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國軍隊的打仗方法是怎樣的?

看完《巴里林登》,一直有點不爽的是,大英帝國紅衣軍團進攻的時候,一不用大炮轟,二不用騎兵沖,非得慢悠悠地跟著鼓點,當法國人排槍的活靶子。除了悲壯,就是愚蠢,為什麼要這麼打仗?求世界史達人解答。


我非專業人士,簡單作答一下吧。

主要原因還是跟當時使用的武器有關。射擊精度、射程和射擊速率都很糟糕,殺傷力決不要說今天,連20世紀初的標準都不能拿來比對。

而對進攻方來說,站成線式隊列衝鋒的主要原因是進攻時隊列衝鋒可以保證己方有足夠的意志力去扛下衝鋒時巨大的壓力,同時你集中力量衝鋒也就意味著能將你的攻擊力發揮到最大——因為武器上大家半斤八兩,都是靠概率存活。

騎兵雖好,但騎兵成本不低,,真的是貴族兵種,保有量也相對有限。

隨手摘一段文章作為參考:18世紀和19世紀初的歐洲陸軍(近代史論文)

時代特點

從套環式刺刀的廣泛應用開始,歐洲戰爭進入了線式作戰時代,俗稱「排隊槍斃」時代。線式作戰時代包括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前半期。這段時間內步槍沒有發生較大變化,戰術的演變也較慢。後來,隨著米尼彈和毛瑟槍的問世,線式戰術被淘汰,線式作戰時代結束。而從拿破崙第二次被流放直到線式作戰時代結束,歐洲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因此本文涉及的歷史時期主要是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初。

國內的很多電影網上都可以看到《愛國者》這部電影。而在網友發表的影評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哪有像他們這樣打仗的啊?這不是排隊被槍斃嗎?」說這種話的網友肯定不了解18世紀的歐洲軍隊,但「排隊槍斃」一詞還是形象地總結了當時的步兵,特別是線列步兵的戰鬥特點。至於為什麼要使用此種戰法,這得從當時步槍的特點談起。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步槍。《愛國者》的時代背景是美國獨立戰爭,當時的步槍多數屬於燧發槍,滑膛槍,前裝槍。這種槍命中率極低,打不中是正常的,打中了才是奇蹟。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麼一段話: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多數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此外這種槍的裝填過程非常繁瑣漫長:打開擊發槽;咬開彈殼,把一部分火藥倒入擊發槽;關閉擊發槽,剩餘的火藥和彈丸一起倒入槍管;用通條把彈丸和火藥捅實,然後抽出通條——這樣才算裝填完畢——而且由於槍管較長,整個裝填過程射手必須保持站立。當時訓練強度最高的是普魯士軍隊,這支被軍棍調教出來的軍隊有當時裝填技巧最純熟的士兵。但即便是普軍士兵一分鐘也只能射擊4 ~5次。而訓練不足的新兵在戰場上容易因為緊張而出錯,裝填速度就更慢了。

結合上述特點,士兵們在戰鬥中都只能站著,子彈向自己飛來也不能蹲下或爬下;為了抵禦對方騎兵的衝鋒,步兵排成密集的隊形以便快速組成方陣;同時,密集的隊形也使火力更加集中,發起刺刀衝鋒時的威力也更大。在那個能否命中目標主要靠運氣的時代,集中火力就能加強殺傷力。就好比在同一個地方多買彩票,中獎的概率就大了。

步兵篇

從17世紀末開始,步兵手中的武器開始發生巨大變化。1688年,法國人發明了套環式刺刀,這種刺刀解決了步槍上了刺刀後無法射擊的問題,步兵不再需要長矛方陣的保護,長矛逐漸從步兵裝備中被淘汰。這種刺刀的應用將歐洲帶入線式作戰時代,也催生了一種獨特的戰術——在那個強調發揚火力的年代,俄國元帥蘇沃洛夫卻命令俄軍士兵在戰場上不要與敵人進行漫長的對射,而要找到對手的弱點,然後快速接近敵人,發起衝鋒,用白刃戰打垮敵人(即「觀察,快速,猛攻」的三大原則)。由於俄國人口多但經濟不發達,單兵裝備比較簡陋。但俄國士兵勇敢剽悍,在白刃戰中非常勇猛,因此這種戰術非常符合俄國國情。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俄軍在作戰時經常不採用當時流行的橫隊,而是排成縱隊或鬆散隊形。蘇沃洛夫是第一個將火力戰與白刃戰結合得比較完美的將領,他有一句名言:「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

第二是來複槍的大量使用。1510年,奧地利人首次在槍管內刻上膛線,來複槍從此登上歷史舞台。但直到拿破崙時代,當時歐洲最受歡迎的武器仍然是滑膛槍。這是因為來複槍雖然精度高,射程遠,但裝填很慢,造價也高。而且為了保證精度,來複槍通常不能上刺刀,來複槍兵在肉搏戰中只能被屠殺。

不過,北美獨立戰爭中,美國人用來複槍打敗了拿著滑膛槍的英國人,於是歐洲各國開始將其作為一種特種武器。對來複槍的應用最成功的是英國人。19世紀初,英國人還在隊形密集的滑膛槍士兵隊伍中,插進了少量來複槍士兵。這些士兵利用密集的列兵隊伍作掩護,在混亂的戰鬥中尋找狙殺的目標。這種戰術保護了面對騎兵衝鋒時脆弱的來複槍兵。英國還組建了第95來複槍團。。

到了19世紀初,線式作戰時代的各種步兵都已經在歐洲各國的軍隊中普遍存在了。當時的步兵可以分為兩大類:線列步兵(裝備滑膛槍和刺刀,有對抗騎兵能力)和輕步兵(近戰能力較弱,射擊能力較強)。來複槍兵就是輕步兵的一種。

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來複槍部隊(拿破崙認為「隱蔽起來打黑槍」是一種陰險的,不紳士的行為,因此法國沒有來複槍兵),但幾乎歐洲的所有國家都學會了來複槍兵的靈活戰術。獵手輩出的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拿著滑膛槍像英國的來複槍兵一樣戰鬥——他們被稱為「奧地利散兵」。此外還有法國的尖兵和普魯士的輕火槍團。這些部隊的士兵與來複槍兵被統稱為輕步兵。奧地利散兵的滑膛槍雖然不如來複槍精準,但裝填較快。他們既能像來複槍兵一樣排成鬆散的隊列以降低中彈的概率,也能像線列步兵一樣排成密集的隊列——後一種陣型主要用於集中火力射殺敵人或者為可能發生的肉搏戰做準備。可以說,他們是較為全能的步兵。不過,與來複槍兵依靠精確射擊殺傷敵人不同,奧地利散兵這樣的輕步兵主要依靠在相同時間內射出更多的子彈。這一點與線列步兵更接近。

總之,隱蔽,鬆散陣型,精確射擊和避免近距離交鋒是輕步兵的作戰常態。有的輕步兵還配備了拒馬樁。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輕步兵的天敵——騎兵。輕步兵可以布置在線列步兵的附近,一旦敵軍發起衝鋒,線列步兵就能及時掩護輕步兵。在一個優秀的指揮官手中,輕步兵將是敵方線列步兵的噩夢。輕步兵的火力可以對密集的線列步兵隊列造成較大殺傷,但其鬆散陣型卻大大減少了線列步兵對自己的殺傷。滑鐵盧戰役的最後,拿破崙不得不派出的老近衛軍也是一個一個地倒在了樹叢中那些「猥瑣」的英軍輕步兵的槍下。拿破崙時代的法軍雖然是當之無愧的歐洲最強,但缺少強大的輕步兵。

即使輕步兵在戰場上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線列步兵仍然是當時戰場上的主力。線列步兵是裝備著滑膛槍和刺刀,並排成密集隊列的步兵。線列步兵需要接受拼刺訓練,還要學會在戰鬥中組成一個空心方陣,刺刀向外,以此對抗騎兵。此外,線列步兵密集的陣型和「站著被槍斃」的特點加強了指揮官對士兵的監管,因此線列步兵的近戰能力和紀律性比輕步兵強。這些因素決定了線列步兵才是維持陣線的重要力量——這對於那個時代的戰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陣線無法維持,就有被迂迴側擊的危險。除了普通的線列步兵,擲彈兵和民兵也屬於線列步兵。

擲彈兵雖然裝備了滑膛槍,不過他們卻很少和子彈打交道。他們的主要武器是另一種裝備——手榴彈。因為當時的手榴彈重達三磅,所以擲彈兵必須足夠高大強壯,這樣才能保證投擲距離。當然,這群彪形大漢的白刃戰能力也強於一般的線列步兵,因此擲彈兵的另一件主要武器就是刺刀。在戰場上,擲彈兵需要冒著敵軍密集的火力,前進到離敵軍足夠近的地方投擲手榴彈,然後發起刺刀沖峰。因此擲彈兵的陣亡率很高,這就要求擲彈兵有非凡的勇氣和意志。擲彈兵是一種非常著名的精英線列步兵,很多近代歐洲軍樂都與擲彈兵有關(如膾炙人口的英國擲彈兵進行曲),「擲彈」一詞還成為精銳部隊的代名詞(如法國近衛擲彈騎兵,第三帝國的裝甲擲彈兵)。

18世紀的線列步兵通常採用兩排橫隊的隊形,射擊時第一排半跪,第二排站立,然後齊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強火力。但這種戰術比較呆板。於是,英國步兵排成三排,每次只有一排開火。這樣能節省彈藥,而且不會出現在緊急情況下沒有子彈的情況。而腓特烈大帝則發明了斜行戰鬥隊形。這種戰術的特點就是一翼放空,另一翼的士兵排成縱隊快速行軍到敵軍側翼,在敵軍還來不及加強側翼的時候斜向插入,變為橫隊發起進攻。這在保留橫隊強大火力的同時克服了兵力分散的弱點。洛伊滕戰役和羅斯巴赫戰役就是斜擊戰術的完美運用。

橫隊戰術需要士兵有高度的紀律性,因為橫隊的寬度很大,很容易受到炮火的殺傷。而如果要保證齊射的殺傷力,就必須讓士兵冒著炮火前進到離敵軍足夠近的地方,不管中途有多少人倒下。木訥呆板的英國人和嚴守紀律的普魯士人可以很好地運用橫隊戰術,但熱情的法國人就不適合這種戰術了。1759年9月13日的亞伯拉罕平原會戰,法軍隊列一邊前進一邊放槍,但由於距離太遠,殺傷效果很不理想。英軍遭受持續傷亡,但沒有後退,一直到與法軍相距18米時才開始還擊。這一輪齊射就打死了530人,後兩次又打倒了700到800人(電影《巴里林登》中有英軍和法軍在草地上戰鬥的片段,我推測就是這場戰鬥的再現),法軍的鬥志受到沉重打擊,英軍用刺刀衝鋒摧毀了法軍殘存的鬥志。當時的英軍傾向於讓敵軍先開槍,自己則走得更近一些再開槍。這樣雖然失去了先機,但英軍的反擊會很強大。在那個崇尚紳士風度的時代,英國人在戰場上也不忘發揚這一精神,而且多數情況下英軍的確能「後來居上」。這種「紳士風度」有時也被英軍的對手模仿。同樣是英法之間的一場戰鬥,戰役開始後,雙方以標準的線形隊形對進,在進到30碼時,英軍停止了步伐。英軍指揮官突然對法軍喊話道:「法國的紳士們,請你們先開槍!」法軍指揮官馬上回應:「英國的紳士們,請你們先開槍,我們法國人將會屹立在這裡。」隨後,雙方又是一陣禮讓,大約就這樣耗了半個小時。最後,英國人實在退讓不過,終於是發射了第一次排槍,法國人一下子就倒下了500多人。

拿破崙仔細研究了腓特烈大帝和蘇沃洛夫的戰術之後發明了「縱隊進攻加散兵線」的戰術。進攻縱隊可以排成多層,先頭部隊會散為散兵線把戰鬥打響,與炮兵一起給予排列成橫隊的敵人以重大殺傷,如果敵人陣線鬆動,後續縱隊會選擇敵人陣線薄弱處直接以縱隊隊形發起衝擊。如果前方的散兵與敵交火占不了便宜,那麼後續縱隊則會展開成橫隊對已經飽受炮火和散兵折磨的敵軍橫隊用齊射的方式繼續進行震撼性打擊。縱隊的正面比橫隊小,受到的殺傷也較小。拿破崙時代的火炮技術比起18世紀有了明顯發展,強大的炮兵火力不會讓敵軍橫隊從容地接近然後齊射。橫隊戰術需要顧及整條陣線的連貫性,不能出現斷裂,因為斷裂處會成為對手的主要突擊對象,連綿的陣線一旦被突破某一點則往往會引起整條陣線的崩潰。這就極大地限制了部隊的機動。縱隊戰術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各個縱隊之間是相互獨立的。而且縱隊對地形的適應性更強。在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死抱橫隊戰術不放的普軍被靈活機動的法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腓特烈大帝的「學生」用縱隊戰術打敗了他的後裔。

後來,拿破崙的戰術被反法聯盟的許多國家效仿,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情況經常發生。上文提到,組成散兵線會減弱指揮官對士兵的監管,因而使逃兵現象更加嚴重。不過大革命時期的法國人有極高的戰鬥熱情,不會輕易逃跑。當時的法軍可以讓大量的士兵組成散兵線,而反法聯盟軍隊不敢這麼做。

不過拿破崙明白,僅靠熱情不能防止逃兵出現。部隊分散之後,基層軍官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因此,拿破崙特彆強調基層軍官的作用,他說:「班長是軍中之父。」

英國是把線式戰術發揮到極致的國家,可以這麼說,在線式作戰時代,沒有哪一國的軍隊可以在曠野中用橫隊對橫隊的方法擊敗紅衫軍。反法聯盟國家中也只有英國保持了橫隊戰術。滑鐵盧戰役是橫隊與縱隊的另一次對決。雖然英軍贏了,但這不能說明橫隊比縱隊更先進。因為滑鐵盧戰役中,採取守勢的英軍被部署在山坡的反斜面,法軍炮兵打不到。而英軍的騎兵、輕步兵、滑鐵盧戰場的地形還有戰鬥打響之前的大雨都保護了脆弱的橫隊。可見,橫隊的這次勝利是建立在重重保護之下的。去掉這些保護,英軍還能贏嗎?即使有這些保護,要不是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及時趕來支援,英軍多半要輸。縱隊進攻加散兵線仍然是一種比橫隊更為先進的戰術。


這電影我沒看過,所以不知道你看到的鏡頭所對應的具體情況如何。

按理說,大炮應該得有,然後方陣踏著鼓點緩緩前進。當時火槍沒有膛線,散開了隨意開槍根本沒有什麼準頭。排槍的命中率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小,而且裝彈時間長,所以首發距離越近,殺傷力越大。所以先開槍的其實略吃虧。

排隊槍斃時代其實大家都一樣,進攻的時候服從命令聽指揮,挺著死。身邊的人死了也不動容,按部就班地裝葯。因為打中敵人全靠概率,必須整齊放槍才有最大的效率。

至於騎兵,騎兵本來就不該沖陣,更何況是沖列隊排槍的戰陣?一來騎兵很珍貴,二來效果也不大。

說的比較簡陋,見諒。


百度『排槍戰術』


密集方陣。。。


推薦閱讀:

傳統英式下午茶是怎樣的流程,有哪些規矩?
劍橋有哪些與維特根斯坦有關的「景點」?
TESOL專業,是去倫敦國王學院還是愛丁堡大學 求指點?
在英國能買到喝到哪些不錯的啤酒?
英語中有哪些有趣的一語雙關?

TAG:英國 | 英國文學 | 英國歷史 | 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