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的「風」字是不是有交配的意思?

台灣國立大學中國文學史的老師是這樣說的。如果不是,『國風』中的『風』字,是什麼意思呢?


單就「風」字來講,它確實有「牝牡相誘」的意思。(簡單的說牝牡就是公母的意思)比如《左傳 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為是風馬牛不相及。「唐朝學者孔穎達疏引東漢服虔:」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但是風的這個義項在古文中並不常見,所以在王力先生(語言學大家)的古漢語詞典中只把這個義項列為備考。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風馬牛不相及的風應解釋為」走失「,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走失的牛馬都不能到達「。當然這也是有依據的,」走失,奔逸「是風比較常見的義項。如《書 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我個人是比較贊同這個說法的。

《詩經》中「國風」的「風」的意思,歷來解釋都有很多種,說法不一。但是」交配」這個意思,我認為是不可能的。這裡姑且列舉幾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我們知道,詩經是上古的書,經歷過戰亂和焚書坑儒之後,其原本已不可考。漢代有四家詩的說法, 齊詩,魯詩,韓詩和毛詩。

  三家詩均為今文詩學(今文經學的一支),即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時稱今文)記錄,而沒有先秦的古文舊本的詩學。秦火(焚書坑儒)以後,許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傳,而《詩經》以其口耳相傳、易於記誦的特點,得以保存,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了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興盛一時。

  「毛詩」晚出,卻屬古文詩學:「毛詩」相傳為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據稱其學出於孔子弟子子夏(宋以後一般認為為偽托)。「毛詩」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學官,但在民間廣泛傳授,並最終壓倒了三家詩,東漢時始盛行於世,當時的大學者鄭眾、賈逵、馬融、鄭玄都治毛詩。三家詩自魏晉後即無傳者,並最終先後亡佚-而毛詩獨盛。

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毛詩傳《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種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方法。孔穎達在《毛詩正義》(卷一)中是這樣解釋的:「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

鄭樵云:「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序》)

風,即國風,是各地的民歌,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比較常見的篇目如《關雎》、《蒹葭》、《氓》、《七月》等。

這裡我們可以把風作為一種分類的總稱,大意就是指那些各國民間的民謠民歌,反應當時當地的風俗,具有教化和諷諫的作用。

風字本身,就有「教化」的意思。《尚書 說命》篇下「王曰,嗚呼!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

風也有風俗,風土的意思。《荀子 樂論》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我認為,在詩經中的風,它是作為一種分類的名稱存在的,並且是基於其本身的「教化」「風土」含義而來的。

ps:昨天看到這個題就想答一下,今天翻了翻字典和阮元本十三經註疏里詩經註疏(毛傳 唐孔穎達疏)的部分,試試看能不能說的比較清楚。基本是自己手打的,如有疏漏或是不嚴謹之處,請各位知友批評指正。書名和篇章之間的間隔號打不出來,大家將就看吧,能懂就行。


.

「國風」是漢學訛言

¨¨¨¨¨¨¨¨¨¨¨¨¨¨¨¨¨¨¨¨¨¨¨¨¨¨¨

周代一百多個諸侯國,只有四個稱「國」,其他皆稱「邦」。四國加首都合稱「中國」。

殷商四國,即康國(都浚城)、管國(都邶城)、霍國(都鄘城)、蔡國(都崗城)。

武王滅商分封康叔、管叔、霍叔、蔡叔四個兄弟,東南西北四面圍監武庚的朝歌。

四監中管、霍、蔡三監是武庚的姑父,是帝乙嫁兩個妹妹於西伯所生,因不滿武王重用

太姒之子,夥同侄子武庚叛亂。康侯向周公告密,並率康二師助周公救亂。

而《詩經》中的《邶風》、《鄘風》純屬漢武五經博士瞎編輯,我吳氏先人季札於(襄

公二十九年)訪問魯國時曽觀摩周樂,但魯哀公左史姬丘明的《春秋左傳》被漢人篡改,

公然杜撰出《邶風》、《鄘風》、《魏風》。

吳公子札來聘①。……請觀於周樂②。使工為之歌《周南》、 《召南》③,曰:「美哉!始基之矣(4),猶未也,然則勤而不怨矣(5)。」邶 為之歌《邶》、《庸》、《衛》(6),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 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7),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8)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9),曰:「美哉! 其細已甚(10),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 》,曰:「美哉, 泱泱乎(11)!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12)?國未可量也。」為之 歌《豳》(13),曰:「美哉,盪乎(14)!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15)?」為 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16)。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 舊乎!」為之歌《魏》(17),曰:「美哉,風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19); 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20),曰:「思深哉!其有陶唐 氏之遺民乎(21)?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22),誰能若是?」為 . 之歌《陳》(23),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26)!

   為之歌《小雅》(26),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 I 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27)!」為之歌《大雅》,曰(28):「廣哉!熙 熙乎(29)!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 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32);遷而不淫,復 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33);用而不匾,廣而不宣;施而不費, 取而不貪;處而不底(34),行而不流。五聲和(35),八風平(36);節有度(37), 守有序(38)。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簫》、《南龠》者(39),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 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陬 》者(41), 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42),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42), 曰:「美哉!勤而不德(44)。非禹,其誰能修之(45)!」見舞《陬簫》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47),如地之無不載也!雖 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注釋】 ①.吳公子札:即季札,吳王壽夢的小兒子。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不要想太多,這種古文的意向不是幾個人說出來就定下來的,這種東西需要學界的共識。

這位教授表達觀點我贊同,但是請他拿出自己的證明過程,是否嚴謹是否資料足夠支撐這個推論?提出奇思異想的觀點在科學界還是考古界還是文學界等等都很常見,但是經歷住時間檢驗的又有多少。

而且,即使風真的代表交配的含義,那肯定也是在某一語境下的應用,不可能看到風就是交配吧?舉個例子,去勢 的勢是指切除陽具,那你讓人多勢眾,勢力,勢利這一票詞語何以自處?

所以對於這種觀點,如果不能給出嚴謹的論述過程,基本可以笑笑就過了。而且,建議對於這種奇思異想,多參考下學界的觀點,然後再推出自己的思考。

ps 說句題外話,之前香港有人認為蠟燭作為一種意象,是暗示男性生殖器╯﹏╰

彩蛋: 何當共剪西窗燭

西窗做錯了什麼……


風姿綽約,風土人情,民風淳樸,有上古遺風,………………………細思捧腹


1.民風,風俗

2.一種文體,所謂「化偃一國謂之風」(《文心雕龍·頌贊》)

3.丟失,風馬牛不相及

1為本源,2由1衍生,3與詩經無關。想要理解這個問題建議題主好好讀一讀詩經,了解其產生背景及時代特點。當你達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時候,答案對你而已,只不過聊聊空文而已。


認為這個風, 是指裡面大量的愛情篇章 覺得還是有根據的。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詩經中的玉文化?
《詩經》我們應該讀懂什麼,應該了解到什麼程度?
怎樣解釋詩經的賦、比、興?
《詩經·大雅·生民》中「后稷呱矣」是什麼意思?

TAG:中國古代文學 | 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