼旭藝術學院獲得藝術學士學位,1999年從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現在居住和工作在美國紐約。

Yamashita被稱為「影子大師」,主要體現在她的作品可以是通過對創作材料的擺放、摺疊,再通過固定的光源,巧妙地創造出令人驚奇的影子效果。

2,徐道獲Do Ho Suh

目前於倫敦、紐約及首爾生活及工作。於20 多歲離家負笈美國前,他曾於韓國國立大學主修東方油畫,其後分別在羅得島設計學院及耶魯大學學習油畫及雕塑。

他的這些與傳統建築風格迥異的室內設計作品使用了不鏽鋼框架來搭建起空間,同時輔以滌綸等聚酯纖維來鋪設出物體立面。他的創作探索了身份、公共與私人空間之間的對抗、記憶等多個主題,同時這是也是對他自己在紐約的工作室設計的在創意。

3,AADN藝術家團隊

十年以來,AADN始終致力於在里昂和羅訥-阿爾卑斯地區發展數字藝術和文化活動。AADN不斷地在現場進行實踐,也從事理論研究,從事藝術創作和文化發展方面的努力,試圖在藝術、社會和技術之間建立起表達意義的平台,探索數據技術與人和城市的關係。

《「站著的人」(Les Hommes Debout)》2013中法文化之春

這些發出熒光的模特是故事、話語和文化的傳遞者,在觀眾從他們身邊經過,並與他們接觸時,他們會亮起來,會說話,會發生顏色的變化他們會向走過的人打招呼,邀請過路的人們與他們對話。

他們會用中文講述自己的故事,對他們的生活和所處的環境提出問題。觀眾也不僅僅是旁觀者,觀眾可以觸摸他們,與他們說話,回答他們的問題,參加他們的遊戲,並與這些會發光的人進行一場觸摸式的對話,而他們的回答常常是十分滑稽的,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4,朱敬一

1975年出生於江蘇江陰,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2007年創作《妖野荒蹤》系列,把迪斯尼動畫的色彩和中國傳統神怪形象結合。2010年創作《立體的墨》系列,把水墨畫帶入三維的境界,2013年創作《萬物》系列,研發水墨畫新的圖形系統。2013年 創立「南門精舍」工作室,致力於網路時代藝術產業研究。

藝術家嘗試了用樹脂加熱拉出的絲線來重新營造一個三維空間的中國古典繪畫意境,在漫長的製作過程中,藝術家不斷在樹脂流淌出的偶然型和人工刻意塑形之間的尋找,一種平衡。所以作品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一種空靈的人工和天然微妙結合的質感並且巧妙的運用了樹脂這種材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讓傳統意義的水墨從紙面站立起來,給觀者提供了一個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度審視傳統山水的可能。

最後來幾張Nancy Fouts的創意作品:


光之森林

就知道後面沒人看(,,?? . ??,,)

——mini1分割線——

「光之森林」是瑞典時尚品牌COS 和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2016年在今年米蘭設計周上合作的裝置設計。設計師說「這座森林將由無數用聚光燈營造的光的椎體構成。光線悸動,經歷短暫的穩定和流動,人們將在這座森林中穿行,受到光線魅力的指引。光線和人們互相交互,成為了互相之間的過渡」。示意圖如下:

錐形聚光燈可以隨著人走動的變化而逐漸變亮或者逐漸消隱,像音符一樣起伏富有律動。雖然沒有親身體驗,不過我猜想由於光是豎直照射下來的,就只有置身其中的人能感受到,因此即便很多人走在上面,相隔較遠的話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直到兩個人意外相互靠近時才會發現對方的存在,「喔!這裡還有個MM」,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簡直就太完美了!(可惜從照片看來是我想多了。。。)

——mini2分割線——

藤本壯介:日本新生代最有才華的建築師之一,他在2000年創建了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團隊由15位建築師、設計師、工藝師和研究員組成,同時擔任京都大學、東京理科大學、昭和女子大學的客座講師。曾獲得《建築評論》大獎,2008 日本建築家協會大獎,2008巴塞羅那世界建築節一等獎,2009年《Wallpaper》獎。藤本壯介經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他把建築實踐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種方式。(來自百度百科,自己是真不了解,不敢瞎介紹//儘管感覺複製粘貼沒意思//)

這裡還有個視頻喲~:Eyepetizer | 開眼

圖片和視頻均來自網上,如有侵犯請告知,答題小白不知道有哪些規範,如果不小心踩了雷區,請你們幫我剪掉紅色的線


丹麥人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及其作品。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的十幾年裡,埃利亞松創造了許多兼具視覺震撼與文化思考的優秀裝置作品。

《你的彩虹全景》/2011年5月27日/位於丹麥阿羅斯奧胡斯美術館屋頂

這道環形「彩虹」是可以進入的,在其中循環漫步,全景的看城市和海洋,享受彩虹的色彩和美景。

奧拉維爾? 埃利亞松說「你的彩虹全景建立了整個城市景色與現有建築的對話,並加強了其

存在。我創造了一個消除內外邊界的空間,你會不確定你究竟是在博物館還是在藝術品中。

這種不確定性對我很重要。因為它鼓勵人們思考超越他們習慣的限制體驗。」

靈感來自但丁神曲中從煉獄山之旅到天堂的 。整個博物館由下到上按從地獄到天堂的概念來布置的藝術品。遊覽完後上到彩虹全景,該是一次多麼美妙的體驗。

(圖片來源於谷德設計網,侵刪)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以藝術家為題材的紀錄片?
有哪些政治/道德不正確的爭議性的藝術品/藝術家?
在繪畫領域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現象?
如果說遊戲是第九藝術,哪些人可以被稱為藝術家?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家 | 美術 | 裝置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