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褲為何受人詬病?

秋褲為何會勾起一種與性無關的深刻的羞恥感?


一些人不尊重其他人的著裝習慣罷了。


嚴肅一點說,南方很多人喜歡秋褲是因為它確實解決了保暖問題,人們不太需要穿著大棉褲子在屋子裡走來走去。別拿老外做對比。美國的暖氣到處都是,出門還在車裡。這一點上說秋褲還是有功勞的。

不過我們還是輕鬆一下吧。

從外形上看,我見過的秋褲普遍是高腰,穿在身上可以遮擋大半個腹部,只露出最容易鼓起來的胃部。即使男士們練成八塊腹肌,這一穿上也就剩下了兩塊,實在是委屈了別人也委屈了自己。

秋褲很容易變得松垮。很多新買的秋褲即使一開始是緊身的,扔進洗衣機里幾次之後也就變形。穿在身上軟塌塌的確實沒什麼觀感可言。可我們又不能買一套穿一周就丟掉。

想像一下,一個高腰、寬鬆的大褲子的形象出現在鏡子里是什麼感覺?我都不想看了。


因為秋褲這個名字本來聽起來就有一種喜感,似乎與「大褲衩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再加上一般秋褲的造型和穿了個人的秋褲的造型,想想是一份很喜感的畫面。很多人的自娛自樂吧,自己覺得很喜感,說出來沒想到別人也這麼想,大概就是這麼一種感覺。


以下是百度百科翻來的一些考據:


via:http://baike.baidu.com/view/2942211.htm#2_3

中國人對秋褲的態度

  秋褲對中國人來說冬天必不可少的衣服。它是一種禦寒的襯褲,套在內褲與外褲之間。以北方的節氣而論,一般立秋之後,寒露之前便要穿上它了。至遲到立冬,如果再不穿的話,按老理,基本就屬於「作死」了。不僅如此,很多人小時候,冬天棉毛褲是要穿兩條的。甚至仍嫌不夠,外面還要再套上一條毛線編織的毛褲才算保險。

  生於上世紀70年代及之前的人都知道,那時個個都是秋褲黨,男女老少無一例外,一條秋褲一年穿三季,基本是穿出了毛球,繼續穿,洗出了毛球,繼續洗,直到把毛球穿掉、洗掉,接著還要穿,穿得很矢志不渝,也很無可奈何。

  80後一代小時候穿的大多都是碎花的秋褲,好像穿了好久,怎麼穿都不爛,而且怎麼穿都不短。後來到了初中,秋褲的款式得以演變,秋褲就變成運動式的,男生穿深藍色或者草綠色,女生穿紫色或者紅色,褲腿和袖子上都無一例外地縫著兩道白條。這種秋褲多是腈綸的,好洗快乾,但是秋冬季乾燥的時候,穿上就會起靜電,一脫衣服就「嗶啵」亂響,還帶著輕微的「電」光,碰哪裡都會輕微地「噼啪」一下,被「電」到。那時的秋褲,儼然就是生活必需品。

  大概就在4、5年前,時尚界對秋褲到底該不該穿,也是由於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態度忽左忽右,形勢十分不明朗,比忽高忽低的股市行情還難捉摸,叫許多跟風的潮男潮女無以適從,不知道到底該穿還是不該穿。

  於是在2008年,有一個叫做蘇芒的雜誌女主編在接受電視訪談時,對秋褲咬牙切齒,她說:「我不穿秋褲,也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這就是掀起軒然大波的「秋褲門」網路事件,引發了對秋褲的長久討論,號召了一大批猶豫不決的潮男潮女呼啦啦轉移到了秋褲的對立面,斬釘截鐵地對秋褲說「不」。

  其實秋褲穿與不穿別人誰都決定不了,自己受得了這寒冷就不穿,受不了就穿上。以中國現在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條件穿秋褲還是很有必要的,總不能你像古代一樣穿棉褲吧,等著什麼時候中國國內也能達到室溫二十幾度,出門就是汽車接送,告別自行車和步行的時候,說不定中國也就不用再穿秋褲了。


「反秋褲」應該是時尚圈傳出來的。其他人不會將這種反感凝結成仇恨再昇華成理論。大部分秋褲的樣子確實不好看,有點土,尤其是腰間露出「秋褲邊」的不管什麼時候。

最早接觸到的「反秋褲」言論來自蘇芒,該女士在這方面堅持以身作則,除了公開發表「反秋褲」言論,伊寒冬臘月基本上也都是光著腿穿裙子。

江湖傳聞伊在電梯裡面當衆掀起可疑男編輯的衣服,發現穿了秋褲之後大加撻伐:作爲時尚編輯竟然穿秋褲 云云。因爲該女士的地位,這些金光閃閃的傳聞立刻風靡時尚圈,經該圈的巧舌們燦成蓮花,通過各種媒介傳播開來。

不過據我所知很多人傳播這些事的心態只是嬉笑怒罵,並不是真的要領會精神。但,那些在某樓廁間撿到一捲衛生紙也能當成「時尚聖經」唸的小妖們,這些人來不及用腦子的:先把風跟起來,再去嘲笑死那些不跟風的——於是竟然成了風氣傳開了。

我預測,沒準哪天,秋褲會以某種奇怪理由成爲「本季大熱」、「潮騷單品」。不過現在你如果發現身邊有男性穿著legging什麼的,不要覺得hold不住,他可能只是怕冷但不敢穿秋褲而已……


談談個人感受到的娛樂秋褲行為流行起來的過程(個人腦補而成,可能與事實相去甚遠):

最開始,是在網上出現了黃萬里教授遺囑中強調三峽大壩一定不能修的文章。

後來,開始被人有意無意的惡搞成用「XX 一定 不能 XX」句式(鄙人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

惡搞風行之後,嚴肅的遺囑就變味了。

其中名氣最大的惡搞就是一篇名叫《秋褲一定不能穿》的文章(記憶久遠,文章名可能不對)。

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外國人都不穿秋褲,秋褲會降低耐寒能力,穿上就脫不掉,這是一個陰謀之類。

當然,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篇惡搞文章。

之後隨著惡搞的發酵,「秋褲體」詩詞火了起來。

發展到一定程度,竟然有人將上面的事情信以為真。

現在,題主因為網路玩笑而有了「秋褲受人詬病」的印象,還來提問。

鄙人吐槽無力。


因為秋褲不好看!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現在有很多設計好看的保暖褲裝,性質跟秋褲一樣,但也聽不到別人詆毀它們!

至於車接車送暖氣鋪到位等太勞師動眾了,還是學會穿搭時尚的保暖裝束更方便。

穿(黑色)中筒羊毛襪配長靴,裹長款羽絨服或大衣,穿一條褲子完全足夠,全剝掉了只剩襪裝看起來會更 sexy 的呀~


本質,是笑貧。

」老子出門都有車,到哪兒都有空調,每周去8次健身房,穿個秋褲老子熱死了,你行不行啊~「

」只有窮人才會挨凍穿秋褲「

於是屌絲們也開始自嘲了

me more cool make me more cool~


表述:其實我在內褲和外褲之間什麼都不穿?

原因:

1、作為一個小字輩的青年表示,裝起來束手束腳的。趁著自己年輕頂得住寒冷的時候,穿得利索點,更爽利。從南方到東北,即使是寒冬臘月,感覺一個牛仔褲也能頂得住。

2、另一個方面來說還能鍛煉身體抗寒能力。

3、對於女性同胞來說,秋褲不夠sexy才是致命傷。

4、刻意抵制秋褲,估計是閑的慌。

5、出門掃雪的時候,我還是會穿個秋褲在裡面。

畢。


穿上秋褲,就像突然有了軟肋,也突然有了盔甲。


近年來網路喜愛人為製造分派對立

比如豆腐腦咸甜,粽子什麼餡,穿不穿秋褲,該叫秋褲還是棉毛褲

本來就是地區差異和個人習慣差異,卻非被說成是勢不兩立的路線問題

是調侃也好娛樂也罷,秋褲只是其中一個項目,暖氣不是全國都有,對於不少人,秋褲實在是最有效的保暖方法了


前天立春,昨天下了大雪,今天雪化了大半,傍晚響起敲門聲。


敲門的是隔壁王大嬸兒,她當然不客氣得推門進來了,氣勢就跟她全身的肉一樣,肆意而不管不顧。她那兩條讓人聯想起節外生枝的胖胖的雙腿下兩串黑色雪水的腳印恣意生長「大嬸沒帶家門鑰匙 褲子被那個*嗶嗶*車漸了一褲子水!!!他*嗶嗶嗶嗶*的!!!」「大嬸你別生氣,其實這種事情...」「*嗶嗶*!」她把自己的身軀堆在沙發上,我看得愕然。她沉默的把濕透的褲子脫下來,我看見她穿的秋褲。

前日春至,夜忽降大雪,今晨雪融,車流逆溪流而行。黃昏敲門聲起。


敲門的是樓下的妹妹。我應聲拉門,還恍惚在溫柔的言語里。恍惚間,她忽然撲倒在我的身上,香味撲鼻,雙手抱住我的腰「哥哥 那些開車的人好壞...一點都不小心...妹妹的全身都被濺起來的水弄濕了呢...好難受。我沒帶家裡的鑰匙,外面好冷...我只是來讓哥哥抱一抱,這就走。」「他們好大的膽子!是何方妖怪!敢欺負我家妹妹!來日算賬!快進來坐!哥給你到杯熱水去,去去就來!」我脫開她的懷抱去廚房倒開水,險些燙熟了雙手,待我端著水從廚房門出來時,只見她癱軟地坐在沙發上,褲子脫了下來,細長勻稱的雙腿併攏著側倒一旁,上衣脫下只剩襯衫一件,朦朦朧朧。她看著我,我愣在原地,拿著水,掃著她。「哥哥,水~」她輕聲說道,媚眼如絲。


我掃著她的身子,看到了她穿得那條秋褲。


估計這些人呆的地方不冷 不然放到北方試試


因為不能沾的不止有鴉片,還有秋褲。一沾上…你脫下試試。


不要穿很奇怪的花色和顏色,不要從袖口領口衣服下擺漏出來就沒問題!!

初中老班是個快五十歲但也算是很瀟洒的老頭子,上課時喜歡抬起右手指著大家指點江山。

秋天的某一節課,我正盯著他看,突然發現,抬起的那隻手的風衣袖口裡有若隱若現的紅色,觀察了一會兒,給同位說:哈哈哈你看你看,老班穿的紅秋衣!!同位竟然很嫌棄的說我變態。T^T

畢業了,對老班衣著的印象就倆:黑色風衣帥帥的風流倜儻,以及紅色秋衣笑的我不能自拔


有個澳洲朋友 在湖南做外教 前幾天還見他穿一條很厚的秋褲和兩雙襪子~~


因為木有毛褲保暖


我認為這是現今的青年同志們閑著沒事搞點風波和侃點,藉以舒緩自己內心無所寄託的境況。那些說外國人從來不穿秋褲的同志,不知哪你們是真的親眼目睹還是道聽途說,各國的氣候條件不同,自然穿著不太一樣。就國內來說,廣東海南等地冬天不太冷,自然可以不穿秋褲,但到了東北一帶,比如說哈爾濱,我想除了買不起秋褲的,所有人都得穿條秋褲才能在大街上活動吧,不然就有的受了,不管你有多大耐寒能力,超過了人體承受極限,所有人就都是一樣的,所以還是量力而行吧,自己說說還行,千萬別誤了那些缺乏判斷力的子弟們。


我的腿粗,屁股大,假如冬天裡面穿個秋褲,或者穿個厚保暖,再穿別的褲子很不舒服。


推薦閱讀:

如何在年輕時提前達到儒雅中年人的思想境界?
油畫是否完爆中國水墨畫?
為什麼洛陽現在的發展遠遠不如從前?
為什麼西遊記中越靠近西天妖怪越厲害?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獨立製表師?他們都有哪些代表作?

TAG:文化 | 衣服 | 社會學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