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高效地讀完一本書?

工作忙,節奏快,好久沒完整的讀完一本書了,而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如何快速高效的讀書,快速的學習知識


首先,我覺得速度和效果本身就是衝突的,要想有好的效果,就一定得多花時間。

而且,很多時候,為了追求速度去讀書,讀完了過兩天再來看,發現絕大部分內容都不記得了,更不要說內化書的內容成為自己的東西。

我其實是非常討厭用思維導圖來讀書的,因為思維導圖有幾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1. 思維導圖只能體現內容之間線性的關係,但是絕大多數信息,尤其是對複雜的問題,內容之間的關係幾乎不可能是簡單的線性關係,用思維導圖來讀書會簡化,甚至扭曲對書里信息的理解
  2. 用思維導圖記讀書筆記的過程,不會強迫你自己去思考和整合書里的信息,很容易演化成照抄章節名稱,看完等於沒看的「偽讀書」
  3. 很多書里會有圖表或者對方法的介紹,光用思維導圖記錄會丟失掉圖表的信息,同時也沒有辦法去實踐或者練習書里提到的很多方法。

所以我自己嘗試改良了一下用思維導圖讀書的方法,能夠大幅度提高讀書的效率(注意不是速度)

我一般在讀書的時候,尤其是讀比較正經的書的時候,會思考:這一本書/章節,如果我需要用一頁或者幾頁PPT來把裡面的內容講清楚,我這一頁PPT會怎麼畫?然後試著把內容畫在紙上。

這是我在讀一本關於定價理論的書,The Price Advantage,的時候做的筆記:

有需要的時候,還可以真的做成PPT,以後可能要用到的時候可以直接用:

這樣雖然讀一本書的時間,可能是簡單看完的1.5-2倍,但是可以達到簡單讀書三到五遍都沒有辦法獲得的效果。


本來對於工作忙碌且讀書這種事情本來我還是挺輕車熟路的..

看著諸位的長篇理論,再看著自己在筆記本里打的草稿差點沒臉發上來....

你們都在談方法論,

那讓我換個角度談一下,順其自然的閱讀這件小事。

在P2部分總結了幾個重要的點。

羞恥的躺在我筆記本里的原文:

看到題主的描述,工作忙節奏快,好久沒有完整看一本書了。

P1:先統計一下

作為一名魔都混跡於互聯網的後期,

當這兩個關鍵詞的組合應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工作與忙碌強度了吧。

也就說我跟你一樣,在非常忙碌的工作生活。

此前每當看到幾個問題閱讀了多少本書什麼體驗,

沒答,很簡單,你們知道的這種問題特別容易吵來。

每次我都是默默圍觀,

有些人的閱讀量特別恐怖,但是也往往引來質疑其效果或者數量。

而因為我剛好工作非常忙,看書純粹興趣使然,

忙碌讓我根本沒心思關注到底看了多少本書,也沒興趣湊數量。

所以突然想知道 自己在這樣子一年9個月里己在互聯網公司高工作節奏,

這種很單純自然閱讀的情況下,自己下意識的看了多少呢?

先有個數量和質量交個底:

有意思的是,購書的途徑無非亞馬遜京東某寶,書店應該只買過幾本忽略不計吧。

於是統計一下,並且設定了一個標準:

1.為了不湊數,我把買了沒看的排除掉,比如一本叫做《反對死刑》我就一直沒看,

當時在書店好奇作者對死刑的看法,臨時買的。

2.把看了跟沒看的似的排除掉,比如有段時間突然對python感興趣翻看了幾本基礎書,

結果呢,這方面沒什麼天賦,最後感覺跟沒看一樣。

3.把看了根本就想不來書上講了什麼的排除掉。

看了一部分的,不算,比如"五部大論"系列·因明:量理寶藏論釋(套裝共2冊), 這兩本書太厚了太深奧了。我只看一部分,所以這類書也不算,像這樣子深度的書,做筆記都是輕的恐怕需要聽課了,我的水平理解不了多少,但是看是能看進去的,這點很自然。這樣子的書應該有20-30本左右,都不算,但是今年肯定看完的,大部分都是看一半了。

4. 毫無營養的辣雞書排除

這個其實也沒幾本,我看書本來就很挑剔,大概就是此書值得一讀的基本水準是有的。

那麼能夠進下面的統計的,

這本書,是看完了,

並且知道講什麼,

甚至哪一部分我做了怎樣子的思考,

請教過這樣子的問題,寫過怎樣子的筆記,都很清楚,

你問我,我隨時可以說的出個一二三上來,

所以這個標準也算嚴苛了吧。

那麼在這個標準下,

與宗教有關的30本,

(.....講真我不知道我咋看的,而且還不是那種翻翻就行的,

每一本都是經過嚴格選擇經得住考驗的好書,看了一部分還沒看完的有還有很多)

心裡學與哲學類:17本(這個還好..)

綜合類:21本 (比較多的範圍了,長姿勢的)

玄學:6本 (逃... )

專業技術類:5

(......罪過罪過哈哈哈,也不是我的專業類的不是靠看書的,後期主要是看視頻教程的,

這個沒法用書來衡量,一個教程一般1到2小時,同樣換成讀書的情況就非常可觀了。)

再這樣子的工作生活環境,與統計標準下,一共大概79本,一年9個月。

很一般般啊....我怎麼以為會有200多本的。

怎麼覺得跟那些動不動幾百本的沒法比啊,這就很有毒了... 居然才79本,

我內心一直以為有好幾百啊,我曹..人生錯覺之一:我看過很多書。

如果加上我買了沒看,看了一半的,買了完全不看,看不懂的,我估計能有。

但是湊這個數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上面這79本則是很有把握了,很多是反覆看的。

你問我,我就能知道講得什麼,大概哪裡講得,我是怎麼思考觀察過這個問題的。

有些是怎麼用到生活中的,還有一些事我經常跟人聊天講到理念。

所以當這部分是我真讀書了吧。

好了言歸正傳,無所謂了,閱讀這麼自然的事,千萬別刻意湊數,

我承認在小學和初中我干過這種事,研究過各種快讀閱讀的特別的技巧,

僅僅為了得到一點虛榮的表揚,最後我也同時華麗麗的丟棄了閱讀本身的價值與意義。

P2: 自然的閱讀

那麼很多人閱讀是希望有所作用的。

我的經驗很簡單:不要為看而看,看你真正想想看的。

然後你會發現,你坐地鐵再看,工作間隙再看,回家趟床上再看,沒事也在看。

是一種非常非常自然與愉悅的行為。

這種自然的行為,我同事跟我講過這麽個事,有時候他會突然覺得,誒夢堯怎麼安靜了,

一看,我在看書,噢那正常。對的,我在公司比較動靜大...反正從小到大,學校都挺動靜大的,

沒想到上班後還這樣子...我公司人事老大還關注了我,在此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同事包容...捂臉。

所以希望你知道這件事非常非常的自然,自然到都是下意識的動作,

不要刻意不要做作,好奇什麼,就看什麼。

16年的時候我對「」反脆弱「」這個概念與"人生的不確定性"產生了興趣,

就看完了納西姆的《黑天鵝》,《反脆弱》,《隨機漫步的傻瓜》這一個系列。

我相信你們看完也會很有收穫,簡單的來說,一個就是「反脆弱」這個事物: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

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

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

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從此以後,我對世界不再認為是因為所以那般簡單的直線邏輯,

看不見得黑匣子在運轉著,帶來無常與波動的人生,淡定一點,

並且知道了收入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對我的工資收入失去了很大星球,

而事實上自那以後我更加關注「沒有多少穩定性的」不對稱性收入,

事實上也帶來了不錯的正面影響。在無常的人生中,

恆定是一種幻覺,變化才是永恆,我們總得從變化的,

波動中變得更加強大,並生存下來。

那麼這是快速高效讀完一本的書第一個要點:你要感興趣,帶著好奇閱讀總是很高效的。

後來對玄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坑你們知道,應該怪一個楊姓美少年。

在幾位好友的指點下,火速看了幾本玄學的書,但是我都是當知識看的,故而看的很快。

具體深入研究的問題就不在這討論了。

你會很快發現這些是相通的,

比如你看完《三命通匯》,再看《子平真詮》 是也沒什麼壓力的。

再看《淵海子平》也...額...這本不行...當然這本書就深了,看看表面就好了。

至於還有幾本野書就不說了,怕你們「學壞」,總之有了基礎,看這類看的很快的。

除了興趣,可能有些書都是有相通的,一通百通,所以看得很快。

看得多更多是你有某個基礎,不斷在提升細節與知識庫存量。

本質上就像你已經有了漢語體系,你多學幾個流行辭彙並不是什麼難事。

當然,根據我在閱讀這些書籍中掌握的玄學知識來說,我本身就是個坐在印庫上的人,

故而有這樣子的吸收能力也很正常。

那麼這是快速高效讀完一本的書第二個要點:

你要最快的建立一個知識的基礎體系,或許這時候腦圖可以派上用場,

通常我的做法幾本基礎書籍來回對著看,很快一個大的框架就有了。

後因為玄學的問題,很快對宗教相關的問題產生了興趣,

你看好奇心是多麼重要的閱讀動力,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往坑裡跳,笑。

最開始也是從幾本科普級別,但是又寫的極好的書籍入手,對整體有了一個大概念,

當初這3本看的挺慢,因為很多不懂,然後一邊看,一邊查閱,一邊詢問友軍。

也是朋友給力,又很懂,慢慢又擴大了這個朋友圈的範圍。

這個打基礎的過程非常長,有半年,我也只看了7,8本,

還是很概念的,科普的,但是清晰有趣的,總之花了我半年。

後來看的就快了,這一類差不多看完就30本,現在還經常反覆看。

對這類書我非常挑剔,所以每一本都是受到廣泛認可經典,

比如有《普賢上師言教》,也有《入行論廣釋》,

也有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幾乎所有的書,

例如《人間是劇場》,這本書的觀點在我在寫《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影評這流露出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畢竟是個很有有深度和含金量的事物,選擇書籍很慎重。

當把幾位廣泛受到認可的作者的「入門」讀物看完了後,就越讀越多,

其實也這種閱讀的結果也』偶出現在我文章中。

總之差不多我的不少粉絲就是因為我談到了這類觀點,其實我已經很收斂了,

收斂的原因很簡單,有比我厲害的人看著我,

太不好意思往死說,我自覺啊,每次寫到這類文字我總是比較謹慎的,

比起那些誨人不倦的,他們大概沒人看著吧哈哈,

原則上來說能不寫就不寫,能不談這類問題就不談。

但是這種入門級並代表我領悟多深,只能說我也就看懂了字面意思。

或者有一點領悟和感觸,再想知道,彷彿一個新世界大門。所以我才看了很多。

本來我就是帶著一個問題 看的,他們到底在是什麼,都講了什麼,我是不是曾經誤解了什麼。

總之會不 了,除了每天都要看幾本。還有幾十本只看了部分,對真的就是理解表面意思。

要有多麼深的見地,哈,沒有,真沒有。

說重點,

那麼這是快速高效讀完一本的書第三個要點:

主動提問,主動思考,但是反覆的理解,才能快快的成長,你需要很懂的朋友。

上面這些差不多算有點內涵,水準的閱讀內容,大部分被我學以...總之幹嘛都有。

於是在我自己非常熟悉的一些知識體系下很快的又看了一些綜合,充滿閱讀樂趣的書籍。

基本上就是一看對我而言,沒有閱讀障礙的讀完。

雖然不能說都派上用場,但是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觀念,增加你的談資。

於是這類書又看了一堆,各種各樣的書籍,

關於生死,關於人生,關於心理學,關於很多的科普知識等等。

比如因為有心理學知識的基礎,當初考研的就是心理學專業,所以這一類書都看的挺快。

而且你在某個方向累積涉獵的越多,你就會發現很多是非常相通的,

此前我寫過一個關於生死的答案,

很多是來自慈誠羅珠堪布的書籍,也有來自經書,甚至有部分來自西方的書籍。

我在4-5個不同做作者的書籍里發現相通的地方,並且提煉出來的。

頗為讓我覺有意思的是,原來很多都是共通的。

雖然我們不是一個膚色,甚至不是一個信仰,然後這為什麼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

竟然有如此的共性,然後我又在別的書里看到了答案,

有些書籍的描述的現象可能是另外一本書籍中理論概念性描述的論證的結果。

總之我又可以跟我的朋談一談,比如,朋友我有一個新的發現。

這種自得其樂的滋味,大概是真的喜歡閱讀一類書籍帶來的享受,

每一類估計都有它自得其樂的一個的境地。

那麼這是快速高效讀完一本的書第四個要點:

讀書這件事,跟著感覺走就好,自然越看越多,就有更多的領悟。

你愛讀什麼有它的道理在,跟著感覺走更容易展現出一些潛在的天分。

P3. 閱讀的「無用」與「有用」

以上這部分,大概把我過去一年9個月里的80%閱讀量佔有了。

當然上面你這些都不是什麼專業性書籍,要是要講專實用性的書籍話。

額,這就很尷尬...

我的專業書,我是搞後期的。

我就看了,大概7,8本?

C4D的

AE的

3Dmax和maya我沒怎麼看,是技術類屬,方便我查閱某個功能作用。

總之這是基礎了,直接能找到重點,絕大部分內容都是,

嗯這個我懂,這個我也知道,噢這個經常用。

但是為什麼要看,也有時候會遇到:

嗯這個思路可以,這個功能怎麼能來著?這個功能改了,原來這個原理這樣子的,等等。

總之,看的快,抓得住。

閱讀的二八定律,這最後20%的專業是用來賺錢的,

但是話要說回來,其實都是建立在之前80%「無用的非專業書上」,

這是說來話長,總之是真的。

這讓我想起關於老子的故事,

他指著一堆土說道,這是無用的嘛?路人說,無用的。

老子又指著一堆土說,這也是沒用的嗎?路人說,無用的。

最後他站在了一個土包上,他們還是無用的嘛。

其實老子的智慧很明了。

這種思辨是比那20%專業重要得多。

不要只看到「有用」,其實有很多「無用」在支撐你的「有用」。

是這80%才讓這20%閃閃發光。

所以閱讀與學習的最後一個重點:

「有用」是一大堆「無用」在支撐她,不要太功利。

在很多思辨哲學的書籍中,也可以觀察,思辨到很多類似的結果。

看來世間的智慧大體上是有相似的,一通百通是有道理的。

例如在叔本華的書籍中,也可以找到很多關於苦的本質的思辨,

有了這個思考的經驗再看其他的,自然又能多一層領悟。

以上,就這些了。

看書這種事,我還是挺喜歡的,

雖然我很少談方法論,

因為閱讀不是考試,這事不用太刻意。

工作空隙時候隨手翻開,地鐵的時候,在床上葛優癱的時候,

做到的辦法很簡單,只要你確保身邊隨手能夠到一本書。

自然簡單到,就像寫這個答案,隨緣遇到和合適的問題談一談。

那麼如果還要有什麼,就是環境的影響,多跟愛閱讀的人做朋友。

我記得小時候晚上爸媽一人看一本書,坐在床上,

我也自然會模仿看小人書,直到睡著。想來這種以影響真挺大,

現在我天天睡前都要看書,直到睡著。

最後,享受它,然後養成習慣,自得其樂,

沒人有人能打擾你的世界。

閱讀能讓我跟大師近距離談一談,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曾經面對面。

何其妙哉!

謝謝閱覽。

希望一點經驗對大家有用。

ps:

對了我從小到大不看小說,應該不超過5本,也沒怎麼樣嘛。

最大的影響就是,頂多就是「以xx開頭寫以個故事,

寫不出半個字來唄,不也好好的嘛,

不要用別人的喜好與閱讀天分來折騰自己。

讀自己想讀的,好奇的,我收穫了多少閱讀看快樂。

形成自己的知識與風格體系,這個讓我感覺不錯。

有多大能力吃多大的飯,穿什麼鞋子合適,路是自己來走嘛。

OK 沒了,讀書這件小事。

謝謝閱讀。


謝邀。

周天無事,一天看完了《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英文名《Learn More,Study Less》,作者是Scott Young,他曾經12個月,通過網路自學完成了麻省理工大學四年33門的計算機課程,是學神級人物。

拿起這本書,大約翻了幾頁,這本書里主要分享了他的獨特學習方法,即整體學習法,這本書有效內容178頁,大約十萬字, 分享的內容非常有意思,方法也非常實用,但相比經常看的晦澀的心理學專業書籍,看起來還是比較輕鬆,沒有特別複雜的理論,主要是已有理論的高效實踐,及方法技巧。

所以,我使用快速閱讀方式,即第一遍快速通讀全書,對於有啟發的內容劃線做記號,對於有疑問的地方打上問號,不糾纏細節,通過快速閱讀,建立對整本書的整體框架。

大約兩個小時,整本書快速讀完,精神有點疲勞,就出去散散步,回來後精力充沛,再翻看下目錄,對照目錄回想了下內容,對全書做一次梳理,並對幾處標記問號的地方認真閱讀,搞清楚疑難點,大約用了一個多小時,對整本書內容有了清晰的把握。

中午吃完飯,休息了會,下午兩點多,開始摘抄筆記。因為上午印象很深,對重點內容都划了重點,所以只摘抄劃線部分就可以,一目十行,到下午五點多,筆記摘抄技術,大約有3500多字。花了大約20多分鐘時間,對筆記做了整理,具備邏輯性。

做完筆記後有點累,就停止了白天的學習,並將筆記傳到手機。

晚上七點多,運動時間到了,就邊散步,邊頭腦風暴,梳理整本書的知識結構,對於記不住的內容,對照手機中的筆記輔助思考,頭腦風暴了大約一個多小時,整本書的大框架構建出來,對於小的知識點也在框架下進行梳理,並用手機記錄了想法。

回去後立馬做了個思維導圖,知識成為邏輯體系。

然後,花了十多分鐘,寫了這篇回答。

如何快速高效的讀完一本書?

讀書講效率意義不大,不僅要高效讀完,還要高效掌握,個人以為用「高效能」更為貼切,對於知識密度不是特別逆天的書籍:

第一步,整體性閱讀,即通過快速閱讀,劃重點,做記號,記錄隨筆等方式,構建整本書的框架體系;

第二步,趁熱打鐵,對重點部分進行摘抄,並經過初步的整理,構建讀書筆記;

第三步,對照筆記,進行頭腦風暴,對知識進行整合,梳理出整本書的知識體系。

第四步,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樹,知識成為體系,這也是《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宗旨和方法論。

至此,一本書真正讀完,非常美好的一天~

PS:對高效學習感興趣的童鞋,可公眾號搜「高太爺」,後台回復「高效學習」獲取筆記及思維導圖,不用謝,我叫高太爺,哈哈。


如果題主的任務僅僅是快速地讀完一本書,那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找一本在你舒適區之內的書。

讓明史研究者去翻閱《明朝那些事兒》,讓經濟學研究者去翻閱《牛奶可樂經濟學》這類通俗讀物,更極端地比喻,讓一個高中生抽出一本小學語文課本,如果每個人都只閱讀在自己舒適區的書,其速度一定是非常快的。

但是,這樣的閱讀除了滿足數量上的虛榮感和一句「我今天終於做了一件有用的事」的安慰以外,其實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自欺欺人,本質上並沒有和刷了一天知乎或者看了一下午劇有任何區別。讀書最忌諱就是永遠在舒適區打轉,空耗精力,捨本逐末。真正高質量的閱讀必然伴隨著痛苦,與其追求囫圇吞棗,以至消化不良,不如嘗試從如何提高效率入手。

以下我就對如何閱讀、如何筆記分享一點自己的體會。

圖為筆者的書桌。

一、如何閱讀?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之所以人們如此推崇閱讀,是因為通過閱讀可以獲取知識,解決困惑,實現成長。解惑為本,閱讀為末,一定要抱著問題去讀書,同時切莫神話讀書這個行為本身。如果閱讀僅僅抱著不求甚解的娛樂態度,不知為了何而讀,作為一種消遣,這種閱讀與玩遊戲、看電影並沒有高下之分。書本也只是知識的一種載體,看書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當你只存在一個小的困惑時,就近去找相關領域的論文、直接諮詢專業人士,也許比起從厚厚的原典讀起要經濟實用得多。

其次,閱讀勿貪經典。《國富論》、《存在與時間》、《尤利西斯》這樣的宏偉巨著鼎鼎大名,許多讀者貪其名盛,在極其入門的階段就以抱著經典為榮,不正確認識科學學習方法,最終只會耗干意志力,陷入自怨自艾。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們的誕生回應了那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並且後世的討論皆以它們展開。但因為其歷史性,經典本身必然會與本時代脫節,加之語言隔閡更使得陌生感厚重。如果不夠了解歷史背景、學科常識,誤以為通讀了《國富論》就完全掌握了經濟學,機械地將某個學科等同於一兩本經典,妄圖畢其功於一役,這是一種幼稚與懶惰。對於初學者,要學會拒絕經典崇拜,在入門階段,大可選擇一些視聽具備的優質紀錄片,網上高校的公開課,大學本科的教科書都會是非常好的素材,在深入學習之後再回到經典,亦為時不晚。

第三,重視目錄與序言。對於真正優秀的作者而言,著書若產子。大到整本書的宏觀邏輯推演,小到每一行字的排序都是反覆推敲的結果,其心血感想、肺腑之言盡在序言之中,可以從中一窺究竟。字成行,行成目,目成節,節成章,在通讀全文之前,認識把握整本書的知識結構,反覆閱讀目錄是非常好的辦法。

自己在編寫筆記時,會重點參考作者本人給出的目錄。

二、如何筆記?

第一,讀書必須動筆,但筆記切記勿盲目追求大、全、完美。因為記筆記本身是非常消耗體力的行為,從邊際效益來講,粗糙的筆記如果能記錄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把一份筆記打磨地再精美,其能提高的上限空間不過百分之二十,如此看是不值得的。許多完美主義者,苛求美觀,甚至一個字抄錯都要整頁撕去,實在可惜,一本不滿意、就重抄第二本、第三本,最後束之高閣,空有其表。這樣做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嚴重加強了閱讀的儀式感,延遲了進入閱讀狀態的時間,以至於最後成了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一件事需要時刻牢記,讀書筆記全為自己的思考服務,重在解惑,而非形式,莫陷入完美主義的自我感動。

第二,筆記盡量電子化。從文字輸入效率來看,寫字不如打字,打字不如語音。如果筆記僅僅為了記錄,最高效的辦法就是通過語音識別錄入,兩分鐘甚至可以完成千字,較之手寫,節省時間近一小時,是最好的閱讀助手。其次,電子化筆記可以無數次列印,並傳到移動端的各類軟體上翻閱,較書面筆記自由許多。電子文檔還方便於隨時調出,檢索關鍵詞句,成為自己的素材庫,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知識,為寫作助力。

當自己需要梳理一個概念時,通過電子筆記能迅速地定位內容。


我提供另一個思路昂…

選一些休閑小品讀

輕浮的歷史

基因組革命

清醒(如何用價值觀創造價值)

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

或者,選一些名字高端實際垃圾的來讀(裝X利器):

顛覆性思維

超級IP

別說一天一本,一天十本我也沒問題。

但是呢,讀書和把讀書當生意或者當裝X利器的是兩回事。導師們和我們真讀書的差別大了,他們畢竟厲害,一天一本算什麼,一年100本肯定太少了,1000本也不多,就這樣,等1年,至多2年讀了2000本的就可以腳踩汪曾祺拳打埃克蘇佩里啦?牛不牛?服不服?

讀書無捷徑,賣讀書方法有的是捷徑,微博,知乎…

隨便你是誰,一天讀完?呵呵噠…

人類的誤測

論可計算數

人的行為

兩個世界間的托克維爾


相信很多朋友的閱讀水平還停留在中小學,習慣性地逐字句去讀任何一本書,並且手裡拿上一支筆,把作者寫得比較精彩的話划下來,一本書劃完,閱讀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事實上,這樣的閱讀方式是非常低效地,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偏向於關注細節,而忽略了整體的構架,這會導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局部的信息來斷言全書的內容,而沒有辦法把捉作者最精彩的部分,即作者是如何為我們構建起他的理論框架的。這可能也是很多人沒有辦法依託海量的著作去書寫一篇論文,而只能依靠知網找幾篇相關論文東拼西湊的原因。這裡對於哲學、理論類的著作、論文來說尤甚。

事實上這樣的閱讀方式我們用來閱讀《論語》一類的短小語句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其本身推演的過程基本不涉及,更多的是用一種自明的方式去言說某些道理,在這一類的書籍中,我們用此類方式閱讀,很容易獲得相應的美感和啟發。但是一旦涉及到整本著作都在圍繞著某些結論來論說的時候,我們再這樣去閱讀,那這本著作估計只能是用來催眠的了。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大腦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沒有自發地去為該書構建框架、為書中的論述搭建聯繫,雖然書都會有自己的目錄和章節,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更多地是作者的思路,而讀者本身,是被不知不覺地牽著走的,是被動的,就好像學生上課一樣,所以一旦讀到某些不那麼感興趣的章節,但擔心錯過什麼不好跳過同時又難以讀進的時候,瞌睡蟲就來敲門了。

題者問「如何高效地讀完一本書」

我在這裡講「高效」理解為:快速並且能夠達到閱讀目的

不同的讀書目的,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在這裡忍不住再想說一句,關於閱讀功利化的問題。可能很多朋友會對功利化這個詞有所抵觸,尤其是與閱讀產生捆綁的時候,但事實上,在閱讀上注重功利化,更能達到滿足我們增長見識,獲得理解力,產生洞見的目的。除了我們讀的閑書、散文純粹是為了獲得某種精神的愉悅和美感而進行的,其他經濟、管理、心理學、哲學書目,在閱讀過程中強調功利性,反而能夠讓我們讀得更好。

不亂扯了。談方法論。

圍繞不同的讀書目的,我們的閱讀工作應該如何展開:

一、增長見識,滿足裝逼欲

這就是屬於那種喜歡把自己捯飭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見面喝酒啥都能侃侃的那種。這類的閱讀書目,多見於歷史、地理、某些常識、新聞類的讀物。要滿足此類目的,就是放開了讀,啥有意思就讀啥,跟去旅遊吃美食一樣,看著一樣誘人吃一樣。這種主要是達到看的廣、記得住、說得出的目的就行。這塊沒什麼特別要說的,此類書目一般趣味性比較強,就是歷史這塊,為了更好地識記,可以先建立起朝代、時代、國別框架,再把每個相應的人物、歷史事件置於框架之中,這樣提取起來就會容易些。

二、要對某本書形成一定深度的理解,產生洞見

這裡主要針對理論類書籍(哲學、經管、社會學等)。在閱讀此類書籍的過程當中,尤其要注重閱讀規則、方法的應用。

① 概覽:拿到一本書,可以先對其前言、序言、後記、介紹、目錄等進行閱讀。前言、序言等可以一定程度上告訴你這本書大概是講什麼的,而目錄是傾向於告訴你,我將如何對我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論述,也可以說,作者的每一章節包含怎樣的內容。這可以讓讀者對書將要展開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相當於初見時的新朋友,對基本面貌有所掌握。這個過程講道理花費不到10min。這裡還可以翻開裡邊的章節,粗略的讀個大概,對作者的寫作風格、著作內容再多一步了解

② 正式閱讀:在這個過程當中特別要注意應用一個原則:不斷地提問自己。

這部分講了什麼?

作者是怎麼樣講的?

這部分跟作者要論說的東西有什麼聯繫?

或者說前後文是怎樣的關係?

作者這樣的論述方式和過程有沒有什麼問題?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我怎麼看待作者提出的觀點?

這個觀點跟我、跟現實有哪些聯繫,生活中的哪些現象可以由此解釋?

我應該如何利用這個觀點?

應該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加入這些問題,這只是提供一個思路,讀者們根據實際作出自己的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做法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觀點,並且知道他是怎麼搭建起來他的理論大廈的,在此之後,我們可以達到的目的是把一本書讀薄了,它在我們的面前就剩下一個骨架,一個整體,而不是零星的知識片段。並且在此過程中,我們是有目的地進行閱讀的,有一些我們知道作者作為例子等的一類不影響我們理解的內容、或者說不是那麼感興趣的內容,可以通過一定的技巧,迅速過濾,知道其存在的意義之後,便可繼續下面的閱讀,達到一個更有效的閱讀目的。

三、要對某一個領域形成一定的認知

這一塊的閱讀方式,是必須要有第二點所提到的方法參與的,因為要了解某個領域的知識,必定是要從該領域的入門、代表、權威著作開始。只是這裡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得閱讀的相類的書目進行關聯,能夠在腦中構建起相應的知識體系。

在這裡第一件事情,必定是要在某一個主題下,選取相應的代表著作,可以從最簡單有趣的著作開始。在這一步要做的清楚該領域所研究的問題、對象以及研究方式。其次是要對核心的重要的概念有個基礎性的認識。

第二步,就是要綜合幾本權威著作進行閱讀。主要注意的是要比對不同著作者的側重點、對相同問題的解釋異同,自我提問的步驟在這裡更是不能缺少,不可偷一分的懶,不然讀過後,反反覆復還是只知道那幾個概念,無法形成自我的認知,更沒法對人言說。

第三步,主要看個人要求,不是專業領域和很感興趣的情況下,很多人到第二步就差不多可以終止了,這裡如果要繼續深挖的話,當然只能深廣的閱讀了。但是閱讀要了一定程度,單純的閱讀已經不能呈現一個效用遞增的趨勢了,這時候特別的是要強調個人對知識的重塑能力。這裡主要是指對領域知識的個人解讀。

不準再光收藏不點贊了!收藏量是點贊量的好幾倍!一點都不厚道不可愛!!哼哼哼!!!→_→


在拿到一本書時,你是立馬翻起看內容?還是仔細查閱封面和目錄?

都不是,你應該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解決我的什麼問題?

這才是高效閱讀和一般閱讀的核心區別。至於是否快速,則主要看高效外的熟練程度了,但切勿捨本逐末一味追求快。

肯尼斯·古德曼在《國外閱讀教學研究》中說:

有效的閱讀不產生對全部語言成份作精確的知覺和辯認,而是取決於讀者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首次預測最必要的語言提示。

啥意思呢?其實就是主動意識狠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就可以直接進去拿。

根據閱讀需求不同,高效閱讀的閱讀層次大致可分為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檢視閱讀是基礎,而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之間沒有層次遞進關係,他們主要應用於不同的閱讀目的:分析閱讀是為了充分理解作者意圖;主題閱讀大多時候是為了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或是構建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部分時候分析閱讀也會是主題閱讀的一部分。)

1、檢視閱讀:獲取全文的框架

《魏略》說:「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這裡的「觀其大略」,就是檢視閱讀的精髓所在,即提綱挈領地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

檢視閱讀的時間一般為30-60分鐘:前5分鐘閱讀完封面、目錄及前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及目錄骨架;之後的時間用來通讀內容,理清書籍的脈絡,明確作者是用什麼樣的寫作邏輯。閱讀速度方面,快速閱讀的能力在這一層級顯得尤為重要。(要注意: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陷入到細節中。)

通過檢視閱讀我們要知道:作者寫這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他分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又講了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各部分是如何聯繫的?

檢視閱讀的成果重在全書框架,如果作者在書中要闡述的疑問和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一致,我們便可以在閱讀前建立的思維導圖上補充修改。另外一種不幸的可能是你發現作者絲毫沒有提到你想解決的問題,那麼你便可以放棄閱讀這本書了。

《思維力》這本書的閱讀框架

2、分析閱讀:和作者達成共識

檢視閱讀後,讀者得以在書籍中找到自己期望解決並且作者也在闡述的問題,接下來的分析閱讀階段,讀者就需要和作者站得一樣高了,不需要關注閱讀速度,最重要的是你真的能理解多少,思考清楚:他為什麼這麼說?他有哪些論據?他說的對嗎?

檢視閱讀就好比你去參觀一個房間,快速掃視便知道房間裡面有幾張床、幾盞燈,大致位置如何,而分析閱讀則是要弄清楚房間的門上刷的是什麼樣的漆。

最後,分析閱讀的結果是框架裡面的知識點,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現,可以記錄在自己的筆記中。

3、主題閱讀: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的閱讀,做主題閱讀時,我們需要閱讀這一主題的大量書籍,並且進行書籍內容間的相互比較。這樣可以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題不同作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當完成閱讀之後,能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便於將實用性書籍中內容應用到實際中來。

主題閱讀主要分為兩大步驟:

一是準備階段,根據需要研究的主題,找准書單;

二是閱讀階段,其下也包含了三個小步驟:1、檢視閱讀確認相關章節;2、對每本書分別進行分析閱讀;3、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題,構建主題閱讀的思維導圖。

咦,才發現題主的問題是如何高效讀完一本書,主題閱讀就不展開說了。

(推薦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歡迎私聊o


首先你得騰出時間出來,從5分鐘,10分鐘,開始有計劃地用短時間來停留自己的大腦思考時間。

很早之前在豆瓣看過@亞瑟士的《寫作內觀》當中的形容:「有閱讀才華的人,通常都是一種神來之悟,能把一些毫不相關的東西連接起來,卻有令你覺得真是天作之合。這個除了本身的記憶力好,知識量儲備的多以外,生理上的基礎,大概。。。」。我想,這大概是閱讀在給你帶來的魅力之處,另也告訴了你高效的閱讀與積累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我們運用知識的能力用於生活實踐。

那麼,這本最近在閱讀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由日本著名作家奧野宣之告訴你,通過這最重要的三點,

一:選書(以清單式列表)

讀書的目的,總結了大多數人的需求: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工作與生活時間在愈加緊湊沒法安排的情況下,對於看書的時間愈加少,而真正讀我們需要的書,則更需要慎重選擇。列一個效率清單式讀書列表更具有針對性!

二:購書(不盲目跟從他人意見)

作者他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讀書筆記策略(讀書19個技巧和讀書筆記的26款實用文具推薦)

奧野宣之結合自己的工作讀書生活經驗,告訴讀者如何更好的高效率利用筆記,總一塊能get到你的點,應用於實踐,訓練你的原創性思維,讓筆記的有效積累重塑自己的觀念以用於提升個人各個方面的能力。這些讀書的小心機,莫過於讓你閱讀起來更加輕鬆有趣。保持良好的愉悅的態度去書共鳴!

四:實踐與運用

認真看完並實踐這本書的朋友們,我相信你不會再苦惱如何寫書評了。通關秘訣就在書中了。

這是一本工具方法書,由淺入深,全方位的剖析和解答不同階段的讀者心理問題。有點類似於百科全書,在讀書如何更有效率的情況下,參考這本書,可以慢慢制定一個讀書與筆記的計劃。

關於書中重點推薦的筆記學習方式,不可忽略!

「蔥鮪(wei)火鍋式」摘抄法「-用摘抄與評論交替進行的方式,個人對書本加深記憶理解,讓自己的原創思考遍地開花,說實在一點,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思維方式。

「【摘自原文】字註解:蔥段金槍魚火鍋,是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於配菜而非調料「

在寫作班,老師反覆發過的一篇微信文章關於《模仿的藝術》,文章提到的一個點「模仿的藝術,重點在於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很重要的一個的點與筆記讀書法相互謀和,解說在於另外應用與反思擴展。摘抄原文是積累,是加深個人更深層的理解作者的主題思想。而評論式的個人寫作感悟,是擴充對原有知識的理解,比作者做的更細緻,結合社會現實案例,不同環境下造就你對某個觀點的升華!

古語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透露的觀點,始終是堅信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於我而言就是同書做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而選擇用筆記來記錄他們,通過筆記來塑造我們的靈魂生活。

「讀書筆記是與書交流過的證據。讀書體驗比書本本身更重要。「

通過寫讀書筆記,你就可以找到一本「讀了它我就可以做自己」的書,給自己堅實的心理支撐,何樂而不為呢?【論讀書給人帶來的樂趣,人讀書從來都不應該被應試教育逼迫的為了讀書而讀書。因更多的崇向自由!】,那確確實實是精神上的一筆客觀財富。遇到的伯樂可以說很多了。

這樣高質量高效率的讀書,讓自己能有效的吸收書中的精華並加以創造成為腦海中的知識沉澱。

哦,對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看完了,如果你真的有感覺,你會???

答案在這裡!!!

買本專屬你的筆記本and實踐書中適合你的行動指南做起來。開始給自己找問題(選書),做思維導圖,寫書評,看別人的讀書筆記案例參考。會像騎腳踏車一樣,越騎越輕鬆!

PS:貴在堅持。

常混跡於:豆瓣,知乎@一棵樹

微信公眾號平台微博:一棵樹的人生記錄儀


要想高效讀書,就得學會真正的快速閱讀能力。傳統的速讀訓練只做眼睛訓練,但是這樣練下來,卻只能用作小說類的書,用在專業書籍上則十分乏力,甚至會出現反作用。

真正的速讀,就是用原來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閱讀時間,達到大於等於原來閱讀效果的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比如原來閱讀速度是每分鐘300字,能理解記憶大約70%左右的內容;訓練後以每分鐘3000字或者更高的速度閱讀,還是理解並記憶70%的內容,甚至理解的更好。速讀的方法,不僅僅可以閱讀小說等淺顯的的書籍,並且可以閱讀專業書籍等需要複雜理解的書籍。而大腦密碼中的速讀訓練,一個重要的原理就是無聲思維。

無聲思維,很多訓練過速讀的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理解效率,恨得是它是多麼的難練,一不小心還容易誤入歧途。但是無聲思維是非常好練的,說不好練的人都是用了錯誤的練習方法。網上很多練習無聲思維的方法,基本點都是去抑制頭腦中的發音,認為把大腦的發音抑制住了,無聲理解就會了。以至於很多人談起速讀來,都要問一句「你的音讀消除了嗎?」錯誤的理論方法必然導致錯誤的結果。很多課程都在講眼腦直映,但是映入大腦的是什麼你能體會到嗎? 連映入大腦的是什麼都不知道,說什麼眼腦直映!

無聲思維具體是什麼?

無聲思維,就是用大腦的本源性的閃念和圖像進行思維的途徑。無聲思維不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很多人自然的就存在並且用過。比如有人曾在某網上發起討論,無聲思維到底存不存在?下面很多網友回復,當然存在啊,比如我想數學公式的時候就是大腦不發音的,還有的說,形象思維的時候,還會發音嗎?之所以提問的人認為無聲思維不可思議甚至懷疑,是因為他屬於那種依賴發音思維嚴重的人。這些人並不佔少數,他們都思維都是依賴發音的,也就是想問題時每當頭腦中出現想法,就必須把它「翻譯」成頭腦的發音才能被意識到。然後再念念有詞,讓自己的思維進行下去。思維進行的過程中,還必須不時的把想法發音表現出來,否則就無法繼續。這類人一般表現為很木訥,思維慢而且經常斷片,時常遇到大腦一片空白的情況。寫文章的時候也是毫無邏輯性,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看的人就一頭霧水。

無聲思維運行的時候,並不是大腦完全無音的,它並不排斥發音。因為無聲思維做為一種思維習慣,一旦建立之後是自發運行的。就像用普通的發音思維一樣自然。大腦也會在需要的時候自動採用。所以,在無聲思維訓練的時候,我們一直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絕不能去刻意運用無聲思維,能刻意運用的肯定不是真正的無聲思維。無聲思維的訓練也不是把頭腦中的發音抑制住就能實現,反而刻意的抑制頭腦中的發音會導致思維無法進行。無聲思維習慣是通過慧覺訓練來建立的。

根據無聲思維訓練者的經驗,可以劃分為以下品質等級:

第一,偽無聲思維: 有些人接觸過無聲思維這個概念,但是對其理解不深,認為無聲思維就是「抑制發音的思維」。通過自己的想當然的訓練,形成的一種思維方法。它的特點是:

1. 速度慢:和普通的發音思維差不了多少,甚至流暢程度還不如發音思維。類似於「沒有發音的普通思維」。因為它的運行還是依賴語言的,根據發音的語言思維,然後自己又把發音的語言的語音給強行壓制掉了。它的思維過程仍然是線性的,根據發音的語言逐字逐詞展開。有些人甚至感覺,不經過發音思維想一遍,那麼他的無聲思維就無法運行。

2. 不流暢:因為大腦始終是「發音-思維-抑制發音後反饋結果」這樣的過程,比普通思維還多一個步驟,所以運行是非常艱澀的,經常卡住。

3. 非常累:思考的時候,大腦不是自然放鬆舒適的,而是非常緊繃,否則就運行不下去。它沒有真正的無聲思維那種「自發思考」的特點,不是看到問題大腦自己去產生答案或者思路,而需要自己主動刻意的去想。

第二,完全以圖像為載體的無聲思維。一般見於右腦比較好的人,他們在訓練中首先達到的是形象思維的強化,很多問題都可以直接在頭腦中以圖像的形式表現和解決,思維速度快而靈敏,創造力強。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自己的動手能力突然增強,動作靈敏,一些原來不會幹的活兒和技能也能很輕易的學會。但是這種等級的無聲思維的邏輯思維不是很給力,需要發音協助。

第三,以閃念為載體的無聲思維。這是大多數練習無聲思維的人可以達到的等級。 大腦擺脫語言中樞的抑制,瞬息之間完成多個步驟的思考。在無聲思維下,大腦經常根據腦中的問題自發的思維,盡情發揮,不需要干預,也無法進行干預,只能做導引。從而釋放大腦的思維潛力,靈感迭發。無聲思維建立以後,一旦大腦中出現問題或者疑問,大腦會瞬間給出一個答案,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是以無聲思維的那種「想法」或者說念頭的方式儲存在大腦中,然後被即刻的意識到,並判斷這個答案或者解決方法是不是正確,從而決定是否還有繼續思維的必要。對於一個複雜問題來說,大腦會瞬間給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後順著這個思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階段有可以當做「小問題」,大腦繼續以直截通路的方式給出答案,直到問題解決。總體上的感覺,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只不過非常快捷,輕鬆。

這個等級的無聲思維,在細節的處理上不是很給力。因為閃念的速度很快而且概括性大,一些細節的問題在瞬間會無法完全清晰化。為了讓這些細節的問題得以完全展示,還需要用發音思維的協助才行。比如有的人說我可以用無聲思維來進行心算嗎?在這個級別的無聲思維中,是不行的。但是在發音的協助下,會比原來的心算速度快不少。要想有快速心算能力,需要達到下面這個等級:

第四,圖像和閃念結合的無聲思維。這才是真正的無聲思維等級,對應于慧覺訓練的E級。這個等級的無聲思維兼有以上兩種等級的優點,圖像和閃念互為補充,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俱佳,並且互相輔助,取得1+1>2的效果。

無聲思維的訓練,完全不是壓制音讀就可以達到的,而是需要在大腦放鬆、注意力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提高。

具體內容可以看大腦密碼思維訓練系統

速讀速記方法_快速閱讀技巧和訓練


首先,要分是什麼書。是小說?還是雜書小品?還是專業工具書?還是典籍名著?不同的書,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是不一樣的。

其次,看書之前要先篩選,時間有限,不要浪費在垃圾書籍上。總之,同類書要挑選出版社,盡量選擇流傳多年的經典書籍,古籍要選名家點評的,外文翻譯的尤其要選擇經典名家翻譯的版本,基本上絕大部分暢銷書都是一陣風,閱讀價值相對比較低。另外據我觀察,署名作者是某某「編著」的書,絕大部分都是胡編亂湊的垃圾,不要浪費時間。如果喜歡一本書,那麼就把這本書的作者寫的其他書一起讀一讀,會有更多收穫。

第三,讀書要做筆記。我比較喜歡邊讀邊寫,簡短一點速記,然後合上書再展開回憶、重新組織語言和思想精髓,加入自己的東西,把讀書筆記豐富起來,這樣讀完了一本書,基本就把它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

第四,讀了書,明白了新的道理,第一時間找機會去應用,在應用中反思和印證道理,說白了有了鎚子,就要滿世界去找釘子,沒有釘子創造釘子也要應用。如果讀書知道了卻沒去做、沒做到,那就是不知道。等做完了有了心得體會,和閱讀筆記放在一起對照印證。

第五,有了心得,可以分享給別人,不妨「好為人師」一下,在教導和講授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但也不要強為人師,一切隨緣,愛信信,不信拉倒,態度要高冷,哈哈哈~

第六,要有空杯心態,拋棄一切知見障,把自己當成白痴和失敗者,對於經典之作,不要有好勝心,老去挑作者的毛病,而要從對方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就算一個傻叉胡言亂語,你也最起碼從他這裡發現了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人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讀書是為了學習前人優點,誰特么讓你挑前人毛病的?哈哈哈~比如讀《孫子兵法》,不要把自己帶入到勝利的一方,而是要考慮假如自己是失敗的一方,如何避免失敗?看到一句話,不要輕易放過,仔細琢磨,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才成立?到什麼程度才成立?有什麼可變和創新的?《詩經》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唯有如此,讀書才有進步。

第七,要想讀書快,務必讀書多。讀書多了,你的知識儲備多了,看什麼都熟悉,一看就懂,一頁頁的看的特別快,比那種你看什麼都新鮮都覺得生僻深奧快多了。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第八,看書,而非讀書。不要動嘴,要動眼、動心、動腦。讀書不是應付差事,不是裝模作樣裝逼,而是切切實實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認真投入,讀到酣暢處,快感不下於打球或者啪啪啪,興奮的直拍大腿,欣然忘食。知道了讀書的樂趣,自然讀書速度也提高了。

先寫這些吧,以上。


兩個關鍵點,快速和高效。確實這樣的讀書效果太讓人嚮往了。在一些場景下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不要盲目,我們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取得成就感。

快速閱讀是什麼?

就是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抓住一本書的重點,學習到書的表面所教給你的一切。

適用場景:

1 為特定明確目的的閱讀

2 可以速讀的暢銷書

1.對於有特定目的的閱讀

也就是說,帶著問題讀書,有人也管這個叫功利性閱讀。

舉個例子:

最近,你遇到了一個問題,「如何快速高效的進行讀書」,你想從類似的書中尋找解決方法。

那麼解決方法可以是這樣的:

  • 首先,明確你的問題可以歸類在什麼範疇。

比如這個,可以歸在閱讀方法,知識管理的類別。

  • 其次,查找這個類別的相關書籍,進行篩選。

搜索方法可以通過,如知乎「閱讀類書單推薦」,百度「閱讀方法的書都有哪些」,豆瓣讀書搜索「讀書/閱讀」。

你可以得到一部分書單,從中挑選出你覺得最好的幾本,找來準備閱讀。比如,我們最後挑選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

  • 然後,就是快速高效閱讀的環節。

01 閱讀這本書的「簡介」,了解書的內容

02 閱讀書的「目錄」,從中圈出與你問題密切相關的章節。

03 只閱讀這些章節,總結能夠解決自己疑惑的內容。

通過有目的的閱讀與記錄,去解決你的問題,bingo~

這個方法非常快速,而且得到的全是對你有用的乾貨,可以迅速幫助解決問題,你的理解與記憶也會很到位。

而至於其他的部分,雖然也可能有用,但是現在還並不知道,先放在那裡,等有需要了再閱讀。

2.可以速讀的暢銷書

快速閱讀是有方法的,對於需要深度思考與實踐的讀物,如專業書,人文科學類書籍,需要仔細品味思考。

潮流類,文學類等書籍是可以速讀的,我們只需要在較短的時間裡面,抓住書中的重點和我們自己想要得到的內容,閱讀方法是這樣的:

  • 01 閱讀序,索引,作者介紹
  • 02 看書的目錄頁,結合序,索引,作者介紹等理解書的主要內容
  • 03 從目錄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者結尾有摘要說明,就要仔細閱讀這些說明。
  • 04 在仔細閱讀過程中,對於關鍵點有啟發的點劃線,有疑問的地方標記疑惑。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全書的主題。
  • 05 復盤全書。可以通過建立思維導圖的形式,也可以通過向自己提問。

「提問內容」

全書對我啟發最大的三個點是什麼?書中是什麼敘述的?

我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方面?使用方法是什麼?

可以選擇要點記錄下來,寫一個簡短的讀書筆記。

舉個例子,我曾經寫過的一篇快速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麥肯錫方法》讀書筆記

這本書內容豐富,涉及到的點多關於客戶管理與項目管理,是經典的書,「工作」後如果再看會更有體會。

三個對我有啟發的點:

(1)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

面對同樣一個問題,如何在短時間內顯示出自己的優勢,諮詢領域對於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01 對問題進行「分解」

02 提出「初始假設」,收集和分析必要的事實

03 思考問題的「底層原因」,而不是上來就想解決方法

04 如果沒有思路,可以採用「MECE法則」,讓各因素相互獨立並完全窮盡,如果沒有思路,可以嘗試列三個大點

(2)謹言慎行

麥肯錫的顧問在辦公室外從來不提客戶的名字,在飛機上也從來不會拿出客戶資料,你不知道你身邊做的是競爭對手,還是誰?

在除了諮詢以外的工作中也是這樣。常在「地鐵」上聽到相識的兩個朋友討論公司的同事和老闆時候眉飛色舞的,這很不專業。

曾經有一次,在回學校的公交上,聽到前面兩個女生討論我的舍友,我也認識這兩個女生,這讓我產生了很不好的「印象」。

「工作」中尤其如此,不討論吐槽自己的同事或老闆。在公司外,不泄露公司的消息,圈子就那麼大,你永遠不知道遇到了誰。

(3)與客戶團隊中的「討債鬼」打交道

在團隊中,總會碰到毫無用處,甚至是充滿敵意的「討債鬼」類型。要麼讓他們離開團隊,要麼揣摩他們的意圖,防備並加以利用。

任何身邊的「朋友」或者是「公司部門」中,也總會有這樣類型的人,或許因為你損害了他的利益而讓他百般刁難。

遇到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先保持良好的「心態」。

如果無法遠離他,那就了解他的「意圖」。或許可以利用,也可以讓你規避風險點。

bingo~一本書搞定,大概耗時2-3小時。

有用的話不要只收藏,記得開始行動哦。比如,點個贊去看書~

P.S.推薦一本講讀書方法的神作,《如何閱讀一本書》,沒錯就是它。

可以公眾號搜「實說星語」,後台回復「閱讀」就能看到這本書了,推薦仔細閱讀前半部分。


我要好好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高太爺 太爺的回答很好。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答一下這道題。

如何快速高效地讀完一本書?關鍵詞有兩個:快速、高效。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帶有一種「功利性」在裡面,當然這無可厚非。但我這篇文章並不會告訴你一種能夠馬上見效的牛逼方法,在我看來,各種做筆記法、速讀、做思維導圖法等,這些只是「末」,而不是「本」。而我想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一下「閱讀」這件事情。

註:這篇文章主要針對知識性、說理性的書籍,虛構類文學作品不在討論範圍內。

不知從何時起,各種「高效」、「快速」閱讀與學習方法突然有了很大的市場,知識網紅都在兜售自己的高效學習法。「牛人一年都讀幾百本書,你不會高效閱讀,等著被淘汰吧!」,自媒體大V小V製造焦慮感玩得66的,於是一大波人開始瘋狂追逐各種「高效方法」,渴望一勞永逸走上人生巔峰,樂此不疲。

但是,這些人錯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發生在美國的一種「四年級掉隊現象」。這一現象指的是一些社會經濟背景較差的學生在幼兒園到四年級之間的閱讀能力均表現正常,但在四年級後突然無法跟上同齡人,之後幾年落後愈加嚴重。對該現象的解釋是:四年級前的閱讀指導重在發音——知道如何讀出正確的單詞。但四年級之後,大多讀學生都已熟練掌握髮音,這時的閱讀開始注重理解。而來自上流階層的孩子在這時就很有優勢了,與來自貧苦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都更高,所以他們擁有更大的辭彙量和更廣的知識面。因為知道得越多,他們學習新知識就越容易,所以貧富家庭之間的學生差距會越拉越大。

通過這個現象,我想引出一條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論: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識對於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

與直覺相反的是,在學習新知識時,已有的背景知識要先於學習技能和方法。我們老喜歡強調各種方法論的作用,而忽略了踏實、持續的知識積累與練習,這完全是捨本逐末。如今都崇尚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但假如你連一些最基礎的知識都沒有掌握,你又如何去思考?

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並不是在一個真空環境中接觸新知識的,而是會根據已有的背景知識來解釋我們學到的新知識,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增強記憶,提高效率。所以當你的背景知識積累得越多,你學習新知識也就越容易。懂得越多的人,學東西也就越高效,所以會越學越多,形成正向循環。

這看起來像什麼?對了,馬太效應。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本質上來講其實是一個道理。

這可以為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啟發。因為閱讀(虛構類書籍不算)其實是學習的子集,是一個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過程。

我想你已經猜出來我要表達什麼了。的確有很多閱讀高手,他們閱讀速度很快,一年可以讀上百本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總結了一些技巧,比如,如何做筆記、如何做思維導圖、如何理清全書結構等,你看了這些方法,便以為自己也變成了閱讀高手。

而我要告訴你,你錯了,這完全是倒果為因。

閱讀高手之所以能高效閱讀,是因為他們早已在長期、大量的閱讀中掌握了足夠的背景知識,鍛煉了閱讀能力,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那些方法技巧對他們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大量的背景知識才是他們能夠高效閱讀的主要原因。可惜太多人倒果為因,妄圖掌握了別人的方法技巧,就可以跳過知識積累這一步驟,實現高效閱讀。

Totally wrong!!!

我舉個例子吧。比如高手和菜鳥讀同樣一本書,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一本心理學暢銷書。由於高手之前已經讀過《社會心理學》、《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這些心理學經典著作,積累了大量相關知識,所以再看這本書時速度很快,可能一天就讀完了。而菜鳥之前從來沒接觸過心理學,所以可能用了一個星期才讀完。所以有一些人可能覺得一天讀一本書的速度很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啊,不要再羨慕一些高手的閱讀效率,你所不知道的是,人家可能在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知識。而你妄圖不吃苦,想著掌握什麼方法就能變為高手,這怎麼可能呢。

有人說,不對啊,我用了一些方法後的確感覺更高效了啊,你騙人。

有這種想法的,我建議你去了解一下什麼叫「安慰劑效應」。一些方法看起來的確頭頭是道,它們給了你動力,你照著這些方法做了,感覺有用。其實,這並不是方法本身的功效,究其本源還是你自己踏實做事的成果。

最後,解決方法可能是非常明顯的,給一些建議:

  • 放棄尋找所謂的高效方法,踏踏實實去積累才是最重要的。
  • 儘早開始。由於馬太效應,高手與菜鳥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與其觀望、尋找方法,不如現在就開始學習與積累。
  • 有必要用一些方法(如怎樣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等)來輔助閱讀,但不要捨本逐末。
  • 多啃一些大部頭、經典書籍,啃完後再去看同類型的書會輕鬆很多。
  • 保持信心、保持動力、刻意練習,你也可以成為閱讀高手。

本文參考書目以及推薦閱讀:

  • 《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約翰?D?布蘭思福特
  •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威廉厄姆
  • 《刻意練習》安德斯 艾利克森

最後,附上我最近在看和要看的一些書的照片,滿足一下我小小的虛榮心,嘿嘿。

寫得好累,若覺有用,請點贊鼓勵,謝謝!

(來自特朗普的微笑)

閱讀與學習是一生的事情,諸君共勉!

其他一些值得一看的回答:

靳鑫揚:如何在假期提高英語辭彙量?

靳鑫揚:怎樣讀書最有效?

靳鑫揚:有哪些易讀的英文著作?

靳鑫揚: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公眾號:「孤讀者說」(注意是孤「讀」而不是孤「讀」),一個關於英語、閱讀與成長的公眾號。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到那兒找我吧。


這是我作為一個程序員的讀書感悟,但我覺得對於讀書人來說,其間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我喜歡閱讀技術書籍、掌握感興趣的技術,過程中,也是有不少磕磕碰碰。而多年養成的積澱習慣,覺得應該對自己的讀書與學習感觸做個梳理。

這篇感悟,算是對自己心路歷程的一個歸納總結。此外,也有不少人問我,讀書應該怎麼讀才有效?這個問題還真是因人而異,我的心得,八成也只能是「僅供參考」而已。

一. 學習的前提

江水三千里,情懷兩三行。讀書與學習,也需要滿滿的情懷......

不得不說,我以前並未發現自己愛閱讀,甚至在n年前跟LP談戀愛時,還被LP說:「你這麼年輕,又是學計算機專業的,還成天不讀書不學習,怎麼跟得上技術的發展呢?」嗯,這句話刺激到了我。

那時候,開發技術比較單調,IE又是一家獨大,寫Web基本上掌握好ASP就足夠了,再深入點也就是添加點ActiveX控制項,整點JavaScript跑馬燈,做出來的效果在那個年代已算是「雲興霞蔚過錢塘」。

沒有深入學習的動力和方向,也就不會想著去學習。被LP刺激後,我也想著總不能就這樣安於現狀吧?那時候互聯網還很原始,上個網還要去圖書館撥號,一小時價格貌似挺貴,網速卻賽似蝸牛。因此當時掌握知識的途徑主要是一靠上書店發掘,二靠雜誌報刊訂閱。無意中,很巧合地在「電腦報」上看到了一塊豆腐篇幅的PHP介紹,開源、Unix文化、C風格,冥冥中就感覺這東西比ASP有趣。說實話,那時還並未指望在工作中怎麼去用到它,就抱著了解一下的心態,也有點兒「扮」給LP看的味道。

豆腐塊大小的介紹怎能滿足學習的需要?於是我就去書店逛了逛,發現了書店裡唯一的一本PHP書籍──《PHP 核心編程》,當時是PHP 3!

沒想到的是,後續藉助LAMP,開發出來的東西滿足了大量的業務場景需求。當然,由於IE的壟斷地位,很多時候還是離不開ActiveX的。但那時候的技術趨勢已經逐步明顯,互聯網發展起來,號稱響應互聯網需要的Java技術包括Servlet/JSP也開始流行。這些都是後話,要花好多筆墨的,暫且不表。

回顧上述歷程,我只想說明以下兩點:

  1. 學習需要有驅動力。這個驅動力也許是外部壓力,也許是內在驅動,比如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以及自身對技術的濃厚興趣等等。否則,學習缺乏持久恆心。其間還涉及到一個個人安身立命與興趣關係的話題,可參考我早前的這篇博文:「守住心中的一畝田」──「吃飯傢伙優先 ,安身立命乃剛需,溫飽解決後才是考慮個人興趣的時候,別本末倒置」;
  2. 濃郁的技術情懷──這點非常關鍵。我至今仍對PHP充滿情感,這種情懷很難說清楚,但大抵是源於初次遇見PHP時那種「一見鍾情」的「震撼」。想想當年PHP

    3的麵糊式代碼,以及PHP

    4起OO的特性增強,到現在Laravel、Yii、FuelPHP等各種支持RESTful特性的PHP框架爭奇鬥豔,發現PHP也是蠻拼的......一個技術人,必須擁有技術情懷,才能在技術路上持久前進。情懷,說白了就是一門技術其所在社區、應用領域、帶給你的價值與舒適度,以及技術風格等因素對你的綜合影響力。讀書、學習,亦如此,有技術情懷,才能靜下心來學習。

二. 如何讀書與學習?

有了主觀的態度,接下來才是各種動作。

我在讀書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林林總總,歸納起來大致如下:

? 不知道怎麼挑書、看哪些書,無從下手

這要分兩方面看:

一是對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術沒有清晰的認知, 現在的技術流不比當年,各式各樣的技術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如我在「守住心中的一畝田」一文中所講:「每種技術看宣傳看介紹都是美好而吸引人,如果只是為這些迷人的「噱頭」所牽引,最終很可能熱情無法持久,並要吃不少苦頭」。這主要源於對技術流選擇以及自身技術前途的茫然,一會兒想學C++,一會兒覺得大數據有前途,或者一會兒覺得MongoDB好,一會兒又發現MySQL新版本也支持JSON了。這時候建議你好好梳理自己的選擇,而且一旦敲定了方向就不要變了,要知道現在的各種技術流已經不是一門語言這麼簡單了,幾乎都有一系列的技術棧在對應,比如LAMP,掌握下去可是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的,轉變方向成本代價巨大,非同小可。技術選擇,也需要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的情懷......

二是對各種琳琅滿目的同質化書籍選擇無從下手。光是Python的書就不下二十部,到底該選哪本合適呢? 嗯,現在的書評不能看,講Python的書,評論卻是快遞包裝質量很棒......囧rz......還有有的給5星有的給差評......那如何是好吖?這還真是個問題,建議:

  1. 看作者、看譯者、看出版社口碑──這點比較主觀和粗線條,但往往效果很直接;

  2. 看看有沒有靠譜技術人的書評,有時還是能在網路上看到一些技術專家發表的書評的,這會比較靠譜;
  3. 別怕麻煩,儘可能去書店走走,翻翻看──這點對於同質化書籍的判斷往往最有效,所謂同質化,就是閱讀人群定位與內容大多重疊,選擇時不知道哪本好。除了實體書的感覺,通過實地翻閱,相信能夠幫助你做出相對具體的選擇,這也是我喜歡上書店的原因之一。這條是我認為最重要的
  4. 若是翻譯的書,則上Amazon英文站點看看原版書的評論,老外的很多書評很詳細,也比較負責任;
  5. 上微博、微信、QQ問問一些有經驗的專家。

? 剛開始看書時還好,但看著看著就發現思路混亂了,不是忘了前面,就是感到繼續讀下去比較吃力

依我的理解,如果就按著順序一路看下去,看到200頁時,就會發現前面的好多概念都給忘掉了(而看英文版時,估計七八十頁的時候就會有遺忘),而現在的技術書籍,很少就只有200頁的。出現這種現象實屬正常,人的接收和記憶都有個過程,那如何避免記憶丟失呢?道理很簡單,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勤記筆記,比如我在閱讀《CSS設計指南(第三版)》這本書時做的學習筆記:「選擇符匯總 - 《CSS設計指南(第三版)》學習筆記」。做筆記要把握好兩點:

  1. 一定要記自己的理解,特別是自己對問題點、混淆點、關鍵點的理解,也就是對自己有幫助的成分。千萬不要記成了「流水賬」,那有點像把書抄了一遍,最終還是忘得快;
  2. 不要怕做筆記耽擱閱讀進度,急於求成的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

此外,大凡技術書,一般在前六章里,就把基礎核心概念介紹得八九不離十了,再往後,就會轉入增強的主題。而往往這時候是閱讀的關鍵期,好比長跑運動員的「極點」現象,有一種堅持不下去的吃力感覺。但,沒辦法,你必須得堅持!如何堅持?且看:

  1. 把書的內容,按基礎部分和增強部分劃界,在前面的基礎部分,盡量打牢基礎、多思考,實踐書上的例子,甚至憑藉自己的思考做些額外的例子,同時把心得記在讀書筆記上──這能夠降低後續進入增強主題的門檻,同時方便將兩部分的內容銜接起來;
  2. 寧願在基礎部分多花點時間,務必打牢基礎;
  3. 在兩部分銜接點處可以適當放慢速度,一是回顧前面的基礎,二是調節一下節奏,但時間一般不要偏離兩天以上,所謂一鼓作氣。

? 中間容易被其他事情打斷,要麼別人告訴你這書不好、這門語言不值得學;要麼耽擱了好幾天去做別的事情去了,等回來時發現思路斷了

中間過程的延續性很重要。其實,靜下心來想想看,技術領域也是蠻浮躁的,掌握技術的過程很容易被各種輿論所影響,比如React更先進、PHP是最好的語言(註:這裡指的是貶義)等等,特別打擊學習積極性,並誘惑你轉向別的技術,好比狗熊掰棒子。但也正如我在「守住心中的一畝田」中講的:「......趕時髦並不總是好的......有定力、有主見,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不朝秦暮楚」,這點很關鍵。

學習過程切勿中斷,好比學英語,停了一天感覺語感就下降不少。說其他事情耽誤了閱讀進度八成是藉口,要知道,地鐵上、旅途中,都可以找到時間見縫插針的,因為「時間像牙膏一樣總能擠出一點的」。你可以階段性延緩進度,但千萬不要中斷。

? 讀不下去,煩躁

嗯,這是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技術世界,我等都是凡夫俗子,總要受到環境的各種左右和影響,也就難免會浮躁和煩躁。但養成好習慣更重要,甚至能做到本來是一顆煩躁的心,而一旦進入閱讀狀態,就能讓自己平靜下來。這點沒轍,只能靠自身修為了,即使再煩躁,也要堅持閱讀,盡量讓自己進入閱讀狀態。

? 總想在所讀書中找到所有的解

好多人抱著找一本最佳書籍,將一門技藝掌握得透透徹徹的想法,這種理想主義者的要求是不切合實際的。 一門語言、一門技術,要知道作者本身也不可能百分百掌握,甚至有可能他的理解也有誤,那麼,怎麼能要求他寫得面面俱到呢?!書籍的作用是引導,說白了僅此而已,道行高深與否得靠個人修鍊,不是書能夠解決的,這是投機的想法。因此,應該以客觀的態度看待書籍,才能有實在的收穫,否則就像好多老頭老太相信什麼「神葯」能夠包治百病,最終迷失了自己。

掌握一門技術,我覺得至少要有三樣材料:一本系統的教材,一本進階的資料,還有相應的官方文檔/手冊(比如PHP手冊的重要地位,無視其的開發者都稱不上真正的PHPer)。其他的,就靠大量業務實踐活動的演練,以及求助網路了。

? 碰上了爛書

哎,我也遇到過爛書,還不少,啥「nightly release」就是「夜晚運行」o(&>_&<)o ~~,所謂「老司機也會遇到新問題」吖!遇到這種情況只能祈禱自己早日認清,早日換本書看了。

此外,如果有可能,可以考慮看英文原版書。

世事如水無常,看書本無規則。關鍵是找到合適自己的路子,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經驗豐富者,看書往往不必從頭至尾,只需挑選章節,一目十行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內容,而這對初學者而言當然不合適。以前還看到:「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打開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結一點,讀書學習的過程,各種感悟會在相應的時機出現,天長日久,便會形成自身獨特的閱讀情懷、技術情懷......

三. 技術氛圍

不能貪求任何東西,一旦喜歡就執著在那裡,應該心無掛礙......

現在的技術流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餘地也越來越大。在移動互聯時代,營銷是商業驅使下的必然手段,除了產品營銷,技術營銷也越來越普遍。同時,大大小小的技術圈子也不斷湧出來,猶如武林門派,有江湖就有紛爭,每個門派都極度推崇自己的技術流,對自己崇尚的技術津津樂道,並樂於佈道和舉辦各種大會、沙龍。

鋪天蓋地的營銷、狂熱之下,許多所謂的清規戒律、最佳標準及推動者都出現了,而其中混雜著良莠不齊。當然,這並非總是問題,但在各種資訊過載的時代,你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切不可太過陷於其中,否則將給自己帶來莫大困擾。這點也在「守住心中的一畝田」 提到了。

每個程序員都夢想掌握兩三種必殺技,都希望能夠「一招鮮吃遍天」。 但自己的路終究要靠自己把握,圈子裡的人和清規戒律並不總是對的,被拿來調侃的PHP也仍是一把倚天劍。

隨波逐浪到天涯,最終的結果就是你肯定會飄到天涯。

掌握好一個技術流,堅持下去,不斷實踐並深入,積以時日你就能擁有濃濃的技術情懷,同時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不斷豐富自身的複合技能。

本文同步在我的知乎專欄:《那種情懷──論技術人的讀書、學習與氛圍》。


以下為個人觀點。

我們先來看看問題的要求,「快速」「高效」暗含了很多意思。

快速要求學習時間短,比如一天一本書。高效就要求很多了,舉個例子,差生看書看不進去,優生看書能看的進去,這就要求怎樣的方式能有助於理解。再舉個例子,中等生看完書考試結果得了80分,優生看完書考試結果得了100分,這就要求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價值。再舉個例子,有一些學霸高一就自學完高中課程,並且高考仍然取得了600+的成績。這就要求大腦對於知識的保值,也就是要求記憶力。

對於一般人來說,可以對快速高效讀完一本書做一個標準:一天一本,充分理解,信手拈來,長久不忘。

好了,接下來是解決問題的時刻了,問題的目標就是上面16個字。問題的已知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所以需要反推。

首先拆分問題,一天一本怎麼做到?這個我有過相關問題的回答。一天一本不如七天七本。不是每天一本哦,而是總共七天讀七本,同一個問題領域的書。從最容易讀的開始,第一天可以看入門級甚至幼兒級讀物。這就是主題閱讀。為什麼這樣做可以呢?就在於將要讀的書的大部分內容划進了「舒適區」,就好比高中生看初中數學課本,初中生看小學數學課本一樣,隨便翻,一小時就能看完小學課本,兩小時就能看完初中數學課本。人們學習新事物的時候總是會通過舊事物來理解,所以擴大自身知識的接收面就顯得尤為重要。

充分理解應該如何做到?上面一段其實就有了,看入門書。這就對書本的要求比較高,好的選擇可以事半功倍。關於書籍選擇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參考,比如知乎比如豆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思考,如果不肯思考那麼讀書對你也沒有什麼價值。我在這裡推薦使用最初的思維導圖(注意不是已經商業化了的結構圖!),差不多算是頭腦風暴,可以整理思路。還可以運用費曼技巧,舉例法,比喻法,形象化(圖解)等等方式來幫助理解。這些技巧在Scott Young的《Learn More Study Less》一書中都有提到。

信手拈來,這個要求就立刻上了一個檔次。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理解,也就是說沒有第二點是做不到第三點的。然後看一個人是否傑出的地方就來了,這裡一個重要的點是你看待知識的態度。優秀的人總會有一點「自我」主義,有點「個人主義」,對待事物往往採用拿來主義,時刻注意知識與自我世界的關聯。不盲目崇拜知識而是讓它為我所用,服務自身,讓它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這樣就可以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這可能有點過於抽象了,我嘗試下從具體的角度來說。比如,一些高中學霸可能自學過了大學的微積分或者線代或者概率。他們就可以從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看待高中數學知識,同樣,他們也可以運用大學知識來幫助理解和解決高中的問題,參透問題的本質而不是浮於表象。再比如,對於it行業,可能一些人學一輩子都在和java,和mysql死摳,而對於一些比較厲害的架構師,他們可以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很可能很多問題很容易就能解決。

最後,怎樣做到長久不忘?也就是保持記憶?這裡我就不深究記憶的原理,記憶的本質了。這個問題我也有過類似的回答,關於怎樣積累,怎樣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現在簡單再說一下。第一種,自底向上,以知識為中心,結構化。歸納總結,記筆記。第二種,自頂向下,以人為中心,從思想出發進行邏輯推理,不足的地方做補充。在這裡說明一下,如果注重「快速」,那麼第二種是比較合適的方法。如果注重「高效」,第一種記筆記歸納的方式也很有幫助,可以幫助長久記憶。比較好的一種情況是讀書的時候就可以記錄思想,不用太麻煩,可以標上分類的標籤,幫助以後記憶的快速喚起。在這裡推薦一款比較不錯的蘋果(iOS/Mac)端App――MarginNote。還有一款軟體也很不錯,自由度更高,可以自由發揮思想,編輯連接知識,畫思維導圖什麼的根本不在話下,比較適合第二種方式,只有iPad端才有――LiquidText,目前中區已上架。基礎版免費,多文檔(跨文檔)閱讀及高級編輯功能需內購解鎖。推薦解鎖多文檔閱讀功能來進行主題閱讀,非常強大好用,比Thebrain還要方便簡單。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反覆反覆看目錄,甚至手抄目錄。

目錄相當於大綱、框架。題主說的快速高效等同於在短時間內抓住重點與核心。

讀書前看目錄。對全書的框架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就像房子搭好了框架,下面閱讀時就是向框架里有目的地填磚瓦。

讀書時看目錄。可以思考上下文的關係,加深對當前閱讀內容的理解。對當前閱讀有更宏觀的把控,不至於深深陷入到細節中。

讀書後看目錄。就快完成閱讀辣,別急,再來讀一讀目錄。會發現知識之間地聯繫,模糊地部分粗略回顧一遍,可能會有更加高level的思考嗷。

我記得有老師說,你讀一本書,過一陣子還記得目錄,那就是對書有很好的理解了。『

該方法適用於課餘閱讀、考試、需要短時間對某領域有了解。要更深入地理解還需要不斷實踐、複習、思考。

答主用該方法複習考研專業課以及數學,半年時間準備,出色完成初試。


回想起大學期末的時候,我都對我自己當時的效率感到驚嘆。


我告訴樓主一個事實,所謂的快速閱讀都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你的知識基礎可以對接所閱讀的內容。而且是越熟悉的內容閱讀的速度越快。所以對於陌生領域,即便是利用技巧快速閱讀完,腦袋也是空的,不如靜下心踏踏實實地讀完一本書。

對於自己熟悉的領域就可以利用技巧快速閱讀。具體技巧萬變不離其宗,總結起來就三個點:

一,框架,目錄本身就是框架,想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框架,閱讀目錄必不可少,必要的時候可以自己寫框架。框架的一個作用是邏輯化,便於記憶,如果可以做出腦圖就更好了。

二,取捨,閱讀一定要做取捨,全盤通吃不可能,框架的作用之一就是做取捨。

三,記錄,閱讀靈感一定要記錄下來,如果快速閱讀一本書能收穫一些靈感,就算閱讀及格了。


讀書就不應該把速度當成一個目標。

我能理解題主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信息爆炸時代每個知識工作者都有這樣的焦慮:有太多需要去了解、學習的東西,而時間總是不夠。不過,我們要明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讀完一本書」,而是從書本中獲得期望的價值。把讀書類比成吃飯的話,我們的目的是攝取營養、補充能量,為了這個目標,我們需要挑選食材,有時需要細嚼慢咽。而「快速讀完一本書」這個目標就像是參加「大胃王」比賽,在最短的時間裡向自己的嘴裡填塞最大量的食物,顯然對身體健康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所以,知乎上很多「效率大V」鼓吹的「一天讀完一本書」,「一年200本書」之類的行動計劃,我都是一笑而過。

另外,對「完成感」的過分追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通病。現在很多人都會用TODO List來管理自己的時間,在TODO上面把「閱讀《XXX》」這一項打勾,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非常美好的感受,以至於我們會把「完成閱讀」當成讀書的終極目標。我也曾經非常迷戀這種感覺。但是這種對效率的追求,用軟體技術的術語來講,是在「優化一個錯誤的目標函數」,它會違背讀書的本質和初衷。一個解決方法是在TODO List上寫「每天有效閱讀一個小時」,而不是「三天讀完《XXX》」。

下面總結一下我讀書的經驗和體會,有一些客觀上的確能提高讀書的效率,但這些方法更多是在優化讀書「效果」,而不是效率。

1. 首先問自己:我是不是需要讀這本書?

我們要對讀書這件事情「去神聖化」。我們從小就聽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名言,樹立了一個觀念:讀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活動。在計算機和互聯網出現之前,書籍的確是獲取信息、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是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媒介(博客、視頻、播客、自媒體)都能起到同樣的作用,我們沒有必要過於執迷讀書這種特定形式,老覺得讀書比其它方式「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它只是眾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之一,僅此而已。

附送中老年聊天表情

另外,書籍的本質也是一種商品,出版一本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在市場上獲利,「獲利」和「用文字有效傳達作者的理念」這兩個目的有時候是衝突的。抬頭看一眼自己的書架,觀察一下書的厚度,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每本書的內容、理念都不同,但是厚度卻是大體相同-大部分非虛構類書的頁數都是在300-400頁左右。這其實是很奇怪的:不管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都正好需要300頁左右的文字?這個現象其實可以用市場來解釋,300頁左右正好是圖書市場的一個Sweet Spot,頁數太少、太多都會降低銷量。而作者們會屈從於出版行業的這個規則,即使只需要幾十頁文字就可以表達清楚,他也會「注水」完成300頁的指標。希臘神話中有個叫Procrustean的強盜,他的床是固定長度的,逮了人,矮的放在床上被他抻長,高的放在床上被他鋸短,很多作者對自己的書其實就是這個做法。讀這樣一本書其實並不是非常有效的獲取信息的方法。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樣的書中提取「乾貨」呢?

Procrustean的床

一種方法是「溯源」,很多書其實源頭都是一個想法、一個發現、一個學術理論,作者往往在寫書之前,用其他方式精鍊地表達過,比如一篇博客、一個25分鐘的演講、一篇學術論文。找到這些資料,就能用更短時間獲得讀書同樣的效果。比如,對於很多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如果你去TED網站上查詢作者的名字,你會發現作者曾經在TED上做過演講,把書的核心理念濃縮在25分鐘的演講中,這比讀原書節省了太多時間。即使沒有這樣的資料,我們也可以求助互聯網的群體智慧,類似豆瓣這樣的平台都會有很多網友貢獻的讀書筆記,這樣的筆記往往是書籍核心內容的提煉,我們完全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肯定有人會反對我的這個說法,認為書中除了核心內容以外,也有很多有價值的文字值得我們閱讀,我同意,你可能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也許被作者的某個故事啟發出更多聯想,但是這些額外閱讀是遞減邊際收益(diminishing returns),如果閱讀的價值可以量化的話,我們用價值V除以消耗的時間T,你會發現博客、演講、論文的性價比更高,或者說信息密度更大。

邊際收益的遞減

圖中橫軸替換成消耗時間T,縱軸替換成獲得價值V,不影響理解。

2. 在確定了我們一定需要讀一本書以後,我們可以根據讀書的目的來確定閱讀的節奏。

如果閱讀的是文學類作品,我們的目標是欣賞、是享受文字帶來的啟迪、美好感受。速度肯定不是應該追求的目標,沒有人在品茶的時候還要「一口悶」的。如果目的是學習、獲取信息,那就要根據文字內容動態調整節奏。很多理念類的書都有很明顯的模式:章節開始先立論,然後用很多故事、例證來支持論點,最後再回頭總結,和我們中學寫議論文差不多的三段式套路。閱讀立論的部分,我們要放慢速度去理解、去思考。如果你能接受作者的觀點,甚至認為是常識(common sense),就可以完全略過大篇幅的論據;如果對觀點有所質疑,就聽聽作者的故事和論證,看看他是否能說服你。很多時候,為了擴充篇幅(上文說到的「注水」),作者會舉出多個例證,這些只要浮光掠影的看看就好了,這時候「效率大V」們的快讀閱讀技巧就能派上用場,是很有價值的。如果目的是學習作者的寫作,那就不能略讀講故事的部分,反而要精細閱讀體會。

3. 最後再分享幾個我個人覺得比較有用的技巧:

  • 聽書。現在因為信息的碎片化,很多人都患上了注意力缺失綜合症(ADD)。很多時候專心讀完一篇文章都很困難,更不要說一本書。但是我發現,ADD對於聽覺的影響似乎比較小,我在聽有聲書的時候,仍然能保持長時間的專註。但是你不能一邊聽還一邊刷朋友圈,人腦從來都不能多線程作業。國內的有聲書似乎不太景氣,但是大部分英文書都能找到有聲書版本,可以到Audible這樣的網站去看看。
  • 讀索引。很多人都習慣從頭到尾讀一本書,但其實可以啟用不同的入口。一般書的末尾都有一個索引,一個類似詞典一樣的字母序列表。我發現用這個來讀書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逐個看這個列表中的詞,已經很熟悉、理解的,Pass,不理解的跳到那一頁去讀,直到有個清晰概念為止。一本書的信息體系往往是一個樹狀、網狀的結構-所以思維導圖(Mindmap)的筆記最有效。這樣一個網路,從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信息節點出發去探索,往往比從頭遍歷更加有效。
  • Recall方法。很多人從學生時代養成一個閱讀習慣:為了強化記憶,反覆閱讀一段文字。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更好的方法是讀完一頁書以後,放下書,回憶剛剛讀過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試著表述,如果方便,可以發出聲音,如果覺得自言自語奇怪,可以找一個玩偶(橡皮鴨子就很好),向他講述。這個技巧被稱作費曼方法,不但能強化記憶,還可以深化理解,有時候你以為理解的東西,在講述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完全理解。

物理學家費曼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 應該追求的是讀書的效果,不是效率。
  • 放棄對於「完成感」的迷戀,TODO List上不要寫「讀完某某書「。
  • 破除對於「讀書」這種形式的迷信,接受多元的信息渠道。
  • 明確讀書的目的,動態調整節奏。
  • 聽書有時候會更加專註、有效。
  • 用索引引導閱讀也是可以嘗試的一種方法。
  • Recall,不要反覆閱讀。

希望能幫到大家。


快速並不是目的,真正的困難在於快速的情況下對內容的吸收和消化能力。

此外,閱讀這本書要獲得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是這本而不是其他(找到思維邏輯與自身比較匹配的),這本書是否足以解決問題,是否需要其他進行輔佐補充,這些都是問題。

所以,首先明確目標(獲得知識,消遣,還是解決問題),然後再談技巧,比如保持專註,根據個人習慣是多次重複看還是其他方式,以及先根據目錄做個重要性/優先順序/相關性評估,再略讀進行確認,再進行細讀/反覆讀/多種資料佐證讀。

問題解決了,書也就讀完了,沒必要拘泥於要從頭到尾才算讀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沒有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卻說它是瞎扯的人?
看一本書當時看完沒看懂,看了書評後懂了,這樣算不算是對書的不尊重?
窮逼到底該多讀哪一類書?
在莆田六中讀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心理學 | 高效學習 | 閱讀技巧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