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傳統中國畫的人物肖像沒有發展得像西方那樣符合真實的比例?


謝邀。很好的問題。

先說有沒有這個能力呢?有的。

古人畫畫有打草稿的,鄧椿《畫繼》中說:

「畫家於人物,必九朽一罷:謂先以土筆撲取形似,數次修改,故曰九朽(註:九,數詞,代多);繼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罷者,畢事也。」

但是既然打草稿,為什麼還是不能做到如西方一般準確呢?

我給你們看一段話,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 人物瑣論》:

人物家固要物物求肖,但當直取其意一筆便了。古人有九朽一罷之論,九朽者,不厭多改,一罷者,一筆便了。作畫無異於作書,知作書之不能添湊而成者,便可知所以作畫矣。且九朽一罷之旨,即是意在筆先之道。張素於壁,凝情定志,人物顧盼,丘壑高下,皆要有聯絡意思。
。。。亦有院體稿本,竟能無纖毫小病,而鑒賞家反不甚重,更知論畫者首須大體

中國畫的畫法,是以線條為基礎,而線條一筆落下便不可塗改。又因為毛筆系軟毫,落於紙上的粗細緩急、畫人繪畫時的心思氣息都能得以體現,所以中國畫重視氣韻,要綿綿不絕,要汩汩不息。

再者,中國人物繪畫大多都是以高士聖賢,仙人佛陀,或歷史人物為題材,少部分是人物寫真,因為要為後人「存乎借鑒」。歷史人物一方面是沒有真人寫生,另一方面,他們更著重於傳達人物的神采,德性,背後的歷史等,這是沈宗騫所說「首須大體」的「大體」。

我常會說,如果看中國畫僅以「像」為標準,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再去看中國畫,可以先多了解畫的背景,蘊含的文化,再去審視中國繪畫的魅力,你會發現,中國畫不是以技術為尚的藝術,而是以文化為根基的存在。


謝邀。

1、為什麼中國畫要像西畫?

2、你可以看看中國畫工筆系列

3、技術,科技,很多西方寫實大師,都是通過透稿,或者針孔成像來打底子描繪,誤差很小。

4、你看看西方尤其古希臘古埃及文明時期的雕塑,已然相當接近真實比例了,所以我們是傳統,他們也是傳統,幾千年的傳統。

希望幫到你。

ps:樓上的兄弟,不講究啊,占完坑你也沒回答啊。O(∩_∩)O哈哈~


(三次改版)各位也看看文字啊,我真沒和文藝復興的比,淑途同歸啊我下劃加粗了,咱看完再噴啊……

我有儘力回復每一條回復的習慣,但請各位好好讀一下我的回答怎麼樣,1:我真沒和西方比高低,2:您的疑問或許在回復中就有別人提過,我已經回答過了,3:談論藝術的最好心態是欣賞不同。

這三張是明清的,受當時西方傳教士的影響寫實更加物像。

這幾張是明朝的。多寫實啊,國畫的寫實傳統是一直就有的。往古代追朝服大影,往近代追蔣兆和等等。國畫人物的寫實傳統一直是有的,只不過大家都是文人畫看的多了,不把這些當國畫了

再來髮雕塑,秦朝的兵馬俑其寫實水平完全可比肩同時期的古希臘

宗教雕塑因為有些神佛本身不是凡人像所以大家都認為宗教雕塑完全和寫實兩碼子事,但這兩塑像完全不必西方差好嘛,而且第一個韋陀像只有2尺余高啊!二尺的像給你幾米的宏大感,不比文藝復興時的差。

物像方面李大神的馬就不說了,寫實能力可怕,兩匹馬兩種相貌,光看這竹子吧,連竹節處的過渡都分毫畢現,竹子不只有鄭板橋。

這個手和膝蓋,是否會讓你有種文藝復興的錯覺?李公麟的作品。

最後為文人畫攪亂市場痛心疾首。

———我是最後的分割線——————————

我們來看幾張西方古代寫實的吧,其實西方以義大利為中心的南方畫家和以德國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優美公舉拉斐爾的(南)

肌肉迷戀者米開朗基羅的(南)

工程師里最會畫畫的發明家達芬奇的(南)

人肉顯微鏡丟勒的(北)

神一樣的男人小荷爾拜因的(北)

所以發現沒有,北方歐洲的就開始接近以線表達了,南方則是虛虛的光陰。

但他們玩的,咱老祖宗都玩過!手法和材料不同單目的都達到了。

唯一遺憾的是西方的大牛都留下了名字成為人類史上的星星,但那些宮廷畫家,誰又知道他們叫什麼,愛什麼,死後又在哪裡呢。

——————我是徹底本土的分割線—————

有朋友在評論中提到一開始明朝的朝服大影是受了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不作數,雖然個人認為就其工法手藝來說是確確實實的中國古代繪畫,文化的互相影響並不影響它的獨特性。但畢竟留有話柄,所以補加一條著名的老祖宗遺物——《韓熙載夜宴圖》。

咱們看看這個老韓,造型生動準確,毛髮絲絲可見,沒有明暗支撐光憑形就有體積產生,我們拿西方古典油畫里的小人比較,二者相差是很小的。

丟勒的油畫,仔細看的話其實就是比老韓多了光影與過渡,畢竟材料區別太大,但造型區別不咋大。而且要說的是,北方這群強迫症畫家,以寫實來說比南方的6很多。


這個問題涉及到美術史、思想史的很多方面,實在太過複雜,簡單羅列一些基本的對比:

1)從造像藝術的起源講,中國一直是缺少人物造像或繪畫的,而西方藝術的源頭埃及,在公元前兩千年之前就有非常寫實的人物造像和繪畫。

2)戰國漢代起出現的人物繪畫,具有一定的寫實性,但中國畫的基本元素在於線條,跟希臘繪畫中很早就出現的光影來比,確實表現力偏弱。

3)希臘藝術對人體美的極致追求,在中國文化里是沒有的,相反,很早中國繪畫理論就把「氣韻生動」排在第一位,真實性反倒是次要的。

4)佛教藝術的傳入確實給中國藝術帶來了很多的機會(本身犍陀羅藝術受希臘影響很大),從唐代的人物畫看,比魏晉時代更為飽滿和立體化,身型比例也更為合理。

5)至宋代,延續南唐後蜀宮廷畫師的風格,無論是寫生小品還是山水人物均達到了至高,人物畫里韓熙載夜宴圖基本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

6)宋之後文人畫運動愈演愈烈,基本上是玩壞了,除了宮廷繪畫還儘可能地去以「再現」為第一要務,文人畫的人物基本都慘不忍睹。

7)晚明有所驚喜,很多職業畫家的肖像畫讓人耳目一新,但一般僅僅都只注重臉部刻畫。

8)及至清代,整個文化界都在復古,摹古,人物畫實在乏善可陳。西洋宮廷畫師是一股清流,但並未真正融入本土也未開枝散葉,曇花一現。

總之,人物畫確實不是中國繪畫的長處,究其最根本的原因,也許是中國文化中一直缺少真正的主客體的區分,缺少一種真正對人本身的客觀審視,而傾向於一種「天人合一」的模糊狀態。這種思想,於人物畫無益,但卻成就了偉大的山水畫傳統。


中國畫有自己的特色,不必力求和西畫一樣。一般現在的油畫啊,色粉,水粉這種西方都是打稿子的(素描),國畫比較少用。國畫的優勢也有很多人說了,其實工筆就是一種很寫實的技法。不過近代還是有吸收了西方特色而作的國畫的,前方多圖

嗯,就醬


現在很多作品有點偏向於浮世繪,用工筆傳統技法來作畫。還是挺寫實的。古代的那種描繪手法雖然不寫實但是很有韻味,這是現在正在喪失的一種感覺


首先需要對「真實」的概念進行定義,於是分出自然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普通人談到真實時,一般指前者。而繪畫在邏輯上並不能再現自然的真實,它只是在平面上塑造虛幻的空間,他們稱其為illusion 而非reality. 文藝復興以來的寫實,其實是在繪畫上的科學追求。當這種追求達到無以復加的時候,表現性繪畫便取代再現性繪畫的位置。

而中國畫是要求形似的,但形似之上有更高的神似。這不是拋棄了形似的神似,而是在畫面上將對自然的模仿上升到藝術性的創造,其中蘊含了作者表達的意圖。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神」。也就是說形是基本,神是目標,不是不要形似,而是不滿足於形似。這在文人畫興起以前,基本上是主流。只是元以後,因國家淪陷,士大夫無用武之地,加之在宋朝時文人畫的覺醒,大多數從事繪畫的文人都是作為消遣或是排解情緒,把意趣表達放在了首位,而不再重視形的問題。不過明後期西方藝術的傳入確實對部份畫家產生了影響,但中國畫從未像當代一樣糾結在形似的問題上。

另,古希臘雕塑是表現理想化的人體,也不能算「寫實」,羅馬雕塑更熱衷於「真實」。


先看這兩幅畫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學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

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如中國繪畫更多地強調錶現,不注重焦點透視,而是注重散點透視;

西方繪畫卻強調再現、模仿和寫實,非常注重焦點透視。

為什麼會這樣?區別的原因在哪裡呢?我覺得除了兩種文化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兩種文學的源頭不一樣。

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大部分在黃河流域,而《楚辭》是在長江流域。它們分別代表了中國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抒情詩歌。抒情詩歌就是要表現、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國文學藝術的源頭是抒情文學,文化的傳承形成了中國藝術強調抒情的特點。

西方文學公認的源頭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荷馬史詩》是史詩,是在講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還有古希臘的戲劇也很有名。我們可以發現,《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都是敘事文學,敘事文學一定要再現、模仿、寫實,和我們抒情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兩種文學藝術的源頭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學與藝術各自的特色。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民族文化的不同。


謝邀。沒有么???????


美術生回答你,比例這玩意兒有好幾個"比例",你說的比例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畫精髓在於寫意,是比那些比例正確的洋畫高上好幾個層次的畫類。美院學生最討厭的一句話:你畫的真像。


就一個原因,我們的美術發展比較早。

後來的評價系統發生了新的問題,寫實派寫意派一直同時存在,可是後來所有有文藝評論權的人都認為寫意牛逼,寫意境界高,所以大家都開始追求寫意,評價最高的畫也基本都是寫意了,後來的歐洲也一樣啊,最貴的畫基本上也是寫意為主了,你看現在的歐美名家還有幾個寫實派。

所有藝術門類都分為四個層次:1.艷俗。2.矯情。3.內涵。4.病態。

所以書法有枯筆,芭蕾脫了鞋像殘疾,林黛玉像病人,美術到了最高層次就不再是健美,陽光了。

梵高是西方早開悟的畫家之一,他的畫就是畫的病態。

當然了,藝術發展不是空中樓閣,台階要一步一步上,基礎一踏糊塗就學病態,那是行業環境有病!


中國畫是畫自己,西方畫是畫別人。


沒有嗎?清末的一些工筆畫很寫實啊,而古代畫風又能體現神韻又好看,為什麼要費時費力的畫的一模一樣?現代畫弄得一模一樣也不過是炫技罷了。


工筆畫就是很寫實的


作為一個外行人在此談談我的看法。

正所謂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古代東西方書寫所用的筆具完全不同,西方以沾水鋼筆或者沾水鵝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而中國則長期使用毛筆,那麼在文藝復興之前,東西方的藝術水平基本上還是半斤八兩的(可以去看古老教堂的壁畫),關鍵是,到了文藝復興時,西方出現了以寫實風格為追求的藝術潮流。而更加關鍵的是他們的筆非常好用,質硬且線細,而中國的筆呢?質軟並且粗細難以把握,就拿今天作畫的工具來說,又有幾人用毛筆畫寫實的畫?

所以說用反推的思維去看歷史,我們會發現西方人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由好用的工具所堆起來的更高的台階上,西方的寫實優於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有,佛像

嗯嚴格來說因為考慮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類可能比例上還是有問題,但至少是符合「按要求繪畫出一個擬真程度高的人形」這一目的的。

這其實就說明問題,當你的主流消費者不需要你畫一個像人的畫時,它自然不存在。

同理,東亞文明佛教造像雕塑其實工藝足夠製作可以類比希臘羅馬的雕塑,但是沒有,因為沒人會覺得佛像一個鄰村的人而更喜歡這個佛像,那麼就不會有人這麼做...


這個問題前幾天剛和院里的老師討論過,按耐不住想說說。中國畫的人物造型是意象造型,古畫中的仕女,丫鬟有些人看著是站不穩的,也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但是你不覺得那就是一片柳葉嗎,飄飄乎,婀娜多姿。再如陳老蓮畫得人極丑,造型和比例和不合乎科學規律,但他實際上是把人當作太湖石的。而 西方的繪畫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站著的人身高七個頭,坐著的五個半頭,並且每一塊肌肉長在哪裡是很嚴謹的,因為它的基礎是科學的,理性的,而中國畫的基礎是意象的,詩性的。希望有所幫助


科技樹沒有點開。


中國畫是意識流……


感到很多回答都是中國畫意向,西畫具象,然後哲學差異什麼什麼的!一切把中國畫統歸為宋代文人畫的都是政治正確似得,你們把莫奈當空氣了嗎?各個都在冠冕堂皇的耍流氓!


推薦閱讀:

墨錠開裂怎麼辦?
應該從哪些方面欣賞中國畫?
十八描分幾種運筆,它們們有什麼特點,代表人物跟代表作是什麼?
國畫中蛤粉有著怎樣的具體用途?較之鈦白用法上有什麼區別?

TAG:繪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