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戰中,為什麼威爾士地區支持國王?


英國內戰也叫英國內站,是一個大型多人在線站隊遊戲(並不)。一般來說,英國國教和羅馬天主教信徒站查理一世,清教徒站議會。比如卡伯里伯爵理查德·沃恩(Richard Vaughan,Earl of Carbery)信奉英國國教,內戰爆發不久就拒絕了議會的任命,站了查理一世。他在南威爾士的彭布魯克(Pembrokeshire)、卡馬森(Carmarthenshire)和卡提根(Cardiganshire)有大片的領地,沒花太大力氣就動員了大批佃農加入保皇軍。

再比如伍斯特侯爵愛德華·薩默塞特(Edward Somerset,Marquess of Worcester),雖然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但是他覺得議會打贏了內戰,對天主教徒一定沒有好處。這種擔心並不多餘,畢竟克倫威爾對天主教很有意見,後來在蘇格蘭和愛爾蘭也採取了殘酷的手段對付天主教徒。他在南威爾士的蒙茅斯(Monmouthshire)很有影響力,掏了一大筆錢給查理一世招兵買馬。

威爾士也有站議會的貴族,比如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yddelton),他是虔誠的清教徒,一開戰就站了議會。不過他後來對克倫威爾很失望,站了查理二世。

再來說說普通人。絕大多數威爾士鄉民其實都不知道站哪邊最合適。因為在領主的土地上給領主打工,領主站哪邊,他們也就跟著站哪邊。特別是生活在鄉下的農民,他們的消息很閉塞,不了解倫敦都在發生些啥,也沒有啥興趣了解。清教徒也不來他們這兒傳教。他們最信任的人是村裡的牧師,這些牧師對清教徒很有意見,所以他們也就跟著對清教徒很有意見,也就站同樣對清教徒很有意見的查理一世了。

但是生活在城市裡,或者經濟稍微發達一些的地區的威爾士人就不一樣。他們平時就能接觸到清教信仰,因為貿易往來所以消息靈通,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站議會的威爾士人特別多的兩個城市是彭布魯克的哈弗福韋斯特(Haverfordwest)和滕比(Tenby),後者在保皇軍眼皮底下和清教徒重鎮布里斯托(Bristol)進行了大量不可告人的交易。

順帶一提,議會印製了幾千冊宣傳冊散發到威爾士,想讓威爾士鄉民站議會。但是並沒有啥屁用,因為那些宣傳冊是用英語寫的,威爾士鄉民看不懂。


威爾士是個 國家 首都卡迪夫

不是什麼地區 謝謝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國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徹底改變階級結構的大革命?
如英國這種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國家為什麼仍然對皇室成員特別敬愛?
為什麼英國這樣一個文化悠久璀璨,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沒有什麼優秀的傳統食物或料理呢?
英國是第一個禁止黑奴交易的國家嗎?如果是,為什麼在給英國能帶來這麼大好處後還禁止呢?如果不是那是哪個
為什麼說一戰是擦槍走火的戰爭?

TAG:歐洲歷史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