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老年人?老年人的特點和心態是怎樣的?如何與之相處?

負面特徵:

1.易衝動、脾氣暴躁,好管閑事

2.過於節約、摳門、貪圖小便宜、買東西挑三揀四,有的老太太自己捏壞一袋無碘鹽非要和商店去換,

一袋鹽多少錢?值得無理取鬧么?

3.倚老賣老,自我感覺良好,無門在外一定要別人讓他,自覺「社會經驗」豐富,在一些問題不懂裝懂

4.沒素質、沒文化、缺乏常識、不講衛生或是極為講究

5.一個要實現自己的主張,對別人的觀點反駁到底,但通常又不講道理

6.藐視上司、虐待新人

7.無賴不要臉 (例如:彭宇案)

8.易上當受騙,迷信「權威」

9.憤世嫉俗 懷念過去

10.忽略旁人的想法和感受

11.看不起年輕人、外地人、職位低的、低學歷者

12.喜歡八卦,小區、部門間的事情都知道、傳播出去

較為偏面和負面,故而請教老年人的「真正模樣」是怎樣的?怎樣相處較好?

尤其是老阿姨特別厲害,一些小事情就翻白眼720度+幾天喋喋不休+ 4小時老同事電話抱怨


人老了,不免直接面對死亡的將要來臨。這個在年輕時候曾經被掛在嘴邊上用來嘲笑詛咒的字眼,就在不遠處等著了。曾經我八十三歲的老房東,和一個多年不見的七十多歲的老姐妹見面,聊了一個小時都是圍繞著」那誰誰誰那年也走了「。

尤其是一個這樣的老人,年輕時候並沒有按自己的意願去發展自己的人生,沒有機會沒有能力,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或者這樣的一個老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物質貧乏時代,老了才發現原來吃的喝的玩的可以這樣豐富,世界變化那麼快,流行變化那麼快,明年還會有什麼事發生,我還能不能看到呢?或者是這樣一個老人,辛苦勞作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憑什麼就得是我呢?我到底還有沒有機會改變我的生活?

於是,他們對孫子輩溺愛,因為他們可能明年就吃喝、享受不到了,所以投注在小孩子身上,他們願意要啥就給啥;於是他們非常努力地宣傳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生怕還有人不知道;於是他們甚至通過訛詐來換取一些物質保障;於是他們就是看不起那些不努力不上進的;於是他們拚命鍛煉身體,輕易相信各種保健醫療圈套,想要延長自己的存在;於是他們就是只關注自己的想法感受不管別人,彷彿抓住了一些感受就抓住了存在的一天.....

而且,他們像我們大多數青年中年人每個人一樣,潛意識裡支配自己的這些東西,他們並不了解,於是他們在我們的眼裡,就是越來越頑固、不可理喻。

於是,其實你也發現,這就是生來為人的弱點。他們身上的這些特徵多多少少也同樣存在在我們身上。我們不能不承認某些方面我們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成長而變得更加堅強和睿智,我們有妥協有不擔當,也有頑固和堅持,也有輕信和牢騷,沉迷和衝動,脾氣和憤青。我們能確定的說,等著自然衰老,我們自然就能成為一個可愛的老頭/老太太嗎?

常常會說我們需要理解、關注,常常喊我們亞歷山大。但是又有哪個老人,坐在你面前,對你說,她/他亞歷山也很大?說到這裡,你不心疼嗎?

難道你沒有看見,還是有很多個可愛的老頭,拉風的老太太的?

前些天那對賣了房子不靠子女獨自環遊世界的老夫婦呢?前段時間某個網友的普通、文藝、耳鼻爺爺奶奶呢?我自己的外婆,某天趕集回家,頗有些失落的說,她在集邊買了一筐雞蛋,走到集中間找個位置侯著,想要賺個差價,結果等了半天還是原價賣掉了。我們哈哈笑了半天,要知道這可是個從小的童養媳,天天在家做飯,大字不識,半年趕回集的老太太啊。她不可愛?

願老天保佑我們,保佑我們都成長為可愛的不招人嫌的老頭、老太太吧。


老年人的特殊之處在於性格與思維的退化和重新萌發的性心理。

老人有迴光返照的潛質,俗話說老人看著像孩子就是這樣。從社會身份上說,老人幾乎不可能再有改變(姜子牙同志是個美妙的例外),早已通曉天命。因此他們不會再去遵守功利性的社會規則,很多時候就是得吃得睡,自己的話說「活一天是一天」。(但說這話的老人往往並不是消極的,只是因為他們知天命。)也沒有腦力和精力再去學習和工作。他們的生活開始可怕的單調的重複,但在他們的精力水平看來這種重複是完全可接受的。因此老人會非常像孩子,需要尊敬也需要哄。

在弗洛伊德之前,我們甚少關心兒童的性行為,而老人的性心理重新萌發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忽略的一個點。老人的性心理偏向於對母愛的重新需求:周雲蓬唱過「老人們想起自己的奶奶,孩子們夢見自己的小孩」;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也是這種老人心理的絕佳刻畫。而谷崎潤一郎的《瘋癲老人日記》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了。老人的孤獨佔據了性與愛心理的絕大層面,因此比起物質,老人更需要的是陪伴。

在我國,因為很多歷史原因,很多老人並不那麼可愛單純。他們經歷了太多變故和災難,活著成了唯一的信仰。結果他們或狡黠或彪悍。但他們仍然需要體諒。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一次在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說到討厭的人和事。我說:超市裡賣花生米,黃豆的地方,總有老年人在那裡一顆顆地挑揀。我也想買的,但是不耐煩那樣去挑,那就只有買他們挑剩下的了?心裡很是不爽。

一個朋友說: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從小到現在都沒擺脫過生活困難,從來也沒有什麼好事輪得到他們。買豆豆挑揀一下就是他們唯一可以占的便宜了。

聽了不禁動容。從此改變了一些看法。


我生活在有四個70歲老人的家庭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壓力真不是一般的大呀,每到寒暑假那種想回家又不想回家的心情無法言表…

原因如下:

1.感覺自己完全沒有人權。

連吃飯吃多少,自己說了都不算。因為小時候是個大胃王(我是女生),然而那時候是長身體的時候,吃多很正常,然而在老人們的眼裡,你的飯量是沒有變的,沒有變 他們始終認為,你以前吃多少,現在還要吃多少。吃少了我奶奶就會說:「吃著么少,到哪兒去了」我就會在心裡默默地說:當然是到肚子里去了 。他們不會管你吃多了胃會不舒服,吃少了永遠會這麼說。

2.做飯的樣式一成不變

我爺爺奶奶家比較嚴重,家裡爺爺做飯,他會一直做同樣的飯,早上小米粥,晚上玉米粥,早上蓮藕,晚上蘿蔔,他會一直這麼做,無限循環。爺爺口味也比較重,每次做菜都會偏咸,奶奶每次做飯都說他,嘮嘮叨叨說半天。吃個飯都能積食。 所以我每天都是這個表情。

但是我個人對飯不講究,我覺得我都可以接受,老人辛辛苦苦做好你就報著感恩的心吃就好了,咸可以多喝湯少吃菜,這都不是問題,在外面上學長時間不回家,不吃家裡飯還會懷念家裡的味道

3.老人真的很固執

他們現在已經完全不接受新的觀點了,只相信新聞。所以我在家絕對不會當著老人的面看韓劇,看動漫。他們認為那些都是假的,並沒有什麼卵用。在他們的世界,興趣,想像不被接受。在家裡他們只允許自己被當做說教者的角色,我一點兒反駁權都沒有。

所以我一直都是聽他們說,在心裡使勁兒反駁,但我不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人,我會把這些話當回事兒,然後深入的想,最後讓自己心情很糟。這點我也很困擾,我覺得自己這種思維會為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我也在想辦法解決。培養自己不易受他人影響的能力我認為也是非常重要的。

4.遠遠落後於時代

爺爺奶奶一直以為大學畢業後會直接分配(n多年前是的),不用自己去找工作 。

現在70多歲的老人,經歷了中國最貧窮的年代,那時候根本吃不飽,也沒有什麼好吃的,所以他們特別節儉。我一直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所以我從小到大吃飯一直都光碟,也絕對不浪費電浪費水,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我真的很感謝他們,也很心疼他們,體諒他們。既然他們已與這個時代脫軌,我們又何必再把他們拉回來,人與人之間就是要相互體諒,更何況是家人。在一起吵吵鬧鬧,聽他們嘮嘮叨叨,很煩,卻也會長長久久的生活在一起,這是一種福氣。


感謝邀請。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和老人相處,和小孩相處是一個道理,都是要哄。我也認為,就一個個體而言,20——50歲時比較能夠控制自己的,其它年齡情況相對較弱。小孩子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周圍產生什麼影響,所以會有做一些不太合適的事。比如說,一個人很胖,成年人和他相處時可能就會有意避免談論,而我們常看見小孩子說對方:大胖子,之類的。至於老年人,說實在,我還到年齡,真無法分析。


不過上面說的老年人的負面特徵,我個人的想法是:無論正面特徵還是負面特徵,一定都是外在環境和內在身體因素共同構成。我的意思就是,比如所謂的:「摳門」「換一袋鹽」 這個大概還是社會環境變化影響吧,比如70歲的老人年輕時國家整體物質條件不好,勤儉節約,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就「過分」了。還有所謂的「沒素質,沒文化」, 那個年代連吃飯都是問題,當然很少注意精神文明!應該理解,畢竟這個也表示我們國家在進步!我覺得這些外在環境影響就是所謂的「代溝」,他必然存在,年輕人應該理解。這不是個人問題。


其次,人老了,心裡狀態肯定會發生變化。我猜,比如:大概老年人心裡會自卑的吧。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老年人會「無理取鬧」,其實他們只是因為被忽略,而希望被關注而已。還有,我覺得年齡大,體內分泌的體液,激素也會變化,和年輕人不一樣,我覺得這種身體內在的變化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這個年輕人更要理解,因為我們同樣有老的一天


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還是認為老年是「弱勢群體」(這裡完全沒有貶低意思),老年人大概自己也不得不這樣承認。而且老年人的弱,和小孩子的弱還不一樣。我覺得個人認為,人們喜歡小孩子,就因為他弱的有「未來」,就是他們是在變強大,而老人的弱是一直弱像「死亡」的,人類本能選著欣欣向榮。所以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克服這種心態。


總而言之,一切以理解為主,再年輕也有老的一天。比如:如果你總是埋怨老人,被你的孩子看見,以後他也會這樣對你。想想自己老的那天,就應該更多的理解老人。


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不算回答,說一說自己的感悟吧。我屬於幸運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到工作到結婚生孩子都是父母安排好好的,沒感受過生活太多的煩惱和壓力,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巨嬰,直到父母年紀大了,退休了,因為我一直跟父母生活,看著他們面貌逐漸變老,性格逐漸變化,以前我最可依賴的能為我解決所有問題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變成需要我為他們安排一切。

我非常心疼他們退出工作崗位後的失落,傷感他們單調重複的退休生活,擔心他們毛病越來越多的身體,最最苦惱的是為什麼跟他們溝通變得這麼難,我也努力想找出解決的辦法,可是,也嘗試過,怎麼說呢,代溝不是你想解決就解決的。

我想,我享受過父母給的安逸的生活,所以我必然要承受父母老去帶來的壓力,我受他們庇護在成長道路上少受的苦,就必然要吃更多的苦讓自己快速成長,世道是公平的,「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我在溫室中長大,陡然接受室外的風雨,只能說成長好痛苦。

父母會老去,我們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會老去,我只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決定,將來不讓我的孩子遇到自己的這些困惑與無奈。我會讓自己保持獨立的生活和思考,以分離為目的愛我的孩子們。

古人云孝順,所以孝就是去順應老人吧,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父母不是你需要改變的人。


我要從哪裡開頭說呢,老人這個話題,感覺要扯開談,會是扯上整整一個時代的進程,才能說清楚的話題。然而我可能沒水平來整個闡述,就不講了。

只說我個人一點看法,我想我們不能說沒見過,只能說很少見,一些我們欣賞的,讓我們感覺自發去尊重的老人。題主羅列了:

整整十二點,其實在我眼裡這十二點放到我們一些同齡人朋友,我們部分父母部分長輩身上,都可以適用的。

所以題主提的整個問題,感受到的不適違和感,不該全扣到老人身上。不是給老人洗地,我是說這些特質的人我想用個詞來說就叫落伍者吧,不合這個時代,不合當下話語環境里人們的三觀,心理和智力原地踏步的人。

我過去也想稱呼這類人是差素質的渣人,但想想,題主指的十二點裡好些,比如不要臉,迷信權威,摳門,貪小便宜,其實很多時候對他們所處情況而言是合理的,或者說社會環境還很初級,很叢林,很小農,自身和環境經濟水平特別低的時候,這些當下看很糟糕的特質,或許會讓他們在那個環境過的似乎還不錯!

沒錯,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這些東西是當年他們所在環境和時代所篩選妥協出來的特質!如今我們看來很糟糕的,就是他們當年的生活策略!

開頭我想表達,我們周圍這樣的人其實很普遍,而且更集中表現在老人身上,我想可以合理的解釋是,我們的最近20年改善的生活水平,慢慢凈化的社會環境,快讓我們忘了,我們離開那樣匱乏,叢林,的時代環境,其實還沒多久。

更何況的是,這樣的匱乏和叢林狀態還大量存在我們城市的底層和廣大的農村。離我們知乎大部分用戶所處的,後工業社會,互聯網時代還真的挺遠,更談不上契約精神等等。

他們是時代落伍者特別是老人,因為因為年齡和基礎教育問題,水平成長與這個時代話語的主流越來越遠,他們在用他們那個世界所妥協出來的特質與我們接觸。當然我們感受到相當不舒服。

這裡我先要恭喜題主在這提問,能覺察這些已經算的上生活在我們這個社會裡的幸運兒了。那些大部分就算生活環境改善後,還遺留這些那些落伍特質的人,要麼是無意識狀態,要麼是對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不過社會的發展和個人受教育的增加,覺醒,會讓這一切好起來,畢竟大家已經看到了這一代中國年輕人已經相當的好相處,一切等著我們老去再看吧。

有感胡言亂語好多,無法解題。題主諒解。


推薦閱讀:

老年人有哪些奇怪的養生保健方法?
老年痴呆的人真的能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嗎?他們會因此快樂嗎?
家裡老人得了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我該怎麼與她相處?
贍養老人是政府的責任還是兒孫的義務?
帶86歲的奶奶去旅遊 請問1.需要注意些什麼2.如何給老人拍照好看?

TAG:老年人 | 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