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上的疑惑?

在學習上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自己在看書的過程中,突然有個知識點把自己擋住了,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出來答案,本來應該先跳過這個知識漏洞,接下來去看後面的知識,但是我卻就這樣軸下去了,不把當前這個問題搞懂,我的心情很不舒服,後面也覺得看的沒勁。這或許是心裡問題。其實我自己知道,有些東西不懂,看了後面你自然就會懂了。或者第二天你可能就恍然大悟。因為這樣,我的學習很難取得進步,這樣很不好,我希望找個合適的理由能讓我改變這個情況。希望各位學者,老師,能夠罵醒我。謝謝


自學是一個很艱難很痛苦的過程,我深有體會。

舉個例子:翻開任何一本《數學分析》,開頭都是極限論,裡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定義和定理。如果我們看不懂,就停在這裡,這就是因小而失大,應當繼續下去。通過後面導數與微分部分的學習,很容易理解極限論部分講的是什麼。

教您一個辦法:

若某處看不懂,就翻過一頁到兩頁繼續看,然後再回來看。這時的體會就不一樣了。

若實在看不懂,用筆記本記錄下來,然後繼續往下學習,待看到後續內容有啟發時再回來看。

還有,要多和人討論。

願意學習的人很少,而同志者就更少,要善於發掘。一旦發現後,可以經常交流學習體會和心得,對加快學習進程和鞏固知識大有好處。

=================

我在學校圖書館大量泛讀各類專業書籍和理論書籍,看不懂的之處多得是。把疑問的地方記錄下來,再看其它同類書籍,很快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甚至,還能發現作者的疏忽之處。

自學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但鍥而不捨並不代表停止不前。畢竟,學習成果是以有多少知識量來決定的,而不是某個具體的細節甚至某句話該如何理解,或者如何解題。

如果是設計某項工程、物件或者設備,則要非常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

要注意記筆記。不懂之處記在筆記上,以便日後回來再次關注。記筆記是很有學問的:要記下問題,以及此時此刻的想法,以便將來檢索。

提供一個純屬我個人的方法:當某處看不懂時,我會放下書想想這個問題如果我來寫,會寫成什麼樣?然後再來看書,一旦看懂了,會有更深入的體會。當然,這種方法有點居高臨下,對於初學者不一定適用。

=================

祝成功!


這就是普普通通的鑽牛角尖

遇到不懂的知識,不要強行自己腦補

去查資料,如果是教科書的話很好辦,就當做是預習了

你的軸應該用來設法弄明白不懂的知識點

而不是哎喲我擦這個地方我為啥就是想不明白呢?


謝邀,我覺得這個問題文理科可能還不太一樣。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學理科要一步一個腳印,把每個基礎打紮實才能學會,有簡入難。否則東西一下,西一下,可能最後連照貓畫,虎舉一反三都不會。理科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環環相扣,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不行。

學文科則是要先整體,後局部,先有個整體觀,然後在對細節進行深入研究,否則一大堆碎碎的知識拼不成一張網,調動腦袋裡的信息的時候只能是碎片化的。而且沒有整體觀會使學習變得越來越枯燥無趣,沒有成就感。雜亂無章的知識越多越無法處理,好像什麼都知道一點,但是別人問起來又好像無從下手。可以用泛讀-精讀-泛讀的方法學習文科,我自己學習文科的方法是大綱學習法加精確研究法加重點記憶法。

另外,在使用方法前先解決懶惰的問題。否則什麼方法都沒用。

以上


所謂的找理由就是懶。說得難聽點是犯賤。當然人總是會犯賤的,不僅在這種事情上。

理由你自己已經很清楚了,但偏要別人幫你想個理由,甚至罵你一頓,你才會舒舒服服去接受。這是一種心理上的SM,看得出來你很享受這個過程。

某些時候,這是病,得治,罵是罵不好的。

你就是根深蒂固地恐懼不能把知識都完全掌握這件事情,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給自己找理由逃避。這樣自己的不完美就有了一個借口。

沒用的,人要認可並接受自己是有上限的,承認自己有弱點有盲點有力所不能及並不可怕,不需要用受虐的方式來進行這個過程。


閱讀卡住了,讀者有時候會在潛意識想「如果我跳過了,學習效果是不是會打折扣」,這種想法如果多在腦子裡跳出幾次,也許會成為某種偏執的習慣,對自己造成障礙。

關鍵是明白這樣的判斷或者疑惑實際上沒有必要。

每個人都思考角度和知識儲備都是不一樣的,一本書的章節順序安排不可能是每個人學習進度條的最優解。那麼,當我們在閱讀卡住的時候,應該做的是多嘗試去尋找更優的閱讀順序,即試讀後繼內容,復讀前面的內容,然後再回來磕這個點。

把這樣的想法放在心裡,隨時與「必須先搞定這一頁」抗爭。

當然,最優的狀態並不是「要卡在這裡」和「不可以卡在這裡」兩種聲音在腦海的對抗,它們都是與手裡拿著的書無關的東西,而應該是「要卡」和「不卡」都是在閱讀的進程中,以自身邏輯和知識為基礎自然出現的決策。

讀書的時候還要想著「卧槽我這樣想是不是不行啊」這樣的心理問題才是效率低的狀態……


題主朋友,您在學習上遇到了難啃的概念,因為那個概念很"抽象",於是心態爆炸,動也不想動了,是么?

如果真是這樣,請往下看。

我把您的問題粗略分成兩個層次:戰局層與戰略層。

一、戰局層:

1.1 抽象概念

眾所周知,抽象的概念需要靠例子來理解。比如,我在「學習一個」時,立即找了3個以上的例子,找出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那個共同點就是抽象概念啦。最終,達到舉一反三,想到「學習一個」,立刻就能舉出例子,是為"學以致用"。

1.2 心態

眾所周知,心態受非常多的變數影響,而心態,會影響主觀能動性,進而影響現實。舉個例子:"九九,我不吃早飯了!"早上起來的我如是說。於是我一上午餓著肚子,大腦沒有糖分,工作效率低下。

分析一下題主朋友的問題:

因為不能理解某概念,於是心態爆炸,使得題主煩躁,最後心態影響現實,使題主撂挑子走人。

裡面有幾個變數?1,長時間不能理解概念;2,心態爆炸,煩躁;3,影響現實。

他們的關係?鏈式關係。

至此,戰局分析完畢。

二、戰略層:

解決鏈式關係、連鎖反應,抽走第一張多米諾未必能起作用。對於本例:"難道所有概念幾分鐘就能學會,你就不會心態爆炸啦?"。

我們以此為前提,看看題主怎麼說:

自己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出來答案,本來應該先跳過這個知識漏洞,接下來去看後面的知識,但是我卻就這樣軸下去了,不當前這個問題搞懂,我的心情很不舒服,後面也覺得看的沒勁。

題主提出了"跳過策略",把問題交給未來的自己。嗯,非常不錯的戰略眼光。可見題主對此非常自信。

那麼,若啃知識效率突然謎之翻倍,採取"堅持策略"又有何不可?

2.1 抽象的學習方法——讓效率翻倍

概念是抽象的,只能靠其子類的好幾個例子比較得出。

比如: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一個叫"水果"的水果,我們要理解"水果",需要拿來"蘋果""梨"等等,他們在現實中能找到。我們能畫不出一個叫"形狀"的形狀,但我們能畫出三角形,正方形。這些有實體對象(Object)的例子,是我們理解抽象概念的工具。

2.2 正確跳過知識點——給自己台階下

從心理角度分析,題主並沒有跳過知識點的正當理由。其實只需要給自己個台階下即可。抽象的學習方法告訴我們,遇到概念找例子,找到例子看回來。

跳過知識點因為找不到例子,或者例子不夠好。"我不是為了放棄而跳過,是為了找到更好的例子而跳過。好好等著吧,知識點!我會回來複仇的!"

是不是感覺學習染上了悲壯主義色彩呢?

以上兩者分別解決"第一環學不會"和"第二環心態爆炸"。至於第三環心態爆炸導致不能學習,這個只能以後慢慢練了。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Linus「從不認為閱讀別人的代碼是了解某個想法的一種有用的方法」言論?
如何通過碎片化學習以真正提高水平?
能否將學習變為一件高刺激的體驗?
只睡四個小時,第二天如何保持精力?

TAG:高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