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會是比特幣的死穴嗎?

物價持續下跌會讓人們傾向於推遲消費,因為同樣一塊錢明天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消費意願的降低又進一步導致了需求萎縮、商品滯銷,使物價變得更低,步入「通縮螺旋」的惡性循環。同樣,通縮貨幣哪怕不存入銀行本身也能升值(購買力越來越強),人們的投資意願也會降低,社會生產也會陷入低迷。


急劇的通縮和急劇的通脹一樣顯然都是不好的。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通縮都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後果:1.宋朝首先因為通縮產生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於是發行紙幣來解決最終導致通脹無法收拾甚至導致了它的滅亡,宋朝滅亡或源於貨幣制度崩潰;2.由於囤積白銀造成的明末的白銀危機;3.美國的白銀法案導致中國白銀外流造成民國通縮引發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後果,最終導致銀本位廢除,中國從此走上了通脹的不歸路。

從歷史來看通縮確實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大部分對比特幣的批評者卻忽視了一點,通縮是在法幣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發生的,請問比特幣是法幣嗎?

等比特幣成為了全球壟斷統一的唯一貨幣再來批判它的通縮性吧。

即使我個人再怎麼看好比特幣我也不認為它會成為法幣。

按央行的定義比特幣是特定的虛擬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一個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東西不會永遠是通縮的,因為市場上有人看多就會有人看空,黃金如此,比特幣也如此。

比特幣更多地像是黃金一樣,會成為一種數字資產,這個資產跟黃金一樣具有投資屬性和貨幣屬性。


看到一篇文章,正好是說這件事的,蠻有意思的.

首先物價持續下跌會讓人們傾向於推遲消費,因為同樣一塊錢明天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消費意願的降低又進一步導致了需求萎縮、商品滯銷,使物價變得更低,步入「通縮螺旋」的惡性循環。同樣,通縮貨幣哪怕不存入銀行本身也能升值(購買力越來越強),人們的投資意願也會降低,社會生產也會陷入低迷。

——比特幣的末日預言

這個世界最大的麻煩,就在傻瓜們總是自信滿滿,而智者的內心卻充滿疑惑。

——羅素

要想說清楚一件事情,無非擺事實,講道理。本篇以擺事實為主,希望能讓一部分人從通縮噩夢中醒過來。

一,通縮貨幣的實踐

人類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材質上看經歷了石頭貝殼,到陶器金屬,到塑料紙幣,走到現在的電子貨幣。而從貨幣的發行者來看,從大自然的恩賜,到能人巧匠的製作,到中央權力的壟斷,再到數學演算法的規則。

比特幣由於演算法的限制,其發行規則是根據比特幣對等網路中大多數用戶端的計算力,而自動調節和規範的,核心規則是對比特幣的發行速率的預定,開始四年每十分鐘全球發行50個比特幣,以後發行速率每四年遞減一半。四年後的今天,全球發行速率為每十分鐘25個,從而構建出了一個缺稀性的供求機制,並使得貨幣總量被限定為2100萬個。

顯然,比特幣是一個「通縮貨幣」。(為什麼加引號,請期待下篇高大上版)

但比特幣並不是第一個通縮貨幣,在此之前,另一個通縮貨幣長期主宰了人類的命運,那就是——黃金。黃金作為一個通縮貨幣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地球上的黃金儲量是有限的,巴菲特說過,把地球上所有的黃金(大概十七萬噸)集中起來,可以做成一個邊長21米的立方體。

那麼,黃金作為一種貨幣,能夠滿足人類的發展需要嗎?

中國是最早將黃金作為貨幣的國家之一,在公元前22世紀的夏王朝,黃金就已經作為貨幣使用了,歐洲最早的金幣奧古斯塔鑄造於1231年,1252年佛羅倫薩鑄造了著名的金幣弗羅林。但直到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走不出馬爾薩斯的怪圈,生產力幾乎沒有太大變化。但是自工業革命始,人類開始進入現代文明,發展速度一日千里。

世界人均收入統計BC1000-AD2000

我們來看看從工業革命至今這一段時期中黃金在人類貨幣史上的重要節點。

「在牛頓(你沒猜錯,就是那個操蛋的發明了高數讓廣大人民群眾蛋碎一地的牛頓!)改革之後,英聯邦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並且在1816年被正式確定下來」。——《貨幣史:從公元800年起》喬恩(John?F?Chown)

1978 年4月1日,「牙買加協議」生效,協議規定黃金非貨幣化,黃金既不再是各國貨幣的評價基礎,也不能用於官方之間的國際清算。牙買加協議使黃金失去了其最直接的金融屬性——貨幣職能。

那麼,可以認定,從1816年至1978年,全球貨幣體系為金本位。

在這大約150年間,在通縮貨幣——黃金的邪惡統治下,人類是否在痛苦地呻吟呢?大家可以看看世界GDP總量統計。

世界GDP總量AD1500-AD2000

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不僅沒有衰退,反而呈現出指數上升趨勢——不要忘記在這個期間還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

所以通縮貨幣導致經濟衰退的論斷,從人類歷史上可以輕易地駁斥,純粹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二,推遲消費的爭議

「物價持續下跌會讓人們傾向於推遲消費,因為同樣一塊錢明天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

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是人嗎?

不要以為我是在罵人,其實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個體-群體偏見,已經被現代心理學證明對人的判斷影響很大。一旦試圖對一群人做一個推斷的時候,很容易進入偏見的怪圈。河南人都是騙子?東北人都很豪爽?江南妹子都很溫柔?但是這些命題很容易在你遇到一個真正的河南人,一個真正的東北人,一個真正的江南妹子後破滅。

那麼,捫心自問,我會因為一樣東西未來更便宜而推遲消費嗎?

大家來看,這是一個腎,哦不,這是一個蘋果手機iphone5s——土豪金。

所有人明明都知道,一旦iphone6面世之後,iphone5的價格將會大跌,為何騷年們寧可去賣腎,也要買一台土豪金攥在手裡?

大家再來看,馬諾小姐正在車上哭,而你們這些屌絲只配在自行車上笑。

同樣的,所有人都知道,汽車廠商一定會推出更多款式,更加優越的車型,老舊車型會逐漸被淘汰,價格隨著時間推移一定會下降。但是據我所知,貸款買寶馬者,不知凡幾,筆者就認識一個朋友,收入一般,找朋友借錢然後再貸款也要買一輛寶馬來開。請問他為什麼不推遲購買——至少等到自己首付夠了再買?想必是他現在正忙著替某屌絲的女神擦淚呢。

這個可能就會有爭議了,什麼任志強,牛刀,各路大神房地產磚家,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有自己的見解。

房價的漲跌我們姑且不論,這是另一個問題,可以日後聊一聊。當面對丈母娘犀利的眼神,面對女友整天的嘮叨,面對小孩子上不了戶口念不了書,你會因為考慮到房價以後可能會跌,而不去乖乖地掏首付么?你若是敢以這個理由不買房,恭喜你——主板跪穿。

所以,我再問一次:你們是人嗎?

三,通縮螺旋的悖論

「需求萎縮、商品滯銷,使物價變得更低,步入「通縮螺旋」的惡性循環。」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某種產品飛速貶值,那麼,它在這個「通縮螺旋」(這個詞聽上去好高大上)的作用下,很快就會「需求萎縮、商品滯銷」,從而進一步導致它的貶值。

來看這個產品: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這是第一台蘋果電腦Apple I。它的價格呢?666美元。

同樣配置的電腦現在肯定找不到了,但是還是可以比較一下。Apple I的主頻為1MHz,那麼其單價為666 USD/MHZ;2013年的13英寸的MacBook Pro主頻為2.5GHz,價格為1349美元,那麼其單價為0.54USD/MHZ。

看看在四十年間,計算機貶值了一萬倍!那它是否在「通縮螺旋」(原諒我一說這個詞就想笑)的魔力下,「需求萎縮、商品滯銷」呢?

可以給大家看一張圖:

蘋果市值曲線

在2011年8月9日周二紐約股市盤中,蘋果市值達到世界第一。

「通縮螺旋」沒有打倒喬幫主,倒是庫克這幫孫子,拿著擀麵杖,今天加長,明天弄寬,後天搓扁,蘭州拉麵幫已經快把喬幫主留下來的攤子糟蹋完了。

再來看看這個照片:

這是一張很簡單的來自數碼城小老闆的報價單,大家知道這個報價單多久要換一次嗎?答案是一個星期。不可思議吧?其實想想也正常,數碼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太快了,價格每天都在變化。

那麼,整個數碼電子產品市場呢?有沒有在「通縮螺旋」的妖術下,「需求萎縮、商品滯銷」呢?

不幸的是,這片市場是最有活力,創新最快的一個市場。當你走進太平洋數碼廣場,只見人頭攢動一片,討價還價聲宣沸,還有那種鬼鬼祟祟拉著你就往店裡帶的銷售,筆者自己去組裝機器時不勝其煩,好一個需求萎縮的市場!

通縮最嚴重的市場,反而發展進步最快,這是怎麼回事兒?(請期待下篇,高大上版)

四,通貨緊縮的意義

隨著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人們理所應當擁有更多更便宜的產品,通縮緊縮只是技術進步帶來的一種表現,從小麥大米,到航天器材,皆是如此。自工業革命以來,一個普通人的收入水平所過的生活,比古代帝王都要奢侈——不信?古代帝王們夏天熱死了不知道多少,因為他們家都沒裝空調。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社會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一直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中。

總結

自法幣大行其道之後,政府壟斷鑄幣權以種種手段稀釋民眾財富,而貨幣的非中性導致在貨幣膨脹時,誰先拿到貨幣,誰就佔有優勢。普通人和權貴階層相比,在拿到貨幣的速度上毫無優勢。然後就出現了銀行為高帥富們打工,屌絲們為銀行打工的場景。美國機構有統計數據表明,自從美聯儲開始執行QE計劃後,美國貧富差距急劇拉大。

比特幣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第一次讓人類看到了金融自由的可能,向腐敗的政府,厚顏的銀行揮手告別。任你法幣把自己吹噓得天花亂墜,比特幣只有冷冷的一句話——任何人都不得製造偽鈔。

所以擁抱它,讚美它,祝福它吧!大比特幣,哈里路亞!

原文通貨緊縮會是比特幣的死穴嗎?(中國大媽版)


發現我去年寫的一篇關於比特幣的博文與題目十分契合,就節選一部分貼在下面了。原文地址如下:比特幣的經濟分析

從宏觀層面上講,許多熱衷於比特幣投資的人對於其前景津津樂道,認為有朝一日比特幣甚至可以替代當前各國流通的法定貨幣。我認為這可能性極小,下面我會從規範和實證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不過我想先澄清一下,比特幣並不是什麼新發明,本來人類的貨幣歷史就是官方貨幣替代廣泛流通的民間貨幣的過程。許多國家在建立起現代央行前,都是有多種貨幣共存的,因此比特幣也可以被視為是這一歷史的現代延續。

從規範(normative)的角度分析,比特幣的廣泛流通是不利於整體福利的。在金融系統高度發達的今天,貨幣的基本職能就是流通工具。當今的貨幣流通和結算系統十分完善,新增一套比特幣的支付系統無疑是多餘的。而比特幣流通最大的好處是私密性,其合理性尚存爭議。從監管的角度講,私密性會縱容洗錢等非法行為,對社會是有害無益的。另外比特幣與通行的法定貨幣之間幣值波動很大,而市場商品價格均由法定貨幣決定,幣值波動很大的比特幣其實不適合作為流通工具。

從更宏觀的角度講,比特幣的發行總量上限更是有如夢魘。雖然公眾對於通脹的觀感不佳,但數百年的經濟史分析,尤其是基於大蕭條的研究深刻揭示了通貨緊縮的破壞力。通貨緊縮抑制總需求,造成資源配置的嚴重扭曲,更加重了負債者的負擔,對經濟的打擊不小。君不見當前歐美日諸國通脹率都很低,但經濟卻躑躅不前,遠不如溫和通脹的階段。這一議題如果展開的話足可以作一篇博士論文,在此不多贅言,只是想點明發行量上限絕不是什麼好事。現代貨幣從金本位轉換至法定貨幣的過程就是為了應對發行量限制帶來的困擾。

從實證(positive)的角度分析,比特幣的流通更是完全不可行的。開頭提過,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貨幣制度也不斷從多貨幣向中央銀行體制進行過渡,這是源於單一中央銀行的優越性。當今社會經濟高度複雜化,貨幣政策成為調控宏觀經濟的支柱,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基於中央銀行對貨幣發行的壟斷地位。知名宏觀經濟學家伍德福德在其相關研究中闡述了如下的觀點:貨幣電子化或是信息公開並不會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但中央銀行的壟斷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各國央行絕不會放棄當前貨幣的法律地位,也不可能允許比特幣的廣泛流通。

從另一方面講,貨幣發行的壟斷地位為各國政府提供了一項不易察覺的收入,即鑄幣稅。通過溫和通脹,政府實質上減少了貨幣的購買力,向所有持有貨幣的人征了稅。由於稅基廣泛,數額不大,大多數生活在溫和通脹經濟體中的居民並不易察覺。但對於許多政府而言,這一收入依然是不容放棄的。如果比特幣可以廣泛流通,無疑是「私幣驅逐官幣」,因此不可能被接受。


如果說主權貨幣的通貨膨脹是國家對民眾的隱形剝削,那麼使用BTC會讓這一切變得更好么?

今天絕大部分BTC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果BTC的價值是不斷增加的,誰會從中受益最大呢?如果早期持有人以微不足道的價格獲取了10%的BTC,是否意味著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擁有世界10%的財富呢?

這是財富的剝削還是睿智的投資呢?你是否願意將自己的財富換成BTC,共同搭建起心中理想的貨幣體系呢?金字塔底部的投資者是否也會對BTC抱有同樣的喜悅感呢?


先糾正樓上的一個錯誤,

Summit Ni對「格雷欣法則」的理解是錯誤的。「劣幣逐良幣」只有在兩種貨幣被強制執行固定匯率的時候才會出現。例如政府規定,金銀幣按照1:15兌換,但隨著銀產量的增加,金銀之間的實際匯率已經到了1:20,這時候人們寧願把金幣融化了,換取20個銀幣,也不願意當冤大頭,用一塊金幣去買價值15個銀幣東西。這時金幣才會退出流通,出現「劣幣逐良幣」。

在自由匯率下,往往是「良幣逐劣幣」,人們更願意使用價值穩定的貨幣。比如一戰後德國馬克嚴重通貨膨脹,人們更多的是使用美元交易。還有我國,國民黨發行「法幣」急速通貨膨脹,人們都改用銀元。

所以只要政府不強製法幣和比特幣的兌換比例(估計政府也做不到),就不可能發生「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倒是法幣會有很大的競爭壓力。

我認為通貨緊縮不是什麼死穴,

第一,比特幣雖然數量固定,但是通過存貸,增加貨幣乘數,可以大大增加實際貨幣供應量。

第二,不能孤立的看待比特幣,應該把比特幣、萊特幣、質數幣等密碼貨幣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他們的本質相同,卻又彼此競爭。如果比特幣真的流通不夠的時候,自然會有其他密碼貨幣出來,佔領比特幣空出的市場。

第三,經濟成長往往伴隨著通貨緊縮,不是壞事情。


關於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

也稱「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undebase money)(貴金屬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貨幣(debased money)進行市場交易、流通。

這個法則就今天來看已經過時了,因為金銀以及退出了流通舞台,至少作為貨幣流通已經不在大範圍內存在了。

但是比特幣的出現卻讓這個理論得以驗證。

統治階層發行貨幣收取隱形的鑄幣稅,通過降低或減少貨幣的內在價值而攝取財富,比如紙幣、票據、債券等等。所以目前我們看到的是貨幣超發、錢不值錢、甚至大家開始比誰的錢貶值速度快,前段時間澳元、歐元、日元兌美元相繼貶值。如果說我們現在流通中的是劣幣,我個人沒任何意見。

為什麼說比特幣是良幣?因為他無法自由發行。而且存量有限,且有人願意為她做市。這很可怕,因為會動搖統治階層的貨幣發行,這一核心利益。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相對集權國家紛紛禁止比特幣的流通。相對民主國家雖然表面上持開放態度,但是實際上也會弄出層層障礙限制比特幣的流通。確保統治階層的利益。

但我想說的是,這都不重要,而且沒有必要阻止比特幣的流通,因為如果比特幣是良幣,她自然會退出流通的舞台,因為「格雷欣法則」的存在。而如果比特幣是劣幣,則她的流通也不會傷到那些發行貨幣的主權國家利益,因為大家都是劣幣,何況比特幣還沒有主權兌付的保障(比如美元的背後是美國的主權信用保障,比特幣的背後有什麼?程序員們的保障?)。

================================分割線=================================

進一步補充觀點

去中心化,我很同意,但問題在於,這個太超前了。比大眾主流快一步以上是不行的,快半步才能成功。

我的觀點是,比特幣的出現必定會影響現在均衡的各方利益,所以會有阻力。

在有些國家,比如美國,阻力未必會來自政府。很多非政府機構、民間組織會自發的進行干預,如果比特幣的出現侵犯了這些組織的利益。但是阻礙的結果未必是成功的。事實上我無法預測是否會成功。事情沒發生之前我們只能看事態的發展,最好自己的事情,我們不是上帝。

在另一些國家比如天朝,大家也看到了,阻力基本來自政府。一紙通知(還不是法令)就把比特幣擋在了國門外,至少官方層面。但是不要擔心,如果比特幣是未來的方向,即便是政府也是擋不住的,如果你還知道這個世界有一種市場叫「黑市」一樣。

朝鮮集權吧?強權吧?舉國體制吧?照樣有美元和人民幣的黑市。沒有人會去官方兌換,因為官方的牌價不合理。


絕對不會,這個世界上有200多種法定貨幣,多一兩種電子貨幣又何妨呢。

請不要把眼睛只盯住比特幣,而是要盯住電子貨幣這個概念。

除了比特幣之外,還有萊特幣。

等到電子貨幣,和法幣的匯率趨於穩定,也許一個比特幣當100元,而萊特幣就是1元,這也是有可能的。這就好像美元可以在美國用,也可以在墨西哥用,但墨西哥幣只能在墨西哥用,由於對貨幣本身的認同的範圍大小,市場也會對每一種貨幣給予適當的價值。


比特幣是限制了比特幣的「央行」濫發貨幣沒錯,但是隨便誰都可以建立自己的電子貨幣自己的「央行」。

因此比特幣的問題在於設計了一個超強保險柜並鎖上,卻把鑰匙丟在了大街上。


推薦閱讀:

如果各個國家動用超級計算機來挖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貨幣),多久就能夠挖空,或搞崩這些虛擬貨幣?
樓市如果崩盤,會不會像現在的比特幣一樣一瀉千里?
如何看待最近ripple的瘋狂漲價?
比特股(bitshares)是啥?
朋友約我挖礦比特幣,電價1毛5分。要投資100多萬元買礦機,本人不是太懂,風險大嗎?

TAG:比特幣Bitcoin | 通貨緊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