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外國著作關於譯本的選擇重要嗎?

一開始不知道有很多譯者也就無所謂,看封面好看就買,後來知道有眾多譯者,而且內容風格都不一樣,這下就糾結了,到底譯者對原著的內容和讀書的感受有沒有影響呢?


謝邀!

當然重要,尤其是現在劣質翻譯橫行的時代。


謝邀。

這個當然重要,根本不用拿什麼作品來舉例說明。一部作品的靈魂,是很難去翻譯出來的,所以好的譯本可以讓讀者更接近作品,差的譯本就是在毀這部作品。翻譯講究信,達,雅,需要很高的文學素養。很多人都會說,讀過外國的某某名著,覺得寫的很差勁,沒什麼意思,很有可能就是遇到了差的譯本。


謝邀,我感覺譯本選擇的重要不言而喻,一般我覺得分為兩種,直譯型與表現型。盜版的我不贅述,主要就是公認的較好的譯本如何去選擇辨別。

直譯型並不意味著枯澀艱深,佶屈聱牙,這不是哲學巨著而是文學,有的時候就是譯者故意為之,直譯的好處有哪些呢?保留一些外文比較流暢優美的部分,文法語法優於漢語的部分,能更好的保留原來語境中的意境與味道,也許那是用漢文表現不出或者譯者沒有能力用漢文表現出,外文不了解,漢語中江湖、兒女情長等等,白馬嘯西風,其中的嘯怎麼翻譯可以完美展現出中文的意境?很難的,再者,有些外國作家寫一本小說喜歡夾點外文,比如英語作家寫著寫著夾點法文,義大利文等,一般來說,作家是有其深意的,都籠統譯成漢文我覺得不妥,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會丟失一些研究價值。直譯型總的說來我認為兩點,保留原有的語法規則以形成獨特的有別於漢文的意境,保留一般讀者的研究價值,因為一般讀者沒有能力閱讀原文,優美順暢的直譯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表現型是指譯者在作家的原文之上發揮一些漢文的特點(並不是肆意添加或刪減),在原文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程度上範圍內做一些允許的發揮漢文表現力的翻譯。比如一個人昏昏欲睡,身旁的燭火漸漸熄滅,此時,將火小了翻譯成火萎了,就更能表現漢文的表現力,表現型的好處是更能讓中文讀者代入感強,更符合中文語境,文學性高一點,當然一定程度上會有一些譯者的私貨。

以下舉幾個例子:

川端康成《雪國》開頭

1.高慧勤譯本:穿過縣境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瑩白。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2.葉渭渠譯本: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比較:縣境和縣界,我認為國境比國界好聽,縣界比縣境有味道,境與界雖一字之差,但我覺得葉渭渠的鍊字功夫更深。夜空下一片白茫茫,這更流暢,會讓人聯想到紅樓夢第五回中「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那種感覺,然而赫然一片瑩白匠氣重,赫然這樣的詞不妥,有點硬了,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更像是島村的心理活動,就像島村坐在火車裡,口中呵出白氣,心中感慨一下,這樣想代入感會很強烈,彷彿來到了虛無之境,川端康成在第一段就寫火車與隧道,必然是想營造出來到虛無之地理想之境的感覺,而赫然一片瑩白就是描寫,味道差的太多,而且瑩有一種發光的感覺,更像早上,夜空下應該是深邃的漫無邊際的,有光也是暗淡的。結合後面的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葉渭渠的譯本會讓人覺得島村彷彿突然從雪國的失神中回過神來,有一股淡淡的人物情感在默默流動,這就是傳說中的余情美吧。

川端康成《雪國》結尾

1.高慧勤譯本:駒子發狂似的叫著,島村想走近她。但被那些要從駒子手中接過葉子的男人家,擠得東倒西歪的。當他挺身站住腳跟時,抬眼一望,銀河彷彿嘩地一聲,向島村的心頭傾泄下來。

2.葉渭渠譯本:駒子發出瘋狂的叫喊,島村企圖靠近她,不料被一群漢子連推帶搡地撞到一邊去。這些漢子是想從駒子手裡接過葉子抱走。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比較:結尾葉渭渠實在好太多,「駒子發狂似的叫著」是不是感覺你離火災現場很近,就像站在慌亂的人群中一樣,「駒子發出瘋狂的叫喊」有一種冷漠和無奈與徒勞在其中,彷彿周圍很安靜,就像電影一樣,我離駒子很遠,可是我只看到了駒子,其他的火光,來來往往匆忙的人都虛化了,模糊了。想與企圖的區別,想表達的太簡單了,企圖有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但與不料,不料更突出了時間的倉促,川端康成是刻意在結尾來一個倉促的結束的,我認為不料翻譯的很重要,連推帶搡和東倒西歪這樣的詞語表現力不言而喻,當他和待他,心頭與心坎,我覺得結尾葉渭渠的翻譯真的非常棒。

附:因為最近太忙拖了太久不好意思。


非常重要。

一份極品的食材,在米其林三星大廚手裡做出來的感覺和糟糕的廚師做出來的口味,絕對是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關於《夜訪吸血鬼》的一些問題?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翻譯 | 譯者 | 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