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道士下山裡的和尚如松?

道士下山中如松,一副道貌岸然,說話讓人琢磨不透的樣子。在周西宇要死的時候,他居然說:沒看見大家在吃飯嗎?完全不像個有悲憫心的和尚啊


先從問題描述裡面提到的「沒看見大家在吃飯嗎」說起吧。

寺廟裡有一條基本戒律是,進了齋堂要止語。天大的事也要等出了齋堂再說。因為吃飯也是一種修行,基本的吃飯睡覺都要左顧右盼、不肯清凈的話,那麼這個人在其他地方也不得安穩。很多去寺廟旅遊的人去齋堂吃飯,經常嘰嘰喳喳。這個好吃,那個好吃,哎呀這是什麼呀也能做菜。甚至自己一個人也能嘰喳起來,誒?這個菜我不要,那個菜看起來不好吃,這都是啥,唉。

有人會說了,周西宇都要死了,生死大事,難道就不能通融一下嗎?吃飯這種事難道就比別人的生死重要嗎?

不是重不重要的問題。你以為何安下背著周西宇進到齋堂里喊的是生死大事,不,他們喊的,是我執。

何安下要讓周西宇好好走,好!好!走!

但是如松當頭就潑了一瓢冷水,什麼好好走,分明是放不下,執著於生,執著於死。這種執念跟在吃飯時講話的執念沒什麼兩樣。佛教對待生死,很平淡,跟世俗人的生死事大的理念不一樣,他們最不看重的就是生死。在影片中如松說的很明白,「生生死死,無非就是花開花落,能看到這個,還有什麼不快樂呢?」

但是周西宇的我執比較厲害,死前還想見基友。在道觀靜心數十年,仍然看不開,周西宇也算高境界了。很多人就是這一念之執,不得解脫。關鍵是,給你見了你就解脫了嗎?是不是還要回憶前塵,甚至要跟人家一起走,再續前緣啊。對於執念最好的方法不是滿足,因為執念永遠不會滿足,這個執念沒了還有下一個執念,只能破。

所以如松跟他說:你真的沒見到嗎?

周西宇懂了,所以走了。何安下沒懂,因為他面對的,從來都不是生死。何安下面對的,是選擇,選擇之後的心不安。

他每次去找如松的時候,如松都讓他先靜下來。最明顯的一次是何安下跟王香凝啥啥啥了之後,去找如松,如松讓他先坐下,調勻呼吸,慢慢說。這個並不是說何安下打擾到了如松和尚修行,而是任何人在急躁中,都難免迷失本心,靜下來,能讓你真正看到事實本來面目。

何安下面對的選擇都是兩難,無論他殺不殺玉珍和道融,給不給王香凝借種,心裡都會後悔。這種後悔跟周西宇接不接任太極門掌門的選擇一樣,但是周西宇選擇了逃避,這是他跟何安下的區別,所以周西宇不是何安下的真師父,何安下的師父最終選擇了查老闆,甚至也不是查老闆,而是一個心性。

率真

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率真,兩難選擇,該做選擇也得做,做完就放下。查老闆就是這樣,我要報仇我不要演戲,警察局長的面子我也砸,你彭乾吾沒殺周西宇你兒子殺的,我就殺你兒子不殺你。何安下下山的原因是他的心安不下,在查老闆和如松這兒他找到了安心的方法,就是率真,能拿能放,得大自在。

在何安下與如松的蓮池幻境談話中,何安下已經見到了他的本心,他在幫與不幫王香凝的問題上直接說出自己的選擇,我想幫她。只是這時他還有一絲疑慮。

但這點疑慮在如松的大笑中煙消雲散。在懂的人面前,如松無需說很多話,一個動作就能表達很多意思。只是在我執的人眼中,太多迷障。


首先,道士下山這部電影把傳達佛理,禪意都交給了如松和尚。不是說這樣不可以。但是作為陳凱歌導演來說,借電影抒發自己的情懷非要用這種單調的方式嗎?想必大家討厭如松也是因為這個形象不真實,故弄玄虛之感太強。

其次,王學圻老師作為老演員,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表演模式。普通大多數內地的老演技派一樣,基本上在電影里一出現,並不能帶給人新鮮感。往往大家就是看到了個熟臉而已,並不會特別在意他塑造的人物。

最後,可能是被思聰老公點過名,所以大家覺得老和尚是花和尚。。。


如松和尚塑造得挺好的,乍看的時候我覺得他一副兇相,根本不像得道高僧,後來多看了幾遍,就了解到電影中的如松和尚的地位作用了。

如松和尚不是超然物外的高僧,而是深處世俗,普渡眾生的大和尚,他是方丈,管很多事情,不僅管廟裡的,還管廟外的,有點宗教領袖的意思。

一出場是何安下殺人後心慌慌不擇路到處跪拜求心安,誤入明光寺,如松帶著鞭子來。為什麼他帶著鞭子?因為義莊送來了消息,湖上剛死了一對男女,而有個神情驚惶渾身濕透的男人已經跑到大殿里來叩拜了,正常人一想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死了人,和尚要誦經超度的,無人認領的枉死之屍更是如此,義莊是國家的,政府的,寺廟也要為國家、政府服務,大和尚還是要參與政務管理的,他帶著一身官氣恰恰好,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權威。但他同時是一個高僧,帶鞭子懲戒,見何安下有悔意就放過了他沒有報官,大和尚自己是有慈悲心的。

但是何安下並沒有悔悟,何安下反省七日,最後昏倒前,是山裡的羅隱師父對著他揮拂塵,私以為這個設定極好,畢竟大和尚半路而來,不可能三兩句話,就能超越了何安下20年所受的教誨。但是他的做法、教誨,卻博得了何安下的好感,在何安下看來,就是「雖然不知道你牛在什麼地方,但我知道你牛逼」。所以即使如松沒有幫助何安下解決第一個困惑,後面遇到困難,何安下還是跑到如松那裡求助了。

再說吃飯那裡,周西宇身上三個透明的血窟窿大家都看得見,是救不活的,在如松眼裡,那就是一具死屍,那麼,為了一具死屍咋咋呼呼幹嘛?關鍵是,越慌亂越不能冷靜處理,如松的淡定,也是在思索吧。


大多數人是不喜歡和尚的,不管是讓人非議六根不凈的胖和尚釋永信,還是優柔寡斷不明是非的美和尚唐僧,還是拋妻棄子長亭外古道邊放草連天的佛學大師弘一法師。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不喜歡甚至討厭他們的,不僅僅是道士下山裡的和尚。只不過這個和尚把吃飯放在了拯救主人公前面了,我們就更加討厭他了。

唯一給我們留下比較好的印象的還就是從基層中來到基層中去的親民瘋和尚濟公了。

所以這道題換種說法其實是我們為什麼討厭和尚。

首先,超然脫俗,是給人一種裝逼的行為,不僅是佛家的超然,平時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超然「也會被看成裝逼。

例如同事遞給你一支煙,你微微一笑說不了,戒了。

同事說,牛,打死我都戒不了,佩服你,其實心裡想的是這人太裝了。

就算他真的發現你戒了,他還是會想:這人不可交,煙都能戒,啥事辦不出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那回到問題中,為什麼他對人命關天的事都不著急,而更在乎吃飯?

這其實是佛家思想與平常人的世界觀不同所造成的誤會。

首先,一個人的生死,是一個人的因緣,就算我干涉也改變不了命運,同時你種下了因,必然要承受所帶來的果,我可以幫你在臨死的時候不會含恨而終,讓你見到你想見的人,這是我能做的,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命運,你的生死也不是我的責任,電影的大圓滿結局也不是我的責任。

慈悲不是爛好人。

第二,佛家的生死觀是跟平常人不一樣的,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在沒有開悟成佛之前,生生死死輪迴不息,只有通過修行,才能擺脫六道輪迴,脫離苦難,所以在佛家眼裡你死了,只不過是你這一段的苦難結束下一段的苦難開始而已,在他們眼裡你死我死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所以,其實就算你指著鼻子對電影里這個大和尚說:老子就是討厭你,你煩透了。

或者你拿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要砍了他的頭當球踢當馬桶坐。

我想他的反映依舊是一樣的:沒看見大家在吃飯嘛?


禪宗和尚就是這個樣子,不講慈悲,他們對沒有悟的人就是各種鄙視,侮辱,打罵。一旦他們印證你悟了,就會跟你互相吹捧,爽的不得了。


看著他讓我想起《劍雨》里的那個太監,表情並無什麼差別。


因為他俯視了所有人?


裝逼犯總是讓人討厭


小說的角色設定應該是有證量的大和尚,生死之事在人家眼裡不過因果,妄想,凡夫過家家


我拍個電影叫《神僧入世》,你看完以後肯定也會覺得「特么牛鼻子怎麼這熊樣真討厭人」


你用入世的眼光看待出世的和尚當然覺得他討厭。施主啊!你著相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姜文在《造夢者》節目里對自己拍攝一步之遙的「評價」?
你認為國內演技好的男演員都有誰?
如何評價電影《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哪裡錯了嗎?
如何評價張晉在《殺破狼2》中的表演?

TAG:影視評論 | 道士下山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