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要設定 GDP 增長的下限?如果 GDP 增長只有 3% 會帶來哪些後果?


一個簡單的道理,假如說全國只有一家公司,有10個僱員,2012年總收入(不能和GDP簡單等同,只是便於理解)100萬元。那麼每個崗位創造10萬元收入。如果不招人,國際大形勢也沒有變化,那麼2013年不招人的話也能達到100萬元的量級。而問題在於不斷有新的畢業生,假如說每年1個人想要求職,那麼如果業務量沒有大的增長,這個公司沒有必要招人,那麼這個人就失業了。這個失業的人因為沒有別的去處,生活收入來源會有問題。而如果每年業務量增長8%,那麼這個公司人手用不過來,就會招一個人來填上增長的業務量。下一年也是同理,一旦經濟增長停止甚至僅僅是放緩,在一個勞動人口不斷增加的人口形勢下,也會造成失業率的上升。

把數字還原出來的話,即相當於每年增長3-4萬億的GDP,對應新增1000萬-1500萬個就業崗位。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接近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還是每年!

對於中國政府或者一切政府來說,維持社會穩定的第一基石就是就業率。就業率減低即會產生大量的社會不滿。而在我國這種彈性較低的社會中,就業率一旦降低,各種矛盾容易爆發。因而保增長實際上是保就業的一個表徵,但在實際操作中,有捨本逐末的傾向。因而中國政府所說的調結構,並容忍較低的增長率(絕對而言仍然很高)也是出於清理GDP中的水分,加大就業的考慮。否則如果每年只有3%的增長,而年增500多萬人無所事事,很快社會就亂了。

但如果情形反過來,人口結構開始老齡化而產業結構不變的情形下,每年的勞動力供給減少甚至不能滿足經濟增長需要,那麼會反過來使得勞動力成本增長,拖累經濟增長下行。如果到那時沒有實現經濟體向集約、自動化、高附加值轉型,將有可能導致大量老年人口沒有足夠的福利維持生活,也將會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但是癥狀非常輕的例子。

請注意,我不是宣揚GDP至上論,GDP是達到保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較為簡易衡量的表徵數字,各個行業的就業形勢也會各不相同,但就社會總體而言,需要經濟增長創造工作崗位,經濟下行消滅崗位。我個人觀點認為,目前中國所面臨的的形勢是勞動人口見頂,老齡化開始加速,處於一個很大不確定性的轉折期。但是有幾個趨勢我相信應當是正確的:

1. 機器難以替代的體力勞動和工藝技藝崗位就業相對簡單;

2. GDP增長並不一定意味著就業崗位的增加,如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GDP也可以增加而並不創造甚至反而減少勞動崗位,這時GDP的主要帶動因素是技術和資本要素,例如精密製造業和銀行業;但是在人力密集型或附加值較低的產業,總產值增長率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反應就業的難易度,分布比較極端,比如證券業和製鞋業;

3. 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人力密集型行業相關度較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相關度較低,因而就業和GDP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儘管受到了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至上的扭曲;

4. 一切正常國家的中央政府,本國國民的就業率一定是最重要的政策目標之一。


1、幾百萬大學生畢業就失業,他們可不會沒工作就回村裡閑待著。

2、進城務工人員新增就業崗位減少,許多農村家庭的老弱婦孺靠他們養著。

3、大量中小企業會關閉,普通白領失業潮爆發。


沈一冰這個票數最高的答案應該說是很不能讓人滿意的,問題相當大,首先如果保GDP就是保就業的話,那為何不直接以就業率為指標考核地方官員?這不是更直接嗎?西方國家的大選中就業率就往往是比經濟增長率更受關注的經濟指標。

其次對於每年人口新增1000萬-1500萬個就業人口這個說法應該來說有些落伍,實際上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在2012年就已經達到了巔峰,之後是一個下降的趨勢。

最後,「 中國的經濟結構和人力密集型行業相關度較高,科技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相關度較低,因而就業和GDP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儘管受到了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至上的扭曲」這個說法問題更大,首先GDP增長是個增量概念,不管原始比例如何如果GDP增長大多數來自於科技資本和資源密集型行業的話對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會那麼大,而這些高端產業恰恰是中國政府極力推動發展的行業,其次人力密集型行業的高增長也很可能不會帶動就業的高增長,因為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增長也大量依靠提高資本和技術投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式進行,舉個例子富士康如果大量使用機器人會再增加產值的同時減少勞動力的需求。

那麼既然維持GDP增長下限並非為了就業,那麼主要是為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那就是政府收入。這才是和GDP相關性最大,又和政府關係最密切的指標。為什麼中國政府追求稅收最大化呢,其實也很簡單中國的稅收從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財政,而是小團體收入,它的用途使用狀況是不受納稅人制約的,因此真實原因就是中國政府對獲得更大財政收入的激勵遠超過其他政府


我想在最高票答案的基礎上,補充一點,時隔好久了。。。。

我同意最高票說的,保GDP的一個重要考慮是保就業。而這其中的邏輯關係在於GDP是有就業彈性係數的,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GDP衡量了一定時間內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的變化,這種經濟總量的變化,可以表現為經濟活動範圍的增大,社會分工的加深等等。於是,就業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順之而增加的。因此,GDP的就業彈性係數就出現了,即GDP增加一個點,就業增加多少人。

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中,我也提到了,我國保GDP增速還有一個考慮,在於需要完成既定的發展指標。比如,到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需要每年GDP增速保證一個數字,然後到2020年時才能翻一番。

現在是2015年11月了,從2013年到現在,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變化,其中一個引人注意的事,就是,經濟增速節節下跌但是城鎮新增就業總是超額完成任務。彷彿前面所說的GDP增速與就業之間的關係發生錯誤了。為什麼呢?

1、GDP增速在保7的道路上困難重重是現實,城鎮新增就業前三季度就完成了全年指標也是事實。但是需要注意,GDP的統計水準還是要高於就業統計的,所以相對來說,就業數據的可信度需要懷疑。

城鎮新增就業統計數據,容易出現的統計問題在於,重複計算。一個人在3月份春節回來後找了個工作,這就是一個新增城鎮就業;結果6月份他不幹了,晃蕩到8月份,又找了個零工,於是又增加了一個新增城鎮就業。。如此,城鎮新增就業統計了所有新增的,但是沒考慮到,新增的可能是同一個人重複的,就業質量非常差。

所以我國的就業數據總被人懷疑,特別是城鎮新增就業指標。

2、如果我們相信就業統計是準確的,那為什麼GDP增速下來了,就業還不錯?

這可能與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等因素有關。

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是在下降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是在上升的,整個經濟中,服務業的比重是在較快增長的。相比於第二產業來說,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是更強的,因為服務業許多工種還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三產比重提高,就業吸納能力增強,整個經濟的GDP就業彈性係數是提高的,原來GDP增長一個點所能帶動的就業數量提高了。

三產比重的提高還有一個可能的後果是離職率的提高從事服務業的人員的離職頻率要高於製造業人員(沒有詳細研究,某個時間某本書上看到的美國數據的研究結果)。離職頻率的提高,就給新增城鎮就業這個統計指標帶來了更高的重複計算率,也就更無法真正統計出到底實際增加了多少就業人員。

所以,到了2015年,GDP增速和就業之間的關係彷彿沒有那麼緊密了,GDP是不是保住7,從就業的角度講,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如果從其他角度看,GDP增速保證一定數字是有必要的。

扯的有點遠。。。。。如果沒回答到點子上,請忽略我。。。。。。

anyway,如果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效率真的提高了,結構真的優化了,那麼GDP增速降下來一些又有何妨?


為何要設定 GDP 增長的下限?

那是說給大家聽的,穩人心的。

什麼上限下限都是扯淡的,當一國經濟經過一個人說多少就多少,能這麼精確?一國經濟發展與他國經濟形勢無關?統計局的數字還能相信多少?真想精確到上限下限,國人辦事的態度就不會是什麼中庸,差不多就行。只有較真的一根筋的民族才能精確,例如:德國。

如果 GDP 增長只有 3% 會帶來哪些後果?

賺錢的事業都被央企國企這些人員冗雜效率低下的企業操爆,GDP如何增長7%?

國外經濟發展那麼不給力,靠農民工的出口企業大都倒閉,連富士康都到東南亞建廠去了,GDP如何增長7%?

經濟發展最好的浙江地區工廠老闆開始玩起金融了,玩著玩著還玩跑路了,GDP如何增長7%?

中國房地產價格已經是宇宙最貴,再如何超越00-07年的華麗走勢,GDP如何增長7%?

美媒:中國多個城市房價高得令人難以承受

中國房地產如何衝擊世界經濟

國家有政策限制,或者行業內巨頭欺行霸市,叫大學生或者創業者如何創業?

經濟半小時連續搞了幾期大學生創業節目

《經濟半小時》 20130707 你創業 我支持

《經濟半小時》 20130708 大學生的「種菜夢」

《經濟半小時》 20130710 90後合伙人

創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不給大學生造造夢,不給大學生打打雞血,不給大學生政策支持,GDP如何增長7%?

GDP 增長只有 3% ,本身就是個結果。


增長率決定新增就業崗位,設定最低增長率是為了保證新增就業人口(大部分是應屆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想想看,高校擴招,這麼多的畢業生,如果畢業就失業,那麼社會還會太平嗎?鄧公早就說 穩定壓倒一切。現階段政府的諸多做法,都是基於這個大前提。

當然,我國各種翻一番的增長目標,不能光耍嘴皮子吧,政府設定增長目標,也給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However.我是不支持設定最低增長目標的。


如果去年10%,今年3%那估計可不知放緩這麼簡單,gdp是全年的生產水平,是全年生產力水平比去年平均增長10%,要說年末恐怕要更高,假設生產力水平在一年內是直線型增長,那麼如果第二年生產力水平一直不變相比去年也有5%的增長,而變成3%就是衰退了。


問題不是GDP增不增長的問題,而是讓民營經濟領頭增長,還是政府主導的投資增長。大家都知道前者的就業帶動能力高於後者,並且財富分配更合理、更符合市場。知乎也有2B,2B的以為自己真是個學者。


如果說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那麼這幾年 開始中國的勞動力因為計劃生育而開始下降,GDP還需要保持高速增長嗎?


我記得這是個經驗定律,叫奧肯法則


要注意,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很正常,國家大學擴招不是讓你找份好工作,而是提升整體文化素質,現在的大學生今非昔比


3%增長也是增長,別拿村長不當幹部。


1%的經濟增長差不多創造100W的工作崗位


保增長和保就業的一般關係是這樣的,但是這種靠投資和基礎建設來拉動的難道都要把自己搞成建築類的工人,其他中小企業在目前這種房租高漲、利率高漲、工資高漲的情況下其實更難存活,難道不是對就業的一種負面影響???


就是路徑依賴,如果偏離原來的路徑,社會各種矛盾都會凸顯出來。


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的確是非常必要的,經濟的持續增長才能保證社會穩定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被房價給綁架了

高昂的房價,使得老百姓沒有足夠的錢去消費,內需拉動不起來,直接導致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受到了限制

怎麼樣合理降低房價,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現金,個人感覺這一點是政府需要去努力尋求解決方法的。只有做好這一點了,實體經濟才能進入高速發展的春天。


別用7%下的政策看3%的政策。gdp只有3%的話,就多收點稅,失業青年多發點錢回家花花,照樣社會人人有衣穿有飯吃,失業青年還能再謀生路,有更自由的時間去琢磨些社會真心需要的創業點子,而不是去辛辛苦苦給大魚大肉大搞低效率工程者端盤子當奴隸。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增長而增長,不合適吧。。。。


推薦閱讀:

中國的GDP有被低估的可能嗎?如果有,低估了多少呢?
為什麼電腦和網路的普及沒有使發達國家經濟加速增長?
2015年GDP增長我根據2014年的值算的是6.3%而不是官方公布的6.9%,為什麼?
從 2014 年 8 月的時間點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速停止了嗎?
郎咸平「勸告李總理千萬不可推動40萬億城鎮化大躍進,否則經濟立刻解體崩潰。」此觀點是否可信?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