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收藏家是怎麼看待一件物品的收藏價值的?


今天下雨,剛好母親節,陪媽媽吃完飯後在自己的工作室寫一下自己的答案,作為一個在書畫行業工作了4-5年的人來說,應該還是會比許多同學的答案專業一點點點,也正好是對自己一些思路的整理,寫的不好請糾正。

一開始我先說下兩個例子,應該可以表現出大部分不清楚這個行業的人的心態,

A:兩年前,我們在自己的展館做了一位中青年畫家的展覽,當日展覽的作品可以銷售,一本地某行業商會,攜家帶口的前來參觀,當一個闊太問及其中一幅畫價格時,工作人員跟他說8000元,闊太表示很震驚,說:不過是一張紙,居然賣這麼貴。

B:在自己的畫廊里,一天晚上一個路過的陌生人,進來要買一張商品畫(連框加起來行價大概是3000-4000元左右)。挑來挑去又看中了我剛收回來不久的一張名家作品,問價格我說5萬,而且不賣,因為剛買回來,要等漲到6-7萬可能才會出手。這個陌生人也表示很震驚,而且還說如果真的會漲到6-7萬,他會買回去,然後等漲到這個價再賣回來給我。我表示很無語……

從這兩個案例,加上這個問題一些同學的答案,我們可以看出,不了解這個行業的人,要麼會認為藝術品自身並不具備如此高價格,買了就被騙了;要麼認為這背後絕對有驚天的大陰謀!例如洗錢賄賂之類的。

這些都是片面的,個人覺得只佔小部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相信大多數人的觀念也會隨著逐步改觀。

為什麼要收藏藝術品?我自己覺得購買藝術品的人裡面,有30%是出於自己喜愛,30%是為了資產投資,40%是瞎買。

先說40%,瞎買的人會出於各種離奇的原因而在地攤或者古玩店,畫廊,購買藝術品。基本都是被忽悠,一時興起,道聽途說,結果買了一堆自己沒研究沒學習,根本不知道什麼來歷,拿回家還會被老婆抽兩嘴巴子的東西。這部分就不細說了,沒什麼意義。

30%出於自己喜愛的人群,一般屬於成長過程中有接觸,或文化水平較高的一撥人,比如藝術專業畢業的人,醫生,律師,高級白領,企業老總。他們對藝術品有一定的了解,審美能力較高,很多時候都是喜歡,價格能接受就買了,買回去也就是擺著,放起來,偶爾拿出來自己欣賞一下,大部分都不會拿出來再次在市場流通。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皇帝們的收藏品。比如唐太宗對蘭亭序的喜愛,死了還要帶著一起陪葬。還有就是清乾隆皇帝,他的收藏品可謂五花八門,因為他,當時的藝術品水平也到達了一定的巔峰。

王羲之的《蘭亭序》

30%為了資產投資。將藝術品投資併入自己的資產投資規劃這種方式,歐美髮達國家更為普遍。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後經濟才開始飛速發展,人們手裡有了錢,才會想到投資,但國內適合個人的投資方式很少,錢不多的買股票買基金,錢多點買房子買商鋪,股票基金這種投資方式個人覺得風險高,收益不穩定,(我07年入市至今,說多都是淚)。房子和商鋪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但到2014年,投資房產的收益已經開始降低,商鋪就更不用說了,靠租金回本都要10~20年,根本不划算。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了藝術品投資。

寫了很多都是鋪墊……

一位藏家如何看待一件物品的收藏價值?

看待一件物品的收藏價值,應該是從多維度去分析,不同的人所處角度不同,採用的維度會有所不同。但有3個是應該會分析的。1、藝術價值;2、市場價值;3、流通性;

首先藝術價值,我們先來看看八大山人的魚

這幅作品在2014年的西泠春拍上以1288萬成交。是不是覺得我了個去,這也行?我也會畫啊!這畫得亂七八糟的!

再來看看何家英的《淑女像》

這幅作品在2011年嘉德四季第二十七期拍賣會上,以759萬成交。

這兩個例子是比較極端的,一個極簡,一個極細;一個是清代大寫意花鳥畫的王者,一個是當代工筆人像畫的高峰;兩個人的繪畫風格和藝術成就大家都可以自己百度,有非常多他們的資料。這裡只是舉個例子,因為這兩位的作品都已經是被收藏家、市場、學術界確認的。大家可能只看到這張作品背後的價格,但沒有看到這兩位在沒有出名前的艱辛,能達到他們今天這樣的高度,不但需要天賦,還需要千錘百鍊,十年如一日的畫畫,期間經歷的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痛苦,都會比普通人要高上許多。一件東西,如果沒有藝術價值,那麼我們會叫做商品,或者工藝品。

所以收藏家第一看的是附加在這件藝術品上的藝術價值,這是最重要的。

2、市場價值

藝術價值因為個人的審美偏好、知識累積、閱歷不同而不同,所以市場價值是一個非常好的衡量標尺。藝術品市場是由參與到這個市場中的收藏家、千萬家畫廊、藝術機構、倒爺等決定的。藝術品市場和股市非常相似,有散戶有莊家,一些股票業績非常好的但就是不漲,就好比你身邊有個朋友畫的非常好,跟齊白石差不多一樣水平了,但他的畫就老是只能賣200塊一張。有些股票業績很差,但靠炒作卻能漲停好幾天。當市場價值偏離藝術價值太多的時候,無論是高是低,都不是一個適當的介入時機,因為隨著時間的洗禮,高的的很有可能會跌下來,但低的就不一定會漲上去。投資藝術品一樣是有風險的,請不要相信那些吹捧說投資藝術品只有漲不會跌的人。

市場價值決定一件藝術品的買賣點,對收藏家來說,也是一個要考量的問題。

3、流通性

這是一個新晉收藏家非常容易忽略的問題。在收藏這條道路上,你擁有再多的錢也會覺得不夠,總是會不斷的有新的你喜歡的、或者值得投資的東西出現,收藏的品類也只會越來越高,因為隨著自己知識和眼光的增長,你只會買越來越貴的東西。因此「以藏養藏」非常重要,賣掉舊的已經漲價了的藏品,買入新的尚處於低位的藏品(說著容易,但實際非常非常困難),這樣所收藏的藝術品的流通性好不好就很重要了,需要急著用錢時,隨時可以把身邊的藏品變現。

舉個自己的例子,8-9年前,我父親開始喜歡上收藏奇石,結果以黃龍玉為主,其他石種搭配買了很多,鄉下的屋子幾乎都堆滿了。結果現在熱潮退去,本身奇石流通性也很差,壓住了很多資金,著實是一種損失。

流通性是新藏家很不重視的一個點,如果你覺得買入這件東西只是玩玩,丟了也無所謂,那就真的是無所謂。如果你是要通過藝術品來進行投資的,那麼請認真的考慮下哪天要賣出了,賣給誰?

個人覺得基本上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點,其他不同人分析維度不同,要寫全了估計還真是難。好像帶有特殊意義、存世量、升值空間、完整度,好多。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收藏家對一個藝術品的收藏價值定位。

如果你是一個有打算買入藝術品作為投資的人,請一定要諮詢身邊可靠值得信任的畫廊、玩家,並且認真做好功課,儘可能少點交學費,這是一個很有樂趣,玩好了也能賺大錢的遊戲。我覺得一個合格的收藏家,應該懂得何時買,何時賣,如果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市場,那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我承認我是個托)。

因為分了兩天寫,可能思路連不太上,基本表達清楚。拋磚引玉。寫的不好多見諒!


外因:成色,完整性,是否是系列,工藝,材料,寓意,製作人

內因:入不入你的眼,對你有沒有特殊意義

從我懂事起我就是玉石翡翠的迷,大家都知道翡翠講究綠,潤,透。我就按著這個要求到處找符合的,在上海老鳳祥找到這麼一塊翡翠吊墜,美得讓人驚嘆,之前是我當時20年來看過的最美的一塊,於是特別喜歡,就問了問價錢。2億多…如果是個有錢人估計就收藏了。這個收藏的原因是因為足夠優秀,所以值得收藏。

我自己戴著一個葫蘆,不值錢,比較一般的俄料,但是現在我有了不錯的籽料掛件我也還是喜歡那個不值錢的葫蘆。因為十幾年來那個不值錢的葫蘆聽我講述喜憂,也聽我的祈禱。這份陪伴賦予了它更多的價值。我想我可能會小心翼翼保存一輩子,只給最愛的人戴。這裡收藏的原因是因為有足夠的感情和經歷,所以收藏。


好題不請自來,稍長如果愛看短的請看下一句,收藏家就像戀物癖,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為何喜歡某物,如果想知道為什麼,請點贊同並看長答案!

首先,任何值得收藏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不管是兒時的鐵皮青蛙,還是戰國古玉,這些收藏品首先第一個特點,美!

不要去揣測別人的想法,想法千差萬別,但是對美的追求確是一樣的,所以收藏品市場上那麼多假的仿品都那麼好賣就是這個道理!美包括,生坑熟坑,濃墨工筆,玉線水磨,包漿變色,玉化風化等等,題主可以自己百度下上面這些名詞。

喵好睏,說另一個,美有了,就來了更重要的問題,時代性,年代久遠的,古老的,不易保存卻保存下來的,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價值就來了,漢朝的玉,西周的銅,秦朝的磚,明朝的鎦金碗,都見不得氧氣光水,但都保存下來了這件事本身就是價值時間給了收藏品價值。

接上面保存是什麼?稀缺性的保存,就像開元通寶,那麼多那麼多的開元就不值錢嘛,那麼少那麼少的布幣就值錢嘛,那麼多那麼多瓷器不值錢嘛,乾隆官窯少嘛,值錢嘛,大實話,最後落到一個字!錢!

說了這麼多,收藏家怎麼看待一件物品的價值,千差萬別,但終歸落到兩個字上,價值,價,錢數!值,值得購買程度,也就是老子喜歡,他就值,老子不喜歡,他就再值我也不要!收藏家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錯誤,世間沒有收藏家,大家都只是個保管者!成名成家,最終都會消失於歷史,而他們嚴重的價值,也隨著日月星辰的轉變不斷變化,看到那麼多人說洗錢,倒手,轉賣之類,只能呵呵了,首先,如果能達到一個鑒定級別的人,手頭大多都留不住貨的,原因很複雜,但是你說洗錢這個可不是,收藏界是唯一保持著原始社會的經濟方式的圈子,大家可以看笑話一樣的看結論,那就是唯有這個圈子可以以物換物!我的古畫換你的古玉,打眼了不許找回來!你眼拙!師徒制完好,所以,洗錢這種事,少提,丟面兒,確實有老人家愛玩愛換,換老婆似的倒騰,低進高出最好,平出不錯,高進低出認栽者大有人在!

最後點題,我喜歡,他很美,就是價值,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收藏一個東西需要理由嗎?可能除了收藏者本身,誰都沒有正確答案。


我自己琢磨的有「收藏價值」的幾點想法:

  1. 有一定實際使用價值的:
  2. 相對難保存,容易損耗的:

古玩里,明清傢具、古籍和字畫,現代收藏品里,普洱茶、郵票、藏書票、白酒,紅酒都符合上述特徵,只有難以保存,損耗比較快,剩下的才能體現出物以稀為貴。

而黃金、白銀、錢幣、青銅器和瓷器,損耗沒有前者那麼大,在我的投資組合里就不太會考慮。

當然損耗是一個相對概念,因為我的投資收藏是以我的投資周期和對投資回報的需求來評價的(20年作為投資投資回報,我的目標是有一筆穩定的資金養老)。

有些東西只要保存妥當是必然暴漲的,比如20年、30年的茅台,因為大多數都被喝完了。身邊朋友每年買個幾瓶茅台,然後每年封存2瓶,就是個很好的辦法。

3. 單個的價值低:投資升值的領域很重要的不是「眼光」而是「運氣」,你根本不知道哪個未來會上漲,所以單個的投資價值越低(比如萬智牌、郵票、錢幣,首版書),你才能夠大規模的廣撒種,用時間去發現價值,而不是賭一個藏品的升值。作為普通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有限,投資價值低的東西,至少會讓你的學習成本低一些。

4. 盡量不接受第三方的建議:如果顧問提出的專業建議對他本身特別有利(比如說促成交易,或者預期過高的收益),你就應該特別害怕這些建議,特別是在投資收藏這個行業。反覆質疑或者更換你得到的建議,除非經過客觀考慮之後這些建議看起來是合理的。

結合第三、第四點,我覺得「瞎買」是有一定意義的,相當於長尾理論的應用,有很多現在看來不值錢的東西,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後就能夠帶來超高收益。專業人士在現在這個時點是給不出推薦意見的。


千金難買心頭好


我個人收藏錢幣,收藏當今主要是兩類

1. 投資收藏,這類是購買力強,我算半個,收藏對於這部人其實就是一件比較喜歡的物件

2. 興趣性收藏,在物質相對有保障的情況下人的精神需要被放大,這類是真心喜歡,收藏在這部分人眼裡更多時候是個有血有肉的孩子

不過這2類在當下,區分已經不是非常明顯了

我們做了個收藏朋友相互學習的圈子可以參與,微信號:「全民收藏」


自己喜歡就好~另外也有供需關係~我是收藏公交車票的~民國時期有的公交車票可能僅僅存世一張,但是喜歡收藏公交車票的人少,這票也只能賣到幾百元。但是要是郵票或者是錢幣,收藏的人多,僅僅存世一張的,肯定是幾十萬幾百萬的天價。


說兩件有意思的事情,兩位在鎮上一起上課的男生上個星期在微信群里講的——

1、男生a講:「那天早上吃過早飯坐在陽台隔間問我爸爸,爸,你硬筆書法這麼nice不如開個學習班帶帶學生得木得啊?我爸講他字寫的不算好還有他也從來沒有帶學生的想法,我又講那你是否什麼時候可以練練各種粗細程度的毛筆字呢,對您來說應該會很容易吧,我爸講道,他從沒想過要練毛筆字,即使練了他也學不會也寫不好啦。聽他這麼講,我只好尷尬的回了一句,哦。」

2、男生b講:「上周五晚飯後我問我爸爸,如果你現在身價5k億,你會不會像其他超級大老闆一樣開4、5m的車帶幾百k上m的表穿戴限量定製呀等等一切極盡壕奢的呢??我爸爸沒等三秒鐘即回答,如果那樣的話他倒是要去火星看看,那些富豪做的事情那時候他不會做他也不想做,到時候亦如是,沒什麼意思。我急忙講,爸爸,我只是開玩笑式的問一下嘛,幹嘛這麼嚴肅狀吶??」


收藏的東西有了價值就失去了收藏的意義。任何藏品都是物以稀為貴,完全的不可複製性和稀缺性決定了其價值。派納海的pre-v表就是個好例子。


收藏品的價值在於它難以定價,千金難買心頭好


收藏價值這東西,見仁見智吧。畢竟很多人玩收藏只是為了興趣,而不是作為一種投資。非要討論的話,可以從以下幾點看這個東西的價值:

1、稀缺性:多數人往往認為年代越久遠的東西越貴,其實並不然,漢代一枚五銖錢,現在的價格也就一兩元吧。但是清代的雍正,一般也就過百了。這是因為漢五銖當時鑄造量一年都是幾億枚,太多了,物以稀為貴,這點永遠是永恆的。

2、本身材料價值:舉個例子來說,有的東西是金銀材質的,有的東西是鐵器,同時期的,同風格,同樣師父製作的,可能金銀材質就比較值錢。

3、不可再生性:古董之所以貴,就是因為不可再生性。仿得再好,也不是老的。


供求關係,像十二生肖里的郵票,本來是世界上唯一的三張,結果拍賣得主拿到郵票後,二話不說直接撕掉兩張,變成唯一,太太太賤了。


買得起 等的住 賣的掉


真正的收藏,是沒有目的,就是喜歡。


謝邀。自己收藏的沒有價,只有喜歡和喜歡的理由。凡是有價的,都是投資,不是收藏。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乾隆皇帝多次給歷代書畫名作加以題跋並鈐蓋印璽?
我媽拿回來的這塊琥珀是真是假?值多少錢?
如何鑑賞「戰國蜻蜓眼」的藝術價值?
地質專家愛好者幫忙看看這些石頭,是隕石嗎?
作為貝殼收藏愛好者是怎樣的體驗?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