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上海外來常住人口 2015 年首現負增長?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現負增長

上海外來常住人口首負增長 15萬人為何逃離大上海?


謝謝邀請,上海人口負增長是一個很值得深挖的話題。

我在中國的人口數據 - Clean Data - 知乎專欄里提過,2005年,上海就已經犯過低估人口的錯誤,在2006年統計年鑒上(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html/D0404c.htm)說當年上海人口為1778萬,等2010年人口普查結束,修正成1890萬(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html/D0304c.htm),上調112萬。同樣的錯誤,這次會再犯一遍嗎?

首先參考一下其他變數。

第一是通勤人口數。2015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66.4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0.9%。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30.68億人次,增長8.5%;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5.48億人次,下降4.4%。

同樣的指標在2014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則是:

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65.8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3.6%。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28.27億人次,增長12.8%;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6.65億人次,下降1.7%。

事實上,近5年,每年的公共交通客運量的年增長率都在2.1%到3.6%之間,只有2015年突然下降到年增長0.9%,這表示上海市的通勤人口增長出現了停滯。

當然,公共交通客運量不能說明所有問題,相對於總人口,他在某些方面低估了常住人口(一些人口不需要通勤,一些人口使用私人車輛通勤),也在另一些方面高估了常住人口(上海市的旅客量從2014年開始連續兩年增長,2015年接待的外省市旅遊者增加6.8%,一些遊客也會使用公共交通),我們還需要觀察別的指標。

第二是居民用水量。用電量會和天氣有關(上海被曝居民用電量驟降的原因是什麼?真的是因為人口大量撤離嗎?和經濟的關係大嗎? - chenqin 的回答),但是用水量和天氣的關係要小一些。從2010到2015年,上海市居民用水和人口關係如下圖所示。其中,橙色的線條代表居民用水,藍色線條代表當年常住人口總數。可以看到,用水量在2013年達到了頂峰,19.69萬立方米,隨後連續兩年幾乎保持不變,略有下降,到2015年是19.64萬立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到2015年,上海市的統計人口也保持不變,與用水量數字相呼應。

當然,居民用水也不能說明所有問題,和用電量類似地,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天氣的影響,比如2013年天氣太熱,氣候極端,用電用水可能都會顯著上升,進而導致2013年在人口少於2014年的情況下,用水量卻仍然高於2014年。

但是,2014年和2015年的天氣並沒有什麼差異,2015年的用水量卻仍然在下降,這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通勤人口停滯,說明上班需要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沒有增加;生活用水下降,可能意味著人口下降。那麼哪些人減少了呢?總不能是上海的老人到外地養老了吧?想一想,我們還漏了什麼?

是的,是那些不需要通勤,吃住在集體宿舍的產業工人。所以,我們要看的最後一個指標,就是工業增加值

統計公報說,上海市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109.94億元,比上年增長0.5%,但我們把2012年到2015年的增加值畫出來,見下圖:

大家要覺得奇怪了,明明從7362.8到7109.9,下降了4.5%,比2012年還低,怎麼能說是增長了0.5%呢?這裡就要說到這個「增長」的定義了,一般來說,有統計意義的增長必然去除了價格因素,比如你去年生產了100輛汽車,今年同樣生產一百輛同樣的汽車,你的產值增長理應為零,但由於汽車價格變動,你的「現價產值」有可能是會變動的,去除價格因素,就是要把汽車價格的變化給消除,算出「實際產值」的變動情況。

那麼2015年上海市工業生產的價格因素怎樣呢?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96.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90.6。

也就是說,你買進的原材料,價格低了9.4%,你賣出去的產品,價格低了3.9%,那麼再採取雙縮法,把2015年的現價總產出除以96.1%,減去中間投入品除以90.6%,就得到了「可比」的增加值了。所以,儘管現價工業增加值顯著降低,但實際上,他,咳咳,他還是升高了,咳咳。

價格因素,可以說是GDP計算里一個最說不清的因素。明明看著每個季度都在萎縮的現價GDP,一經過價格調整,不知怎的,增長率一下子就正了過來,而我們又不能像觀察CPI一樣用生活體驗觀察出廠價格,也只好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言歸正傳,工業增加值顯著降低,哦不,增速放緩,又是通過哪些產業來體現的呢?上海有一套「六個重點行業」的定義,這些行業無論是從業人數還是總產值都占所有製造業的一半以上,而這些行業在近些年來的工業總產值(這六大行業沒有公布增加值,只公布了總產值)如下所示:

我們看到了同樣的趨勢,上海市從業人數占製造業從業人數六大重點行業,2015年的工業現價總產值低於2012年,有些行業甚至是連年下降,這三年間,電子信息行業下降9%、石油和精細化工行業下降15%、鋼鐵下降了26%,如果只看2014到2015一年,石油和鋼鐵行業的總產值就分別下降了11%和20%(如果去除了價格因素,這幾大行業在2015年產值下降0.2%,鋼鐵行業也下降7.6%)。

2014年,上海市工業從業人員總量達到36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比例超過60%。製造業的衰落,必定會導致這部分外來人口選擇上海的其他行業,或者離開上海。那麼,上海市有沒有其他快速增長的行業,可以容納這批產業工人呢?

去當建築工人?不行,2015年上海市竣工面積下降4.3%。

去當農民?也不行,2015年上海市農業產值下降12.7%。

那麼只好去服務業了。這個是個不錯的建議,2015年上海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和居民服務業都是近幾年來發展最快的一年。但轉行可不是那麼容易的。2012年,上海市進行了一次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我們發現,一來上海就從事製造業的外來人口,只有6.9%最後轉行到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和居民服務業,其他人則始終從事製造業。而且,這6.9%這還是多年來的轉移存量,不是說今年製造業要裁員6.9%,這6.9%的原產業工人馬上就能轉移到其他行業去的。在當年沒有足夠崗位吸納這些人口的情況下(別忘了外來農民和外來建築工人也有可能找工作),他們只能選擇離開上海。

綜上所述,結合停滯的通勤人口(白領通勤人口不變)、萎縮的用水量(總人口略微減少)以及多個部門的工業產值減少這三個因素,我們能夠推斷,這次統計局也許沒錯,上海市人口真的在減少。這批減少的人口,主要是上海的產業工人(也許還包括一些外來農民和建築工人),他們原本生活在寶山、青浦、金山等上海郊區的工廠里,吃住都在工廠,平時並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

當這些工廠倒閉關停,減少生產,他們也選擇了離開上海。


看了 @chenqin 的回答有感想說兩句。

總的來說,chenqin將人口下降歸結為工業企業的衰退導致的外來人口流失。然而我有另外的一些思考(我手頭並沒有數據,也沒有時間來進行嚴謹的論證,只表明一種可能性):

工業企業的衰退會導致人口流失,雖然有相關性,但上海總人口的下降與工業企業的衰退並不一定是因果關係。

1、首先工業的衰退不止15年才出現,前幾年早就出現這種衰退——或者說產業轉移的跡象,但在總人口上沒有顯現出來。我認為可能是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工業企業衰退的時期仍舊能夠吸引人口的流入,這樣與衰退產業導致的人口流失相抵消導致了總人口的持續增長,使得總人口沒有呈現負增長。

2、基於1的分析,我認為上海的產業結構變化很可能是導致前幾年工業企業衰退,但是總人口保持增長的一個原因。在這裡我引用產業結構的改變說明兩層意思:第一,有些產業衰退了,於此相關的產業人口流失。第二,有些產業在增長,導致人口流入。兩項相平衡,可以得出總人口的變化。同樣,產業結構的改變也會導致能源消耗的變化,所以通過能源消耗分析實際總人口的變化可能也會出現偏差。

而前幾年工業企業的衰退的情況下沒有出現總人口的負增長,有可能是增長產業的凈流入大於刷退行業的凈流出。而今年人口的減少不一定是第一項增大了,可能是第二項減少了——也就是說總體經濟環境較之前更差導致的。這裡還要考慮的生產函數和反要素需求函數,因為上海的人力成本要高於其他附近地區,所以總體經濟衰退可能導致集聚出現負的效應。

3、再次,還有一個統計問題。坐落在上海市郊區的駐廠工人,是否真的能夠被有效的,準確的統計在「常住外來人口」中,也是個疑問。所以產業工人的流失能否反映在統計表上,反應的是不是準確和靈敏,也要打個問號。總而言之,這是一筆有點糊塗的帳,但是總人口的下降還是說明經濟形勢不好。

4、最後多說一句,熊彼得曾經提出過一個破壞性創新的觀點。我認為破壞性創新正是我們國家現在需要,同時很可能正在經歷的一個過程。這個破壞性創新意味著舊行業的死去,新行業的誕生。破壞性創新並不意味著創新和破壞同時進行。有可能是經濟危機帶來的破壞導致舊行業的死亡,倒逼新行業的繁榮。所以增速放緩可以被看做創新的前戲,但不是一個必要條件。我們看到的是大批產業工人的離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湧入的上海人或許代表了一種破壞性創新的趨勢,這是一種代表更高的產業層次,更高生產率水平的集聚。

綜上所述,我提出的兩個觀點是:

一、上海總人口的變化有可能是產業結構改變和經濟環境變化雙重影響下的結果。

二、上海總人口的負增長不一定表明城市的效率的降低和集聚出現了擁擠,未來人力和稀缺資源向經濟優勢地區集中的趨勢不會減弱。


這件事情,被作為政績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也就是說,從上海市政府來看,這是一件值得宣傳的好事。

最近兩年,上海人口服務管理(調控)的力度明顯加大,方式方法也有所改變。具體來說,是以房控人、以業調人,主要針對的是低端行業的人群、尤其是無序流動。舉一個例子,上海最近轟轟烈烈的整治五違,五違裡面有違法建築,違法群租、違法經營。我們知道一個人背井離鄉來到上海,無非是這兒可以有更好的經濟回報。那麼五違地區提供了什麼呢?違法經營提供了低端的工作,違法建築提供了廉價的居住場所。但是這帶來了幾個問題,一是這個地方環境髒亂差,二是生產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同時這些地方,對於政府而言,只有管理的麻煩,卻無法帶來經濟的貢獻。

上海現在建設國際都市,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缺什麼呢?缺人才、缺土地。人才和企業需要一個好的環境,五違顯然是副作用,而且這部分人員佔用了很大的公共服務資源。同時這些五違現象嚴重的地區,其實也是低效用地,當然要整治。上海圍繞科創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人才服務和土地管理的政策,值得細讀。

所以人口減少,要具體分析,看看減少的主要是哪部分人。上海的外來人口的結構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我所知道的某些區,初中以下學歷佔了半數乃至七成。不是學歷底一定不好,但是,還是說明了一些問題。

上海老齡化很嚴重,所以來滬人員對於上海很重要,只不過現在上海的發展,需要更優秀的人才。那麼在這種調整中,勢必有一部分人伴隨著產業調整和土地管理而離開。但對於城市而言,未必是一件壞事。

甚至,隨著違法群租和違法建築的減少,很多原本居住在裡面的仍然有留在上海能力的人開始尋找新的住處,從而催生了更多的住房需求。(其實我也是群租過的,收入當然租得起公寓,但是那裡更便宜)當然,這部分需求,上海應該會通過一些方式予以補貼,這是後話了。


添一個特別的視角做補充,與深圳對比。

按慣例陳述答題相關。非廣東人,深圳戶籍,常去上海。因專業原因曾對兩地房地產和舊改有一定程度了解。

據統計數據,深圳戶籍人口,常住人口,管理人口15年都在增長。分析如下可能的原因。

1、人口產業結構。深圳外來人口不大量集中在少數低端行業,社會流動性巨大,從而難以產生由於低端製造業不景氣引發的工業人口流失影響人口總數的現象。

2、獨特的城中村。深圳半數建成區建築面積都是所謂城中村。粗略來說2億建築面積有1億。但到過深圳的人知道深圳城中村的管理水平比全國多數城市的管理水平更高。一個原住民2000人的白石洲村容納了10萬居住人口,白石洲的地理位置約等於在上海衡山路一帶。然而城中村的租住成本相對深圳的收入極低,相對上海來說相當於外環內的深圳關內,城中村租房成本人均約為1k,關外,相當於上海外環外,城中村租房人均成本僅500左右,深圳最低工資標準為1800元每月。因為城中村相對其他城市高質量的住房條件,低廉的租住成本,巨大的建築體量,容納了這個城市上千萬外來人口。同時,這些人口不集中於低收入群體,很多高技術白領同樣住在這樣的城中村。自然相比上海,更容易留住人口。

3 極為年輕的人口結構,深圳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30歲,也就意味著深圳有至少千萬級的人口在30歲以下,這樣的人口結構,無論在生育還是在經濟成長的角度都是很大的優勢。

4 極為不明顯的本外地差異。真正的深圳原住民,僅50萬人。95成以上的人口,都是特區35年來由各地移民來深圳的外地人。即便是粵語白話地區的人口也僅占深圳人口的少數。深圳成為了中國僅有的普通話母語城市。沒有地域歧視沒有本外地分別,給了來深打拚的人巨大的安全感,你可以今天做廠妹明天就是女老闆,這一切與你來自哪裡無關。巨大的校友關係網吸引著全國有才人群來到這裡不用擔心被本地服務業從業人員歧視因為這些人可能就是你老鄉。

5 寬鬆而高效的政府服務。深戶與非深戶差異不明顯,除了買房以外,深戶與非深戶居住證人群有同等的福利水平。入籍門檻低,人才入深,積分入戶實行多年,戶籍人口增長遠高於上海。面對政府,小民工可以投訴地鐵並得到關懷,小市民可以狀告政府。辦證窗口人員服務態度不佳經過投訴全面考核評優取消,這樣的服務水準不會讓來到深圳的人感受很多城市那種官爺氣。

6 官方對城市的情懷。深圳是唯一一個敢把,來了,就是深圳人鋪滿大街小巷的城市。在微博上很有名的段子是,當北京上海還在宣傳做文明人時,深圳宣傳的是,歡迎回到這個你打拚的城市。

當然,以上分析很片面,對比深圳,僅作為問題的補充。歡迎指正。


這個問題,其實官方的說法是有點問題的,請看下圖

我專門去找了2014年上海人口普查的數據,跟2015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大家可以發現有以下情況:

這裡面就有個問題了,戶籍人口死亡-出生=-1.12萬,而戶籍人口卻增加了4.36萬,這說明大約有4.36-(-1.12)=5.48萬的外來人口轉入了上海戶籍。

而外地人口流出的數量應該是 -14.77-(-5.48)=9.29萬

當然,總體上來說,人都是流動的,所以,有人來,有人走,離開的人肯定遠遠大於這個數字。

接下來分析下離開的原因,上面很多人都說是房價太高,我覺得未必。

因為上海的房價早就很高了,對於大部分外地到上海工作的人來說,房價都是屬於天文數字,要離開早就離開了。所以離開的主要原因肯定不是房價。

我覺得2015年中國經濟的整體下行才是常住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上海的就業機會變少了;另外一方面,對於某一部分人來說,在上海工作的收入不再那麼吸引人了。這兩點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

剛看到了別人發布的一篇文章,裡面有引用了上海2014~2015年度在校人數的統計數據

小學和初中的在校人數也都開始負增長了。這裡引用一下@農筠筠 的評論

「確實,最值得注意的是小學和初中人數,因為這兩種類型的學校對外地人口的吸引力最大,門檻最低。畢竟由於各種限制很多外地工人子弟是不能在上海中考/高考的。但是製造業的離開對上海的影響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小,製造產業的工人都跑了你第三產業上哪裡找顧客?某些郊區短視,把製造業全趕到崑山太倉蘇州一帶,騰出來的地造樓盤。」

事實就是這樣,任何的社會現象,其實都是相互聯動的,而不是單獨的孤立事件。就好像之前知乎上討論: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全面放開二孩? - 你如何評價 X 連續多年的一胎化政策,所導致的後果並不只是每家最多只生了一個娃這麼簡單的事情。它後繼引發了一系列的可以說是當初實施這個政策的時候完全沒想到的社會問題。

而這種社會變革,一旦發生,基本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抗拒的(有點像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感覺)。我們需要去思考的是,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變革趨勢下,需要怎麼去應對,才能讓自己順應時代,活的更好。

-------------------------

其實,討論這些都是然並卵的。

由於政策原因,作為一枚單身外來戶,在魔都一直租房居住。

今天傍晚,接到房東通知,今年房子到期後,續簽加租25%。是的,您沒看錯,就是25%。

再聯想最近上海政府的一系列整治群租房行動,看來,今年上海常駐人口還將繼續負增長

歡迎大家討論。


找到了兩年前回答另一個問題時候做的圖(資料來源:中國上海)

2009年以前,上海的外來常住人口一直維持在400-500左右,每年增長大約20-30萬人……

然,2010年一年激增到900萬,也就是一年時間增加了66%……

請問那一年發生了神馬?

去年才減少了15萬的外來人口,沒啥好大驚小怪的...

根據@haojie gao 的評論:「全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尾數逢0的年份為普查年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成功進行過6次全國人口普查,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 2010年激增是因為做了一次人口普查,糾偏了。」

再看了 @紀和 的數據,發現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 數據已經修勻了。

其實是想說,2010年左右,因為EXPO的關係,需要引入大量服務業從業人員(如地鐵安檢,到現在還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存在,還有各類安保人員),以至於那幾年的外來人口政策是極其寬鬆的。而去年開始,人口政策調調又變化了。所以,我覺得十幾萬的波動很正常。


作為一個上海本地人,雖然今年我在國外沒在上海,但光是看新聞和逛本地論壇能強烈感覺到上海市政府今年搞拆違,整治群組,加速淘汰低效產能這三件事上是來真的,不再是一步步來了,就拿整治群租為例,以前還上門好好說,現在直接上門把群租房給砸了,一點磨機想矇混過關的機會都不給你。上海市政府從今年開始的發展思路是補短板,也就是停止不斷向外擴轉而在已有的基礎上去改進填補以前長期不去管的遺留問題,光是一個閔行區今年的拆違指標就是一千萬平方米,這個原本是打算三年完成的現在直接一年完成。時隔11年,上海再次召開規劃土地工作會議,啟動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的編製。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稱,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要求規土局,建設用地規模必須只減不增、必須「負增長」,「零增長也不行,這是對上海負責」


上個月新一醬辦了一場爬梯,請到了領英中國企業市場及市場運營總監陳婷,她的一些觀點回答了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

戳這裡看視頻:【新一線】領英中國陳婷:逃離北上廣的人都去哪兒了?

這種負增長其實從另一方面表現了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帶來的吸引力。

陳婷:

「最初,由於北上廣都是集結了985、211高校,這些地方通過優秀的大學吸引非常多的年輕人到這裡;幾年之後他們大學畢業,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提供了非常多的職場發展機會;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講,大都市多元化的價值觀可以讓年輕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

在職場發展幾年之後,推力慢慢的明顯起來,不單工作的壓力大,生活的壓力也非常大。如房價的問題,年輕人會感嘆他的工資無論如何漲都追不上北上廣的房價;同時當他結婚有孩子之後,北上廣這幾個地方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戶口問題也是年輕人需要面臨的。除了這些需要花錢買的東西,甚至那些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免費的資源,例如空氣,都變成了奢侈品。

這些廣大的年輕人在城市的推力下又去到哪裡了呢?很多年輕人回到了三四線城市,他們並沒有從此就過上安然的生活。他們回到家鄉也要面臨家鄉的推力,周圍的人都在拼爹,而你毫無背景;親戚、朋友用同樣的價值觀來衡量你,讓你顯得格格不入;職場上的發展、工作節奏特別慢,讓你感覺自己在浪費生命;而業餘時間你的文化生活又特別單調……所以有非常多的人陷入了留不了北上廣,卻回不了故鄉的尷尬境地。新一線城市的崛起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和新的選擇的機會,這些城市有更多的職場發展機會,同時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質量,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

離開北上廣深的人他們去了哪裡?領英的數據發現這些人才的流動會有共通的區域性,他們都會願意選擇離自己城市比較近的。比方說從北京離開的人,他們會喜歡去天津、大連;我們看一下上海,從上海離開的人會選擇南京、蘇州、杭州附近的一些城市;而同樣是南方的城市廣州和深圳,我們卻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趨勢。離開廣州的人更加喜歡留在廣東省,例如佛山、珠海、東莞;但是它的隔壁城市深圳,它的人才流動更加多元化,喜歡北上。

在逃離北上廣這個浪潮當中的人才大贏家,首先就是是杭州,其次是天府之國成都,以及九省通衢的武漢,它們都是新一線城市崛起的代表。

杭州最近幾年創投非常熱門,所以它會促使非常多的人從大的公司辭職創業,跨行業、跨領域的人才交流變得非常活躍。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些企業也抓住了職業社交的浪潮,它們在杭州的公司數量以及工作數量在整個領英平台上都是遙遙領先的。杭州的職場人士的一個行業分布,它的優勢行業是高科技和製造業,幫助杭州吸引到了非常多的海歸、以及國內優秀的創業人才到這裡來。而杭州人最關注的十大公司無一例外的都是高科技互聯網公司。

過去我們看到的是,很多公司、企業之間對人才的爭奪,但是我們越來越發現人才爭奪在今天來講是作為一個區域、作為一個城市整體來參與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政府積极參与進來,從過去到資金的扶持,到今天對人才的扶持,都在幫助本地的企業不斷地吸引和保留人才。」

以上。

歡迎關注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 知乎專欄


成都人表示,幾乎都是從我們這一屆開始,下一屆人數都比上一屆少,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全是如此。兩年內的減幅,在10%到30%的比例。

成都雖比不上上海,但也是一個高度移民的城市。

成都人更能生還是上海人更能生,大家自己判斷。

不是什麼房價上漲,也不是上海人都走了,而是真的生太少了。

一旦新移民速度減緩,新進來的人堵不上生育缺口的時候,自然就會看到人口下降了。

還有一點更恐怖,上海不是拿外地新生兒來堵本地新生兒缺口。

而是拿全年齡段的移民人口來堵當年新生兒的缺口。

你猜上海的生育率到1了嗎?

我猜0.8都不到。

為什麼說計劃生育是世界上最傻逼的政策?


現在只是開始,房價繼續漲的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用腳投票。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房價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是貧富差距這麼大,安全的問題了。二線及以下的城市工薪階層,一輩子也買不起一線一百多平房子的時候,國家還穩么?


真的不要太關注人口的數量好嗎?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人口的就業質量,質量!

新聞上報道的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是2415萬,上海給自己提出的上限是2500萬,這還不止是十三五期間,是未來幾十年的人口天花板啊。就算今年正增長,漲到2500萬之後,負增長還是會來臨的。

相反,我們更應該關註上海的常住人口中,人口的質量:比如學歷,比如就業!

先來了解一下在滬外來人口的基本情況:

按照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市的外來常住人口有這麼幾個特點:

1、集中在中心城區邊緣、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

浦東新區、閔行、松江、嘉定和寶山等區是外來常住人口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占上海外來常住人口的64.2%,就業機會相對較多、居住成本相對較低和交通相對便利等是吸引外來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年齡結構以勞動年齡為主

由於外來人口流動主要目的是經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來人口也以青壯年人口為主,15-64歲年齡組人口佔90.2%

3、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

在上海6歲及以上外來常住人口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佔比重為14.1%!!

4.職業相對簡單化、體力化。

上海外來勞動力所從事的職業主要是二、三產業中以製造加工、建築施工、運輸操作、商業服務、餐飲服務、居民生活服務等。由於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外來人口絕大多數進入城市後只能在普通勞動力市場找到工作,從事的大多是較為艱苦的工作崗位

以浦東為例,2010 年外來人口就業結構中,排前三位的行業依次是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建築業,佔比超過65%,三產就業人口比例為48.8%, 但主要從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較行業,這四大行業占外來人口就業的比重達35.37%。

從事相對高端的金融、信息服務、教育文化科技等行業的總和不足10%,低於浦東從事這幾個行業的平均比例。

總結一下:上海的外來人口,大部分屬於學歷程度相對較低、從事簡單勞動(因而收入也不高)的青壯年。

在對上海外來人口的大致情況有了初步認識後,然後再來看上海外來人口流失的原因。

1、成本因素。上海的外來人口更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對上海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收入相對較低,購買力較弱,對生活成本的敏感性更強。而在所有生活成本中,影響最大的顯然是居住成本,對於大部分外來人口而言,要在上海擁有一套住宅相當困難,因此居住成本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房租的成本。近年來上海的房價和租房價格走勢我想就不用再列了吧。在日益高企的居住成本倒逼下,沒有住房的人們選擇向成本更低處遷移:一部分外來人口選擇離開上海(人口負增長),一部分外來人口遷至外環和郊區地段,還有一部分人則選擇城市管理的窪地城中村、廠中村,衍生出群租、違章搭建以及一系列治安和管理問題。

2、產業結構調整。被成本逼走的,不只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外來人口,還有他們所賣力的工廠。一方面,是成本倒逼企業遷移。勞動力密集性的加工類工廠同樣對成本很敏感,地價的上升降低了這些工廠的競爭力,逼迫工廠外遷出上海。另一方面,是政府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產業被政府叫停和遷出,為了提高土地產出率而轉移一些產出較低的產業,因而這些產業上附著的勞動力往往也隨廠遷移。

我想說的是,上海的人口絕不是靜態的在報紙上負增長10萬人這麼簡單,更應該看到其背後一個動態調整的結果。上海人口的變化,有一進一出,出的是在低端產業從事簡單勞動的外來人口,進的是學歷更高從事腦力活動的外來人口。

PS:當房價漲上天之後,會加速外來人口的流出,同時抑制高素質人才的流入,對這座城市來說,恩,是個挑戰。


這題我可以答。我就是去年決定永遠離開上海的。

一、居住證政策!!

我是典型的民工二代,我小時候還能勉強多交一些錢在上海本地學校借讀,現在我的孩子想在上海讀一年級條件那個噁心。清理群租+強拆貧民窟(違建)+居住證+社保的組合拳能打掉大部分的我這年齡的民工二代,並且當年吃過不能中考的虧的我也並不願意讓我的孩子步我後塵。

二、低端製造業遷移潮

或許是我本身的圈子太LOW,反正我幾乎所有在魔都的親戚朋友都是從事低端製造業或者建築業的,從14年年底開始的規模性工廠向崑山江浙遷移,相對上海來說,那些城市房價便宜而且入戶條件相對寬鬆,對農村人來說上海的所謂各種高端大氣生活圈跟我們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我們只關心哪裡工資高,哪裡房租便宜,那裡好找工作。

三、民工二代失去耐心

對於我這樣同輩的民工二代來說,魔都是一個永遠都看不到出頭之日的城市,呆在魔都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的吸引力,反之更多的是來自本地人的歧視以及各種政策打壓,精神壓力。換一個相對沒那麼物慾橫流的城市,反而會感覺更親切!(更像我們窮困的老家)


上海是個很神奇的地方。很多人包括我都認為上海是這個最發達的城市,但是直到現在上海的工業部門依然占很大比例,這點和北京比實在有點不可思議。所以上海依然在進行去工業化


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短期一兩年內的波動是很正常的,即使是長期來看人口增速大幅放緩甚至停滯,都是正常的

北上廣深都是巨無霸城市,然而再大也有個頂峰,擴張到一定程度,城市優良配套的輻射能力就會減弱,邊緣地帶甚至弱於二線城市,所以增速放緩甚至停滯,個別時期甚至人口凈流出,都是以後的常態

不要看到這些巨型城市一旦人口外流就唱衰,論人口數量、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質,仍然遠遠甩開二線城市一大截。只要城市配套還在,總會吸引人口


上海2014年、2015年的一個重點工作就是人口調控,說白了就是要控制外來人口數量,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趕出上海。通過整治群租房使打工者租房成本上升,從而是其逃離上海。這樣看來目的達到了


據說,實際統計局的數據是30萬左右,該數據是通過觀測通勤人口等方法得來,總的來說還是真實可信的,最後為了避免社會恐慌改為了15萬。

不管是15還是30萬,其實只有上海常住人口1%左右,高峰時期上海一年湧入近100萬。關鍵在於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高票答案@chenqin已經說過了,這是由於產業工人減少造成的,這說明上海退二進三的調整有成效了,而且標誌著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了。

什麼意思?退二進三的政策2000年左右上海搞過一次,結果立馬GDP增速就下滑了,又立馬強調工業的重要性,導致上海成為一線城市中二產佔比最高的城市。但時代變了,去年上海增速不如北京,也是受工業,如寶鋼,汽車等影響,北京主要靠服務業,發展不受限的。既然這次結構重新調整,就意味著必須堅決,再想像上次一樣改回來不太可能,現在減少的是產業工人,未來連工程師都可能離開上海。

其實大工業是上海維持經濟中心面子,保持gdp全國第一的重要保證,因為文化,IT,科研等跟北京,甚至深圳都有一定差距。即使是金融業,在證監會,保監會等都在北京的前提下,也只是一個前台而已。由於外資正撤離中國,上海是沒有那麼多國企民企總部做支撐的,未來估計只能靠吸納長三角企業總部了。畢竟,從道理上講,產業結構調整是不會人口減少的,把工廠換成辦公樓,人口密度應該增加才對,只能說明結構調整還任重而道遠。


我個人覺著,只是個人覺著,沒有理論依據,不負任何責任。

國家現在的政策是把人往二線城市集中。

一線房價飈到天際,更多人買不起,就會有更多的人考慮二線。

三四線城市配套跟不上,房價又下跌,人們就想往大城市遷徙,而一線壓力又太大,二線正好。

假如一線房價暴跌,三四線房價暴漲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我覺著不能。首先一線房價暴跌的基礎不存在,因為聚集到一線的人口基數,產業鏈,購買意願都很大,跌一線房價不然就導致恐慌性資金撤離,影響深遠,繼而經濟硬著陸,屬於嘬死。三四線又同時上漲,就導致安穩保守的一類人看不到希望,繼而影響基層民眾。所以,我認為一線暴漲,總有人願意在一線,給特殊實力的人留著。三四線房價下跌,周邊二線又大力發展,人口自然往二線聚集。

比如,山西經濟增長率墊底,但是單看地市,太原一騎絕塵,其他卻發展遲緩甚至倒退,給人感覺就是傾山西之力,發展太原,加上太原地鐵建設,公交措施完善,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拆遷等一些利好因素。

起碼大方向上就是給人的感覺為政府利導人群流向二線。

別說太原不是二線,那你說以省為單位的發展模式,難道傾山西之力發展鄭州?

以上純屬瞎猜,蒙對算我趕上了,蒙錯就蒙錯了,你咬我啊,我又不是大v。


1、是不是真的負增長還有待商榷,因為去年制定了嚴格的人口考核辦法,各區縣都有很大的考核壓力,迫於壓力,少統計一些也是很有可能的。

2、去年上海搞了力度極大的清理群租和拆除違章活動,應該講效果是不錯的,趕走了一批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居住人群。

3、即便人口減少,gdp總量下滑,對上海而言也不算什麼壞事,上海已經拋棄了唯gdp論,解決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數才更重要。

4、趕走的人並非全部是勞動力,上海對正規就業的勞動力仍然歡迎,趕走的非正規就業人群對經濟社會都是負面作用,大多數案件都是這些人所為。

5、上海的目標是發展高端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這就決定了吸納人口的能力將會下降,但社會治理水平和環境質量將會提升,這兩項的提升又會吸引高端人才來此定居,形成良性循環。


高贊答案提到的減少產業化工人的趨勢應該是居住人數下降的原因。但是我很擔心房價會導致第二波人才的流逝。上海的房價已經高到了,夫妻倆口子最好都是碼農/金融,還能從父母手裡搞點錢才能買房的地步了。


針對特大城市人口負增長,主因是城市本身對於常駐人口增速的刻意控制,低端產業外遷,鼓勵人口向環北京,泛上海的區域疏導。包括這些城市在十三五都在各個區下達了人口梳減的目標。

所以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是需要看京津冀城市群 長江經濟帶 或者叫泛上海和泛北京區域的人口集聚和增長情況。整體來看人口遷移的軌跡依舊是向三大城市群彙集。隨後我會把具體數據給大家補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1966-1976 所謂「探索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如何看待蔡英文上位和國內的七大戰區的調整?
2016 年還有活得很滋潤的行業嗎?
中國通貨膨脹和美國相比如何?
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將選擇怎樣的路徑,是自下而上的試點模式,還是自上而下「一氣呵成」?

TAG:上海 | 中國經濟 | 城市發展 | 人口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