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區別么?有衝突么?


via @二混子


在世界範圍內,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被統稱為基督教,都以「聖經」為經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信徒稱其所信之神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岡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以教皇為最高領導,實行「聖統制」和「教階制」。天主教的《聖經》有73卷,其中《舊約》46卷,《新約》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聖母、耶穌、聖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獨身。天主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天主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等四大瞻禮。教徒在天主教節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彌撒。

在中國,基督教則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廢除了天主教的教階制,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基督教《聖經》只有66卷,《舊約》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沒有塑像,只掛一個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職人員是主教、牧師、長老、傳道員。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結婚,基督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基督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和聖誕節。基督教節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禮拜。


上面的童鞋都說得很全面了,我補充一個:

  1. 其實是存在一個中文翻譯誤導的問題。在中國,基督宗教的一些中文翻譯名稱造成了對天主教和新教的誤解,「基督教」翻譯自英文的「Christianity」,指一切相信救主耶穌·基督的信仰,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等;而在中國,「基督教」則一般是指英文的「Protestantism」,更確切的翻譯是「基督新教」,是1517年由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形成的基督宗教教派。
  2. 另外,看教堂的十字架,有耶穌像釘在上面的就是天主教教堂,沒有耶穌像釘在上面的就是新教教堂


本文旨在理清以下名詞之間的相互關係: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耶穌、耶和華、安拉、摩西、穆罕默德、穆斯林、清教徒

《聖經》、《古蘭經》《摩西五經》《塔納赫》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是三大世界性宗教。

印度教也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其教徒人數僅次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佛教雖然也發源於印度,但是和印度教並不是一回事兒。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三大沙漠一神諸教(信神宗教)。他們出於同源,都誕生於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城,都是由猶太教衍生而來。

基督原文意思是「拯救者」,伊斯蘭原文意思是「順從真主者」。

猶太教和基督教信奉的神,又稱「主」,也是造物主(見下文故事
創世說),名字叫耶和華,而伊斯蘭教的神也叫「真主」,名字叫安拉,但是其實他們是同一個神。

而耶穌、穆罕默德、摩西是某些對本宗教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領袖,則被認為是神派往人間的先知,被認為是救世主,作為普通人和神溝通的橋樑。

猶太教的創始人是摩西,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是穆罕默德,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耶穌由於不滿羅馬當局暴虐統治,四處宣揚一神教義,最後被當局釘在十字架上而死,被教徒認為是用自己的鮮血洗清教徒的罪孽。

基督教相信三位一體的神:聖父、聖子、聖靈。聖父即耶和華,聖子是耶穌,聖靈是』spirit of God』。

基督教信奉的經書是《聖經》。《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奉的經書,《塔納赫》是猶太教信封的經書,內容即為基督教《聖經》中的《舊約》部分。《摩西五經》是《聖經舊約》的前五卷。

三教是中東地區的主要結症,伊斯蘭教始終與基督教衝突,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人又認為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地區是自己的應許之地,而與伊斯蘭教衝突。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是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以天主教最大。其中新教是十六世紀英國新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時分裂出去的。東正教的主要地點在俄羅斯和南歐。天主教是歐洲的主要宗教,是宗教改革對抗的對象。

東正教起源於羅馬分東西,西羅馬信奉天主教,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信奉東正教。

清教徒指英國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爾文教義,不滿英國國教教義的人。由於英國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到美國,因此一般說起清教徒尤指美國清教徒。而中國基督教也稱耶穌教,往往指新教。

三者有很多共同點,也有很多差異。

三教共信一經、一主、一信、一洗:

一經《聖經》

一主
耶和華

一信
信三位一體,信原罪、信恩典、信審判、信永生、信拯救。

一洗
承認自己罪性,接受救贖,愛人如己。

天主教的中心是羅馬,強調啟示真理,雖不反對《聖經》,但將其解釋權歸於教會,而新教是主張《聖經》是第一權威。

天主教神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為獨身。而新教廢除天主教的教階制,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就可以與神直接溝通。且新教教職人員主要是主教、牧師、長老、傳道員,有男有女,可以結婚。

天主教受梵蒂岡教皇領導,除耶穌外,還崇拜聖母等,十字架上有耶穌像。

新教之崇拜耶穌是唯一真神,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像。

東正教的中心在俄羅斯,為南歐和俄羅斯的主要信仰,不接受梵蒂岡教皇領導。

(聖母瑪利亞是耶穌之母。

梵蒂岡教皇:教皇亦稱教宗,原為天主教對神職人員的一種尊稱,後天主教成為羅馬國教後,很多城市以此為教主,但羅馬主教只承認其為西部教會的領袖。)

故事

創世說——耶和華七日創世

七天之內,神耶和華創造了光、天、地、樹木、飛禽走獸,又用泥土造出一個男人——亞當。第八天,為了防止亞當孤獨,於是造出夏娃。

亞當和夏娃的一個後代叫挪亞,一次暴雨淹沒了整個地球,只有挪亞和他的家人活了下來,因為登上了一艘他們造的船——挪亞方舟。

基督教脫離猶太教,從非法走向合法後,和猶太教之間的矛盾愈發激烈,希望吸引更多教徒,並討好羅馬當局者,迫害猶太教。首先將猶太人的《聖經》稱為《舊約》,而自己又添加《新約》。因為殺死耶穌的是一個猶太人,所以《新約》中,將耶穌的死亡歸因於猶太人,將之作為攻擊猶太教的重要原因。最終猶太人被羅馬迫害,不得不離開家園巴勒斯坦,開始了長達一千八百多年的民族流散歷史。

十字軍東征掀起迫害猶太人的熱潮。八次東征的主旨是羅馬天主教要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而不是迫害猶太人,但猶太人卻是慘烈的受害者。這是基督教長期詆毀猶太教的必然結果。

但猶太人沒有因此滅絕,1948年,以色列建國,猶太人的流散生活宣告結束。


來來來,學酥到這邊排隊

以下圖片出自微信二混子stone,一個挺有趣的畫歷史漫畫的人

So ready?


上面答案說了很多知識性的內容,我來增添點兒精神性的內容。

絕大部分新教和天主教就根本而言,我個人理解仍舊是一致的。這個基礎就是前4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和3個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卡爾西頓信經)。雙方的分歧點在於如何看待一些所謂的「教會傳統」,譬如教階制、聖母敬拜等(這裡尤其要注意一個國內普遍認識的誤區,那就是認為天主教是將聖母視為一尊女神而加以崇拜,這是不對的)。

對於新教而言,聖經正典(因此天主教的7卷經【第二正典】被看作是「次經」排除在外)被提升到一個絕對的地位。因此他們對天主教的教會傳統(這裡暫不涉及到正教,因為宗教改革是發生在天主教內部的)是有一種懷疑精神的——如果教會傳統中內容在聖經中沒有明確記載,那麼就應當被予以區別對待。在這個意義上,以教宗為首的教階制度就曾被新教強烈的批評。同樣新教認為天主教的某些神學傳統受到了希臘異教的影響(新教的一些歷史觀點,曾經認為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在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被馴服和改造為了一種國家宗教,被添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

我覺得一個新教中有一個特例,那就聖公會(英國國教)。應該說,英國國教在禮儀和傳統仍舊非常接近羅馬天主教,只是教會首領換成了英國國王。另外不同地區的聖公會之間,並不是上下級的從屬關係。中國的聖公會就不必聽英國國王的領導。

當然現如今,就我所知,很多大的新教教派(尤其是路德宗)也對教會傳統重新反思,並不再抱有那麼大的敵意了。


從我這麼多年比較生活化的觀察來看,較淺顯易懂的有這麼幾點:

1.天主教有神父、修女,基督教只有牧師,神父修女是不能夠結婚的,牧師可以結婚生子.

2.基督教的聖經較天主教的少.因為基督教把一些聖經內容給摒棄了.

3.基督教是由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中從天主教分支出去的.

4.天主教的彌撒、制度和禮儀等方面較基督繁多.

5.天主教在信奉耶穌的同時也尊敬耶穌的母親,因為我們認為耶穌的母親是偉大的不同於平常人的所在;而基督教則不信奉她,在教堂內也沒有她的神像,因為他們認為耶穌的母親只是個平凡人,和普通婦女沒有什麼兩樣.

6.天主教認為只有神父可以講解聖經,其他人私自的理解都是不可行的;而基督教則認為人人都有講解聖經的權利.

7.天主教稱上主為天主,基督教稱上主為神.

8.最明顯的一點:天主教教堂里中間擺放的肯定是耶穌被困在十字架上的聖像;而基督教教堂的中間擺放的只是一個十字架.


從普通基督徒對雙方教理比較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兩者的分歧從16世紀初,馬丁路德神父貼在威登堡大教堂門口的《九十五條論綱》開始,直至發展、分裂,那段歷史不再贅述。本文力求不預設立場,客觀公正的從雙方的教理上比較一下這兩大基督宗教教派的差異。這樣做的目的,是針對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因時間而造成的隔閡與誤解、甚至無謂的紛爭與指責。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聖靈(聖神)與天主教教會、東正教教會、新教教會同在,因為有太多的殉道者,分別在各自的教會靠著十字架的犧牲、大愛與忍耐,見證著我們又真又活的救主。修道方面,天主教的神學資源汗牛充棟、靈修追求內在的安靜與順服;新教的靈修樂觀活潑,平安喜樂。基督的身體不能分離,我們等候合一的契機。

若有資料方面的問題或要求補充的,歡迎各位評論。

一、九個分歧關鍵點。每一個關鍵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而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得到自己的答案,而這個答案本身,就是雙方各自教理的一部分。因為教理是剛性的、不容討論的,分歧顯得尤為尖銳和不可調和。

1、一個歷史事實的不同表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對使徒教會的回歸,還是可恥的裂教。

2、聖經的地位。新教因為「肆反」羅馬教皇體制的淵源,只接受聖經的權威性,不接受人的權威。而天主教會認為聖經是教會傳統的一部分,教會在聖經的撰寫、整理、選擇、解經等問題上擁有至上的權威。

3、所謂聖徒崇拜。新教認為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中保,瑪麗亞崇拜沒有聖經依據。天主教認為聖女瑪利亞無玷原罪、其乃天主之母的地位是教會的傳統,權威性不容置疑。即使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也認可這一點。對瑪利亞及其他聖徒的禮敬天主教不認為這是偶像崇拜,委託代禱是教會的傳統,而通過聖徒代禱更有功效和力量。

4、理性與信仰。新教認為人類的理性是狹隘的,無法測量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因此信仰是超越性的,啟示性的。天主教認為理性引向真理,善良歸向天主,天主教神學家阿奎納闡述了理性如何證明上帝,天主教教理認為人類一切向善的宗教都有引導世人歸向天主的功效。

5、教宗的地位。新教認為人間沒有人可以代表上帝,不承認任何人在信仰教導上的絕對權威。天主教認為教宗是聖徒彼得(伯多祿)的合法繼承人,因為天主的保守,在信仰教導與解經上,擁有絕對的權威。

6、共融問題。古老的東方教會、俄羅斯正教會,與天主教已經共融,雙方一致認可對方的信仰與禮儀,崇拜的是同一位三位一體的上帝。而新教由於教派林立,教理解讀表述分歧太多,無法取得兩大基督宗教教派的認可。甚至有天主教徒認為新教的上帝是加爾文的上帝,不是大公教會信仰的那位天主。

7、絕罰。教宗對以路德為首的「裂教者」的絕罰,至今沒有撤銷,新教徒下地獄是天主教的信條。天主的大愛、福音的欣欣向榮、以及受絕罰的新教徒,讓天主教面臨教理與情感上的矛盾與尷尬。

8、改變。天主教梵二會議首次稱新教徒為「失散的弟兄」,但絕罰至今沒有撤銷。儘管如此,「梵二」讓很多天主教徒認為這是天主教面對「新教化」、「現代化」世俗力量的妥協,天主教內部對此分歧很大。因此天主教徒對新教徒的態度也是千差萬別。是弟兄,也是受詛咒的裂教者,似乎是天主教教理上的悖論。

9、因信稱義的爭議。新教教義認為基督的犧牲是昂貴而又免費的恩典,信徒單單憑著信心就能領受救恩。天主教認為基督徒的得救依賴他的信德和行為,因著「煉獄」的教理,生平沒有接觸福音的人如果積極行善,在煉獄裡還有機會重生得救。

二、相關資料。轉帖一些在比較過程中我接觸的資料,令人感慨萬千,這裡不作評論。

1、教宗對「基督代表」及屬靈權威的精彩表述。

http://user.qzone.qq.com/430567/blog/1401201282

2、天主教電影:《修女傳》《驅魔儀式》

3、時代周刊:史上十大有爭議的教皇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9879/146803

4、對天主教徒而言,毀三觀的電影:《博基亞家族》

5、基督教新教長老會牧師皈天主教的見證:《甜蜜的家--羅馬》

http://pan.baidu.com/s/1dDtb6zn

6、一篇精彩闡述「因信稱義」的網友文章:

http://user.qzone.qq.com/369757487/blog/1311556955

7、梵二會議讓天主教內部紛爭四起,然而一位新教徒卻發出了深情地感慨:

《你稱我為「分離的弟兄」》 http://user.qzone.qq.com/430567/blog/1401203642

8、加爾文與馬丁路德是同時代的宗教改革領袖,新教的發展可以說被深深地打上了加爾文的烙印。關於加爾文,有人乾脆評價他是「新教的教皇」,有天主教徒稱「新教崇拜的是加爾文的上帝,不是大公教會崇拜的那位天主」。看看新教路德宗任不寐牧師對加爾文主義的批判:《為什麼說加爾文分子是邪教徒》

http://bumeizhiye.blog.ifeng.com/article/28218969.html

9、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3GeUoApzShvIBs_4RBAZIBtM8anuEz7qg1CYuY4pAnOKRdEf7uUNcG81vLgXsVQSJJfwydBIUBb36NtkEnaqrTXDQkWNUsy7t6arvYSK3O

10、知乎天主教網友 @張璠 對雙方差異的總結,代表了天主教會的權威看法。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853115/answer/19519368


我來個通俗的:

買了新車子後,就被告知冬天零下的時候是要熱車的,至少要2-3分鐘,否則就會對車子不好……,我這就就是信奉「天主教」 ,每次都遵循不敢違背,怕對車子有傷害。

後來車子慢慢舊了,就覺得每次等幾分鐘有點麻煩,但是還不敢逾越。(歐洲文藝復興思考中)

突然有天聽到廣播(主持人:馬丁 路德)說,他研究了汽車發動機說明書,沒有規定要熱車2-3分鐘啊。他估計差不多隻要30秒、起步後不要超過2000轉就OK了。如獲至寶,從此每次熱車只熱30秒,甚至10秒意思意思就行,加油門走起!(拋棄天主教,信奉新教—中國人口中的基督教)。


上面說過的就不說了,從歷史和經濟的角度說說個人的理解:天主教強調人必須通過神職人員才能與上帝溝通,而神職人員就成了實際上的特權階層,而且控制了政治生活,形成了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統治體系,代表了貴族和地主的利益,通過宗教加強封建統治,禁錮了市場和勞動力,還利用宗教斂財和迫害政治異己,阻礙科學和技術的進步。這與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非常不一致,他們需要科技的進步,需要自由的思想和市場,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需要與經濟水平相乘的社會地位。於是出現了兩種方式的變革,一種不那麼徹底,將最高神權收歸到國內,就是以國王為代表,這是英國國教;還有一種方式則較為徹底,通過宗教改革運動,建立新的教義,宣稱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這就是基督教新教。通過這樣的變革,使得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更好的環境,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說說天主教和基督教區別

查看圖片

世界總人口約60億,2011奔70億,各種宗教信徒達48億,佔世界人口的4/5左右,只有佔世界人口的1/5左右即12億人不信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三大派)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廣的宗教。世界基督教信徒達20億,佔世界人口的33%,遍布世界242個國家。

基督教是中國人對基督新教的稱呼。在世界範圍內,人們把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統稱為基督教。

基督教(新教)佔主導的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丹麥,挪威,瑞典,冰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天主教佔主導的國家:義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愛爾蘭,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馬爾他,安道爾。

信奉東正教的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保加利亞、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等國家。

基督教產生之後,在羅馬帝國境內,由於地理、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產生了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之間的分歧。東部教會承襲希臘文化傳統;西部教會承襲拉丁文化傳統。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因為以東部教會為主體,也稱為「東正教」,因最初盛行於希臘語地區,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希臘語,因此也稱「希臘正教」。西部教會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因為中心在羅馬,也稱「羅馬公教」;傳入中國後,被譯為「天主教」。

16世紀在天主教教會內部爆發宗教改革運動,一批脫離天主教而形成的新派別因為不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而被稱為「抗議宗」,統稱「新教」,與被視為「舊教」的天主教相對。所以我們談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實際上就是談新教與天主教的區別。

1517年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掀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反對羅馬教皇推行贖罪券,強調每一個人、只要是人,就在上帝面前享有獨特、完全的地位,從人的主體本身出發,肯定人的存在。改革者如廷得爾 (William Tyndale) 等人,不惜犧牲生命翻譯聖經,以便人能自己讀經禱告,建立人與上帝的直接關係。改革運動衝擊了天主教傳統神學理論,震撼了天主教以教皇為首的教階體制,產生了脫離羅馬教廷統治的基督教新教各種教派,就是目前我們所說的基督教(新教或更正教)。

許多人以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沒有甚麼分別,甚至基督教範圍內的基督徒也有同樣的說法,以為兩者之間非常接近,也有許多人以為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出來的新教,這種思想和法是錯誤的。他們只注意到馬丁路得的改教運動產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記自從耶穌降世一直到使徒時代,基督教便己經存在。天主教是使徒時代以後基督教日趨腐化的產物。

事實上,在第四世紀羅馬王君士坦丁統治之前,基督教里絕對沒有教皇這種位份,第七世紀初,各教會同意教皇作為教會中得見的元首,所以我們按最保守的說法可以認為:第四世紀初以前根本就沒有天主教,因為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時代便開始存在的了。

容易辨識的差別如下:

1.教義:

天主教:強調「罪」與「罰」、「天堂」和「煉獄」。

基督教:強調「因信稱義」、和神之間的親密關係。

2.崇拜:

天主教:除了三位一體的神之外,還崇拜瑪利亞,稱之為聖母。

基督教:只敬拜三位一體的神(聖父、聖子、聖靈)。瑪利亞就是一般婦女,非神明。

3.活動時間和名稱:

天主教:主要是望彌撒,時間有星期五或星期六、日。

基督教:是主日崇拜,時間在星期日。

4.對神的稱呼:

天主教:稱上帝為「天主」(這也是「天主教」名稱的由來)。

基督教:稱上帝為「上帝」、「天父」、「耶和華」。

5.經典:

天主教:使用天主經、《聖經》、聖母經、聖三光榮經;玫瑰經念經時手拿一串念珠。

基督教:讀《聖經》。

6.組織:

天主教:有「主教」、「修士」(又稱神父)、「修女」等組織架構,並且有階級之分。

基督教:分為「全職同工」和「帶職同工」或「平信徒」,基本上沒有階級之分,差別在於是否領受全時間受全時間服事 主。通常讀完神學院的信徒就稱為「傳道」,如果有在教會裡面服事,通常到了一定時間符合要求,就會被按牧,也就成為我們所稱呼的牧師啰!

7.禱告:

天主教:必須透過神父來禱告、認罪,他們認為這些人可以在人和神之間成為代求者。

基督教:主耶穌的來臨已經拆毀了人與神之間的罪,不需要任何人代求,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向主禱告。

8.服事人員:

天主教:神父和修女終身都要實行「獨身」,在修道院過簡單的物資來生活。他們每天都有內部的望彌撒,並且一天有數次。

基督教:牧師可以結婚生子,因為不同的呼召在不同的環境中執行不同的工作,符合人性也符合上帝造男造女的計劃。

9.聖餐:

天主教:認為聖餐「就是」,耶穌的身體和寶血。

基督教:認為聖餐是「紀念」耶穌的受死。

10. 洗禮:

天主教:有嬰兒浸禮,也有洗禮。

基督教:視同牧師想法,不一定認同,但也可以實行嬰兒浸禮;洗禮是必須的。

11.食物:

天主教:認為「血」是耶穌的寶血,拒絕食動物的血。例如:米血、豬血湯等。

基督教:每個人都可自由取食,但一般不食祭過偶像的物、動物的血。


最近衝突少了,但還有各種不信任。

以前衝突很大,開始成立時,就互相企圖置對方於死地。

互相打了好幾場宗教戰爭

眾所周知的新教與羅馬天主教之間曠日持久或臭名昭著的戰爭與大規模屠殺從14世紀就開始了:

胡斯戰爭 - 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埋下了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的種子

三十年戰爭 - 導致瑞典和法國的興起,羅馬教宗最忠實擁護者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衰落

八十年戰爭 - 導致荷蘭的興起,荷蘭最終成為新教國家,導致英國的興起,其海上霸權在荷蘭遭遇債務危機後確立,導致羅馬教宗最忠實擁護者西班牙的最終衰落,喪失海上霸權,並導致西班牙在美國的實力大為削減,由此導致最後美國成為新教為主導的國家

胡格諾戰爭 - 法國內戰,導致法國最終成為天主教國家

英國內戰 - 導致英國最終成為新教國家

愛爾蘭獨立戰爭 - 導致愛爾蘭從聯合王國獨立出來並成為天主教國家

互相搞了很多迫害,典型的如英國,一會兒蘇格蘭的天主教徒當國王迫害新教徒,一會兒英格蘭的新教徒上台迫害天主教徒。再後來國教宗上台又同時迫害天主教徒和其他派別的新教徒,後來一部分新教徒被強拆的沒辦法,只好遠渡重洋去殺印第安人或者黑人,建立新教樂土去了。

最大的差別不是形而上的,主要是教會組織形式教義與教規來源與解釋上的:比如新教俗稱抗議宗Protestantism 抗議的就是教皇在教會內的權威,世俗權力,還有教會擁有財富可是後來新教自己也斂財)以及反對由教皇敕令來解釋聖經的權威主張。(雖然後來他們自己還堅持信經中很多沒有直接聖經根據的教條)

另外很多基督徒,忙著把自己的那點臭裹腳布藏好,企圖隱瞞由於反對尼西亞信經,卡爾西頓信經而被指為異端的不屬於東正教的老東部派(東方正統教會,包括科普特正教會,東方亞述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會,衣索比亞台瓦希德會),而且很多新興派別也是不承認這2個信經的,比如「一位格派」,當然還有些不承認這2個信經派別被變成「烤肉」了,包括阿里烏斯派和阿爾比派。


有區別。天主教雖然百姓難以接觸到(因為人家不壓迫內部),但是一旦接觸到,就會免費給你一個厚厚的大大的聖經,兼給你講講歷史,可以說傳承有序。

若是基督教(新教),則完全沒有任何體系。一問三不知,就知道讓你看聖經。並且聖鯨要花錢買,送的要出三十郵費,就是一個微縮印的小薄冊子。看看國內風生水起的基督教客服。

基督教最早傳人中國都,三柱石不知道可以,利瑪竇不知道就實在說不過去了。畢竟初中的《幾何原理》,是四百年前利瑪竇譯出。這是初中課本學過的,可見基督教文盲太多。

再說聖經,首先要我十塊錢,刪節小薄冊。一百年前洪秀全的那個宣傳資料。後來說送我一個,說運費三十。

我問是不是盜版,他說聖鯨沒有盜版。我當然不會買盜版,他就讓我看手機版。

反之,我問天主教,為什麼給我一個八開聖經?他說,太小傷目,不符合天主愛人大義。當然我是不信的,就是說這個層次。此二教實力,不可比,不可比。

若問是哪個教派,就是這個文盲基督教派,天父花園。

都是轉載天主教的詩,當然他們對此一無所知。


首先,我們先來證實一些事實,以辟清謠言和誤區。您應當注意,中國大陸內部這個所謂的「基督教」其實是一個誤名(當然這個誤名有圖謀不軌的成份)

在國外,這種所謂的「基督教」其實叫做「Protestantism」 在中文中應翻譯做「誓反教/抗羅宗/新教」,而「基督教」往往是一種更大的概念即:「Christianity」

我們會稱做「基督宗教」,這個概念包括了早期教會伊始至今兩千年分裂而成的各種基督信仰教派,最出名的比如「東正教會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以及「公教會/天主教會 Catholism」

而事實上,只有希臘教會,敘利亞教會,科普特教會,還有拉丁教會被認作是耶穌基督親立,具有宗徒傳承的基督教會。

而宗教改革從公教會(拉丁教會)分裂出來的眾多誓反教宗教組織,則被認為是「信仰團體/教會性組織Ecclesial Community」,包括「路德宗」「加爾文宗」「聖公會」等等,這些都是最初分裂私人自立的誓反教組織,它們具有「教會性」但是實質並不是教會。

而如今大陸內這個自稱「基督教」的誓反教組織其實應該算是眾多近代新興誓反教組織的綜合體,被政府控制起來統一管理,並奉行宗教局「三自」的原則。這個宗教組織的核心特色應當屬於「美國福音派」

現在我們再來申明一個原則:在公教會的信仰原則中,當信之理包括—公教會是至公至聖從宗徒傳承的神聖慈母教會,耶穌基利斯督將祂的教會建立在磐石—伯多祿Petrus之上,給予教會以祂無上的權柄—天堂與陰間的鑰匙。而教會又是耶穌基督的奧體,是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

因此教會是不容分裂的,也不容敵對教會信理的異端邪說。而宗教改革時期,因為諸多複雜歷史原因,也應著人類自我本性的罪惡,出現了很多分裂的組織,自立權威,自製異端邪說,並大肆散步以蠱惑人心。如今大陸這個三自誓反教,間接可以追溯到這淵源。

但是因為即使是分裂的各種組織,其中一部分保留的 聖洗禮儀仍然是有效的,所以,誓反教信徒也被視作基督徒,不過,更具體來說,他們是異端基督徒。


中世紀晚期,社會各階層存在著對羅馬天主教會的不滿。引發宗教改革的是德國的修士馬丁路德,當時教皇利歐十世為改建羅馬的聖彼得教堂而發售贖罪券,派特使到德國宣導販賣贖罪券藉此斂財。路德挺身而出,在1517年10月31日在威登堡教堂大門上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指明悔改的真義與販賣贖罪券的錯謬並邀請大家公開辯論。

路德起初的目的是改革已經遠離聖經根基的教會,因為他從早先的痛苦掙扎中經歷到因信稱義與上帝和好的途徑,乃是憑著信心單靠基督。路德堅信:唯獨聖經是最高的權威;唯獨恩典使人得救;唯獨相信基督使人稱義;唯獨基督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但教皇與羅馬天主教領袖為要維護既得利益,在1520年6月15日頒布詔諭,限路德在60天內撤消爭議,否則將其開除教籍。路德當眾將詔諭焚毀以表示憤慨。在1521年1月3日教皇剝奪了路德的教籍。

從此,新誕生的基督新教從天主教分裂出去,贊成支援路德的基督徒被稱為是「抗議宗」,在中國稱為「基督教」或「新教」。而繼續擁護羅馬教皇者稱為「羅馬公教派」 ,在中國也稱為天主教。可見,基督教並非天主教的分支,而是從天主教分離出來使教會歸回以聖經為根基的正統信仰。

OC福音 - 用心靈行走,與生命對話


猶太教:不信耶穌是基督,如今還在等待基督。

天主教、一些基督教:信耶穌是基督,基督拯救+人行善=得救。

基督教:信耶穌是基督,基督拯救=得救+人行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