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師職業的技術含量高嗎?

有觀點認為中學老師(初中和高中)和小學的技術含量不高,比如大部分小學老師對中學內容不熟悉,大部分初中老師對高中內容不熟悉,大部分高中老師對大學內容不熟悉。這樣體現的是老師的知識量和知識廣度。通俗講來大部分老師除了所教的課本知識外其他知識很匱乏的。而且也有觀點認為小學和中學的知識總量和難度不是很大,認為教師這個職業的技術含量不是很大,也有說教師這個職業混日子的不少,有部分教師不積極研究問題,從步入教師行業的第一天到退休除了年齡增長了其他方面沒有增長。等等

反方觀點認為,知道做題與教學生知識是兩回事,教好學生要學習的知識很多,比如心理學,如何與學生溝通,發現孩子的問題,寫出優秀的教案,上課對重難點內容的把握,上課的藝術,如何吸引學生學習等等

那麼,教師這個職業是否是一個技術含量高的職業?為什麼?

優秀教師要具備哪些品質?

最初回答這個問題的有位作為電氣工程師的答主是這麼回答的(大意是這樣,但後來答主把自己的答案刪除了)

該工程師的觀點是說,教師這個職業提技術含量的這個命題本身是錯誤的。在評論區有反駁的觀點說特級教師培訓學生參加化學競賽,對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知識都要有系統的了解和深入研究才能培訓好學生在競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工程師舉例說曾經有化學相關事宜請教過化學特級教師,除了得到沒有價值的廢話外沒有任何收益。並指出用於競賽方面的知識和用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知識不在一個層面上,最後說了句再優秀的教師的技術在工程師面前連學徒都不如。

但該工程師對教師的社會作用給予了肯定。


謝邀~

是的。做好一個老師是非常需要實力和技術的。

我在知乎上開本科專業選擇的Live,在哈佛大學的實驗室帶博士,給本科學生上過課,監護兩個朋友的孩子在美國上中學,自己三歲的寶寶在我們自家的農場幼兒園上學——而我就是小朋友們的Thomas老師。

有個的本科學生結課之後寫郵件感謝我——Thanks for being such a great TA this semester. I feel like you"re easily one of the best TA"s I"ve had because I felt like you really cared about us and our learning experience. You were great!

這封郵件雖簡短,但是卻給了我很多鼓勵,因為在帶這個班的時候,我正在忙博士畢業以及一篇Science論文的提交,那個學期我同時幹了多少事情我已經記不清了。我只記得我的博士論文有700多頁,這麼多意味著什麼,讀過博士的人都懂。說實話,我那個時候能花在這幫(不太爭氣的)本科生身上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還是盡我所能幫助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學期結束以後,幾乎每一個學生都給我寫了一封感謝信,有的長有的短,但是看了都很讓人受到鼓舞。你問我我的方法是什麼?簡單的答案是:我的實力,我的耐心和我的關心。

我們家有一個被認為是「問題兒童」的初中生,他的媽媽喊他20遍也喊不動他去寫作業,我只需要一遍,他就很配合地坐下動筆了。你問我我的方法是什麼,簡單的答案是:我的實力、對孩子的尊重和對孩子需求的體察。

在我們的農場幼兒園上,雖然我們聘請的每一位老師都是有學問有經驗有愛心的好老師,但是如果孩子哭得停不下來,大家往往都還得找到我幫忙。在幼兒園裡,我和我夫人都有辦法讓孩子停止哭聲(孩子們最喜歡我們倆),但是只有我能讓他們哭完之後快速地「High」起來。你問我我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其實我也說不太上來,因為每個孩子都很獨特,而我的方法就是沒有方法。我充滿活力,我也很會找樂子,很多時候我隨便想個點子陪孩子們鬧一鬧他們就會開心得合不攏嘴。在這些快樂積極的互動過程中,孩子們更容易學會情緒調控,更容易提升心理韌性,也變得更加積極和陽光。

如果朋友們看了以上這些小例子,大概就會明白我為什麼願意做一個老師了,我喜歡、擅長、並且享受這件事情。我知道能做到這個檔次的老師非常少見,我在過去的教育經歷當中從未見到一位能夠真正啟發我人生的老師,哪怕我的老師們都已經非常知名也非常優秀了。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的父母都覺得他們的博士後兒子去當一個幼兒園阿舅(老師)是件挺沒有面子的事情,但是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為過,而我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很羨慕我,事實上我知道我在做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三歲看老,為什麼一定要等到為時已晚才明白老師的重要性呢?

一個老師他做過多少題,寫過多少字,讀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思考過多少問題,包括打過多少遊戲,見過多少世面,擁有多少正能量,能拿出多少愛心和責任心——這些東西,都算在一個老師的實力裡面。

作為一個阿舅我很快樂,但是我也遠不止於此。你問我教師算不算高技術含量的職業,我會肯定的告訴你,好教師絕對算。


教師的技術含量不在於課堂上教了什麼,而在於怎麼教

具體一點說,教師在上課的之前要認真思考的三個問題就是:我這節課要講什麼內容?我要讓學生做什麼事情?這節課能夠讓學生學到什麼?

到了上課的環節則是要想清楚:我要說什麼話?要讓學生回答什麼問題?如果學生回答出來,我如何應對,如果回答不出來,我如何應對,如果學生領會錯了我的意思答非所問,我怎麼才能把他引導回我的問題上來?或者學生知道大概意思,但是語言表達不準確,我怎麼鼓勵和引導他組織語言說完整?如果學生問題回答對了,但是中間有一些小的錯誤,我是不是要單獨拎出來強調糾正?

我需要考慮如何制定學生在這節課乃至這學期的學習活動計劃,寫哪些作業?做哪些實驗?做這些作業和實驗的目的在什麼地方?如果學生的哪項作業錯誤率較高,可能是哪裡的知識點和技能樹出了偏差?我需要如何進行修正?

這些都是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考量的。

以上的很多工作教參上會有指導意見,但是大家都有過體會,完全跟著教參走的老師上課是種什麼樣的體驗,而獨立備課的老師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教師的工作你覺得有技術含量嗎?


一晚上收穫這麼多贊真是好惶恐啊( ̄▽ ̄)/

我特別樂於看到評論底下出現很多朋友自己的想法,包括其他的解法,對估算價值乃至對教學大綱的思考。因為大多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都經歷過,考慮過。所以和大家探討是很高興的。

其實我們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數學教材特別注重解題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學生用精算或者評論底下的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想,教材上的許多例題,本質上都只是一個載體,教材編寫者是為了講估算,才編的這道題。而不是先有了這道題,然後非要大家去估算。有時候我們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質疑,去探索,去思考,去推理,去發現,去驗證,去感悟。

至於小學階段估算的價值,我就不妄談了。可以另起一個問題了哈哈。

你看,當小學老師還是要技術含量的吧,一個例題的一個思路,都有這麼多可以討論的地方。其實我的這個設計並不一定好,我相信有經驗的老師一定是有更好的設計的。這之間差的,就是技術吧。

以下為原答案。(我不會分割……)

是。

很多人認為只要會做小學題目,就能教小學,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理論上的東西其他答主說得很好了,我舉個例子來說一說。

這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道題目,怎麼樣,看上去很容易吧。只要用221+239=460>441,再答坐不下,就可以了,對吧。

然而這道題出現在學生還未完全學習三位數加三位數,只學習了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學生還沒學習221+239怎麼算。當然基礎不錯的同學大多數已經會算了,但是,這不是教材上的解法,也不是老師上課時要重點教授的解法。

教材上要求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教材上的解法是這樣的,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但是,我們面對的是剛上三年級的小朋友啊。小朋友們最後雲里霧裡啊。我也滿是挫敗感地出了教室。最後我只能求助於人,和同事們討論來討論去,也沒個所以然來。最後問了一個我特崇拜的專家,他給了我這樣的答案。

我自己的思路是理清了,但要引導學生理解並掌握這種方法比我想像中要難。於是我開始思考怎麼設計教學。

對,理解、掌握這種解法是知識與能力這個目標的範疇之內的,怎樣去探索發現以及往後靈活運用這種方法是屬於過程與方法的範疇,最後體會這種方法的靈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其實後者真的是很難實現的。

備課到這個份上了,我還需要進一步地明確重難點,設計教學流程。這還僅僅只是在新授部分的教學設計層面。

為了更直觀一些,又引入了線段圖。

我要讓一群三年級注意力保持不了二十來分鐘的孩子,牢牢地跟著我思考,這一節沒有什麼趣味性的數學課,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還有課堂組織、語言組織等等方面的東西需要考量。

就這麼上下來,效果也只是差強人意。

這還只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材里的一個小小內容。

所以我是真的覺得技術含量挺高的。因為我知道什麼樣的課才是一節好課,什麼樣的老師才是無愧於心的老師。

感覺像是分享了一篇自己的課例哈哈,知乎上向來藏龍卧虎,我小菜鳥一隻,希望前輩同仁們多指點。


肯定是。

如果比較知識的儲備量,教師肯定比不上本專業的研究生。

但是大多數研究生不知道怎麼教這些知識,讓不懂的人理解。

所以才需要掌握教育方法的老師。

本科時候有兩次專業課,教授讓他帶的研究生跟我們上課,據說是教學實習。兩個都是全程念ppt念完3節課,頭都沒抬過看我們一眼,板書一個字沒寫。所以我們這些師範專業的學弟學妹從頭到尾批判人家的教學方法,導致沒聽課……不過不要緊,課後看ppt就補回來了,還不用1節課的時間。

所以,如果只是簡單的講授知識,那還需要老師幹什麼,自己看效率還高。

我的一個學生這個假期補課,一開始找名校的本科生一對一,聽了兩節課說完全聽不懂,讓父母換成研究生。父母來問我的意見,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找在校老師?」他們說「老師太貴啦請不起!」

為什麼老師的收費比研究生還高?很明顯是因為老師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教懂你知識啊~

現在我工作的地區的教師課堂教學比賽,都有一個環節,上完課後立刻隨機選擇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該節課知識的測試,學生的測試合格率占教師比賽得分的比率越來越高,基本上可以一票否決。所以管你上課多麼熱鬧手段多麼新穎課堂氣氛多麼活躍,學生沒聽懂沒記住都是白搭。

但是我對題主說的「比如大部分小學老師對中學內容不熟悉,大部分初中老師對高中內容不熟悉」這部分話不同意。我相信只要是師範專業的學生,肯定是把所有知識都學習過了,只是由於工作的對象不同,導致涉及到的知識和教法不一樣而已。

你讓我這個高中老師去教小學生初中生,知識方面絕對沒有問題,但是我無法想像自己面對聒噪的小學生和叛逆的初中生會怎麼樣爆發……因為我的教學技能訓練一直是針對高中生的。

所以~「術業有專攻」。


教師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職業,但是除了極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的從業者都不可能在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就完全達到這個職業要求的技術標準。這一點,我想知乎上開過Live的朋友最能明白你有可能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把這些知識系統地、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卻是另外一種更需要鍛煉的東西。尤其是,當這個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了每天的常規時,你還要考慮到受眾的性格、整體氛圍、紀律、遲到早退、叛逆情緒、自尊自卑、習得性無助甚至家庭矛盾等等等等。

所以,一個數學家去教小學,最終的效果未必能高於一個優秀的專科師範畢業生;除非他在師範技能上也用些力氣下點功夫。也許這樣說會得罪知乎上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但是大家都能看見:在知乎上有很多各行各業專業人士寫的答案有時候拿不到多少贊同。我們可以說逛知乎的人懶得動腦筋看艱深的東西,或者那個專業很冷門……

但是,逛知乎的人在教室里也不會忽然變成另外一種人;而如果我們不開數學這門功課,那它一輩子都是冷門的。更何況知乎上也有把高深的問題用很有趣的答案呈現給大家、最終被封神的人,這些人如果做老師,就是最有天分的那部分。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遇到過把某一門你本來不喜歡的功課講得讓你心生歡喜的人,這就是技術上達到很高水平的老師了。

和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一樣,教師行業絕大多數從業者都是普通人,如果你沒有一路工作一路學習的心態,那麼也許直到退休,你都未必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專業水平,只能說隨著大流完成基本教學任務

同時,我要糾正一下問題描述中的一些內容:並不是初中老師對高中的知識不熟悉,而是初中老師對高中的知識體系不熟悉。換句話說,一個初中物理老師,他肯定懂得高中物理的內容,但是如果不經過專門的備課和培訓,他無法對高中生進行授課。因為他不知道高中的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也不知道高中階段的重難點和高中階段學生的學情與心理特點。

就像知乎上很多朋友英語都不錯,但不代表你們可以去教授小朋友入門英語。你那完整而龐大的語法架構和知識體系,對小朋友而言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你得蹦蹦跳跳地教他們「雙胞胎的e出現,就要讀作【i:】」。同時面帶親和的微笑,露出你鋥光瓦亮的大白牙~


教師這個職業很尷尬,因為入職需求始終是不斷變化的,而且不同地區的需求也是天壤之別。有可能經濟發達區域的小學教師要求211或985畢業碩士,而貧窮地區的高校也只敢把入職要求定為普通院校本科。

因此,當老師即可能是最需要技術含量的職業,同時也可能是對技術含量要求最低的職業。由於是事業單位,只要不幹出格的事情,庸才和天才教師都可能順利完成職業生涯,而職業生涯軌跡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也許把題目改為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是否需要技術含量。

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你需要許多

1. 略高於平均水平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及數學能力,因為很可能在外語課上會遇到歷史問題,在解釋數學題時需要你的語文功底。

2. 教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教學技巧,以及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的能力

2. 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這個不用多說

3. 夠紮實,而且成系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技能

4. 信息獲取和新理論知識更新能力

5 . 多媒體資料獲取和製作能力,

6. 有效的人際溝通技巧

7. 危機處理能力

8. 組織管理能力

9. 一顆童心

10 一份責任感

11 高於平均水平以上道德感

12. 不盲從的思辨意識

13. 強大的抗壓能力

14 即使窮死了也不會輕易辭職的迂腐勁頭

15 正常的審美能力

借用一個著名醫生的墓志銘就是:一個好老師應該學會有時去講解,不時去引導,總是去鼓勵。如何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必須是技術活


@馬伯庸 發過一條微博:

一位律師和我展開了激烈辯論: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究竟是律師還是作家先失業?我說當然是律師啊,比起變化多端的文字修辭,法律和證據無非是一系列嚴謹的邏輯判斷,如果AI足夠強大,控訴雙方只消把證據轉變成一系列參數輸入機器,它就會做出公正裁判。律師朋友說:那好,請問轉變這事誰來做呢?

作家的工作是創造,永遠不會被取代;律師的工作是運用和解釋,的確有可能被技術取代。但如果運用知識的律師會被取代,那麼恐怕傳播知識的老師會更早被取代。

新技術的出現、成熟和推廣會誕生一些新崗位,也會取代更多的舊崗位。例如公交卡的出現讓售票員下崗了;語音識別技術的日益成熟讓速記員感到了威脅。那麼老師這種崗位會不會也被新技術取代呢?

教育領域早有大量新技術湧入,它們正緩慢地改變著教育的生態。七八十年代,漂亮的板書和洪亮的嗓音是老師的必備能力。今天有了PPT、白班和麥克風,漂亮的板書和洪亮的嗓音已經不再是老師的「基本配置」,反而成了「高端配置」。以前板書不好看的應聘者很難被看中,現在是不會用電腦的人很難被看中。技術的進步還誕生了維基百科、可汗學院、名校公開課、微課等好東西,讓師資薄弱的地區和無法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可以通過網線學習。互聯網正逐漸使學習成為一件沒有門檻的事。這不由地讓人思考一個問題:還有必要保有那麼大基數的教師嗎?如果軟硬體水平再提升幾代,讓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足夠普及,那麼理論上每門學科只需要保留幾名至幾十名全國最優秀的教師,讓他們錄製最優秀的課,通過網路給全國學生放,不比放任不合格教師和菜鳥教師來講好嗎?而且全國各地區無論貧富,每一代學生看同樣的課,不就保證了教育的一致性和公平性了嗎?如今直播技術已經普及到了每一部手機,在網路上授課的人都未必需要是有證的教師,任何一個在某學科、某領域,甚至某單個知識點上有研究的人都可以授課。教授可以、白領可以、農民也可以、小學生也可以。還有必要保有那麼大基數的教師嗎?

如果人們(包括老師自己)把教師的技術含量等同於「知識總量」,那麼教師這一崗位就是可以被取代的。但事實上,在互聯網教育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電視、廣播和函授等形式的遠程教育,可從來沒有人認為看電視學習比上課學習更好,也沒人認同知識越豐富的教師就是越好的教師。古代讀書人在熟記書本之後還是要不遠千里找名師遊學,也說明課堂面授具有無法被科技代替之處,這才是教師真正的「技術」。

那麼教師真正的技術是什麼呢?先來看兩片初高中課本收錄的《論語》選段:

1《公冶長》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日;『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衛國大夫孔圉謚號文,這是單純的「知識」,孔子教和我來教都沒差。但當學生問為何他的謚號是文時,孔子的回答就不是「知識」,而是「解讀」。孔子的回答是基於他對孔文子的了解和對謚號的理解,換個人來教絕不會相同。大而廣之,一首詩歌、一篇文章,如果只教它們本身,那就是教

「知識」,但如果是鑒賞詩歌、文章的內涵與技巧等,那麼一百個老師能上出一百種不同的課。只要有差異,那麼不同的課就有對錯高下之分了。課的差異就是技術的差異。

《侍坐章》中孔子並沒有傳授知識,甚至沒有當堂對每個學生的回答做出回應。但沒人會否認這也是一堂課,一堂關於人生理想的課。尤其我們要注意孔子對子路的哂,對曾皙的認同。人生志向本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那為何孔子會有不同的評價?不僅與兩人的回答有關,更與兩人的性格有關。孔子用同一個問題測試了不同的學生,並且根據學生的特質給予了不同的反饋。這就是差異化教育,是因材施教。我們能想像,換一百個老師會做出一百種反饋。如果僅看知識量,那麼當代的教師幾乎人人都超過孔子,但為何我們還要學孔子。因為孔子的教育體現的不只是的「知識」,而是「技術」。更重要的是,孔子這種課是無法用高科技代替的。網課無法實現課堂觀察和即時互動。教師(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是建立在師生不斷互動的基礎上的,教師一旦得不到學生的反饋,下一步的教學就必然喪失了針對性。所以再好的教師,再先進的現代技術,也無法取代當面授課的教師。

安西教練怎麼教櫻木中投的?安西是在教知識嗎?背後有沒有厲害的教育教學技術?安西教別人會用同樣的方法嗎?回顧安西教練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分為三個流程:制定計劃,親自示範,即時糾錯。一個月兩萬次跳投換了角田估計抗不下來,換了流川又難度太低,所以這個訓練計劃是為櫻木度身定做的,裡面既有基於籃球科學的「知識」,又有基於櫻木特質「技術」。親身示範可以歸入知識,是可以被替代的。但糾錯就是純技術了,不同老師的指導絕不會相同,而且難用高科技來代替。

所以,教師的「知識」是隨時可以被代替的,但教師的講解、示範、互動、糾錯是難以替代的,背後體現的就是真正的「技術」。

在這學期期末的校本培訓上,坐我邊上的教研組長問我:「你覺得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是學生在別的課上學不到必須在語文課上學的?」我略一思索回答:「閱讀與表達?」組長不置可否地。巧的是,第二天參加區里的假期培訓,主講老師也提到這個話題。她認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要實現這四點,知識和技術缺一不可。教什麼是知識,怎麼教是技術。理論上,老師的技術應該集中體現在課堂上。遺憾的是,如今老師們的技術,主要集中在考卷上。


又是一個N久突然開始火的問題,說實話,按照你這標準,好像沒幾個職業技術含量高。

很多人最喜歡把某種職業的高度與學歷和知識難度掛鉤,這在其他行業比如醫生、工程師上可能還行得通,但放到老師身上就絕對不合適。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市區教師圈曾經來過一個博士,貌似是生物工程的,然後理所應當的去教了一所重點高中的生物,不管從教育局、校長、學生、老師,都對他寄予厚望,但事實證明,最後結果凄慘,他教學速度奇快,學生完全跟不上進度,因為在他眼裡,那些題目和內容實在太小兒科了,完全不值得深講。

這是新老師的普遍錯誤,但在他這裡又被進一步放大了。

所以,老師這個職業不是學歷高低的問題,而是你是否能將所懂的東西好好轉達給學生的問題。

而且,如果說學識、經歷高就能當老師,那為啥還那麼多家長跑來跟我說:「老師,我真的管不了他了。。。」

如果老師這個職業只是個拿了錢上完課,下課隨便說教,強制灌輸成人的理念就完事,那倒真的是簡單,那還要學校幹嘛,直接在家用Mooc、網上視頻教學,中午回家家長洗洗腦就好了唄。

至於混日子,這句話太搞笑了,你跟我說哪個職業沒有混日子的人?

只要一個人不想再提高,不想再升職加薪,不想再學習和提高,那都是在混日子。

最後,混日子的人肯定沒努力的人成長的快,所以才有好老師出現啊!!


從別人口袋裡掏錢,和往別人腦袋裡裝知識,都是技術活。


這個題目本身沒有什麼意思。但是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去年做了半學期大一微觀經濟學助教。由於學的曼昆那本書實在太簡單,並不知道如何下手。我自認為教的好可以。今天某學生忽然給了我幾個tips,讓我感覺問題還是很大的。

我其實一開始覺得我還是蠻好的助教。比如:

在講供給的變化和供給量的變化時,舉了氣候對糧食供給的影響,並給學生普及了供求曲線的識別問題和用氣候做iv的估計方式。

在講求彈性的時候,給學生們做了對數需求的彈性求法,然後討論了一下計量裡邊對變數求對數的原因。

在講二級價格歧視的時候,普及了一些不對稱信息、契約和機制設計的知識。

等等等等。

最後的結果是,有的學生能接受,有的學生完全不能接受。說這是掉書袋,裝逼,或者至少聽不懂。而且和考試無關嘛。

我自認為是一個很擅長把問題講的簡單易懂的人,在和博士同學、老師的交流中也印證了這一點,所以我個人的講解能力應該是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講的內容上了。

我個人本來是一個教學方法無用論者,認為總是鑽研教學的人,離科研的一線太遠所以教不出什麼有趣的東西,而教師不過是一個引路人,教學方法不重要,重要是內容。

現在想想,這番道理對研究生是對的,但是對白紙一樣的本科生就白瞎。

我記得鄧布利多說過一句話,孩子不知道成年人是怎麼想的是可以原諒的,但成年人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就不可饒恕了,因為每個人都都曾經是孩子。對大一的小孩,一個是要記得你當時是何等懵懵懂懂,一個是千萬不要想著能進這個學校都是當地高考的尖子之類的,再低估也不為過。因為即使都是高考的尖子,差別也還是很大的,而正因為都是尖子,所以智商完全沒有問題,這兩條決定了你的目的是讓最差的人也能懂。

我反思一下,給大一新生講課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理論更加簡單而無可置疑。不要告訴他們什麼複雜的假設,什麼和現實不符合、有什麼缺點之類的東西,告訴他們非黑即白的道理(如,經濟學十原理哈哈哈),如果經濟學的任何問題都有兩隻手,那麼請把另一隻手藏起來。

(這裡有一個例子,他們學的長期成本函數是一個u形的,這個其實是有假設的,而且他們好像也不大懂包絡線是什麼,所以我用一個cd生產函數從頭到尾求了一下,還數值模擬了一下短期成本函數的曲線,把好多個疊加起來讓他們看到了長期成本函數的曲線是一條直線,然後告訴他們這是因為我這個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不變的,但是課本上那個是先遞減後遞增的。我自認為很負責,但是這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幫助,還是混亂,就不知道了)

2、重複機械的練習。讓我很傷心的是我們的學生很多求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大小的題都做不對,而我講課的時候因為太簡單所以隨便講了講就完了,因為本質上就是三角形面積,而對數需求求彈性的題,我講過之後他們應該算都不用算一眼就看出來,但還是有若干學生做不對。這顯然都是因為眼高手低。

說了半天,好像和高考之類的應試教育差不多了。所以好無趣。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

另外就是講課的時候也盡量做到按照一個邏輯講下去,我自己是發散的人,總是想到一個什麼東西就扯開去講(從我剛才的描述中你們也看到了),這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肯定是好的,但是對於白紙一樣的大一新生就完全是災難,最後直接迷失了。我覺得可能大一的老師更接近於高中到大學的過度時期、

應該說本科、碩士、博士三種學生,講課的方法和內容完全不同,能每周在這三種學生的教師角色之間切換,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大的技巧了。

不過今年這學期要講范里安,那個要難一些,而且小孩的微積分應該學的差不多了,所以要好一些。


word天吶

我都想笑了

必須是啊

當老師,要具備以下條件:

會電腦

會說話

會斷案

會溝通

會演講

會教課

會算賬

會社交

會諮詢

會偵探

會看人

能熬夜

能早起

能受氣

懂捨得

懂政治

懂娛樂

受得了忙

守得住閑

還要會伺候人

只要是在這個行業混幾年的

估計不成精

也已經看破紅塵了

你以為當老師這麼容易么

當老師 我們是玩命的!

玩命我們是認真的!


教師的技術含量有多高我說不清楚,但是教師是一個良心活。

我大學老師說過,隨便拉一個能達到二本線的高中畢業生,暑假培訓2個月,秋季開學就能到中小學當一名合格的教師。但是為什麼還有上四年大學,有的還有再加上三年的研究生,甚至有些學校開始招博士。

首先現在的教師考核制度很無奈,因為良心沒法拿出來稱,到底誰的良心重一點,誰的良心輕一點,誰沒有良心。所以教師的考核只能看你的普通話說的是否標準,是否能夠熟練操作電腦,再加上你教的學生成績好不好。

正因於此,教師隊伍參差不齊,一些媒體大肆放大一些教師隊伍中的老鼠屎;但是主流媒體宣揚的一些不顧親人死活也要去給學生上課的模範教師又會讓人覺得反感。

教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傳道,授業,解惑;解惑授業或許不難,但是怎樣是傳道,怎麼去傳道,傳什麼樣的道?這些問題在每年的教師考核中都沒有體現。

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教書匠)並不難,但是做一名優秀的教師真的不容易。

每個行業差不多都是這樣。


是。毫無疑問是。

先講故事。

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路一個叫冉求。

子路問孔子,我聽到一個好的道理就要去執行么?

孔子說別急,你先問問你爹和你大哥。

冉求也問孔子,說,那我聽到一個好的道理就要去執行么?

孔子說,對,應該立刻執行。

一邊OB的公西華問孔子,為啥他們的問題是一樣的,但是老闆你給的建議截然不同呢?

孔子說,過年了,老闆給你們發個紅包吧,祝你們新年快樂~

其實孔子說的是,子路和冉求兩個人性格不同,子路這個人性格莽撞,所以遇事要緩一緩,冉求這個人性子慢,遇事猶豫不決,所以要鼓勵他勇往直前。

這就是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最為人所稱道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什麼意思?因材施教就是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這本質上是一種高級定製服務

你得了解你的客戶,知道客戶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得定製一個方案,去讓學生儘可能的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出優秀的人格、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

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老師。從3歲進幼兒園到22歲大學畢業,一個人有1/4的人生是和老師一起度過的,一個好的老師,比一個LV的包,一個iphone要貴重多了,為好的教育花錢,真的很值。

我媽也是老師,教小學數學。

論解題能力,我比我媽強多了。我四年級就能做六年級的思考題,會教我媽做不會做的題目,但我媽仍然是比我好太多的老師,因為她能給孩子們講清楚解題的過程和思路。她知道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在哪裡遇到困難,哪裡容易犯錯誤。用她的話說,孩子皺個眉頭她就知道哪裡沒學懂。

她還拿自己的孩子當經驗包。她的職業生涯後期,吸收了非常多在我身上教育失敗的教訓,然後總結經驗,在教學工作中使用。所以儘管解題能力渣渣,但是她仍然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幾十年教學生涯里,每次都是最差的班給她,教幾年她就能教成年級最好的班。

這就是技術。

教師的技術是非常值錢的,你們可以去看一下,學區房比普通房貴多少就知道好的教育在裡面的溢價了。買得起學區房的都不是傻子,花大價錢買的是什麼?不就是精英老師的教育么?

好的教育不是流水線生產,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越有錢就越會在因材施教上花錢。所以教育永遠是朝陽行業,未來教師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高。


我們大學、研究生課都有統計和流行病學,聽得雲里霧裡,考試靠背書,做科研時依然p都不會。

工作以後,主任為提高員工的科研能力專門請了某公司的人來講了一天課,就是那種你有想法,花錢了就給你做科研設計,你寫文章,花錢了就給你修改,告訴你實驗數據哪裡不對怎麼修改的那種、收費很貴很貴的公司。

聽了一天課以後,同事們都感慨:這老師們講得太好了!大學統計流病老師講得簡直辣雞!為毛學校不找這樣的老師上課?!

——————————————————

因為太貴啦請不起呀

——————————————————

當你覺得老師很辣雞很沒技術含量的時候,想想他的收入吧,月入3000臨時工、月入3000包落戶、以及月入20000的教師崗位會吸引同一類應聘者么?

ps醫生、公務員同理。

再說一個事兒,現在小孩們好多上商業機構開辦的培訓班的,尤其是數學。本來我是持反對態度的,覺得沒必要給小孩那麼多負擔,直到我聽了一次人家講課——只能說一分價錢一分貨,人家講得就是明白,而且從預習、聽講、複習、測試、糾錯到再測試都是軟體自動完成附帶統計數據特別容易找到問題所在——你說孩子聽這種課十分鐘就能明白的學校講一節課還講不明白,這老師的技術含量相差幾何呢?


那麼多的朋友回答說什麼要求高,我都不敢回答了。

就我身邊那群逗逼,二貨,一個個大學裡什麼都不學習,考試考膠帶小抄,一周都不帶出寢室樓的,畢業了默默的考了教師資格證,當了老師,我……

可能我否認了他的努力,但是,四年認識一個人應該不算草率吧……

當然不能全盤否定,老師還是需要很強的技能知識的。嗯(⊙_⊙)是這樣的!

?????

`(*∩_∩*)′

_(:з」∠)_

嗯嗯,就是這樣的。

————————可恥的分界線——————

我的回答與所有人都背道而馳。算了,還是改成匿名吧。

男神保佑!

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是的!


教學生學會知識,沒有技術含量。

教學生學會學習(exp加倍),這基本上是一切技能樹的最頂端。


大胖子能輕而易舉的拿起一個重物,

而舉重教練卻不一定能,

請問:誰的技術高?

作為一名教師,你追求的是技術,還是結果?


答案很明顯當然是有的,否則教育學也不會開設那麼多的學科方向,也不會有數百年無數的教育學者專家不斷的研究和探索。

教育是一個無止境的領域,但是為什麼會讓普通人產生教師行業技術含量並不高的疑惑呢?我覺得原因主要可以從兩方面分析,教師行業本身和外部評價:

一是教師隊伍的龐大和貼近現實,教師素質水平層次不齊;

二是專業技術能力衡量的模糊化,無論是家長和社會對於教師能力的評價,還是現行制度評價體系,都很難達成一致的共識。

直白點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教師的能力體現在在對課堂教學的設計,組織,應試教育,學生身心發展引導與促進,簡言之就是「教書」和「育人」。

我們對好教師的評價標準常常眾口紛紜,有的家長覺得好教師就是能夠把孩子帶成重點班的尖子,有的家長覺得好教師得促進我孩子全面發展,快快樂樂每一天,有的家長覺得好教師就是我把孩子交給學校了,我只需要看結果。

而在學生角度,教師管理的鬆緊,教學的技巧能否讓我愛學是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師評價的因素。

我不想讓本回答成為老師抱怨和展示自己多麼不容易和工作困難的一條回答,其他很多答主的回答都有詳細講解。

@青葭 老師的回答簡言之就是:

專業技能未必可以直接轉化為師範能力,教師的引導技巧需要不斷打磨和積累,而且很多從事教育行業的老師都我們無法用強制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他們一個個都能像葉聖陶等教育家一樣。

他們是教育工作者,而教育家和有天賦的教養能手畢竟不是多數。

但是現實的骨感絕不是意味著我們不要理想的豐滿,我們不能因為現狀的「實然」就喪失了對理想和高要求「應然」的追求,否認教師職業對科學性和知識技能的需求。教育的理想是讓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理想角色特徵在所有教育學教材,備考資料都寫著呢,我們能做的是去努力靠近接近這些標準。

以上都是老生常談,接下來是私貨部分

————————分割線——————————————————

1.為什麼我們接觸到的教師不能做到理想的那樣或者接近理想的那樣呢?

答案很簡單,教師行業人員基數大,發展不平衡,而現階段優秀教師的培養的方案還不成熟和系統。

我們無可否認很多教師只是把教書當成一份工作,考到教師資格證,考過了教師編製考試似乎就萬事大吉了,而各項考核指標也似乎只是規定了教師工作的下限,只要不觸犯底線,老師依舊是老師。

這種現象很普遍,「政務官,公務員是一個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嗎?」很多公務員的活我也能幹啊,要是我去做鎮長,縣長,市委書記,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

「會計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職業嗎?」就算算賬核核收支而已,我做不了四大這種頂尖的財會從業者,我努力考個資格證,小企業里什麼財會工作我也可以勝任的吧。

.............

我們衡量教師行業從大局來看的確很多老師與理想的標準相差很大,他們有的只會死板教書,有的對學科之外知識了解太少,有的甚至瀕臨掉出底線的邊緣。這些是事實存在的,但是也是我們國家在努力和改善的,教師資格證或許容易取得,而編製考試都的難度常常不亞於考研,在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甚至可以比肩熱門的公務員崗位競爭,在這種環境下脫穎而出的教師,常常質量會更高一點。

或許有知友會反駁,我遇到的很多老師有XXX問題,他們離優秀差得遠呢!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廣大的四五線以下城市或者鄉村,很多地方甚至連專科師範老師都招不到,原因無他,財政資金捉襟見肘。同樣的,即使在經濟靠前的沿海地區,即使一個月能夠4,5千或者以上,但是換個立場,能否吸引最優秀拔尖的學生投身師範行業?

2.教師培養體系的不健全:

我個人對目前國家師範培養制度體系表示擔憂,和老教師交流後,她們告訴我,現在很多師範生實習只是大學安排數周進入學校的簡單實習,或流於表面,或只是幫助老教師批批作業,偶爾可以自己嘗試獨立上課,可是實際經驗遠遠不足。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實踐和鍛煉,其他老教師的評課和手把手指導常常是最有效的促進新教師成長的途徑,但是很可惜,目前我們師範教育不像以前那樣師徒結對,手把手指導,也只有你憑自己能力考上了編製,進了學校,才會組織幾次集體評課,來幫助你成長,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很多新教師上課的頭幾年的確質量很糟糕,說實話也是很耽誤學生的。但是這能怪誰呢?

如果想要儘快成為合格理想的教師,那麼就得在正式工作前自己找到鍛煉的崗位和機會,但是不是每個從業者都有機會的,這時候,制度體系的下限就成了保底的大網:只要過了某些考核就沒有大礙了。

教師的培養和成長體系不健全導致了現實的越來越骨感,隊伍中很多教師與我們理想追求的樣子大相徑庭。

3.教師與其他職業縱向對比

教我師範技能的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一句話 「優秀的老師是可以到社會上從事絕大多數行業的」。

作為優秀的教師,無論是注意的分配,(同時關注課堂數十個目標的動態),還是事件程序的設計與執行監控能力(課程設計,課堂組織和教學實時反饋),或者是與人相處,循循善誘的交往能力,要求都很高。

可以說,優秀的教師可以像飛行員一樣監控多個目標,可以像編劇和導演一樣預設每一個環節的動態並且及時調整,可以像心理醫生一樣及時捕捉學生的情緒動態,干預和引導,可以像演員一樣,」故弄玄虛「」聲情並茂「來吸引課堂之中的觀眾進行全身心的投入和思考。

教學技巧的研究無止境,教學能力的提升無止境,與學生相處,引導他們成長更是沒有哪個老師可以說自己能夠解決任何學生的個人問題,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完整獨立又千差萬別的人,我們面對身邊遇到的人都未必可以做到相處得玲瓏滿意,更別說你要使出渾身解數去參與一個個鮮活又獨特的人的身心發展與個人成長,其中的學問怎麼會那麼簡單呢?


跟職業無關。

當你把一項工作一個崗位做好做到極致,便就有了,也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教師當然不會例外。


這個問題要兩方面來講。

對於體制外的教師,主要是對於培訓機構的教師來說,是,且必須是。

這一點自不必多說,一分錢一分貨,那都是憑本事吃飯的,所謂本事,既是知識,也是能力。

對於體制內的教師來說,情況就比較複雜了。這個技術含量,可是可不是。

原因在於「體制內」這三個字。

天朝政策歷來以維穩為第一要務。有一位答主提到因材施教的問題,我就說一句:你班上有一個聰明孩子和笨孩子,你敢不敢因材施教?

反正我是不敢明著來的。因為笨孩子的家長一句話就能噎死你:憑什麼我家孩子的教法就要不一樣?難道我的孩子比其他人笨嗎?

因為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體制內教師同樣是以維穩為指導方針的。這就對教師的個人素養和技術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至於什麼要求高了,你們自己去體會和猜測。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足球踢的好,達到二本線即可進北大」?
如果父母得了肺癌晚期,作為子女會儘力去治療嗎?
世界名校提供了什麼國內大學無法提供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妹妹今年上初二,早戀了我們家人該怎麼辦?
該怎麼向被我欺凌過的同桌道歉?

TAG:教育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