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如何入門?有哪些值得讀的書推薦?


古代很多聖賢大醫,都是自學成才的,雖說和人文環境有關係,但現在也可以,任何學習的難易程度,其實取決於你的興趣,你若真心喜歡,為何不能「屌絲逆襲」呢,呵呵!

如果沒有基礎,可以先看《名老中醫之路》,此書介紹了近代各位名老中醫的學醫歷程,以及一些中醫入門知識,通俗易懂。類似的書還有羅大倫博士寫的《古代的中醫》,也可以看看。

有些基礎了,可以看看《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這是中醫的四小經典。

接下來多看看《醫古文》,打點語言基礎,若有毅力,則可以研讀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倫》、《神農本草經》、《難經》

這是中醫正統的學習方式,如果感覺較難,那可以多讀一些近現代醫學著作,如《中醫基礎理論》、秦柏未《內經知要》等。


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到目前為止離樓上2位說的很遠的。

個人認為,對於一般人,學中醫的最大作用

1. 另一套健康觀——深點就是另一套世界觀,價值觀——對於身體、生活、人生有大裨益。

2. 能幫助判斷一個醫生無論中西醫是不是坑,減少不負責任的醫生、不負責任的治療敗壞你身體的次數。

因此建議

1. 暫時用不著帶著功利目的,或者成為醫生的目的去學。可以看些基礎的教科書和經典(文言是很大的挑戰),通俗的講演(徐文兵梁冬 國學堂 等等)。關鍵是自己要覺得有趣不枯燥,有意思,有收穫。

2. 作為一個初學者,帶著溫情與敬意,帶著學習求教的心態去學習,你能收穫的東西,一定比那些同水平的批判者要多得多得多。

3. 待你看的有一段時日,覺得收穫頗豐,有一堆疑惑和不解,但依然非常有興趣。

那時候,你對自己所學的東西(中醫)有了整體的了解,也對自己所處的水平(渺小)有了了解。

那時候,你大致能想清楚你要什麼,找誰要,怎麼要。

或許你有緣遇到師傅,或許你的目標不再是一個醫生,但只要你用心學了,覺得非常有趣,一定能夠收穫頗豐,一定能夠感覺到最前面寫得那2點作用,對於一般人,也足夠用一輩子了。


首先,中醫不是不能自學的。

由於家庭的緣故,認識了不少中醫的長輩,有血統家傳的,有師承的,有科班出身的,當然也有自學的赤腳大夫。而這四類不同求學渠道下來的中醫,說不上來孰優孰劣,只能說成事在人。

雖然答案里不少說不要害人的,不揣冒昧,我想稍稍說下自學的好處。

中醫跟西醫有一個很大差別就在於對基礎理論的重視,因為中醫對疾病的診斷沒西醫那些既定的參數。診斷是一個很主觀且考驗醫生水平的事,而診斷又直接關係到用藥、證治,或正或誤,皆盡於此。而診斷之思維習慣,與各有所據之學術體系關係密切。而血統、師承之下,學生自然繼承了師傅的一套診治思想,至於成師後的慢慢更變,也不會離血統太遠,如張從正師於劉完素而主下,李東垣師於張元素而重脾。有老師自然是好,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會難以跳出體系之圈。

而自學就源頭眾多,經典多流派亦多,自學者自可兼聽之,並在臨床中一步步摸索出一套診治路子,不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但是這條路要想一路走到黑,要下苦功,要成大醫就要下比祖承多一大多的努力,不然只能算混口飯吃,學之皮毛而不了臟腑。

其實@kun yu很可愛的,在正規醫學院校混吃混喝五年拿到醫師資格證書的人,和摸著二十年石頭過河的自學外科大夫,你讓誰給你割闌尾?說到底還是那句話,成事在人。

(不過現在不用怕了因為沒執業醫師資格證算非法行醫)

才發現偏題了,想自學中醫,就跟著中醫學的專業課程走一遍最好不過。但是不要止步於此,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不要自學。

中醫是需要長年學習,實踐,鍛煉的。

如果真的要學,請考慮靠譜的學校和老師。

你會信任一個自學內科的人給你診斷肺炎么?

你會信任一個自學牙醫的人給你拔智齒么?

你會信任一個自學驗光的人給你配眼鏡么?

你會信任一個自學外科的人給你摘除闌尾么?

不要把中醫不當醫,不要把自己的身體不當命。

你可以看看中醫的基礎知識,如《內》《難》,但是想要治病的話……


如果你想自學中醫,衷心推薦黃元御先師的《四聖心源》,然後再《長沙葯解》《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金匱》。如果你真有興趣,我這裡有相關資料願意分享。請消息我


中醫實踐性和悟性很強,光是書恐怕難以達成火候。以前碰上一個老師,讓讀道德經清凈經看悟性。覺得偏題了。先看小說吧,問中醫幾度秋涼,思考中醫。記實類不要玄幻的。整理好形狀。再看中醫基礎類的,找大學課本看,至少知道陰陽五行,癥候,經脈,中藥,藥劑之類的,哼哼,夠你喝一壺的。基礎打完,古文有功底的看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名著之類,隨便看,反正早晚會看。再哼哼,夠你喝十壺的。有個網站不錯,自己百度殆知閣。傷寒論推薦郝萬山講的,這個老師會厚積薄發,等漸入佳境。看不懂就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邊看邊等明師出現。。。因為老師能帶你實踐,不實踐成不了。明師是最重要的緣分。


關於如何自學中醫這個問題,首先你要下很大的苦心,立很大的志願,就怕你沒有那個耐性,現代人浮浮燥燥,難以心平氣和的一門深入!

我們就來看看如何立志自學中醫而不退轉,這個問題就看看歷代國醫大師們走的路子

以下這一段轉載來自豆瓣

幾乎是同時代的一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兩個都曾經是是日本醫學院的學生,學習西醫。一個畢業後從文,一個畢業後從醫。中國人罵中醫,日本人感激中醫,並為傳承和弘揚它做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 1881-1936,55歲,中國人;
湯本求真:1876-1941,65歲,日本人。

魯迅,1904年,23歲,進入仙台醫科專門學校學習西醫。
湯本求真,1901年,25歲,畢業於金澤醫學專科學校,開始了西醫的行醫生涯。開始供職於醫院,後自己開診所。

魯迅,1909年,醫學專科肄業,回國謀職,1912北上,教育部職員。終其一生,未從事於醫療相關職業。但在文章中,對中醫進行了大量的諷刺批判,並將自己父親的病逝,歸罪於中醫。
湯本求真:1906年,湯本求真的長女患疫痢而死。作為醫生,看見女兒死去竟然無術醫治,使他深受打擊,精神幾乎崩潰,「恨醫之無術,中懷沮喪,涉月經時,精神幾至潰亂」——湯本求真。對西醫的信念動搖,開始自學中醫。

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1927年前後是他創作的高峰期,先後發表了《彷徨》小說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雜文集和《野草》散文詩集以及《朝花夕拾》散文集。
湯本求真,1906年-1927年,立志復興日本漢方醫學,一邊治病,一邊潛心學習中醫。1927-1928年間,陸續出版《皇漢醫學》三卷,全書基本上是以我國醫聖張仲景所著的經典著作《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為主,成為日本皇漢醫學的一代宗師。並廣招弟子,弘揚漢醫。

魯迅,1936年,55歲,肺氣腫卒,此前一直在日本朋友開的醫院醫治。
湯本求真,1930年,收徒大冢敬節(1900~1980),大冢敬節1919年進入熊本縣立醫學專門學校學習西醫,1927年受中山忠直《漢方醫學的新研究》、湯本求真《皇漢醫學》的影響,開始學習研究漢方醫學,1930年2月拜湯本求真為師,始終堅持在臨床上從事診療和研究,去虛飾,重實際,尤其在張仲景學術研究與運用方面具有相當造詣。1972年9月,日本醫師會授予大冢敬節「最高功勛獎」,獎勵其為漢方醫學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1981年,湯本求真的紀念碑在兼六園旁的金澤神社內落成,以彰顯他幾十年如一日為弘揚漢醫做出的卓越貢獻,他不僅在日本被譽為漢醫復興之父,而且被譽為中西醫結合的先驅。

讓我們用湯本求真的話來結束此篇:
「余少以親命學醫於金澤醫學專門學校,明治三十四年卒業,旋供職醫院,嗣復自設診所,從事診療。至明治四十三年長女以疫痢殤,恨醫之無術,中懷沮喪,涉月經時,精神幾至潰亂。偶讀先師和田啟十郎所著之《醫界鐵椎》,始發憤學中醫。經十有八年,其間雖流轉四方,窮困備至,未嘗稍易其志。用力既久,漸有悟入,乃知此學雖舊,苟能抉其蘊奧而活用之,勝於今日之新法多矣。無如舉世之人,競以歐美新醫相矜炫。中醫之傳,不絕如縷。此余所為日夜悼嘆者也。既以稍明此學,不忍終默,竊欲振而起之,故不揣淺陋撰為是書,以俟天下具眼之士。」

——苟能抉其蘊奧而活用之,勝於今日之新法多矣。無如舉世之人,競以歐美新醫相矜炫。中醫之傳,不絕如縷。

自學中醫就離不開經典,經典不僅僅要熟讀,還要在生活中運用才能算是成為你的東西!

有關讀經,我以為曾國藩的經驗很值得借鑒,他在道光二十三年給其諸弟的一封信中有下面這樣一段記述:「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曾國藩的這個「耐」字訣,可謂深得讀經三昧。當然,對於曾氏的這個訣我們也可以靈活地看,不一定這句不通,就不讀下句。但是,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這是一定要做的。總之,讀經不是三年、二年的事,更不是三月、二月、一個學期的事,讀經是一輩子的事。經要放在案頭,更要常置心頭。經典是一輩子的必修課,你要想真正學好中醫,學好經典,就必須做這樣的打算。 以上這一段引自《思考中醫》

要學中醫就先讀《思考中醫》開始吧,從廣義上的傷寒,俠義上的傷寒來認識人體的疾病。比如葛根湯的治療:就是陽氣減少了,血脈不通,項北強几几就是後頸部僵硬,所以葛根湯就可以提升人體陽氣,舒經活絡的這麼一個方子!

關於對中醫的悟性,沒有什麼,就是要多讀還要多自己實踐臨床,只有這樣你才會收到一個好的效果


理論上說,中醫是可以「自學成才」的。在中國人人都可以是中醫,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易理。但是要「學成才」非短期之功。因為中醫不像西醫有很多儀器設備來檢測生理指標,望聞問切更多的是靠經驗的累積。而且中醫算國學類變種,通國學者必懂古文,所以文言功底,歷史,易學是中醫的本,醫術是末。捨本逐末,只能是小打小鬧,養身了了而已。最重要的是,陰陽五行易學在西醫那裡是不認可的。很多人反對中醫的切入點也在於此,但是有更多的人反對中醫但不反對中藥。因為葯不是治病的關鍵而葯中的有效成分才是,所以在葯這裡不分中西,所以西醫很難理解中醫當中有很多葯的功效是一樣的,通常用哪種都行這種奇怪的觀念。如果哪個中醫學校不教易經,那中醫學了等於白學,因為「易醫同源」。


《四聖心源》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然後你就知道了


所謂的「西醫」出身,在中醫醫院工作,也經歷著自學、惡補中醫,分享一點感想。

因為事業單位招聘考試成績不好,被分到了中醫醫院,剛來單位時,各種水土不服,在此不提,漸漸適應了中醫診治流程後,愈發覺得在中醫上需要補的姿勢太多了,於是淘寶買了十二五規劃的第九版中醫專業本科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方劑學》《中藥學》等等一摞書,下班了就回家研究。

就這樣,白天跟著老中醫學,回家開小灶自學,學了好久,依然對中醫專業同事開出的中藥湯劑不明所以。

剛開始時,一腔熱血,自以為通過工作和自學可以在若干年後,可以取得中醫執業醫師的資格證,也可以開出湯劑的方子。

現在,目標愈發模糊,退而求其次,希望通過工作和自學,可以在若干年後,可以看懂中醫專業的同事開出的湯劑方子。

原因如下:

1.通過工作,所學到的知識太片面,有時僅僅是瑣碎的,不成體系的知識點。

2.通過自學,所學到的知識太理論,有時跟臨床千變萬化的癥狀有脫節,尤其是辯證,沒中醫專業知識的基礎+幾年的臨床經驗,很難對各種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

3.中藥湯劑,組成千變萬化,同樣的診斷,證型不同,方劑不同;同樣的證型,癥狀不同,方劑也不同。而且,加味、減味,對各種中藥要非常熟悉。

總結,中醫同樣是一門理論+實踐的專業,脫離臨床,僅靠自學理論,來了患者依然開不出湯劑處方,僅靠實踐,也只是學一點,會一點,沒有理論指導,難說有所發展。

題主如果打算入行,建議接受一下五年制本科教育,構建中醫理論體系,再去臨床實踐,學習會更容易。

題主如果打算入門,泛讀一下本科教材,就對中醫有了入門認識。

最後,題主還是投奔我們「西醫」(臨床醫學)吧,直觀易懂,因為,沒有醫古文,哈哈。


倪海廈中醫視頻


我爸十幾年前開始看醫書了,現在堅持每晚睡前繼續看書(目前研究<疑難雜症>,他說這書很好)。這兩年才開始給一些人調理身體,他比較聰明啦,悟性好,加上他老人家還兼學點看相,理解力+1 ( ̄▽ ̄)

沒那份恆心還是算了吧


有些不懂中醫不了解中醫的人認為中醫是迷信,是偽科學;絕大部分學中醫的人面對中醫學派爭鳴、中醫名家相互批駁指責的論述(如河間認為「六氣皆從火化」應多用生石膏、黃芩、黃連等寒涼葯;祝味菊強調要首重陽氣,認為「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應多用附子、肉桂、乾薑等熱葯助陽;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主張多用滋陰葯填補陰分之不足——滋陰葯有防礙脾之健運,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副作用;黃元御認為要多用熱燥葯、溫燥葯去燥濕健脾來助長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的才好。有不少的人看中醫回來,也常大發感慨:「我這個病,這位醫師這樣說,那位醫師又那樣說,不知道誰說的是對的。」 筆者生於中醫世家,親眼看到過,親身體驗過中醫的正確性、科學性、神奇性。也在剛開始學中醫的那幾年,對「中醫名家們各說各有理,並相互批駁指責,闡述的觀點勢如冰炭,針鋒相對」的現象產生過困惑。很想窮其究竟,期盼讀盡天下醫書,將歷代醫家心法去粗存精,並統一起來。今天,我自認為:已向著當年的這個願望邁出了一二步,欣喜之中,忍不住早日將之公諸於眾,並大膽地預測:醫學院里得此,可讓中醫學子早日成才;醫師得此,可匡正用藥思路大方向;患者得此,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體情況;健康者得此,更利於養生延年。

——引言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

我家世代行醫,父親的葯柜上書有「道法靈素,理合君臣」的字樣。這個「靈」、「素」就是指《靈樞》、《素問》,也就是《黃帝內經》。我們所見到的《內經》是唐代醫學家王冰王太僕編訂的。唐代出了個大醫家孫思邈孫真人,孫真人以141歲(一說是102歲)的高壽名垂後世,以《千金方》等著作享譽中外,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編輯整理注釋《內經》的王冰的光輝成就。可以這樣將王太僕和孫真人做一下分別:孫真人偏向於走平民化的路線,講醫藥方法較多;王太僕走的是學術理論路線,整理醫術理論,探求醫理根源較多。

人民大眾崇敬孫思邈孫真人,真正的中醫研究者很感謝王冰王太僕。這是因為:《內經》是中醫學最寶貴的著作,也是中醫史上最古老的寶典,裡面彙集了春秋戰國時期及其以前的主要中醫理論。書成之後,歷經各朝變遷,到唐代時,散失不全幾不成書了,王太僕動用國家機器又遇明師,終將《內經》整理成篇加以注釋。

《內經》的醫學成就太令人驚奇了,於是有人認為這是神聖的作品,或是上一代文明留下來的醫學成就,也有的人認為是當時的賢達通過「內修、內視、修心、悟道」得到的醫學真諦。這些想法與推測似是有違我們常人的理解,但絲毫也無損於《內經》的神奇與偉大,而是更能反襯出《內經》的神聖寶貴。《內經》一語,往往蘊意無窮,《內經》所講的經絡,所講的五運六氣似是超越了當代科學文明。概括地說,《內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工具(這是不了解《內經》,不了解中醫的人認為中醫不科學、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闡述了人體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癥候、診法、治療原則、針灸、五運六氣(實是講時空作用於人)等內容。

「五行學說」和「五運六氣理論」,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古人認識世界,把宇內萬事萬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別(稱為「五行」),五大類物質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這個「五運」可視作古聖在分析地球的自轉和地球內部運動規律,「六氣」可視作古聖解釋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與太陽等天體的相對位置,角度,光譜照射等)。

「五運六氣」就是古人講的天體運動,講的是時間和空間,講時空對人對萬物的影響。因為這個空間位置存在時間上的周期性規律(即「天體運行周期性規律」),所以「五運六氣理論」能對很多自然現象進行預測,也就不那麼令人覺得神秘而奇怪了。

《內經》之後,有扁鵲著的《難經》。人們贊某醫師醫術,常常用「華佗再世,扁鵲重生」這句話。這裡說的扁鵲,就是《難經》的作者(扁鵲是一個醫師的名字,又是神醫的代號)。《扁鵲見蔡桓公》是中學文言文中的名篇,望病人一會兒,就知道了病人的病情及其後期的發展,足見其醫術之神。清代醫家黃元御引述「扁鵲飲上池之水」,有透視之異能。一望便知病情及其預後,恰好說明了中醫「望聞問切」理法的精妙,證實了中醫的「由表及裡、臟腑對應五官、五色對應五臟、陰陽五行」等理論的正確。

扁鵲見蔡桓公的史實,被現在的人們當作神話傳說看待。實際上,也不是很難達到那種境界。我說一個事實:我祖父攻的是中醫外科,和他同時代的有位「松林先生」,是主攻中醫內科的。松林先生是我父親的老師,這位老先生有個鄰居。一天,這鄰居的一位親戚來做客,一到這鄰居的家裡便卧到床上,鄰居問他親戚,是不是生病了,若是生病了,隔壁就有良醫。拽著親戚來到松林先生面前,松林先生頭也不抬,就說:「你這病是嚇出來的,把心結散開就沒事了,不用吃藥的。」原來這位親戚走私鴉片,被國軍通緝。他來投奔老先生的鄰居,路過先生的窗前,先生抬頭一望,就了解到了病情。從這個故事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中醫里講的「一望便知」也不是很難做到,就這故事中的情況,很多有閱歷的人,都可以做得到。

《內經》旨意精微博大,學醫之人每每望洋興嘆,扁鵲著《難經》,取問難求解之意,助學者知其醫理之所以然,用心仁慈而美善。可惜的是,今人讀《難經》,仍每每興起茫茫然不辨方向之苦。(扁鵲擔心後人學《內經》時理解不到位而著《難經》,他哪裡會想到後來的學醫者,連《難經》也不易讀懂。)

悲乎哉,醫道之難也。

東漢末,醫聖張仲景出,醫聖與外科祖師華佗大致同時代,華佗因起死回生的外科醫術在民間影響最大,醫聖則以六經辨治,有法有方垂訓萬世。醫聖以天縱之才著《傷寒雜病論》,(書原名《卒病論》)原意為治外感諸病立法示範,至於內傷雜病的治法,則在醫聖的另一著作《金匱要略》中。仲聖著作,不借用《內經》一語,而水火相勝之義,陰陽進退之理,天地與人的諸多聯繫無不言及。且其旨意,無不與《內經》吻合。可以這樣說:《傷寒論》是《內經》在臨床治病上的最標準示範的總結。你若是個頂尖聰明的人,學了《內經》後,就懂得了中醫理法,學了《傷寒論》,就有了將中醫理法運用到病人身上去的的榜樣,若再學好藥物學《神農本草經》,你就可以仿照這個「榜樣」去辨治所有人的所有病。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麼高的悟性,不能真正做到提頭知尾,舉一反三。博大精深的中醫也不是這麼容易就學到手的。所以我們必需要下大力氣,用苦功夫,精求諸多名家大醫的著作,看看他們的理解,體味他們的言下之意。社會上有那麼多的人不認可中醫,是因為他們碰到了太多的三腳貓中醫,有的可能連三腳貓中醫都算不上,是騙子。是這樣一些人敗壞了中醫的名聲,讓「中醫是偽科學」的呼喊聲此起彼伏。中醫沒有學好,只知有一,不知有二,最容易出現「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聖賢書中明明寫著如此如此,到你手來就是無效。加上中醫強調無形之氣化,陰陽五行學說又與玄學文化同根同宗,也難怪人家說是「偽科學」了。

「五運六氣」與大司天周期性

仲聖以後,註解《傷寒論》的醫學家近以千計,有影響的也有數百。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值得中醫研習者注意的也難以一一敘述。加上一些風格自成一家,與傷寒理法似相距較遠的救世大醫,可謂群星璀璨。而要縱論這些醫家的醫學心法,離不開六氣司天之大周期。

但有人只要一見「運氣」、「五運六氣」這樣一些可做預測的學問,就視為迷信,歸為偽科學,將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丟棄了。(必須要承認:茫茫宇宙中,我們的現代文明現代科學還沒觸及的或者說還沒研究透徹的領域應是很多的。)

《內經》言「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張子和(約1156~1228年),金元四大中醫名家之一。後人所稱「攻邪派」的創始人,是高度重視運氣學的,曾云:「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盡方書何濟?」清代醫家雷豐,著有《時病論》,書中引用「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也」的《內經》明訓,並諄諄勸告「慎毋惑于飛疇運氣不足憑之說耳」。清末民初臨床大師張錫純在他晚年的一篇醫案中談體會時寫道:「愚未習醫時,見醫者治傷寒溫病,多有用承氣湯下之則愈,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學時,其如此治法者恆多僨事。。。後至愚年過四旬,覺天地之氣化又變。。。」張錫純著《衷中參西錄》,書極平達中正不比別的醫書澀晦難懂,而書中驗案鑿鑿,往往一劑病起,甚則覆杯取效,說服力極大。實際上,張氏所悟「天地之氣化數十年一變」,原屬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只不過人的壽命有限,不能縱觀,不能跳出來看,假若某人活了幾百歲,他就能對這個大四季周期瞭然於胸)。

地球上四季的更替,人易於見而理解,而對於幾十年一變的「大一點的四季輪迴」就不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晨為春,日中如夏,暮秋夜冬,此一天中的「小四季」,地球上有我們平時說的春、夏、秋、冬四季,太陽系中有「中四季」,銀河系中自有其更大的「大四季」。周期性有大小,如此而已。

儘管如此,且內經有明訓:「三十年七百二十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一小紀;一千四百四十氣為六十年,又是一周。擴而大之,以六十年為一大氣(時間單位變了,變大了),三百六十年為一大運。五運六氣迭乘運轉,滿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以五運言,六十年為一中運,三百年為一大運,圓滿十二運為一周,亦以三千六百年為一大周,以五運六氣推衍,其數相同。」見之而理解深刻的醫家也不是很多。清代醫家葉霖是一個,他在評註《增補溫病條辨》中明確指出了這個至理。明代薛方山先生作《甲子會記》為後人開示明燈;清醫家陸九芝的外曾祖父王朴庄對此也有會悟於心,心法被陸九芝收入《世補齋醫書》。

我常聽我院子里的老一輩講,上世紀六十年代,冬多嚴寒,很多人家將屋裡的橫樑(土木結構的屋有橫樑,在房的中上部位)都當柴燒了,這也完全吻合大司天周期性的氣候變化。(1924~1984年,屬第七十八甲子,寒水濕土主事,寒水之氣主前三十年,濕土之氣主後三十年)。寒濕大四季里的冬天,寒冷自然勝過一般的冬天。

總之一句話,你不必懷疑「五運六氣」學說的正確性。你不學中醫,不相信這至理,也倒罷了。若學中醫而又不信運氣學,將是你最大的損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

薛方山先生講:

黃帝八年起為第一甲子,第一甲子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令,後三十年少陽相火主令;(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此時間段地球上「風火」之氣偏旺)

第二甲子少陰君火主前三十年,陽明燥金主後三十年;(此時間段地球上「火燥」之氣當權)

第三甲子太陰濕土主前三十年,太陽寒水主後三十年;(濕寒氣重)

第四甲子少陽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後三十年;(火風氣旺)

第五甲子陽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陰君火主後三十年;(燥火氣旺)

第六甲子太陽寒水主前三十年,太陰濕土主後三十年。(寒濕氣烈)

一個周期盡了,再一個周期又開始循環:

第七甲子,帝堯二十一年起,風火當權;

第八甲子,帝堯八十一年起,火金當權;

第九甲子,帝舜三十九年起,濕寒當權;

由此類推,風木、相火、君火、燥金、濕土、寒水;相火、風木、燥金、君火、寒水、濕土,迭相推算。至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起,為第六十五甲子,上元值燥金、君火用事。然後是:1204年至1264年為第六十六甲子,寒濕主令;1264年至1324年為第六十七甲子,風火主令。依次類推。

甲子紀年,一個甲子60年,6個甲子共是360年,風火熱燥濕寒(火風燥熱寒濕)六氣如此循環(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180年六氣周流了一遍,算是一個周期,360年裡面有兩個周期)。到仲聖時,仲聖前半生生活在第四十八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濕土主氣之時,後半生生活在第四十九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氣之時。據此以觀仲聖醫法,更易得其要領(實本文全文皆可作學中醫的提綱契領法)。到我們今天是第七十九甲子(1984~2044年)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令。意思就是說,我們當前處於太陽系內風火之氣相對旺盛的年代。

名醫心法與大司天周期的關係

張仲景生於東漢後期,而公元124年到184年為大司天的太陽寒水太陰濕土主事。仲聖感嘆「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而稍後即是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事。故張錫純謂「仲聖《傷寒論》中小青龍無加生石膏法,而《金匱要略》中小青龍有加生石膏法。」《金匱要略》成書在《傷寒論》後,時移境遷,民病亦變,治法亦變。(二大醫學奇才,所見如此如此。每想及,靈魂深處為之一驚。)

《劉涓子鬼遺方》一部中醫外科專著,雖專為癰疽瘡毒類外科病立法,實亦可見其醫旨之大概,書中多用三黃四物(黃柏,黃芩,大黃和當歸,白芍,干生地,川芎)降火滋陰之旨不言而喻。劉涓子是軍醫,義熙六年(410年),劉涓子從宋武帝北征南燕慕容超,以葯治療受傷的軍士。而364年至424年為第五十二甲子,少陽相火主前三十年,厥陰風木主後三十年;424年至484年為第五十三甲子,陽明燥金主前三十年,少陰君火主後三十年。此時段皆屬火燥主事,宇內(至少是太陽系內)皆是火燥二氣盛行,藥用滋陰降火,真可謂恰到好處。有言「劉涓子從宋武帝北征,將士中有受傷者,為他們塗藥,隨手痊癒。他用方治病,千無一失。」因劉軍醫治病仍是辨證思維,常用藥是三黃四物,乾薑附子人蔘也因人酌加,大方向既已正確,具體又有調劑,千無一失,應不是欺人之談。而清代大醫黃元御有傳奇人生,著《四聖心源》等影響後世,特別是對近幾年的網上各中醫論壇影響甚大,批丹溪、河間言辭極為激烈,若見劉氏此書,必也一併駁斥得稀爛。噫,抑或天妒英才,故意使這中醫真旨若隱若現。

金元代以來,醫學學術出現門派現象,人們將之大致分為四大學派。各學派學說的主要論點勢若冰炭,互不相容,醫著中常出現互相攻擊的現象。實際上四個學派的學說正好如同四季用藥的特點,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應乎天時的產物。

四大學派代表人物的醫學心法例析如下:

劉河間(又名劉完素1110~1200年)。逝世前56年時間裡,屬於前面所說的大四季的燥金君火主令(相當於地球上的小四季夏秋之間)。他活動在這樣一個火多燥多的季節里,遇上的病人常有火燥的身體素因,因此河間以火立論,治病常多用寒涼葯。

張子和(又名張從正1151~1231年)。長於攻邪,尤其是「下」法。

李東垣(又名李杲 1180~1251年)。東垣老人著書立言重在脾胃,尤其是脾陽,因其時為濕土當值(相當於梅雨季)。補中益氣湯(有醫學家評李氏「一生學問,盡在此方中」),健脾胃行濕氣,確實收到卓爾不群的功效。

朱丹溪(又名朱震亨 1281~1358年)。又晚數十年,主要行道於第六十八甲子,君火燥金主令。「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這一順乎天時的見解,後世之人每每不理解,多有非議,令人嘆息(火燥的季節,人體陰液&<水分類&>容易不足)。與河間所處大環境類似,但立足點不同:一個以寒涼降火熱,一個以水敵火配火。

以上醫學家的主要學說與天時相應,若仍感不足以讓人確信,還可以再例舉多位來證明。

錢仲陽生於北宋末年,行道於第六十五甲子,正值大司天的燥金君火主令(夏秋之間),故治痘多用寒涼(錢氏的名方「六味地黃丸」,實是由仲聖的八味地黃丸刪減二味溫熱葯而成,順應大天時而化裁醫聖名方,誠屬救世大醫);其後的陳文中於第六十六甲子行醫,寒水濕土主令(相當於冬與雨濕之季),所以他的醫法重視溫補;到明朝時汪石山辨痘,他的治法則是「自嘉靖九年,治痘宜用清涼」,因此時正值少陰君火主令(正夏令),葉霖評之「火運中有宜然者」。稍後之萬密齋,聶久吾,治法又變,重溫補,強調保元。因其時為寒水濕土主令也(冬與雨濕之季)。再後來的費建中又來著書立言,專主寒涼下奪,因治濕治寒之法,不可用於風木相火運氣中(春夏之間),費氏將其書名為《救偏瑣言》(生活在春夏大季節里的醫師說生活在寒濕季節里的醫師用藥偏了)。這裡雖然僅提及治痘,但醫家治病的醫療大法大致趨勢已經出來了。

又,乾隆九年(1744年)開始進入第七十五甲子,濕寒之氣主事,名醫庄在田《遂生編》、《福幼編》等書出,有切戒寒涼之論,其醫法盛行於1777年前後數十年(其書初刊於1777年)。

李中梓(1588~1655年),後世醫家有不少推崇李氏醫旨的,因李氏與金元明時代的其他醫家相較,最講中庸之道,作《水火陰陽論》。陰陽並重,而更認為養陽在滋陰之上,補氣在補血之先。李氏重脾腎,法多尚溫補,略似張景岳(1563~1640年)。因1564~1624年為中元甲子太陽寒水太陰濕土,1624~1684年為下元甲子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二人皆經歷過太陰濕土厥陰風木之主氣,英雄略同也。

李師作四大家論,誤將仲聖與後賢並列,確有失公允。另為庸工設法(為中下乘的醫士想辦法),以溫補君子葯試病(遇上不能確診的病症時,用溫補君子葯測試究竟是何病,或得出:病是寒是熱),為後賢所批,批者尤以程國彭為典型。程氏以豐富的臨床心得批其「用溫補藥試病」這一方法是不對的,仍是不離大司天運氣之範疇。程氏一生主要生活在1684~1744年的少陰君火陽明燥金之令,幾乎與李師生活的時代相反,醫法不同,誠為各有所本。(以一個大圓圈來幫助理解:地上鋪一個大圓,李中梓站在圓的東北邊上,程國彭站在西南方向,二個人相距甚遠)

繆仲淳,名希雍。明嘉靖二千五年(1545年) 出生在常熟城。行道時以為太陰濕土為主令,故繆氏的名方資生丸,儘是健脾去濕之品。(繆氏比黃元御約大180歲,所處大氣候環境很類似,所以兩個人的醫學心得很接近).我們湖南的前輩名醫劉炳凡(1910~2000年),劉老先生1933年起開業行醫,可知老先生近七十年時間的行醫生涯中有五十餘年是在寒濕的大氣候中,老先生也是極為重視脾胃在人身上的重要作用。

名醫何拯華讚賞清醫家顧松園八仙玉液方,(顧松園又名顧靖遠,撰《顧松園醫鏡》於1718年),此亦是二位名醫都行醫於火燥時代的緣故,八仙玉液為顧氏得意之方,方中以甘寒清涼葯為主,正是順乎天時的妙悟佳方。

清末民初的大醫學家張錫純(1860~1933年,可以得知,張錫純與何拯華同時代,約比顧松園少180歲),活躍於清末民初,正值大司天七十七甲子,上元陽明燥金少陰君火。《衷中參西錄》第四期數卷為藥物學講義,首論生石膏,兼述白虎湯,人蔘白虎湯在臨床中每派上用場,驗案鑿鑿,此誠與當時氣候大環境相吻合。又,作《駁方書貴陽抑陰論》應是與丹溪名論「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相彷彿。(丹溪治病於火燥之令,張錫純治病於燥火之令,皆與顧松園極類似)

張氏評價前輩黃元御,陳修園二人「用藥恆偏於熱」(自己生活於燥火氣盛的時代喜用涼潤葯,故言生活在寒濕時代的醫家用藥偏熱)。實際上,歷代醫家中用藥偏熱的醫家較多:宋代名醫孫兆重視補脾,約1055年前後(此時為1024年至1084年的第六十三甲子,濕寒之氣主政)醫術大成,孫兆此時成為「校正醫書局」的主要成員。(北宋仁宗皇帝手中設了一「校正醫書局」,孫兆與其兄長都在其中。)約180年後的嚴用和也重視脾,同時重視溫補腎氣,1240年前後(此時為第六十六甲子,寒濕之氣主政)醫法大成。孫兆與嚴用和二位醫家的用藥大框架,與黃元御較接近,純粹是因為三個人面對是很接近的大氣候環境。

黃元御(1705~1758年)著書立說時獨逢濕土主令,不惜筆墨地闡述「中」(中指中宮,中土,也就是脾胃;脾易為濕氣、寒濕所傷)的重要性,多次反覆地強調了脾陽的可貴;明確地提出了「陽貴陰賤」的看法。黃師30歲左右行醫,不到60歲便因事仙去,所以他特別擅長治療脾為寒濕所傷的病,用藥專主燥濕土暖寒水,而批評朱丹溪(力主滋陰配陽)等為下鬼。黃元御又何曾想到,他自己的理論被一百年後的陸九芝駁斥得稀爛(張錫純批黃氏,較客氣;陸氏批黃氏,言辭較激烈)。寒熱之爭如此,這都是不識天體運行的大周期的緣故,有點兒類似於盲人摸象,各執一偏。陳修園主要行道於寒水主令之時,黃元御,陳修園二人用藥多熱,也是順應天時的治法。

特別指出:黃元御文采飛揚,詞藻或華麗或犀利,又有被乾隆皇帝稱為「妙悟岐黃」的一代醫宗等等傳奇經歷,所以他的《四聖心源》等著作,對後世影響甚大,尤其是對當前的網路中醫論壇。但你若花很大的精力,很長的時間去研究黃氏的醫學心法,多年後再看到張錫純陸九芝及本人的論述,你一定會大生懊悔之情,因為黃氏的醫學心法,十成有八九成是不能用在當前的疾病治療上。中醫貴老,人所共知。可我卻發現很多老中醫數十年在歧途上徘徊,終生不悟,不肯回頭。當前網路中醫論壇上中醫受黃元御、鄭欽安等「扶陽派」、「火神派」的影響極大,很多中醫學習者,正在一步步深入歧途。

何廉臣為溫病名家,祝味菊特重陽氣(火神派大師重腎陽脾陽),這二人治病寒熱相反這都是有「天時」原因的。我父親在八十年代前期以前最重的醫家是黃元御。黃師剛好大我父180歲,太陽系中的一個運行周期剛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極類似於180年前。但觀我父晚年的處方,大旨已有較大變動,滋陰柔肝之品增多。從大四季來看,1924~1954年為寒水當權,1954~1984年為濕土當權。 1984年到現在,就是風火之氣當權了。你若是個氣象學者,研究從上世紀中葉到現在的氣候特點,當然會得出「全球在變暖」的認識。殊不知,這主要原因是:太陽系中,存在大四季的周期性輪迴。

以上醫家有的喜用寒涼治病救人,有的喜用溫熱救人,這類似地可以說,一個生活在火氣盛的時代,一個生活在寒氣盛的時代。(「溫病學派」贊成用清涼滋陰葯治病,也是這個道理)

再談談黃元御和我父親:我在少年時代,就懶懶散散地,時斷時續地跟父親學醫,父親給我的第一本醫書是《黃帝內經講義》,他說:「這本書要熟讀,讀不懂,先記著」(因為他知道,給我再多解釋,我也不會明了);父親給我的第二本書是《傷寒論》,他說:「仲聖的處方,參天地造化,也要多讀,熟記。」父親給我的第三本書是《四聖心源》、《素靈微蘊》等(合訂在一起)黃元御的著作,他說:「我行醫數十年,遇上的全是這個醫家講的情況。」之後,他才告訴我:雷豐的《時病論》,張錫純的《衷中參西錄》,何廉臣的《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等都是好書。當然,這個時候,我開始能自己辨別醫書的好壞了。

傷寒與溫病

溫病的觀點,在清初及其以前的醫家著述中,是很少有人提出的(有醫著引《內經》語提出溫病這一病名,辨治理法不詳)。高明如喻嘉言,《寓意草》、《醫門法律》中極為重視人身之陰液,治病思路的大框架仍未出傷寒理法之範疇。

寒為陰而傷陽,溫為陽而傷陰。(究之,「邪入人身,隨人身陰陽素因而從化。如人體陽素旺,感陰邪仍多化熱耗陰,反之亦然」——這是我父親的原話)傷寒與溫病,明明兩大法門。否定溫病學派的中醫,必定是個救人少傷人多的醫生。

清中期始,大多醫家對疾病的分類清晰起來:病分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外感分傷寒,溫病;溫病再細分為:春溫(風溫),暑溫(濕熱),秋燥等。這樣一來,大脈絡就顯然了。這期間,葉天士,吳鞠通,徐靈胎,王孟英,陳平伯,薛一瓢,吳又可,余師愚等醫家,為中醫理論細則(溫病學理法)的完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裡只講葉天士以概其餘,葉天士(1666~1745年)的醫學理論成就在《溫熱論》。1624年到1684年為厥陰風木少陽相火主令,1684年到1744年為第七十四甲子少陰君火陽明燥金主令。可以看出葉天士一生行醫都是在火燥之氣盛行之時代。明乎此,再去讀《溫熱論》與《臨症指南》,將更易融會於心。你再看,劉河間(約1120~1200年)主要行醫於1144年到1204年的第六十五甲子陽明燥金少陰君火主令之時。前面說過,黃元御剛好大我父親180歲,我父親講黃師的心法最可效法,而劉河間剛好大葉天士三個180年,前者強調「六氣皆從火化」,後者作《溫熱論》為《傷寒論》之翼。將二人的著作擺在一起來看,真正前呼後應,相隔五百四十年的前呼後應。一百八十年,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甲子過去了,太陽系內,天體運動又一個較大的周期開始了。

中醫理論與自然科學也可互相印證

我在認識到(2006年前後,初步認識成形)大司天周期性之後,大喜之餘,仍在四處求證,櫃中的《多四季論》就是在這段時間買的,這是從天文物理學方面側證;又查閱了氣象學家竺可楨的文獻,竺老講秦漢以來華夏大地上的氣候變遷也基本吻合這個六氣大司天。

傳統的中醫理論超越了時空!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若能學習中醫理論,我想,他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霍金,當代物理學界走在最前沿的科學巨匠,認為宇宙起源於一點。《醫宗金鑒》的《運氣要訣》開篇即是「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文字難懂,圖卻易解。那幾個圖能與霍金的看法視為等同嗎?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現代科學最前沿的理論早就蘊含在古中醫輕描淡寫的語句中。

又,「天人合一」的觀點實貫穿中醫理論的始終,吳鞠通的《草木各得一太極》講小可見大,小可蘊大,人體即是天體,人體即是大自然,一草一木也都蘊含了大自然之理。這與佛教講的「一沙一世界」,與當今科學講的物體的局部結構中蘊有整體的信息,微觀如原子類極宏觀太陽系,是不是同義呢?

明末醫家李中梓在《古今元氣厚薄不同論》中講:元氣古厚而今薄,人身應之,故治病之法宜遠峻烈,多行王道溫補。這是注意到了「宇宙在膨脹」。難道不是嗎?

我個人的理解認為:中華傳統醫學探究的極至就是「天人合一」、「萬物一元」。大自然與人這個萬物之靈有著諸多一一對應的聯繫;宇內萬物緣於一個「一」,這個「一」就是那個太極。「一」生於「無」,這個無就是那個太虛。當代最前沿的天體物理學,似是有這種朦朧的認識了。殊不知我們的祖先,早就將這寫成書本,放在金匱里了。


首先得從最基礎的理論學習,易經-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四聖心源。不一定全懂,但得有個大體印象,為以後實踐打下理論基礎,要知其所以然。


據我所知,自學能有所成就的可能性極低,中醫要求的天賦極高,和數學家音樂家藝術家是同一數量級的,遠遠高於物理學家科學家計算機專家這些存在物,能不能成題主好好掂量掂量,實在想學的話那就練練氣功吧,先打通任督二脈再說。


其實可以在學校蹭課。。。。反正沒人管


有想自學中醫的衝動,還是先多看看吧。


從事中藥行業10多年,由外行正在像內行轉變。建議先看完《中醫基礎》《中藥學》《方劑學》買書加上看網上的視頻全部看完一遍,有興趣再說繼續學習的事情。如果這個都覺得看著興趣不大,我就不建議再繼續學了。


《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郝萬山)》、《溫病學》,耐下心,一遍不懂就兩遍,兩遍不懂三遍?這三本下來,就不僅僅入門了。最難的是傷寒論,也是最經典的。傷寒一通,看其他醫書就容易了。接下來,可以看看《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等等。建議不要從四小經典入手,入門容易提高難。


總的來說,中醫不能自學。這是個看天賦+努力+經驗的行當,沒有師傅又不能自己當醫生跟不不可能學成。何況在現在這種廢中挺西的大潮中,連外部環境都沒有,還是算了吧。


推薦閱讀:

有關中醫的小問題?
為什麼中醫黑們多是全盤否定的態度看待中醫的?
原來反對中醫的你,後來為什麼改變看法了?
為什麼現在的很人多不喜歡中醫、功夫等傳統文化?
縱慾過度會腎虛,會腰疼這是傳統中醫的理論。現代醫學在這方面的觀點、理論是什麼?

TAG:書籍推薦 | 如何學習X | 中醫 | 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