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個人運用財務報表分析來進行證券投資可行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學一點財務分析,更多「財務分析」討論歡迎關注。

在國內目前的環境下,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是否能對個人進行證券投資提供決策依據?若可行,可靠性有多大?本人大二審計學小白一枚,有運用課本知識投資股票的天真想法,求前輩高人指點。


請注意:本答案並沒有直接回答題主的問題,而只是對另外一位答主的觀點進行探討。

-----------------------------------------------------------------------------------------------------------

上面某位答主評論說「你能根據一個學生的期中考試成績預測出他期末考試成績么?「

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是對的。財務報告一個公認的問題是他本身只反映過去,但是對準確預測未來幫助有限。

但是這句話又不完全對,我看一個學生的一次期中考試成績並不能準確預測出這個學生期末考試會考多少分(精確到個位數),但是我可以大致斷定如果這個學生的期中成績特別好,那麼在期末考試中他有極大的幾率仍然取得好成績。

另外思路清晰的人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學習成績好肯定不會只看一次考試成績,而是看很多次考試成績的綜合表現 (看很多次業績的綜合表現)

更高明的人不僅會簡單看這個人的成績,還會去看這個人的答題思路和思考方式的細節之間是否隱隱有作弊嫌疑(看多次業績之間的變化是否有無法自圓其說之處),比如此君此次考試中國近代史答得行雲流水一般,下次考試碰到類似的題目竟然好像什麼都不會了一樣(比如某公司A產品上一年度毛利率高達80%,這個年度在競爭環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竟然只有個位數的毛利率),旁人看到這些心裡對此君成績的真實程度就一目了然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在分析一個人成績的時候更高明的人會同時看一看題目的難易程度(公司所處的競爭環境)。如果某君這次考得好是因為這次數學出的都是個位數的口算題(某公司取得好成績是因為市場尚未完全開發),而且其他學生普遍成績都很高(同行業的競爭對手業績同樣亮麗),那麼旁人就會隱隱擔心在下次出難題的情況下(競爭完全充分),此君還能不能考出同樣的成績。

說了這麼多,核心的論點是:投資的時候參考報表,類似於評定學生表現的時候看考試成績,雖然報表和試卷不能百分之百準確地反映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學生的能力,甚至於100%準確預計他們在下一階段的表現,但是以報表或者試卷為出發點,輔以小心謹慎的分析,在大致判斷判斷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學生的能力和前景的時候至少不會有大錯。

那麼這個大致的判斷對於投資和判斷學生能力方面是否充足呢?遴選學生應該如何去做,鑒於本人並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對此不發表評論。但是對於投資,作為一個基金行業的菜鳥,我仍然覺得通過小心謹慎批判性分析報表(前提是報表質量令人滿意並且穩定)從而對公司得到一個大致的判斷,已經足夠幫助一個著眼於長期回報的價值投資者獲得不錯的收益了。

-----------------------------------------------------------------------------------------------------------

最後需要申明的幾點:

1. 我並未明確贊成或反對"中國的上市公司財報可信度令人滿意」,我只是就上面某位答主的考慮角度進行進一步探討而已。

2. 監考環境對於一個學生成績的可信度有非常高程度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長期處在一個作弊司空見慣的環境中,那麼哪怕這個學生成績回回滿分,可信度也是幾乎等於零的。至於你覺得中國這個監考環境是否公正合理,那麼就只能靠你自己把握了。本人不研究A股,對此不發表任何評論。

3. 考試成績不能說明一切(特別是這個人的持續進修/成長潛力)並不妨礙考試至今仍然是中外篩選學術候選人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財務報告同理。

4. 越來越多的學校/基金開始不僅以成績/業績作為唯一的錄取/投資標準,而是把精力更多放在了面試/調研(盡職調查)學生/公司上面。在我看來這是招生辦/投資者對考捲成績/財報批判性相信的其中一個表現,但是本身並不能說明成績/財務報告完全不能反映學生/公司的真實實力。


為什麼認為自己天真呢?你的想法很靠譜,並不天真啊。股票投資哪裡都一樣,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長期的財務報表可以告訴你一個企業過去做的如何,你肯定已經學過財務報表能告訴你一個企業的各種比率,對比各個同行業的財務報表你還可以看出每個公司的競爭力差異,管理水平差異。財務報表以及其他股票指標(比如市盈率等)可以幫助你初步選出有價值的企業。

但僅僅看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你還需要了解國家的宏觀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與你所看中公司的行業相關的產業政策,以及競爭公司的情況。其中的某些重大政策會對公司的未來利潤與價值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你對宏觀政策及其對行業的未來影響有足夠的敏銳,並能從財務報表中分析出擁有優秀與負責的管理團隊、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你的投資就十拿九穩了。

----------------- 新增加的內容 ---------------

呵呵,我再來添加一些內容。

看到有位朋友提到了有效市場理論。我來說說我的看法。有效市場理論成立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市場上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是理性的。但事實是,人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動物(有時候的行為完全不合邏輯),只有計算機才是完全理性和邏輯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羊群效應吧。市場非理性的時段有偶發的、全局性的非理性爆發,比如全球性金融危機時的暴跌往往最後都跌過了頭跌到地獄去了,以及全民樂觀人人炒股都炒到天上去了還樂此不疲。不過平時,市場的非理性更多的時候表現在局部的、個股上,比如某種股票突然收到利好遭到爆炒,或者利空遭到狂拋(看看最近的樂視網吧)。中國股市瀰漫的追漲殺跌以及到處瀰漫的所謂處處皆莊家,處處皆操盤更是助長了這些風氣(就算操盤你公司也得有題材啊),還有媒體的推波助瀾。其實,炒股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股票不是用來炒得。炒來炒去無非是幫證券交易所打工罷了。

要明白如果一個公司要倒閉,不會因為你一條消息一條新聞明天就倒閉的。一個公司要發跡也是如此。公司的重大利空或利好很多都是日積月累經營或挖牆腳的結果。不跟蹤公司年報不跟蹤業界新聞不跟蹤行業信息不跟蹤國家政策,等到事情都爆發了最後才知道當然搞的好像神秘兮兮的內幕兮兮的。

說到公司財報,不得不再多說幾句。有些人認為中國股市,哇,那黑暗啊,那內幕啊,財報里沒一個字是真的。果真如此嗎?問題是有,但卻不像很多人想得那樣。如果上市公司能夠胡亂編造的話,那我們就真的回到糧食放衛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那會兒去了。這麼說的人往往從來不看或看不懂財報,人云亦云而已。建議既然你在學習,正好挑一些比較知名公司的歷年公布的財報,再與其他同行業的其他公司做做比較。你會發現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報平淡無奇,但每家知名企業都有其獨到之處。知名企業的另一個好處是整天被媒體機構盯著,有個風吹草動就被爆料出來。

企業可能會誇大利潤,但誇大利潤你就得多繳稅,誇大利潤你就得編造營業現金流(利潤年年增加,經營現金流年年縮水你不覺得很荒唐么?)。你想大筆轉移資金,你想關聯交易,審查的時候你總得說明資金哪去了吧,放到籌資現金流里?放到非經營支出里?你真的認為幾億幾億的轉賬你不入報表審計員會冒著丟飯碗罰款到傾家蕩產帶坐牢的風險給點兒好處就幫你隱瞞?放到財務報表裡性質就是另一會兒事兒了,出問題最多就是個審計不力。所以對於報表中的這些說不清楚的、突發的條目一定要查明。

關於宏觀政策的影響,看看知乎里關於分稅制的討論吧。聯繫聯繫分稅制與房價與萬科。再看看地域壟斷以及三公消費如何造就了第一高價茅台(以及目前的股價下挫)。還有就是千萬不要忽略品牌效應,可口可樂的總裁說過就算現在公司的全球生產線全部被摧毀,幾周後可口可樂仍然能夠笑傲江湖,因為所有的銀行都會爭著把錢送上門。

你還年輕,年輕是資本啊。投資是一輩子的事兒,不要相信什麼一夜暴富。任何事兒都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的。多學習多看新聞多交朋友多人脈多了解,不要輕信任何事要搞明白必須親力親為去調查清楚。投資和做生意沒什麼區別,經驗積累、吃苦耐勞、勤奮好學一樣很重要的。


我認識一個基金其實就是看財報做。

但是他們不是根據財報的數據做,比如說財報數據怎麼樣,怎麼做。

他們是根據一些財報和證券規則的技術手段做套利

具體不細說,有興趣的加我微信公眾號聊


財務報表是財務分析的基礎 但光有數字是遠遠不夠的 還得對公司的經營情況有起碼的了解 尤其是內部的基本業務構成,運行狀況,所處行業的基本格局,競爭態勢,政策走向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是對於證券分析人員或者產業基金投資人員,這是必須的基礎工作,需要持續關注。

如果你個人只是小規模投資,說白點,這麼折騰投入產出比有點差


我是註冊會計師,但我炒股主要看K線做波段。根據財務報表分析進行投資更適合做公司債的投資,如果希望通過財務報表分析炒股賺錢,那你不僅需要懂財務分析,而且需要懂宏觀經濟、貨幣政策、行業分析等等,而且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要克服人性弱點,耐得住寂寞。所以個人建議還是將基本面分析跟技術面進行結合


這是投資的基礎。建議你回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好好看看。但是就像你會做番茄炒蛋,不代表你可以成為大廚一樣,投資道路上還需要很多的修鍊。多方信息的相互驗證,包括基本面、技術面、宏觀面的,會有助於在恰當的時機和價格進行更聰明的投資。看財報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基礎,它至少幫你篩掉一些財務不健康的公司(當然也要承擔財報造假被欺騙的風險)。


基本面分析最好選擇成熟健康市場。。。國內的話還是算了。。


提到信用分析,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對公司財務報表的研讀分析,以及建立相關的模型。

財務分析有哪些價值?

財務分析是否等同於建立財務模型?

財務分析和建模是否就是信用分析的全部?這裡我們著重討論這個話題。

首先,財務分析是信用分析的一個重要維度。

我們之所以這麼說,因為財務報表是從各行各業、不同盈利模式和運營管理的公司中,總結出來的標準化「語言」,通過這套語言,我們有了量化的基礎、比較的標準,以及彼此之間溝通的方式。一般情況下,通過對報表的研讀,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和分析企業的盈利狀況、運營能力和風險疑點。

其次,財務分析不全等於財務科學建模。

我們提到的財務科學建模,是指在結合公司運營和財務報表的相關數據,通過數學和計算機等方法,建立公司違約概率、風險疑點等相關量化模型的工作。一般普通財務分析,更強調分析師的個人價值和觀點,藝術性比較強,不容易量化度量和比較;而科學建模,更強調發現內在普適規律,通過量化技術分析問題,並注重驗證方法邏輯的合理性、穩定性。科學建模不是替代普通的財務分析,而是建立在理解財務的基礎上,發展和升華,並高效率的解決問題。

以我們內部建設的信用決策支持系統為例。

財務分析模型是其中一個重要分析工具和維度。

我參考了大量國內外評級公司、大型投資基金的方法論;在債券信用投資實操中積累寶貴經驗,反覆論證和推敲;建模和運算中採用了回歸分析、神經元分析、決策樹、逐層蒙特卡洛模擬等數學方法;選用了適合海量運算的底層數據分析系統。

經過了這些步驟紮實的工作後,整套模型系統可以很好的為信用分析和風險管理服務,成為投資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根據五年以上,十萬條以上發行主體相關運營和財務數據建模分析,通過了違約問題債券、降級債券等一系列的目標驗證,模型的穩定性比較顯著。簡單的說,符合2080原理:80%的問題集中在財務模型揭示的最大風險的20%的樣本庫之中,而且用多年數據檢驗都有效。

好的財務分析模型不僅僅給出分值,而且可以結合信用分析師的財務經驗,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實用方法論,通過維度分解,逐層探索,時間序列分析等角度,高效、快速偵查和初步分析發行主體的信用問題所在,並聚焦關注的要點和疑點。

再次,財務分析模型很重要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前方我們提到,80%問題集中在20%的問題庫中。所以有人不免問題,幹嘛不試圖建立一個100%解決問題的「精確」模型?

這裡有兩個原因:

1、財務數據不能反映公司所有的問題。前面我們也提到,財務報表是標準化通用語言,通過它能反應多數企業的大部分運營狀況,這點不錯。但是,使用再標準化通用語言,也無法替代所有的溝通工作。正如一對熱戀的情侶,僅通過語言和表面的行為上,無法完全了解彼此內心。何況甜言蜜語的背後是否有浮誇的成分,更需要了解。我們分析過的企業中,確實存在一些有華麗的財務報表數據,不錯的財務模型分數,但真實運營存在質疑,需要更多的維度和手段來分析。

2、過度精確未必是件好事。數學建模分析中,有一個詞語叫做過度精確。簡單的說,所謂過度精確,就是一味追求建模的樣本組的所謂準確,而忽略了對照組、實驗組等的穩定性、協同性。模型的原理可以先忽略,但背後的道理可以說人話:

追求過度準確性本質上是企圖通過過去的信息(或者已知的信息),完全解釋未來(或未知)的事件。

但是這顯然和實務世界不相符。投資是技術和藝術的綜合體,對於大多數的金融模型,我們更傾向於認為追求粗糙的準確大於精確的錯誤。

最後,除了財務分析和建模,我們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財務分析和建模,只是信用分析其中的一個維度。同樣是20-80分析,我們可能要將80%的精力放在有待於解決的這20%的問題上。

舉例而言,在採用財報數據建模之前,我們通過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造假模型,判斷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又如,採用獨特的表外數據,構建增廣信用模型:

通過歷史數據驗證,增廣信用模型穩定性良好,而且可以把99%以上的信用違約主體排除在外,大大提高了普通財務信用模型的有效性。

除了財務維度以外,我們採用了特別的信息和數據來源,建立了近10個不同的智能信用維度,盡量覆蓋信用分析需要關注的所有疑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工智慧有助於我們看清問題所在,提高決策的效率。

金融世界已經進入信用時代——如何通過互聯網的數據狂潮找到我們有用的信息;如何面對充斥而來的各種真假不一的信息;如何提煉並且利用這些信息。接下來我會用三篇文章來談談我的信用分析之道。想要了解更多投資、資產配置及信用分析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和時間做朋友的人。我提倡積極、從容、立足長遠的投資之道和生活方式,分享和時間做朋友的投資機會。歡迎交流。


一定是可行的,個人嘗試了五年,幾乎無虧損,一直盈利,年化百分之二十吧,投資同時分散在十五個公司以上。極少買賣,熊買牛賣。建議研讀一下價值投資。


我買長城汽車的時候,先是看到他財務上健康,並且了解到一些公司治理的具體情況也很對我的胃口,隨後我就去深圳街上車流量大的地方數長城汽車的數量,然後會得到一個數據。過了一個月,我又去同樣一個地方再去數,又得到一個數據。再過了一個月,又去數...然後我買進長城汽車!通過財報和一些統計資料我估算出一個大概的價格頂點,一旦超過這個頂點,出一小部分股票,在頂點上放大量,出一大部分,隨後清倉。最終收益不到300%

再說說蘇寧吧,也是類似。財報分析得出一個讓我感興趣的結論,然後去他們門店數人頭,數完去國美門口數(他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數了幾次之後,我開始買進蘇寧。很久以後......我去蘇寧買單反,得到一個價格,馬路對面一家小店裡同樣的單反比蘇寧便宜一千多。於是我繼續數人頭,這一次數的是帶著貨出門的人,並記下貨物的類型,重點關注3c電子產品。(當時全民換智能手機)然後回去上網查找淘寶等網上商城看同類產品銷量,進行對比。很輕易就能發現淘寶的價格完全碾壓蘇寧,得出結論之後,第二天開盤清倉,第三天大跌8%!還好我去買單反,因為這隻股一直以來表現都不錯,所以自己也放鬆了警惕。

有一個財報送錢的例子就是銀行股,牛市跌下來之後,市場擔心銀行的壞賬率過高的問題,導致銀行股長期處於破凈狀態......然後我去了解了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發現這裡面水深的不得了。然後買進中工建農銀行股坐等收錢。現在去看看股價吧!

其它的就不多說了,我始終認為財報是有一定作用的,上市公司給你看到報表就好比在跟你吹牛逼,你聽完不能全信,你得帶著懷疑的眼光去聽他們吹,然後再去尋找證據,最後儘可能的還原出這家公司的真相。有了真相你就可以對這家公司進行估價,市場過熱的時候賣出,市場冷淡的時候買進。熱油,放入大把耐心翻炒,加入不斷學習的毅力,再倒入精力半瓶,燜煮至將汁收干,起鍋前撒上些許幸運蔥花,一盤好股就這樣炒成了!


當然可行。就看你功夫到不到。


現在投資這個欄目。有很多做私人坐莊投資的混在裡面,大家小心。 他們不是投資 是在和你對賭,一個他知道你底牌的對賭!


我認為用財報去分析一家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是完全可行的。比如說,我們對最近公布中報的公司進行一次分析,就拿中文在線來說:

中文在線2016年中報顯示: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23%,達到2.27億,實現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783萬元,同比增長12.46%。在扣除政府補貼等一次性收益後,歸屬於股東的凈利潤達到714.63萬元,對應去年同期的虧損65萬元,同比增長779萬元。期內,公司實現經營現金流入3164萬元,比去年同期的凈流出946萬元增長4110萬元。不過,上半年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僅錄得凈資產收益率1.32%

上半年的收入構成:

中文在線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增長較快,特別是數字內容增值服務,增長迅速,上半年同比增長達到577.23%,且該項業務毛利率較高,存在較大的潛力。

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

1、與移動運營商合作渠道的議價能力不夠,包括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及中國電信的閱讀平台的合作,產生付費收入的賬期太長,導致應收賬款不斷增長,從而帶來公司資金的瓶頸及潛在的壞賬風險;

2、數字IP成本越來越高,公司向外採購的IP資源的成本,逐年上升,從而導致數字閱讀產品與數字出版運營業務的毛利率呈現下降。

股價與盈利能力無法配比

雖然基於互聯網,可擴充性很強,但互聯網的優勢明顯的同時,劣勢也很明顯:-產品同質化;競爭對手越來越強;BAT逐步滲透進來……因此,經營的風險也很大。

由於公司當前的估值高企,如果公司業績增長不如預期,則股價下跌的風險巨大。

根據愛股說的財務模型預計,以中文在線當前的市值及盈利能力,目前股價的回本年限約為62.7年,大大超過了市場的回本周期。

通過財報分析,我們就可以認定這個股票在目前的狀況下不適合投資。但不排除:1、在下一財報公布時,中文在線的運營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回本周期降到了正常合理水平;2、由於市場預期或其它因素的哄頂,中文在線存在投機機會


目前的環境裡面財務報表太假,我這20年來見過、參與過、被坑過多次。我現在堅信一切都能從價格和量裡面反映出來,所以基本不看報表。


你能根據一個學生的期中考試成績預測出他期末考試成績么?


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瞎蒙強,不要覺得大多數人都是聽著神棍講雞湯,自己就錯了,你得想,賠錢的也是這些大多數人。

所以戰略上要驕傲,但戰術上要謙虛,如果你懷疑財務報表不靠譜,就加權再分析啊。

加油↖(^ω^)↗


這個建立在完善的監管機制下是可行的,但國內現在的環境還有證監會,你覺得呢?

等10年後我們再看吧。


推薦閱讀:

巴菲特、李嘉誠為什麼都不提高負債來換取更高的收益率?
證券公司部門的員工典型的一天如何度過?
為什麼業績越好的股票反而價格越低?
不知道哪位大大可以解釋下網格交易法?
憑什麼趨勢力度的弱化就能宣告趨勢的終結?

TAG:投資 | 財務 | 證券 | 證券投資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