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

或者說:人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


-

一、

我常說:

幼年怕失怙。

青年怕無志。

中年怕喪偶(喪子)。

老年怕什麼?

怕死。

二、

宗教信仰,自古以來就在解決大小人生問題。

而其中,尤以三個大問題為首要:

1、我們從哪裡來?

2、我們活在世上作啥?

3、我們要去哪裡?

這三個大問題,存在主義最愛爭論,諸位大師自己解答的歪七扭八。

到末了,以我的經驗,終究還是只有宗教能說到分明。

當然,前提是你必需「信」。

不信,就沒答案了。

三、

也許有人會跟你說:

「科學信仰,馬克斯,甚至金錢崇拜,絕對能取代那些腐朽玩意兒。」

那我要恭喜你。

只因你們都不明白,有著宗教信仰的人,有多辛苦?

你以為上上教堂?拜拜佛菩薩?每天對著麥加祈禱幾回?

一個信眾的信仰,就永遠堅實不破了?

錯矣。

我所識的,我所見到的,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信徒,不管是哪個宗教,

都無時無刻不在為著守護自己信仰而努力。

一個不小心,就會從「信」的這端,跌落「不信」的那端。

只因世道太慘。

有太多的人在面臨苦境時,多少都會忍痛懷疑,自己的信仰,有何益哉?

人生,好不容易過了一關又一關,每次都像是把信仰重拾起來一般。

那種過程,只要宗教信仰的人,才能知道有多艱辛。

若是可以,誰不想作個輕鬆自由的「無神論者」?

不用守戒,不用讀經,不用被各種形而上的事物,嚴厲管束?

之所以不作輕鬆的「無神論者」,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

相比於耶和華、阿拉、諸天佛菩薩,我們更不相信無神論的那一套。

相比於在信仰中的各種掙扎。

我們認為(至少是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才是巨大無比的恐怖。

-


李安在《少年派》里作出了回答,宗教信仰是美化和逃避,現實是殘酷和艱辛。你選哪個?


信宗教的理由五花八門,無法窮盡。有人因為特殊的經歷而信,有人因為成長的環境而信,有人因為好朋友的傳教而信,有人因為宗教的氛圍而信……排除這些個性的理由,我們仍可以總結出一些共性的原因。

一、對死亡的恐懼

每個人都會死亡,都害怕死亡。這個終極恐懼是宗教的立教之本。

不僅如此,宗教會去渲染不信教者、不順從其教義者在地獄中的痛苦,加深人們的恐懼,無恥之尤!

恐懼與貪婪足以支配人的靈魂。宗教深諳此道,用地獄恐嚇,用天堂誘惑,亘古未變。

然而總有充滿勇氣與智慧的人能衝破迷障,法國哲學家蒙田說過,

任何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不敢面對就是懦夫。

陶淵明曾經說過,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陶淵明《輓歌三首其三》

在地獄裡有孔孟這樣的先賢,李杜這樣的俊傑,愛因斯坦和羅素這樣的智者,更可以與親人重逢,我還當真不樂意上宗教意義的天堂。

二、對平衡的追求

世界上有物質守恆定理,能量守恆定理……似乎平衡是世界的一個最樸素的哲學觀點。

但善人早死、惡人亨通的事情時又發生,這公平嗎?不公平!因此必然有死後世界審判善惡,平衡現世的種種不公平。

這種對平衡的追求驅使著人們走向宗教。

「邪不勝正」,「天道酬勤」,「善惡有報」,都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善惡必定要在死後世界平衡,那麼就無所謂善惡。行善反正有獎賞嘛,作惡反正有懲罰嘛,有借有還,誰都不虧,每個人選擇不同而已,何來善惡。

善就是或無善報,仍然行善!

如果追求「平衡」,排斥「不平衡」,這種觀念反倒「不平衡」。平衡與不平衡兼而有之,如實悅之,這才是中正之道。

人生固然殘酷,但自古就有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

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

——王充《論衡》

三、對智慧的敬畏

世上的一花一葉都是十分精美,更別說山川大河的壯闊炫麗。

每當思及這些,人都會心生敬畏,感嘆造化奇妙。我讀高三的時候,被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奇妙存在所震撼,這是促使我進入基督教的一個原因。

一神論宗教認為,如此精妙的存在一定有一位創造者,這位創造者就是上帝。

我認為,完全有可能存在「盤古」一樣的創造者,用身體化作宇宙,此後宇宙再無上帝。因此就算承認創造論,也不需要接受有神論。

況且,對智慧的敬畏,並不能直接導致創造論。創造論更不推導出有位格之神的存在。

對智慧認識越深,我們更應該發現人就是神。

以前,能降雨打雷的是神,現在人能降雨、造雷。

以前,能帶來光明的是神,現在人按下開關,漆黑的房間立馬光明。

以前,能騰雲駕霧的是神,現在每個人都可能通過飛機騰雲駕霧。

以前,千里眼、順風耳是神,現在人用網路可以見到世界各地的人,與他們聊天。

以前,能將人從死里復活的是神,現在醫生能將以前的不治之症患者搶救過來。

以前,能送子的是神,現在人通過體外授精能幫人產子。

神的神秘面紗慢慢褪去,而我們發現沒有神,只有人!

四、對完美情操的嚮往

人皆愛善良、正義、慈愛、純潔……

對這些美好情操的終極投射產生上帝。因此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正義、絕對慈愛、絕對聖潔、絕對不容忍罪惡的。

我們追求完美情操,但現實是殘酷的,人性是軟弱的,正如《聖經》說,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8,19】

每當內心澎湃的善良、正義、同情、憐憫被現實壓抑、擊垮、澆滅,我們都希望一位完美、全能上帝存在。

因此,在青少年道德情操覺悟期(中二期),極容易相信某種宗教信仰。

然而宗教提升了社會的道德水平嗎?恰恰相反,宗教阻礙了道德的進步。反對同性戀最猛烈的是宗教徒,壓迫女性、反對男女平權最嚴厲的是宗教徒,以「真理」之由全球宣教最多的是宗教徒。

「就是這個想法 ―― 我們如果不支持基督教,就會胡作非為。我個人覺得支持基督教的,才大多是胡作非為之輩。有一件事十分奇怪:宗教愈熱烈,獨斷的信仰愈深,殘酷的事情就愈多,社會情況就愈腐敗。在所謂信心時代,當人們毫無保留地信仰基督教時,就有宗教裁判,和宗教裁判的酷刑,數百萬不幸的女子被當作女巫活活燒死,各種殘酷的人性,假藉宗教之名而迫害人類。

環顧世上,我們發現仁慈情操的每一次進步,刑法的每一次改良,減輕戰禍的每一個步驟,有色人種待遇的每一次改善,奴隸制度的每一次緩和,世上一切道德進步的過程,都一致遭到有組織的教會反對。我十分慎重地說一句話:基督教以其教會組織的形態,一向是,而且今天依然是道德進步的主敵。」

——羅素 《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

以上回答不僅針對基督教,其他信仰也相仿。


若是可以,誰不想作個輕鬆自由的「無神論者」?

不用守戒,不用讀經,不用被各種形而上的事物,嚴厲管束?

之所以不作輕鬆的「無神論者」,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

相比於耶和華、阿拉、諸天佛菩薩,我們更不相信無神論的那一套。

相比於在信仰中的各種掙扎。

我們認為(至少是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才是巨大無比的恐怖。

人還是需要互相尊重的,我可以理解有宗教信仰的人,我知道我認為虛無縹緲的東西也許是拯救某些人的良藥。可是誰說無神論者輕鬆愉快了?現實殘酷是路人皆知的道理,你們信仰宗教抱團了,互相禱告獲得了慰藉。我們要自己去直面人生的崎嶇,斬斷攔路的荊棘,直視淋漓的鮮血。——我們居然被認為是輕鬆的。

我覺得,宗教信仰的人認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是巨大無比的恐怖,才是巨大無比的恐怖。

沒有宗教信仰並不代表沒有信仰。


粗略的來說是,源於無知和恐懼。

對於人生三大問題,宗教都給出了令人「安心」的答案。不信,自己又想不明白。何不舒服點?


我是個無神論者。

每次看到我媽在虔誠地拜佛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厭惡感。愚昧,愚蠢,無知。

然而在後來的有段時間裡,我做事處處不順心,對生活感到迷茫無助,在夜深人靜的晚上跑到閣樓,抽煙看天——閣樓上供奉著觀世音。

有一次抽完煙準備下樓的時候,鬼使神差地在觀世音面前停了一會,然後我跪了下來,再然後,我恭敬地一拜,伏在地上。

我不知道我在求什麼。心底里只有一個聲音:如果你有用的話,那就指引我走出困境。

趴了一會之後,我便起身,回到房間睡覺。

所以我就想,人之所以會有宗教信仰,是因為當人們對前途迷茫沒有信心的時候,需要一樣東西,來支撐自己不跌倒,繼續向前走。或者說,跟著它,指引自己前進。

我找不到我的真命天子,所以我去求姻緣;我不知道這次考試會怎麼樣,所以我去求考運;我賺不了多少錢,所以我去求財路。

這就是人為什麼要有宗教信仰的原因。


我覺得,準確說,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沒有信仰。


首先,我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是伊斯蘭教徒。

從個人觀點出發談談這個問題吧。

宗教信仰真的不是嚮往天堂的享受或對地獄恐懼。真正的信仰來源於愛與慈悲。

也許世人會對你失望,親朋好友會背叛你,甚至你自己也會在某些時候想要放棄自己。但是主永不會放棄你、拋棄你。永遠在你身邊,予你佑護,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信仰是有一個造物主,洞悉你所有的動心起念,對你所有的行為舉止都一清二楚,但主永遠愛人,永遠愛你。你的錯誤只要悔過都會原諒,主確是寬宥並慈愛的。你想想不管你犯了什麼錯,起過什麼為人不知的壞念頭,主都會包容你、擁抱你,用愛感化你。所以說很多宗教反對自殺,並不是剝奪人的權利,而是這世上有信仰的人永遠是有希望的。

我的宗教告訴我,我們都只是世界的代治者,所以連走在大地上都要輕一些再輕一些。然後我學會了謙卑。


我想:宗教天生不是作為統治的工具,而是人類對於自身無能去理解未知的一種自慰。


1.未知的恐懼 (疾病 死亡 空虛 迷茫),宗教通過輪迴轉世,上天的懲罰來解釋你的恐懼,讓你能坦然處之。

2.盲目的加入(隨大眾,缺少判斷力,為了減少災禍,為了家人平安被蠱惑)你的父母親人或者好友相信某個宗教,把你拉進來,被環境同化逐漸信教。

3心靈寄託(人是需要信仰的,中國人的信仰很多不過很多都是變化的,成則信,不成則不信,很多達官貴人都信佛教,希望升官發財,貢個財神爺,如果生意失敗了,破產了 什麼財神爺都會砸爛丟掉的。所以很多信仰只是偽信仰不是真的信仰)。很多老年人兒孫不孝,在宗教裡面找到了朋友,其中很多人可能是為了傳教。也有人為了洗清自己的罪惡,人都是自私的,很多信教的人都有一點私心的,不過宗教的私利很多是子女平安,家庭幸福等精神上的獎勵。宗教大多都(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是揚善的,這也是宗教自由的原因,有利於政府統治。

4暴力恐嚇,精神洗腦,滅世災難導致難以自拔或者難以退出。通過不斷的講經談感受,讓信徒們互相洗腦,達到信則靈不信則遭報應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希望信一個宗教來達到某些目的 比如發財,治癒疾病。如果成功了那就是「神」顯靈了保佑了 ,如果沒好那就是你心不誠,上天在懲罰你,你前世作孽太多。或者時辰未到。宗教的無恥性在於,所有的解釋權在他那裡,你是一隻螞蟻,你無權質疑,你無權抗議,所有都是天命。

所謂邪教,就是以暴力斂財為目的,或者為了政治目的帶有聖戰現身傾向的。以傳銷或帶有強迫性推廣的方式入教。

信仰,就是那種能堅定你走下的信念,比如愛人的支持,對夢想的渴望,揮灑過汗水,曾經的努力。信仰不是宗教,但宗教是信仰,你可以把自己的信仰交給宗教,也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歷經圖強,多學習多分析,成就屬於自己信仰,不做別人的精神傀儡。

最後送各位知友一句話,命運是主宰在自己手中的,如果你抱怨,你不滿那麼宗教很可能找到你,如果你積極,你陽光不斷奮鬥成功會屬於你的,誠然,社會是不公平的但是你有理由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屬於你的精彩! 共勉


嘛,大伯大媽為了蹭免費早飯和更高級的免費午飯(需要拉人才能有午飯)。

嗯……


因為獨立思考是困難的,解釋世界是容易的,老百姓更願意依附一個能解釋世界的共識,並奉為真理,然後該幹嘛幹嘛。


為自己的存在找一個支點


我只從信眾的角度試著分析一下: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有很多黑暗的歲月,很多無助的時候,很多的猶豫不決,可以說是不自信,當然也可以叫做怯懦。

宗教信仰,也是一種力量,你會在恐懼的時候至少有所倚仗:我有神,我信仰他,他會保護我,他會幫我脫離苦海。憑著這股信任,你就可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稍微篤定一點,勝算也因此大了很多,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我這裡其實把「宗教信仰」偷換成了「信仰」,人總得有點信仰,這種信仰可以讓你在人生的不確定中可以篤定悠然的活著,不管它是某個上帝,佛祖,關老爺,權力,資源,甚至自己。這樣的人在面對現實的考驗時才不會輕易被擊垮,由此篤定,安穩,幸福。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我也是許久之後才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你不能幫一個人重建信仰,那就不要輕易的打破他們的信仰,這樣太過殘忍。

祝福他們。


知乎小透明,不請自來答一波

其實所有的宗教,都是為這紛亂的世界漂泊的自己尋找一個確定的理由和意義。

以我的個人愚見,選擇相信宗教的思想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求知的不可超越,利益的選擇賭博,

個人的思想精進。

求知的不可超越。

這個理由主要是在早期的宗教發展中那些具有聖徒精神的信眾們。他們在創造原始宗教的原因大概是這個世界有他們無法理解和覺得恐怖,無常的部分。而人是具有求知慾的動物,把不合理的東西合理化是我們心理上的最迫切的需要之一。於是人們創造神話,建立有巫術性質的原始宗教。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傳播,而這種工作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畢竟是一個溝通,教化的過程,久而久之,也就會深入人心。

另一種描述就是在中世紀以後的哲學家,科學家在發明概念,發現公理的時候。因為當時求知是不能窮盡的(其實現在也是),經常需要第一因概念的介入,而世界其實井然有序,並行不悖。這就需要一個完美的實體所操控,而這個完美的實體,就是宗教的主神形象。

利益的選擇賭博

這個理由有三個分支的類別

金錢權力的渴求 思想的歸屬與超脫 死後靈魂的安定 前兩者是選擇,後一者是賭博

對金錢和權力,地位的渴求自然不必多說。羅馬天主教會那幾位腐敗而喪心病狂的教皇,偽君子中那些形象,甚至是很多人意識中的釋永信等。宗教只是他們斂財和收穫社會地位的手段,畢竟現實利益的考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思想歸屬與超脫 大概典型就是報國無門,抑鬱不得志,充滿幻滅感的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形象,他們努力求學,積極入世。可是陰差陽錯,貶謫歸鄉,甚至身陷囹圄。於是選擇信奉宗教就是一個讓身心放鬆和實現歸屬和愛的需要的途徑。但是注意,這種理由最開始並不是主動,而是被動。

死後靈魂的安定 這應該是大多數民眾相信宗教的最大理由吧,面對無常的生死和不可知的一生,除了吃飽穿暖,保衛安全,這大概是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是佛教主修來生,還是基督教徒想升入天堂,都是通過現世的努力來讓自己不可知的未來有一點安定,如果是享受極大的歡樂當然更好,不再贅述。而之所以是賭博,就是沒有確切的證據,需要思想的超越。

個人思想的精進

這個理由不算多高尚,抱持的人也不是很多,但他們是很善良的一群人。他們不是因為宗教的利益誘惑而選擇與人為善,敬業奉獻的。學習和信仰宗教只是他們提升自己,開拓眼界的手段,有點類似宗教研究者和宗教學的學者。這些人大概也不會信奉單一的宗教,而是渴望通過宗教了解前人的智慧和達到目的的手段,在這之中獲得的思想樂趣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執著去悟,而是享受去迷。

從而精進思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充實。

答主就是最後一種,目前正在隨緣研習。


每個人都有信仰,並非只有宗教信仰才稱得上信仰,yol叔說「無神論者輕鬆」,然而並不是這樣。

無神論者同樣有要堅持的道德標準,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過程中同樣有誘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考驗我,拷問著「你的堅持值得么」。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或許偶爾在某個問題上會遇到同道者,但短暫同路後,還是要自己往前走。

相比之下,我更希望由我自己來決定我所做的每個行為,並對每個行為負責,而非把約束自己行為的權利交給「神」,然後在犯錯後再去懺悔讓「神」來救贖。

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

即使你所說的真的是正確的道路,我也願意自己撞得頭破血流。我更希望我用自己去見證,而非被別人教導和灌輸。

如果沒有找到真理就必須死去,那你也是稱得上一個殉道者,對你自己堅持的道。

這是對人最大的褒獎。


以前在另一個類似問題寫過答案,現在因為邪教這個話題又火了,直接粘帖過來

--------------------------------------------------

人的慾望本質是無限的,所以只有本質是無窮的東西才能滿足。

信仰的作用就是營造了一個本質是無窮的東西(神、造物…),來填補無限的心靈空虛,從而可以讓人活得很踏實、當下,幸福感劇增。且不論神是否存在,對內心的影響確實是實實在在的。

沒有信仰的人,缺乏智者的引導,只能夠依靠自己有限幾十年的閱歷去追求本質有限的東西(物質、權力、力量、女人…)來滿足內心的需求,因為他們真的只能看到這些,文化切斷和洗腦導致這種情況產生。最可怕的就是在人類社會實行叢林法則,因為野獸本能為主,慾望很少,人卻不一樣,不斷膨脹的慾望會引發無窮的災難。

說到信仰,其實還有一件與其不可分割的事情,就是修行。但凡真的有信仰,無論是否到相應的社團(寺院、教堂、道院)參加活動還是自學自修,都會有一些規範性的準則或者儀式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或禮拜、或念經、或瑜伽、或修道,這些事情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內心練習到足夠有力量,不會輕易被外界的東西帶走。如果沒有相應的修行,那不是信仰,只能叫文化。

還有即不講文化,也不講修行,又不思考的信仰群體,可以稱之為迷信。迷信並不是貶低,而是指一種迅速的拿來主義。迷信也有好處,就是當遇到一個正當信仰,可以迅速提高群體的道德下限和幸福程度,只是提高空間有限。至於燒香磕頭求升官發財的交易類行為就不評論了,和信仰完全無關。

似乎到這裡就該結束了,可事實上當我們看到矛盾的事物,往往在這它們背後還有一個共同的更大的真相。

這背後的真相就是心到底是什麼?慾望是怎麼產生的?自我來自哪裡?自我真的存在嗎?應該滿足它讓它暫時消失還是徹底破除它?是的,當把心、把我都破除掉了,背後的是什麼,那才是古往今來一切聖賢尋求的東西,關鍵是他們確實找到了。其實上面都是扯淡,真正的東西在這裡。

知乎的同學受教育、思維能力都比較強,真的很難像大媽一樣信仰一個禁不起推敲要求先相信再說的東西。從信仰的角度來說進過科學邏輯訓練的大腦是個局限,不過從真相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大腦卻是利器。我無意推崇佛教,但是不得不說對一個經過科學訓練的大腦擁有者來說,釋迦摩尼的教法是最適合的,不需要任何相信,只需要如實的觀察,科學實驗一般去驗證那個真相。

彷彿寫成了傳教帖,最後推薦一本書——《內觀》內觀 (豆瓣)。


相比於在信仰中的各種掙扎。

我們認為(至少是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才是巨大無比的恐怖。

呵呵,我不知道贊成yol大V同志的用戶有幾個是信教的,大家不妨交流一下


相比無神論的狂妄自大,宗教信仰承認了我們的無知與渺小。

人類妄圖以客觀的姿態俯瞰世界,殊不知「客觀」本身也是一個神話,這個世界上哪有一雙眼靜靜地觀看又不影響世界?

歷史主義及其信徒妄圖站在人類歷史的制高點,預測人類未來的真理,這是要把天上的天堂降臨地面,殊不知烏托邦的神話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情節的產物。

面對世界的廣袤、時空的永恆,我們心底泛濫起的不正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這正是宇宙-人生的惆悵。

世界有沒有神我們無法實證,當然有或許會是一件趣事。無神論本身也是對世界的一種猜測,但問題是無神論者有時候的鬥爭對象過於廣泛了,他們有時抗拒的是一種神秘、崇高、永恆的宗教感,人類與生俱來的宗教情節。

理性會犯錯,但體驗是實實在在的。我不信什麼人格神,也不信客觀規律這樣的外部世界,但我相信心底油然而生的宗教體驗是真實的。基於這樣的理由,即使我不認為世界一定有神,但我切實地認同那些擁有宗教信仰的人對於世界的體驗不是虛妄和狂想。

基於這點理由,必須與那些過於狂妄的無神論者劃清界線。我們誰都沒有真正戰勝自己的無知和渺小,堅信無神論並嘲弄異類並不能使我們真正的偉大,只會使我們看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

對無知和渺小的恐懼是人類的天性,不是信有神的人在此更勝一籌。無論我們信什麼,我們都應該在正確的自我審視的基礎上思考:

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當然,如果某人是對邪教的信仰,恕我會將某人視為人類的敵人)


需要為自己的無知渺小,為自己一切的軟弱找一個理由找一個依靠。



@Toby wang 的答案(人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 - 知乎)是這樣說的:

我想:宗教天生不是作為統治的工具,而是人類對於自身無能去理解未知的一種自慰。

順著他的思路,我又有一種想法:

宗教是人類對於自身絕對孤獨的一種自慰。

按照目前科學上的定義,每一個人都永遠無法知道他人的「感受」。

比如,我們可以達成一致,將某種特定波長的光定義為「紅色」。

但是你自己腦中對紅色的感知也許是這樣的:

或者說,你可以向他人描述你對你女朋友的愛,但是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真正體驗到這種愛的感覺。

在我們的腦海深處,每一個人都是絕對孤獨的。

(更加詳細、嚴謹的論述請參考這個答案:你有生之年肯定看不到的是什麼? - 知乎)

而各種宗教中,都有關於「感受」的內容。

以下引自如果有地獄,會住著什麽名人? - 知乎

各大宗教雖然大不相同,但大抵都承認某些可以被「感受」但不可能被測量的存在。

不能被測量,是因為它直接作用於某些獨立於身體之外的「精神的(spiritual)」層面。

有的認為這是「上帝/真主」(基督徒感受到聖靈是種什麼感覺? - 基督教 - 知乎),有的認為是「佛菩薩」「輪迴」(你親身經歷或者身邊的佛教感應是怎樣的? - 佛教 - 知乎),有的認為是「大道」(有沒有真正的道術或者巫術? - 宗教 - 知乎)。

就我所知,其中立場最溫和、沒有侵略性的是巴哈伊教,不言神魔,只談「靈性」。

這些關於「感受」的內容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宣稱「神」可以理解你的感受;另一方面,則聲稱你可以依靠它和其他人「互相理解」(比如基督教徒就經常說「我們在主裡面合一了」)。

但這只是聲稱而已。

如果真的能做到「互相理解」,那傳教還何必用說的?

直接這麼玩不行么?

矮個男子用他那明亮而充滿智慧的目光審視著我,開口時,聲音輕柔。「伊妮婭的共睹時刻,」他說,「我們都這麼叫。當然,它說它是時刻並不意味它只有區區一個瞬間。而是她被拷問至死的所有瞬間。」

「你也感覺到了?」我問。我突然覺得有一隻拳頭緊緊攥住了我的心,不過,我的內心充滿的到底是喜悅,還是痛苦的悲傷,到目前還不得而知。

「每個人都感覺到了,」紀白森說,「每個人都共享到了這一時刻。每個人,除了那些拷問者。」

「佩森星球上的每個人?」我問。

「佩森,」紀白森說,「還有盧瑟斯和復興之矢。還有火星、庫姆-利雅得、復興二號和鯨逖中心。還有富士星、伊克賽翁、天津四丙和希畢雅圖的苦澀。還有巴納之域、神林和無限極海。還有青島-西雙版納、帕桃發和格魯姆布里奇?戴森D。」紀白森頓了頓,對著自己這一連串話笑了一笑,「幾乎每個星球,勞爾。還有星球之間的那些地方。我們知道,星樹也感受到了共睹時刻……所有的星樹生物圈都感受到了。」

我眨眨眼。「還有其他星樹?」

紀白森點了點頭。

「這麼多星球……是怎麼共享那一時刻的?」這個問題剛出口,我就已經明白了答案。

「是的,」從前的紀下士喃喃道,「伊妮婭去過的那些地方,隨行的常常還有你。她把一個個弟子留下來的那些星球,而那些弟子,早已分享過她的聖酒,摒棄了十字形。她的共睹時刻……她死亡的那個時刻……就像是廣播信號般,傳向所有這些星球。」

我揉揉臉頰,感覺臉有點麻木。「這麼說,只有那些分享過聖酒,或是從伊妮婭那兒學習過的人,才共睹了這一時刻?」我問道。

紀白森搖搖頭。「不……他們是轉發器,是中轉站。他們從締之虛中將共睹時刻抽出,傳播給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我傻傻地重複道,「甚至數百億攜有十字架的聖神信徒?」

「以前攜有十字架的信徒,」紀白森補充道,「自那之後,許多人決定去除身上的內核十字形。」

我開始慢慢理解。伊妮婭最後的共睹時刻不僅僅是那些話語、酷刑、痛苦和恐懼——我感受到了她的思想,分享了她的見解:關於內核的動機,關於十字形的真實寄生面目,關於它們為調節他們的神經網路,濫用人類死亡的惡行,以及,關於盧杜薩美對權力的渴望、穆斯塔法的困惑、阿爾貝都的殘忍……在見證到這一切時,我還在飛往外星的機器監獄火炬艦船上,當時我在船上的高重力箱槽中狂叫,奮力扑打,如果每個人都分享到我所感受到的這一共睹時刻,那麼,它對整個人類種族來說,便是一個既光明又可怕的時刻。而且,每一個活著的人類,肯定都聆聽到了火焰將她吞沒時,她最後的那句話:我愛你,勞爾。

夕陽西下。金色的霞光灑落在河西的廢墟上,在河東岸投下迷宮般的影子。聖天使堡那堆熔化的物質一路淌向我們,就像是一座熔融的玻璃山。她叫我把她的骨灰撒在舊地上。我連這事也辦不到。就算她死了,我都辜負了她的期望。

我抬頭望向紀白森。「佩森上?」我問,「她在佩森沒有弟子啊……哦。」我想起來了,在我們註定一死地沖向聖彼得大教堂的側廊之前,她把德索亞神父打發走了,命他和僧侶們一起離開,混進這個他熟知的城市,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去惹聖神。當時神父想要爭辯,伊妮婭和他說了這樣的話——「我只請求你為我做這一件事。我請求你,並奉上我的愛和敬意。」於是德索亞神父走進了外面的雨幕中。他,便是佩森上的廣播中轉站,攜帶著我愛人臨終時的痛苦,以及對數十億人類的洞察。

——《海伯利安》

所以說,宗教反映出了人類對自身孤獨境況的反感、對神族的卡拉(F2)的渴望,但它並不能真的把卡拉造出來,這就是我說它是自慰的原因。

這事最終還是得靠科學技術的力量。

腦機介面的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了? - 知乎

他打開了那個新開關。

  他驀然落入另一具肉體之中。網路消失了,一波聲音與色彩襲來她正穿行於一條擁擠的街道,路邊的減價軟體攤上用塑料片寫著價錢,無數擴音器里傳出不同的音樂片段。尿味,浮塵味,香水味,烤蝦餅味。有那麼幾秒鐘,他驚惶地想控制她的身體,卻毫無作用。他迫使自己接受這種被動感,在她眼睛後面做一個乘客。

  她的眼鏡似乎完全沒有消減陽光,不知道植入的放大器是否進行了自動補償。左眼視野下方有藍色的字元閃爍,顯示時間。真是招搖,他想。

  她的肢體語言錯亂,行動風格也很怪異,分分鐘都像要撞到人,可那些人卻總會在她面前融化,閃開,給她留出空間。

  「你好嗎,凱斯?」他聽到,也感覺到她在說話。她把一隻手伸進夾克里,用指尖環繞住溫暖絲衣里的乳頭。那種感覺讓他屏住呼吸。她笑起來。但他們之間的連接是單向的,他無法應答。

  兩個街區後,她穿梭在「內存巷」的邊緣。凱斯一直想讓她的眼睛去看那些他熟識的路標,這種被動感讓他開始煩躁。

  他按下開關,瞬間切換到網路空間。他穿過紐約公共圖書館原始的冰牆,不由自主地點數這裡的漏洞。隨後又切換回她的感覺中樞,回到肌肉的搖曳之中,回到清晰而明亮的感受之中。

——《神經漫遊者》

順便針對@吳俊宏 的答案(人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 - 知乎)說幾句。

無神論者有時候的鬥爭對象過於廣泛了,他們有時抗拒的是一種神秘、崇高、永恆的宗教感,人類與生俱來的宗教情節。

這話說得並不算錯,因為很多時候無神論者確實是在和宗教情節本身進行鬥爭,比如:

現在問題已經不再是世俗人同世俗人以外的僧侶進行鬥爭,而是同他自己內心的僧侶進行鬥爭,同他自己的僧侶本性進行鬥爭。

——馬克思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徹底抹殺掉這樣的情感。

比如你在答案中引用的那兩句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並沒有哪個無神論者把它批判一番。

我也沒聽說哪個無神論者去批判希臘神話的(因為沒人信啊),更沒有對藝術開炮的。

我們反對宗教,不是反對這種感受本身,而是因為它不可複製(原因我在上面已經寫過),而基於它的宗教教義也不應該統一在有限的幾個模板下。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宗教,一套僅此一家的教義,但是互相都不說,這是墜吼滴。

而且,你說宗教信仰承認了我們的無知與渺小,可我怎麼覺得宗教才狂妄自大?

我等無神論者一向比較實誠,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

而宗教...既然你們說你們沒有能力去理解神,那你們又是怎麼知道那個神就是你們所說的神呢?


我媽信了基督教很多年,幾年時間裡把我們家都發展成了教徒。

當年我也是深信不疑的,後來長大了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後才開始有疑惑,對信仰提出質疑。

倒是有一次,我媽忽然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剎那間恍然大悟。

那天我媽對著鏡子,跟我說,自己老了。

我笑著回答她,你還年輕著呢。

可她忽然跟我說,媽媽是怕死啊!

忽然覺得她看了這麼多年的聖經都只是在服用止疼葯罷了,可惜藥效還沒那麼明顯。

唉。


修改一版,由於格式和措辭造成一些誤讀,加以改良。

——————————————————————————————————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人類最初的能成為信仰的應該是宗教,宗教信仰的起源是對自然的敬畏,最早叫巫神論,並沒有形成宗教,只有天地雷電等現象概念。可以看出人對於外在世界的總結形成了創建強大信仰物的需求,或者叫造神過程,有了神,神代表強大和不可褻瀆,於是便有了信仰。因此是先有敬畏才有了信仰來化解這種畏懼。信仰的特徵就是一定要先有內心的神,這個神就是信仰的實質,後來人類的進步使得強大的參照物越來越多,對宗教的各種質疑也越來越多,有力量的不只是神了,這種信仰便根據個人和群體的敬畏之心過度到科學,自我,金錢等各種具有力量可使人敬畏的載體之上。背後的潛台詞是力量。誰有力量改變世界就信仰誰。因此信仰需求絕對是基本的人性。—————————————————完全個人知識體系解答,盡供探討


論宗教信仰與心理學詭計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提醒自己,大腦很容易被欺騙。大腦思考如何接受信息,分類信息,處理信息,並最終何種行為,更有利於我們理性認清自己,認清周遭,避免在花花世界中被撲面而來的信息迷花了眼;亂了心智。

首先,在聊宗教信仰與心理學的詭計之前,我們可以先聊聊人是在基於哪類因素的前提下,會對宗教產生濃厚的興趣。

註解:【1】是否產生宗教信仰與一個人的學歷並無決定性關係

【2】具備虔誠宗教信仰的人大多數心地善良

我開始關注宗教信仰,是在15年的3月份。那時早已走出職場囚籠,本應迅速步入職場改善生活,無意中被我朋友的一則算命打破了原有的社會認知觀,他的算命結果同我前些年發生的事情相差不大,而蹊蹺的事情,這些事情我都從未告訴他。
如果說以前認為算命學說是騙人的,那麼當我偏執的去搜索各類有關算命學說的信息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算命學說有這一定的可信度,就像我們大學時候的概率論一般,算命學說也是一種神奇的古代概率科學,就像中國的中醫,同五行為根本,而進行推演;如果非要較真的話,認真的遵從五行所說,順應自然的調理身體,身體會更健康;【註解:Ted上有一篇名為《人類基因能否快速進化可見》,有興趣的童鞋可百度】。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科學在當時的條件下,確實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然而歷史的軌跡滾滾向前,科學與文明不斷在戰火硝煙中被摧毀又重建。中國的古老科技文化,也悄悄的沉澱在歷史的河流中。

中國有佛教與道教兩大宗教,不同之處就不在贅述,我們就聊聊他的相同點。

相同的地方:

1.
佛教與道教都堅信六道之說,即兩家都認為世界是由所見的,與不可見的兩部分構成

2.
兩家都講究,靜心靜思;佛家叫坐禪,道家叫打坐

3.
佛教與道家都講,毋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及日行一善

4.
佛家與道家都講,戒欲。及戒掉慾望,人才能夠認識自我

想要弄明白這四點相同地方的玄妙之處,我們要結合已有的社會認知觀,已有的知識儲備量來進行深度分析。

回答1:

世界的構成,目前最新的科學進展是量子力學+達爾文進化論為創建了這個世界的初步模型,而自然界中的光、風、微生物細菌、昆蟲這些肉眼無法識別的生物確實也是世界的組成部分,所以佛教與道教認為世界是由可見與不可見的兩部分組成,這個大框架是正確的。六道一說,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其真實存在性,姑且不做爭論。

回答2:

佛家與道家講究靜心,靜思。現在科學提出,靜心,靜思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如果在靜思中不斷告速自己要關注他人,那麼在日常行為中,我們會更去愛護他人,有利於團隊合作與人際交往。所以,對於靜心靜思,來讓自身明悟一些道理,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回答3:

行善的觀點,毋庸置疑,正確的。

回答4:

佛家和道家都講,戒掉自身的慾望,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但我們必須承認,作為人類,貪婪、暴躁、撒謊….這些就像是一段代碼寫在了我們的基因片段中,舉例:生理正常的男子看見美女會心動;看見美食會分泌唾液;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而戒掉這些的話,恐怕我們已不再是人類,而是機器了;食色、性也,這話一點不假。所以戒掉自身慾望,這話是不苟同的,我更傾向於人應懂得知足,知足常樂。

其次,我們聊聊心理學是如何應用與宗教信仰中的。

我們會發現,宗教信仰的理論其實是漏洞百出的,但是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人願意投身宗教信仰的潮流中去呢,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宗教信仰的心理學詭計。

詭計1:

利用科學來掩蓋,即提供給我們一系列自身已掌握的知識為背景,進一步通過累死推到、引導、歸類等多種方式將本是250米的距離給你說成2.5米【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就是類似詭辯學,當然也會運用四捨五入、類比等手法】

詭計2:

普遍使用法則,及道與佛都說,人皆可為佛,皆可成道,適用萬物。等同與現在的產品免費試用。【對於一款有著返利活動,且人人都可下載的APP,我想你也會心動的】

詭計3:

以「善心」為餌;人之初,性本善,從小被教育,行善已成為一種修養高低的體現。而宗教信仰又在此將「行善」給神佛話,這讓很多對天性善良的人欣喜若狂,更是接踵而至。【在人人都對扶老奶奶過馬路而嗤之以鼻,富有熱血心腸的你,是否會對這個社會很失望。PS:你的善良基因又在蠢蠢欲動了】

詭計4:

明星代言;道家和佛家的老大都是有頭有臉的科學家+哲學家,用他們免費代言道教與佛教,必然事半功倍【好吧,成龍的霸王洗頭膏。。。。duang,成龍大哥,我錯了。】

詭計5:

心靈雞湯化,生而皆苦,這話沒錯。【為情苦,為錢苦,為權苦】而如果這時候有一群人告訴你,他們發現了本世紀最大的秘密,刻意讓你拜託困苦,而恰好發現這秘密的人又是某個跨世紀的人物,你自然情不自禁,心馳神往了。
宗教及利用人們在面對困苦時,會自然的尋找一種自我理由的安慰,來給自己一種解釋,從而進行宗教傳播。【當你沒錢花的時候,有個人過來告訴你可以讓你拜託困境,只要你信奉……】

總結語:

宗教信仰沒有那麼神秘,只要你對生活抱有一絲的迷惑,宗教信仰就會在那裡生根發芽,它是一種情感寄託,是一種心靈雞湯,是一則深入人心的廣告,僅此而已。


現在很多科學家,知道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反而越認為一定存在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管理著這一切。有一部分宗教信仰源於人的愚昧,可是有的是源於人對自然和未知的敬畏。

不經思考的叫迷信

經過思考而產生的才是信仰


這個學期選了一門課叫做中西方哲學簡介,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就是關於宗教。

簡單來說,中國人對於宗教信仰的需求並不是那麼大。你可以說我們信儒教,但實際上儒學算不上一種宗教,因為它更多的是在講為人處事的原則。對於外來的宗教,我們也是抱著管用就信的原則。比如佛教,常常會有人到廟裡向菩薩許願,願望達成之後再回來還願。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行為,只有管用,我們才信。我們並不是真正的信徒,況且菩薩也並不在乎這些香火錢。

那我們信仰什麼呢?生活。我一直認為,如果我足夠熱愛生活,我就不需要宗教信仰。傳統來講,中國人只要能有一畝三分地,能夠安穩得活下去,那麼就夠了。如果菩薩或者上帝能幫忙,那再好不過,可是如果不能,反而說我們生來有罪,那肯定不幹。而宗教就是面對生活中很多自己想不明白想不開的事情,找一個幫助自己想開的路子。

6月2日更新:

我今天突然想到,可能邪教在中國能發展就是因為給了廣大人民以現世報的許諾,許諾讓你的生活變好。


因為存在痛苦,而強烈的痛苦會使人思考痛苦、生命的意義,還有神,人們渴望得到安慰,所以人們會去尋找宗教信仰。

因為神是存在的,因此人們信他。

如果你渴望安慰而「信」宗教,那麼你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真理,而當你因它是真理而信,那麼你既得到安慰也得到真理。

上帝是存在的,這些方是真信仰的最為基本原因,而人類因欲尋求安慰而尋找他,是上帝呼召人悔改歸信的方法。


克里希納穆提說的:

「既然真理是無限的,沒有任何束縛而又無路可循,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利強迫人們專走特定的一條路。如果你了解了這點,你就會發現信仰根本無法組織化。信仰純屬個人之事,你不能也不應該使它組織化,如果你這麼做,真理就變成了僵死的教條,同時也變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暫時無法得到滿足的人的玩物。真理無法屈就於人,人必須通過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過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我不願意屬於任何宗教組織,請你們務必諒解這點。再一次地,我堅持主張沒有任何宗教組織能引領人們見到真理,如果為了這個目的而成立人為組織,必定造成人們的依賴、軟弱和束縛,既阻礙他們的成長,也使他們殘缺不全。個人的特色一被抹殺,便無法見到那無限的真理了」

「多少世紀以來,人類就不斷設法超越自己,超越物質世界的幸福,嚮往所謂的真理、上帝或實相那種無限的境界,或不受外境、思想及人類的墮落所影響的存在。

  人時常會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生命到底有沒有任何意義?觸目所及儘是殘殺、暴亂、戰爭,連宗教、意識形態和國家都在不斷分裂中。面對一片混亂的生命景象,人類不能不沮喪地扣心自問:我該怎麼辦?所謂的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到底有沒有出路?

  遍尋不著那冠以千名的無名本體,只得另謀出路,培養自己對救主或某種理想的信念,而這份信念遲早也會醞釀成暴力。

  我們在所謂的「人生」這個永無安寧的戰場上,根據自己成長的社會背景,不論是專制社會或所謂的自由社會,訂下行為的規範。這些規範也許是印度教的,也許是基督教的,我們一概接受它們作為我們的傳統。我們期待某些人告訴我們是非善惡的標準,然後格守力遵,我們的言行思想因而變得機械呆板,時常不假思索便自動反應。這些現象在我們身上都是顯而易見的。」

「在宗教發展史上,我們不斷聽到宗教家的保證—只要舉行某些儀式、誦念某些禱詞或咒語、認同某些形式、壓制慾念、控制思想、升華我們的熱情、限制口腹之慾、疏導性慾等,身心飽受這些磨練以後,就能在這渺小的生命之後,覓得某項至寶。這正是上百萬宗教人士世世代代所行之道。有些人退隱於沙漠或山洞之中隱修,有些人托著缽一村一鎮地乞食流浪,另外有些人則群居一處組成修道院,強迫自己的 心智臣服於某種既定的模式。但是一顆受盡折磨而四分五裂的心,一個只想逃離一切干擾的心,它既捨棄了外在世界的一切,又被規範及服從磨得遲鈍不堪,這顆心就算花再長的時間尋找,找到的也只是一個被自己扭曲之後的東西。」

「這個世界一向習慣遵守傳統的途徑,我們不假思索地追隨別人所擔保的無憂無慮的精神生活。我們大多數人都反對暴君式的專制政體,內心卻接受了別人的權威或專斷,允許他們來扭曲我們的心智和生活,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


對世界的好奇,對力量的渴求,對善的追求和對自我的懷疑。


在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正見》一書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63912/,佛教其實是無神論的宗教,它提供一種哲學思辨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以求得內心的安寧(甚至我覺得有點科學性,並非憑空想像,只可惜我可能慧根尚淺,有些內容沒有完全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內心的安寧,佛教因此具備吸引力。

不過發展至今,很多人所信仰的「佛教」中存在具象的全能的神,能「保佑人們」、「幫助人們實現願望」,這樣當然也吸引了相當一部分人,不過已經和佛教的初衷大相徑庭了。


沒有體證過的信是盲信。 沒有體驗過 盲目全盤接受的 無論宗教 信仰 主義==都是迷信。無論賭咒發誓還是什麼,都是外求心理依賴,恐懼未知世界,不敢不信個體獨立自由。世間的戰爭 集體屠殺都是源於信仰 民族 宗教 國家。


要是靠信解決問題的話,我捏個泥丸子能包治百病,前提是你得信


因為恐懼


信仰是人類對於不可控制的事件尋求的一種寄託。不過可悲的這種寄託實際上並不能讓世界變得更可控,但是會讓人感覺事件變得更可控了。人類所追尋的這種虛幻的感覺就是信仰。


正常的人無需醫治,病重未愈中,敢擋我回歸者,我必恆殺之。追其世世代代。


因為生命需要一個終極的答案,而不僅僅是由公理推導出的知識。因為人類在生命歷程中的破碎和受傷,需要上帝用仁愛之手托住。

人想要活在一個有意義的序列之中,道德也需要一個永恆的根基,真正的虛無主義是可怖的…永恆的黑暗是可怖的…


我自己是很小的時候感覺到了人生的痛苦與無奈,以及作為一個人的渺小和無能為力,覺得需要一個信仰來讓我能有希望,寄托在來世而不是今生。(在一起生活的家人長時間生病)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悲劇的發生無可避免,怨不得別人,我們無法去責怪政府、責怪他人、責怪自己,我們無力改變事實,只能接受,而宗教的存在是教我們如何平和的接受事實,接受我們無力改變的不公,同時相信,即使不再今生,哪怕是在去世之後,甚至是遙遠的來世仍然有我們期待的美好等著我們。我深知,無論是信奉何種宗教,都不會給你帶來名利財富和你馬上想得到的東西,但是當你心中虔誠祈禱的時候,你已經具備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


很多人在出生成長中體會到了自身作為一個個體的局限性,也體會到了宇宙或者大道的無限性,他們需要被引導走向那永恆,而宗教正給予了這種指引;哪個人能通過自己一生短短的幾十年就能完全領悟人生的意義呢?

很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人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時通常會發現,這成功似乎並不完全是自己努力得來的,而是有種力量在默默支配著;靠科學把這些研究出來?根本沒有希望!所以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能夠敬畏,而這種心理只有通過自己的經歷才能夠體會。


智人因此發展出文明,尼安德特人滅絕


-

人類需要相信存在有比自身更強大的力量才能繼續保持責任感敬畏心

當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用科學解釋時,對自然生命崇敬就會迅速流失,人類的妄自尊大一旦走到了盡頭,世界的毀滅便在所難免。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信」,一些是「你」接受的,一些是「你」不接受的、不齒的甚至是會遭到攻擊的,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同於你我的「觀點」,才形成了一個不同於你我的「人」,而這個「人」也正別人眼中的「我」。

信一棵草,信一朵花,信一片雲,信一滴雨,信一粒石子,信一輪明月......這都是我們的「信仰」,你具體信的什麼並不重要,它無非只是一個表象,重要的是通過你「信」的事物幫助你理解 、解釋這個世界。

人活著,窮其一生不就是為了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解釋」嗎?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

-


這個問題底下居然沒人提Robert N. McCauley的那一本《Why Religion is Natural and Science is Not》也真是令人不能信服……


好奇為什麼宗教吸引人mp.weixin.qq.com圖標

文 by 奇異果

導語:小時候對於宗教並沒有概念,只是見一個神靈就拜一個然後就祈求自己的各種小小的物慾。長大之後對宗教這事一直都很費解,不懂為什麼有人那麼熱衷的追隨它;那麼樂此不疲比銷售還敬業的推廣它。然而每次看到那些宗教推廣軟文,即便我有心想要去了解它,但是我實在沒看懂它到底在說些什麼東西。所以我真的很好奇宗教為什麼吸引人,它給了人們什麼?

1.說說我的宗教被推銷體驗

我所有的宗教被推銷經歷都是在大學期間,校園裡基本都是基督教,校外碰到的都是穿道服的尼姑。在校內碰到的基督教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服裝就是普通的路人甲乙丙丁,而且還有一位我印象特別深刻,有時候走在下課的人群中,有時候還一身濕噠噠的在跑步,我還一位他是我們學校的人。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他前一秒還在看著地上走路,下一秒突然就轉了方向面向我搭訕,我以為他是新生問路,當然不是那種小鮮肉新生而是那種研一的新生,我正準備善良熱心的指路(其實我一般對路人第一心態都是很冷漠的,但是我覺得這樣不好,所以有時候會故意逼自己對路人友善),然而他問我要不要去聽聖經講習。可是對於我這種世俗小朋友來說平常上課就已經夠我受的了,我還有很多作業要寫,還有番劇沒補完,還要塗塗畫畫,還要聽音樂,還要出去玩,聽聖經對我只是有點好奇,對我珍貴有限的餘暇來說根本排不上位。然後我直接說「不」(其實我小時候是一個心很軟從不說不的人,但是總是碰到一些死皮賴臉軟磨硬泡的人突破了我的忍耐極限,然後我就變得能堅定直白的說不就是不了)。然後他就彬彬有禮的說了一句對不起轉身走了。但是使我感到很無語的是他已經搭訕過我四五次了,我都能認得他了,莫非他是臉盲?不過我的第一想法並不是懷疑他是臉盲,而是害怕自己是不是被盯上了。在校外遇到的穿道服的尼姑讓我感到很害怕,因為她們有一種攔路搶劫的架勢,不化點緣,就要扯你袖子不讓你走。

2.我從電視上看到的印度的宗教的虔誠者

在印度紀錄片《真相訪談》裡面談到印度的社會問題尊敬長者的時候,揭示了很多家庭的子女把父母看做負擔,先提前繼承他們的財產,然後驅趕他們不願意贍養他們。那些老人既找不到工作也無處可去,於是走上了朝聖的道路。在朝聖的路上他們會遇到許多跟他們一樣遭遇的老人,於是他們互相作伴,心靈依靠著神靈,救贖著自己的痛苦。這個時候我感到宗教的偉大,它為社會矛盾提供了一個疏導方向。如果沒有宗教,這些老人在世界上便毫無念想,沒有追尋,尤其是心靈的苦痛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3.從音樂史美術史出發嘗試找到答案

為什麼我會先從音樂與美術出發來探索答案?因為宗教對我來說吸引力全在乎視聽的感官享受,我想去看建築恢弘裝飾精美的教堂,想仔細觀察上面的壁畫和雕塑,想在那種音響環境里聽管風琴演奏。

在20世紀之前,無論是西方音樂史還是美術史基本上都是宗教音樂史美術史。在西方音樂史中,宗教音樂是歐洲音樂的源頭。很多音樂家是在教會這個平台上完成職業成長的比如巴赫,或者在唱詩班待過的莫扎特和海頓。而音樂的縱深感(即和弦)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里認為它源自宗教感。而什麼是宗教感?教堂的高圓頂窟窿表達了一種想要建立一條通道使得人與神得以交流。由於音樂的發展如此依賴於宗教以至於在14世紀時出現了「新藝術之爭」,即音樂到底是一種祈禱行為,還是在藝術上追求愉悅與技巧?音樂已經想要擺脫宗教的束縛了。西方美術史里,在一段時期里,雕塑家與畫家都是依賴教堂的建造來獲得工作與薪水的。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窟窿

在中國,音樂與宗教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因為中國的宗教與音樂的聯繫並不像西方那樣緊密,但是宗教與美術的關係則大同小異。

以上說了對宗教對音樂與美術發展的助力作用,下面談一談為什麼宗教選擇了音樂和美術?宗教通過音樂傳播教義能獲得更大的傳播速度及影響力。想想看,苦難的人們每天勞苦工作,晚上就蜷縮在小小的蝸居之地,有朝一日居然能夠進到金碧輝煌的大教堂,陽光透過彩色玻璃把地面渲染得光怪陸離,有繽紛的壁畫,有悅耳的低吟淺誦,還有一位愛你的上帝,能控制住自己不入教才怪呢。

所以你對此有什麼感受呢?比如通過感官刺激來吸引客戶。

4.我遇到了一本有意思的書

這本書是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待宗教,存在即合理,闡述了根據自然選擇的規則宗教為何能長存於世。從有助於人類生存的角度來看,宗教的核心用處不是教義與信仰,而主要是對社會建設性行為的承諾,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構建了一種群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並且使得團體內的人們互相幫助,這個特點無論是在原始社會亦或是文明社會都是戰勝敵手的重要素質。如果宗教不能為群體帶來這種優勢,那麼在殘酷的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環境下,宗教活動所產生的昂貴的時間和資源花費在生存的競爭下就會被沒有這種負擔的群體所消滅。然而正是因為宗教活動所產生的高昂代價才使得宗教團體內部能形成這種強大的團隊意識。這點我來解釋一下,宗教一般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教規,不能幹這不能幹那,需要教徒付出一些價值比如金錢等等,甚至痛苦的宗教儀式,這些統稱為入會代價,它就充當了一個門檻,排除了那些不勞而獲者,然後通過同樣的規則與禁忌,共同的痛苦,增加了成員之間的共鳴感、認同感與信任度,再通過服裝等顯性外部裝飾和飲食禁忌,使成員們與異教徒難以相處。因此宗教群體更容易獲得生存機會,繁衍更多的後代,然後產生了更多的宗教成員。

但是按照這種邏輯推論下去,通過幾萬年的繁衍生息,人類社會應該變成一個人人友愛互助的和諧理想國,但是並沒有,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既有令人厭惡的殘酷,又有無私的關愛。書中提出正是自然選擇在平衡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這兩種力量。一個群體中利他主義多更容易取得勝利,但是在這個勝利的群體中利己主義傾向的人則會繁衍出更多的後代,利他主義基因則會變得更少。於是就像《易經》所認為的「陰陽相生,一陰一陽謂之道」。

5.宗教儀式與節奏

所有宗教儀式的一個最顯著特徵就是節奏。有些宗教的開始儀式是眾人一起做長時間重複性舞蹈,舞蹈的核心就是節奏。中國的佛教比如說敲木魚念經。節奏性的活動,它創造了團體成員最大程度地團結和諧一致的環境,引起共鳴感,可以在群體中建立起強烈的團結性。它起到一種情感信息交流的作用,舞蹈、擊鼓、無詞的詠頌是比語言更為古老、原本的交流方式。

音樂對人的作用方式大致經歷以下一個過程:音樂,精神恍惚,人神互動,團結。其實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這個過程,想想看,在搖滾音樂會的現場聽眾會變得狂熱與興奮,他們會變得更愛自己的偶像了,團結起來不允許他人對偶像的詆毀。還有在各種文藝演出和戰爭中,大鼓是不是最容易營造氣氛的樂器。

所有我好想有點明白了為什麼很多企業每天都要尬舞。

6.總結

我所找到的答案,宗教為什麼吸引人:1.提供了感官享受;2.給那些一無所有的人一個理由活下去;3.給人群體歸屬感,使人覺得自己更強大更有力量了;4.政界和商界向宗教取經的需要。


我個人的想法是

人類給那些不能用科學闡述的超自然現象一個解釋

這個解釋就是神

當有些東西不能被人類解決 就說是神的意志 他不想讓我們理解這個東西

當有一切不能用知識解釋的東西 就是神跡

也就是那些超自然現象 力量


自我安慰、社會穩定


宗教不是什麼特殊的東西,它是一種身份認同的工具。

於內,向一個人自己提出種種做人的要求,使人有追求,不說這追求是好是壞,至少有了一個目標。

於外,使一個人與信仰這一宗教的人群有了心理上的聯繫,讓信徒彼此之間有一個「我們」的認識,與「他們」區別開來,從而讓信徒在面對矛盾時能迅速辨別這個矛盾是「我們」之間的矛盾,還是「我們」與「他們」的矛盾——這對於競爭是有相當大的好處的。

可以下這麼一個結論,沒有「我們」這個認識的群體不僅不能在競爭中與「他們」抗衡,還會迅速被消滅。現在的漢族就沒有廣泛的「我們」這個認同,所以才會被某些群體步步緊逼。

總的來說,宗教和民族,國家,宗族等等身份認同是一樣的。只是目前某些宗教的認同太強了,超出了我們的常識,造成了大家認為宗教是特殊的東西的認知。


宗教信仰:強者的統治工具,弱者的自慰工具。—— 一個無神論者

所謂的人生三問:你是誰?你來自哪裡?你要到哪裡去?

或許是時間沒到,或許還有「凡事」纏身。。。。反生我從來不思考這個。

我想社會中有資格有能力去思考這個的人不多。很多人是盲從而已吧。


干點好事總想鬼神知道,干點壞事又總想鬼神不知道…


你活著本來就孤獨了,再沒點信仰不就更孤獨么?


每個人的信仰 如果是真理 總有一天會像小河支流一樣從一個拐點匯入宗教信仰這條大河 像孩子回到母親懷抱吧,自然而然。


人天生的恐懼死亡,恐懼未知,而宗教在這兩個問題上都能給人答案,而且還是讓人理解和接受起來比較輕鬆的答案.

一邊是起死後灰飛煙滅,今生的一切經歷,積累,愛恨情仇都煙消雲散一點不剩,此時你會不會懷疑生命的意義,今生的所作所為到底是為了什麼;一邊是死後靈魂尤存,上天堂或輪迴於世,生前的作為以某種形式帶入或影響身後,生活有了明確的目標。

一邊是前路茫茫,不確定的未來讓人焦躁不安;一邊是神安排了一切,冥冥中自有定數,只需平靜的接受神的安排並心懷感激。

宗教能排解人心的困惑,安排人生的道路,而且比起冰冷的無神論,宗教給出答案更溫暖,因此是極具誘惑力的。


我們一生下來就存在形式內,我們脫離不了這種存在形式,科學無論怎麼發展,也接觸不到,信仰是對規則之外世界的一種想法。

牛頓,愛因斯坦都是信仰上帝的。


政治需要


自己的答案:因為希望有所畏懼

曾近還希望得到另外兩個答案:什麼是「人」?什麼是「我」?

後來發現信仰貌似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反而越來越糊塗


一句話,因為人是有局限的

一個我活在這世界上的油鹽醬醋里,另一個「我」活在這活在油鹽醬醋的我裡面。

前者囿於局限,後者渴望超越。

前者註定死亡,後者渴望永生。

為了維持兩者的矛盾平衡,你必須去強迫自己相信點什麼東西。

於是這種所相信需要相信的東西,大多時候就變成了宗教信仰,或者是一種什麼主義。

但是任何主義背後都是冷冰冰的2+2=4,而宗教的背後則是活生生的神。

前者是有限的死亡的定律的,後者是無限的活的有生命的。

以上。


僅對為什麼相信理性與邏輯的力量的人依舊選擇信仰宗教這個問題回答~

重要的並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實,而是對你而言,它是否真實。中世紀的一句格言『我信,因為荒謬』(credoquiaabsurdum)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這話的意思是:正因為它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如果基督教所訴求的是我們的理性,而不是我們的另外一面,那它就不叫做信仰了。

『如果我能客觀地抓住上帝,我就不會相信他了。但正因為我無法如此,所以我必須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須時時緊握住客觀的不確定性,以便讓我即使在七萬葉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


柏拉圖的例子表明,超邏輯化最終會導致信仰主義。

美學上的超邏輯化和信仰主義,在新柏拉圖主義美學中變得愈加露骨了。普羅提諾的神秘的「太一」是萬事萬物的源泉,「真」、「善」、「美」的極境,由此「流出」一切。柏拉圖的種種論辯、推理的苦心在這兒顯得十分多餘了,「流出」、「放射」代替了逐層的演繹推理。「太一」說使柏拉圖的「理念」說的主觀武斷成分變得更加顯露、膨脹,所謂「理性」完全成了神賜的非理性的直覺,理性化的「論證」愈加成為公開的信仰主義。這以後便匯人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化的美學觀的信仰主義洪流。到了聖 奧古斯丁、聖 托瑪斯那兒,所謂「美」就直接成了上帝本身及其屬性。儘管他們在談到現實事物的形式美時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觀察,但在根本美學觀上依靠的是宗教信仰主義而不是合理的邏輯論證。在聖 托瑪斯一阿奎那的體系中,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最不合理的主觀武斷成分(「形式」的積極性和「質料」的消極性;「形式的形式」;「第一推動力」等)沒有逃脫被利用的命運,不能不也為信仰主義服務,說明它們本身確實屬於超邏輯化成分,而超邏輯化終究難免導致非理性的信仰主義。


因為希望能有一個形而上的朝向,不至於隨波逐流而不自知。

「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信仰是一種心靈寄託,

人的靈魂不可能獨自矗立在宇宙之中,需要一個可以依靠、寄託的地方,

宗教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因為他解決了人類靈魂的寄託問題,

然而每個群體的人,因環境和觀念的不同,認知也不同,這就造成宗教多元化的局面,

但是人類靈魂需要寄託的本質是不變的,

但有那種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其實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

我是鳴一,


沒有強大的自我


從哲學角度稍微談下,文藝復興之前的哲學家們許多都是信仰宗教的,而且笛卡爾也推理出來「上帝是存在的」?▂?。直至斯賓諾撒第一個出來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哲學與宗教一直在共生並較勁著,哲學界普遍還是比較認同宗教的。我個人比較贊同的是十九世紀哲學家祁克果對信仰的描述 ——因為荒謬,所以相信。祁克果曾寫道:『如果我能客觀地抓住上帝,我就不會相信他了。但正因為我無法如此,所以我必須信他。如 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須時時緊握住客觀的不確定性,以便讓我即使在七萬葉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 好多人試圖用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其實這個過程不管結果如何只會讓你失去信仰的熱情,重要的不是證明真實的有幾分,而是對於你來說信仰能為你帶來什麼。

這個答案在別的問題上我也回答過,不過我感覺在這裡再答一遍挺合適的,起碼可以給你另一種看法僅供參考。(水平有限,儘力而為了⊙▽⊙)


減輕壓力、自我安慰


推薦閱讀:

傳說中很多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研究到最後都去研究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為什麼?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區別么?有衝突么?
為什麼「不要試探你的上帝」?
如果全世界都信仰基督教會怎麼樣?
我是要信仰上帝還是佛祖?

TAG:信仰 | 基督教 | 宗教 | 宗教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