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萬以上可用資金,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我群嘲的衝動又上來了,但是,最近已經開了好幾次群嘲了,不符合我溫良恭儉讓的高大形象,今天決定溫和一點【我是一個善人

1,我也覺得這種沒有任何問題描述的問題更像是自問自答廣告,但也不排除真有人有這個好奇心想要了解一點兒。下面回答里很多吃瓜群眾表示「別鬧了,有一千萬還不懂理財?」這個,你們是稍微那義務了一點,請自行用「nba 破產」的關鍵詞進行搜索,看看那些職業生涯收入上億美金的球星們是怎麼不懂理財的……從比例來說,我國有一千萬流動資金的肯定很少,但考慮到人口基數,論絕對數量還不至於見到一個就友邦驚詫,尤其文體類行業,賺到一千萬以上卻不懂理財原本並不罕見。

2,在假定題主是真心想要求教的前提下,我(用非常善良溫和的口吻)給出的提醒是:謹慎採納這個回答下各種教你配置海外資產、配置保險、自選基金甚至一頭扎進股票市場的專家們的論調。因為手握一千萬還會跑到貴知上來提問的,說明你第一真的不懂理財,第二也真的沒有任何理財投資方面的信息渠道。跟著專家們看上去很美的理論去琢磨,把年化10%以上看作稀鬆平常沒有風險的郊外踏青,搞不好要吃大虧。

3,那麼,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理財經驗,又不甘心只抱著一千萬買最基礎理財產品的人,最簡單而又相對穩妥(注意措辭,絕對穩妥是不存在的,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只能說盡量追求收益和風險的平衡)的方法是:找一個可靠的投資顧問,讓他幫你進行資產配置。

而在我國的經濟環境下,相對可靠、風險較低的投資顧問——就是幾家大國有銀行的私人銀行了。

幾家大銀行的私人銀行門檻也就是八百萬或一千萬,你的錢足夠了,拿去在某一家你信得過的銀行存少量存款,購買一些靈活的(一部分寶寶類,一部分幾十百把天的定期)、風險較低的(pr1-pr3)理財產品,基本上馬上就能成為貴賓客戶,配備專門的客服經理。然後你就可以向客服經理諮詢私人銀行的事宜。只要你本身信用記錄良好,在該銀行有長期流水或者把這筆錢存夠一定期限,私人銀行一般沒什麼難度就能批下來。

私人銀行批下來,你就能有專屬的理財顧問,你可以隨時和他交流你的資產配比需求,然後由他給出建議。你想保守一點,你想保守和風險相混合,你想激進一點,你對某一種投資領域更感興趣,你想考慮到長遠的家族財產傳承,理財顧問都會幫你研究然後給你建議。

是的,如同一些回答指出的,銀行理財顧問自己大概也是搶著共享單車租著房賺的工資還比不上你的利息的人,但是他們背後有貨真價實的國有銀行的信息渠道,這一點是野生投資專家們不容易比擬的。考慮到我國國有銀行的特殊背景,除非出現經濟全面崩盤,幾大國有銀行在抗風險性方面仍然是相對較強的,這一點和國外常見的大銀行倒閉有所不同。

我一位在某地方小商業銀行當行長的老同學跟我說:「幾大銀行也不可能絕對保險,但萬一真的出現了經濟大坑,它們起碼可以挺到最後的那一波……」

再說了,私人銀行的增值服務也是挺有趣的,算是捎帶著蹭一點兒蠅頭小利好了……

4,強調,上述建議只針對連一千萬該怎麼配置都要上貴知提問的理財小白,只針對小白,只針對小白,只針對小白。重要的事情說1024遍。

任何有經驗有信心的理財專家請無視並安心按你自己的路數自行配比。這句話不是反諷,我身邊確實認識不止一位投資理財非常厲害的朋友,連創辦理財網站的都有;但同時,卻也還有不少追逐高回報卻沒有拿到預期收益甚至倒虧的。

低回報未必低風險,但高回報必定伴隨著高風險,請記住這一點。如果你的理財知識都只是來自於貴知上的高票答案,那麼……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發圖……

5,這一段我想了很久應該怎麼用溫和善良五講四美的語氣來說,最後大致是這樣的:

貴知的野生理財專家們,擁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毀人、啊不,誨人不倦的態度,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認真學習獲益良多,發現更大的世界。但我覺得,他們的實際操作經驗,也許、可能、有一點點點點點點、未必像他們的理論知識那麼美好。請各位認真學習他們的理論,積極點贊積極收藏,感謝他們為網站流量做出的卓越貢獻。但具體到實操,尤其一千萬以上現金這樣的實操,還是……那什麼吧……


感覺這問題之所以格外被人關心,重點還是在於1000萬……

但是吧,1000萬和1個億其實是一樣的啊。

都只是口袋裡的一筆閑錢啊對不對!

所以啦,資產配置建議是一樣的。(無法反駁)

所以我們直接拋開前半句,來談談後半句「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為了讓最後的建議更有說服力,以下會採用系統性的論述方式。

1.什麼是資產配置?

所謂資產配置,通常是指投資者根據自身的目標、風險偏好等,將資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於各類資產,如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另類投資及現金等,在獲得相應回報的同時,將風險降到合理的水平。

2.為什麼進行資產配置?有什麼價值?

資產配置的一個核心目標是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增加總的回報;或者在回報一定的情況下,降低總的風險。實證研究表明,投資組合收益率90%的波動,取決於資產配置決策。

資產配置是決定財富管理成敗的關鍵因素,一項關於針對美國82隻退休基金進行10年的投資績效調查指出,90%決定長期投資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資產配置,而只有10%是因為投資標的和市場時機選擇及其它等因素。

一個現實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資產可以持續帶來穩定的回報。

而如果我們的投資收益率達不到一定的水平,則無法戰勝長期的通脹,尤其是追求較高生活水平的「中產」。大家可以百度一個詞:奢侈生活價格指數。福布斯雜誌從1976年開始追蹤該指數,是用來反映奢侈品價格變化的數據。2011年9月27日,美國《福布斯》指出,從1976年創立以來,奢侈生活價格指數已從100點,漲至2010年的逾900點,奢侈品價格漲勢「一發而不可收」。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顯示,相比於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3.6%的增速,奢侈生活價格指數同期的增幅達到4.5%。要追上該指數,需要在35年間,持續獲得每年7%左右的投資回報率,這並非易事。

3. 哪些因素對資產配置影響比較大?年齡、風險偏好、還是可投資資產的規模?

在設計資產配置之前,最重要的是先要理解自己所處的財富周期。援引《資產配置的藝術》一書,當投資者在創造財富和實現財富的主要階段中進行時,他們的需求和關心的焦點會發生變化,同時,與他們的投資組合相適應的資產種類也會發生變化。

財富播種階段:在開始階段(或者稱之為「財富播種階段」),投資者主要關心的是基本需求,如住房、醫療保健、食物、衣服以及保險。

如果還有盈餘的資本,投資者應該考慮較容易理解、有較好流動性的資產種類。這樣的資產種類通常包括現金等同物(貨幣基金,餘額寶之類)、國內權益以及國內固定收益證券,持有方式包括直接持有或共同基金持有。(以購房行為來對標,此階段往往是發生首次購房)

財富建立階段:當投資者進入增長階段(或者稱之為「財富建立階段」)後,他們的需求有所增長,將教育、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資產的代際轉換納入進來。

同時,他們可以投資的資產種類範圍也有了擴大,不僅可以投資財富播種階段的資產,也可以將國際權益、國際固定收益證券、房地產和房地產投資信託——也許還有與商品相關的投資,納入進來。

當前所謂的白領、中產,大多處於財富建立的階段。(以購房行為來對標,此階段往往是發生二次置業,改善居住條件,並增持投資性住房)

財富實現階段:在一些情況下,當投資者通過投資清償(liquidity event,如併購、證券發行或繼承)獲得了高額財富時(也就是在「財富實現階段」),他們的需求可能會再次增長,慈善和多處房產的保有被納入進來。

在這個階段,投資者可能會考慮在財富播種階段和財富建立階段可投資的資產之外,進一步擴大所投資的資產種類的範圍。這些更為高級的資產種類可能會以流動性較差、估值和定價頻率較低、產品更為複雜為特點。這些資產包括風險投資和絕對收益投資,如某些種類的對沖基金、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私募股權投資和私人地產等。(此階段往往達到了王健林所說的實現了「掙了一個億的小目標」,開始追求情懷)

4.普通人怎樣做資產配置?

1). 到底都有哪些資產類別?

我們常說「不要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里」,也就是說要進行組合投資。大體上分為三大類資產(三個籃子):

第一類通脹保值、核心增值型資產(跑贏CPI)

投資此類資產的目標是對抗通脹。我們目前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2%左右,想要跑贏名義CPI,配置「通脹保值型」資產,比如國債債券以及實物資產,包括房地產、能源、自然資源、大宗商品、基礎設施等。比較典型的是國債(高信用等級)、黃金(保值品)等。日常生活中,我們配置一些保本型理財產品可以達到此類目的。

第二類風險降低型資產(跑贏GDP)

配置此類資產的目的是不給國家GDP「拖後腿」,收益對標是信託產品收益率,但不希望承擔股票投資的波動率。2017年上半年我國的GDP增速為6.9%,如果想要不拖國家後腿,就要配置一些所謂「風險降低型」資產。比較專業的界定範圍是所有類別的固定收益投資(包括但不限於對國內、國際、新興市場和高收益債券進行的投資)、比國債信用評級低的信用債、非標類債券絕對收益投資工具(如量化對沖基金),以及一些綁定大型企業商業信用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一些債券型公募、混合型公募、帶量化策略的公募,以及優選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是較為常見的投資品種。

第三類成長型資產(跑贏M2)

此類資產的業績比較基準是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目前國內的M2增速為11%左右,也就是說要跑贏「印鈔「」速度,需要配置一些所謂「成長型」的資產,典型的包括股票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不良資產及投機型投資等高風險投資。普通投資人可以接觸的產品,包括偏股型公募基金(去年做的好的能達到兩位數的收益率)、眾籌(天使投資的一種形式)等等。

2)資產配置的主要邏輯是什麼?

所以資產配置的邏輯,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三條:

第一條要根據你的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設計一個組合,這個組合是要把上面這三類資產進行搭配。

第二條,在大類資產類別中,選擇具體的產品,比如風險降低型的資產中,具體選擇何種產品。

第三條,就是投資後的定期檢視與動態調整。不過,組合比例的設計,具體產品的篩選,需要藉助專業的力量,因為金融市場存在顯著的信息不對稱。

3)在進行資產配置的時候,如何處理好投資與保障之間的關係?

在進行投資理財之前,我們一定要先解決保障性配置,也即保險。保險是什麼?保險就是為了年老時有所養,疾病時有所醫,意外時有所治,防止讓疾病、意外搶走辛辛苦苦幾十年所賺的錢,一病回到解放前。保險是資產配置的前提和基礎保障,因為作為中產,你往往是家庭的收入主力,一般都需要配置的是一份壽險、一份重疾險、一份意外險和一份醫療險,目的是在發生意外時,依然可以維持家庭生活在3-5年內不被顯著影響,所以保額一般是家庭收入主力的年收入的5-10倍。

4)如何設計投資組合的配比?

這個給大家介紹三個思路。

第一,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其中,保險配置占家庭資產的20%,這是保命的錢;通脹保值型資產佔比40%,本金安全,收益穩定,所謂保本升值的錢,不追求高收益,而是持續穩定的收益分紅,高信用等級的債券、分紅險等;成長型資產佔比30%,這是錢生錢,重在收益,風險較高;此外10%用於要花的錢,可配置流動性極高的安全性資產,如貨幣基金。

第二,六四法則:這是主權基金、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常用的配置模型,即60%資產投資於股票類資產,40%投資於債券類資產。普通投資人可以直接投資於兩類資產的指數型基金。

第三,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在20年代80年代中期,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會投資組合開始進行調整,從之前相對保守的被國內股票和債券主導的資產組合逐漸調整為風險更為分散的,可以在更低的風險水平下帶來更高預期收益的權益類投資為主的資產組合。50%配置於成長型資產,通脹保值與風險降低型資產各配置25%左右,具體見下圖:

2015年耶魯捐贈基金的財報顯示,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耶魯大學積極奉行捐贈基金會中以風險分散和權益投資為主導的投資策略,獲得了非凡的收益。在過去的三十年當中,基金會的收益表現遠超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13.9%並且大幅超越傳統的有價證券的收益表現。相比之下,同期國內的股票資產年化收益為10.7%,國外股票資產年化收益為8.7%,國內的債券年化收益為7.1%。

以上。

感謝本文的主要貢獻者:諾亞財富陳昆才

本文內容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小小財技」(ID:caiji555)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沙包大的小拳拳捶你後腦勺~


只知道1000萬可投資金這一個參數

不清楚有多少負債、年凈儲蓄額、家庭理財目標、個人風險偏好、投資經驗等等等等

就可以給出一個資產配置方案的

我只能說

不是無知就是無恥


斯文生的不斯文成功法:耶魯掌門的投資理念與思考

前語

這是對我投資路上的啟蒙書籍 David Swensen的 Unconventional Success一次濃縮的札記,原作23萬字,平均閱讀時長8小時,我在這裡將思想核心用寥寥千字札一下,試圖為您省下這8小時,借一點羅輯思維的思維。當然膽敢要徹底還原這本原作豐茂的風貌,那是不可能的。

這本書所講的核心可以簡單歸納為:為什麼要資產配置,以及為什麼不要選股與擇時。

正文

在這個讓人如痴如狂的股市,到處充滿了占卜問卦的蠱士,或是錙銖必較的賈室,或是持蠡測海的估師,以及遍地形骸枯槁、橫陳路邊的骨屍,每一天每一時都有一梭子的故事,以及那些車輪之下唏噓的亡魂故世。從十年浮零的慘像,到關燈吃面的絕望,真正的猛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魯迅說的。但是從哈佛三百億的賀酒,到耶魯三十年的長牛,真正的智士善於避免看見自己飆血,這是斯文生說的。

大衛·斯文生(David Swensen)生得確實非常斯文,一頭耄耋的白髮幽幽地向你釋放著銀狐的狡黠。從1985年走馬上任耶魯捐贈基金掌門人,這哥們一干就是三十年,業績好到催人淚下,三十年複合年化收益率12.9%,硬是把耶魯捐基幹到了255億美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耶魯捐基是一個對沖基金的話,那麼他的資產規模可以在全球對沖基金裡面排第十六位,與 Davidson Kempner並列,排在以」惡意做空A股」在國內為人所知的Citadel基金前一名。

但是牛逼哄哄的斯文生最大的成就並不是為耶魯擼到了錢,而是他單槍匹馬開創了一個新模式(也就是所謂的耶魯模式 Yale Model),從而徹底顛覆了美國捐贈基金投資管理的——用羅振宇的話來說——觀念地層。

先說一下大學的捐贈基金(college endowment),如果我們將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大學捐贈基金按規模來排個序,我們會發現前十名里美國佔九個,還有一個是土豪沙特的國王大學;第十一到第二十名美國佔八個,還有兩個是劍橋與牛津。排名第一的哈佛捐基掌管資產已達376億美元,這個數字很有意思,因為差不多正好大於這個星球上一半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

美國大學捐贈基金規模 (來源:U.S. News)

這當然與美國的教育文化有關。美帝教育強調學術自由與思想獨立,你思想要獨立必然首先經費要獨立,所以就要切斷政府的乳養,不然大學很容易政治化官僚化;但是你不要納稅人的臭錢總得要其他某些人的臭錢,不然大學很容易窮逼化屌絲化;於是這些藤校名門就想啊想就想到了個妙招,你看我們的畢業生都是人精都是蛟龍,要不我們去揩他們的肥油?

當然母校情懷不止是紅脖子有,咱中國人也是有的啊,但是我們缺乏將咱的情懷貨幣化的這種文化。甚至在很多國人的觀念里,大學就是一隻雞,我掏錢我上了,我還要去愛她嗎?美國的大學就告訴你,當然要去愛,而且你不止是要愛她還要掏錢養她,你的一輩子要與她蜂纏蝶戀、糾纏不休。但是美國的大學是用情懷來網羅你的心嗎?當然不是,情懷這種東西一到關鍵時刻就要掉鏈子(想想老羅的鎚子手機);美國的大學用的是一種互利共生的利益鏈來俘虜你,而這種庸俗不堪的鏈子卻最不容易掉。

狡猾的辦學者讓你相信你母校的實力與你自身的社會綜合實力息息相關,而這也確實是事實。就拿在下來說,雖然出身於美國某野雞大學,但是無論是找工作還是混職場,實在也沒少接受校友們的古道熱腸。事實上在美國校友文化就是你的軟實力,而校友勢力就是你的硬實力。所以當你飛黃騰達衣錦還鄉之時,捐一點小錢給你的母校,她好你也好。

捐錢給你的母校,就是保護你當年四年或更多年的人力資本投資,就是讓你的人力資本進一步增值,就是讓你的校友網能更加值錢,從這個角度來看捐錢是不是就沒那麼燒得慌了?所以讓我們忘掉情懷,這是一筆美麗的投資。這比那些操著期權與槓桿往股市裡瘋狂而無謂丟錢的行為不知道明智多少倍。

而且你向母校捐了一塊錢,只要你母校的捐贈基金能得到好的管理,你這一塊錢將來完全有可能增值甚至有可能發揮出兩塊錢三塊錢的作用,這叫做前人栽樹然後前人和後人一起乘涼,這是多麼美麗的行為。況且捐贈還能抵稅。

扯遠掉了。我只想說情懷靠不住,利益最動人。雖然未必有天然的文化或是制度土壤,但我認為如果中國大學的捐贈基金想要進一步發展也應該走這個思路。當然,文化制度的因素並不足以完全解釋為什麼我們看到美國大學的捐基在規模上能夠碾壓全世界,之所以能夠如此鶴立雞群,斯文生與其門下走狗們所倡導的反傳統捐基管理模式功不可沒。

讓我們回到耶魯捐基的斯文生與他三十年將近13%的年化複合收益率。這是一個壯舉,考慮到耶魯捐基的規模巨基。不比較不知大腿粗,下圖就足以說明為什麼斯文生可以拿全耶魯最高的俸祿(500萬美元年薪),而且這錢耶魯每一分每一厘都花得物超所值。

那麼世人不經就要問了斯文生是如何實現這一壯舉的呢我們小散能不能學個一二呢?好在這不是什麼秘密,他都寫在書里告訴你了。

斯文生惜字如金,他目前為止一共就出版過兩本著作,從書名你就能出他是個叛逆中老年,是個與舊傳統對乾的小鬥士,投資風格一點也不斯文。他的書,一本叫做《先驅型資產組合管理》(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另一本叫做《不落俗套的成功》(我認為翻譯成非傳統的成功法更貼切原意,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這個架勢就是老子要搖滾要叛逆要與舊傳統拉開了撕。

斯文生的投資理念有兩個核心:1. equity bias,偏重權益;2. diversification,多樣化。所以當我們介紹耶魯捐基的投資表現時,只談13%的年化收益率其實是不公平的,這個只是因為投資組合偏重於權益;我們特別應該指出從1987年以來的這近三十年中,耶魯捐基僅有過一年的虧損(2008年,耶魯捐基 -30% vs. SP 500 -38%),此等穩定性比高收益更為可怕。

在介紹他的投資思路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星座測試問題調查。

問曰:以下三個因素中,請你以「長期投資中的重要程度」 給排個序?(「長期投資中的重要程度」,是指哪個因素你認為會為你的長期投資帶來收益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如果可以的話,給各因素對投資收益的影響係數做一個定量估計,比如A 佔40%、B佔35%、C佔25%。

  1. 選股選證券。(證券選擇,security selection)

釋義:於某一種資產類型中殫精竭慮選擇證券來構建組合。兩種基本方法:被動型,挑選指數基金;主動型,挑選股票以試圖擊敗市場。

B. 擇時抓時機。(市場時機,market timing)

釋義:在長期資產配置目標上的一次次偏移。這裡並不是指一般而言的技術分析夜觀星象日觀K線的殺進殺出,而是指為了增加短期收益而主動騰挪資產配置的行為。比如你長期資產配置目標是股票債券五五開,但你覺得目前股市低估而債市高估,於是你將資產從債市調出而投入股市,於是短暫地偏移了你的長期資產配置目標(long-term asset-allocation targets)。

C. 資產配組合。(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釋義:資產配置是指投資者對於不同類型的資產之間比例協調的長期決定。比如以下資產之間的長期配置比例:股票(如美國市場、發達國家市場、新興市場)、債券(如國債、市政債券、公司債券)、地產(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替代型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如私募股權、風投等等)。

斯文生說A B C這三把利刃,是你投資僅有的三個小夥伴;無論是機構豪門還是散戶個人,你投資的路上就是與這三者廝混。那麼現在請為這三個小夥伴排個座次,重要的在前不重要的在後面,如果可以的話再加個係數。

我來大膽預測一下 ,A&>B&>C 或者 B&>A&>C 應該會是個比較普遍的答案。畢竟市井街頭熙熙攘攘的無非就是選股與擇時,無非就是追概念或者追逐當下應該賣股買房還是賣房買股。畢竟咱做投資嘛,整天整夜愁眉不展日思夜想;向民間股神尋醫問診;花不菲的價格加收費群;用自己的血汗錢跟著大V廝殺,不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好代碼和一個好時機嗎?很少見到某一檔地方衛視的財經節目是來跟你談談資產配置的;這個資產配置貌似不重要啊,股票為王啊大兄弟。

至於影響係數,我想大概選股佔50%、擇時佔40%、資產配置佔10%會是個比較普遍的答案。如此揣測是因為這與我們自身的精力與時間分配一致,大多數人花超一半的精力去選股,再花剩下的大部分精力去算計風騷的走位和性感的時機,最後資產配置可能就是我一笑而過。認為重要有影響的事你一般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做,這個邏輯應該可以算成立。

當然,叛逆反傳統的斯文生肯定會表示不同意。他說正確答案應該是 C&>B&>A 或者也許是C&>A&>B,至於影響係數,「一系列頗受好評的針對機構投資組合的的研究」 認為是大約90%的組合收益的變異性(variability,統計中指數據的變化性)來自於資產配置的影響。另一些研究甚至表明資產配置對收益的貢獻超過100%。你肯定會覺得這邏輯有點無厘頭啊影響怎麼可能會超過100%;事實上這完全可能,只要證券選擇與市場時機這兩個豬隊友對你的投資組合起到了慘不忍睹的負回報。因為有交易成本。

其實對斯文生的回答我們毋須過於糾結,讓我用先哲的智慧來換一個問法,以下因素中,請你以「長期投資中的重要程度「排個序?

A. 術。

B. 勢。

C. 道。

這樣或許C&>B&>A或者C&>A&>B的答案就更加易於接受了,雖然意義上尚不能完美契合,但在精神上我們文化中的術、勢、道可以一定程度地去對應證券選擇、市場時機和資產配置。對於一個投資者而言,我們可以把資產配置比作戰略布置,而戰略上的運籌千里往往對某一盤大棋的勝負有最主要最深遠的影響。

資產配置

再來定義一遍:資產配置是指投資者對於不同類型的資產之間比例協調的長期決定。

斯文生對於資產配置的論斷核心就是兩點:1. 偏重權益。2. 資產多樣化。當然還有第三點稅金敏感性,但是這個對我們沒有太大實踐意義,我們就來說一說前兩點。

1. 偏重權益(equity bias)

根據Roger Ibbotson(耶魯管理學院教授,曾創辦金融研究機構Ibbotson Associates)的數據,從1926年到2003年,美國的通貨膨脹大概是年化3.7%,翻18倍;長期政府債券年化回報為5.4%,翻61倍;美國大型公司股票年化回報為10.4%,翻2258倍;美國小型公司年化回報為12.7%,翻10954倍。根據 Jeremy Siegel (沃頓商學院教授,著有Stocks for the Long Run)的研究,從1802年到2001年的兩百年間,股票市場創造的複合年化收益為8.3%。如果你在十九世紀初期投資區區1美元到股市中,然後不斷將分紅重新投入,在兩百歲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擁有880萬美元的人生贏家。

但是如果你在十九世紀初投資1美元到長期政府債券中,兩百歲生日的時候你就只能抱著14000美元邊吃面邊哭。

所以從歷史數據的角度我們可以不那麼猥瑣地下一個結論:從長期收益而言,買股票遠勝買債券,股票為王。

2. 組合多樣化(diversification)

所以我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樣,聽信了彼得·林奇的讒言,又有如上數據的佐證,就變成了堅定的權益主義者,從此讓債券遠離我們的人生。所以我長年來困惑於一個問題,既然長期歷史證明買股票從收益上遠遠勝過買固定收益,那為什麼還會有像斯文生這樣的人,深信不疑資產多樣化而堅定地配置債券呢?

斯鬥士就嘗試解答我等族類多年的困惑。

斯文生借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以下簡稱 MPT)的鼻祖Harry Markowitz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話,將資產多樣化稱為「經濟學中唯一的免費午餐」。大多數人可能認為資產多樣化就是多個籃子裝雞蛋,來避免同時蛋碎的尷尬。當然 MPT 並不如此理解多樣化,它所指的多樣化是指如果資產的回報率之間不完全相關(perfectly correlated),那麼通過將這些不完全相關的資產加入組合中,可以在總體回報率不變的情況下來降低風險(指組合的波動性,以標準差量化);或者可以在總體風險不變的情況下來提高回報率。

按 Markowitz的觀點,根據你自身的風險偏好,在最適合你的那一款風險偏好上一定會有一個最優的資產組合配比,將你的資產回報最大化。他將其稱之為有效前沿(efficient frontier),如下圖所示。縱軸代表預期收益,橫軸代表風險(標準差),在有效前沿這條黑線的下方的這些空心點表示我們所有組合的可能,比如 A 組合與 B 組合風險一致,但 A 比 B 預期回報更高,那一般智商正常的人一定就會選 A;而A與C則沒有必然的好壞之分,主要看你自己的風險偏好(當然你可以通過計算sharpe ratio來比較不同風險的資產,從而找到有效前沿上的切點,稱為market portfolio,這裡暫時按下不表),如果你心大一點你可以選C,如果你慫一點你可以選A,沒有必然的對錯。而組合多樣化就是為了讓你的組合至少可以在有效前沿之上。

有很多人諸如巴菲特、彼得·林奇等等都認為,MPT是一碗濃到化不開的毒雞湯,他們十分反對這一套。原因很簡單,他認為資產價格的波動(標準差)不能代表資產的風險。一般而言同一公司的股票標準差比債券要高的多,但是對於一家好公司長期而言作為股東的回報要遠遠高於作為債權人,巴菲特認為你傻傻地拿債券去執著於一點蠅頭小利而放棄了股票的巨大潛力,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我們都知道我們家巴菲特老大爺買了股票以後是不會大驚失色於股價短期內的上躥下跳的,所以他自然不會把股價波動看成是一種風險。

說回到斯文生闡述為什麼要讓資產多樣化,而不能僅僅持有一個100%的純粹權益組合。他是這麼說的:誠然,股票為王。但是多樣化最大的好處體現在「行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的益處上,別忘了投資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說不定藝術的成分還要多一丟丟捏。所以在投資上有一種極大的不確定性就隱沒在人性這個變幻無常的膚色之下。

拿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舉例子。大蕭條之前是二十年代的大泡沫,然後你就興沖沖地入市啦,當時你在小盤股上投了10000美元巨資,到1929年底就虧掉了54%,你咬咬牙說沒事股票為王;然後到了1930年底,你僅存的市值上又虧掉38%,你嘶吼一聲說沒事啊股票為王;然後到了1931年底,你虧剩的2850美元又被腰斬虧掉50%,你拿著剩下的1400美元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股票為王?然後,到了1932年,你僅剩的褲衩1400美元又虧掉32%,你說,股票為王你妹啊走了賣了老子永遠不玩了!

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是在行為上臣妾就是做不到啊,此乃人性。人就是很奇怪,在三十年代股市谷底之際,理性告訴你這時候其實最應該買買買,但是大多數人就是偏要在這個時候撒手人寰。如果你在1932年7月投資一個美國小盤股指數,到了2003年你的回報是100000倍;但是你和我如果設身處地在當時,幾乎肯定都會放棄。當時股票已經被妖魔化到了什麼程度,有一家報紙刊文指出,我們不應該將股票歸為證券(securities,英語里有安全保全的意思),這簡直就像稱呼「地雷」為「足底按摩器」一樣;我們應該將股票歸為症券(insecurities,英語里意思為不安)一類。

悲觀絕望的時候就是如此失去理智。

所以斯文生呼籲多樣化絕對不能缺席,因為在崩盤的時候會讓你稍微好過一些,而且在最應該買股票的時候你也能產生足夠的現金,以至於你至少能有錢去抄底權益。如果你100%股票被套上,那你的心理壓力就太大了,要不裝死,要不撒手人寰。

最後斯文生又借用 Markowitz的話語說,如果一個投資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技能或者沒有足夠的錢去將自己的組合多樣化,那麼他/她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是去買不同資產類型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與其浪費大把大把時間去進行無謂的尋股,不如花時間來考慮到底要去投資哪一類資產類型,因為資產配置將在最後從根本上決定你的投資收益。

而斯文生之所以是一個牛逼兮兮的反傳統小鬥士,正是因為他有先驅型的資產配置理念。在他之前,大學捐基的配置模式是非常不性感的,基本就是一個大拇指法則:六四法,60%放在股票,40%放在債券,絕大多數是國內的證券,我們可以稱之為傳統資產。但是斯鬥士掐個指頭數了數,除了股票和債券以外,咱還有房地產、風投資產、絕對收益資產(對沖基金等等)、外國股票、外國債券、自然資源、槓桿收購等等與傳統資產並不高度相關(highly correlated)的資產,那為什麼我們不去撩一點這些非傳統的資產,來更好地組建一個多樣化的組合呢?

所以耶魯的組合看起來就非常炫酷,比如耶魯捐基2016年的資產配置目標是這樣的。斯鬥士的《不落俗套的成功》這本書裡面有對於下面每一種資產的詳細梳理,有興趣的建議找來讀一讀。

我們來偷瞄一眼耶魯的這個組合,她是非常貼合斯文生的投資哲學的:1. 明顯偏向權益。大家別看國內股票+國外股票只有不到20%,但諸如風險投資、槓桿收購和絕對收益中,幾乎都是權益類資產,所以整個組合的權益佔比高達70%。2. 明顯的資產多樣化努力。斯文生不但進行了國際化的多樣化,也進行了上市/非上市公司的多樣化,還有加入了房地產信託與對沖基金等替代投資資產,覆蓋得面面俱到。當然我們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諸如外國股票明顯多於本國股票,諸如巨大的絕對收益與風險投資倉位,來看出斯鬥士的那一顆進取的心。

而此組合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如果系統性風險來臨,比如宏觀經濟出現拐點出現下行,這個組合仍然會面臨巨大的向下的壓力。比如2008年耶魯捐基的組合就被滅掉了30%,但是仍然跑贏了標普500指數。

也正是瞄了一眼這個組合,眼尖的個人投資者可能就會發現想要照抄斯文生的組合沒那麼容易:我上哪去找那麼多的槓桿收購與風險投資機會?我記得有一年耶魯組合中的風險投資倉位怒漲了90%以上,而這個倉位很可能是就是耶魯模式能夠長盛不衰的一隻勝負手。

當然耶魯模式的成功招致了許多的門下走狗。

我們的世界是一隻巨碩的生蚝。別人告訴你生吃鮮美,於是大多數人就亦步亦趨;還有人會告訴你吃生蚝可以焗烤、可以紅燒、可以清蒸、可以炭燒,還有人甚至會告訴你殼也能吃喲還能煲個湯。傳統與非傳統的邊界,或許就只是在於你能不能敞開你的心扉,讓你的小心靈受一點中度的激蕩。

證券選擇

花了一些篇幅來介紹資產配置的問題,因為這很重要甚至都超過了100%的重要性。然後就是簡單介紹一下證券選擇和市場時機這兩個豬隊友為什麼總是起到負作用,其實很多已然是老生常談。

證券選擇是指於某一種資產類型中殫精竭慮選擇證券來構建組合。兩種基本方法:被動型,挑選指數基金;主動型,挑選股票以試圖擊敗市場。假設你的投資組合只包含一種特定的資產:亞馬遜的股票,那麼資產配置對你的組合回報基本上就沒半毛錢的影響了,回報的因素幾乎純粹是你挑選股票的能力,或運氣。

證券交易本身從靜態的角度而言是一個零和遊戲,如果考慮進去傭金、其他交易費用與基金管理費用,這很可能是一個負和遊戲,玩多了註定會降低你的收益。

像大多數對證券選擇持懷疑觀點的投資大師一樣,斯文生是用主動型共同基金(actively-managed mutual fund)的反面典型來說明即使是行業精英專家學者,通過選股也很難製造出超額收益。比如從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間,美股最寬基的威爾遜5000指數(Wilshire 5000,遠不止5000家公司,可以理解為美股的全市場指數)的年平均回報是9.9%,然而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年平均回報是9.6%。你可能會認為30個基點不算個鳥,但是斯文生強調我們要用「兩個偏差」去刺破這個數字唬人的面紗。

第一個偏差是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這個之前也多次提到了, 計算最後回報的基金樣本總會有一個巨大的偏見,因為表現稀爛的基金可能就直接關門大吉了,他們進不了最後的樣本。值得說一下的是斯文生提到的第二種偏差,叫回填偏差(backfill bias),是指我們在這十年的歷史裡面會加入一些興起的基金,我們在加入這些基金的時候也會將他們在加入前的歷史表現計算進最後的回報收益之中。那麼什麼樣的基金會被加入樣本中呢?往往是那些表現業績風騷屌炸天的後起之秀,所以選入此類基金就是直接給最後的業績回報吹泡泡。

優入劣汰,倖存者偏差與回填偏差一起會讓基金樣本的回報鍍上厚厚的一層金。差別有多大?2000年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GG,2000年的報告中基金的平均收益為 -3.1%,但是到了2005年我們去查閱該基金報告中在2000年的收益卻發現,喲,怎麼變成+1.2%了。就僅僅因為優入劣汰,就僅僅因為偏差的存在,歷史回報居然莫名其妙地能虎出了400多個基點。

所以主動型基金的9.6%回報,調整兩個偏差後,會縮水到沒臉見人。斯鬥士的意思是連專業基金經理都弄不贏,你就不要掙扎了,乖乖地買指數基金吧。

市場時機

市場時機是指在長期資產配置目標上的一次次偏移。比如你覺得目前股市低估而債市高估,於是你將資產從債市調出而投入股市,你短暫地偏移了你的長期資產配置目標。這就是一種試圖使用市場時機來增加投資收益的行為。

與證券選擇一樣,市場時機一樣是一個零和遊戲,如果考慮進去傭金與其他交易費用,這就又是一個負和遊戲,玩多了註定會降低你的收益。

這裡可以引用一下偉大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投資大師約翰·凱恩斯的一句話:做一個純粹的倒爺其實很難操作並且十分不討好。因為大多數嘗試要倒一倒的人總是要麼賣得太晚,要麼買得太晚,要麼兩者兼備且操作頻繁,結果招致了大量的費用並衍化出一種不淡定的投機心態。( 「The idea of wholesale shifts is for various reasons impracticable and indeed undesirable. Most of those who attempt to sell too late and buy too late and do both too often, incurring heavy expenses and developing too unsettled and speculative state of mind." )。

凱大師誠不我欺也。

斯文生在《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進行了一個研究,調查了在2000年互聯網泡泡爆掉的時間前後投資者買賣共同基金的行為表現。他收集了十個表現最佳的互聯網基金然後考察他們在1997年到2002年之間的收益。

先介紹一下對於基金一般有兩種回報指標:時間加權回報率(time-weighted return)以及價值加權回報率(money-weighted return),這主要是因為基金總是處於不停的新加資金與回贖之中。時間加權就是僅僅計算投資組合的複合收益,而無視現金流對於回報的影響。比如今年一月有一個投資者投了100萬,到了6月30日資產增長至110萬,然後在6月30日又有一個投資者投了100萬,到了12月31日資產跌至200萬。於是我這個基金的時間加權回報是(1+(110-100)/100)X (1+(200-220)/220)=1.1 X 0.91 = 1.001,所以時間加權回報率是0.1%。

價值加權回報其實就是內部收益率(IRR),也就是將所有期中以及期末的現金流折現然後與期初的投資相等,來算出內部的增長率。所以在我們剛剛的例子里,期初投資是100萬,到了6月30日有一筆新的現金流出(投資)100萬,然後期末資產是200萬(等於現金流入200萬)。所以將 100=-100/(1+IRR)^1/2+200/(1+IRR),得出IRR=0,所以價值加權回報是0%。

可見對於同一個資產組合而言時間加權回報與價值加權回報是不一樣的。時間加權回報率完全不考慮現金流的影響,而價值加權回報率則會考慮後來進入的現金流,如果有一年投資者在基金中放了更多錢,則那一年的回報率將對總體的價值加權回報率有更大的權重。所以如果一個基金的價值加權回報率高於時間加權回報率,就說明她新增加的資金獲得了更好的回報,也就是資金進場的時機神准;如果一個基金的時間加權回報高於價值加權回報,說明之後進場的都是蒙逼了抄錯了的資金。

然後晨星(Morningstar)就做了一個研究,他們將美國所有的共同基金分成了17個類別,然後分別計算他們十年的價值加權回報率以及時間加權回報率。猜猜結果如何?在所有的17個類別中,時間加權回報率通通秒殺價值加權回報率。這個系統性現象說明投資者在擇時上簡直渣成狗,你還不如一開始買入以後就不要再輕舉妄動。

肯定會有人會追問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投資人群都喜歡追捧明星基金,而當他們開始追捧之時往往就是明星基金持倉估值較高之時,畢竟大多數人喜歡去投資表現最好的基金;而當一個基金在一段時間內表現不佳,也就是持倉估值較低之時,投資者又表示不能忍而往往選擇清倉。所以投資者們總是系統性地高買低賣、追漲殺跌,導致基金的價值加權回報率低於其時間加權回報率。

而斯文生自己做的研究也是如此。他考察了互聯網泡泡爆裂前三年和後三年的10個互聯網基金的表現,發現時間加權的年回報率是1.5%,你會想喲不錯嘛沒虧錢還略賺,他們是如何勇敢而平靜地扛過了泡泡的爆掉?但是這10個基金明明在這六年里從頭到尾共投資了137億美元,結果賠掉了99億,虧損高達72%。這些資金中的絕對多數都不是在97、98、99年進來的,而是在世紀交加之際在泡泡最波瀾壯闊最面目可憎之時,這些資金瘋狂地擠進來參與這一場博傻遊戲(greater fool』s game)。泡泡最終爆裂,一切囂浮歸於塵土。

所以並不是說你從市場時機上就一定賺不到錢,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很可能十分願意在2008、2009年的市場大底時主動加倉,通過擇時抄底來獲得超額收益。但是從系統上而言,人性就是要追漲殺跌,你再苦口婆心再從中作梗再鋪荊設棘也攔不住。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去高買低賣的,就是要去追漲殺跌的,所以市場才會有牛市和熊市。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為了克服你人性的弱點,你還不如不要去碰「市場時機」這隻桀驁的惡虎,雖然這從情感上好像有點難以接受。

結語

美國有句俚語:你要麼是在餐桌上,要麼是在菜單上。(You are either at the table or on the menu.)如果你把投資看成一個零和遊戲,那這句話你就應該貼在電腦上,每天開盤前要對其凝視十分鐘來提高士氣和鬥志,然後全力以赴肝腸寸斷地投入到這場選股與擇時的肉搏之中,敢於正視自己淋漓的飆血。但是耶魯掌門人斯文生斯鬥士卻說,你其實完全不必這麼拼;然後他又說,你這麼拼其實也並沒有什麼軟用。

擺在投資者面前的是資產配置、證券選擇與市場時機這三把武器,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實只有第一把武器比較好使,而且往往還能兵不血刃;而後面兩把東東總是會砍到自己。但是與這個樸素的道理南轅北轍的是,人們往往沉醉於在證券選擇與市場時機耍刀弄槍,直至虧到鬼哭狼嚎、飆了一缸又一缸的熱血卻仍然樂此不疲,而這就很尷尬了。而斯文生呼籲大家,應該要理性地牢牢抱緊「資產配置」這一條唯一的大腿。

而這些思想都記錄在斯文生《不落俗套的成功》這本書中,閱讀此書大概需要8小時,如果你能偷個浮生半日閑,我強烈建議找來讀一讀;如果實在是時間捉襟見肘,本文畫虎類犬地試圖總結大部分最為核心的思想與精神,各位也可以用我畫的這隻狗去揣摩一下這本名作的神姿。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資本獲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不對稱,如果知乎上真有人給你回答了一個絕妙的資本配置方案,那麼一旦它出現在大眾眼前,它的價值可能就會瞬間清零,就像入地的人蔘果一樣。

其次,有能力提供高回報率方案的人,人家為什麼要把這個方案免費送給你?你要各種金融投資機構幹嘛?他們幹嘛不做慈善得了。


-----------------------2016.4月5日更新-------------------------------------------------------------------

由於網下打信門檻提高和 收益率下降,原來的答案有些 過時,把結論和重點先放這:現階段分賬戶,拿多個身份證開賬戶打新股,原則上海市值10萬和深圳市值10萬是最優解,沒那麼身份證市值多些也無所謂。考慮千萬資產,有多少個賬戶就開多少個賬戶吧,配置股票按原來答案的就可以。

有些報告為什麼那麼晦澀,看起來高大上,多數機構靠什麼賺錢,不是自己的錢,是別人的錢,銷售為導向,而非業績為導向。因為管理別人的錢,回撤啊、倉位都有限制,6000點客戶申購基金,你還是得買。2000點了客戶贖回基金你還是得賣

自己做股票、理財沒那麼玄乎,也不是靠它為生,傅立葉變換忘了就忘了吧。

對有1000萬現金的人來說,總結經驗,生意場再賺個1000萬才是王道。

---------------------------------------------------------------------------------------------------------------------

因不知題主的年齡和風險偏好,家庭情況等。列幾個投資選擇供參考。對較高資產的人士,資金的安全性、保值需求遠遠超過增值需求,P2P暫且不考慮。

在國家迅速發展階段,通常伴隨著高M2增量,定期、國債的利息都較高。中國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後,現階段利率也慢慢下降,而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負利率。

近期隨著英國、澳大利亞接連降息,全球低利率時代再度延續。放眼全球,當前實施負利率的國家或地區包括丹麥、歐元區、瑞士、瑞典、日本及匈牙利等。在負基準利率的推動下,國債也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全球至少13個國家的5年期國債收益率為負。

1、各種臨上市的公司突擊入股,上市後高價套現。現階段A股小盤股估值很高,基本都是幾十倍的賺。我也實在不是謙虛,我也沒那種關係,非權貴,怎麼操作還是另請高明吧。

2、各種銀行理財產品,現階段大部分高凈值人士的理財方式。各大銀行均有銷售,上各銀行網站購買或者直接網店諮詢都可。

3、股票。
長期來看,公司的發展是股價提升的必要條件,這點比較容易理解。而在公司盈利不倒退的情況下,市場無風險利率的下降也能提升股價。以長江電力為例。

本次重組完成後,長江電力對未來十年分紅政策作出承諾,進一步提高現金分紅比例:2016年至2020年按每股不低於0.65元現金分紅,按重組預案完成
後長江電力220億股股份測算,每年現金分紅不低於143億元,五年累計現金分紅不低於715億元;2021年至2025年每年度的利潤分配按不低於當年
實現凈利潤的70%進行現金分紅,相當於以「可分配利潤」的90%進行現金分紅。

長江電力周五收盤價為13.81元,按最低每年分紅0.65元算,收益率為0.65/13.91=4.7%。如果市場利率再下降,投資者的期望值是2%,那麼長江電力的合理價為0.65/2%=32.5元。如果題主認為資產荒繼續,市場的利率繼續下降,那麼現階段的長江電力就是不錯的選擇,而實際上,長江電力這種債券屬性很強的股票已經完成了一個爬坡過程

題主過了1KW的壕線,可以申請網下打新資格。前提是買入股票。

今年1月新股網下申購取消預繳款後,只要持有滬深各一千萬元的流通市值,就可以按照新股網下初始發行總量上限進行申購。一千萬元的流通市值,可以申購數億
元的新股。這使得網下申購收益率大幅提高。按實際數據測算,3到4月網下打新年化收益率高達48%。5月發行的新股目前還有很多沒有打開漲停,但由於新股
發行量提高,估計年化收益率要超過50%。

當然,網下打新申請的投資者越來越多,收益率也會慢慢降低,上半年50%的收益率不可持續。就算不參與網下打新,跟普通投資者一樣申購新股,每年4%+還是有保證(前提不是低迷熊市,暫停新股發行)

不算長江電力的內生性,每年分紅4.7%,加上4%的新股收益。8.7%的收益率妥妥秒殺各種國債,理財產品。

以上分析是建立在題主認同的資產荒情況下。

利益相關:本人不擁有長江電力股票,只因長電有分紅承諾,債券屬性較強拿來分析。主要精力投資於分級基金。


做任何資產配置之前,先要搞清楚,你做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從個人理財的角度,先要想清楚三個問題。

1.你的現金流如何?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嗎?有足夠被動收入養老嗎?你是依靠資產配置的收入支持你的日常運營?還是日常運營定期有可觀的盈餘用來投資,這個流量是多少?

2.你的生活品質如何?你的居所是你的理想居所嗎?你的其他不動產配置都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了嗎?不單單是房子車子,你的閱歷學歷各種生活技能這些無形資產是否還需要進行投資?你有沒有因為一時衝動而配置了什麼不必要的資產而在未來可能給你帶來麻煩?

3.你有足夠的保障嗎?你目前的資產配置狀況足以幫助你的家人應對你的生老病死嗎?一旦你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出現問題,你還有辦法維持同樣的生活質量嗎?應對極端風險的能力如何?金融危機?甚至戰爭?

根據我的從業經驗,國內的投資者最容易忽視的就是上面這些問題。即使是進行了十數年資產配置,賺得盆滿缽滿的富豪,也難以避免因為上述這些因素缺乏考慮而造成巨大的損失。不過由於問題對此沒有闡述,我就不展開討論了。我們假定提問者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其次,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也要先想清楚三個問題。

1.你做資產配置的目的是什麼?你是想跑贏通脹還是資金不損失就好?你希望這部分資產能給你日常運營提供支撐還是日後變成一筆巨大的財富?你配置這部分資產要做什麼用?你真的需要這些錢嗎?

2.你能接受的最大損失是多少?全部本金?一半?20%?還是一分不能少?理論上你能承受的風險越大,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計劃可以為你帶來的回報就越高。這裡有一個誤區就是很多失敗的投資者會本能的去尋找所謂保本保息的投資渠道,但實際上這種產品一旦出問題是一分錢也拿不回來的。除去騙子公司,正規P2P壞賬率5%-10%,信託產品3%-5%。這是一個基本常識,可惜大多數投資者根本不知道。

3.你能接受的最差流動性如何?投資周期其實大多數人應該都能考慮到,但是變現周期和相對損失卻往往被忽視。就拿房子來說,北上深平價出手一套房子大約需要3個月,房市火爆的二線城市需要半年,差一點的地方現在根本賣不掉。未上市公司的股權平價轉讓至少需要半年時間,還得是浮贏30%以上的優質項目。投資不是算術題,這些基本的問題你在配置之前考慮清楚了嗎?

繼續

下面來講講具體的配置。我現在只能假設你是一個收支完全平衡,所有不動產和保險已經配置完畢的狀態,手頭有1000萬現金,計劃在沒有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能夠保障本金,並在10年內變現成為儘可能多的現金。

那麼首先有個原則還是要儘可能投資你自己熟悉的領域,確保投資的所有潛在風險都在你的了解掌握之中。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我希望看這個答案的人都能仔細思考一下。

由於題主沒有補充信息,那我還是假設你對所有的投資領域都不清楚,先簡單介紹一下:

先插句重要的,是經驗不是真理。全球範圍內,流動的,完全開放的資產配置市場的整體回報率都趨近於年化6%。比如北京上海的寫字樓和紐約的寫字樓都是開放的投資市場,所以如果有一邊更賺錢的話,國際投資者就會用自己的買賣行為使市場趨近於一個平衡,這個點就在6%左右。而北京上海的住宅由於供應量嚴重不足,導致回報率飆升,政府出台限購,這個市場就不再是完全開放的市場了,回報率就不尊從全球投資市場的規律。

實用價值就是,如果你發現一個投資品的收益大幅低於6%,那麼這種投資方式多半能夠對抗系統風險,比如存款和保險。如果一個投資品的收益大幅高於6%,那你就要謹慎思考了。這種投資方式要麼會有技術性門檻,要麼有一定的稀缺性,總之一定不是所有投資者都能自由參與的。如果所有投資者都能參與的投資方式能夠帶來高於6%的回報,那這種方式100%需要你承擔非常大的風險。一定不要被收益沖昏了頭腦。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投資標的:

先說非金融的,一般就是一些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有型或無形資產。

有型的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比如房子車子這種固定資產,還有藝術收藏品之類。

固定資產裡面,車子設備這些會折舊的東西顯然是不斷貶值的,不值得投資。

土地房子很顯然是保值增值的。投完全平衡市場就一個秘訣,就是低買高賣。金融危機來了,買。法院銀行拍賣抵押物了,買。這個地方有大量的新居民流入了,買。投非完全開放市場也很簡單,就是搶佔資源,限購的城市能買就買,等限購取消趕緊賣掉就行了。

注意投資房子不是給自己住,除了地段以外什麼都不要考慮。

藝術收藏品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每一個投資收藏品賺錢的人賺得都是你們這些愛好者的錢。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找到一個會用更高價格買進的人,那你多半是要賠錢的。然而這個領域最大的風險還不是鑒定和估價這些,而是變現。不建議非專業人士進行嘗試。

還有一些類似商標知識產權的無形資產

先更到這


第一,到成都這樣的旅遊資源比較豐富,會展比較多,房產泡沫不大的的二三線城市,在靠近地鐵口、市中心等位置買個一兩層樓酒店式公寓,租給別人開酒店,回報率大概在5-6%

第二,開10個證券帳戶(如果找10個身份證有困難,5到6個也可以),購買高息股,然後打新股。滬市推薦購買長江電力,深市推薦購買雙匯發展。


謝邀。

投資和資產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市場、政策、經濟、國際局勢等大環境的變化而適當作調整。產品類別、產品期限、區域等等都要細分和細化研究。

首先的首先,要找靠譜的機構打理,建議找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百萬起投的這種。

如果這些資金不考慮房產、股票,當前環境下,我的比例建議如下:

① 40%~50%人民幣做固收。固收分為信託、契約型基金、資管三種,信託和固收基金可以都買一部分。目前信託一年期年化6.5%左右,契約型基金和資管由於比信託少了銀行渠道等費用,收益比信託高2個點左右,一年期7%~9%的大概範疇。信託銀監會監管,契約型基金是證監會監管。

② 20%左右人民幣要出海,以防止國內系統性風險。(這個比例在人民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調高)。主要是比較堅挺的美金,另外最近可以考慮日元。美元配置您可以選海外保險(通常是香港保險分紅儲蓄險)或者美元的對沖基金、固收基金,上面說的集中美元理財方式年化收益5%~10%的樣子,收益率不會太高,但是考慮到人民幣貶值預期,應該還有8%(此數據是一年期間人民幣貶值幅度)的匯率方面的利差。這樣算下來這部分理財收益可以超過10%以上。

PS更多詳細美元理財,詳細請看我的另一個回答:有哪些比較好的的美元理財產品? - 金融者說的回答

③ 剩下的30%~40%部分,可以做一些二級市場、一級半市場、一級市場。量化對沖、多策略、定增、PE、陽光私募都配置一些。這樣種類和時間寬度都有分散,短期的固收、稍長的定增、靈活的陽光私募、跨周期的私募產品都有。定增目前大盤3200點,也是做定增的好時機,贏面很大。定增一般一年半到2年,PE期限比較長,3到6年的樣子,盡量做一些大投顧、大基金管理人、大項目。

④ 再有一部分錢我覺得現階段可以買些黃金。

***************************************************************************************************

以上,服務於高凈值個人/家庭/機構客戶,具體建議和配置,歡迎私信諮詢、交流~~

****************************************************************************************************


不管做什麼,只做自己能力圈裡的事,自己熟悉的領域的投資。如果是我我會投股票,如果你熟悉房市,也可以買房子。做自己能力圈的事最重要。


題主什麼意圖?是資本增殖,還是五百年後還在流傳關於你的傳說?


理財規劃及配置建議,需要充分了解您的個人基礎情況、家庭收入情況等要素之後,再結合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可選擇的投資標的,進行綜合配置。您給的信息非常有限,是很難做出合適您的個性化理財建議的。建議您:

1、確定你的風險偏好,這個需要做風險測評;

2、確定你的投資目的(即未來資金用途,投資只是用來短期過渡,還是未來養老,還是要用於孩子未來的教育)

3、投資目標(保值增值/快速增長等,預期的目標收益大約是多少)

4、投資期限(資金可以放多久)

5、自己可承受的風險回撤(投資期內可承受的最大回撤大約在哪一個水平)、

6、對資金流動性的要求(投資期內有無可能急需用到資金的情況會出現,是否預留部分流動性資金以供周轉)

另外,投資後續也需要跟您的投資顧問保持良好的溝通,不能忘記一開始配置的初衷,不然今天你問這個人做了配置;過一段時間又覺得另一個人建議好,又否定了原先的配置……只有你一開始充分認識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做出來的決定才會比較理性。

因為市場上的投資品種是層出不窮的,市場環境是風雲變換的,目前的建議並不一定適應未來所有市場的情況,所以需要動態調整,而動態調整,需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建立充分的建議。

謝邀。


謝邀。當前,人民幣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固定收益產品的高回報已成昨日歷史,債券違約越來越市場化,國內金融市場不斷與全球接軌,市場環境的日益複雜已常態化,於是,資產的多元化、全球化、組合化配置的必要性更加凸顯。FoF在國內的大時代已經啟幕,會逐漸成為長期理財的必選方案。

如果要分散投資,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 減脂中的一隻牛的回答

有哪些適合長期定投的基金? - 減脂中的一隻牛的回答


無其他收入,不考慮房車,無債務情況下。

留一百萬生活費,平時餘額寶或者陸金所的活期或短期理財,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取出來花。不要跟我討論餘額寶和陸金所的安全性,比一般城商行實力雄厚。

換五萬美元,方便出國旅遊,不旅遊還可以投資績優美股。

沒社保的買一點商業險,有社保少買點。

剩下的錢,全部丟進上證50的績優藍籌。假以時日,會收益頗豐。

能有這種問題的,不會是自己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只會是沒有什麼硬技能的二代,拆遷戶。用這種最簡單最粗暴最無腦的方式配置最安全,比某些分析來分析去的答案靠譜多了。

另,別覺得一千萬很多,最近在給沒出世的寶寶買學區房,隨便一套全家人住的小三室都是七八百萬起,坐標杭州,已經懷疑人生,只能上知乎答這種題目爽一下。


找熟悉的投資品與適當的槓桿率,很多人配置資產的時候,會忽略負債率。


那些嘴上嚷嚷著出海的,1000萬你也配國際化?連自己熟悉的資產都做不好,還做洋鬼子的局?能不作死?


拋開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其他任何時候能有1000萬的人都是牛人,先給你點個贊。

說資產配置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

諸葛亮四出祁山的時候,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魏軍大將徐晃堅守不出,諸葛亮用退兵的之法誘敵,徐晃中計,率軍追擊,踏入諸葛亮的陷阱,措不及防之下被諸葛亮一擊即潰,魏軍四散奔逃。

諸葛亮見狀,命三軍盡出,各部自行其是,追擊魏軍。馬良提醒到,丞相,魏軍雖逃,仍需謹慎為上,以免中計。

諸葛亮大笑,敵強我弱,敵四散奔逃,順時若躊躇用計,必當失卻先機,貽誤戰果;唯逆時需未雨綢繆,決勝千里。

好吧,其實上面的故事其實是我編的。這個小故事只是想用來說明一個道理。你們不覺得打仗和投資很像嗎?戰場上需要殺伐果斷的將軍,投資也需要;戰場上需要排兵布陣決勝千里,投資也需要;戰場上成者王侯敗者寇,投資也一樣。當看到敵兵潰逃的時候,你需要判斷,是真敗還是詐敗?如果是前者,你需要全力出擊,多殺一個是一個多俘虜一個是一個。投資也是,在市場好的時候能多賺一塊是一塊,別畏畏縮縮的怕這怕那。但如何判斷是否是後者?這就是專業的學問了。

最重要的是,當你面臨不好的戰局,運籌帷幄的本事才顯現出來,能打順風戰的是將才,能打逆風戰的是帥才,因為逆勢的時候才能顯出你排兵布陣的能耐。投資也是,市場好的時候賺錢不算什麼,市場不好的時候賺到錢,才是本事,市場不好的時候和市場好的時候賺的一樣多,甚至更多,那是大師。

相信我,大師靠的不是運氣,不完全是眼光,而是經驗和技術,沒錯,就是技術,投資是門技術活兒。我們平常人做不成大師,那就老老實實學習兵法——資產配置。探討怎麼做好資產配置,才能避免潰敗。在2016年探討這個問題恰好是對的時機,因為資產荒,因為市場不好,因為我們不是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羅斯這些骨骼清奇的牛人。

一、1000萬怎麼定義?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想需要先明確一下,「1000萬可用資金」,不應該包括在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城市,擁有一套價值1000萬房產的情況。因為如果你是擁有一套價值1000萬的房產,那麼可能無法探討資產配置這件事了,除非你把房子賣了才能有1000萬,但你不太可能去賣掉房子的。

2006年,北京平均房價是7375元/平方米,上海7039元/平方米。2016年統計,北京房價總體上漲380%,上海房價總體上漲384.6%。這相當於什麼水平?年均17%以上,除非那些騙子公司,或者投資了好的股權項目,否則你不太可能買得到年化收益這麼高的理財產品。能戰勝這個收益的,股神巴菲特算一個,大名鼎鼎的文藝復興基金算一個(沒聽過的去問度娘)。所以,即便你知道未來十年可能不會再漲這麼多了,但大多數人還是不大可能賣掉房子。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是除了居住用的房產之外手裡有1000萬可以隨時用來投資的人,即擁有1000萬可投資資產的人,按照金融圈的標準說法叫「高凈值人士」,他們是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的。有報告統計,他們大多是企業主、金領、職業股民和炒房者,這部分人在國內已經有100多萬了。題主是不是其中一員?

二、為什麼要做資產配置

今年大家都叫著資產荒,資產荒來了,很多人就都慌了。因為我們突然發現,以前那些能找到的、習慣的投資通道都不管用了。很多投資頂多能跑得贏CPI,但是跑不贏M2。近年來 CPI ?般穩定在 1.5-3%,這個數據是什麼概念呢?現在銀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是1.75%,2016年7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76%,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跌破2.7%。這也就是說,你在銀行做定存,跑不贏CPI的可能性極大,買國債可能頂多持平,買銀行理財產品能剛剛抵消並且賺到一點點。

但是再結合M2增速近年來的增速大概在12%-14%之間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遠遠趕不上的,別的就更別提了。炒股呢?股市在3000點的反覆碾壓,已經蒸發多少錢了?寶寶心裡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不過這些是針對普通投資者而言的,對於高凈值投資者來說,他們選擇的餘地更大。因為當手裡的錢達到一定量級之後,他們就可以享受資產配置的紅利了。

「做投資決策,最重要的是要著眼於市場,確定好投資類別。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於成功的資產配置。」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

我相信一定有人在百度了「資產配置」這四個字以後,會說,資產配置有什麼了不起的?無非就是分散投資嘛!看著沒啥含金量。

這句話有一半是正確的,資產配置確實就是分散投資,早在400年前,西班牙人塞萬提斯在其傳世之作《堂吉訶德》中就忠告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怎麼分散,這是門學問。

早在1921年,《華爾街日報》就曾向投資者建議了一種最優投資組合,並且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資產配置方式:25%投資於穩健型債券、25%投資於穩健型優先股、25%投資於穩健型普通股,其餘的25%則投資於投機性證券。看起來很容易?似乎只是分成了4份,so easy?

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知道一些肉類或者一些蔬菜加上一些油鹽醬醋蔥姜蒜可以組成一道美味的菜肴,但好廚師卻沒有多少,反而很多人都是「廚房殺手」。在資產配置上也是一樣的,看似簡單的資產配置沒有幾個人玩得轉。

因此,在建議1000萬元如何做資產配置之前,首先建議的是,最好不要自己去胡亂嘗試,下面的建議僅僅是一些建議,每個人對於資產組合需要達到的目標、風險承受能力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三、怎麼做資產配置?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兩個詞,一個是「分散」,一個是「分配」。即把錢盡量分散到不同的資產上,以科學的方式去分配。

首先說說分散。什麼叫分散?不是你在A股買了100支股票就叫分散了。你在A股買了股票,同時做了基金、信託、保險、國債、買房、買銀行理財、買P2P、做股權投資,這算得上分散了。專業的名詞叫做「跨資產類別配置」,意思就是你的錢沒放在一種資產上。比如你買股票和基金,還買了銀行的投資股票的理財產品,那就不叫分散,因為你的錢都集中在股市。一旦股市下跌3000點了,你的錢就都完蛋了。可是如果你還有一部分買了國債、買了信託,或者貨幣基金,這些是不受股市影響或者受影響很小的,和股票投資不屬於一個資產類別,那你的風險就分散了,這就是分散投資、跨資產類別投資的意義。

那麼,是不是跨了資產類別就行了?當然也不是。比如是一個巴西人(正好趕上混亂的里約奧運,拿來說事兒),你的所有投資都在巴西國內,這幾年巴西從「金磚國家」輝煌的巔峰驟降至主權評級「垃圾級」,今年經濟預計將衰退3.23%(比很多國家漲幅大得多),巴西雷亞爾在2015年一年內就貶值了近一半,你的投資會受到多少影響?縮水多少?這就引出資產配置的另一個必要的分散,在不同國家地區分散投資,即「跨地域國別配置」。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你的錢需要在不同國家,配置到不同的資產類別中去。

說完了分散,說說分配。這裡就涉及究竟把錢投到哪裡了,會提及各個具體的資產類別。

1、保險

保險就是保障以預防突發風險的方式,也可以算是一種投資方式,是我們資產配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別。

如果你對保險的認知是重疾險、意外險、養老險,那說明你是投資門外漢。如果你知道保險是財富傳承的重要工具之一,恭喜你,你已經入門了!

中國的傳承習慣於用遺書,但容易出問題,比如著名的康熙皇帝,「傳位於四子」和「傳位十四子」的歷史謎團。早期的TVB劇裡面也有大量關於富人過世,子女為了遺產爭得頭破血流的狗血故事。

在中國遺產傳承不是很健全的現在,保險是很有效的傳承工具。保險具有1保值2確保財富分配的確定性3合理避稅4避債5財富長期持續給到後代,等等諸多優勢,百度一下就能看到很多很多。

因此,很多人都會買幾十萬上百萬的大額保險,甚至購買大量的海外保險,拿出1/10以內的可投資資產來購買保險,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2、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投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和高收益,水比較深,不能一猛子紮下去,也不能談虎色變。今年雖然國內資本市場表現不怎麼樣,但美國資本市場還是有一些機會,起碼相比國內,發展更為成熟一些,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起伏的幾率不是很大。

上面兩個圖分別是標普500和滬深300的對比,差距非常直觀,一個是持續上揚,偶有小幅震蕩,一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即便如此,貿然進入美股市場也不是什麼好選擇,這裡絕不是支持大家去炒美股。普通人進入資本市場的姿勢,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最好通過FOF或者MOM。

這倆一個是把錢分散到多支基金中去,一個把錢分散給多名基金經理人來管理。模式略有不同,但道理想通:讓比你更專業的人去幫你管錢。

一般FOF或者MOM可以投資一級市場也可以投資二級市場,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個人投資的時候很難去接觸到。比如量化投資(這個絕對是投資圈一朵奇葩,第一個創造它的人是個賭神!!!),好的量化基金可以獲得高達20%以上的年化收益,有一支基金在過去20年創造的年化收益比巴菲特還要高出10個百分點。

畢竟這種投資還是有一定風險,不能盲目賭一支基金,我們見慣了基金排行榜上今年第一明年不知道倒數第幾的歷史,所以投資FOF或者MOM相對保險很多。如果資金量比較小需要慎重,有1000萬以上的,可以考慮分配20%左右。

3、房地產

一提到房地產肯定有很多人眼睛瞪大、腎上腺素上升,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靠買買買成為高凈值人士的。以北京通州著名的新華聯家園這個小區為例,十年前3000/平米人人喊貴,今天單價近4萬還趨之若鶩。可是,你能想像未來這裡的單價能漲到40萬嗎?即便是漲到10萬估計大家也會覺得瘋了吧。

當然,有人會說,10年前你也料不到會漲到今天這麼高的價格吧。是的,但這個漲幅是跟隨中國經濟、北京經濟迅速發展而來的,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不可能再複製過去的增速了,醒醒吧這是現實。

但作為重要的另類投資之一,房地產投資的重要性不可或缺。著名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在過去十年間,平均1/5-1/4的資產配置在了房地產上,確保了穩定的收益,儘管這個比例在減少,但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過耶魯基金的投資可不是買房,而是投資於房地產基金,具體說是全球房地產基金,這也是現在全球範圍內比較盛行的房地產投資方式。比如同樣是300萬,你在北京頂多能買一套通州的不到100平米的房子,但卻可以通過房地產投資基金,同時投資全球範圍內多個地產項目,或者購買地產母基金,投資多個基金公司幾十個地產項目。一般這類投資的收益大概在年化百分之十幾的水平,風險比資本市場小很多。因此配置兩成左右的資金是個不錯的選擇。

4、私募股權

人無股權不富,這句話已經幾乎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一樣廣為人知了。

股權投資有很多方式,比如你自己去做天使,十幾二十萬五十萬的投資很多初創公司,如果你看好誰一次性把錢都投給他也無可厚非,當然風險就很大了;或者去投資於私募基金,起投門檻一般是100萬人民幣;或者前面說過的FOF形式,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也很常見。

隨著近十年來阿里巴巴、聚美優品等的上市,相信股權投資能帶來的巨大收益我就不多說了,徐小平、熊曉鴿等股權投資大佬也都成為公眾名人,他們領銜的《合夥中國人》節目最近很火。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畢竟股權投資是有風險的,而且很大。熊曉鴿曾說,人們永遠沒有辦法挑戰「二八定律」。IDG投了400多家公司,有80多家上市,20%的成功率,這就OK了。

術業有專攻,熊曉鴿也不過20%,我們估計2%都沒有。所以,老老實實的投FOF,是我能想到的、想要分潤私募股權投資巨大利潤、又不想承擔太大風險的最好建議了。建議資金分配不要超過20%。

5、現金及固定收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無論你投資了什麼,都需要確保一部分是最靈活、最穩妥的,一部分現金,用來應付不時之需,一部分固定收益投資,用來獲得穩定收益,在那些資本市場、股權投資一旦出現風險的時候,有這部分的收益可以來適當平衡,避免「show hand」後全部輸掉。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金預留1-2成左右,可以用來買些貨幣基金,隨存隨取,另外1-2成買點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6-10之間比較合理和靠譜。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