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碎片化學習以真正提高水平?


幾天前,我在微信群里招募一些喜歡聽有聲資料的小夥伴。

意在集合大家的力量,在得到和喜馬拉雅等有聲資料平台上實現分工合作,篩選出優質的音頻內容,既為彼此節省出時間,又不至於錯過太多精華內容。

初心想來是好的,但我此言一出,群里一個小夥伴立馬炸出一個知乎鏈接,明示此類碎片信息輸入方式的種種不好……

這應激般的反應速度讓我訝異,他到底在抗拒些什麼。

這是一個人人詬病「碎屏化」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人人為「碎片化」所裹挾的時代……

早晨醒來,注意力就被移動端上幾十條各類「信息」吸引過去,我們用手持設備與彼此建立聯繫,不斷的連接和在線,你隨時都有可能被手機打斷。

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在將來的三十年,這種破碎只會加劇,並會隨著科技的失控而蔓延開來。

破碎對應的是專註,這種分裂和破碎會降低人們的專註度,從而導致真正精通的缺失。

當我們的時間支離破碎,生活被分割成小小的片段,意味著你不太有真正做好某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和專註,真正的精通不可能來源於三分鐘的生活。

碎片化是整個世界科技失控的必然走向——這一大背景,從此以後將要貫穿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世界大潮不能違逆,我們只能在無奈中自尋一些解決之道。

1.

自我教育以碎片化學習的方式成為了中產階級以及偽中產階級不得已的"逆襲"之路。


這批人一個總體的特點就是——忙,忙而沒時間。

一方面他們沒有太多時間,必須為生產資料而奔命,一方面又因為總體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馴化,完美接受了「終身學習」的思想,甚至「學習」本身已經成為了該階級中大多數人賴以上升的唯一法寶。

從而在「自由時間少」和「學習需求大」之間拉開了巨大的張力和矛盾。

照羅振宇所說,「整個社會沒有為你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當然,他提供的解決辦法是購買他的得到。

實際上,他所提供的其上本質就是碎片化學習,購買得到產品是碎屏化學習的一種方式。

忙碌的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居然淪落到了需要利用碎片學習來提升自我的程度,雖然說是工作忙碌背景下無奈的選擇,但也著實有點可悲。

中產階級和偽中產階級為什麼死抓碎片化學習不放?

一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整塊學習的時間,

二是更重要的,他們明白自我教育才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2.

成人世界的學習,時間是最大的成本。

因此想要提高碎片時間的利用效率,辦法就是吸收更有價值的內容。

換句話說,同等時間裡你應該接收信息密度更高的內容,你的時間才會更有價值。

然後在互聯網平台上,我們會輕易掉入一種陷阱,我稱之為——「觀點啟發陷進」。

「啟發感」對我們有迷之誘惑,我們永遠追逐著一個「啟發」又一個「啟發」,這些「啟發」從來沒有在你內心建立起厚實的感覺,過程總覺收穫滿滿,到頭卻還是一場空。

我們喜歡結論,我們喜歡觀點,而這正是碎片化閱讀最容易帶給我們的。

久而久之,對於一個哪怕吸收一點東西都是來自於碎片的人,他就有可能被帶歪、被誤導,尤其是遇到像咪蒙這樣專門以生產和分發吸睛內容為手段去吸引流量的人,他們不會對你負責任,也不管三觀正不正……

然而,這個時代像咪蒙這樣的又有多多少呢,只不過他們壞的也太差勁了。

內容需要篩選。

和菜頭說,碎片信息得以維繫的機制是通知機制, 它是一個巴布洛夫條件式的觸發器,加上人性的弱點,於是我們就建立起了社交網路。

「在這個網路里,讓人誤以為自己是面對所有人,或者具備這種潛在的可能性。或者一定程度是真的,所以一個人會頻繁發出通知,要麼是在生產通知,要麼是在接受通知。

無論是哪一種系統層面都會給予回饋,達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同時建立更為強大的心理依賴。

通知機制在飼養我們。

通知是一種打斷,同時也是多任務的起點。我們的注意力因此而分散。

這正中了那句話:信息科技千方百計地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最後又把我的注意力分散治支離。


為了弱化這種「中斷工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需要有一些聰明的應對這種通知內容的分發方法,比如延遲閱讀。

對於這些通知分發的內容,遇到你想看的,第一時間不是真的去認真看,而是稍加瀏覽就把他們給標記收藏下來,過一段時間去回顧的時候,你若還想看再去認真看。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不會把你整塊的時間耽誤的太久;

二,過濾衝動閱讀。有些信息只是你當時衝動想看,過後你就不覺得有看的必要了,由此我們可以節省垃圾閱讀的時間。

3.

碎片是什麼?

有什麼東西可以嘗試超越碎片化的表現形式而存在呢?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它很有意思:如果說一個人的時間本質上是連續的,可以比作流體,那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掙脫物理空間的變更,也可以以流體或類流體的形式隨時間而存在呢。

我想到一個東西叫做心智或者是心流,它似乎可以做到這一點。

碎片化,就是說當物理空間變更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被切割了,我們的心智資源也被切碎了。

他如果說我們的注意力沒有被打斷,或者是說不輕易被打斷呢,是不是可以說,我們心智上的時間還是「整塊」的?

由此可見,「碎片化」是一種心智資源分割現象。

而抵禦這種概念分類下的碎片化,一種對應的方法油然而生,那就是我們所常見的表現形式——思考。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

像地鐵、客車、高鐵等空間里的碎片化時間,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思考,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超越空間的碎片化而存在,最大限度的獲得心智資源上的整體感。

而要做到連續性思考,我們的注意力就不能被輕易打斷,或者是說打斷了還能收回來。外界的誘惑多,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我們不能只是告訴自己:要集中注意力!

……這沒有什麼屁用……

「注意力被外界誘惑吸引」……在我這麼聰明人的人看來,這句話已經給出了答案:

注意力可以被外界誘惑吸引,那麼注意力可以被內界誘惑吸引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控制注意力被吸引的對象,從而控制注意力。

也即,我們要用「誘惑」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王菲有一句歌詞我特別喜歡,「有一個人保護,就不用自我保護」。

如果說我們的注意力是一個小小的船艙,那麼在它被外界的誘惑裝進來之前,我們先主動的把這個的船艙裝滿,外界的誘惑就裝不進來了。

或者說,我們有了足以抗衡外界一般性誘惑的內在誘惑,注意力就停留在了我們想讓它停留的港灣。

所以,把什麼東西裝進去?

答:疑惑,把疑惑裝進去。

你所要做的就是——在學習之前,積累滿滿的疑惑感。

如果預計環境的嘈雜會干擾到你,你不要急於立刻學習,而是去積累疑問句。

或者頭腦風暴列舉問題,或者利用知乎搜集相關問題,對這些問題嘗試一些思考,這積累起來的疑惑感會激發你的好奇心,讓你火燒火燎,讓有一種「想要」的感覺。

這之後你再去學習再去思考,你就能更加能專心了。

因此我們再總結一遍,如果你知道你的注意力終將會被佔據,那麼可以先讓一個東西主動佔據你的注意力,你的注意力就不會被被動佔據。

我的名言是:讓一個東西在去佔據你的內心,你的內心就無法被佔據。

4.

工具

碎片化學習對象主要包括圖文、有聲資料、視頻

這些信息繁蕪叢雜,良莠不齊,我們面臨的挑戰是:

a.這麼多的信息,我們該輸入的是哪些內容?

答案是我們該輸入精華內容。

但精華內容是需要篩選的,我提供的篩選工具是——學習群,志同道合的人分工合作,相互篩選出有效信息,可以節省彼此的時間。

我曾在微信組織過一個「無藏私互推」的學習群,學員要經過我的面試才能進去。

在這裡,大家誠心把「覺得不會浪費對方時間的」內容推薦出來,平時每兩周我們還集中進行某一些主題的集中推薦,然後慢慢消化。

因此,你可以加入一個學習群或者最好自己組織一個學習群,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將可以大大的提高信息的篩選效率。

這個方法,對篩選圖文、音頻、視頻這三類資料都可以通用。

b.這麼多的信息,我們該怎樣輸入?

加速輸入。

音頻和視頻內容是可以加速的。這些內容只要下載下來就可以使用,加速軟體。

音頻內容可以加到2.7倍速,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聽力對速度的適應性會增強,漸漸可以加到2.8倍速、2.9倍速……

這真是一個奇妙的過程。

c.輸入的這些信息,我們該怎麼處理?

寫筆記。

有時候我看到或者聽到、學習到些什麼有感觸的事情,或會點編輯一段文字發在朋友圈,我特別珍惜這種感觸。

為什麼要這樣做?

不是因為我有記錄的癖好,而是因為我認識到自己感觸到的那些事情,通常只是事件的一個部分,你所得的感知是不完整的。

而通過這種方式,你不得不對這些事件重新進行更細緻的觀察和思考,從而得出基於這個片段的一個完整觀點。

我喜歡對碎片進行這樣的註解,因為它讓每一個碎片都充滿完整的含義。

回顧生命,你會發現我們生命的記憶長河正是由無數個這樣使我們印象深刻的碎片組成,而如果我們知道這些碎片都有完整的含義之後,我們的生命就更有了厚度。

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成長的利器。

d.寫文章,綜合筆記碎片寫文章。

碎片信息有時候是可以用於操作的,比如它告訴你一個電腦操作技能。

你可以嘗試去進行一個與該技能相關的小項目,有這個碎片的觸發,你開始去做一件事情,會激發你去搜尋其他碎片化的知識,從而建立更完整的技能圖譜。

它可以引發你的興趣,這也許是碎片化信息的一個有好處的地方。

但不得不說,我們接受的碎片信息多是知識性的、觀點性的,他們並不指導物理層面的操作,只是在觀念層面上重構我們的認知。

這個時候我們想到的,他的更大用處應該可以是用於寫作。

碎片思考往往凌亂,而寫作需要點子、計劃以及完整的思考。

寫作是一種表達,而我認為表達是一種「思考的完成」標誌。

通過寫作,我們不得不認真的去面對每一個思考的碎片,把它納到一個完整的觀點表達之中,使得你的邏輯自洽。

這樣,你通過碎片建立起來的認知就比較完整了。

5.

根本的解決之道

說終歸是說,在這樣一個人人喜歡口喊學習但實際又怕吃苦的時代里,無論我們有多少的小聰明小把式來處理這些日益紛飛的碎片信息,我們還是無可否認這個時代需要更精通的人,而通過碎片化的學習去構築一個人的精通水平,有太多的時候顯得無能為力。

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我們需要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從基礎層面改造我們的大腦邏輯。


什麼叫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

或者還有另一個辭彙叫做思維框架,我們怎樣形成我們的思維框架呢?

無數次聽過這兩個辭彙,每一次都讓我雲里霧裡,覺得好莫名其妙、好高深莫測,以為它們是什麼玄妙而不可琢磨的玩意兒。

其實它們太簡單了,只需要加上一些邊際限制辭彙,比如,「物理學思維框架」……

因此怎樣形成物理學的思維框架呢?

太簡單了,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去學習這門學科。

因為物理學,它本身就是一整套的思維框架。

學習物理學之後,你可以去看物理相關的書記,你這就會帶著一個所謂的「思維框架」去看問題了,而你樹閱讀的與物理相關碎片信息,它們自然會掛靠到你所學的框架體系裡面。

因此,構建思維框架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學習專門的學科。

加上了明確的學科對應詞,就不會讓「思維框架」、「知識體系」這樣的辭彙讓人覺得不可捉摸。

「物理學思維框架」、「生物學思維框架」……

看的出來,具體的思維框架有相對應的具體學科,這也打破了我們某些人中存在的一些模糊幻想,以為思維框架就是無所不能的。

但他們錯了,越是有針對性力量的思維框架,就越只是對應具體的學科。

如果你想要讓你認為的那個「思維框架」變的無所不能,讓它具有更大的適應性,那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學習各門學科的知識體系……

比如有個老頭叫查理·芒格。

通過學習專業知識而建立起所謂的「思維框架」,讓你理解了學科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

這樣的學習,才是使得長期碎片化學習具有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然而這樣的學習太難也太漫長,我們還有一種稍事妥協的辦法,那就是——閱讀,精讀。

看奇葩說的時候,發現黃執中很喜歡舉例金庸小說的片段做例子,一個玩的很轉的商業大佬——馬雲,他也酷愛金庸小說。

我有時候想,為什麼他們喜歡用小說的例子來來肢解我們的現實世界,何況還是武俠小說,這合適嗎?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一部好的小說就是一個世界,這個虛擬世界裡面的很多事件,可以一一對應我們的現實世界。

作者對人物的各種安排,以及ta對事件情節的設計,實在體現的是作者自己智力上一整套優秀的處理模式。

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就是這個理。

一本好書值得多遍閱讀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其本質和底層邏輯。

十本書讀一遍還不如一本書讀10遍。

前者是在體驗別人的世界,後者是通過別人的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世界。


希望你構建起自己的世界。

更多有價值的閱讀請參考前三個,不過文都太長,建議倒著讀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知乎

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第001號.


滿滿的乾貨,太幹了,來場暴雨淋一淋。

7月6日,北京下了一場特大暴雨,A,B,C三人分別在手機APP上看到了暴雨預報信息。

A,在上海,看到消息可能會癟癟嘴抱怨道,滾犢子,是條政治中心的消息就推送,不知道中國還有個金融中心啊。

B,在廣州,準備乘坐飛機去北京,哎呀,航班會不會延誤,好不容易去趟北京還下雨,真掃興。

C,在北京工作,看到手機APP推送的消息,之後10086還溫馨地發了一條暴雨提示信息。嗯,真得注意。關好門窗,出門帶上雨傘,選擇安全的出行工具。

最常見的碎片化閱讀方式---手機刷刷刷。從中到底學習了什麼呢?

可以歸為三類:接受的信息就是信息,甚至是無用的信息;接收的信息引起了大腦的觀察,但僅停留在了「想一想」的層面;接收的信息轉化成知識:通過了大腦的解讀,做出合理的判斷,引起認知或行為的改變。

這裡提到了兩個名詞「信息」和「知識」。

信息是什麼?知乎的文章,電腦的視頻音頻,每天手機上呈現的爆炸性新聞以及有邏輯關係的文字組合......這些內容,如果你不看不聞,就是一些數據,如果你看了或聽了,對你而言就是信息。

知識,有個關聯詞叫「掌握」,對應的是大腦,是對信息的接收、加工、提取和應用。大腦接收信息,內化于思維,並促使認知或行為作出改變的信息是知識。

對照上述實例:暴雨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對三人來說有沒有形成知識,取決於了解信息的人是否使用了這條信息改變了自己的認知或行為,產生了新的結果。

如果A在北京有至親,那麼他會不會看到的僅是信息呢?如果B想一想以後,對照此次去北京的目的,是公務還是旅遊,是緊急還是悠閑,會不會選擇其他交通工具作為候選呢?作為C,經歷過以前的北京內澇,應該不會開車去低洼地方,也會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總結下,天天吵吵著碎片化學習,卻不一定弄明白學的是什麼?當然是知識,可是大部分人學到的是如何接收信息。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是個資料庫;當你從資料庫中調閱了一篇文章,點頭稱讚,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它APP推送的文章一樣,就成了信息;當你看完了文章,了解題主闡述的觀點或思想,受到感悟和啟發,改進了自我思維的認知水平或是改變了做事的行為方式,那麼,此時的信息才真正成為了你的知識。碎片化學習,學習的是知識。

怎麼提高碎片化學習?可以理解為如何提高對知識的獲取。分析知識的定義,獲取知識的過程為:信息--大腦解讀(思維/判斷)--改變(認知/行為)。知道了信息轉化成知識的過程,把轉化過程的鏈條加以強化,便提高了碎片化學習。

一、信息層面

1、縮小信息範圍,解讀並篩選有用的信息

大學時代幹什麼,就是學習。學習基礎課,學習專業課,學習人生課。

基礎課是每天能用到的行動力:商務禮儀,時間管理,人際管理,溝通談判等;

專業課是學習的專業方向,但又不僅限於本專業,需要與本學科關聯的跨學科的思考,在學科系統圈中掌握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關聯。很多人本科讀的是一個專業,跨專業讀碩士,博士讀的可能是反差更大的專業,因為學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

人生課是人的認知廣度和深度的探尋和沉澱,即身體、思想(頭腦)、情感(心靈)、精神(信仰),是對價值目標的追求與完善。(價值目標詳見:很努力地奮鬥,卻總是很焦慮,無法堅持下去該怎麼辦? - 知乎)

2、帶著問題去找有用信息

碎片化學習,還有一種情況是碎片化時間學習,上班的路上,地鐵上,公交上,碎片化的時間能幹嘛?手機刷刷刷,把熱門內容刷個遍,那麼多的論題都看完了,回想一下,好像就那麼幾個抖機靈的回答略記一二。實在是浪費,也不能怪,這樣的環境的確不太容易讓人集中注意力去思考。

這個很好解決,刷到一個對自己有營養的問題,停下來,帶著自己的疑問,搜索該問題及相關問題下的回答,很容易就能將你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因為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便會迫不及待去尋找。在極短的時間專攻某一領域,比你走馬觀花通略所有領域,獲得的知識要多的多的多。

二、大腦思維層面

3、過腦子,避免防禦思維

信息的處理過程就是不斷解讀的過程。當我們解讀到與過去不一致的新觀點時,會觸發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其根源很簡單:懼怕暴露出自己真正想法背後的思維。最有意思的是一看到別人敘述奮鬥的經歷,便認為是雞湯文,懷疑湯主的動機。真正的原因是:如果雞湯文中的主角變成了你,你怕是難以取得與湯主同樣的成就,站在自己的角度斷定他人也不會取得如此成就,是湯主有意誇大,對你來說便是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雞湯了。

怎麼改變防禦思維?換個角度就好。這個觀點對湯主有用,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怎麼做,怎樣用它來幫助自己,至少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呢;這個方法挺新穎,有沒有可能稍微改一改,就會適合我。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大腦跳出來的第一個思維。

4、過腦子,慢慢讀

社會講求快,唯快不破。信息更新天翻地覆,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沒學到,自以為知道,其實不知道。讀的多並不代表掌握的多,快讀三本書,不如一本好書讀三遍。時間在趕,看著看著,就變成以看完為目標,全然忘記最初的獲取知識的想法。

何謂「慢」,把有效的時間花在重要的基礎理論,有啟發的論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知乎儼然是個小型百科,沒想明白可以繼續找資料啊,好不容易過了腦子的信息又可惜地丟掉了。

5、輸出大腦,謹防思維陷阱

信息經過接收和加工,學習的過程進行了一半,謹防輸出的思維陷阱。

把「已知解釋」當做「唯一解釋」:貌似合理的解釋,符合自己的心理預期,欣然接受,甚至深信不疑,請大膽地問自己--這個現象還有別的可能存在嗎?

此外,《學會提問》這本書羅列了一堆的思維陷阱:人身攻擊謬誤、滑坡謬誤、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偷梁換柱謬誤、訴諸公眾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訴諸情感謬誤、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亂扣帽子謬誤、光環效應謬誤、轉移話題謬誤、循環論證謬誤......多個心眼,多問問自己:你看到的真的是這樣的嗎?你沒看到的真的不存在嗎?帶著批判性思維輸出信息。

三、認知行為層面

6、反思,指導行為和改變認知

信息最終需要參與應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批判性的思維會更新自己的舊知識,產生新知識。知識的匯總便會產生觀點,參與認知的構建和提升,指導我們不斷調整和改變思維判斷,在正確的認知下做出合理的決策和行動。

如何反思?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結論,思維的主要的敵人是結論,結論來的太快,容不得消化和思考,缺乏了思維,便沒有了思辨能力。

7、碎片化知識系統化

曾在「碎片化閱讀的危害是什麼?」回答中提到了系統化的方法:碎片化閱讀+知識體系筆記+筆記整理與反思+知識應用與反思。有興趣可以移步了解:(碎片化閱讀的危害是什麼? - 知乎)。費勁巴拉獲得的知識,不用,太浪費了,如何用,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之道了。

人和人的區別,大於豬和豬的區別。人會抓住可能的機會參與學習,豬會抓住一切的機會追求舒適。現在的人總想有人的成就,還希望能活出豬的狀態,而且是一條站在風口會飛起來的豬,等著別人喂你「知識」吧。


如果本身具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並且朝著這個目標有專門花時間精力去努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好碎片時間輔助完成學習目標,效果顯著,事半功倍。

如果前面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沒有安排專門的時間精力,試圖完全靠碎片時間去真正提高水平,只怕是事倍功半,幾乎是浪費時間。

前幾年我學英語,非常清晰的學習目標,要看美劇生肉,能讀英文小說,為此,我每天專門花一個小時,學習了謝孟媛文法、新概念等課程,持續了2年後這一小時後來換成閱讀。除了這一小時的專註學習外,我碎片時間用過單詞App背單詞,讀一些簡單的英文材料,聽新概念的課文語音,聽《老友記》的台詞,四年間使用過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App,這種碎片時間的利用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我的英文水平;可有一個前提,是我每天都專門花了1小時在認真學習,在這一小時內是嚴肅且專註的學習。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主要學習做脈絡支持,幾乎所有的輔助,那些英語App都只是浪費時間。

各科目知識都類似,學習一定是嚴肅且枯燥的,但有程度的區別,保持十分精力的學習收穫是十分,只三分精力的學習收穫就只有三分,但三分也有意義。

學習不止是積少成多,還要跟遺忘、理解能力做鬥爭,今天得十分,明天只剩下七分,需要不斷的充實學習,才能持續提高。

十分精力的學習是有高疲勞值的,疲勞值滿了就無法保持十分學習,因此要勞逸結合,每天安排定量的十分學習計劃,搭配碎片時間三分的學習計劃,得到的就能超過十三分。

大家常批評的知識付費,我最近買了豆瓣時間的《白先勇講紅樓》,聽了心有戚戚焉,我之前讀過紅樓,且不止讀過一遍,所以聽白先生的講課,各種通透感。倘若之前未讀過原文,直接聽過去,或許就少了一些有疑惑、被解惑的過程。

我也聽高曉松、羅胖的節目,自己讀書,也聽說書人的節目,各有收益,可倘若自己不讀書,單以這類說書人節目去收穫知識,就單薄了些。

專註學習是建立骨幹,是骨骼,是支撐這套知識所需要的核心,它往往需要人嚴肅、專註才能慢慢學習掌握;但骨骼之外還需要血肉,它們零碎、面廣,需要從跬步慢慢積累,功在平時,碎片時間最適合拾掇這些零碎,慢慢順著脈絡骨骼去填血肉,一點兒一點兒搭建完整,讓自己在這一科目的知識慢慢全面。

如何做呢?

目標是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想提高哪方面的水平,要先斷清楚,哪些是要專註去學的,哪些是碎片時間最好的。

想練字的人,看書法視頻講解肯定是要專註學的;有空就寫幾篇練習,最適合碎片時間了。學習Ps的,看教程課,肯定是需要專註學的;無事P幾張海報練練手,自然適合碎片時間;學英語的人,精讀英文材料去學文法,這當然是要專註時間去學的;打地鐵用手機背背單詞,碎片時間最完美。

我覺得碎片化學習,並不是把學習打碎,然後利用碎片時間去一塊一塊的碎片式學習,我認為碎片化學習是分清楚一門知識的學習面,用專註力去學習核心,碎片化去學習外圍,既能保持勞逸集合避免疲勞值太高。

能不能通過碎片化學習真正提高水平,最終還是取決於是否有專註的學習做基礎搭建脈絡,否則光靠碎片時間縫縫補補的,根基不穩,高樓難豎的。


碎片化學習是很有用的,前提是你已經做過了相關的系統性學習,有了成熟的知識體系,在這基礎上進行的碎片化學習可以起到豐富完善你知識的作用。

比如搞學術的去開會聽seminar看poster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碎片化學習過程,會上和人聊天就更碎片了,這些都可以很有幫助並且其它渠道難以獲得,但這都是建立在你完成了全部課程和基本的文獻閱讀的基礎上。很多時候這種交流里大家都不會說太基礎的東西,你沒那個基礎就只是撿碎片了啥都學不到。


真的,有些話難聽,很多人不喜歡聽,但是吧我還是想說

別去搞什麼碎片化學習了,尤其是別去花幾塊錢幾十塊錢去買那些「知識網紅」的課程,都是智商稅呢。

現在那些忽悠大神們,無非就是打包了個「知識經濟」「碎片化學習」的噱頭,然後網羅一部分焦慮的年輕人付費,自己賺的盆滿缽滿,年輕人們也自以為學到了所謂的知識,其實呢?就和你花錢買了一堆你永遠不會讀的書一樣,你以為你學到了東西,但是真的有沒有作用你自己心裡清楚,而且書是有乾貨的,那些碎片化的知識是不是乾貨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碎片化學習,與其說是學習,真不如說是進行了一次心理按摩。


深度揭露行業機密!只要2招讓你通過碎片化學習獲得真正的提高!——包括知識體系和賺錢能力上的提高!

前言

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學習都是碎片化的。真正有意志力有定力持續學習的人少之又少,不然職場上就不會充斥著那麼多渾渾噩噩混日子的同事了是吧?

很多人詬病碎片化學習,但是你要知道,碎片化學習本身沒什麼毛病,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來學習的。碎片化的時間如果沒有用來學習,那肯定是碎片化的浪費掉了。

碎片化學習的壞處,其實就是你並沒有真正的通過碎片化學習「學習」到。這也不是「碎片化」的問題,相信就是費神費力的去學習,也不一定能夠真正的有所學習。作為一個學渣,在無數次的數學補習班裡度過的日夜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

在這裡,你只要學會2招,就可以通過碎片化學習真正的學習到東西,並且特么害能掙錢!

一、解決碎片化學習學習不到的問題。

碎片化學習為什麼不能真正的學習到東西呢?因為你沒過腦子。一看到什麼知識、什麼觀點,不加思索的把全篇看完,或者沒看完就收藏了,以後就再也不看了。這樣是學不到東西的。

如果真的想要學習到,在看的時候就得仔細的看,不能囫圇吞棗,看完以後自己思考一下,最後抽時間把看過的東西,自己系統的整理出來,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下寫出來(俗稱洗稿)。這樣做,如果你的理解能力不是太差,基本上就能將碎片化的知識真正的據為己有了。

二、解決碎片化提高的問題。

如果你很好的解決了問題一,那麼問題二已經不是難事了。

當你系統的整理了碎片化時間裡所接觸的知識,或者自己洗過稿。再對這些姿勢進行系統的梳理,你已經站在了整體的角度看問題了,自然得到了提高。

並且這個提高也不僅僅是對於知識的提高,對於賺錢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把目標方向你以外的人,廣大的人民群眾深受學習無門的苦惱,而你已經習得屠龍絕技。這時候不站出來薅羊毛簡直對不起自己啊。你就可以將自己曾經洗過的稿系統整理出來開班授課啦。6888/期,4888/期隨你開價啊!

當然,最後這個賺錢的問題其實是可以速成的,就是專門去刷相關的知識,不管你懂不懂的,就地吸收就地取材,洗稿一遍。然後立馬開班授課,也可以邊開邊學邊洗。

推薦行業UI培訓,門檻低、網上資源多,適合洗稿。當然前端開發也是很好的。

年入百萬不是夢!!!

----

當然我是在黑,不過雖然路子野,但是真實的。希望大家好自為之。


除了有時間吸收大量的新知識外,碎片化學習一個最重要的好處是,讓你以最少的重複形成習慣。

應用型知識如果不能轉成思考或行為習慣,其實跟沒學基本沒啥區別,也就是老子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可惜的是,受限於意志力、可練習時間的限制,咱們芸芸眾生們前仆後繼卻依然難堅持重複以形成習慣,註定成了眾多「中士」的一員。

碎片化學習就因為天然的高頻率、短時間重複的特點,無意間為習慣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1、無需意志力

每一次的碎片學習其實都是被動重複的,比如某個知識在看某篇文章時又提到了,在聽某段音頻時又提到了,不再依賴意志力強迫自己去主動複習,這種被動重複次數一多,就很容易推動習慣的形成。

2、高效複習

每一次碎片學習,都要將內容歸到知識體系對應的位置中,因此每一次其實都是對相應知識體系的回憶與複習。

運用這種模式的學習方法,既大大克服了無法抽出整段時間學習的限制,又克服了複習效率不高的問題,可以最少的重複形成習慣。

比如,我在學習如何擬文章標題時,就充分感受到了上面兩個好處。

我除了一開始花了大約1小時,建立了一個標題命名自檢的框架外,沒再單獨花任何時間,不到15天,就養成了文章標題命名的習慣:形式上要滿足「這最好(how)玩(why)」、內容上要滿足4大社交籌碼。

這15天內,我做的無非是在看到任何閱讀量高的文章或視頻時,都將這些標題往「這最好玩」、4大社交籌碼里套一下而已。這個習慣形成後,對YouCore公眾號的閱讀量提升產生了很大的幫助,提高了超過150%。

但這種學習有一個最重要的基礎,你能否從應用目標出發,分解出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知識,並組織為一個系統的框架。能否構建出一個應用導向的知識體系,才是碎片化學習是否有效的基礎。

沒有目標,就會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上。每天刷著知乎、聽著得到,看似好像什麼都懂,實則啥都不會!

沒有這個框架,即使是整段的學習,你的知識也會是零散的。想想你的大學經歷,學了四年,你能告訴我你的知識有體系嗎?

知識體系有了後,無論學習時間多麼短、學習內容怎麼碎片,你都可以根據應用的需要,將碎片化的輸入內容,系統地填充在知識體系的相應位置。

有的時候,哪怕是完整的學習內容,你也要將知識打散,再分別填充到你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

其實,這套學習方法的核心在於兩個:

第一,能否構建出一個優秀的個人知識體系框架。

這個框架需要嚴格以應用為導向,同時需要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因此,你在運用的時候,務必要對個人知識體系框架的建立充分重視。就好比,如果我沒能建立一個優秀的標題命名框架:形式上符合「這最好玩」、內容上滿足4大社交籌碼的話,後面再多的碎片化重複其實都意義不大。

第二,學習前期能有足夠的碎片化重複機會

雖然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遇到同樣知識點的次數遠遠大於傳統的一整段學習,但如果遇到的重複次數不夠,那對習慣形成的助推效果就會一般。因此,在學習前期要主動尋找相關知識點多的碎片內容。

微信公眾號YouCore,一個只寫乾貨、專註個人能力發展的平台,想要交流的話加微信youcore_6,備註上知乎哈


我這麼講有點過分,但你們都沒有談到碎片的本質,碎片不是馬賽克

我再次強調一遍,

碎片不是馬賽克

一塊玻璃敲碎,如果碎片大小相同,那不叫敲碎,那叫切割。

切割是正常的上下課,到點打鈴。請問一節課有固定時間算碎片嗎?

所以碎片化學習難以為繼的核心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碎片時間有多少,每一段長度多少。

同理,每一個人的碎片時間都是不一樣的。這意味著一個人有效的學習方案不一定適應其他人。

無產階級知識化

知乎客觀上推動了一個浪潮,無產階級知識化。互聯網有助於無產階級知識化,小時候,我們這些家境普通的孩子,家長唯一的指導就是我努力掙錢你認真讀書,他們只能把學習解釋為農民種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通過互聯網,我們得到了以前只能在高知家庭或者高等學府才能得到的教育資源。

我感覺深受無產階級知識化受益,這也是我投身教育行業的原因。如果我個人的努力能夠普及更多知識,哪怕改變一個人也值得。

乾貨就在圖書館

乾貨一直存在,乾貨就在圖書館。在我看來,普及知識的本質是讓人們熱愛知識,追求知識,實現保羅朗格朗的終身學習化社會。

知乎,或者付費問答或者付費live可以高質量的提供知識,但依然帶來弊端。人們彷彿認為知識平台能替代圖書館。

這不過是伸手黨的貪婪心理,人們喜歡吃別人愛吃的東西,自己探索的人少,自己種地的人更少。

如果你真正想提高水平,請讀書。

碎片化時間該怎麼利用

終於到了核心問題,怎麼利用碎片化時間。

很簡單,按照碎片不是馬賽克,可以得知,你只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從事簡單的任務

舉例,給你5分鐘時間,炒一個新的快手菜。你光閱讀菜譜的時間就超過了5分鐘。

所以,炒一個菜或許可以5分鐘,但學一個菜可能要半小時。

所以聰明的辦法是什麼?

1處理隨時可以斷開和繼續的任務。

昨天你拿出半個小時時間學習了一道新菜,今天你可以用5分鐘在頭腦中迅速過一遍流程。

假設你碎片時間是10分鐘,那麼你可以拿出菜譜,仔細看看食材,調料。

假設15分鐘,你可以再思考,怎麼樣改進更合自己口味。

可見,我們可以通過碎片化時間,不斷整理已經學習到的內容,強化認知結構並建立更多聯繫。而這種整理工作可以隨時斷開繼續。

反之,假設你在構思一篇文章,如果被打斷,往往難以接上之前的思路繼續,反而不如一口氣完成效果更好。

2處理低單位時間的任務。

事先將學習內容處理成簡單小任務或尋找提供小單位時間學習內容的平台。比如1分鐘就可以完成的。原理類似於每日小貼士這種。

1分鐘了解一個健康知識,1分鐘學習一個健身動作,1分鐘看一則短訊新聞,等等。

3Review,這個是我比較建議的。

複習的本質就是重複,而重複無需高度注意力,可隨時打斷繼續,任務單元可以小,甚至無需任何學習材料,坐在那裡背誦回憶。

從對互聯網學習祛魅的角度說,碎片化學習並不新鮮,不過是中學跑操站隊時捧著小本背單詞變成捧著手機看屏幕罷了。


謝邀。其實「碎片化學習」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幾乎所有人的學習都是不連續的,在這當中真正被碎片化的只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而已。

大家想想,在我們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每天也會安排不同的課程?

比如,第一節語文45分鐘,休息十分鐘,第二節英語,休息十分鐘,第三節數學、第四節物理等等。有哪個學校是每周只安排語文的,下周安排數學的?

所以,對於每個學科來說,學生們一天用了45分鐘的「碎片」時間學習。

再比如,大部分人看專業類書籍也是每天看幾頁,而不會是一口氣讀完吧?讀完也消化不了。這也是為什麼書本都要分章節的原因,好讓你「碎片化」逐步吸收。

因此,大家都是在碎片化學習,只是大家對碎片化的程度定義不同,有的人可能把碎片時間定義為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碎片化學習真正提高水平的方法就是——學習的內容和知識是成體系的。

簡單的做法就是利用碎片時間(比如每天10-30分鐘)長期連續學習一個知識體系完整的書或者教程。

微信平台:劉洹Burning

LIVE:

如何最大化身高?

每周健身2小時獲得理想身材的辦法


首先我覺得只要是時間,就可以用來提高自己,你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就比其他人每天多1-2個小時。至於使用碎片化時間的方式,說下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吧,以下排名分先後。

1. 最沒用的:大部分知乎Live和羅輯思維公眾號文章

原因無他,演講人和寫作人的作品參差不齊。大概20個裡面有1個有價值的,然而這個有價值的還不一定和你從事的領域有關,然而要想聽到/看到一篇有用的東西,要讀19篇辣雞,所以性價比極低。

2. 偽裝成學知識的娛樂行為:刷知乎

因為知乎叫做知識分享平台,所以在碎片時間刷知乎就容易被誤解成利用碎片時間在學習。實際上漫無目的地刷知乎屬於純娛樂,而只有在使用搜索功能,有目的地搜索你想要獲得的知識的時候,才能稱之為學習。但是由於知乎近來大眾化,知識濃度被大大稀釋,不過用來搜索『XX牌子的護膚品怎麼樣』還是挺好用的。

3. 有點用的:『知識總結型』有聲讀物

有聲讀物分為2種,一種是大V給你讀羅輯思維公眾號文章,另一種是『每天聽本書』這類知識總結型音頻。我現在每天跑步的時候會聽一本書,在30分鐘里大概能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就買回書來看。聽有聲讀物時一定要記得,這種信息壓縮的有聲讀物是不能夠代替完整閱讀一本書籍的,因為沒有案例、沒有推導、只講結論,沒辦法深刻理解,沒辦法舉一反三,沒辦法內化成你自己的東西。如果只是把它當做買書時做信息篩選的渠道還是挺不錯的。

4. 老生常談但是一定有用的:讀書

讀書不一定非要用大塊時間,碎片化讀書依然有用,而且根據我的經驗,每天讀一章,還記得更牢一些,因為每天讀新章節前還會簡單回顧下前面的內容。如果不習慣用碎片化時間讀一本連貫的專著,也可以讀紙質雜誌,國外的《TE》《Times》,國內的《財經》《一財》都不錯。為什麼是紙質雜誌?因為上面的文章更負責任。每天讀10篇真真假假的網路新聞可能還沒有1篇雜誌文章信息量大。當然,你會錯過很多假新聞X假新聞的大反轉,但是第一時間跟進這些新聞對你自己來說有什麼用呢?還不如飲杯維他先。


我之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天天熱衷於參加各種培訓,每天堅持日更文章,非常勤奮,不到半年已經寫了30多萬字了。每天雷打不動的在微信群里打卡。

我實在不願意告訴她,她只是做出了勤奮的姿勢,卻少了勤奮的智慧,這樣的勤奮就好像一場低水平的表演。

下面的碎片化學習主要是指與工作技能或者與個人提高財富技能相關的碎片化學習,脫離這個場景下的學習,比如個人愛好喜歡碎片化時間打王者榮耀,或者其他個人愛好等不在討論範圍內。

我常和社群會員說: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賺錢,給家人和自己帶來體面的生活。為的就是時刻提醒社群會員別做低水平勤奮的事情。

1 哪些事情屬於低水平勤奮?

我認為很多人嘴上說的碎片化學習,其實都是在做下面典型的低水平勤奮:

1)堅持日更寫微信公號或簡書,卻不問為啥粉絲或閱讀量停滯不前。

2)堅持持續行動,比如早起背單詞,卻不問這樣堅持對自己的大目標幫助是?

3)到處碎片化學習,卻從來沒有利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中一個緊迫的問題。

4)來了啥新玩意就跟進新玩意,滿嘴新名詞,卻說不清自己所在行業,做到專業水平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

是不是很多人中槍。

2 如何脫離低水平勤奮,通過碎片化學習提高水平?

做到兩點就夠了:

1)先選擇,再努力

2)為了大目標去系統學習

相信,你已經聽過這句話了:選擇比努力功更重要。

這句話很多人沒有正在理解,其實更準確的表達是:先選對努力的方向,然後再持續朝這個目標去努力。

那如何選擇努力的方向呢?

之前我在猴子:如何更好地理解「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聊過2種商業模式,下圖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來,冪律分布的商業模式更有優勢。

所以,在進入一個行業前,從總體上看這個行業是不是冪律分布的商業模式。

比如你找工作的時候,面對餐廳西貝莜麵村,和互聯網公司的兩個選擇,那你肯定的優先選擇進入互聯網這樣具有冪律分布的公司。而餐飲因為邊際成本不為零,是符合正態分布的。而互聯網行業符合冪律分布。

正確的選擇,可以從總體上提高你賺的更多的概率。

如果把你個人當做一家公司來經營的話,在賺錢打工的同時,也要想辦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賣出多次一定要找到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賣出很多次,找到屬於你個人冪律分布的的商業模式。

下面圖片是我轉變自己商業模式後,做的事情。

很多人剛入社會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力,只能選擇給公司打工,將自己的同一份時間賣出1次(正態分布的個人商業模式)。

而少數人卻可以有質的飛躍,慢慢培養個人的影響力,在互聯網上有了大量粉絲後,可以出書,或者開付費專欄,從而實現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賣出很多次,實現「邊際成為」為零的商業模式(冪律分布的個人商業模式)。

這也是我現在互聯網上講課的背後邏輯,你會發現之前我只能靠上班打工賺錢的正態分布商業模式,但是我同時在互聯網上慢慢培養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為的就是做互聯網上的冪律分布商業模式。

不同的商業模式來賺錢,最終結果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舉個具體的例子。

例如你和大學同學進入同一家公司,你兩都很努力,但是你同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你的技術分享到知乎上,由於你做的很好,長期培養了幾萬粉絲,然後你就開了付費課程,出版社看你影響力這麼大,邀請你出書,當你把一份時間賣出很多次的時候,你的大學同學卻只能靠給公司打工賺錢。

所以,你看每個人雖然都在努力,但是選擇的商業模式不同,最後努力的結果也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讓社群會員聽課後,將實踐筆記寫在知乎上的原因,從根本上我是在有目的的培養你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希望你將來有自己的冪律分布商業模式。

下面我們來看避免低水平勤奮的第2個解決辦法。

3 為了大目標去系統學習

現在很多人喜歡碎片化學習,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看起來很忙碌,但是學來的都是皮毛,哪個領域都不精通。

但是,要成一個領域的專家你需要系統化的學習,而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任何有效技能都需要磨練,並且是長期磨練。

那麼,你就要每天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今天做的事情離我的大目標又近了一步嗎?

所謂低水平勤奮,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忙著忙著,忘記了自己的大目標。

人要進步,就必須用目標導向約束你努力的產出。

問這個問題的好處就是,讓你意識到,你每天的努力是不是沖著明確的目標去的,你的努力對目標有幫助嗎?你是否忙著忙著又忘記了目標。

這就好比你天天寫大同小異的文章,並不能幫助你成為作家,除非你的目標是堅持每天的文章都是挑戰或訓練一種寫作技巧。

除非你一開始就確信你的輸出能支持你的大目標,否則努力只是用來暗示自己沒有無所事事的安慰,沒有用的。

要知道,個體的收入與能力之間的關係其實會變成像下面這樣一個「複利曲線」的形狀。

在假定這個世界在這個層面上總體上還算公平的前提下,若是收入太少,只能說明能力太差。那麼本質上來看,最應該做的事情只有一個了:拚命提高自己的真實能力。

那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是你能力的最好證明。所以,你的大目標應該是成為XXX領域的專家。

比如你的目標是成為數據分析領域的專家。那你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應該是系統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

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每個月看來也是差異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的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那就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這就好比,每天看K線圖和每天系統學習統計概率思維的人,從短期來看沒什麼區別,但是從長期來看,有統計概率思維的人更理性,更能看透投資長期的周期,從而不會受短期股價上漲與下跌的影響。

避免低水平勤奮,通過碎片化學習提高水平做到下面2點就可以了:

1)先選擇,後努力。上班的同時慢慢培養自己的冪律分布商業模式。

2)用碎片化時間為了大目標,去系統學習。

不要高估你一年能做成的事,也不要低估你五年能做成的事。記住:

1)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能力。

2)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在同一個方向上花時間。

3)職業生涯中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在同一方向上系統學習。

ps:學習有各種場景,最後再提一遍這裡聊的學習場景只限於以下:

回答里的碎片化學習主要是指與工作技能或者與個人提高財富技能相關的碎片化學習,脫離這個場景下的學習,比如個人愛好喜歡碎片化時間打王者榮耀,或者其他個人愛好等不在討論範圍內。


我的做法是截圖,並歸到同一個相冊,偶爾翻相冊看看,感覺印在腦海里了就刪掉。於是,我的相冊長這樣~


不請自來的【知米背單詞】。

碎片化學習好像突然成了熱門話題呀,似乎已經到了不被碎片都不行了的時代。

不過我倒是不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優先順序的學習方式,聽起來好像很便捷,稍一得閑,隨時隨地掏出手機來,但是首先你必須得區分你接受到的東西是孤立的信息還是真正有用的知識,然後才能談論我們能否從中得到提升

一、怎麼來區分呢?

我們都有這種體驗,好比我自己,等公交車的時候,坐公交車的時候,午休的時候,等飛機的時候,等餐的時候,看到一篇篇微信公眾號推送的直擊心靈深處的文章,看到朋友圈裡某個不熟的朋友分享的引起你共鳴的東西,於是你被觸動了,好一點的情況是你讓自己參與了這篇文章的思考過程,然後呢?轉發到朋友圈,或者收藏,或者截圖保存。

於是你便覺得自己利用碎片化時間來提升自己了。

但是抱歉,這種看似勤奮的學習,永遠都無法幫你提高認知水平。

相反,有可能你得到的東西越來越超載,反而引起擔憂。

私以為,類似於上文提到的是孤立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用來提升自我的應該是相互連接的知識。

那麼什麼樣的知識會貫穿和連接你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是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東西,是你接收了之後可以聯繫自己原先所學,與之形成體系。所以就實用性來說,我當然是推薦提升英語,不接受辯駁。

看劇,對,B站剛剛下架了所有沒有版權的美劇英劇等等一大波劇,你說氣不氣,只能翻牆找資源啊,你不得英語好點兒。

旅遊,學生黨的英語能力考試,工作黨的自我提升考試等等不勝枚舉。

調查顯示,英語學習是白領階層最渴望的職場充電項目,在參與網路調查的白領中,有九成人在工作中會使用英語,其中,北京、上海、廣東三地白領的英語使用頻率遠高於其他城市,上海白領的英語使用率最高。

這種情況,促使白領的充電項目以英語學習為主。對大多數受訪者而言,學英語等充電項目通常在「碎片時間」進行。但是我們不可能利用碎片化時間,搞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情來,或者一番改頭換面徹底地提升英語,你需要立足於某一個點,結合碎片時間的特性,我們當然從背單詞和聽聽力入手。

二、背單詞。

我不知道你具體是哪個年齡段的人,也許是剛畢業進入職場,依舊卯著學習的勁頭,也許是在校的學生,也許是浸淫職場已久,想要改變卻有心無力。

但是不管哪種身份,你都可以在知米背單詞找到對應的單詞書,而且單詞書的釋義、搭配、例句都是精心編寫的。每個單詞有3- 5 個搭配和例句以及1- 2 張插圖,對於應試階段或者提升自我等需求來說,這是一個優質的選擇。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碎片場景來設定每天背單詞的量,但是請務必確定這些量對你來說是遊刃有餘的,不要給自己造成事實或者心裡上的負擔。

比如我每天到公司的公交時間為20分鐘,我選擇在這段時間之內背20個單詞,10個短語,於我而言,a piece of cake!你可以選擇午飯的時候,或者在下班回家的車上,地鐵上,鞏固熟詞,聽音複習或者進行生詞全拼,總之選擇你喜歡的方式,鞏固今天學習的單詞。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完全掌握。

為什麼選擇它?

知米背單詞的核心思想是在應用場景中記單詞,利用短語搭配記憶單詞的意思,也便於理解單詞的應用場景

但是一定要記住,既然是碎片化學習,本身的時間維度不會很長一定要記住,不要一次在一個單詞花上太多的時間,而是如我上文所言,把時間花在對多個單詞的大量重複上,知米背單詞會按照記憶規律在學習新詞的同時也安排大量複習那些沒有完全掌握的單詞,不斷的重複直到系統演算法判定你完全掌握。

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如果我天天在公交車上碰到你,那麼,相信不用幾天,你就能記住我,而且這樣的記憶很難忘掉,這就是重複的作用。

同時,我們還為短語設計了一套生動有趣的插圖來輔助記憶,可以說集實用和趣味為一體,生活已經那麼枯燥了,何不讓學習也變得有趣一些?

大量的單詞積累是一個時間可見的過程,直白點來說,我們每天的生活模式類似,尤其是上班一族,碎片時間也相對固定,因而只要堅持下去還是非常容易積累起一定量的單詞的。

語言學家Terrel認為,只要掌握了足夠的辭彙,即使沒有多少語法知識,外語學習者也能較好理解外語和用外語進行表達。「沒有語法只能傳達很少的信息,沒有辭彙則什麼也無法傳達。」

三、聽聽力。

我們都知道聽力分為精聽和泛聽

就我們碎片化的場景來看,精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精聽本身對於listener會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你要聽出對話或者文章里的幾乎所有細節。

所以我推薦泛聽,泛聽材料的選取範圍就比較大啦,知米聽力所有的聽力材料已經由專業老師按照難度分級,理論上來說,只要選取適合你水平的材料就行,最好能夠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也許是抖森朗誦的一首When you are old,也許是瘋狂動物城的一段片段,也許是一首歌,也許是一段四級聽力材料,不用帶著太大的壓力去聽。

泛聽的主要目的是在聽力材料中汲取重現鞏固知識點,培養耳朵對英文的敏感度,獲取新的知識。

甚至,我們在網易雲音樂上開了一個聽「歌」學英語的電台,每周更新,只要帶上耳機,你不僅能聽到好聽的英文歌曲,你還可以學習歌詞里的重點英文內容,包括不限於單詞,短語和例句,悄悄告訴你,主播的聲音超性感。

如果你能在10分鐘的碎片時間裡,聽懂一首詩,學會幾個短語,日積月累,你還擔心自己不能提升嗎?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相當於:「怎樣通過違法手段賺大錢?」


水平這麼個綜合產品,源自好多方面:

  1. 知識
  2. 經驗
  3. 改變的勇氣
  4. 持之以恆的毅力
  5. 對風險的抗壓能力
  6. 溝通與協作的技巧
  7. 對外界信息的敏銳
  8. 跨界連接的才華
  9. 當然,還需要有必要的靈感、幽默感
  10. 等等

碎片化學習,僅能解決知識層面的問題,並順帶培養一下毅力,而其它的方面則要靠對應的訓練

因此,結論是:碎片化學習是個好的方法,但無法保證實質上地提高水準。


想到一句話

現在的人都利用碎片時間去看書,而用大塊的時間在娛樂活動上。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