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很少與人接觸可能導致的後果是什麼?為什麼?

請盡量避免重複的答案 :)


表達能力下降,表達慾望下降。

人多會煩躁。

越發不願意與人接觸,惡循環。

可能會變胖。

聽到話語很難轉化成真正的意思,即感知別人情感變得遲鈍。

會覺得自己精分。

覺得避開人自己能把事情解決的更好。

偶爾可能對鏡覺面目可憎,出去社交不理想退回來又鼓勵自己嘗試再次不理想,習得性無助。


說話不利索,尋找話題能力下降,一旦和人發生對話或交流,滿腦子想的都是早點結束好回家繼續宅


看了上邊的答案,大多將離群索居定義為不好的行為或者生活方式,其實並不盡然。

當你身邊都是些庸人,你遠離他們反而會獲得一份清靜,一個提高自己修養和思考能力的機會。

當你身邊都是些忙忙碌碌的世俗之人,你遠離他們有助於你對社會和人生開始全新的思考。

當你身邊都是些惡人,遠離他們可以使你步入正途,一心向善。

反過來說,當你身邊都是些高人和好人,你遠離他們也必然會使自己遠離充滿養分的環境。

這其實是一種辯證的關係,所謂後果都是相對的。

總之,不論你如何選擇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首先要確保這種選擇或改變對於當下的自己來說是有益而無害的,並且也不會傷害到別人的利益,那麼這種選擇就是合適的。如果你因為離群索居感到了身心上的痛苦,那麼就去改變它,選擇回歸到正常的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環境中去。


大鼠的抑鬱模型製作方法之一是給它們套上塑料瓶面罩關在密閉空間,同類之間關在一起也無法親密接觸。一個月,事就成了。


長期很少與人接觸會越來越不想跟人接觸。

作為同伴的話或許可以

但作為同好或者交流更順暢的朋友,我這輩子遇到的人很少,就算是最好的朋友,有時候看著她們,也會在心裡默默覺得悲傷。覺得自己像是在另一個世界一樣。

別人會覺得你奇怪。因為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她們可能按照長期以來的規律和常理做出行動,而你通常會跟隨內心,有時候遇到有心試探你的人,你不多想一層就回答的話,很可能就會被誤解。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總問我你為什麼那麼做,你是怎麼想的。而我通常要解釋一樣。其實雖然她們覺得有些奇怪,但對我來說,每個舉動都是有原因的,只不過是她們不知道而已。

會覺得跟很多人打交道是一件累人的事

久而久之,會害怕跟很多人打交道。以前我被人說是個很隨意有點自來熟的人,現在反而有些靦腆,在陌生人面前通常很沉默,不好意思說話。

長期不與人交流的話,主觀上這類人通常會有自己心理上的原因的。後果是離世界越來越遠——如果你從事著孤獨的工作——比如寫作、漫畫、編程、設計、攝影等等,大概對生活影響不大【這類人通常會更容易與世界隔離】。如果從事一些比如決策分析、團隊合作、組織表達之類的工作,就不是很妙【不過這類人通常也不會自閉】。如果是學生,像我這樣的,以後畢業要找工作的,估計要花較長的時間去觀察這個世界和人,重新建立對世界清晰的印象,按照它的規則以及潛規則,介入它並適應它。一步步遠離自己,一步步接近世界。會有反抗,會有痛苦和掙扎。

而且,這也需要時間。


我就屬於三年沒有怎麼出門的人,從事互聯網行業,創業中,忙於程序測試編寫,通過互聯網電話交流,每日只有父母朋友些許,自我感覺良好,不過人變得有點理 想主義,偏執一些~其他挺好,每日聽聽郭德綱相聲,看看電視,每日規律生活~我覺得挺好,幾年的磨礪下來,就可以在一些感興趣的領域小有所成了。

我並不認可說一個人需要過度的接觸社會,畢竟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生存狀態,就我看來,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說想說的話,交想交的人,做想做的事」,至少這幾年我做到了,錢不多,活的還算安穩。

偶爾看看知乎也不賴,一般潛水就是了,罪過罪過撒~

話說我是88年生人,退學創業三年了


1、與現實脫節,太過於沉迷於自己的世界,所了解的東西僅限於自身,對於外界發生的事情茫然不知,視野、思路容易變得狹小,信息極度不對稱;

2、由於過度沉迷於自己的世界而忽略外界,同時還可能會出現一些幻覺;

3、跟其他人在一起會覺得不自在、厭煩;不一定是厭煩對方,也可能是會厭煩自己,更多是對於「與人相處」這種處境感到厭煩;

4、表達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嚴重退化,說話沒有邏輯、沒有重點,導致不得不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對方摸不著頭腦;會因此進而增加與人交流的厭煩感與對自己的厭惡感;

5、情緒極其容易低落,「不悲不喜」的情況已經屬於難得,極少會感覺到「快樂」;

6、由於情緒的不穩定,飲食不規律,身體狀況通常會不是很好,特別是情緒低落、對自己厭煩的時候容易暴飲暴食;

以上是個人感受

——————————————————————————

以下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1、先跟兩類人開始交流,一類是十分熟悉的朋友,比較多話題,另一類是完全陌生的人,嘗試在他面前展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開始肯定會不適應、厭煩,稍微克服一下,排斥心理就會逐漸沒那麼強烈,重要是邁出第一步~~~~

我當時是特意找了一份推銷的工作來做,每天都要跟許多陌生人交流,想怎麼能跟他們更好地交流,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感覺還是挺有用的,至少之後會開始逐漸嘗試「主動」跟別人交流了~

2、多出去走走,多關注一下身邊的人和事;不一定要有交流,多一些關注,會讓自己不至於與周圍脫節,可以增強自身在現實世界語現實人際關係中的存在感,有益於降低與人交流中的排斥心理;


我也經歷過,說說當時的狀況:

1、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差,畏懼社會交流;

2、有時會跟自己說話,活在自己的世界;

3、價值觀和世界觀等與周圍人有些不同,覺得沒人理解;

4、反應會比同齡人遲鈍些;

5、不輕易接受外來事物;

既然是「後果」就是不好的一面,但是我想說下好的一面

1、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2、有自我的思維方式,不輕易被人左右想法;

3、有自我思考的空間,無人打擾;

4、思維活躍,天馬行空;

5、偶爾出現「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


親身體驗過,正常生活但是很少和人接觸,時間不是特別長:

好像的確有社交恐慌,和人接觸會緊張,但是不嚴重。

會不停地自言自語,這之後與人接觸起來話會非常多。


身體羸弱

社交能力變差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加入光棍大軍


很有機會變成某個領域的大師。

古代這個叫閉關,是好事。


所有的表達都會有問題,包括語言表達障礙,表情僵硬,動作遲緩等,說到底,表達就是為了和交流而進化出來的功能吧。不過倘若已經發展訓練好了這些技能再封閉自己,也是很難忘掉的,稍微訓練就能康復。

不過脫離人際關係也有好處,缺乏情感聯繫可以讓自己處於更中立客觀的位置看待事物,不容易形成偏見,當然這個世界看起來更喜歡偏見一些,獨善其身通常都是個貶義詞。


我只有短期不跟人接觸的經歷。

主要是在口頭表達上遇到一些問題,和人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停下,希望能修改。對方說的話在我腦子裡會變成文字,之後才能理解。如果只是打電話的話,無法記下任何信息。


1語言表達能力下降

2不大會與人交流

3不自信 社交恐懼

4害怕見熟人

5愛幻想

6靜得下心來學習

7能夠看到一個不同世界

8獨立減少對外界的依賴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會慢慢喪失人的社會屬性,伴隨很多心理問題,比如孤僻,寡言,遲鈍,抑鬱,焦慮,甚至會出現智力下降。


自己一個人可以閱讀

自己一個人可以獨語

自己一個人可以深思

自己一個人可以修行

但一個人成不了家庭,成不了團隊,成不了社會

所有與群體相關的事物

與獨居者無緣


我想這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在此之前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二是在這段很少與人接觸的時間裡你在幹什麼。例如張三丰已是萬人景仰的得道高人,那麼他閉關修鍊之後出來只會更強,從而對太極拳的拳法要義一氣呵成。

我想大家也聽過歷史上很多閉門苦讀而突飛猛進的賢達之輩,一個人做什麼樣的事,如何做法,一般也大抵對應著某個結果。所以倘若只是一個人苦悶著任憑時間流逝,幽閉症什麼的自然也是可以有的。


會排斥與人交往,妄想症加劇,與人接觸後會陷入各種胡思亂想中。


會心情不好。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脫軌。人際關係受到影響。這都是我的一些感受。和人交流就會感到愉悅。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然一直綳著臉不說話很累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瞧不起學會看清世道、處事圓滑、懂得行事的人?
身高155cm到168cm的女生是一種什麽樣的體驗?
在精神病院住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怎樣看待?和懦弱和老實?
妻管嚴是怎樣的體驗?

TAG:生活 | 生活經歷 | 社會心理 | 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