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這一行業怎樣?

本人預防醫學本科在讀,即將畢業,目前對互聯網+醫療這一塊比較感興趣,不知道進入這一行業門檻高不高?(對於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來說)工資待遇怎麼樣?前景好不好?


正好前幾天寫了一篇移動互聯網醫療的觀察文章,將移動醫療和文化娛樂行業做了個比較分析,現全文奉上。

核心觀點:
1、不要抱著太多投機心態,這行業需要耐心,互聯網行業的短平快打法不適合醫療行業;
2、技術和人才流動是關鍵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移動醫療的春天終究會來

2017年兩會期間,有關醫療的話題又一次成為熱點。醫改、醫鬧、醫療互聯網等都是重要的議題,其中涉及醫療互聯網的醫學人工智慧、互聯網醫療管理標準、互聯網藥品交易監管等都被提出和討論。

熱鬧的提議和討論背後也折射了現有醫療的尷尬:一方面核心醫療資源相對緊張,而且集中在頂級的一二線城市,而廣袤的基層醫療需求並沒有被滿足。另一方面,核心醫療資源也存在著明顯的浪費現象,很多優質醫療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這似乎有點像十年的文化娛樂產業:那時候移動互聯網還不怎麼發達,手機還是諾基亞時代,看新聞還只有四大門戶網站。大量的新聞人、影視人還都待在體制內,報社、電視台、出版社等都還是新聞人不二選擇。然而十年後的今天,文化娛樂行業已經成了最炙手可熱、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究其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新技術的革新,原本在電視台、報社,都是非常龐大的精細化團隊運作,任何一個只會寫作或者只會主持的人很難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而今天,隨著視頻網站、直播工具、音頻工具、自媒體等的技術革新,一個寫作好的人就完全可以自己只寫作而完成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口才不錯的人就可以做一檔自己的節目成為網紅。

二是放開對人才的體制化管理。讓人才自由流動,充分競爭,而不僅僅是控制在體制內。只要依法依規即可,讓人才接受市場化運作,這樣更容易盤活市場。現如今文化娛樂行業的火爆,跟大量體制內人才流向市場有很大關係。

回到醫療的主題,互聯網醫療的春天在哪裡?我認為,一靠技術革新,二靠盤活醫生資源。

在技術革新方面,目前醫療領域也正在借用最新的大數據、AR、AI、區塊鏈、基因檢測等新技術來開展醫學的探索。而盤活醫生資源方面,16年12月《非法行醫罪司法解釋》的修改是開始變革的一個好開頭,未來如果能繼續放開公立醫院醫生的限制,將大大加速醫療行業的變革和質變。

拆開來說,我認為以下的醫療賽道已經或者有可能成為熱門:

首先先說C端市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升、消費水平提高,如何滿足新中產的醫療和健康需求正在成為新趨勢。

1、海外醫療、高端醫療:海外醫療、體檢等正在成為熱門趨勢,不僅傳統的醫療機構、移動互聯網玩家正在進入,很多旅行行業的巨頭也正在瞄準這一藍海。在國內,高端醫療、專科醫院、特色私人門診等都將可能成為新趨勢。

2、醫療健康險、互助社群:目前醫療健康保險也正在變成紅海,眾安、平安等保險巨頭都已經頗有市場競爭力。不過有特色、場景化的產品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消費級智能硬體、檢測設備:與運動結合、測試心率等智能硬體早幾年已經開始流行,不過這些功能還不夠強大,未來與慢病治療、深度參與身體數據檢測和預警的消費級產品將會流行。

4、消費級精準醫療:2016年,基因組發展被列入十三五計劃之中,精準醫療已經掀起了一波發展狂潮。這一行業的競爭和發展,遠還沒有結束。

5、醫生知識網紅:醫生IP隨著這幾年的發展也逐漸有了一些新天地,尤其是在母嬰、中老年養生、醫美領域、日常保健等方面已經相對成熟。具體的變現形式有知識付費、電商、硬廣等。

再說說B端市場。這一段主要還是集中在如何滿足醫生需要、醫院需要等。也有做滿足社會需求的,比如補充醫療等。

1、醫生工具:這一塊相對比較多,有做醫療數據文本分析、有做醫生培訓、也有醫生社交、醫生就醫工具等。只要能切合醫生使用場景,還是有一些使用空間的。如柳葉刀客(VR)、森億醫療(AI)、杏樹林(病歷夾)、醫聯(社交)等。

2、醫療器械:相比較美國而言,我國醫療器械無論是從人均使用量,還是生產水平,都明顯低一個檔次。所以未來在醫療器械方面還是會有不少機會和可能。

3、醫生集團、私人醫院、獨立科室:隨著對醫生限制的放開,未來私人醫院、高端醫療服務、獨立的影像科室、檢驗科室、血液凈化科室、病理中心等都可能成為趨勢,公立醫院不再是唯一的醫療資源聚集地,醫院也不再是全聚合的平台,而有可能就僅僅是看病流程中的一個而已,很多都需要別的平台共同完成。


我接觸的一些人,對這一行的前景和職能,有一種宗教式的狂熱。如今跟互聯網沾邊的行業日子都不錯,有多少是自己具備造血能力,有多少是被投資灌起來的?山東一位蘇姓女士最近挺紅。蘇女士單是銀行貸款就欠了2000萬,還不算欠那些有能力和沒能力耍流氓的債主的,當然有些債務她不承認。蘇女士的債務是怎麼欠的?造剎車片欠的?不是,做鋼貿、炒鋼材欠的。5年前,沒有人認為看多鋼材會賠錢,沒有人看空鋼材。五年間……風大的時候豬都在飛,風停了呢?蘇女士的遭遇就是一個縮影。昨天,周小川已經說要收緊貨幣政策了。


不請自來,問題很對我們的胃口。

作為財新旗下專註於大健康產業報道的新媒體,健康點成立於2014年,可以說是和互聯網醫療一同起步的,在第一線觀察互聯網+醫療,採訪是與看數據,讀報告完全不同的觀感。

正好借這個契機,我們梳理一下17年大半年時間我們對互聯網醫療的相關報道,或許能夠給你提供一些更加直觀的認知,給你要不要Jump into this pool提供一點參考。

醫療行業內涵和外延都非常大,用互聯網為哪裡賦能非常考驗當事者的遠見和想像力,於是乎我們看到如下的思路:

互聯網+醫聯體

段濤再任院長,這次他要做互聯網婦兒醫聯體

https://mp.weixin.qq.com/s/frABbmVJnzJaoe-fcCvf6w

互聯網+移動問診

對話春雨新任CEO張琨:不碰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該怎麼重構?

http://mp.weixin.qq.com/s/TSyzSRXR0WFmHIVQJjlgEQ

互聯網診療哪科強?一張收入榜和一場競賽給出的答案

http://mp.weixin.qq.com/s/UkARZ9I2GB780eozzwkT-Q

醫療信息化

對話季|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互聯網與醫療的結合不可阻擋

http://mp.weixin.qq.com/s/wLXlHevuXuMeXvwhv7MsYg

阿里健康3億增資醫療網路 描摹醫療信息化圖景

http://mp.weixin.qq.com/s/2ilbGQLIINNdUbhQ9pn_cw

衛寧健康互聯網醫療暢想:做一條跑對方向的快魚

http://mp.weixin.qq.com/s/UFsXwxP83uWMqR89zuQi3g

阿里健康王磊:我們要加速「填坑」

http://mp.weixin.qq.com/s/7EiP159KoTfbe754rfAOMQ

互聯網+家庭醫生

擁抱互聯網和智能設備,這個二線城市的家庭醫生創造了效率奇蹟

http://mp.weixin.qq.com/s/MbxqUAA4hZUQ5I97RvoZrA

互聯網+輔助生殖

數千億輔助生殖市場,互聯網企業如何搶食?

http://mp.weixin.qq.com/s/bZHlmn0fM28lpPaSM_HZmw

互聯網醫院

當互聯網醫院已成入門標配,我看好的是升級版

http://mp.weixin.qq.com/s/VqnlIPbyNi5q9IV0UexKOw

獨家|衛計委內部會說了啥,引互聯網醫院開業即開撕?

http://mp.weixin.qq.com/s/K8wMaVYDMUXSdwToy1pDGg

[深度解析] 撇去雞血與冷水帶你看真的銀川互聯網醫院群

http://mp.weixin.qq.com/s/2SfbreKuaR6tMjz3Vf3_Ag

[熱評] 先給銀川點贊,再問它互聯網醫院的五個問題

http://mp.weixin.qq.com/s/XTWCAFUUsJOzi5wjSYp_dw

互聯網醫院熱潮繼續:醫生太多,病人都不夠分了

http://mp.weixin.qq.com/s/02XxgDwnaRlOuugDpOq_jw

互聯網+醫藥

這份5000字的國務院文件真能把互聯網售葯送上快車道么?

http://mp.weixin.qq.com/s/dWFYJJsm-LybUZvF_Jl_1w

天貓醫藥館正式併入阿里健康!馬雲的「醫療帝國」將如何演繹?

http://mp.weixin.qq.com/s/b2TXa0sYRYyM62PUuDchDQ

讀完這些報道你能夠對當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有一個大致的直觀認識。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大健康行業Cutting-edge的資訊,歡迎關注我們財新健康點的公眾號,謝謝!

http://weixin.qq.com/r/HkzO1orE69eUrc619xk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曾經拉了一個群叫做互聯網醫療3.0, 後來悄悄地改成了數字醫療3.0...

你說互聯網醫療咋樣呢

怕被摺疊了就說點正經的話, 互聯網醫療的意思在我看來是互聯網思維主導, 注重大流量, 但不注重質量, 付費用戶轉化率低, 對醫療風險的預防準備疏忽, 核心團隊大部分BAT或者其他互聯網公司出身,有很典型的互聯網產品特徵。

目前加速IPO以及融資渠道冷卻,讓這種模式在沒有辦法燒錢的情況下很困難,而用戶在醫療上的嚴謹和需求複雜程度又導致了,如果不能提供有用的功能,留存率和付費基本不可能,平均獲客又特別貴...

數字醫療則有比較重的硬體概念, 從我個人看來未來的發展方向仍然是有用的產品, 比如, 感測器感測器感測器,又比如物聯網物聯網物聯網,在這些面前,互聯網有點小兒科了。

最後可以看看我專欄最近的幾篇文章。


互聯網和醫療行業,快與慢,動與靜,變化與穩定,無論從產品、人才、行業特點均表現出來極大甚至截然相反的特點,而互聯網和醫療現在又是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行業,這兩個行業做跨界融合,且不論周期多久,模式幾何,成敗與否,可以說是一部激蕩精彩的冰與火之歌。

——————————————————————————————————

互聯網+醫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背景與概念

號稱移動互聯的最後一座金礦,互聯網+醫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簡單講,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先看下面一張圖:

通過上圖可以大致看出,移動醫療大概從2013年開始新起,並在2015年迎來第一個爆發。這也與目前移動醫療市場主要玩家或成長、或浮出水面的時間線吻合。2016年之後逐漸趨緩,這些與行業中2015年底到16年的大清洗有關。目前真正具備實力、有可持續模式的公司並不多(主要玩家可參考近期銀川互聯網醫院公司名單),未來應該還會有一次洗牌,出現3~5個行業巨頭。

然而,信息化手段與醫療的結合併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情,之前大多是「IT信息化與(B端)醫院機構」的結合,這個行業發展其實已在10年以上,偏所謂的「院內系統」,如金蝶等HIS系統廠商;而目前講的互聯網醫療,大都是隨著互聯網+的大風大浪,更多利用【移動化】的手段提高醫療健康服務的效率和效果,連接人與醫療健康服務,偏「院外系統」。

這裡面「院內」、「院外」系統互為補充,但業務模式,服務群體,發展理念有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區別。

2. 互聯網行業與醫療行業幾個維度的對比

維度一:產品研發對比

互聯網產品的研發講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快速積累用戶,快速試錯,及時反饋,即時調整;目前移動端的產品迭代周期也大都控制在1個月以內;研發階段不斷重複「假設-&>反饋-&>調整」,始終以最低成本最短時間不斷循環;推廣階段又力求打破中間渠道,規模複製,爆點傳播,直達核心用戶,邊際成本趨零;

而醫藥產品的研發,大都以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為原則,從【發現和甄別階段】的科研立項、藥物來源分析,到【臨床前研究】的藥學、藥效、藥理、毒理研究,再到【臨床階段】的Ⅰ、Ⅱ、Ⅲ期臨床研究,再到【註冊審批】直到上市,一般要長達10年以上的周期;研發過程中大量的樣本、對比、試驗、統計等等,推廣時又經層層審批且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渠道環節才能到患者手中,中國300多萬的醫藥代表恰恰全部集中在這個環節;

維度二:從業人員對比

以互聯網產品經理為例,素質要求及評價體系大都以創造力屬性作為標準,能牙利齒,也要滿腹經綸,不迷信經驗,保持開放性的快速學習;能撕逼也能跪舔,能堅持也能不斷否定自己;對用戶需求(人慾)有深刻理解;一個潛質不錯的人成為入門產品經理一年足以

而醫療行業裡面的醫生,有個詞叫「醫者仁心」,講的是凡是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治病,一定是安定神志,無慾念,無希求,首先表現出慈悲同情之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醫生的成長大都經過學校學習(5年)→醫院實習(1年)→住院醫師(5年)→主治醫師(5年,已經11年)→副主任醫師(5年)→主任醫師(5年),而且在此漫長過程中要面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和晉陞門檻;而反過來醫生又是一個尊重經驗積累,幹得越久越吃香的職業。從業越久,臨床經驗越豐富,治療效果和口碑越好。

維度三:從行業發展特點對比

互聯網行業講究去中心化。比如互聯網門戶時代的降低信息獲取或者對接的成本,比如BAT時代,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的連接,打破信息不對稱;比如互聯網+時代的如滴滴打車,提高傳統產業的運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而醫療行業卻處處是個中心化結構,比如醫院本身就是個龐大的壟斷機構,對人才、藥品器械、患者形成虹吸效應,每家醫院又是個信息孤島沒有打通,舉個栗子,很多大醫院之間的檢測結果都是互不相認的,因為各自有套自己的樣本收集、運輸、檢測標準和生物環境。大醫院運作效率低下,挂號、繳費、檢查等待時間長且一般樓上樓下來來回回跑幾趟;

總結

綜上,互聯網和醫療行業,快與慢,動與靜,變化與穩定,無論從產品、人才、行業特點均表現出來極大甚至截然相反的特點,而互聯網和醫療現在又是與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行業,這兩個行業做跨界融合,且不論周期多久,模式幾何,成敗與否,是不是一部激蕩的冰與火之歌呢?

而面對變化和融合的行業,作為已在行業里或是準備致力於投入的個體來說,應該如何面對呢?積極擁抱還是謹慎觀望?我想你也慢慢該有自己的答案。


互聯網醫療,醫療是基礎。互聯網是提升、變革、創新。你剛畢業最好先在醫療行業積累經驗,行業好不好都是門檻。投資熱潮已過,活下來的除了阿里和騰訊投資的面子活,其他都是有醫療背景積累很多年的。長期看好,但是慢行業。如果入行,你要評估自己的定位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有無不可替代性。


15年的時候,參加清華舉辦的「今經樂道「經濟分析比賽

那年的主題恰好是「互聯網+」,恰好我做的課題也是「互聯網+醫療」,恰好當年算上我們組在內全國20強里有三支隊伍做的都是「互聯網+醫療」

說說我的看法吧

核心問題:「互聯網+醫療」到底是「互聯網+」主導還是「醫療」主導?

次要問題:傳統醫療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互聯網如何解決

我當初被評委們問到次要問題的時候就答錯了,無緣總決賽。後來觀摩決賽的時候有幸知道了後面的核心問題。

次要問題:無論是看病難還是看病貴抑或是醫療糾紛原因都是:醫療資源極度稀缺,培養一個高水準的醫生耗時耗錢。互聯網很明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核心問題:字面意思看起來像是互聯網主導,但還是依託於已有的醫療資源。再加上文字載體的局限性,在線診斷的幫助有限。

先寫點佔個坑,回頭翻翻報告再來補充。


2014年時,身處醫藥醫療行業,很想去「互聯網醫療」這個風口去吹吹風,奈何「醫療」行業背景不夠,找不到好東家…… 後來機緣巧合,去了一家「公立醫療機構信息平台」的IT公司,打算以曲線救國的方式來轉行。如今已成為互聯網醫療行業一員,加之從事醫藥醫療行業10年,回過頭來看,熱血過後,仍有激情。

1、醫療行業是政策經濟。看病難看病貴、葯價高、醫生收入低。。。等等問題,都源自於政府的政策管制。倒逼政府,是正確的打開方式。但涉及全國人民的健康安全,政府能不謹慎嗎?這不,剛國家出文又規範「限制」互聯網醫院的發展了。這些能用互聯網來解決嗎? 不能。

2、醫療資源稀缺。政府管制好不好?不算好,也不算壞。因為資源稀缺,所以目前的體制算是最優解。當互聯網這種新技術出現之後,的確能提高效率,擴大產能,局部優化。但能迅速提高醫生的執業水平和數量嗎? 不能。

3、利益集團。省市區各級政府、醫院、醫生,一個成熟的龐大體系,是一種技術短時間能改變的嗎?不能。

4、支付方。或者說買單方,醫保兜底兜不住了,商業保險還在萌芽階段,C端客戶習慣於10元挂號的消費習慣,並沒有對本身很稀缺的醫療資源買單的需求? 這些都是互聯網改變不了的。

5、難點很多,就不一一詳述。 由此可以看出互聯網醫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的優勢:

1、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行業發展進程。互聯網這個工具也幫助了各級權利核心來集權、放權。

2、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產業做大。比如陪診、護理,互聯網降低了成本,擴大了消費群,做大產業,變相扶持了醫療行業,提高了醫療資源的供給。

3、信息透明,讓利益集團逐漸退居幕後,用商業化的方式來重新洗牌。

。。。。 隨便亂寫,太累,暫時到此為止。

--------------------------------------------------------------------------------

2017.06.28

隔了一個月來更新,感覺認知又提升了。。哈哈哈~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結論其實有了,但對之的認知卻需要加深。

-最近看了不少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銀行、移動互聯網近些年的商業模式演變,發現其實都是+互聯網。金融、銀行、保險,原來和醫療差不多,也是很封閉、政策壁壘大的保守行業。囧 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創新到頭,二次突破再創新。

-移動互聯網這波是2C的,「去中介化」、「隨時隨地直達終端客戶」,紅海之後2B。其實就是回歸傳統商業模式,對傳統商業B的「互聯網+」改造。

-互聯網醫療,在核心醫療資源沒放開的情況下,只能螞蟻吃象。這一波概念大火,是因為其他行業都被嘗試改造過了,金融、醫療、教育,是還沒開發的最後沃土。

結論:醫療和其他行業,大勢差不多。因為政策限制多,所以未來想像空間大,但同樣實現路徑會很長。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賺快錢已過去,回歸正常。一切都很正常。


該行業已被強姦……


互聯網醫療完全就發展不起來 容我說得這麼直。

1.醫療從業者很反感將醫療業務跟互聯網搭茬

2.醫療活動對於當面交流和現實證據水準有很高的要求

3.互聯網醫療對於解決醫療行業的根本矛盾沒有幫助


醫療行業,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較為保守的行業;還真快不起來。所以別想著醫療互聯網在短時間內能有突破性發展。醫藥互聯網行業裡面最關鍵的人,是醫生。醫生是靠經驗來吃飯的,互聯網+得再多,也只是輔助。所以互聯網醫療從業者需要戒驕戒躁。不能一聽說互聯網三個字,就想到能夠短時間內爆發。


互聯網醫療為什麼突然火了?前兩年滴滴打車崛起的背景下,「互聯網可以革命傳統行業」思想盛行。而醫療又是關係民生,市場巨大的行業,所以大量企業湧入互聯網醫療。

但是現在看來互聯網醫療和互聯網出行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從技術角度,互聯網的效率來源於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但是醫療行業不同於沒有數據積累的計程車行業,本身就有科研體系,企業研發機制。這些成型的,積累數十年的數據和新型互聯網企業搜集到的一些數據暫時還不在一個數量級。

另外從實際角度,互聯網對計程車行業的收割可以說對行業信用是有較大的損傷。計程車司機一開始歡迎,到之後反對的讓其他行業對互聯網有所忌憚。即使希望通過技術提高效率,也會讓本行業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主導。這個博弈的過程讓互聯網醫療鋪開也比較緩慢。

總的來說覺得電子(而不是互聯網)會對醫學有一定促進,但是短期內很難有革命性的改變。


醫療行業不存在萬能葯,互聯網也不是萬金油。到目前為止,互聯網醫療還很難被稱為「行業」——賺不到錢的,能叫行業么?

目前階段沒有清晰的模式,估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也很難改變這一現狀。不過不妨礙這個行業在一級市場大筆融資,養活從業者。


先去老老實實做醫療,或是老老實實做互聯網,然後時機對了再去做互聯網醫療

對於任何新生事物,人們都會高估短期的勝率,而低估了長期的收益率,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醫療不太建議


是個比較好的前景,可以作為醫院線上的補充,充分利用醫院的資源,一定程度便於管理,也讓很多患者減少跑醫院的次數


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互聯網醫療發展起來,不過現在不同的創業公司一起瓜分這塊蛋糕,每個公司根據自己的產品特色,例如現在很火的春雨醫生,好大夫之類,他們僅僅關於與挂號就醫,或者是在線諮詢,接下來就是互聯網醫院,綠色通道等,可是整個醫系統那麼多,例如住院環節,陪診導診,遠程醫療之類的,就沒有整體多的一系列流程,這樣這個行業就顯得非常亂,預約掛好在好大方那邊,問診導診在就醫160 ,然後預約住院在關心萬家,整個流程就非常不舒暢


聽說很有前景,馬雲都做的有模有樣了,確實也給患者和醫院帶來了便利。贊成


看了大家的答案,都是按照互聯網醫療創始人的標準寫的。如果單純是工作,拋開創業的心思。可以投身到這個領域。待遇肯定比醫院工作高很多。


現實醫院都問題成堆,網上靠譜?抗戰老將軍、核試驗功臣、12歲入黨的烈士後代在西京醫院被強迫使用包括禁藥20多種,出現駭人聽聞的15條醫療錯誤,造成患者中毒抽搐大出血,醫生拒不停葯反而加抗凝劑致亡故。給大出血病人用抗凝劑是偵探小說中醫生謀殺的經典劇情,卻在全國知名醫院上演!


推薦閱讀:

什麼樣算過度醫療?
如何評價 14 日開始施行的「緊急情況下實施醫療措施 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
醫生出了醫療事故之後,去了哪裡?
遇到這種情況 您會怎麼做??
如何評價日劇《Doctor-x》第四季?

TAG:互聯網產品 | 互聯網運營 | 醫療行業 | 移動醫療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