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處?

最好註明批判的是何處何時怎樣實施的教學模式,謝謝!


很多答案說到了中小學的教學模式,我吐槽一下大學英語專業的教學模式問題。

首先,二十一世紀的英語專業課程還在沿用八十年代的大綱,可是學生入學後的水平已經不錯,跟八十年代已經非常不一樣,學生在大一大二會覺得課程不如高中,老師語法講得不深入,很多學生無所適從。

其次,英語專業的課程還是聽說讀寫技能為主,沒有將重心轉到語言學,文學,經貿等內容為主的課程,即便有嘗試,師資也嚴重不夠。

再次,大部分大學英語專業的外教水平嚴重不夠,大部份是會說外語的老外而已,不懂外語教學,也沒有專業知識。口語課簡直就是水課。

再次,英語專業淪為擴招的工具,不管是什麼大學都有英語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難以保證,而這些學生最後有的成了老師,貽害無窮。

最後,英語專業的老師很多語言技能很差,連用流利流暢標準的英文上課都做不到。老師半桶水,最後學生可能就四分之一桶水了。

更多英語話題,關注微信公眾號: Language-related.


過度重視語法,輕視辭彙量。

一個普通學生,小學開始到了高中畢業,學了大概十年英語,辭彙量三千左右。

三千的辭彙能幹什麼?其實什麼都幹不了。

要順暢地閱讀外文文獻或者交流,辭彙量要一萬左右(一個普通英國十二歲少年的辭彙量)。

這一萬辭彙,用十年的學語言的黃金時間去成就完全是可行的。

重視閱讀這一點是完全正確的,多數國人學習英語的重要用途就是能夠讀懂外文的資料。至於和老外交流聊天什麼的其實多數國人都用不上。

閱讀的基礎是辭彙量,絕非語法。

同樣的,辭彙量也體現在寫作上。

很多人學不了英語就是因為看不懂文章然後根本沒興趣。有的時候就是因為不懂那麼兩三個單詞的意思導致根本不知道全文在講什麼。

誰願意每隔一行就翻字典呢?


作為一名參加過高考的人來回答吧,中國的英語教學最噁心的地方是明明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到的知識卻很少,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提高應試技巧。

這種現象最典型的就是閱讀題(我是廣東考生)。很多時候一篇文章明明每一句都看懂了,但出題的有辦法讓你看懂了文章也不知道該選哪個,所以經常會碰到一些模稜兩可的選項讓你無從選擇。我是不能理解這種出題的意義是什麼,英語閱讀的目的不就是能看懂文章嗎?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英語考綱的內容很少,而高考的競爭又很激烈,所以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只能從死摳細節的地方入手。然而學生花了這麼多精力並不是因為要學的知識很多,純粹是高考選拔的硬性要求而已。就算把考綱限定在小學英語,一樣可以把題目出的有區分度,一樣可以競爭很激烈。

所以我被噁心的高考虐過之後我就決定把自己結紮了。我不想經歷這種痛苦第二次。我也無意控訴什麼,反正國家從來就不屬於我們這些考不上Top2的失敗者,而Top2的精英對高考又非常滿意,既然這樣高考還有什麼可改進的呢?所以我是很知趣的,我退出這個遊戲就是了,把機會留給更適合的人。


年齡越小的孩子,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生,往往需要水平更高的老師。

第一,因為這個階段小孩是最會模仿和學習的時候,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說,老師說英語有東北口音,他說話也會帶上東北口音。這個階段打基礎,基本的讀音和語法,都會內化到今後的學習中去。學錯了,就很可能錯很久。

第二,這個年齡的小孩幾乎沒有自學能力,完全依賴老師。同時很多小朋友對老師會有一種盲目的崇拜,覺得老師說得都對。比如我小時候經常可以不聽爸媽的話,但是老師說什麼我一定做。所以老師的整體素質很重要。

而年齡越大的學生,比如高中生和大學生,自己的辨別能力更強,自學能力更強,網上搜索到的正確方法和優質素材的能力也越強。相對於小學生,他們對老師對依賴其實並沒有那麼多。比如我自己,中學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後全靠自己練,不用老師也可以學得很好。

但是現階段的普遍情況是鄙視鏈很清晰,英語能力和素質越高越強的老師,越是優先一流的國際高中/重點高中,其次是初中,最後是小學或幼兒園。

這是資源分布的不均所導致的,當然可以理解。現狀也很難在短期內改變。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我希望可以藉助網路的力量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接受品質更高的英語教育。

這將是我未來努力的方向。


如果是我當年上學的情況的話:

中國老師沒出過國(英語國家)——會教但是不知道真實語言情況

外國老師只是會講英語的老外——能流暢使用母語可是不會教

幸好寶寶當年還是很認真學的,底子有打好,出國後一個月就能無障礙拿英語當工作語言啦。潛台詞是,當年的那種模式,是存在不合理之處,但也沒那麼差勁。出國之後才發現,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普遍都挺高,尤其是那些願意繼續從日常生活中學習的。以及,重視語法沒什麼不對的。語法不濟,寫論文的時候就知道死字怎麼寫了。


忽視音標教學。後果有三:1.將英語發音與拼音相混淆;2.無法正確分辨單詞重音;3.難以發出母語(普通話和家鄉話)中沒有的音。

在我爺爺讀初中年代(文革前夕),音標是要求熟練掌握的,據我爺爺回憶,在學完字母表之後,便是音標的學習。他學得非常牢固,即使初三畢業下鄉,拋下英語幾十年,還是能根據舊音標讀出單詞。

然而,我們這代人(90-95後)受到的英語口語教育中,音標的地位滑至末流。小學時期,我從未在課堂上學習過音標,我的音標是爺爺教的,身邊會音標的同學也是在各輔導班、新概念班學習的。直到初一,老師才簡單地教了音標。

大學我進入了英語專業,大一精讀課要求做與音標有關的測試,令人驚奇的是,我的室友對音標毫無概念,她們從未學習過音標。在我們班上,沒有學習過音標的同學應該不止有她們。起初,她們的英語口音很不正確,會將「money」讀成「蒙擬」、「name」讀成「南姆」。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弄明白,由於音標教學的缺失,學生可能會誤用中文拼音發音的準則讀單詞。比如「name」,母音字母「a」會自然而然地發成「啊」;又如「money」,看到「mon」會想當然地拼成類似「萌」的讀音。這樣的發音,就算是我,一個口語也有些chinglish的英專學生,也難以聽懂,更別說native speakers了。

第二點便是無法分辨重音了。這其實是中國學生的通病,即使是老師,可能也會忽略同一個詞動詞和名詞的重音區別。但是,沒有學過音標的同學會把這個問題放大化。一個體現就是所有單詞的重音都放在最前面,聽起來非常詭異,毫無起伏感。

三,難以發出母語中沒有的音。先不說「th」、「l」這種普遍難發的音。有一個同學,無論如何都發不出「claim」的母音,糾正了數十遍也還是讀成「克萊姆」,最後發現,她的家鄉話中/ei/這個雙母音非常少見,最後告訴她發成「克累姆」,才依稀有點像。然而「累」這個音還是與單詞中的發音有一絲區別的,所以還是不標準。另一個同學是無法發/v/這個輔音,會錯發成/wu/,於是very就變成了weary。沒有系統學過音標,就不會反覆地練習自己不會的音,在讀單詞時就會誤用母語中類似的音了。

不知現在的基礎英語教學中還有沒有音標的一席地位,但值得慶幸的是,小初學生的口語比我們這代人提高了,最明顯的標誌是接觸過的大多數小學生都能正確地發出「thank」的音了。然而,去年給一個重點中學的優秀初中學生做家教,她的發音仍是不佳,給她糾正發音時,她卻說:「又沒有外國人聽我說英語,為何要改?」她的母親也道,這些都是沒用的東西,考試不考。——中國的英語口語教育尚任重道遠。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認識了兩個外國友人。

微信聊,用英語交流不錯,用漢語他們抓瞎。

見面聊,用漢語交流不錯,用英語我就抓瞎。

倆老外表示這不可能,你英語寫的很好,怎麼不會說?

特么的你咋不說你漢語說的挺好就是不識字呢?


沒把英語當成一門語言,而是當成一門考試來學。

這就導致一個後果:國內的英語學習都是根據考試時間,而非大腦的語言學習周期安排。

大部分國內學生,學習英語是中考前學一下(12-15歲)、高考前學一下(15-18歲)、四六級前學一下(18-22歲)、雅思托福SATGRE前學一下(15-22歲)。什麼時候要考試了就學一下,不考就不學。但是大部分人一生考試的重心是高考前後幾年,高考一般在18歲的時候,這個時間對語言學習來說實在太晚了。

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學中文沒有那麼費勁?學中文要背單詞嗎?要扣語法嗎?

人在生理上,對語言的學習能力隨年齡而退化,神經學上認為語言學習存在「關鍵期」,一般聽說到9歲,讀寫到12歲。12歲以後,如果還沒有系統掌握一門語言,則終生難以達到母語水平。這不是靠什麼「學習方法」、「教學模式」可以改變的。

我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新東方、朗格、新航道,我跟他們談笑風生啊。一切你們能想到的國內英語教學方法我都見識過,從班課到一對一上了可能上千小時英語課,紅寶書我背過三本,算上其他辭彙書七本,巔峰辭彙量10000+,音標學過兩遍,語法看過兩本,閱讀做過無數,英文聽說讀寫5年不斷,我有所謂「語言環境」,可以做所謂「浸泡試學習法」,什麼編故事記憶法、電話號碼記憶法,什麼招我沒試過?

時至今日,我仍然沒有掌握英語,我跟老美交流還是比跟國人交流費勁,並且可能我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我妹,生在國內,6歲來美國,不針對任何考試地學了五年英語,現在用英語吵架,老美小孩吵不過她,用中文吵架,我吵不過她。


之前的答案有些不全面,更新總結一下吧。

  • 過分強調所謂的「考點」

家教學生考了97,我覺得他可以拿滿分。

當然你要是和我爭【否定句】的定義,和【工作者】與【志願者】的區別,我選擇無fuck說,不明白為什麼糾纏這些。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is answer.

然而應試教育下,我明白,這樣的題目顯然是為了所謂的中國式「考點」

因為帶過5年級的孩子,這位是從6年級帶到現在的初一的孩子。我看到這道題回想這三年看過的考題和自己中小學時期的考題,似乎從小學一直到中學,中國始終逃不過something和anything的考點,疑問句否定句用any,徵求對方意見希望得到肯定回答要用some。

無奈,我只能和他說記住這些「考點」,做題前想想出題的人出這題希望錯的同學犯什麼樣的錯誤。

我覺得這是英語教育的問題,當這樣的答案被判錯,我們選擇的竟然是教學生如何辨別考點,獲得所謂的分數,我覺得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這份試卷是以偏概全,其實大家可以看看平時的作業:

每天大量的書寫一些重複的片語,孩子的母親發給我,說是家長群里老師會發一份「標準答案」,來源是班級優秀的同學。優秀的同學做完以後,發到家長群里,老師看完覺得沒問題,所有家長就按照那個批改,孩子訂正。我看到這個情況立刻讓孩子母親把作業轉給我來看,免得誤傷。

家長是無奈的,他們希望孩子不因為這個掉鏈子,但我會認真地回復。有的時候希望孩子可以保留自己的那份思考,又要提醒他記得「考點」。

  • 真的掌握語法了嗎?

有人在回答里說了,中國的英語教育重視語法,不強調應用。個人認為語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看到在Subway點單困難的梗,看到和外國人無法開口的梗,這些都是即時交流時候過分重視語法帶來的不足。但我們也不能忘了在國內寫論文、在國外交論文時候,中國學生也是有充分時間查資料,查單詞的,這時候沒有語法的支撐,嚴謹的學術材料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可是,中國真的重視語法嗎?非也。

我認為這是語文老師的鍋。很多語文老師不提語法,不提主謂賓,當然大家也都不會犯太多錯。不過高三好多同學看到改病句的題目還是頭疼,一旦跟你較真,大家還是會傻眼的。語文老師的語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在英語語法的理解。

舉例說我這個學生,學了那麼多單詞,至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對詞性毫無概念。

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最經典的是這個片語,大家一定耳熟能詳: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學生背得很溜,我說,這裡為什麼要用doing呢,不是to嘛?

他說,因為是介詞。然後我問,那go to school的這個to呢?

他回答不上來,並且強調:這個片語背了這麼多年了,school就是個名詞,怎麼可能有問題?

老師講課的時候,分這兩個等級: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大家畫下來,這是個片語,考試經常考啊!doing,doing,doing!(粉筆畫三條線)

這種老師,自己明不明白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部分是自己明白但是就為了省時間,反正考試就這個片語,下課發幾道題目同學選選ing就得了。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大家注意,這裡的to是一個介詞,初中階段我們遇到的to是介詞的片語只有be used to,look forward to, get accustomed to,這些詞後面都要加ing。

這種老師,應該佔了大多數。而且ppt確實也用了一面「精講」了這個片語,然而學生並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介詞。甚至還有我學生這樣的小白,連介詞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有。

我給學生說這個片語的時候,就很喜歡用go to school的例子。我會告訴他,

to的作用:不定式和介詞。

不定式:作主語或者連接兩個動詞。

介詞:表示一個方向。

於是他突然明白為什麼去每個地方都用go to,也就對介詞表示方向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了。這時候,你再和他說介詞後面用動名詞他也清楚了,因為去的是一個地方,一個方向,怎麼可能去一個動作呢。

這時候,你就會明白:

我們強調的不是語法,是語法堆砌出的題目。

剛學look的時候,你教學生寫片語:

看著---------look at

過一段時間,學感官動詞,你教學生寫片語:

看起來開心------look happy

當孩子們遇到

He looks ( ) at the picture.

這樣的題目的時候,多少孩子look happy背得不亦樂乎,這時候,你和學生說:

注意啊,這是一個陷阱,以後別再錯了。

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這麼做還真沒啥問題。孩子們會發現,以後遇到的題目就是這些題庫里翻來覆去的題,學生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尾,還覺得自己語法提高了。

告訴孩子系表結構很難嗎?多說幾句會死嗎?聽不懂多問問哪裡有問題,這不是老師該做的事情嗎?

發題目,發題目,發題目,整天就是一張張,一本本習題集,堆砌出來都是老師自己因為心虛缺乏的安全感。

下面這個句子我經常讓學生在學習了語態和時態之後獨立寫出:

刀過去常常習慣於被人們用來切紙。

不是喜歡玩彎彎繞的題目嗎,我要求我的學生必須把這個句子思考的過程完整地展現在我面前,當看到他們一步步地寫出

Knives used to be used to being used to cut paper.

如果這個句子順利無礙地完成,我覺得他們應付那些考試簡直是應付傻子。但也放心了。

  • 單詞掌握的問題

看到其他回答提到單詞量的問題,忍不住又來說幾句。

大部分孩子今天背單詞還是

a-p-p-l-e,apple,蘋果

a-p-p-l-e,apple,蘋果

a-p-p-l-e,apple,蘋果

。。。。。。。。。。

(10遍)

有人說,音標不需要,我覺得應該先學音標。這一點南外做得很好。

印象中我英語的啟蒙老師教我音標的方式很特別,他告訴我,在覺得自己已經認識那些音標符號以後:

嘗試把26個英文字母的讀音用音標寫一遍,你就基本掌握了大概。

好像確實很厲害。因此也沒上過音標課,學得很不系統,至今覺得這是我英語學習的缺憾,不過那一節課兩個小時,折騰了26個字母的音標以後,好像學到了很多。

在我看來,學習音標的目的,並不是每次把單詞音標寫出來,而是形成一種語音習慣,這種習慣可以是很personal的,並不需要多麼正確,只要你自己能夠接受這種記憶模式。

單詞掌握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學校自以為是地為孩子們列了單詞表、片語表。現在孩子,讓他查字典整理一個單詞,整理出的亂七八糟。如果自己有一遍對這個詞的探索,又怎麼會感到單詞那麼陌生呢?每次學英語,一開始老師就會讓孩子買一本字典,買了以後,有多少孩子百度、文曲星、好記星呢?

想起當年為了一個英語報紙詞語競賽坐那兒查字典整理單詞午飯都不吃的日子,覺得對英語的熱愛真是能讓人瘋狂:

上次就和孩子說了一句,整理一下單詞,整理成這樣:

標個序號也不知道。

  • 忽視語音朗讀和真實交流

這真的是最大之問題。很多老師的語音不過關,很不過關。我不知道英語專業老師應該怎麼學習,但是有些老師自己上來就擺一句話:我語音一直是自己的一個問題,但是我教書絕對沒問題,而且很清楚近幾年的考點。那個老師的課,從此我表示不屑,反正高三我也不在乎他是出過高考卷還是啥,我就覺得這樣的老師是不是有點太自以為是?

我有時候想讓孩子們知道看美劇的重要性,真的不是像很多家長以為的不看字幕能聽懂,而是能夠沉浸在那個環境里,甚至有時候有的沒的和sheldon對話,和劇中的人物互動。如果孩子們能開口說,那麼背單詞就不會那麼痛苦,閱讀文章也沒那麼困難。

  • 自以為是的考試策略

做閱讀先讀題,再回過頭讀文章。所謂的「帶著問題閱讀」。

憑什麼?閱讀理解,不是信息匹配,如果你這樣玩,閱讀的作用就會被削弱到最低。我自己做閱讀,向來都是把文章從頭到尾泛讀一遍,才會去看題目。有些問題在你讀完文章再看的時候,你會覺得部分選項可笑之極。因為是和整篇文章作者的價值觀都不同的選項。

你說這樣就來不及,其實很多孩子就是上下來回找信息,找到一樣的就填,就選,找不到就一遍遍大海撈針,這時間又是何必呢?包括大家的四六級那個巨長無比的段落匹配題,我也是一直讀完的。

去年裸考了雅思,表妹要出國,看她前前後後考了不下10回,一直6.5。我就想看看這東西有多複雜。不說別的, 閱讀我還是全讀了(不過閱讀都是啥音樂家,鋼琴師,地域文化讀起來也是讓人費勁)。最後的成績,我覺得還湊活吧(寫作實在是,反正我也不用這出國==)

  • 總結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我們國家的英語教育其實和雅思考試的要求也沒啥區別。

聽說讀寫,其實教育方向沒毛病。但好像每一項都過於刻板了,每一項都過於淺嘗輒止了。當然,我想語文的教育影響了我們英語的教育,畢竟都是語言,這種模式是相仿的。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強調——這只是我個人的感受,畢竟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英語老師,我只是一個熱愛英語的計算機大三工科男。之前發論文,寫出這樣的句子還是沾染了不少中國式定語從句習氣:

說實話,很感動,長這麼大沒有這麼專業的點評。

不過英語還是要學一輩子的。

讀研以後,很想去國外看看。


英語應該是中小學各必修科目里實用性最強的,然而仍然沒有逃脫數理化等科目為了提高區分度,把知識變成腦筋急轉彎的怪圈。比如我自己在初中高中都不只一次見到的一道「經典」單選題。There is ()sheep under the tree。選項里有a few和a little,故意用一個單複數同形的sheep迷惑學生,讓學生被可數用a few不可數用a little的思維定勢干擾。但是這tm跟英語能力水平有什麼關係?被陷阱繞進去的學生真正看到一隻小羊還會傻傻地說a few sheep?


容我掛個「人 @Jekyll Hyde 」

1.說自己是大學老師,被我指出自己寫的水一般的教育經歷後,馬上刪除後不予承認自己寫過。還好,我截圖了,沒提前告訴他,他就以為可以肆意妄為了。前後對比圖如下。

2.不看我回答直接噴我這個「大學老師」,卻沒看到正文第一句就指出我是高中的。明確告訴他後,又開始鄙視我是「初中」的。還有這麼神志不清的「大學老師」?截一張說我是初中的圖,其它的在評論里都有。同時,該圖裡也有他否認寫過教育經歷的話。

3.邏輯混亂。如上圖,先否認自己寫過教育經歷,然後又強調寫的不是真的。自己主動打臉。這智商…

4.裡面隨意侮辱本人的話,各位自己看。我竟然開始真以為來了個大學的專家。原來是這素質,真是活久見。

這種人只可能是社會的失敗者,毫無尊嚴地活著,無奈之下只能偽裝成精英在網上靠虛幻世界尋找自尊靠侮辱他人來滿足內心的不平衡。一般單身、家庭條件差、外形差、網遊重度愛好者,同時由於內心壓抑可能會有性虐傾向。各位要謹慎和他打交道。

被掛後馬上換頭像和名字,問心無愧怕什麼?!從新名字就看得出多匆忙。又可以裝X啦!又成了大學老師啦!

自2017 年6月4日起,本回答謝絕非英語專業或非教師職業的人(含部分靠說段子或給家長畫大餅賺錢的教育輔導機構老師)評論

。如果非專業人士確實需要回答,請說明您的觀點的理論基礎(一定是二語習得方面,用母語學習理論或經驗來解釋的秒刪),否則12小時內刪除評論。

當年上高中的我曾找英語老師對她的教學提出建議(和現在好多非專業人士教育我一樣),如今入行後才知自己當年年(chun)少(shu)輕(S)狂(B),——在此心疼我的鄭老師7秒鐘——只知道紙上談兵畫美好藍圖然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說政治正確的話來指責別人,卻既不去了解實際情況也不去了解專業知識。

自媒體時代給了大家發聲的途徑,卻讓我們陷入嘈雜。

正文如下:

高中英語老師不請自來。看到相當一部分答主矛頭指向「以考試為指向」「不重視口語」「過份重視語法」等,想來唱個反調。

我國的英語教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讓你能夠和美國著名記者華萊士談笑風生,或把紅酒撒在國際傳媒大亨身上後趕緊sorry從而嫁入豪門,或代表亞洲,或就一打雞蛋是否可以便宜半刀而討價還價,而是能夠把外國先進的知識搬到國內(或把咱家的成果搬出去和老外交流)。語法也許在日常交流中顯得死板,但它是正式文體的基礎,難道凝結著無價的知識的論文是用口頭語寫的嗎?

如今重口語輕語法和閱讀恰恰是不對的風氣。張口幾句不結巴的英語,倍兒有面子,頓時高端精英的感覺,有木有?但閱讀能力,語法基礎再強,很難體現出來,一句「啞巴英語」否定你十年的努力,有木有?這是浮誇的價值取向。

我們應該再重視語法一點,再重視閱讀一點,以考卷為導向,為國家培養儘可能多的先進知識的搬運工。

5月3日補充答案,以澄清目前評論提到的問題。

1.關於學術交流或技術交流中英語口語的問題。為此我諮詢了隔壁辦公室的曾經的女友(她在讀研期間在某國家級實驗室搬過磚,現已嫁為我婦),她表示以她580多的六級成績,並不需要專門練習口語來與國外交流生溝通。語法正確、專業辭彙足夠,即可順利溝通。實際上學術交流更多地是以論文為媒介的。遍布全球的學術大佬們見面的機會其實很少,平時還是靠論文等文字交流。因此閱讀能力必須足夠強大,口語好是可選項而非必選。

2.關於學習中口語的作用問題。與一些朋友的認識相反,口語和聽力絕非促進閱讀,而是閱讀和語法的上層建築(此處引用了某位朋友的觀點和措辭,表示感謝)。沒有語法,你說不出正式文體的句子;沒有閱讀這種高效的辭彙積累方法,你很難擴充辭彙量。也許你在小學就流利地會說Hello,my name is xx.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云云,如果不強化閱讀,也就僅僅會這幾句了。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聽力時似乎每個單詞都聽懂了卻不知道整句話的意思的體驗。如果是這樣,就說明你需要加強語法和閱讀了,否則你無法足夠快地把單詞正確地連成對你有意義的句子。

最後,澄清一句:我沒有說口語沒用,而是說我們重視地過度了,卻忽視了更有用更基礎的東西。

5月4日補充答案,主要面向留學或移民海外的精英們。

較多的留學朋友們開始抱怨國內英語教育沒有讓他們具備海外交流日常生活、聊八卦等口語能力。我作為渺小的高中老師,首當其衝。特說明兩點,希望不要再提類似的爭論了。

1.前天的回答說得很清楚了,國家教給我們英語不是為了讓咱和老外聊八卦搞移民的,而是接觸外國先進知識技術的。出國後感覺日常口語不足,這不能用來否定國內的教學。反而,如果一個個留學生泡吧蹦迪撩妹的口語一流,卻看不懂論文(好像這種留學生真的存在),反而是教育的失敗了。幸運的是,目前沒有留學生來抱怨看不懂論文。希望這是由於國內英語教育出色,而非壓根沒人看論文卻只關注美好生活的原因。

2.有口語需要的朋友可以繼續深造。國內高中及以前的教育是在用語法和辭彙來打基礎(南外那種老怪級的高中除外),沒必要也沒能力把大家都培養成外交部口譯員。把高中學的口語沒法用於外國生活、國內對外交流等黑鍋扣來不合適,反而應該反思一下進入大學或出國後自己有沒有繼續努力。如果按照一些朋友的邏輯,我們還可以抱怨高中語文教育沒有教會我給領導寫發言稿(秘書狗);高中物理教育沒有教會我設計機械(機械狗);高中體育教育沒有把我八塊腹肌練出來(單身狗)等等。


這個問題 和我正在寫的論文題目一樣, 我很想說說自己的看法,但又怕因為自己才疏學淺,經驗太少而有所偏頗,一直猶豫著。想著拋磚引玉吧,年輕人要大膽說出想法嘛。歡迎大家來探討。

先從生活里一個小事兒談起:

我超級喜歡吃冰激凌。 在澳洲的超市裡,我發現冰激凌的價格相差得非常懸殊:超市自營的品牌比如Coles,一桶2L的香草冰激凌只要2.2澳元, 而貴的牌子比如Ben Jerry"s 500ML 一小盒,就要5澳元。為什麼呢?因為材料不同嗎?其實冰激凌原料大同小異,基本的都差不多; 根本的原因在於定位和生產過程的差異

2.2澳元的冰激凌是流水線上造的, 一天生產好幾噸,選料原則在於『控制成本』, 而高級冰激淋號稱『手工製造』, 雖然有商業噱頭的嫌疑,但是產量肯定要少很多,而且選料更注重『好吃』。這兩者的差別造成了它們的價格差異,也因此針對著不同的客戶:2.2刀冰激凌是給我這種窮學生解饞用的,份大量足,不管有沒有那麼好吃,不開心的時候挖上一勺,也算解了饞。而5刀的高級貨是給我姐這種更在意口味和品牌買東西不看價簽的人,吃上一口就會有很高級的享受。

我想英語教育同理。在分析英語教育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提問:中國的英語教育,至少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目標是什麼?

讓冠冕堂皇的大綱滾犢子,我們都是從中學過來的人,我們中大多數普普通通的孩子,學英語的目的就一個:拿高分。而站在policy-maker的立場上來看, 英語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有兩個: 第一,給學生提供一個入門的平台。不管採用了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多麼簡單粗暴的考試政策,至少十年英語課讀下來,學生能夠大概知道英語這門語言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動詞會變形,比如名詞有格有數, 比如主謂賓順序等等。第二個,我想是借用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語言的習得,跨文化(intercultural)理解,雙語運用(bilingual)等等。而考試所考察的,那些長年以來被大家詬病的『死語法』 『完形填空』 『閱讀理解』 『給李華寫信』 其實真正著眼的,並非英語語言運用,而是學習能力的水平。

所以,我們的中學英語教育,就像2.2 刀冰激凌,大路貨,工業化產品,只能滿足你對英語最基本的需求,還能帶來一些附加福利 (培養學習能力)。對於一個有著廣闊欠發達地區,大量貧困人口的國家來說,足夠了。況且大多數學生,在今後工作和學習中使用英語的機會是有限的,因此實際的運用能力對於他們的中學時代來說,是不划算的奢侈品。

我們的公立學校英語教育的真正問題是:我們沒有「高級貨」。 對於那些不滿足於工業化流水線英語教育的人來說,公立學校的英語產品線上,真的沒有他們的目標商品:那些想出國的,就不得不去昂貴的教育機構,那些真喜歡英語的,就不得不去挖門盜洞找資源,自己慢慢摸索。我們的教育,至少在目前,還是以集體主義為圭臬的,而精英主義,或是』奢侈品教育『 是一顆巨大的炸彈,是政治不正確的。

因此我們未來需要做的是,一方面讓教育分級化,讓所有層次的需求都能在教育部的貨架上找到對應產品,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讓本來價格很高的』高級貨『也能被大多數群體接受 (我想這個還是可能的,至少我出國前的英語就是自學的,沒花啥錢。不敢說好,但是在國外湊湊活活也能用,我一個小屁孩能自己辦到的事情,一個國家的力量肯定可以的), 這樣能夠避免教育分級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把我們的教育比作商場:這個商場的大路貨很便宜質量也還不錯,高級貨很高級又沒貴到離譜,並且有官方背書,是不是會有非常好的收益呢?

寫在改論文的休息時間,都是自己的思考,歡迎大家來討論。


我來說說我對國內英文老師常用的翻譯教學法的看法:

原創 2018-1-15 塔主 巴別塔

翻譯grammar-translation,是很古老的,沒辦法的辦法。我在2014年寫過一帖《那些年我們一起上過的英語課》(在微信公眾平台「巴別塔」回復關鍵字「英語課」獲得文章)。西方人也是走了很多彎路才發現這個辦法沒用。我們國家很多老大學生,翻譯了半天,還是不能跟外國人交流。你不考翻譯,依然有很多辦法考察學生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語言,可以設置場景,可以做閱讀理解,可以當堂做角色扮演的遊戲。而且讓你再瞠目結舌一下,西方大多數的語言學校不會把語法當做重點講,因為2nd Language Speaker就算能如數家珍地說語法規則,一張嘴一樣錯。為什麼?輸入和輸出的時間都不夠。語言不僅僅是knowledge, 而且是skill,世界上的skill都要靠時間堆砌。

我在中國教英語的時候,會偶爾用一用翻譯,但不會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因為有太多可以選擇的路徑,不一定要走這一條。


缺點:

辭彙量太少,大學英語六級辭彙量也就是英美小學畢業生平均辭彙量的1/2左右的樣子

缺少必要的詞根、詞綴、詞族訓練

閱讀量太少,多隻注重精讀而不重視泛讀,高中甚至大學老師都很少要求學生閱讀英語文學著作,直接導致辭彙量提升困難

聽、說、寫嚴重不足,聽力語速嚴重過慢,缺少accent以及情景干擾

基本生活用語存在過時的辭彙和句子,不重視禮貌用語

過於注重語法的形式和固定搭配,而不是用語習慣和風俗

發音、拼寫英美混合

寫作缺乏基本的行文邏輯結構教學

書面辭彙和口語辭彙傻傻分不清

優點:注重語法和時態變換

(待補充)


這是語言教育規劃的問題,恰好是自己專業。

1. 聽說讀寫,太注重讀而輕視另外三項。

2.題海戰術,效率太低。

3.缺乏統一的系統的評價體系,即將推國家英語能力測試,應該會有所改觀。

4.以英語為媒介語的課程幾乎沒有,參考印度,好一點中學和高等教育英語幾乎是大部分課程的媒介語。

5.因為4所以大部分學習者不是用中學,缺乏使用能力。

6.國家重視不夠。好的英語老師是稀缺資源,大部分在培訓機構和精英學校。非優質學校師資跟不上。

7.辭彙量最高票說過了。但我不是特別同意。k12領域認真抓好基礎3000詞的使用很重要。因為這高頻3000詞比之後30000詞更加常用,意思也更加多變。現有的教學資源尚不能發到這個目標。最高票因為是清華學子,常規課程吃不飽很正常。

9.對於國家來說,如何運用現有資源最大化提供英語教育產出是宏觀考量。教育規劃不能滿足所有人很正常,但是一味認定英語教育不好實在偏頗。


整體上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啟蒙不及時不夠格,學習動機有問題,教師水平差還到處禍害人。

教學上,老套的講課文-背課文-做題模式。和八股文沒什麼區別。很多學生做選擇題,看見一個自己剛剛學過的選項就選,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背後的根本。國內的大多數語言教學就是這樣的,無論英語日語還是法語。

內容上設置不合理,體現如下:

1、不重視聽力根本

永遠只是以做題為導向,往往只要求你聽懂關鍵詞和所謂的題眼。這種模式扼殺了學習興趣不說還耽誤了整個英語學習。聽力可以說是英語的根本,我不知道聽懂一兩個詞算哪門子聽懂,介詞代詞弱化你能聽出來?連讀語流你能聽出來?單詞重音和詞性的關聯你知道嗎?英美口音你會識別嗎?

2、沒有語法框架的學習

可笑的是我們重視了一輩子語法,大多數人都還是不能分清楚句子結構。有的人能背出語法,卻不知道分析句子。更別說句子簡化和從句的形成,虛擬語氣的微妙,時態的妙用。寫的句子亂套從句,寫出來臃腫無比,不明白簡潔性比句子長度更重要。我們學習語法,永遠都集中在細枝末節上。結果是背了一大堆規則不會用,甚至寫作時候會凌亂無比,就是因為缺乏語法框架學習。

3、不知道循序漸進,也就是所謂的i+1原則

拿一片整篇生詞的課文精讀,人人精疲力竭,然後讓你背誦。這種所謂的方法簡直是毒瘤。它破壞了語境理解,破壞了理解的難度。你不能理解的課文學了毛用?你知道一個單詞要在不同語境中出現多少次才能理解和掌握嗎?

4、萬能藥理論

新概念,VOA,BBC,老友記。好像沒了這幾樣英語就不能學好一樣。新概念倒背如流的學生,一說話感動哭美國英文教授。呵呵 。100篇VOA聽寫,一輩子不用學英語。呵呵 。老友記聽了10遍,說話超越母語人士。呵呵 。 英語已經變成玄學,武俠學了,不適合我們普通學生了。


其實,從我們自己從小開始學語言就可以知道目前中國英語的教學模式有什麼問題。

在上小學之前,開始學寫字之前,除了一些語言功能有障礙的人,我想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流利的說話吧?

雖然你一個大字都不識,辭彙量也不會太多,更不會去管你的一句話里有什麼主謂賓定狀補;

但是,正常的語言交流是沒問題的吧?

怎麼學的?是先學會聽,再學會說的吧?

哪個小孩子不是這麼過來的?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

而我們學英文呢?好像是用來培養語言學家的。

學語言「聽說讀寫」四門功課,我們只重視讀和寫,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聽和說。

即便在說英文的國家裡,又是所有人都懂得語法和拼寫的嗎?

那難道他們就不說話了?

樓上某位高中英文教師的邏輯更是奇葩,好像學英文是為了上層建築,而不是為了和普通人交流一樣;

這樣的所謂「培養精英」的思想,恰恰是我們中國教育的頑症;

可憐的是,每個學生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精英,所以接受並變相推動了這樣的理論形成。

我很想問這位英文老師一句:

做為一個中國人,你中文的掌握程度如何?

能否告訴我你的每句話里有沒有毛病?

哪句話的語法是怎麼樣的?有沒有用錯的?

一個普通人和一個語言大師的區別在哪兒?

我學英文,就沒想過去和別人辯論,沒想過寫論文,沒想過把「國外的先進知識」搬回國內;

這些,才恰恰是那些「精英」們應該做的事情。

我就想去國外的時候不會當啞巴,能看得懂餐牌、指示和說明,能和友人談笑風生不至於聽不懂說不出來;

而你特么非要我能讀英文原著能翻譯專業書籍能滿口專業術語裝大尾巴狼?

什麼叫「本末倒置」?這就是!


合不合理要看教育的目的

如果目的是參與制定一種分配方式,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分別送進三六九等的下一級學府,那麼這還是比較合理的,至少沒有出現其他成績好的人英語一定好,其他成績差的人英語一定差的情況

如果是要以讓學生學會使用與應用為目的,那就非常不合理了,比如重視筆試輕視口語,導致很多人能寫不能說;再比如有限的教育資源平攤到那麼多學生頭上,造成以後要用英語的人覺得學得不夠,而以後不用英語的人卻造成浪費的情況


重度輕視辭彙量,一個所謂強調英語教育的國家對於一個學習了至少12年-16年英語的本科生的辭彙量要求竟然是區區4000,而一旦達到更高一級的6000,那簡直就是可以拿去吹噓的戰績,不得不讓人覺得這是一出滑稽劇。

從最終的考核標準來看,好像這不是一件很值得關注的大事;可這件小事又把很多人苦苦相逼了十多年。只能說沒有單詞量支撐,其他學的東西都是空中樓閣。


我認為中學英語選擇重視閱讀,並不是錯誤的選擇,雖然作為一個出國留學黨我因此「受害」。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聽,說和寫英語的需求遠遠沒有讀大。

再考慮到,我們的教育投資很有限,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教師水平,都不可能脫離預算提高。

因此這個題目的,我想回答:「沒有」。


我想說的是英語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在我看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交流。那麼交流無非就是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個人觀點,目前的英語教學更側重於前者而忽略了後者。

你可能會覺得我說的是啞巴英語,說的是我們很少會去進行寫作上的刻苦訓練,這些其實上面都提到過。但輸出遠遠不止這些,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點,是否敢於應用自己所學的語言,是否在說話是做到自信,自如。這是一個心態問題,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因為對自己的發音不自信,說話的時候經常會把不確定讀音的詞含混帶過,有的時候還會下意識的拿手指去摸自己的嘴唇上沿。我因為這個習慣被一個老師在課堂里嘲笑了足足五分鐘。而後我改掉了這個習慣,因為我發現周圍很多來自南美,印度,歐洲的人發音都很有問題,包括那個老師自己,但是他們從不怯場,因為你只有敢於犯錯才能改掉錯誤。所以發音本身不是大問題,第一步是你敢不敢發音,很多人都做不到第一步。

第二點,在合適的語境用合適的詞,換句話講,你要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中的情景。我今年教課的時候收到過兩封中國學生的郵件希望我給他們寫推薦信,那一封寫的非常非常的Humble,讓我想起了張愛玲說的卑微到了塵土裡了,但他其實way better。另一封呢就用了很多非常重非常Formal的詞來形容自己,比如earnest,ardent,當時我看完的第一感覺就是WTH我的課有這麼難嗎。這兩個例子反映了他們沒有搞清楚該用什麼樣的詞來契合當時的交際關係/目的,所以聽的人就不舒服。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贅述了。那麼我們總說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我們總覺得聽相聲演員說話的時候特舒服,我們能清楚的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學漢語學精了的表現,英語也一樣啊。我覺得英語教學中在教大家表達的時候,太急功近利了。口語好的標準是發音好聽,寫作好的標準是句式複雜,辭彙紛繁,但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In a way it is just window dressing.

所以我覺得該教的是,怎麼說英語說的讓人覺得舒服,讓人覺得沒毛病666,讓人覺得你是一個English Speaker而不是You"ve learnt English。登峰造極的時候就像Jimmy O. Yang 那樣隨便meme,把一些美國的社會文化現象以自己亞裔的視角用合理的分寸去講。


有些問題不是英語教學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甚至說經濟的問題。

我,天津市(英語強市)紅橋區(差區)學生,07年讀初中,三年所有的期中期末考試,都是區教研室在練習冊上每個題型畫一百道原題,考十道這種。

注意,原題,有時選項的ABCD都不帶變的。有時會打亂,所以老師會強調「背選項,不要背ABCD」。

導致我的不少初中同學高考英語六七十分……

這顯然不是技術問題,是教育投入問題。

技術上能解決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是教材。

外研社的教材啊,無論是遣詞還是發音,相當於拿邢質斌羅京時代的新聞聯播,教英美人漢語。

有人說沒什麼,發音標準。

你一張嘴就是好幾層從句,人家會笑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我的立場就是:

英語在國際上的地位近50年是不會被中文超越替代的。

當然,我由衷希望這句話說出來我被狠狠打臉。

答主親身經歷過外語學習對一個人的眼界、知識體系乃至日常生活的改變,對於體制上廢除全民外語學習這種觀點嗤之以鼻。我信奉因材施教,討厭學了沒必要硬學,那不是學習的意義。但是,我也信奉精緻主義,認為既然學就得學好,學以致用,要麼就TM別學!

(評論中有很多人指出我這個觀點太極端了,提倡英語教育二分:大眾、精英,這個非常有道理,市場上也的確開始這麼做了,但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即使不是完美的觀點,但還是繼續堅持下去吧~)

重視外語,不是崇洋媚外,而是因為受夠了崇洋媚外。學習外語是為了讓別人更好的認識我們,在外媒對我們抹黑的時候及時了解到並予以反擊,讓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也是為了獲取最前沿的科學人文的發展,壯大祖國。

說句大實話,來知乎是來整理自己的思路,並尋找知音,沒精力唇槍舌戰。

2天前才在為什麼不教現代漢語語法? - 知乎 和 丁義珍死前,一共犯下how many English mistakes? 中維護自己的語言教育觀,大傷元氣。

又考慮到本話題的爭議性,大家可以發表意見,但我就不回復了。

-----------------------------------------------------------------------------

先介紹一下答題的背景:

@中國:從幼兒園上到了大四(英文五年級起正式學);

@中國:從18歲開始當英文家教,大三大四開始教雅思和法語;

@澳洲:研究生(語言學+教育學)3.5年

@澳洲:在中小學私人機構教中文(下圖),目前主業為兼職英文家教

結合以上經歷,我對中國英語教學普遍的現存生態做出了以下的總結,指出了幾點現象,並推測其可能的影響,最後再給出可能有助於改善的建議。

1、師生比

→老師對學生人均關注少;
→學生課堂口語練習機會少;

建議:實行小班教學(最多20人),按水平分班教學。如果實在不想學的家庭或孩子,也有興趣班。

2、教師自身英語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情;
→誤導學生學了假英語;

建議:教師培訓;對教師口語、寫作和教研能力進行定期審核

3、英語課使用的教材由中國人編寫,語言空洞、樣式老套

→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情;
→誤導學生學了假英語;

建議:引進國外對外英語教材,或在使用國內教材的基礎上增加原版英文作為額外閱讀。

4、 教學不以應用為目的,傳授(不含口語的)考試技巧,提倡題海戰術;

→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外語學習的熱情;
→誤導學生學了假英語;

建議:聘請外教;增加英語課內外活動,如外語節中的英語小品、英文演講、英文故事創作大賽。

5、語言能力培養不均勻:輕視聽說,發音不講究;

→聾啞英語
→口音重

建議:嘗試全英半英教學;使用多媒體,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視頻,並開展英文討論;調整聽說考核權重。

6、縱容(甚至鼓勵)死背單詞(例如:使用中英詞典翻譯,刷紅寶書,比單詞量……)

→記單詞效率低
→造句效率低
→中英互譯思維

建議:選擇背誦原版英文課文,鑒賞朗誦英文詩歌,分析其中片語搭配,感受其修辭;加強寫作和口語中的造句訓練。

可能還有很多角度可以分析,這裡拋個磚。

-------------------------------------------------------------

但是我說的只是理論上的,實際的情況很複雜,實踐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既需要教育行業高層人員的遠見和膽識,又需要基層園丁整體素質的不斷與時俱進。

【如果你對語言教育、學習類的信息感興趣,歡迎關注我本人,或者我的專欄:種地英語私塾 - 知乎專欄】

我的所有熱門回答:你要我答的都在這裡!半年知乎400+學習類回答索引

我的專欄:種地英語私塾


英語是語言,是拿來交流的,中國中小學的普遍英語教學極其忽略口語,導致很多孩子哪怕高考英語130-140,卻仍然是啞巴英語,連個完整的自我介紹都說不流利,說不地道,發音不清晰,不流暢,語句的邏輯性差。因為說不出來,所以在需要用英語的時候無法和他人達到一個交流的目的,他人聽不懂,就更加慌亂,越慌亂越說不好,越沒自信,更加對說英語有心理障礙。

有口音其實是完全沒關係的,印度人口音更重,但他們普遍說的很流利,聽上去英語水平很高的樣子。

要練口語沒什麼捷徑,唯有多說多練多聽而已。說的出來,才能聽得更好,才能寫的更流暢。


中國人學外語困難是因為學習的壓根就是解釋外語的那套複雜的中文體系,和外語本身毛關係沒有,一切為了能適應考試和養活更多老師增加就業崗位而已~真正的學習外語不管哪門都不是這個路子!


初中高中用大量的時間學語法,現在直接從小學就開始學了,學生根本無法理解,但是不講家長又會覺得你英語連語法都沒有講過,惡性循環


第一,不講英語單詞的起源!一直是出個單詞表後死記硬背。英語中有很多來自其他語言的辭彙,大部分老師不加介紹。比如Paul為什麼翻譯為保羅,John為什麼翻譯成約翰,讀起來不是「破」,「囧」嗎,後來我了解了歐洲的其他語言才豁然開朗起來。

再比如希臘神話中的神袛卡厄斯,Chaos,混沌之神,也就是英語單詞chaos的來源,意思是混亂。我中學學到這個單詞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典故。英語中還有大量有淵源有典故的辭彙。應該系統介紹下,提高大家學英語的興趣!

第二,有人在爭論口語重不重要,但是能不能先讓老師自己對口語有正確的概念呢,比如英語的b,d,g都是濁輔音,和漢語拼音里的b,d,g發音是不同的!!是不同的!是不同的!重要的事說三遍。漢語普通話里的聲母說白了是不送氣清音。再比如英語中的字母L,多少人從小到大讀成「艾爾」?但其實真實發音接近「艾哦」,抱歉我沒打音標,我這樣表示也不嚴謹但是大家可以看得清楚。

有人會說,中國教育資源有限,教師水平參次不齊你不能指望盡善盡美,我能理解,但是既然讓我們提出有什麼建議與不足,我覺得這些應該都是以後改進的方向。隨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老百姓肯定不會滿足於現狀,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英語考試這部分大量的中國式考點, 極大的降低了學習有效性。 具體對比托福和六級 研究生英語入學考試的區別。 托福是考語言能力, 而中國英語考試是故意設坑整人。 仔細研究中國英語閱讀干擾項是怎麼設定。 數學這部分中國基礎教育完勝, 但是目前越來越有應試教育的跡象。 思維力弱的學生比較慘


中國的英語教學一看天分二看老師三沒生活。為什麼學生開口就怵,想想自己高中作息表。為什麼北上廣學生英語相對要好,仔細統計下他們語文也是相對好的。


教學方法的問題,有些是方向性的,戰略性的不正確,造成的結果就是南轅北轍。有些是教學技巧的笨拙和錯誤,即便教學技巧拙劣,學生透過時間的摸索,可以爬過去。

教學技巧是因人而異隨機應變的,這個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本人通過教自家孩子取得的經驗是,目前國內英語教學方法上的問題是方向上的錯誤。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語言這件事上,聽說屬於人類本能,只要你沒有太大的毛病,母語是都能獲得的,但是讀寫不是,你是必須要有專門時間學習的。文字是被發明出來的。

所以。聽說是本能,讀寫是技能。而讀寫是在聽說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應該先聽說,後讀寫。

國內教學的重大錯誤在於方向上的錯誤,不會聽說,就開始讀寫了。

我要說,,,即便是閱讀母語的文字,不同人的閱讀能力也是不同的,即便是使用母語書寫文章,也有人寫的東西不知所云。更何況是使用外語?!

所以,英語的教學應以聽開始,能聽懂了,再練習說,循序下去學習讀寫。

具體的,看本人回答每天記單詞和不記單詞有什麼區別? - 知乎,


我覺得核心的問題是考核方式不合理,閱讀、語法、完形填空什麼的比重過大而且很多省份甚至連聽力都不考,這必然導致中國學生學英語主要精力都放在學語法和背單詞上面

但是問題是,中國現在沒有條件實現全國都考聽力和口語這種條件……


國內英語教學的最不合理之處,也是一切英語教學弊端的根源,是根深蒂固的「功利主義」觀念。

苗力田老先生總結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異,他總結道,中國文化是「重現世,尚事功,學以致用」,而西方文化則是「重超越,尚思辨,學以致知」。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缺少一種為求知而求知的學術精神。本來吧,學以致知,倘若在認識與實踐的結合這層意義上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我們通常見到的表現卻是這樣的:「學這玩意有什麼用?」「這玩意沒什麼用,學它幹啥」。所以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的言論:「歷史沒用」」語文沒用「「數學沒用」——甚至於「讀書沒用」。有人驚呼如今反智主義泛濫,其實不然,不是如今反智主義泛濫,而是「智」從來就沒在我國播散過它的種子。人們重視的是現實的利益,是倫理和秩序。人們說什麼東西」有用「,首先想到的是這東西能不能變成自己手裡的票子。

現在回到英語教學的問題上。不得不說,英語非常幸運(某些小語種,以及古典語言如拉丁語和希臘語,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正是因為它在眾人眼中似乎還算」有用「,所以才能有這麼多學習英語的人和教授英語的機構。

不過,我們見到英語教學中的一切弊端,一切不合理之處,也都指向這同一個源頭:那就是這種教學和學習都是為了某種「用」,某種很實際的「用」:如升學啦、考試啦、工作啦……等等,都是極其被動的動機。這樣也就不難發現,我們在國內就被各種奇奇怪怪的英語所包圍:「考試用的英語」「工作用的英語」」日常交流用的英語「」糊弄老師/上司用的英語「」教學機構糊弄學生用的英語「等等。你是老師,你就只會在乎課本上如何寫,教綱里如何要求,哪怕它們是錯誤的、過時的,如果考試不要求分清某對相近的概念,那麼就當它們是一回事;你是學生,你就只會在乎這個詞語怎麼搭配,這個語法怎麼要求,在考試中怎樣選擇不會丟分,而無需關心它的正確來源於什麼,哪怕錯了幾道題,你還有正確了的題目支撐你的成績。你在做的不過是完成你自己在要求內的任務,一切超出任務要求的都是」加班「,都值得」讚揚「。英語在我們這裡是被打碎了的,碎得稀巴爛,碎得連他媽都認不出來,又被打扮得濃妝艷抹,成了街頭的娼妓。

在這樣的體系下,英語就失去了作為語言的一些特徵,而變成了一種手段,一種商品——而語言不應該是這樣的,語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哲學,人存在的家。當語言被剝離它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屬性,抽掉它的哲學精神,它就只是一種工具,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是。


中國英語教學模式有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管你語法學得多好,考試多厲害,你的口語表達方式仍然是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和說話習慣。

最簡單的一個地方就體現在yes和no,有很多人都沒把習慣改過來,舉例:

A:你昨晚沒去約炮吧?

B:是的,我昨晚打飛機去了。

這兩句話用英語說的話,理論上是:

A:you didn"t go to get laid last night ,did ya?

B:no , I went to masturbate.

而很多人都會說是yes , I went to masturbate.在口語裡面這是重災區,很多人平時知道這個道理,實力口語聊天時很容易犯這個錯誤。

還有,一些類似祝你身體健康之類的,容易寫成wish you have a good health 啥的,實際上應該是good health to you .你去死這句話寫成you go die,其實也沒錯,語法說的通,不過一般是說death to you .

有很多辭彙是自己掌握了,但是實際上同一個單詞,英語為母語的人的用法就廣泛些,比如說幾乎所有中國初中生都可以看得懂的book和paper兩個詞,book是書,還有預訂的意思,更有賬本的意思。paper是紙,也有報紙的意思。其實這個應該是縮略詞,standing book去掉standing,直接說book,newspaper去掉news,直接說paper。衛生巾直接用pad,從此再也無法直視iPad(我的衛生巾)。

關於表達方式,之前有個同事(英語過了六級)跟我用英語說了一句不要小看我(don"t look down on me)。其實是don"t underestimate me。

還有「你在搞笑嗎?」「你開玩笑的吧?」會說成「are you joking ?」其實是「are you having a laugh ?」

某人在談戀愛這個說法,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表達,英國人是說seeing someone的。而不是我的菜(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則是說「not my type」,這不合適我除了「it doesn"t suit me」之外經常是說「it"s not for me」,倫敦佬教我一個非常地道的表達方式:「it"s not my cup of tea」

類似這樣的說話方式是常見的中式表達方式,需要大量與外國人交流或者大量看劇才能慢慢糾正過來。


絕大多數英語老師水平差,導致學生接受的輸入不夠authentic。向一個說話水平不高的人去學習怎麼說話,這是不科學滴


擠牙膏式的過於緩慢的語言學習過程是最大的毛病。語言學習一定要趁熱打鐵快速推進,時間不能超過兩年,否則永遠學不會。其他的問題(應試教育,不講應用,輕視語音,死摳語法……)和這個相比都只能算是次要的。


從幼兒園就開學,一直至大學畢業,還拚命拿下了四六級,

中間一對一,一小時幾百塊補課費花了許多,

全是為了考試。

最終張不開嘴在國外問個路,也聽不懂老友記,更看不了英文版哈利波特。


並不是模式不合理,應該說,語言的學習過度的模式化。

首先,漢語和英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漢語三千個字基本讀書看報脫離文盲時代,使用字典自學很容易。英語三千個單詞就差遠了,英語對單詞數的要求更高。同樣,漢語字和字之間聯繫減少,因為文字簡化加上拼音化。英語單詞與單詞之間聯繫更強,有利於記憶,因為可以根據一個單詞的變化來記憶,聯繫越多,記憶越容易。

語言的學習並不靠某種模式,更需要情境。但英語學習的情境過於模式化,閱讀?聽力?這種題目試圖模擬情境然而終究是模擬,我們不是機器,我們不能只會說襯衫的價格是9磅15便士所以你應該選擇B選項並塗在答題卡上。

學習語言需要現實情境,模擬的情境再好學生依然會當做考試來處理,因為現實情境是可以容錯,考試不容錯,一旦錯誤就變成成績,沒有人會把孩子開口叫媽媽的時間排序然後比一下成績。現實情境可以及時反饋,因為是互動的,考試的反饋鏈條少而長,明明幾秒鐘可以糾正的錯誤,必須用第二天講題來糾正,效率極其低下。

在我看來,英語的學習具有極強的專業性,最好諮詢英語教育的專家。而所有學科的通病依然是班級授課的弊端,班級授課只是一種最經濟的妥協,有條件的還是應該多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最大的問題就是輕口語。

背單詞最快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念;

學語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停地用;

提升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自己也這麼說;

練習寫作最方便的路徑就是說起來通順。

你張開了嘴,要考慮發音標準不標準,要注意時態語態用得對不對,還要想著措辭夠不夠華麗。這全方位的訓練不比你寫練習冊高出多少?

既然是學「語言」,最簡單的方法明晃晃地在那裡擺著,翻譯過來就是「說話」,捷徑不走非要走彎路,真是費力不討好。

你也少把責任怪到考試頭上,等你用了我的方法學英語再去做中國的考試題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老子當年做完形填空都是不看選項直接寫的。


根本問題是把語言當做技術性學科來進行教學,機械地記憶語法,背單詞。其次,除了一層層的考試之外,別無他用。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表達思想,口頭講或書面寫。外國的生活有距離感,但外語也可以用來表達身邊的事物。這是最應該鼓勵的方向。


個人認為

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 沒有 任何 問題

教的 就是 讓 學生 看懂 書面 文言文

我們 的 母語 是 中文

為什麼 要 把 英語 學成 普通話

階層高的 自有 渠道 學好 各種語言

謝謝


1 順序錯誤,任何語言(尤其是母語學習)都是 聽說讀寫。聽得多,自然要說。讀的多,自然會寫東西。 包括我認識的英國人學外語,也是這個順序或者說理念。

2 重點錯誤,我自己的口語還是不錯的,問題在於很多人和我沒說幾句就說你發音好好,節奏不錯,肢體到位。很少有人誇我「說的是真正的口語」 。老外除外。

3 所謂的辭彙量。 你背過了一個單詞,並不意味著你會用,不代表它是你知識的一部分。舉個例子。 talk to up這三個單詞小學生都會。然而我問過很多年齡段的學生,包括一些英語老師。很少有人知道 talk A up to B是什麼意思。 talk的意思你記得再熟,你不會用,還是白費。

4 想起來再寫


1.背單詞。單詞應該放在句子中記,不應該單獨拿出來記。

2.口音誤區。英語沒有官方口音,東北腔並不一定就說不好,甚至東北腔也可以8分啊~中國人有中國口音,這很自然。

3.專用辭彙和形容詞太少。

高中畢業應該達到B1-B2的標準,即描述複雜事物,例如一起政變,或者某個電路工作原理;同時能給予簡單膚淺、表意充分的評論。

如果高中達不到B1-B2,研究生就難以達到B2-C1。申請海外高校會很麻煩的。


不培養語感只培養語法辭彙。

語感這東西早早培養比較好。

有了語感,說英語有如外國人附體。

記得小學3年級,我媽給我買了一份電影《獅子王》的原聲錄音帶,附中英文劇本對譯。我當時抓馬性格特別愛演啊!於是就放著錄音,一句一句跟讀,學木法沙語氣,學扎祖,學辛巴……

我到現在都記得扎祖當時說一句把我舌頭都給繞長了的話,我慢放n遍就為了學他那句話:Din"t yor motherever tell you not to play with your food?

其實原句是:Didn"t your mother ever tell you not to play with your food?

總之跟學了好幾頁台詞!

後來又因為買了一盤老甜甜布蘭妮的磁帶,學唱歌啊!Hit me baby one more time!(長大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內涵……)

後來還有Christina Aguilera的Genie in a bottle……哇塞這些歌可真是好有深意還好小時候不懂。

後來因為唱英文歌多了還玩了一陣樂隊,當了把主唱。

總之,語感就是那一兩年培養成的,後來英語課我總是那個上課說得比考得好的。

高中時,考試我永遠得不了前三,只能前十,因為完形填空完敗啊!我靠語感做題所以都是錯!

但並不後悔,因為畢竟如果我只會考試不會說和寫的話,現在也不會在紐約工作了。


我跟你們講講香港精英小學的英語教育是什麼樣的吧,雖然不能說是最好的,但好歹香港的雅思平均成績比內地高了1分(9分滿分)。我初三的時候有個同學出國就考了7分,我自己裸考的首戰成績也是7分,比內地平均高了1.5分,比香港平均高了0.5分。我出國後一直很注重提升自己的英語,在2年前寫的論文已經有老師(一位快退休的英國本土政治老師)評價為『語法正確無誤,詞語搭配與表意精確,脈絡清晰,語氣舒適。整篇文章沒有需要微調的表述』(本人在4年前開始在英國留學至今)。

但要注意的是,我自己本身不是從小接受的香港精英教育,而只是當年考上了很不錯的一所小學,而有幸進了香港的精英教育環境而已。

順帶,以我今年九月開始念小學四年級的內地表妹的教學模式,說下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吧。

===============

我明白兩地的環境差異,並知道內地目前不可能完全複製以下的模式

  1. 學前教育:英語外教幼兒園、菲佣、父母灌輸。甚至於小孩的英語會講的比廣東話溜,廣東話會在之後看電視與和同輩交流時進步。這一點和『教學模式』無關,只是一個背景介紹。
  2. 小學:

尤記當年有一個同學背牛津袖珍字典,還真讓他用兩年時間背完了,當然其他人沒這麼誇張。環境方面是,除語文、普通話和體育課外全英語教學,用英語課本和試卷、作業和考試用英語作答。平時和老師說話也是用的英語,實在不懂突然用中文會被全班笑話的那種校風。

  • 我小學有一本一直用到6年級,色彩鮮艷、圖文並茂的辭彙書作為輔助教材,每個學期都會自習裡面其中一些場景的內容。書內里是每一版都畫一個場景出來,比如『遊樂園』場景,就可能畫出雲霄飛車、熱氣球、觀景台、纜車、熱狗店、冰激淋、氣球等等物品,然後在旁邊標註對應的英語。還有那些以主題比如人體器官畫的圖就不說了。
  • 每周默寫10-20個單詞,以及背默3個例句,三年級後加上5-10個動詞的4個詞態。不及格重默,一學期三次重默不及格直接記小過。每月兩篇左右的看圖作文,4-6張圖片組成的漫畫,每張圖片3個完整句子左右。三年級後,就變成了200-250字的作文,包括經歷、評價、議論文。除了書單自帶的那本閱讀材料外,學校要求學生從圖書館借閱英文書,每三個月寫一篇小說讀後感。
  • 老師上課時一半講語法一半講課文並做後面的練習題。語法書的結構大概和內地的相同,只不過少了很多中式表達、語法錯誤、以及時常出現地道俗語、諺語、習語。有興趣的可以查查香港的英語課本。在講到生詞的時候,老師會用英語描述它的意思而不會告訴我們中文,當然,沒聽懂的同學可以悄悄問聽懂了的同學要它的中文解釋。注重發音音標正確、清晰、不吞音(而不是地道)。
  • 書單方面,1-4本課文書,一份閱讀材料(小說等),2本辭彙書,一本口語,一些聆聽材料。出版社一般為朗文、牛津、皮爾遜(Pearson)等。
  • 英語試卷里的閱讀理解從來都是作答時需要寫完整句子的,否則扣一分;語法嚴重錯誤或者關鍵詞詞態/時態錯誤,直接零分。試卷的組成部分大概是詞語/片語填空、語法選擇題、閱讀理解、句子重組之類。

================

再評價一下我表妹在國內省會,准一流小學的英語教學模式。他貌似恰巧趕上了英語教學模式整改後的新模式,類似試點的東西吧。

我的評價是——嗶了狗了。

滿分一百分的評分制里,我表妹的英語在96、97分左右,應該算不錯。

課文和課外練習平均每閱讀5分鐘,就有3-6個令我感到奇怪的運用/銜接/邏輯,甚至明目張胆的語法錯誤和拼寫錯誤就不提了(免得有人說是因為我英語水平不夠,我這裡講的是用谷歌都找不到的那種)。

他老師上課只念課文,然後只需要把課文的念法背下來。我在教他生詞的時候他三年級連個they都不認識,當時就心裡一百個『??!』,就問他不用背詞語的嗎?他說,從來不用背,會念課文就行了。我問他,課文的意思你懂嗎?你英語考試怎麼考的?他搖頭表示不懂課文的意思,然後說,考試就是背課文。

那你老師有跟你講動詞、名詞、片語、時態、詞態這些語法嗎?——沒有。(那您朝國語為什麼要學主謂賓定狀補和量詞之類的東西啊?)

你平時不用背單詞或者默寫單詞嗎?——不用。(那你朝國語為什麼要背單詞和默寫單詞啊?)

你認識多少種水果的英語?——apple,pear。能拼出來嗎?——pear不會拼。『水果』的英語知道嗎?——不知道。(。。。這單詞量我服氣)

『我喜歡吃蘋果』,用英語怎麼寫出來你會嗎?——賣萌表示不會。(你朝國語為什麼作業會有重組句子,學習倒裝、聯排、補述的用法啊?)

所以他學了3年英語,究竟學的啥??

我能說什麼?我唯一能幫到他的,大概就是用我自學的RP口音,多給他複述幾遍課文,在他腦海里留下不吞音、不含糊、較為貼近音標的發音的一丁點印象,然後督促他背課文而已。

就我表妹這學校的英語教學模式,只用背課文和念課文,不學語法、不學造句、不用作文、不糾結髮音(也就是上面說的音標正確、清晰、不吞音)、不用理解課文意思,就能考96、97%的情況,這樣打基礎,到高中想要寫一句超過12個字並語法不出錯的句子,可能嗎?這樣打的基礎,到大學考4、6級之後,不從頭學習一遍英語語序、語法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可能看得懂一篇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的報道嗎?

我當時初中的考試材料就是《科學》、《國家地理》(國外那個)等雜誌的文章節選,寫議論文的作業參考就是《南華早報》的議論文章。初三開始,學校鼓勵學生訂閱《經濟學人》,因為那和考大學的文章的難度差不多,而且語料豐富,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可以用到寫作里的表達式。高一的時候,那本被稱為神器的English Grammar in Use(Murphy"s)老師推薦給我們叫我們拾遺補漏。口語方面,早就不斷在練習一個話題準備2分鐘之後連續不斷講5分鐘(初中開始)、環繞一個話題展開每人至少講足3分鐘的小組討論(小學升初中的口語考試之一)等題型。至於聆聽我個人比較特殊,因為除了卡通片我從小還喜歡看科普頻道(有線電視51-59台),從net-geo到top gear都是英語無字幕。但就算這樣,我在學校里的聽力考試也只馬馬虎虎全年級前20%而已。

再次重申,我當然知道我表妹這種『試點』性質的教學方式並不能代表全國,但我覺得不合理的是,憑什麼這種gáu pei bāt tūng的英語教學方案能被試用在小孩子上?

毀了孩子的高考英語成績,降低了孩子的升學期望,抹殺了孩子的(一部分)上升途徑,浪費了孩提時期的語言學習關鍵期,算誰的?更可怕的是,這種完全不可能教學好英語的方案竟然可以被認可!這是什麼意思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看見它背後與身前皆有深淵。

回想當初如果我小學老師是用我表妹那套方法教的我,我是絕不可能在進入大學前就寫出『語法正確無誤,詞語搭配與表意精確,脈絡清晰,語氣舒適。整篇文章沒有需要微調的表述』這種文章的。

=====

最後就是在知乎的『英語』話題下逛的時候,很多人包括一些大V都是強答,非常誤人子弟,但可能又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錯了。有些時候看到這些錯得一塌糊塗的答案就忍不住改正一下,但那時候可能題主已經聽信了錯誤信息,學習到錯誤的知識了。所以衷心希望諸位在回答知識相關的問題的時候,不要強答。對一些拿不穩的東西,或者沒有專門研究過的方面,你自己腦海里先過一遍,查一下你身邊的語法書或者字典,甚至先搜索一下答案,善用評論區,便是極好的。


只講搭配不講道理。

這個詞應該接to do,那個詞應該接doing,還有一個詞更厲害,應該接to doing,一問為啥,固定搭配~

出了國以後才發現其實人家這些用法都是很符合實際生活的邏輯的,可憐了我們這些留學生,人家blabla說個沒完,我得學一個詞記一個固定搭配。沒出國之前還以為英語跟編程語言一樣,什麼都是搭配毫無道理呢。(PS:編程語言不是毫無道理,我只是說英語讓人感覺這個必須接那個,規定的很死不問道理,沒有人性化的感覺……)

我其實說的就是語法,所謂的「固定搭配」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語法。然而這些語法學的比各種固定搭配晚的多。背固定搭配吧,感覺就像從1+1到325+679的答案都背下來,但是還是不懂怎麼做加法一樣。


反對以上所有輕視辭彙量和過於注重閱讀的回答。

先放觀點,我認為,中國的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教學內容的工具性和英語水平考核形式之間的衝突。

有很多答主提到與外國人交流困難、在國外生活困難、閱讀外文書籍效率低下,以此來證明中國英語教育的教學內容有問題,這幾點恕我不能認同。

與外國人交流困難以及在國外生活困難,這點明顯是有意誇大,如果你是想點個菜買個日用品打個車問個路,那麼,高中英語水平+5000左右辭彙量+一部裝了電子詞典的手機,滿夠了,你回想一下在中國見到的在沃爾瑪肯德基買東西的外國人,有幾個把「雞塊」、「洗手液」用正確的中文表達出來的?都是說「這樣的雞肉」(帶比劃)、「用來洗手的」,甚至是「這個那個」,我們難道就聽不懂嗎?同理,我們去國外,就非得知道紙巾叫napkin辣椒醬叫chili oil才行?不能用something tasting hot甚至是this one,that one來表示?我媽一小老太太,快三十年沒碰過英語,跟團出國旅遊,直接請假脫團購物,自己一個人溜達出去買了一大堆,居然還問清楚了能不能退稅,我都驚了,你猜怎麼問的?直接指著問「without tax?」齊活兒!當然你要非要能和外國人聊八卦對罵比快嘴,那是你自己的需要,不是大眾的需要,也不是大眾語言教育的目的。

再說閱讀文獻,就我個人感覺,除開業內的專業辭彙,閱讀本專業的英文文獻,只要有大約4000左右的基礎辭彙量和高中水平的語法就可以基本理解,即使需要查詞典,也是專業辭彙為主,文獻內和文獻間重複率都挺高,多看幾篇文獻就記住了,並沒有所謂的單詞量過少,當然,你要去參加學術會議的討論,十幾分鐘看一篇文獻,這遠遠不夠,但是這同樣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多數人的需求,同樣也不是大眾語言教育的目的。

對於英語這樣的非母語教學,尤其是在中小學基礎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情況下,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強化語法、少量基礎辭彙的記憶,大量的應用文體寫作訓練,這樣至少能勉強看懂英文文獻,做簡單的交流,寫一些勉強能被看懂的書信和通知,在這些方面,我認為中國的英語教育做的夠好。

中國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學內容和考查方式的衝突。如上文所說,中國的英語教育,是以工具性而不是語言性為導向設計的,因此,其考查方式,從高考到四六級,都是以聽力信息獲取,短文快速閱讀提取信息,應用文體寫作為主,十分的「應用」,並沒有從語言積累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上進行考查,你六級作文要求的求職信寫得好,高考的閱讀提取的信息多,並不代表你聽說讀寫能力確實強,然而這卻能讓你的高考英語和四六級獲得比較好的分數。簡而言之就是高分不代表英語水平高,導致學生花了太多時間精力致力於獲得高分而英語能力並沒有提升,這才是當前英語教育的弊端。

你學的是工具英語,工具能用就行,不應該花太多時間琢磨怎麼把工具用出花來,這和高考英語、四六級的打分制評價方式是衝突的。要用分數衡量英語水平,就不應該考查太工具性的東西,要考查工具性的東西,設置合格標準就行了,沒必要打出分數且關乎升學畢業。高考英語110分就能大概看懂高考閱讀、寫簡單的應用文,掌握了所謂的工具英語,而很多考生卻要在這些工具性的東西上琢磨更久以達到140分,然而即使考了140分,實際英語水平還是和110分的水平一樣,沒法用英語順暢交流,寫不了複雜的文章,實質上,從110分到140分所花的時間精力,從英語學習的角度上說,其實被浪費掉了。這才是現行英語教育與考核方式的根本問題。


包括,應該是尤其,基層英語教師本身英語實際運用水平太低,所以只能按死板的語法教。什麼時候當小學高年級開始的英語老師能毫無壓力地看沒有字幕的美劇,這個問題也許就不存在了。


我覺得是很合理的。

中國的英語教育本身就是考試指向的。從這點看,學校的教材,教學思路,練習方式還有考試安排都十分理想。

有一個教學目標,且教學目標都完成了,難道不合理嗎?

拿出啞巴英語一類的評論來批判我覺得在當下是沒有意義的。和考試指向的英語教學現狀比,那些外行創業者立著牌坊自己辦的機構才是問題。

他們設立了「把英語說出來」的教學目標,用自己「意淫」出來的教學體系教學,趁著學員和家長不懂,一邊大把收著錢,一邊還把自己弄成「教學專家」了。

這才是不合理之處。

好在如今已經好轉了許多,很多大機構都在不停優化自己的教學。


這種聽力聽了有什麼用?


1)辭彙量太少,尤其是高中各科知識涉及的英語辭彙,例如化學生物歷史等英語辭彙

2)不敢說,後來放棄說

3)寫的太少。無篇章結構,沒有句重點的概念。

4)語法學習中,弱點是名詞抽象名詞轉為具體名詞.

5)英語老師不合格:大多英語老師不是英語的使用者。


學了n多語法,等讀論文發現語法沒幾種。


居然由一批從沒出過國的中國人來教,結果就是以語法正確作為判定的唯一標準,中式英語一代傳一代,教出來的人又去教下一代,惡性循環。

全世界大概只有中國是這樣的,別的國家的英語老師至少都有留學背景。

===========================

每反對的人試圖用 做不到 來證明這個現狀是合理的,呵呵。天下做不到的事情多著呢,做不到並不是辯護合理的理由,先學一下justify 是什麼意思吧。

中國貪官這麼多,目前而言也不可能全部抓完,所以中國的體制也沒什麼不合理的,呵呵。


讀經式的英語教育法,往往學到的是過時的東西,除非教材像思想政治書那樣不計代價地瘋狂更新。而這時候因為書面的英語隨時間變化比口語慢,所以讀經教育這種穩定而準確的教學法能夠教會很多正確而略微過時的知識,這樣學到的書面語比口語要有效一些。

可讀經已經是很好的語境沉浸式學習方法了( ˙-˙ )

此處,同意樓上的「口語是書面語的上層建築」理論。因為對於英語,書面語幾乎只要考慮英語思維,而口語要先從聲音中獲取信息,再進行英語思維,最後還要迅速地把想法用適當的語調錶述出來。例如,翻譯的最高境界是同聲傳譯。

先蓋房子再裝修,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次序,而搭腳手架的工作也是絕不能忽視的。

雖然按照這個理論,英語的書面語和口語學習具有次序性,但不意味著必須先修滿書面語再開始修口語。

樓上還有一個理論說口語是本能,而書面語是被灌輸的。可以尊重效率地先引入一些方便的文法,藉此學習一些口語技能,再革命性地學習一些更加準確的文法,再在口語學習中做到口頭表述與這些文言相對應的信息。

蛤?你說日常生活中口語不需要複雜句?你不願意學這些,想讓自己無能么?參見林肯的就職演講。參見一切辯論。迴避複雜句來解決日常生活經常發生的爭執,唯一方法是無能地動武。

我現在的英語老師反覆強調:

「不要整天在那裡死背!英語是一種很有邏輯的語言!」

邏輯本身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可我們對西方語言的學習,和對西方邏輯的學習,長期脫節,嚴重脫節。事實上通過推理把眾知識串接在一起是最有效的,能把知識學活,如果有某一處知識記憶不準確,還可以用附近知識來自恰性地再生,這時逐知識點精確記憶就成了提高效率的優化方法。英語能力是非常注重靈活應用的。對於辭彙知識,可以這樣有邏輯地串在一起;而對於句法,邏輯則是與之共生,不談邏輯背句法就是在耍流氓。而且這方面計算機都比你流氓(


常年從事英語輔導,可以說一下體會。

如果非要說有不合理之處,那應該是作為主科開始的時間太晚,以及可投入的優秀師資嚴重不足。

語言最理想的學法,應該是先聽說,後讀寫。聽說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純浸淫+機械模仿,一如學母語一般,這個過程應該是在年紀較小的時候完成。但是由於是非母語,加上面對年齡小學力不強的低齡學生,這種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濃度必須比較低,可能初中一周就能教完的內容,要讓五六歲的孩子掌握需要一兩個月。

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教學形式多樣化,課堂生動有趣,小班化教學,同時需要教師口語能力強,可以全英文教學,並準備多樣化的教具和教學活動。這一切的一切,需要的是高水平的教研團隊,口語極佳的老師,以及可以配合的助教,同時還需要高密度的課程來確保進度。(因為每節課教的內容少,所以如果需要多少時間之內達到什麼教學層次就需要課程密度大)。而所有這些要求,都是現在的公立小學不可能實現和做到的。公立小學做不到,那理想的教學模式就只能向私立培訓機構尋找,二線城市條件好師資強的培訓機構,動輒上萬,還算是開業優惠。且即使是大機構,對老師質量的把控都不一定足夠好。且教學課時數其實遠遠達不到理想狀態,若是能達到,一年下來價格就不是一萬多的問題了,翻個兩三倍是必須的。

所以小學六年真正學習聽說的黃金時間基本就流逝了,到了初中階段,學生機械模仿和記憶能力弱了,理解能力強了,學習能力強了,教學側著自然就變了,加上三年內需要達到中考應試的要求,必然需要學生課後花大量功夫去複習和記憶,為了應付考試,主要以書面內容為主。同時也掐斷了讓課堂多樣化,減少每堂課教學內容以達到更好效果的可能性。語法學習本來也是為機械模仿已經失效,理解能力增強的人準備的,因為語法實際上是語言規律的總結,掌握規律記憶本來就比散記效率高。

高中英語能上130(150分滿分)的學生,再學雅思或者托福或者轉向技術任何其他英語考試,其實都不會覺得自己中學的英語底子沒用。通常抱怨中學英語模式有問題或者質量差的學生,多數是之前本身底子就不夠好的,聽講課也是一知半解,到了真的要出國了或者出國了,才開始認真學英語,就覺得自己掌握了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實際上是認真學和沒認真學的差距。其實認真回頭去看中學英語教學(除開某些地區可能普遍教學水平偏低或者某些老師個人教學水平偏低),可以說除了一些生活化的辭彙有缺失,從語法和正統語言體系來講,幾乎是沒毛病的,尤其是高中英語的部分。

綜上所述,中學英語教育在現有資源和考試要求下,真的沒太大毛病。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開始重視得太晚,試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六歲開始,把英語當做語文一樣的密度保證每天一堂課的聽說學習,到四年級開始學習認識單詞和拼寫記憶,相信大多數人經過六年的洗禮多少都是能夠開口的。只是目前的教學資源和社會形勢下無法做到而已。


並不存在一種所謂的「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因為不同學校間的英語教學水平可能差距100年。以我親身接觸的上海學生為例,好學校的學生小學就能用英語辯論,差學校的學生到了初二「let」是什麼意思也不知道——這就是上海,一個時常標榜中小學英語教學水平領先全國的城市。

如果一定要說「中國的英語教學模式」有什麼問題,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今年考研,已錄取,英語分數不高63分。

我考試的時候由於過於緊張並且前一天晚上徹夜無眠,導致下午的英語考試幾乎處於無法閱讀的狀態。

考卷中閱讀四篇文章,我三篇文章幾乎沒看,拿到題目純粹靠猜,把答案猜出來的。

比如今年有一篇閱讀,我從題目中猜出來有一個官員收了別人的東西,但是好像又沒偏袒別人,那麼這個官員到底有沒有罪呢?這應該是文章主題。

如果用通常的觀點來看,那收受賄賂就是巨額財產來源不明,就是十惡不赦,對吧。

但是如果這篇文章的觀點真的是這樣,那他寫出來幹嘛,考官又不能拿這個來坑我。

所以這篇文章的觀點一定是:這個官員無罪。

鑒於考研英語閱讀的套路,一定是這樣的:a說這個官員無罪,b說這個官員有罪,作者最後表明我支持a。

所以我在又把每一題中出現的人名,帶回原文,看看有沒有否定詞之類的東西,最後把五個答案蒙出來。

從頭到尾沒有看過文章中任何一句話哦。

你們猜我對了幾個?

全對。。。

最後我的閱讀也只錯了六個而已。

這就是國內的英語考試啊,充滿了套路,完全沒有打算考察一個人的英語能力到底如何。

可是抱歉,想陰我?我智商這麼高怎麼會被你套路,我還是可以套路你呀。

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吧,雪崩了,每一片雪花都有責任。

絕大多數人難道不是靠著這些套路對付一場又一場的考試么?

老師總結出套路對付出題人,出題人發現之後反套路,老師再總結套路。。。樂此不疲。

最後英語考試就變成鬼畫符一般的東西了。


沒有不合理處,都是合理的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是和一個國家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程度配套的

中國的發展還沒有到全民和世界接軌的程度,中國的普通人還沒有學習世界語言的素養

所以對世界語言毫無樂趣也沒有動力

我在英專,普通學生學了英語能用來看娛樂節目的很多,但很少有人會想到用英語看其他國家的政治哲學歷史文獻,歐洲文化基本為零,有的人甚至學著英語看著日漫,如果說真的有英語專業和人溝通了,大多是採取了人類的一些頑劣共性。

未來的教師尚且如此,何況教育乎?


單詞一背都會,考試一答就錯;平時耀武揚威,交流一字不會。

英語,是一門語言,語言是留著說的,不是留著背的,也不是留著考試用的。你要是天天會背,考試都會,被選為代表和外教交流,結果憋了半天一句話說不上來,你說你丟不丟人?


語法、辭彙量,或者是其他的不管什麼什麼,這都是第二個層面的問題了,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英語老師的水平問題。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聽說原來有些省份高考是沒有聽力的(同學說的,不知真假)。沒有聽力的英語卷子還有什麼難度啊。即使有聽力,那種聽力也增長不了實際的英語水平。他說他們考試都是背題背選項的,根本不是看辭彙、看文章意思的。

後來我大學給學生做家教,主要教語文、英語、化學三個。

我就不說是哪個省份了,一個初中小孩,發音都不對,音標都不認識,更別提認識的辭彙量了。我記得很清楚,光一個empty的發音,我就教了一節課,他還學不會。他說發音是他們那邊老師教的,還必須他們這麼讀,我當時真是尷尬,這不是坑人么?

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第三次我就向她姐姐辭職了,本來第二次就不想幹了,看她姐姐長得漂亮,多去了一次多看了一眼。這是我唯一一個知難而退的。

只去一次是沒錢的,因為我是中介網上找的,第一次錢要付給網站。


辭彙理解太狹隘

給同學講題講的筋疲力盡

有一次給同學講題 把 employment翻譯成「就業率」的意思 她一直問我「這不是就業的意思嗎 怎麼能翻譯成就業率」

我覺得即使不要求背單詞的所有意思 翻譯文章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理解 一個單詞的意思可遠遠比單詞書上那一個單薄的詞語要複雜的多

所以說有些人懟著單詞書背背背 最後文章還是很難理解


考試靠猜,靠猜,靠猜。

徹底不會的,那不用說了,肯定是靠猜的。

聽力向來是聽不清的,沒聽清的部分靠猜吧。

閱讀理解的試題一般都是部分超綱的,存在考生沒有見過的生詞以及沒有用過的語法,考生要根據看懂的部分猜測答案……無法理解這有什麼用,現實生活中直接去上網查一下不就好了。

語法的應用完全靠猜。有些語法的應用完全是模稜兩可的,雖然有存在標準用法,但即使是真正的英語母語國家也未必以標準用法作為日常用語。這時候就只能去猜出題老師的想法了……


我一直以為,最不合理的,就是

將外語翻譯成母語,再給教授給學生。

這樣就相當於在母語與外語之間建立了聯繫,而非建立外語與世界間的聯繫,完全違背了語言作為描述世界(包括物質和精神世界)的工具的目的。

還有一個,從小到大學了十二年英語,為啥水平比不上到國外呆了三個月的???


利益熏心。

缺少免費共享英語資源的網站。

沒錯,就是利益熏心。國內的英語講解,由於一度被捧上天,導致了諸如各種教育機構把英語資源死死握在手裡,出一本簡簡單單的習題冊就要錢,形成知識壟斷階級。國內,沒有一家網站(當然,不乏那些自己更新的站長)免費提供英語等教學資源,日語韓語更是敝掃自珍,拉丁語希臘語不要想了。

反觀鄰國日本,網路發展更早,免費的教學資源多的是。一起看一下日本網站上的韓國語教程

不是說日本網站都免費賠本。日本人怎麼會不懂得賺錢,他們開網站都是有目的的。即便如此,這個純粹學習的網站,我也沒有看到任何廣告,唯一有關開發者的信息也藏在了菜單裡面。這才是學術精神。其餘的還有希臘語,拉丁語等網站。當然我不排除日本人開這些免費教學網站是為了推銷課本,但是至少做的乾淨,不噁心。


推薦閱讀:

古語教不嚴師之惰,教師應該保持威嚴和高冷,還是應該拉近師生距離甚至成為友人?
關於深國交?
通過微課如何判斷老師是否合格?
武訓是個怎樣的人?
你個人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模式是什麼樣的?

TAG:教育 | 邏輯 | 教學 | 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