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卓有成就的中外佛學大家(或稱成就卓著的佛學研究者)自己並非佛教徒?


佛教一些比較理論化的宗派,譬如唯識宗等,信仰和教義是可以分離的。


知識分子做做文書整理工作而已,沒什麼覺悟的,屬於整天撥弄手指而不看月亮的一群人。


我的老師範慕尤說,因為信了就無法質疑了。為了學術的嚴謹,質疑是必須的。


佛學和學佛不是一回事


他們只是障重福薄的可憐人。

明明有機會遇見佛法,卻不能走上解脫的道路,反而耽溺於所謂的學術研究,徒然浪費了寶貴的人身。

而他們的所謂成果,不過是以凡夫心,測佛境界。不僅斷了自己的慧命,也阻斷他人的慧命。

大妄語罷了。

最可悲者,莫過於此!


佛教是包容的,並不反對教外人士研究。

類比下,比如,很多研究日本史的人並不是日本人。


呂澄(秋逸)、陳寅恪、季羨林等卓有成就的佛學大家,大多通曉梵、藏、巴利甚至古代西域的佛典語言,可以對佛典進行多語言、多文化的橫向或縱向研究,但他們並非佛教徒。西方世界一些佛學大家,如功德堪比鳩摩羅什和玄奘的譯經大家孔澤Edward Conze,也不是佛教徒。再比如,藏文《維摩詰經》的英譯者曾是西方首位皈依藏傳佛教的人,後還俗脫離藏傳佛教,只作佛學研究。——這很令人深思。

有關此點,季羨林的看法大概很說明問題:

季羨林:對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認真地用科學方法加以探討,則會發現它的教義與儀規都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都有其產生根源,都是人製造成的,都是破綻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簡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則信仰越淡薄。

季羨林:如果一個(宗教)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種宗教,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他的研究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佛教當然也是如此。

按:我們尊重他人的信仰,但不得不遺憾地承認一點:一個教徒,是無法客觀認識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正如一個宗教極端主義者並不認為自己的認識有所偏激。相反,他們認為自己的觀念和行動才是真正偉大、光榮和正確的。真理在他們一邊。——真所謂:不是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

附言:印順法師算是教內的大學問僧了,甚至被稱為「玄奘以來第一人」。但是,他的很多思想認識並不能得到教內外的認同。

他早期的《念佛淺說》、《凈土新論》,被認為反對凈土宗思想,江燦騰說:反印順激進者,如台中李炳南居士領導的台中蓮社的部分信眾,曾出現燒書破魔說事件。

因在『印度之佛教』提及大乘思想與印度外道思想的關聯性 ,被認為反對大乘佛教…

」1954年,中國佛教會行文給各地佛教團體,指出印順的《佛學概論》為中國共產黨宣傳,要求協助取締。此後,印順長老遭到警總與台灣情治單位的注意,被迫寫出自白書,自承錯誤…


非教徒有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宗教的利弊,教徒大多處在一個該教派(不是宗教)是和諧的氛圍或心態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研究佛學的分為學術派和寺廟派。有佛教信仰的人不稱「信佛」而稱「學佛」。並且學佛和學術是兩碼事。很多學術派的研究佛法,研究的越深,了解的越多,反而並不信佛。萬事皆通。


始觀終化,觀者,任物自形而我知之,化者,我有所主而擇物。

為學而不一貫是滋其紛亂,然一貫者當於事實求之,不當於一家之言求之,若以家學相高,有化而無觀,則莫知所從,至於寧違理而不敢背師。

——《古史辨自序》


因為他們都是御用學者,是dang的思想筆頭,只能

傳播馬克思主義唯物價值觀

因為國內的佛學家是受馬克思主義教育的

在zf統治下,在主流官方價值觀的統治下

必須以反佛教為目的來研究佛教

否則他們得不到名和利

如果他們真的有傳說中那麼聰明和智慧

不會不發現真相,但是他們不敢說實話

否則,別說功名利祿,就連身家性命都有危險


[研究是個技術活]

宗教代表了一種很強大的文化符號,承載了很多的文化內容,這些文化內容需要專業的研究者進行研究分析,因為研究工作涉及大量的文獻多整理、翻譯、整合編輯工作,更多的需要的是研究者的專業水準,而不是信仰。研究是從不知道、懷疑逐步推論、證實、邏輯自洽,研究出來的很多學說也只是代表一家之言,只是說有的學術觀點自洽度更高,在學界認可度更高,不能說哪一家就是絕對正確的、完美的,特別在文化研究領域,不可能。

[不同的研究角度]

比如,很多漢學家、漢文化研究者不是中國人,他們可能通曉漢語(研究工具),但是沒有長時間在中國生活過,但是他們作為研究者,站在文化的外圍能夠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文化。不同的視角沒有優劣之分,甚至可以互為補充。

一些佛教的研究者也是掌握了研究工具(佛教經典、梵語等語言工具),站在不一樣的角度上進行闡釋說明。

就像沒有在中國生活過的漢學家一樣,他們的視角可能就比較沒有情感因素。因為一個中國人還是免不了對於自己生長的文化氛圍有情感——在研究者嚴重是宏觀的東西,是文字上的東西,但是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所謂中國文化就是你的一茶一飯、就是你的一生,這怎麼能一樣呢。

[修行者與研究者]

研究者不是修行者的情況不少,就好比地理學家能夠告訴你這裡有一條河,水深多少、水流速度多少、形成年代是什麼時候、旱季雨季怎麼樣等等,但是旅行者要自己去趟趟水、游游泳。地理書上說水深及膝和你站在水裡感受到的水深及膝,是兩碼事。也不一定要求地理學家一定在水裡呆過,才能知道水多深、水流多快吧。地理學家和旅行者都知道的事情,視角變了,感知的方式變了,就完全不一樣了。


呵呵,佛學就是佛法哲學化,他們把佛法當做一門學科來研究,但是並不說明他們相信接受佛法!


推薦閱讀:

教徒會在病人面前禱告,那信仰共產主義的黨員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中國文明在早期沒有形成強大的宗教力量?
放棄基督教信仰是什麼體驗?
上帝是那樣強大,人類在他面前如此弱小,上帝為什麼會愛人類?
聖經上很多預言都實現了,是真的么?

TAG:國學 | 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