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一戰是擦槍走火的戰爭?

我覺得隨著德國科技實力的發展,本國市場已經無法滿足德國整個產出供給,同時沒有海外殖民地也嚴重限制了德國的發展,德國與那些老牌殖民帝國終會有一戰,那麼為什麼又說一戰的發生是意外的,本來可以不發生的?


一件事情終會發生,和以某種特定形式發生,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

-------------------------------------------------------------------------------------

一戰前的基本規律:

  • - 歐洲基本是五強格局(英德法奧俄),當然根據標準不同,可以是4+1(除奧匈),4+2(奧匈、義大利為第二檔次),5+1,5+2(義大利,奧托曼),甚至極端一點,4(「我們沒義務強行保衛著行將滅亡的事物(指奧托曼)。」「抱歉先生,哈布斯堡君主國也是屬於行將滅亡的事物之列」)

  • - 英國基本不理會歐洲大陸事務,僅有的關注點是丹麥的完整(航路和商業投資),奧托曼的完整(商業投資),比利時的獨立(國家榮譽);

  • - 歐洲列強,除了英國之外,各國基本不理會殖民的問題;擴張殖民地的想法只在歐洲碰壁的時候才會出現,一旦歐洲有隙可趁就沒人去管那勞什子殖民地了(比如,每次伊斯坦布爾發行債券的時候,法國報紙就不怎麼記得非洲了);

  • - 在俾斯麥下台前,歐洲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認真)考慮過挑戰英國的海權(威廉二世這個二世祖是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的);

  • - 歐洲列強之間,雖然可能有一國戰勝另一國的情況出現,但任意一國,都無法抵抗其餘任意兩國的聯合(這是義大利偶然有機會被人恭維為強國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唯一的原因的話);

  • - 歐洲列強,任何一強都不能在海上單獨戰勝英國;

  • - 英國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在陸地上不能單獨戰勝任意一個歐洲列強;

  • - 歐洲列強,都天然地認為自己在被敵人包圍著;都天然地恐懼著兩線作戰;都處心積慮地想著包圍敵人——這個敵人或者那個敵人,反正隨便什麼敵人,肯定有個敵人;

  • - 歐洲各國之間秉持著舊式的外交傳統,即:一國的支持,哪怕是善意中立,都應該獲得實地作為回報。英國那不叫善意中立,那叫光榮孤立。

  • - 從法國大革命開始,君主國對革命的恐懼逐漸下降(諷刺的是君主國自己內部的革命情緒逐漸上漲);共和國(法國)對革命的熱情時高時低(諷刺的是共和國國力強盛的時候,自己會希望輸出革命;國力衰弱的時候,自己會忙著對付革命)。英國自己偶然屬於君主國,偶然屬於共和國;簡單地說,英國自己也不知道她究竟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反正就站在一邊看;

  • - 民意很多時候不是很重要,除了共和國,以及偶然自認為是共和國的國家之外。但民意又很重要,如果決定了要開戰的話。

-------------------------------------------------------------------------------------

一戰前的主要矛盾?

  • - 奧地利:德國的統一讓奧地利失去了向萊茵河地區擴張的可能,義大利的統一讓奧地利失去了南方,摩爾達維亞兩大公國自治讓奧地利失去了向東的借口。唯一的突破口在東南方:巴爾幹半島,匈牙利人(馬扎爾人)夢想中的(匈牙利)殖民地。

  • - 俄羅斯:西面和德國沒有根本性的矛盾。向黑海和伊斯坦布爾前進遭到英國的反對,向伊朗前進遭到英國的反對,向阿富汗前進遭到英國的反對,向西藏前進遭到英國的反對,向蒙古前進遭到英國……呃……好吧英國人不在那裡。向朝鮮、滿洲前進遭到(英國支持的)日本的反對。唯一的突破口是巴爾幹半島,俄羅斯夢中的大斯拉夫所在。

  • - 德國:從普法戰爭後全方位壓迫法國是第一要務,為此要不惜代價獲得奧地利的支持。後來腦子燒壞了,開始發展海軍。

  • - 法國:從普法戰爭後全方位突破德國是第一要務,為此要不惜代價地獲得英國的支持。後來腦子燒壞了,以鼓吹俄國發動戰爭的方式來保衛和平。

  • - 英國:偶然有這個地鼠或者那個地鼠冒出來,於是用鎚子打一下。但是德國突然開始加強海軍,導致英國反彈,但很快英國發現,自己要維持兩強標準,越來越難。

-------------------------------------------------------------------------------------

為什麼說一戰是擦槍走火引起的?

  • 奧匈皇儲費迪南大公本人反戰(雖然他死了);

  • 奧匈老皇帝本人不敢開戰(雖然他不敢和他的首相爭辯);

  • 威廉二世本人不想開戰(雖然他經常宣稱要戰爭);
  • 俄國沒有對德預案(他們認為法國人會處理這些事情);

  • 法國沒有對奧匈預案(他們認為俄國人會處理這些事情);

  • 英國除了大陸派遣軍,以及陸軍部的軍官私自跟法國制定預案之外,沒有預案(他們裝作沒有這些事情);

  • 英國的內閣,本來都是英奸,德棍(他們是被威廉二世活活噁心得粉轉黑的);
  • 德國上層普遍反對對俄開戰(俄國是德國主要的農產品輸出地);
  • 土耳其沒有預案(他們是被德國人逼著宣戰的)。

-------------------------------------------------------------------------------------

為什麼說一戰是必然?

  • 德國的總參謀部軍官團,唯一的想法就是戰勝法國,再來一次巴黎入城式(「陛下,此時取消動員,已經來不及了,我們所有的系統已經開始運作了,取消只會引起混亂」);

  • 威廉二世控制不住自己的部下;

  • 威廉二世把能得罪的每一個人都得罪了,然後進退失措之下,又得罪另一個人(對於英國尤其明顯,比如摩洛哥危機);

  • 法國別無選擇,只能和俄國結盟;

  • 奧地利要擴張,必定會引起俄羅斯內部的大斯拉夫主義者的反彈;

  • 俄羅斯要擴張,必定會引起奧匈內部的匈牙利民族主義者的反彈(這是馬扎爾人的地盤,不是俄國人的!毛子滾出去!……之類的莫名其妙的想法);

  • 英國人發覺自己的艦隊沒法保持壓倒性的優勢之後,終於採取了同盟政策(儘管高層在扮鴕鳥),所以一定會被法國人拉下水。

-------------------------------------------------------------------------------------

為什麼說生產力發達導致一戰爆發之類的說法,不應該採納?

  • 如果再來一個俾斯麥,德國就不至於和俄國、英國鬧僵;別忘了,正是在俾斯麥手掌里,歐洲實現了柏林和平Pax Berlina;

  • 英德之間本來沒有根本矛盾,只要德國不提海軍的事情,英國就會一直默認德國在大陸上的地位;

  • 奧匈的擴張動力在減弱,時間足夠,奧匈未必不會改組為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共主聯邦;這樣塞爾維亞對於所謂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吸引力就減小了;

  • 俄羅斯遲早會在波蘭出事;

  • 奧托曼土耳其已經搖搖欲墜,英國已經勉強同意瓜分奧托曼的計劃,對於伊斯坦布爾設為國際自由市的想法也沒那麼抗拒了;

  • 法國?誰知道法國會不會自己又鬧一次革命……

  • 歐洲本來就是亂成一鍋粥,克里米亞戰爭後長時間的和平反而是不合常態的,是詭異的,是令投機分子開始動歪腦筋的;
  • 義大利?…………剛才有誰提到義大利嗎?有問題嗎?沒問題嗎?好,結束。

-------------------------------------------------------------------------------------

但是!但是!上面的假設,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 德國不可能再有人能有俾斯麥這樣的威望(領導德國統一),縱使有俾斯麥的手腕,也沒法壓住各個方面的反對意見;

  • 俾斯麥的做法,本身就是無視弱小民族、隨意蹂躪的做法(比如在波蘭問題上對俄羅斯的鎮壓沉默,而這時候英、法都迫於輿論壓力譴責俄國了),在民族主義興起的時代,很難繼續下去了;

  • 俾斯麥的核心政策是穩住奧匈,使得奧匈可以成為牽制俄國的擋箭牌,讓德國專心對法作戰;但是俾斯麥的後任,都沒能控制住日益暴走的維也納,反而被綁在奧匈的戰車上越拖越遠(所謂「德國的外交部在維也納」);

  • 奧匈本身已經逐漸分崩離析,說得好聽是聯邦制,說得難聽就是內戰;那個時候,誰能說奧匈就一定能比奧托曼長壽呢?

  • 德國的興起,必定會讓德國的軍官和工業界沖昏了頭腦,必定會開始幻想對英作戰;

  • 英國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德國在海上挑戰自己的權威,必定會全力以赴阻止德國。

所以,一戰,一定會打,可能在1912年,可能會在1916年,但一定會打,即使費迪南大公沒挨那一槍、或者奧匈的宮廷忍耐住狂歡的衝動、或者俄國先於奧匈陷入波蘭的泥潭,也一定會打。這是歷史的慣性,從俾斯麥被撤職開始,歐洲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是要往全面戰爭的道路上狂奔的了。


推薦閱讀:

英國是第一個禁止黑奴交易的國家嗎?如果是,為什麼在給英國能帶來這麼大好處後還禁止呢?如果不是那是哪個
英國人對於英國國教和天主教的情感傾向是怎樣的?
英國白金漢宮後面的河面上,為什麼一直停著一艘船?
君主立憲制會在英國終止嗎?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為何消耗如此多的茶葉?

TAG:歷史 | 軍事 | 德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