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的人是不是在學習禪定這類宗教獨有技巧時更有效率?

一般是這麼想:圖個清凈,哪怕永遠清凈也無所謂。


謝邀。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修行其實是需要強大的意志作為支撐的,並非盤腿一坐,就諸法皆空了。

佛陀可是苦行了六年!如果沒有足夠的厭離心,怎能放棄原有的榮華富貴,一個人去荒郊野嶺堅持下來?

輪到我們頭上,說不定吃一點點苦頭就回家享福了。

現在因為物質豐富,衣食住行的系縛力很大,所以很多人學習佛法,怎麼順怎麼來,怎麼高興怎麼來。

其實順的還是自己的業而已。

三界如火宅,在沒有看清實相之前,有一些厭心,我倒認為是好的。


會更容易走火入魔。


這個問題暴露了很多人學佛的通病。

禪定是否是一項技巧。

很多人學佛,圖新鮮,高逼格,好玩兒……

所以自然地,把佛學、佛法,當成了一種世間手藝,

學會打坐,學會念佛,在他們看,就像學會了烤餅乾,學會拌沙拉一樣。

這從根兒上就錯了!!!

佛陀當年開示悟入佛知見的目的,就是讓眾生解脫苦厄,

佛法是為那些深諳世間苦,不願意再輪迴,不願意再煩惱,不願意再痛苦的人預備的。

只有如此,才有出離心,

勁兒,才有菩提心,才有甚深正見。到這裡,才有可能見道

三主要道和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相通的。

好比打仗,我們研發武器,掌握技術,然後攻打敵人。

佛法是武器,修行是技術,敵人是啥?!總不是抖個機靈、得瑟、Bigger than Bigger……

不明確學佛的目的,態度必然不端正,自然沒效果

其實,這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出離心不是厭世,而是厭離煩惱,厭離痛苦。

孩子髒了,我們要做的是洗掉污垢,而不是弄死孩子。

綜上,

厭世之於解脫只是南轅北轍,有病治病,而不是痛恨醫院我就可以健康

佛法是出世法,用學習世間法的態度和目的來學,無異於緣木求魚

特別提示某人

拿著學世間技術,豐富自己知識儲備,

玩弄文字名相當作學佛,

甚至大言不慚稱之為修行,

你會死很慘!

煩請對號入座!


謝邀,會出問題的,不建議厭世的人打坐。個人覺得慢跑更適合他們。

這個題目下面有很多想當然的回答,我再嚴肅強調一遍,厭世那種陽氣不足的狀態和真正的出離心是不同的,如果帶著那樣的心去修,又沒有正法或明師好好糾偏,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很多學佛又沒有真學進去的人身上往往有更嚴重的問題!


瀉藥。

外行人對佛道缺乏一個基本的知識認識。我們追求的清靜跟一般人理解的平靜的情緒不是一個概念。

單純要圖個清靜你生活悠閑一點就好。做事的時候一直動腦你還能入禪定?


出離心和厭世不是一回事,但厭世確實包含出離的思想,至於能不能對修行產生實質幫助,要看這個人是有病多一點還是出離心多一點。

其實,對修行幫助更大的,是慢性疾病,人為了擺脫身體上的苦爆發出的修行熱情,絕對會讓你覺得,疾病是上天給人的禮物。


學佛是跟佛陀學習認識煩惱,解脫煩惱。

而禪定,那種身心清明的狀態,那種覺察的能力,是認識煩惱,認識自己的探照燈,或者實時重播閉路電視。

換句話說,我有一盞看自己的燈,但是我並沒有辦法了解你看自己的那盞燈。我能看到自己的頻道,看不到你的頻道。所以,如何計算誰更容易學習呢?

另外,禪修也不是宗教獨有的技巧,很多人自然在面對大事的時候深呼吸,這是人類的本能吧。


當年佛陀教人修不凈觀,修的人產生了厭世心,後來他們都死了,自殺。


反而更差,厭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難以撫平的情緒。

不僅更差,而且容易入妄。


《有人說,厭世的人是不是在學習禪定這類宗教獨有技巧時,更有效率?》

《一般是圖過淸凈,哪怕永遠清凈都無所謂?》

恕我直言,這個問題本身已經不合邏輯,因為表達詞不達意,充滿含糊,帶著預設的曲解,構成誤導。

首先,我先反問題主以下幾個問題,以達到共識:

1)禪定是什麼?

2)厭世是指什麼?

3)你如何得知厭世的人,可以學習禪定?

4)你如何得知厭世的人,可以學習禪定,而更有效率?

5)你如何得知佛法上的淸凈定義?

6)什麼叫永遠清浄都無所謂?

「厭世」與「戀世」的人,是沒有辦法走上禪定的路,更永遠沒有辦法走上菩提之路,現代人不斷「曲解如來真實義」,佛陀所指的「出離心」是教人超越「執取對立」的「邊見」,佛法教人「不住於相~離相」,並不是教人討厭世界。

世界現象是「相」,萬法唯心,不會教人在「相」中團團轉,如果硬說佛陀是教人厭世,這句說話已經令佛門蒙上不白之冤。

佛法從不教人厭世,而是教人「不取不捨」,不貪戀也不嫌棄。

佛法,就是「不二法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用了很多個不字,代表「不滯留、不執著極端」,會發現經文中出現「不生不滅、不垢不浄、不增不減」,而且成雙成對,但前面也加了一個「不」字,亦即是說「承認二元相對」,只不過「不滯留二元相對」,目的是「破除二元對立觀念」,即「不落兩邊」的隨緣之道。

「討厭」的對立就是「貪戀」,討厭A點,必然貪戀另一個B點,既然有討厭、有貪戀,如此一來,又如何談得上「出離心」?

所謂著相,例如《金剛經》所說的 : 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生什麼心呢?

生攀緣妄想心,貪瞋痴心,終日沉迷在各種法相現象上,漸漸忘記對真我自性的認知,終至對自性毫無所知,墮入輪迴,生死流轉不息。

「不住於相」才是真正的「出離心」。

很多人曲解厭世就是出離心,他們根本不知道「嫌棄、貪戀」,叫「住相、著相」,被六塵所影響而生出喜惡,叫「沉迷」,又何來稱得上出離?

確實很多人混淆視聽,胡說八道,有很多字眼被長期曲解,害死人呀!

很多現代迷信之徒,以為放棄家庭,削髮為僧就叫出離,走入深山食樹皮,結果無數家園因此而破裂,我見猶憐。

有心求覺的人,必須弄清楚什麼叫「出離心」,千萬不要道聽塗說,出離心從來都不是捨棄世界,而是要從執著「二元對立」的觀點去出離。

總結以上六點,如果題主三天內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就代表以上的問題是閣下未經了解基本含義,就創作堆砌出來的不合邏輯發言,故此,不構成一個發問,建議先表達你所知道的六點,禪門中人自然會跟閣下回應。


不是。

悲觀厭世者容易悲魔入心。


並不會。因為出離心與厭世根本兩回事。厭世是思想與情緒的作用所致,所以厭世的人一般不會坐得住。坐得住也不會進入禪定狀態,進入得了就不會厭世了。厭世的人會喜歡清靜,但並不代表他們會享受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


看似都是厭世,釋迦摩尼是嘗盡世間聲色犬馬,而致世間無可滿足,於時間之物無可眷戀。

你這要麼是身體出了問題心氣被壓抑住了,要麼是生活各種不順導致意志消磨。

這兩者看似相同,但差的太遠了。

說不定禪定的時候病邪發動,心魔四起,然後你就慘啦~

用佛家的話講,你這個出離心都是業障蒙蔽所起,都是空的啊~~~


百度百科裡有南傳佛教派別里孫倫禪師的經歷,說他是個不識字的農民,大家一起種地,別人收成都很差,他收成卻很好。當地迷信的說法,說一個人要是發橫財這個人就是快死了。去找算命的,算命的也那麼說,害怕的他就做大布施。有人教他禪修技巧,然後他就修。就證了三果。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

看過一個故事,儒教高人王陽明和一位僧人對話。王陽明問他想不想母親。和尚說想。最後就把和尚說的還俗回家了。同樣的,還有一個故事,應該是從季羨林的書上看來的,他摘錄的文言文的,說古代一個僧人,出家的時候年紀很小,有天他媽很想他,哭著去寺廟去找他,但是他躲起來就是不見他媽,他媽最後哭著走了。

宗教也好,世俗也好,都給人們提供了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不同,會導致其人的行為舉止也不同。估計第一個和尚就對佛教的信仰不怎麼虔誠,後一個小和尚堅信佛教的信仰。一般人誰能割捨對至親的感情?

從宗教上來講,這些割捨不斷的慾望、感情,對人來說是影響你無法解脫的障礙。人被貪嗔痴牢牢系縛住。我身為一個男人,就是有人和我說,美女沒有化妝品和香水其實是臭的,她們一點也不香,她們的腸子里盛滿了屎,剃光了她們的頭她們也不美,她們老了一點也不好看。據說日本有位檀林皇后,是位傾國傾城的美人兒。她死後叮囑不要把自己的屍體埋葬,就放在路邊,任由屍體腐爛,讓人們明白色身無常的道理。誠然這些都是實相,本身確實如此。但是對異性的色慾哪有那麼容易就斷除了?

佛教的教育,這一世的終結,不代表生命的永遠終結,你還有下一世。各種慾望,臨終前的念頭,平生所造的業,善惡無記,都會給下一世,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厭世的人,就有這種好處,割捨了大多數慾望,對身周的事物提不起什麼興趣。普通人難以擺脫的煩惱,對他們而言不是什麼問題。當他們接觸到禪修,我覺得對於他們來講,一方面應該是有效率的。就像故事裡的孫倫禪師。一方面可能會招致自殺的後果。這個後果又有幾種情況。或者禪修增加了人們的厭世情緒,致使其自殺。或者禪修使人們看清了「真相」如何而自殺。還有怎麼評價這樣的自殺,是好是壞。

佛陀住世時不是沒有僧人自殺。

雜阿含1265經

雜阿含809經

有的僧人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自殺,有的人因為某些十分刺激的禪修方式而自殺。

我們世俗人對自殺偏向於否定評價。宗教一般也偏向否定。可在經文里,不知道是當時真實如此,還是後世的附會編造。說僧人自殺,天魔找不著他了。另一部經中說這是因為僧人自殺時禪修觀照身體如何如何,然後證果了。所以天魔找不著他。

還有個道家人物跑來冷嘲熱諷的,你自家成仙了,長生不老了?就和你道的信徒沒一個是因為你道的什麼仙丹符水吃死的似的(注,不是說老梁)。遙想當年,家住南京的金融嬌子姚玉祥化身白雲先生,來知乎大講道德經,說要一腳踹死佛陀。道家人物就是這麼高冷。


禪宗所指不是厭世

空性也不是指虛無 "空"恰恰是肯定世界合理而無自性的狀態 我們認識不到世界的合理性 直接奔自性這一主題使勁 那就如同不會走直接學跑

走路上下破 、樓梯鍛煉的是肌肉協調與韌性 如同學佛沒有文字義理做輔助 沒有實證修行的功夫做基礎 怎麼能談見地

依我看普通人無論厭世、出離、自覺等一切行為的努力 實際與解脫煩惱痛苦而言都不沾邊 都是無形中加重"病痛" 當你認清無論什麼樣的病痛煩惱 對你而言都是真實不二的 這種不二不是經思想、意識、自然而生的 那我覺得算是接近解脫了

所以你處於痛苦或快樂 不要讓思維意識佔據並困擾你的內心 這樣的現象如同自然而安 此時病痛或出離等行為對你而言 你才能真正的去體味它的合理、混沌、自然等一切狀態 先是由此而產生崇高而偉大的感受 最後歸於寂靜平淡 這樣的平淡也許才是真實的

一個藝術家遙望遠處的山 懷有觀念與習慣 那他所見的山的藝術形象即是由此而產生 如果非要真正看清山是什麼樣的 也就是直面自己內心 則內心一定要安靜下來 漸漸事物的輪廓產生了

山川面貌也會不同

如果認清我的眼界、觀念、知識、意志、行動

找出並細細推敲這裡的虛偽成分 也就是接近清凈的狀態 那山的藝術面貌則體現的亦會不同

山的形象由你而生 你創造了山 山即你的如是狀態 你認識不到一座山的偉大 是因為自身的狹隘 看到周邊的不幸 希望逃避解放 亦是自身的無能為力 放任自流 並沒有由此而自覺、頓悟 所以無論藝術還是學佛還是一個普通世俗人

實際情況多數人明知逃無可逃、無處躲避

也知道躲避義務使人越來越一無是處

但還是不願意承擔 如果沒承擔 選擇一劑良藥 怎麼也不可能的

最後還是聊到藝術話題 許多人剎那間的感動 直面美學透出的真相 會使人處於蒙逼狀態 那種感受由少年時便刻骨銘心 通過它塑造並改變人的潛力 由此藝術表現才會真不同

無有可舍 是達有源 離寂非動 乘化用常


首先禪定不是技巧,是水磨工夫。

其次回答你的問題:不一定。厭世由多種原因造成不可一概而論,如果是按照四念處學習而產生的厭世對於禪定修習是有助益的。但其他原因,因為感情失意,因為事業失意等產生的厭世則不會。心中有雜染則禪定難調。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