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代際流動性(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代際流動性(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可以視為社會發展(social development)的一個重要指標嗎?如果是的話有多重要?代際流通率的降低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必然結果嗎?

如何理解代際流通性和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間的關係,兩者是否成反比?

OECD國家都有對代際流通性方面相對全面和數據和研究,我國有相關的研究可以推薦嗎?

P.S.題主紐西蘭在讀高中生,想做對比中新兩國社會平等方面的研究(這算是變相問作業么。。。),懇請指教

也歡迎大家談談直觀感受,比如我們社會裡低收入人群子女向上流動的通路是在收窄還是放寬?

Reference

Gibbons, M. (2010). Income and Occupa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New Zealand .
Wellington: New Zealand Treasury .


贊。高中能這樣提問題,很佩服了。

我想,大約有幾個基本的結構,從這些結構出發去考慮:

1,代際發展至少有兩個維度的參量:絕對的物質水平,以及社會內部排名的變遷。我個人覺得,覺得物質水平的上升速度是快速提升的;但後者難觀察,難跟蹤,難評價,這個維度用什麼結構去分析,沒想好。

2,從一個社會系統來看,社會位置似乎是個零和遊戲。有上升必有跌落。不論從演化原理,還是博弈論,還是經濟學,馬太效應似乎都是必然的。但社會總福利是否增加,是不是社會結構變化從而給人們很多新的生存位置,這個是需要研究的。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貧富差距只是表象,同樣的恩格爾係數下,社會的財富分布模式差異非常大。

3,最關鍵的,不是看社會階層的上升之路是否越來越難,而是看這條路是否夠效率。能不能給社會優化提供創新的機會。

以上


代際流動性很好理解的,就叫拼爹指數,簡單易懂。拼爹指數」這一戲稱指的是「代際收入彈性係數」(IgE),用來表明父母和子女(成年後)收入的相關程度。如果該係數為0,則說明兩代人的收入流動性大,個人收入多寡完全取決於他們自身。反之若為1,則說明該國家個人收入水平完全由他們家庭背景所決定。根據2011年的數據,中國的「拼爹指數」高達0.6,在樣本國中僅次於秘魯(0.67)。這說明在中國門第出身的差別不可小覷。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打開財富之門,而這扇門對於窮人家庭有可能世世代代關閉下去。


如果對於社會階層流動感興趣,不妨參考如下這本書:

Clark, G.: The Son Also Rises: Surnames and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 (eBook, Paperback and Hardcover)

這本書從結論上證明了在不同社會中都存在social persistence,社會流動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這本書儘管不能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但是在數據源應該能夠提供一些思路。


推薦閱讀:

社會中人的理性的程度是判斷社會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的標準之一嗎?
哪些經濟學教授對機器學習有所涉獵?(不限國家地區)?
面板數據,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的區別,適用範圍各是什麼?
有哪些只用了OLS這樣簡單的方法卻發表在經濟學頂級期刊的論文?
為何兩階段工具變數回歸中第一階段要包括其餘所有外生變數?

TAG:經濟學 | 社會問題 | 馬太效應 | 計量經濟學 | 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