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 和 Instagram 區別何在?

感覺path和instagram在分享和記錄的側重點上市有所不同的,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Path 是以圖片為核心的熟人社交網站,Instagram 是手機版、流動的 Flickr。


我覺得path在非Geek用戶的日常生活中會存在經常出現的應用場景,我甚至覺得path其實主要用途在family相冊,這些照片在親友間頻繁傳看,甚至代代相傳,有久遠的紀念價值。我看到path其實就很自然想到許多家族照片,私人生活的照片等等,在path里記錄很合適,在別處卻不適合。

instagram早期一定是靠攝影發燒友和Geek用戶托起來的,但可能95%除了審美價值之外其他意義不多,信息過於鬆散,像twitter一樣,在商業價值上看,可能較早就會遇到天花板。


path認為大多數普通人通過手機只會不停的產出視覺垃圾,這些視覺垃圾只有至熟好友看見才會認為是寶貝。

instagram認為多數普通人都是自戀的,如果加上精美感傷的濾鏡,就會讓大家的手機拍照體驗更加爽,拍照經過處理之後更加樂於分享。

目前從國內來看,instagram略勝一籌,因為國內能買的上iphone的誰不自戀?長遠來看,我個人認同path,「拍照+無處不在的網路「就是facetime呀。


從我實際使用感受來看:

在一堆正常照片中看到幾個濾鏡處理後的照片會覺得很好看。但是當整個平台上充斥的全是被僅有的那麼幾個低質量濾鏡處理得很誇張的照片的時候,這種感覺就變得不那麼愉快了。這就是我用 Instagram 的感覺,也是我現在不再用 Instagram 的原因。

而 Path 上則平衡得多,就算照片本身不美,但因為它記錄的是我關注的人的生活動向,我也能方便的向他們展示我的見聞,所以我覺得 Path 更適合我。


兩者都是手機照片分享應用,區別是:Instagram是圖片板的Twitter,Path是圖片版的Facebook。貌似Facebook應該大於Twitter,但有了圖片這個限制條件,Instagram就是個有趣的應用,而Path就是個無趣的應用。


instagram是在移動互聯網上複製已知關係網路(flickr已證明過)。

path是在探索和建立全新的關係網路(反向關注和fb形成的圈子還不一樣。移動與否相對不重要了。)。

path的風險比instagram要大的多,但是創新的程度和嘗試的勇氣也要大的多。


path:關係高於內容,你拍的照片美不美、濾鏡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我現實中的好友,我能通過path了解到你昨晚又睡的很晚,了解到你最近在聽的音樂、在看的電影,通過這些分享,我們也許會產生更多的討論,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維持在親密朋友的水平;

instagram:內容高於關係,你我可能根本不認識,可能生活沒有交集,甚至不在同一個星球,但也許因為一張出色得離譜的照片,我就關注你了;


一個是圖片社區,內容是核心。一個是圖片SNS,關係是核心


path是私密社交,沒想著打敗instagram,instagram是玩圖,也沒想著取代facebook


主流社交應用都是那幾個元素按照重要程度進行不同排序的結果而已。


Instagram我的感覺還是很多人用手機在拍照, 好奇哪裡來的數據是高級相機在拍照呢, 照相功能在手機上的使用頻率52% (source: ComScore 2010 US digital review), 我看大部分人是在享受拍照,分享,被贊的愉悅,這個和flickr是一樣的感覺。 我最近用instagram也很多, 分享圖片到圍脖,的確很贊,除了設計之外,程序也很穩定,國內幾個山寨崩潰得厲害,這點用戶體驗是很要命的。


path記錄時間,記錄生活

instagram傳好看的意義不大的照片。


社交和反社交的區別


相同點:instagram和path都是基於移動場景而設計的典型產品,而開放融合的關係互聯模式也一致。

不同點我認為:instagram更傾向於通過照片進行人和人之間的拓展,用戶對於照片的興趣往往大於對人的興趣,只有照片吸引了我,才會去更深一步認識這個人;而path則是朋友和朋友之間關係的鞏固,說實話,有些朋友拍的照片我覺得很爛,但是因為這些照片反映了朋友的生活,我仍然會很感興趣的瀏覽。instagram可以通過多渠道去follow,而path只有facebook,twitter,並且是單方share才能瀏覽,人數也不能超過50人,這麼高的門檻已然是典型的緊密關係圈才可以,所以instagram更加親民一些,呵呵~


Path 基於熟人網路,Instagram 以複製現有關係為主;Path 產品概念比較生澀(事件),Instagram 更容易上手(即拍即分享)。

不同意說 Instagram 和自戀有任何關係,恰恰相反,Instagram 快速滿足了大部分人的最簡單最核心的需求;而 Path,到目前為止沒看到真正的應用場景。這個只要一個簡單的測試就能得出答案:當你想拍照的時候,直覺會去使用 Instagram 還是 Path?

Instagram 上大部分用戶是在熟人間分享照片,用高級相機的照片分享只是少數高端用戶(日本巨多,那邊相機普及率實在太高),而且看 Popular 基本不是這個應用用戶的關心重點,那個說白了就一廣告牆。


都是社交,只是場景和對象不同。


沒用過instagram, 但最近使用path較多.

我很同意樓上觀點, path構築的關係網是很親密的, 我的path好友僅僅只有核心的幾個至交好友外加親人等等. 樓上提到的path諸多限制我認為反而是成就path私密性的設定.


#path 原來定位於私密社交,所以我是當作個人日記本,記錄生活瑣事,用文字,用圖片(圖片不講究濾鏡,更講究生活的原生態),幾乎不加好友。但是最近2年,path 方向有點變,也開始鼓勵擴大社交圈,鼓勵邀請好友了,這樣同其他社交應用同質化,當有twitter 等別的應用的好友要求加你的時候,你就不好意思不同意,但是同意了,「私密性」就沒了,所以現在path 用的少了。

#instagram 主要用來有意識地「創作」照片,讓人覺得我有點逼格而已。


path是在走類似qq空間的路線嗎?instagram我在用,因為不用翻牆。path好像要翻牆。從產品和用戶關係角度看,熟人關係確實更好,但是現在不是匿名社交火的一塌糊塗,投資人正弦投資。這又說明什麼?如果path再加上即時聊天功能,會不會是另一個qq重出江湖呢?絕對是的。可是誰能撼動qq,撼動fb?社交網路(無論是微博性質的,還是path性質的,還是instagram性質的,還是pinterest的)與即時聊天誰能割裂誰?兩者肯定要走向融合的。我覺得instagram如果不加上聊天功能,遲早要衰落,除非走向圖片媒體。


Instagram滿足的是從拍照-美化-分享的完整體驗過程,面向更廣泛的群體和需求

Path定位在私人交流的相簿,類似於你家的相簿,給親友傳看,重點在私密的熟人社區

二者定位不同,沒有太大可比性


Instagram 的濾鏡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作為一名設計從業人員,可能更熱愛INS一點。


path 用戶經營的是人的關係,所以平台的傳播模式比較保守。

instagram 用戶經營的是好看的照片

相較看好instagram。


我更喜歡path,貌似我比較注重親朋好友間的交流。


推薦閱讀:

Instagram 為什麼這麼火?
Instagram 上面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時尚博主?
關於instagram簡訊驗證的問題?
類似 Instagram 這樣的輕公司在中國無法複製嗎?
ins上怎麼看自己贊過的照片?

TAG:Path | Instagram | A和B有什麼不同 | 攝影類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