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可以極大開闊思路、提供不一樣觀點的好書?

如題,我們普通人/外行人相信和認同的常識,其實很多時候會有爭議,這時候,多閱讀其他方面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對於更好得思考問題是很好的幫助。

自己看過的一些認為是反常識/常規,或者是與大眾/主流觀念不同的書,如《黑天鵝》——講述從極端事件中獲利與現實生活很多不能用常識「鍾型曲線」/「正態分布」來描述。如一本質疑「進化論」的書(忘記書名了),指出 遺傳的變異(如基因突變)帶來的,絕大部分可能是致死、不育和低競爭力,而積極作用幾率非常低,比較正向與負向作用,似乎這種變化傾向於是有害的。還有,人們經常會受弗洛伊德等的影響,認為人的心理受之前經歷與創傷的影響,阿德勒心理學卻認為,人的主觀傾向比這些客觀事件影響更大。包括人們會以為「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時,《親密關係》揭示出 其實男女組內的差異可能大過組間差異 的事情。

希望大家從各方面/學科講述


首推古斯塔夫·勒龐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對大眾心理的研究可謂入木三分,無數段落令我拍案叫絕。

引用部分段落:

  1. 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我們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實上,我們的絕大多數日常行為,都是一些我們自己根本無法了解的隱蔽動機的結果。

  2.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3. 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4.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出乎預料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人類的機體的確能夠產生大量狂熱的激情,因此可以說,願望受阻的群體所形成的正常狀態,也就是這種激憤狀態。

  5. 要屬於某個學派,就會相信它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意見。

  6. 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


謝邀。

一大波乾貨來襲——

《聖經》、《伊利亞特》、《奧德賽》、《論語》、《道德經》

柏拉圖《理想國》

亞里士多德《詩學》

黑格爾《美學》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哲學研究》、《文化與價值》、《維特根斯坦劍橋講演集》

克洛德·列維 ·斯特勞斯《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

斯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瓦爾特·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單向街》、《德國悲劇的起源》、《講故事的人——尼古拉 列斯科夫作品隨想錄》

讓·雅克·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美]拉萊 [法]多米尼克《自由與榮耀》

斯圖爾特 郝長墀《科學與宗教的對話》

雷·庫茲韋爾《奇點臨近》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細菌與鋼鐵》

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簡史》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

林達夫婦《歷史在你我身邊》

馬克思·韋伯《羅馬農業制度的歷史對羅馬公法與私法的重要性》、《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亞當·斯密《國富論》

格利高里·曼昆《經濟學原理》

讓·保羅·薩特《自由之路》、《死無葬身之地》、《存在與虛無》、《魔鬼與上帝》

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性史》、《規訓與懲罰》、《臨床醫學的誕生》、《詞與物》、《知識考古學》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沉默的螺旋》

斯拉沃熱·齊澤克

《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偶然性、霸權和普遍性——關於左派的當代對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所做的》、《幻想的瘟疫《羅馬農業制度的歷史對羅馬公法與私法的重要性》

奧斯卡·王爾德《斯芬克斯》、《道林 格雷的畫像》、《社會主義下的靈魂》、《深淵書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論演員的自我修養》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劍橋中國史》、《觀察中國》等

亨利·基辛格《論中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司馬遷《史記》

洪應明《菜根譚》

毛澤東《矛盾論》、《實踐論》、《湖南農民運動調查報告》

費孝通《鄉土中國》

反正我的書架上是這些,你讀不讀隨便了啦。

這類的書還有很多,要買大家寫的,好出版社的,並且可以長期收藏參閱。

還有一本不是太起眼,但是對人,尤其是對人認識人性,提高待人處事水平的書非常值得一提——

劉墉《我不是教你詐》

極具人文關懷,伴隨著恰當的例子,深度分析人性,最後給出化解辦法,是為一本指導青年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聖經。

在追求獨特的觀點之前,自己首先要有判斷力,否則最終會因為只求個性而迷失。成為邯鄲學步的結果。

所以以上這些書,沒有什麼獨特觀點,或者說你每讀一點,懂一點,深入一點,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很深的獨特觀點,並且能教會你自己去分析和判斷。

收藏了一千多次,點贊300多,我感到深深的惡意!非要我把所有答案都設為付費么?


我看的書比較雜,所以推薦的也比較雜。盡量帶上簡介……不定期更新補充。

這種時候當然要提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了,這書觀點多犀利不用我說了吧。怎麼看怎麼看不膩啊,已經到了篇篇如刀,刀刀見血的地步。

阿城的《棋王 樹王 孩子王》時代面前單個人巨大的幸福和悲哀。

《超級IP》講述互聯網新物種方法論。

《局外人》西方現代法律內含的的荒謬和道德綁架。建議和電影《Chicago》一起看,正當防衛的被判死刑,有罪的被釋放。兩相對比,巨大的諷刺感簡直撲面而來。

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

《浮士德》

《第二十二條軍規》

《皮囊》

《人類群星閃耀時》

《理想國》

《人類簡史》

《隔壁女子》向田邦子著(此人被譽為日本的張愛玲)

《看見》柴靜著

這幾本都是我覺得觀念非常出眾,打破常規或者讀起來很有感覺的書……剩下的一時也想不起來了。

想到了再補充。

————————————

我來補充了……

《萬有引力之虹》:和《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同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全書荒誕卻深刻。但前者因為性愛描寫,受一定的爭議。

《尤利西斯》:意識流的經典好書。

《儒林外史》:即使在今天看,這本書也不曾過時,真真切切地寫出了官場醜惡,儒生百態。

《圍城》:盡顯錢老的幽默和犀利。映像最深就是那句「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變形記》

《審判》

《堂吉柯德》

《幽夢影》張潮著:差一點點就漏了這個——一本冷門好書。裡頭語言幽默詼諧,化典故於無形。而且寫作形式酷似論壇,讀起來簡直像在刷古人的朋友圈。

——————————

《一個人的村莊》劉亮程著 很有個人特點的散文集,我常被裡面一些不經意的話震撼到。映像最深的是「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情的時間沒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龍應台的書,包括《野火集》,《孩子,你慢慢來》等。這兩本書,前者犀利若刀劍,後者溫情似春水。不過建議《野火集》和《沉默的大多數》對比著看。這兩個人的觀點一定程度上矛盾,但是相輔相成。

《The Economist》很棒的雜誌,觀點一直很新穎獨特。但是……和所有觀點獨特的書一樣,看的時候絕對不能被書牽著鼻子走。經濟學人的文章很好,觀點說服力很強,但畢竟是西方的雜誌,裡面涉及到中國的地方難免會站在一種較為失真的角度……所以不要全信,也不要過於憤青。有則留意,無則不理,就是這樣。


《古蘭經》


推薦《狂熱分子》

人活著的動力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控制子女?為什麼越無聊的人越喜歡多管閑事?為什麼人們喜歡報團?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讀了這本書你會看清楚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

聯想到最近的寶強離婚事件,想起裡面的幾段話:

一個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而去管別人家的事。

這種人喜歡搬弄是非、說短流長,同時對八卦和國家事務表現出濃厚興趣,看看多少人在持續關注此事,多少人在馬蓉的微博上開罵,多少人在寶強的微博下安慰他,看看下面的數據,真是嘆為觀止!嘆為觀止!嘆為觀止!

對群眾運動而言,戲劇元素大概能比其他任何方法發揮更持久的作用。毫無疑問,通過舉辦遊行、檢閱、儀式和典禮之類的活動,一個群眾運動可以引起每一個心靈的共鳴。哪怕最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看到壯觀的群眾場面而動容。

當一個人無力成就自己的時候,心理驅動力使然,他會盲目投身於某種「神聖事業」,好讓個人的責任、恐懼、缺點得到掩埋,好讓自己的情感得以寄託。

這不就是一場群眾運動嗎?


好書是鋼針,鋒利無比,刺穿迷霧

由於被資本勾引的當代社會是個肥皂泡,所以書籍早已不是古代所謂的明燈,豈能照亮人的心靈。現在大部分的書,如同注水的豬肉,關鍵是要能膨脹起來,能賣錢是第一。所以,一般的書,無非都是選擇一句看似有些領悟的話(比如「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或者「活著,就是修行」),然後圍繞這句話翻過來覆過去地反覆說明,再找一大堆素材案例湊足字數,將其注水成一本書的份額。

這叫做把一句話包裝一下拿來賣錢的資本主義吹泡泡融資新招數,哪能叫做書。而多少不明真相的眼睛還把它當寶,當然只能成為人肉小肥羊,腦袋中裝進稻草,還歡呼我們變得越來越有智慧了。所以也難怪有人把閱讀這麼神聖的事情稱作是「打發時間」,不過,我們的時間已經垃圾得要靠打發了,當然只能和垃圾的書籍珠聯璧合。

真正的讀書,絕對不是這樣的不痛不癢。生命之可貴,而生命中之迷霧擴散,真正的好書如同一顆無比鋒利之鋼針,刺穿這種謎霧,讓人達到真相。這就是所謂閱讀經典著作的力量。所以,本「鋼針」理論就成為檢驗好書的PH試紙,如果有一本書能摧毀你在某方面本有的思考體系,驚為天書,大呼過癮,那就是對你當下而言的好書;如果它讓你昏昏欲睡,那就可以當下停手,你本不欠作者什麼。

當然在每一個人生階段,能讓我們驚為天書的作品,是有不同層級的。如同我們年少之時嘆為觀止的《紅樓夢》,到你年歲見長之時才發現其詩詞意境無非也就是一般水平;其思想段位無非就是把儒釋道三家理論拿來拼拼湊湊而已。當然,如果《紅樓夢》為江河,能發此見識的人必定要見過大海,否則也是坐井觀天。

有人要問,真正的好書該到哪裡去找?其實,經典名作既然具有刺穿迷霧的屬性,也必然能刺穿我們人道中最大的迷霧-時間。有人說科技日新月異,回顧經典是抱殘守缺,然而卻不想連科技的日新月異無非都在這些經典思辨的天網恢恢之內,只是填充素材,卻從未顛覆根本結構。這很容易證明,因為如果經典一旦被顛覆了,那麼它本身就成為新的經典了,仍然支持「閱讀經典」的理論。就如同當代的心理學,從弗洛伊德開始正式發源,雖然現代科學已經補充了很多理論甚至某些方面還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說法,但仍然只是在弗洛伊德開闢的框架中填充血肉。否則,我們放眼望去,現代又有哪個人、哪個門派,在精神分析領域像弗洛伊德顛覆了以前時代一樣地,顛覆了弗洛伊德本身呢?

好書,讓人猛醒。與這些經典著作心契神合,如同隨時搬運上古神兵,自然可以令我們對當今的時代更加洞穿。當然,經典著作的閱讀有它的年限,二戰時期的大軍事家、大文豪丘吉爾就明確反對青年人讀經典,因為他說青年人還沒有足以容下經典著作的胃,容易消化不良。然而我倒寧願說,經典作品如同一杯陳釀的美酒,哪怕青年人還沒有開發出品味它的味蕾,至少會在終有一時逐漸喚醒,回味無窮、總有用場。

好書是鋼針,這絕對不是誇張的比喻。很多人以為那些經典著作不說人話,拒人於千里之外,其實不過是一種陳見。寫出這些著作的那些剛猛靈魂,怎麼可能只是敘述枯燥的理論故意讓人睡著。當我們耐心閱讀它們,方感受到它們的犀利和顛覆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比喻迭起,遣詞造句功力之高超如同在寫一本拔地而起的魔幻小說;而比爾德夫婦在《論美國文明的興起》中描寫某種社會開始衰弱「就如同河水仍然在流動,但已然不能再捲起狂瀾」這種詞藻之功力,又怎會讓人覺得枯燥;或者玄奘法師著一本《瑜伽師地論》,隨手翻開都能信手拈來一些極好的詞語為公司起名,而不會與當今泛濫的工商註冊重名。

很多人閱讀一點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就已經是生活中最大的閱讀量來源了。然而這當然不夠,碎片式的閱讀將會把人變傻,但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信息,則變成了海邊撿不完的美妙貝殼。當然微信端的信息顯然是不夠的,即使你關注的都已經是最優秀質量的訂閱號了。

那麼,閱讀經典與獲取信息的關係是什麼?與處理俗物的關係又是什麼?其中有什麼樣的結構?我們可以把這樣模型構建為:上參天道、中批奏摺、下賺暴利參天道是對所有原則、原理、方法的參悟,閱讀真正的經典好書、思索重大的人間問題、打坐冥想、拜師學藝都算;批奏摺是所有的信息、資訊、觀察,因為這些零碎的資訊就彷彿是全天下傳播媒介所送來的奏摺,你需進行批閱,之前說的微信訂閱號應該屬於這一類,當然還只是這一類中比較低劣的存在形式;而賺暴利是實踐、行動、交流,將向上參悟的天道,和中間批閱的奏摺,下引世間,獲取世間的物質回饋。具體的內容只能另開專欄詳細描述。

所以,經典好書是能穿透世間迷霧的鋼針,閱讀它們,就如同騎上了女巫的掃帚,帶你飛翔遙遠的地方。因為好書之頻譜,反射的就是宇宙本身。能夠與其應和的人,就得到最大的利益與享受。


《thinking , fast and slow》


還是季羨林的《我的路》吧


科學松鼠會的《冷浪漫》、《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吃的真相》


我有三寶:

《易經》

《道德經》

《毛主席語錄》


(°ー°〃)看到前面回答的差不多我就發一些冷門的好了。

《宗教簡史》李申

《市場失靈與公共政策》讓?梯若爾

《神曲》但丁

《麥肯錫思維》洛威茨

《吶喊》魯迅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

《榮格的智慧》容格

《生命是什麼》埃爾溫?薛定諤

《玻璃籠子》

《黑麋鹿如是說》尼古拉斯

《思考致富》拿破崙?希爾

《可愛的詛咒》雅基?馬森

《塊數據2.0》

《性學三論》西洛蒙德?弗洛伊德

《兜售繁榮》《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保羅?克魯格曼

《與自己對話》曼德拉

《優秀的綿羊》威廉?德雷謝維奇

《盲點》馬扎林?貝納基

《傳習錄》王陽明

(?"ε?)?手機碼字這麼久給個贊同或者感謝好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看完對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那些我們認為思維不正常的人有了新的看法

《反洗錢在運動在行動》

我都不知道當時怎麼就從圖書館把它帶回去看了,看完也挺震撼的,世界觀又被刷新了,看這本之前可以先看看電影《教父》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我生日時朋友送的一本書,挺有意思的,又看到了很多政治上的東西

《普京》

原諒我以前的無知,一直覺得俄羅斯好厲害好厲害的感覺,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真是今時不同往日了,俄羅斯的問題也很多

《摩訶婆羅多》

開啟了我對印度的新認知

《時間簡史》

真的很值得一看啊,顛覆了我對這個宇宙的認知


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動物莊園》 《1984》 《美麗新世界》

每一本書都讓人充滿不寒而慄的感覺,書中的情節有的正在發生,有的就在我們身邊,所以看的時候,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讀這些書,更能明白「愚民」和「極權」的意思。


雖然我是個法學生

推薦兩本經濟學的書

《魔鬼經濟學》

以經濟學的方式來探索日常事物背後的世界:念書給嬰兒聽會不會使他日後成為一個好學生?游泳池比槍支還危險?販毒集團的結構其實和麥當勞的組織很像,而且基層員工和小弟都沒賺頭,錢都進了總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對孩子影響不大等。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用經濟學的思維在普通人眼裡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之間建立聯繫,應該符合題主的要求

《牛奶可樂經濟學》

經濟學無處不在,看完以後思考世界的方式會更加開闊。


遙遠的救世主


《他改變了中國》


從小說角度試試答這個問題哈。

我覺得好的小說家似乎都有非常好的感知能力,能夠將許多的道理通過故事的需要來呈現給大眾。

而大師級的人物,則心智更為成熟,對於某些方面的看法甚至已經超脫了當世。

所以說如果追求思想觀念的開發,不一定要習讀學科作品或者某些客觀性書籍,小說也是一個渠道,只要你能夠從這些故事中看透到背後,你就能通過這種更有趣味性的方法開拓思維。

毛姆

《月亮與六便士》《刀鋒》

關於物質與精神追求的拷問和抉擇。有可能主流和大眾的觀點會與小說主人公相悖,但是這的確為少數派的選擇提供了一個出口和精神安慰。作品中的人物為了自己真實的精神追求而選擇放逐自己,過程是曲折迷茫而又艱苦的,結果也不盡那樣美好。小說並沒有將主人公的人格刻畫得有多偉大,但是為了熱愛而去不顧一切的做法可能會直擊讀者的靈魂。

馬爾克斯

《霍亂時期的愛情》

愛情可能是跟忠貞無關的,可能是下流的,可能是妄想的。但那都是愛情。

在看這本書以前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觀念都是關於愛情需要專一,需要忠貞,需要美好。

但是它告訴了我,你可以一無所有而幻想,你可以去嘗試多個肉體但仍有靈魂的一致性,你可以從比你強大的人手裡奪得你夢寐以求的完美配偶,只要你活的足夠久。

伍綺詩

《無聲告白》

原生家庭的不幸與個人如何做自我的救贖。每個人都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了家庭對於性格的影響。你的快樂,成功,個性都多少被家庭環境(更多情況下是父輩)影響和束縛著。而父輩又是被他的父輩影響著。而有著糟糕的家庭環境的人尋找的出口往往是抽離於家庭或者是極端反抗。小說描述的悲劇則是細細刻畫一個家庭悲劇和這背後無法更改的悲劇原因。唯一的解救方法似乎是自我認同和諒解。

可能這些都是主觀性上的一些認知的改變,很難做到科學邏輯性上的補充。但這也是一條自我完善的道路,促進心智的成熟。

另外說的書籍都是最近看的,並不全面,以後有機會繼續完善。(?????)


讀的書不多,簡單推薦幾本

《認知盈餘》

《從0到1》

《管人的真理》

《人性的弱點》

《哲學的故事》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1.最近對現代性有很大興趣:

《現代性的碎片》

-戴維 弗里斯比

《後現代狀況》

-戴維 哈維

《自反性現代化》

-烏爾里希 貝克

《通俗文化理論導論》

-多米尼克 斯特里納蒂

《表徵-文化表徵與意指實踐》

-斯圖爾特 霍爾

《通過儀式抵抗-戰後英國的青年亞文化》

-斯圖亞特 霍爾,托尼 傑弗遜

最後的這三本,與我而言相當於偽文藝青年升級進修,三觀被重新整理並取得初步成果,且不敢文藝了,姿勢水平太low

2.關於工作方面的:

《官僚體制的政治》

-戈登 塔洛克

《經濟等級制、組織與生產結構》

-戈登 塔洛克

3.百科全書式的宏大理論:

《經濟與社會》-馬克思 韋伯

4.研究中國文化,本土化學者做的比較好的翟學偉三部曲(混社會必讀):

《中國人的臉面觀》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中國的人關係原理》

以上都是我讀過的,沒什麼系統性,但是我覺得還不錯,極大的開闊了思維,推薦給你。


我的建議只有——去找國王陛下的文吧,刷你三觀沒商量,當然小學生妥妥看不了,稍純潔的初中生也慎入。。。其作品具有濃烈的反傳統風格,情節人物的節操和下限深不可測,絕對令人耳目一「瞎。。。

《從前有座靈劍山》

《盜夢宗師》

《崩壞世界的傳奇大冒險》

。。。


推薦閱讀:

在紙出現之前,清明節燒什麼祭奠祖先?
布袋戲(霹靂布袋戲)如此小眾,是生存下來,堅持更新這麼久的?
秋褲為何受人詬病?
如何在年輕時提前達到儒雅中年人的思想境界?
油畫是否完爆中國水墨畫?

TAG:閱讀 | 文化 | 思維 | 高等教育 | 局限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