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是否根源就是他的「高智商」?越聰明就越邪惡嗎?

以下是我兩年前在空間說說里寫下的,在評論里也有很多討論,但總是偏離題目或者詞不達意,所以我想看看你們的看法

著名的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的標準第一條,表面迷人和良好的智力。讀過許多類似的東西,讓我覺得人越是聰明,人情就越淡泊,越不真實不忠誠。藏獒之所以一輩子只跟從一個主人那種忠誠的根源也是它極不發達的大腦。

關於這個看法誠求駁回。我說的忠誠是從心裡的忠誠,除去輿論道德的約束,也就是可以沒賊膽但是可以有賊心。

另一個問題。表面幽默的人實際上是否更加難以接觸? - 心理


瀉藥

不是。

你可以簡單地把反社會人格者想像成在戒毒的人,至少我看了知乎和其他地方癮君子試圖戒毒的經歷和感受,感覺和自己驚人的相似。(其他地方包括reddit,fb,天涯啊,雜七雜八都有,網路給這些可憐人提供了一個發聲的渠道,現實生活中我倒還真沒遇到過)

但是啊,但是……

我不飛葉,不溜冰,別說毒品了。我一年抽得煙上不了十根,也不嗜酒,因為酒量天生不好,喝不下去。不好女色,甚至連遊戲我也談不上沉迷,最多wow玩過三年,後來raid太累身體吃不消說戒也就戒了。可以說我沒有任何一般意義上的「不良嗜好」。

可是我從記事起的日子過得就感覺和那些毒品依賴成癮的人沒二致,彷彿我一輩子都是在戒毒。

跟高智商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相信,每個高智商精神病態者,童年也曾經試圖以他們的方式,跟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他們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人,但是其他人卻有意為難他們

普通人的雞賊,讓他們不知所措

總之,因為所以,最後他們對這個世界也漸漸失望了。

高智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是後天形成的

這種人的三觀,在成長過程中,因為他們不恰當的接受、消化信息,逐漸的三觀就歪掉了。

未必邪惡,但是高智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者,他們有比普通人更強的力量,對他們來說,奪取更多,才是最優選擇

PS

順帶,三觀歪掉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給自己行為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強行構建了一套三觀。

強行構建三觀尚屬無可厚非之舉,但強行構建一套反社會的三觀,純屬咎由自取


反社會人格是由於共情缺失,消解了一般人身上思維或者情緒佔據意識的傾向,天然地身處於本體中。或者說,他們天生處於開悟狀態,只是他們自己不知道而已。而他們的智商和魅力都是因為從小處於這個狀態生命力得到了本來就該有的表達。

他們雖然身處本體中,可由於缺乏共情無法發現或理解採取」善」的策略才是融入社會的最佳選項,或根本無法產生融入社會的需求,導致其行為往往不被社會相容。

邪惡也只是一個標籤而已,任何標籤實際上都是幻象。


越聰明不一定越邪惡,倒是會越不容易認可正義。


瀉藥,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並不是因為「高智商」才擁有這種特質的,與常人相比,他們的大腦皮質處理情感信息的能力有顯著異常。從遺傳率的研究中可以推斷出,反社會人格者的核心性格特徵最多有50%來自遺傳,而剩下來50%的原因不明。以下內容和觀點主要來自哈佛大學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瑪莎·斯托特博士和《小心,無良是一種病》這本書,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一、他們是怎樣一群人?

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員,他們能夠充分利用社會角色,謀取自己的私利。當你幾乎被他們的外表迷惑,幾乎被他們的謊言操縱時,請千萬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他們可能就是一群可怕的——毫無良知的人,也就是「反社會人格者」。無良者並不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讓人能輕易辨識、加以提防;相反,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的個人形象,因此,一般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卻被弄得遍體鱗傷。

哈佛大學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瑪莎·斯托特博士,也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科的臨床講師,憑藉25年的臨床經驗,寫就的這本《小心,無良是一種病》(英文名為The Sociopath Next Door),對反社會性格者的真實面貌做了深刻的剖析,並且提出了對付他們的13條規則。

通常我們無法想像自己是這種人,但這種人確實存在,而且還有專門的名稱。精神衛生方面的專業人士把這種沒有多少良心或是完全沒有良心的狀況稱為「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指患者的性格太過僵化、無法變通,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從而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譯者注),這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目前的研究認為,大約有4%的人屬於這種情況,也就是說,25個人當中就有1個。這種「缺乏良心」的狀況還被普遍稱為「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或是大家更常聽到的「精神病態」(psychopathy)。「無罪感」(guiltlessness)其實是精神病學確認的第一種人格障礙,過去100年來,其使用過的名稱還包括「病態人格性低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moral insanity)和「道德低能」(moral imbecility)。

根據當前精神病學的權威機構——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如果一個人擁有下面7個特徵里的3個或3個以上特徵,那麼這個人在臨床上就足以被診斷為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

1.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2. 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

3.易衝動,無法事先計劃

4.易怒,對他人具有攻擊性

5.毫無顧及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總是不負責任

7.在傷害、虐待他人或是偷他人的東西之後不會感到悔恨

許多其他研究人員和臨床醫師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說法更像是對「犯罪」(criminality)的定義,而不是對「精神病態」或「反社會人格」的定義。他們指出,反社會人格還有其他特徵,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這種人很會花言巧語,也很會做表面文章,從而能夠把別人迷得團團轉。他們的這種個人光輝和魅力讓他們看起來比周遭那些正常人更加迷人。他們比其他人更隨性、更熱情、更「複雜」、更性感,或是更有趣。

同時,反社會人格者對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大,這導致他們經常在社交、身體、經濟或是法律方面冒險。他們能夠誘使別人和他們一起去冒險,這是反社會人格者的特徵之一。而且他們還以擅長撒謊、騙人以及利用「朋友」著稱。不管這些人受了多少教育或是社會地位有多高,他們在未成年時期可能都有過行為問題,有時候還包括濫用藥物或是青少年犯罪,而且他們永遠都不認為他們必須對自己惹出來的麻煩負責。

此外,反社會人格者也以情感淡薄(公認的措辭是「情感淡薄」,但就反社會人格來說,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缺乏感情」)著稱,他們或許會說自己很有感情,但其實卻麻木不仁。他們毫無同情心,也沒有興趣跟配偶談情說愛。

所有這些特徵,加上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列出的「癥狀」,就是某種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心理狀態——缺乏我們最重要的第七感(良心)——的行為表現。 這個世界上大約有4%的人很瘋狂,很嚇人,而且都真實存在。

無罪感是一個很多人都搞不懂的醫學概念。與癌症、厭食症、精神分裂症、憂鬱症,甚至其他的「人格障礙」(像是自戀)完全不同,反社會人格似乎有個道德層面的含義。大家總是認為反社會人格者很壞或是很殘忍,就連精神衛生方面的專家也這麼認為。事實上,他們中很多人的日常表現就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所謂的「反社會」也只是相對於正常的社會人而言的,他們並不一定反社會,,只是對任何人和任何情感「不在乎」,以至對整個社會都「不在乎」,他們只在乎自己,因此就算他和別人的關係很疏離或是老死不相往來,他也不會想念他們,或許只會後悔失去了一個有用的工具而已。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海爾(Robert Hare)開發出一個稱為「精神病態檢測表」(Psychopathy Checklist)的工具。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或是臨床醫師都將這個檢測表作為標準診斷工具。海爾是位冷靜的科學家,關於他的研究對象,他表示:「每一個人,包括專家在內,都會被這些人欺騙、操縱或是迷惑。演技高超的精神病態者能夠征服所有的人……最佳防禦之道就是好好弄清楚這些掠食者的本性。」而赫維·克列萊(Hervey Cleckley)在其1941年出版的經典教科書《精神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中,對精神病態作出了如下指控:「對精神病態者來說,美、丑(除了外表那種)、善、惡、愛、恐怖與幽默都沒有實質意義,也無法打動他。」

二、人格形成原因

1.遺傳因素

遺傳率的研究重複得出一個統計結果:一個人是否擁有反社會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最多達到50%左右。

心理學家很久以前就已經知道,人類性格的許多層面,像是個性外向或是神經質,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從「比較同卵或異卵雙胞胎」的研究中,就可以得到很多這方面的科學證據。這類研究的基本前提是,同卵雙胞胎的環境和所有的基因都一樣,而異卵雙胞胎則是環境一樣,但基因只有一半一樣。在其他條件一樣的情況下,科學家假設,如果同卵雙胞胎的相關性(相似性)比異卵雙胞胎的相關性更顯著,則說明遺傳對這個特徵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研究人員用一個數字——就是把同卵雙胞胎相關性與異卵雙胞胎相關性之間的差額乘以2-來表示應由遺傳因素負責的變異量。這個數字可以說是這個特徵的「遺傳率」(heritability),而對雙胞胎的研究顯示,通過問卷調查所確定的性格特徵(如個性外向、神經質、獨斷專行、有同理心等)的遺傳率在35%—50%之間。換句話說,對雙胞胎的研究指出,我們性格當中最可測量的部分,有3 5‰50%是與生俱來的。

遺傳率的研究包含了反社會人格的重要信息。有許多這類研究都使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The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MMPI)的「精神病態量表」(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該量表包含了許多複選題,利用統計公式的計算,就能夠從人群里挑出具有反社會人格特徵的人。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包含了好幾個維度量表,像是「謊言量表」(Lie Scale),可以知道受測者有沒有誠實作答。總體來說,在這些研究裡面,同卵雙胞胎使用精神病態量表得到相同分數的概率是異卵雙胞胎的兩倍以上,從而說明遺傳在「精神病態」模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反社會人格者的大腦皮質在處理情感刺激時和正常人不一樣。儘管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和我們的不一樣,但這很有可能是神經發展的差異造成的,而且是會遺傳的,而撫養方式、文化因素可能會稍微縮小或嚴重擴大這種差異。神經發展差異跟反社會人格者與他人的心理差異脫不了干係,而這個心理差異到現在仍然難以測量。反社會人格者不只是缺乏良心(光是這一點就已經相當可怕),他們還沒辦法處理情感經歷(包括愛和關懷)。

反社會人格者能夠真正感受到的好像只有一種情感,就是所謂「原始的」情感反應(affective reactions),這種反應是由立即的生理痛苦或愉悅,或是短期的挫折或成功引起的。挫折可能會讓反社會人格者感到很生氣或很抓狂,而成功地掠奪別人,在貓捉老鼠的遊戲里獲勝(比方說,多琳成功地讓詹娜像傻瓜一樣跑過泥濘不堪的醫院草坪),通常會讓反社會人格者獲得一陣陣愉悅的感受。這些情感反應不會持續很久,而且在神經學上被定義為「原始的」,因為就跟其他所有情感一樣,這些情感反應源自腦部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1]。不過和「更高的」情感不同,這些情感反應並沒有受到大腦皮質機能的調整。

反社會人格者有時會為了個人目的而結婚,但從來都不會為了愛而結婚。他們無法愛人,無法愛他們的配偶、子女或是寵物。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曾經談到,對於更高的情感,反社會人格者「知道這些辭彙的意思,但卻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妙」。他們必須學習如何流露情感,就像學習第二語言一樣,也就是說,他們必須通過觀察、模仿和練習來學習如何表達情感。就像我們經過練習或許就能把其他語言說得很流利一樣,聰明的反社會人格者也能把「日常的情感表達」練得很拿手。只要是能觀察(就算是表面上)人類反應的人,能讀小說或是看電影的人,就能學會如何表現得很浪漫、很風趣、很善良。實際上,誰都能學會說「我愛你」,或是表現得很興奮然後說:「哦,我的天啊!這隻小狗好可愛哦!」,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驗到這類行為背後隱含的情感。反社會人格者就永遠體驗不到。

2.撫養方式

在思考有哪些社會因素能夠影響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時,我們憑直覺馬上會想到的就是童年受虐。但目前為止,仍沒有很多讓人信服的研究結果能夠證明反社會人格者的核心特徵——沒有良心——跟童年受虐有關。

很多研究人員都轉向研究「依附障礙」(attachment disorder)。正常的情感依附是與生俱來的,是腦部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讓嬰兒自然就會親近父母或是照顧他們的人,由此建立生平第一個人際關係。生平第一個人際關係很重要,它讓嬰兒不僅能存活下來,而且讓其尚未成熟的邊緣系統「使用」大人腦部的成熟機能,自行發展自己這個有機體。父母充滿感情地對嬰兒作出反應的時候,能夠鼓勵嬰兒正面情感(像是滿足和高興)的發展,也能夠抑制嬰兒可能會有的負面情感(像是挫折和恐懼)。正如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在其著作《依附與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中所說的,這種做法能讓嬰兒產生一種秩序感和安全感,最後就會深深印在嬰兒的記憶里,帶給嬰兒一種「安全基礎」(secure base)。

我們從研究里知道,嬰兒期獲得適度的情感依附會帶來許多令人滿意的結果,包括情感自我調節(emotionalself-regulation)的健全發展、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 memory)以及建立在個人經歷和行動上的反思能力等。或許最重要的是,嬰兒期的情感依附能夠發展出日後與他人的情感聯繫。最早的情感依附在嬰兒7個月大的時候形成,而大多數嬰兒都能夠順利地依附第一個照顧他們的人,因此都能順利發展出這些重要的能力。

但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的時候,因為父母不稱職(像是父母有嚴重的情感障礙[emotional disorder])或是因為嬰兒總是獨處(像是在過去的孤兒院里),情感依附被破壞了,他就會罹患依附障礙,這種情況很悲慘。有嚴重依附障礙的兒童和成人(他們在7個月大之前沒有建立情感依附)沒辦法跟別人建立情感聯繫,因此變得生不如死。在極端的例子里,就像19世紀與20世紀初期在美國那些超級講衛生的孤兒院里所發現的,完全沒有跟人接觸過的嬰兒——為了達到完全無菌的完美狀態——更容易夭折。那些嬰兒全都離奇地死於一個稱為「消瘦症」(marasmus)(marasmus為希臘語,意指「消瘦」,由熱量與蛋白質的攝取不足引起,主要見於年齡很小的兒童,特徵為生長發育遲緩(主要是體重而不是身高).——譯者注),如今稱為「非器質性發育不良」(nonorgranicfailure to thrive)的疾病。這些孤兒院里沒有跟人接觸過的嬰兒幾乎全部死亡。近幾百年里,發展心理學家和小兒科醫生已經知道,擁抱嬰兒、撫摸嬰兒、跟嬰兒說話和親吻嬰兒都非常重要,而沒有這麼做的結果則令人心碎。

因此,總的來說,我們大概知道反社會人格者在神經生物方面有什麼樣的缺陷。對反社會人格者的研究顯示,他們大腦皮質處理情感信息的能力有顯著的異常。從遺傳率的研究中可以推斷出,反社會人格者的核心性格特徵最多有50%來自遺傳,而剩下來50%的原因就模糊多了。

3.文化影響

事實上,研究人員到現在都認為,影響反社會人格的環境因素跟各式各樣的文化特徵有較大關係,跟撫養方式等特定因素的關係則較小。反社會人格或許不是童年受虐或依附障礙的產物,而是跟「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神經脈絡」和「一個人一輩子都得生活在其中的廣大社會」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

三、補充

知乎上「身為反社會人格的人是怎樣一種體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720880)這一問題下得分最高的回答中提到,在他(他自稱是反社會人格者)看過的多本相關書籍中,本書對反社會人格的描述在學術上最為精確,好吧,他還以他的親身經驗對幾個特徵做出了的歸納:

1. 沒有良知(中性的說法,就像心臟先天性缺少瓣膜)
2. 沒有害怕的感覺
3. 動物性的慾望和衝動

但是對於本書作者的結論,他並不贊同,在他看來,反社會人格者雖然在情感體驗上彷彿缺失了一大塊,但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彌補這一缺陷,並不一定會傷害他人。這個結論還請讀者自行判斷,但是本書作者提出的十三條規則還是貼一下,供大家參考:

四、十三條規則

1.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沒有良心。

這些人通常長得並無出奇之處,他們長得就跟我們一樣。

2.在自己的直覺和扮演某個角色(教師、醫生、領袖、愛動物的人、人道主義者、家長等)的人之間,選擇聽從你的直覺。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一直在觀察人類的行為,而那些沒有經過篩選的印象——雖然好像都很大驚小怪——都是你的好幫手。不用人家告訴你,一開始的時候,你的直覺就很清楚誰有良心、誰沒有良心。

3.事不過三。考慮跟一個人建立新關係的時候,拿「事不過三」原則檢驗這個人的主張、承諾和他所負的責任。

一個謊言、一個沒履行的承諾,或是一個沒有盡到的責任,或許是我們誤會;但兩個謊言、兩個沒履行的承諾,或是兩個沒有盡到的責任,就是很嚴重的錯誤。而如果是三個,就表示你碰到了騙子,欺騙是沒有良心最主要的一個行為。趕快止損,趕快脫身,趕快離開。雖然很難,但現在離開總比日後離開來得容易,而且付出的代價也小得多。

4.質疑權威。

再說一次,請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焦慮,尤其是在有人宣稱控制別人、施加暴力、發動戰爭或是其他違背你良心的行為是解決某些問題的最佳辦法的時候。即使你身邊的人都不再質疑權威(特別是在這種時候),你也要質疑權威。好消息是社會支持讓人更敢挑戰權威,所以也請你鼓勵你身邊的人質疑權威。

5.提防拍馬屁。

人人都愛聽讚美的話,尤其是出於他人真心的讚美。相較之下,諂媚就是在欺騙我們。諂媚很假,而且總是跟操縱脫不了干係。你得經常反省,看看有沒有人在拍你馬屁,也請小心提防人家拍你馬屁。

這條「提防拍馬屁」法則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群體乃至整個國家。一個人如果被想要操縱他的人吹捧得輕飄飄的,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做出愚蠢的事情;同樣,如果我們的愛國心被諂媚搞得過分膨脹的話,那也是很危險的事情。

6.如果有必要,請重新定義你對尊敬的看法。

我們常常把害怕誤認為是尊敬:我們越怕某個人,就越覺得他值得我們尊敬。讓我們善用自己的大腦,克服我們會屈服於掠食者的動物天性吧,這樣我們就能分清什麼是焦慮,什麼是敬畏了。在完美的世界裡,人類的尊敬將會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而我們只會尊敬那些堅強、仁慈而又有道德勇氣的人。用恫嚇我們為手段以獲取好處的人不可能得到我們的尊敬。

把尊敬和恐懼劃分開來對群體和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經常拿可能會發生犯罪、暴力事件或是恐怖主義這種事情來提醒我們、威脅我們,然後利用我們被放大的恐懼,以取得支持的政治人物(不管是小政客還是地位崇高的大政客),都不太可能是正當的領導人,而有可能是只會用花言巧語來騙人的大騙子。從人類歷史來看,這樣的事發生過很多次了。

7.不要跟他們糾纏不清。

陰謀詭計是反社會人格者的一個工具。你得抵抗想在智力上勝過他們的誘惑,別跟有魅力的反社會人格者競爭;你得抵抗想給他們進行精神分析的誘惑,你甚至得抵抗跟他們開玩笑的誘惑。否則,那樣做不僅會降低你的水平,而且還會讓你忽略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保護你自己。

8.保護自己不受傷的最好辦法就是避開反社會人格者,拒絕跟他們接觸或是溝通。

心理學家並不常建議人們迴避什麼,但在這種情況下,我經過審慎的考慮之後,允許有例外。如果你已經辨識出誰是反社會人格者,那麼要對付這個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許他進入你的生活。反社會人格者根本不遵守社會契約,因此跟他們建立某種關係或社交網路是很危險的。你得趕緊把他們趕出你的人際關係和社交生活。你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情感。雖然這麼說很奇怪,反社會人格者可能會假裝他們受到很嚴重的傷害,可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類情感,因此傷害也就無從談起。你或許永遠都沒辦法讓你的家人或朋友了解你為什麼要避開某個人。辨識誰是反社會人格者很難,就算辨識出來了,跟別人解釋這件事情甚至更難。不管怎麼說,你就是得避開這種人。

9.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我們應該尊重仁慈而又有道德勇氣的人。同情是一個極為珍貴的情感反應,我們應該同情無辜或是那些遭遇不幸、真的在受苦的人。然而,如果你發現你經常同情一直傷害你或是傷害其他人的人,而且這個人又很會博取你的同情,那麼這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的概率就接近百分之百。

10.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

第二次機會(第三次機會、第四次機會、第五次機會)要留給有良心的人。如果你應付的是一個沒有良心的人,你得知道怎麼使勁咽下這口氣,認賠殺出。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學會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教訓,那就是不管我們的本意有多善良,我們都不能控制其他人的行為,更不用說他們的性格了。我們得學著不去控制人,而且也要避免被沒有良心的人控制。如果你不想控制人,而是想幫助人,那就只要幫那些真的希望得到別人幫助的人。

11.千萬不要出於同情或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幫反社會人格者隱瞞他的真實性格。

「請不要說出去。」這是竊賊、虐待兒童的人以及反社會人格者最愛用的一招,說的人通常不是咬牙切齒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別被這些話迷惑。你應該警告其他人,而不是替反社會人格者保密。

12.保護你的靈魂。

別讓某個沒有良心的人或是一群沒有良心的人說服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道存在。大多數人都有良心,大多數人都能夠去愛別人。

13.好好活著就是對反社會人格者最好的報復。


說實話我覺得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就不再需要感情和情緒了,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來自生物的生殖要求或者用來避免危險的,你覺得人以後還會有這種需求嗎…我有時候覺得他們是進化的比較快的群體…


不知道為毛被邀。。不過知乎第一邀還是驚喜得在懵逼中。。

個人覺得人格障礙和智商高低並沒有相關性


我認為有兩種。一個屬於情商低的高智商人,看問題比較直觀,他沒有或只有一點意識也不懂人情世故。一個屬於情商高的高智商人,因為看透了人世間的種種,他不屑去維繫各種人情世故。所以看起來沒有人情味兒。


這樣講吧,你一無是處,但是你還是希望獲得尊嚴與認同,並且和你一樣的人很多,這個時候要怎樣才能感受到優越感呢?


源頭不是,發展趨勢有可能


談下我的看法。反社會人格並不代表邪惡。他們對待生活和大社會,有無法投入情感的無力感。有很大一部分跟普通人一樣,只是內心淡漠冷漠,高智商指的是有一部分反社會人格依舊可以表現的有感情有起伏,並不妨礙交友工作個人喜好。


邪惡的根源是一種情感缺失,不是由於高智商而抹去情感部分僅存理性思維。


瀉藥,我談下我看法

高智商和邪惡沒什麼太大聯繫

可以說正是因為不為大家常識所束縛,看起來才更像高智商。


推薦閱讀:

智商高和智商低分別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中國高智商協會(勝寒協會)是坑錢的么?
怎麼邂逅聰明的優質男生?
為什麼高智商犯罪電影里的罪犯很多都喜歡聽古典音樂?
知乎上有哪些「高智商逗逼」?

TAG:心理 | 高智商 |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