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的地理條件對農業是有利還是不利?

在印度農業話題下會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印度的地理環境適合農業發展,糧食產量低下是因為缺少化肥等因素。有人也認為印度的條件並不利於農業,發展不順是因為地理條件惡劣。


江南不利於農業發展,後來生產力提高,江南成為中國的糧倉。

歐洲不利於農業發展,後來生產力提高,德法成為歐洲的糧倉。

北美不利於農業發展,後來生產力提高,美國成為世界的糧倉。

這些地方一個比一個氣候惡劣,人類一個一個都克服了。

曾經的加勒比海地區產值也很高,如今也已淪落。

真實無論非洲還是印度次大陸,都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光熱水資源都很豐富。只是他們的生產力水平不夠罷了。他們都停留在看天種地的階段,缺乏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是不行了。

印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印度人。

估計下個世紀他們就有這個能力了。

最後,謝邀。


印度在氣候方面一大問題是熱帶土地的通病, 越是熱帶,土壤中分解者分解作用越旺盛,土中有機物含量越少 。另外充沛的雨水對土壤的沖淋作用強,如果沒有好的水利設施配合,土壤中不容易積累養分,土壤就容易貧瘠。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降水不均衡,要麼是大雨,造成洪澇,要麼就是無雨大幹旱。天氣太熱也嚴重影響了戶外人力勞動效率。

發展農業真的需要風調雨順,從這點看印度的自然條件比天朝差遠了

其次的問題也是熱帶農業一個大的問題,肥料,印度如果不大量使用化肥土地產出較低,如果大量使用化肥(提高到中國的水平),那裡的土地將迅速板結,這是個兩難問題。但解決這個兩難並不困難,方法就是在使用化肥的時候開展大規模水利工程,做到水肥配合,流水洗地以解決土地板結,當然同時還需要土地精細化平整機械化深耕,也就是所謂石油農業來支持。
但印度目前石油農業貌似搞得不太好,也沒有廣泛的農田水利工程,所以出現世界上降水最豐富的齊拉朋齊地區主要危機是乾旱,因為這裡基本沒有水利設施存在,有水存不下來。產量低就不足為奇了 。

一點淺見,靜待大神


印度的瘧疾使得統治者無法長期大量的動員勞動力來修築水利工程 具體見細菌槍炮鋼鐵

等等 印度有瘧疾?


自然條件是個雙刃劍,關鍵看人怎麼用

兩湖、蘇北,以前也是水患連連、年年洪澇,自然條件差不差?

——經過長期治水之後,現在這兩個地方都是糧倉

阿三因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極不均衡,常常是這副模樣

——雨季時澇死,旱季時乾死

但實際上只要好好修水利,把雨季的降水儲起來,留待旱季慢慢用,那麼就可以很好的緩解旱-澇這個死循環

——同樣是熱帶季風氣候,泰國越南這兩國就是聞名全球的大米出口國,這也得益於其相對完善的水利工程

——而阿三的水利工程,那真是……呵呵~

PS阿三其實也是大米出口大國,其大米產量跟泰、越兩國足以相提並論,並還坐過「第一大米出口國」的寶座

——但考慮到阿三那龐大的灌溉面積,居然還要跟泰、越這兩「小國」PK,可見阿三的農業產率得有多low~


現代農業更多的是建立在完善的水利系統和氮肥工業基礎上的種植業。

現代農業建立在四個基礎上,機械化,良種,灌溉系統,化肥農藥。

完善這四個基礎需要兩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技術。而另一方面,是經濟。

我國建國之後用了一個多五年計劃的時間搞定了灌溉,然後用了大概20年的時間搞定了化肥和農藥,又花了40年左右的時間搞定了良種,現在還在處理機械化的問題。

要知道,現代農業並不是把東西種下去收上來就算完事了。

你要有科學種植的技術並且有人把這些技術傳播推廣開。

你要有各種各樣的設備來實現你推廣的技術。

毫無疑問,完成上述兩點需要一大批起碼能認識字能聽懂話能看明白說明的農民。因為無論如何技術員都無法做到挨家挨戶的手把手教學,也無法保證在農民不知道如何操作設備的時候能立刻出現在農民面前進行教學。說明書和教學錄像才是技術推廣的主要渠道。

好了,我想說什麼現在都已經很清楚了。


必須要有金坷垃。


沒有金坷垃就不能吸收兩米下的氮磷鉀


推薦閱讀:

印度有龐大的人口和耕地,假如印度冒出個毛澤東或鄧小平當他們的領導人,印度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怎麼樣在國內聯繫印度經銷商買到易瑞沙,或者如果直接去印度買葯,應該怎麼買,能直接買到並帶回來嗎?
為什麼印巴分治後印度還有那麼多穆斯林而巴基斯坦沒有多少印度教徒?
如何評價印度試射重型火箭成功?
如何看待印裔美國人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居各亞洲後裔之冠?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