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覺得旅行越來越沒意思了?

去旅行有時候是因為路過,有時候是一時興起,有時候是期待了很久策划了很久;去的地方有古迹,有現代都市,有自然風光,但古迹都是重建的、現代都市千篇一律、自然風光遠沒有照片里的那般靚麗。最後的結果都差不多,心裡很難再起波瀾,不再有小時候那種出門前晚上會興奮得睡不著覺的感覺,每次就像例行公事一樣,每到一個地方就是找博物館、特色景點和當地小吃,然後拍照,然後就開始遺忘,我甚至經常不能記起去年我都去過哪些地方。

我已經忘了自己喜歡旅行的原因,也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出發,似乎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只是為了Mark一下自己到過那裡。記得小時候看完80天環遊世界那本書也曾夢想過去環遊世界,但現實中的每一次旅行經歷似乎都會讓我把當初的夢想遺忘得更深一些。


不認同有些答案責備題主玩得不夠用心,其實這是一個旅遊習慣還處於較早期的國家裡,旅行者一定會遇到的困擾。參考歐洲美國等假期制度發展完善的國家,可以發現對於這些國家的旅行者來說,存在兩種旅行的分類:度假型和探索型。這兩種旅行形式意味著完全不同的策劃和期待。

題主的問題是一個很典型的情況,反映在很多80後中國年輕旅行者的身上。20出頭的時候,除了學習之外沒有什麼需要擔憂,視野也相對比較小,看什麼都新鮮。所以這時候通常可以盡情探索未知的文化和風景,一些微小的事物刺激或者人際接觸都覺得非常好玩和特別。這種「在路上窮游」的興奮感,說句不好聽的,可能是來自於社會閱歷淺,還沒有見過什麼世面,並不是因為目的地真的有多麼新奇刺激,自己真的多麼會玩。

等進入社會一段時間,和各個年齡段的人打交道、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再出差過一些地方,人對於新鮮事物的感受力會自然降低,20出頭的「窮游」就不能滿足你的閾值了。這個時候,普通的玩法就會讓你覺得無聊、枯燥,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歐洲美國的旅行者在30歲之後,主要的旅行的形式會轉變為度假。畢竟在緊張工作了半年甚至一年後,大部分人最希望的還是找一個地方好好放鬆休息下。找個海島,舒適的酒店,和夫人孩子一起享受下難得的閑適。

對於旅行觀念還停留在20歲出頭,價值觀遵從「窮游」的中國旅行者來說,這麼放鬆的方式就太「罪惡」了——我都花這麼多錢出國了,不就是為了四處走走看看嗎?總待在一個地方多虧啊!這樣的心理下,他們拖著緊張工作了超過100天的勞累的身體,疲憊的心情,奔走在景點之間,不允許自己有片刻的休息時間。

這麼玩,能玩的開心才怪。這個責任,可能一部分也要怪「窮游」取了這麼個名字,讓廣大的80後人群在20歲出頭就被這個詞洗腦,覺得好像只有一種旅行方式,不窮就不叫旅行。

大家把那麼多錢用在旅行上,卻很少關注什麼是真正適合自己的旅行方式,這不是很奇怪嗎?就好像讓一個演員非要讀到博士,或者讓博士去整容當網紅,大家都彆扭,彆扭的原因是不適合。

那麼在旅行方式上,我們有什麼可以從歐美借鑒的?

答案就是,他們會清楚自己什麼階段需要怎樣的旅行。例如累的時候去度假,身心允許的時候去做探索式的旅行。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既會去塞席爾的海島,又會去印度苦行;既有世界上最奢華的Resort評選,又能誕生Lonely Planet的攻略。這通常是交替著來的。

那麼如何踐行體驗式旅行呢?我的建議就是做足功課。跟團游已經不在我們的視線里了,目前大部分自由行的人做攻略也是不過關的,比如看馬蜂窩或者窮游,那麼你看到的景緻就一定是別人嚼剩下的,是二手三手四手的信息。建議直接去看Lonely Planet加TripAdvisor國際版,玩海外上面還是要看老外怎麼玩,他們的體驗式旅行還是非常到位的。

另外的一個我的秘籍就是,如果你計劃這次採用「體驗式旅行」的風格,那麼你就去找那些別人真的很少知道的東西。像做旅遊撰稿人一樣去尋找去處,去拍照。

馬爾地夫當地人居住的小島上,是和酒店完全不同的本地穆斯林的生活,我們和孩子們玩了許久

即使在香港,也十分稀奇的特性公屋,城市探險的好去處。

由於我之前做記者,所以我很擅長尋找當地新鮮的事物,通常是會有時令的,比如一些活動勝點節慶等等。例如去日本的話,我欣賞建築,在東京也會尋找探訪最特別的建築;我想泡溫泉,那就直奔男女混浴的感受一把;我喜歡音樂,那就開車三個小時到平時沒人去的新瀉縣,參加Fuji Rock音樂節和十萬人一起在雪山上扎帳篷看演出。

叢林里的Fuji Rock音樂節,我已熱成個少年。

選對時間,才看到東京的隅田川煙火大會

比如我去日本玩之後,光稿費就掙出來了一半的旅費,就是因為選的目的地真的夠特別和小眾,即使是一般的旅行媒體都不會去……所以啊,當你去的地方能符合這個要求,而且你又真的想去,那麼也很絕不會讓你自己感到無聊了。

BTW:我知道你們會對男女混浴感興趣。下回寫……

補充:評論里好多人問如何做旅行撰稿人,想知道這個的人多嗎?如果多的話我再簡短寫個攻略。


十幾、20歲的時候,去哪裡看都是新鮮的。

見得多了,會發現到一個地方,去那些前人去過的地方,通過7-10天淺顯地了解一個地方,根本遠遠不夠。

就好像讀書一樣,中學的時候讀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還有那個寫《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的蔡智恆,就夠精彩了。

上了大學以及大學畢業之後,發現這些作者根本不能讓人深刻地探究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和了解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

所以開始讀Richard Yates,海明威,石黑一雄,James Joyce。。。

廣度已經遠遠滿足不到你對世界的好奇了,你發現你想要的,是深度。

我猜,你也跟我一樣,已經不單單滿足只在一個地方短暫停留,而是想要去一個地方,深入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經濟、政治、人文。

你想要了解的,不僅僅是這個地方的人,到底和你想得有什麼不同。而是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種不同?

大概你就會豁然開朗了。:)


表示深深理解,我大學畢業旅行的時候自己出去了20多天,等到最後5天的時候真的有點疲乏,不懂自己折騰跑來這裡,打卡照相有什麼意義,但隨著嘗試了不同的旅行方式之後,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體會。

1 不要為了景點有名或者人多而去,而是因為那個地方對你有某種特殊的意義,興趣是旅行的出發點。

如果景點對於你有不同的意義,你會看到很多和他人不一樣的視點。作為一個去過3次日本的二次元宅女,日本的很多景點對我來說是一種聖地巡禮般的存在;

為了最愛的灌籃高手跑去鎌倉,一個十字路口而已就足以讓我淚流滿面;

為了一句「我在未來等你」跑來《穿越時空的少女》中的博物館;

因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跑來看看《言葉之庭》;

因為二次元本命坂田銀時的木刀,跑來洞爺湖,喝一口他最愛的草莓牛奶;

因為電影《情書》,跑來這座雪中小城;

作為周杰倫11年的路人粉,跑來他的母校看一看《不能說的秘密》的原場景;

看過花樣年華之後,來了一趟吳哥窟

還有對各種神社的熱愛,於是集了很多御朱印:

這兩年喜歡了東神跟bigbang,於是萬年不考慮的首爾也準備提上日程啦。

總而言之,先有興趣再出發,看一看跟目的地相關的一些歷史、文化,他對你來說就不僅僅是一個名詞了。

什麼,對什麼都沒興趣?那就培養興趣啊,不要窩在自己的世界,多接觸不同的圈子,會慢慢發覺自己的真愛的;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跟有趣的人一起出去吃個飯都是香的,跟三觀不合的人就算風景再美內心也是烏煙瘴氣的!!之前雲南本來後幾天有些疲乏,結果在瀘沽湖邊騎車路上揀了兩個妹子,三觀無比合拍,全程都是開心無比,突然找回了旅行的意義。

跳出平常生活的世界,接觸一些平時工作生活無法接觸到的圈子,在各種價值觀的碰撞下,對世界會有全新的認識的。常常覺得喜歡旅行的人大多對這個世界比較包容,接觸的人多了,心境自然澄澈不少。

來一張當年路上揀妹子的「黑」歷史【友情提示去雲南的親們一定要擦好防晒啊,回來簡直黑成狗!!】

3 試著跟當地人交流,不要總靠地圖,試著問路、問旅店老闆、青旅夥伴,收穫常常超出預期。陌生人的善意常常使我感動,這些經歷比風景更印象深刻。

之前在日本騎車看神社的時候車鏈壞了,在路上修的時候圍上來一群日本人,還有一個特別卡哇伊的和服妹子主動要求幫我修,鏈條多臟大家都知道的吧。儘管全程語言不通,但最後一點一點扯出鏈條之後,全部人相視一笑,然後一起鼓掌,最後散開,那畫面真的太美我不敢看啊!!

關於搭車我持保留意見,曾經有次實在路況太堵公共交通上不來,攔車認識一個特別好的香港大叔,全程跟我探討大陸這幾十年的發展,最後下車本來想請吃飯最後大叔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不客氣,讓我淚流滿面;但也有次碰到一個疑似約約約的社會閑散人士,女生還是注意保護自己吧,一個人的時候不建議嘗試,有伴可以試試。

4 嘗試每去過一個地方給自己寄一張明信片,回來後寫一份遊記、攻略,或者做一個手賬,回憶旅途記憶的同時,也會再搜一搜相關資料,加深對旅行的記憶,而且是一份對你獨一無二的記憶。

5 嘗試不同的旅行方式。

坐車累了?那舒適游輪游啊~

一般風景拍照無趣?那就跳傘,潛水,熱氣球玩起來啊~

體驗各種生活方式吧,高票回答已有諸多答案不贅述啦。

曬一下我之前玩的一次游輪,非常休閑舒適,很適合帶家人一起玩

6 補充一點,可以試著帶父母旅遊一次,也是蠻特別的體驗。

以前都是跟同齡小夥伴一起,今年嘗試帶了老媽出去一次,本意是春節懶得回去參加逼婚催生大會,結果跳出家庭的條條框框,反而能跟老媽聊很多生活本身的東西,聽父母講一些沒聽過的平常不太聊的故事,也是特別的體驗。

總而言之,如果實在沒興趣我建議可以休息一陣子,宅一宅,旅行對我來說,本來就是從心中發出的本能,出發的時候很少去考慮旅行有什麼意義,就只是因為我想去而已~

想宅在家就死宅,有興趣出去玩就出去玩,就這麼簡單~

最後引用下以前看過的一句話,好像隱約記得據說是記者採訪一位登山者

「為什麼去爬珠穆朗瑪?」

「 因為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


3月4日補充:

有人質疑本回答與問題的相關性,其實第一句就說的很明白了。這裡再補上一段心路歷程吧:

我對世界的愛的啟蒙,也許與不少同齡人一樣,那便是老版的《正大綜藝》。到現在為止它也是我最愛的電視節目,沒有之一。姜昆楊瀾趙忠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時候我還小,但看到好多奇奇怪怪的風景和人就挺興奮,早早埋下了種子。到後來程前王雪純張政「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世界之美美不勝收」的時期,我已經不能自拔了。那三個台灣外景主持在我心中就是世界上最最最幸福的人,那也是世界上最最最好的工作,沒有之一。那時候正大集團在我心中也是地位極其高大,如此無私地贊助央視到處拍攝,如此無私地讓我睜大眼睛,如饑似渴的愛上這個美麗的世界。

除了正大綜藝,那個年代另一個小窗口只有書啦。小時候家裡有世界地圖冊,不過是很老的版本,上面還有蘇聯、民主德國,象牙海岸還叫象牙海岸。有一天我在班裡看到一個小學同學拿出裝幀精美的「新編世界地圖冊」,不僅是世界版圖的最新狀態,前幾頁還有所有國家國旗的圖表,附錄還有許多有趣的內容,最大國家最高山峰自不用說啦,比如「世界面積十小國家」,「世界最長十大隧道」等等,看得我直流口水。回家吵著要買,數輪後得逞,還記得定價20元。從此這本《世界地圖冊》和《上下五千年》、《三國演義》並列三大被我翻爛的書籍(完整看過20遍以上)。高中時一個同學端著地圖問我「冰島首都哪裡?」,脫口而出「雷克雅未克」。技驚四座後,上大學和工作後我成為地理帝也理所當然啦,做攻略手很順,到了景點被問各種問題也能很好的應對。嘿嘿2010年我終於去了魂牽夢縈的雷克雅未克,這是後話。

幸運的是,我爸也算個旅遊愛好者,在上大學前,跟隨他去了國內的不少地方,長三角,黃山,桂林,黃果樹,重慶,大壩前的三峽等等,家鄉省內的就更不用說了。曾有在縣城小賓館窗前瞭望熙熙攘攘的集市,也曾有凌晨在火車站擠綠皮車的經歷。

命運就是這麼有意思。本科畢業我進了個與專業無關,比較奇葩的跨國公司。這個公司帶我跨出國門第一步,能讓我以歐洲的中心德國為基地,最北的挪威到最南的希臘,最西的冰島到最東的土耳其,肆無忌憚的探索這片許多未出國門的人最嚮往的大陸。同時有這麼多同是剛畢業的年輕同事們,我也結識了幾個迄今為止最好的旅伴(冰島團,三墓團,東歐鎖車團.. 有機會詳聊)。最重要的是,它還幫我養成了工作日做攻略,周末出去野的優良習慣,讓做攻略並說走就走成為了我生活的常態。有了這個常態,沒有報銷機票和公費租車,沒有德國做基地,我也能有充足的動力和能力,將我的足跡染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在這裡我再次感謝這個厚道的僱主。

(至於這是哪個公司。我想告訴你的是,這不重要。因為公司戰略原因,這個公司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機會了。但是一定有其它這樣的公司,看緣分咯,有心的人會找得到的。而且我也說了,這公司只是給我開了個頭,照片里2/3的地方都是完全靠我自己去的。)

歐洲是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優雅和底蘊,以及由內而外的和諧。地方並不大,卻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秩序與嚴謹的德國,富有藝術感而不拘一格的法國,熱辣陽光下激情起舞的西班牙,陰冷而淵博的英國,熱情而不靠譜的義大利,天下大亂仍能悠然自得的希臘,東西方宗教文化和諧共融的土耳其,電腦桌面最佳產地挪威,地球的幻燈片冰島,雪山中的和諧國度瑞士,濃霧瀰漫富有神秘感的波蘭,東歐風情的山頭匈牙利,鮮花遍地的荷蘭…… 這種文化的分界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我們知道德國和法國是恩怨老鄰居,文化截然不同。從德國西南部的卡爾斯魯厄開車向西,跨過一條小河就來到了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彷彿一道無形的牆,語言文字、交通標識,都發生驟變,甚至在德國每個加油站都完好的油槍上的小鉤子,一跨越這條河就無一例外的都是壞的(曾有同行德國人捏著油槍帶著鄙夷的說了一句「French」);而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歷史上繁複爭奪的阿爾薩斯地區,這裡的建築風格,人們的穿著談吐又都處於一種模糊的德法之間的中間狀態。這樣的文化體驗,在歐洲之外是難以體會到的。

後來我來到了美國,因為簽證原因被困在這裡近三年。好在美帝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數不勝數,紐約的繁華,加州的陽光,加勒比海的藍,大峽谷的巍峨,黃石的奇,阿拉斯加的野,優勝美地的秀,夏威夷的浪。還有完善的國家公園系統和基礎設施,並且開發了「國家公園護照」蓋章系統(下圖這個玩意),吃定了我這個收集控。

1. 旅行已經成為一種慣性,就像熱愛健身的人不需要毅力也能堅持鍛煉一樣。

2. 做攻略駕輕就熟,簽證更不是問題。同一套材料可反覆使用,就是按要求仔細填好申請表,然後在職證明、存款證明、以及貼滿簽證的護照拍簽證官臉上,想拒簽都難。連去大使館網站查詢都懶的話,我沒什麼可說的。

3. 走世界不需要辭職,不需要gap。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連續環球旅行,只是抓住一切機會和假期四處走。簽證容易過,也不用擔心經濟問題。

4. 一個比較悲哀的感受。全球化真不是好東西。世界各個地方越來越像了,換言之越來越美國。這非常不好,幾千年來各自獨立發展的幾百個文化是多麼璀璨,在外人看來多麼新奇。除了一些特別保護的(有時這種保護反而讓它更有「旅遊景點」味,不真實),都在消失。

-------------

3月1日補充:

好多評論說我有錢。其實旅行遠沒有你想像得貴。我不刻意省錢,這五六年,總共花了上海內環一間廁所錢。

絕大多數照片,是用我的佳能SX240卡片機(20倍光學變焦,可廣角可抓拍動物)或iphone拍攝,少量是單反D90,有兩三張是條件完全沒法拍照,故用了網路圖片。單反和網圖都有特別標出。

--------------

原文:

那我來刺激你一下。旅行有意思得很,你不要把旅行定義為國內人山人海的人造景點的拍照。旅行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

為了一睹這世界的芳容,我曾上天(夏威夷Kauai)

我曾入海(美屬維爾京群島St Croix)

我曾跳下懸崖(紐西蘭南島)

也曾Kayak於叢林中(佛羅里達大沼澤)

我曾飛翔於藍天(瑞士因特拉肯)

也曾漂浮於大地(加州Napa谷)

也曾駕駛隨時散架的拼裝卡丁車,追尋一個小島的盡頭(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我曾見識不毛之地的層次與色彩(美國死亡谷)

探索於冰川深處(冰島)

也曾躺在沙灘上享受碧海藍天(巴哈馬)

也曾站在天邊瞭望腳下的雲(夏威夷Maui)

我曾見識一棵樹能有多大(仔細找找我)(美國Sequoia國家公園)

也曾見識一棵樹能有多骨骼清奇(美國死亡谷)

呼吸過熱帶雨林的潮濕空氣(波多黎各El Yunque)

在海底另一個世界遇見大腦一樣的珊瑚(夏威夷)

驚嘆於熒光海灘的星光點點(波多黎各,此圖來自網路)

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美國優勝美地)

穿越到神秘飛碟雲籠罩下的史前地球(美國Mono湖)

這世界有漫山遍野的鬱金香花海(荷蘭Lisse鬱金香花田)

也有極度乾旱中仍能漫山遍野的生命(美國Joshua Tree國家公園)

如山水畫般的峽谷(美國黃石公園)

如雕塑般的海岸線(澳大利亞大洋路)

看似冰雪,實則滾燙的石灰岩(土耳其棉花堡)

當然也有貨真價實的冰川與冰湖(冰島)

我曾坐在懸崖之巔,懸崖邊上揮手的是我(挪威preikestolen,單反拍攝)

也曾徜徉於紫色的花海(紐西蘭)

為了追尋秋色,我曾翻越內華達山脈(美國)

也曾深入盧瓦爾河谷(法國)

還有不知名的郊外(美國賓州匹茲堡)

為了一睹殘陽落日,我曾眺望於囚禁基督山伯爵的法國馬賽伊夫堡

奔跑在蘇格蘭高地的最北端

深入大沼澤的深處(佛羅里達)

不過,最鮮艷的顏色還是來自死亡谷。

挪威峽灣,月光如鏡(單反)

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亞十二使徒,同樣月色撩人(單反)

透過神奇的「世界之窗」(澳大利亞Kalbarri國家公園)

我見到了鬼斧神工的巨人之路(北愛爾蘭)

如夢如幻的海市蜃樓(荷蘭攔海大壩)

和神秘的自已移動的石頭(死亡谷)

更有全是貝殼組成的海灘(西澳大利亞)

瀑布入海的奇景(加州1號路)

粉紅色的湖的奇觀(西澳大利亞)

見過尖峰石陣的黃昏(西澳大利亞)

也有盤根錯節的紅樹林(佛羅里達大沼澤)

論最美的顏色,也許當是九寨溝的深秋

還是黃石公園的大稜鏡池和猛獁泉

如月球般景色的冰島火山坑

尼亞加拉瀑布排隊淋水的人們

夏威夷正在活躍的火山

弗吉尼亞的雲海(New River Gorge)

正在噴發的老忠實泉(黃石)

無論春夏秋冬,我都在路上(德國黑森林)

在這段旅途中,我也結識了不少新朋友。以下除了杰倫牛和黑臉羊是牧場放養之外,保證全野生,絕無動物園。先來幾個天上飛的:

我帥吧(黃石公園,禿鷹)

抓到獵物啦!(大沼澤)

我沒有脖子(冰島)

黑眉大俠在此(荷蘭)

伸展運動!(黃眼企鵝,紐西蘭)

氣定神閑的鵜鶘君(澳大利亞)

紅彩頭(夏威夷)

地上走的!

你好,我叫杰倫。(蘇格蘭)(友人的卡片機)

我是東大寺的神鹿哦(日本奈良)

你瞅啥?(北美野牛,黃石公園)

今天伙食不錯(雙峰駱駝,新疆火焰山)

嗯,我這帽子好不好看?(駝鹿,大提頓國家公園)

過馬路請走橫道線!(袋鼠,澳大利亞)

你交停車費了嗎?(鴯鶓,澳大利亞)

你好,我是來試鏡演張飛的(黑面綿羊,蘇格蘭)

還不給本宮請安!(考拉,澳大利亞)

我只是路過(棕熊,黃石公園)

這是今天晚飯!(Pika ,大提頓,單反)

天羅地網,願者上鉤(大沼澤)

下一步該修大壩還是什麼呢?(河狸,大提頓)

人家害羞。。(寄居蟹,美屬維爾京群島)

哥教你怎麼閉目養神(海獅,澳大利亞)

吃前洗一洗(浣熊,大提頓)

身材超標的一家子(象海豹,加州Point Reyes)

太陽真暖和(大蜥蜴,波多黎各)

…… (鱷魚,大沼澤)

剛剛換完氣(海龜,夏威夷)

走開走開!(龍蝦,美屬維爾京群島)

海膽party(美屬維爾京群島)

我不出來!(鰻魚,美屬維爾京群島)

趕集去咯!(夏威夷)

雙人花樣游泳,水花很小(鯨魚,加州Monterey)

下來一起玩吧!(海豚,南澳大利亞)。見到的絕大多數動物都是對我置之不理的。唯有海豚例外,我跳下水,海豚們就過來和我一起游泳,還炫耀自己的速度,繞著我轉圈,不時還從後面拱我一下,十分歡樂。

這不是星空,這是布滿螢火蟲的洞穴!(紐西蘭,圖片來自網路)

來,笑一個!

以上都是地球原生之美,我自然也不會落下人類文明的燦爛。

我曾在塞納河上夜遊巴黎

也曾在倫敦大本鐘前聆聽跨越歲月的鐘聲

瞭望紐約曼哈頓的城市鋼鐵森林

在生日這一天深入美帝國主義的心臟白宮

我愛追尋歷史的蹤跡,從史前文明的巨石陣(英格蘭)

和人類最早的工程奇蹟萬里長城(北京慕田峪)

到燦爛的西方文明之源。希臘雅典衛城

落日餘暉中,希臘Naxos島宙斯神廟遺迹。這也是美國國家地理的Logo來源

古羅馬的萬神殿

西班牙塞戈維亞古羅馬引水渠

被維蘇威火山噴發淹沒千年的龐貝古城(義大利)

歷史的腳步繼續前進,我拜訪了一代梟雄與變革者拿破崙長眠之處(巴黎榮軍院)

到滑鐵盧古戰場懷古(比利時滑鐵盧)

再到近代史最黑暗的時刻,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死亡之路(波蘭奧斯維辛)

為自由而戰的中途島號航母(美國聖迭戈)

象徵自由勝利的二戰日本投降書(夏威夷密蘇里號戰列艦)

憑弔了為自由捐軀的人們(法國諾曼底登陸戰場和美軍公墓)

為自由的鬥爭永不停息(德國柏林牆,查理檢查站)

自由女神像(紐約)

除了戰場,我也見證了人類在其他場合為和平做出的努力(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

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創造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代表,潔白無瑕且雄偉壯觀的米蘭大教堂(義大利)

世界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在聖彼得教堂穹頂鳥瞰梵蒂岡廣場

在中東,伊斯蘭文明同樣創造了輝煌(阿聯酋阿布扎比大清真寺)

再對比一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藝術在細節上的比拼 -- 義大利佛羅倫薩,聖母教堂

西班牙格拉納達,阿蘭布拉宮

以及兩者的神奇結合 --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宗教以外,人類同樣碩果累累。法國凡爾賽宮,鏡廳

德國波茨坦,無憂宮

葡萄牙辛特拉,彩色城堡

捷克,布拉格廣場

義大利,比薩斜塔

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

比利時布魯塞爾,撒尿小童

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迪拜)

第二高樓馬拉西亞吉隆坡雙子塔

塞維利亞,西班牙廣場

法國,暮色中神秘的聖米歇爾山

捷克,陰森恐怖的人骨教堂

荷蘭,清風徐徐的小孩堤壩

除了這些地標,各有風味的小城也是我的最愛。德國海德堡

法國普羅旺斯,Gordes

葡萄牙,里斯本老城

希臘聖托里尼,Oia

義大利,威尼斯

義大利,五漁村

波多黎各,聖胡安

匈牙利布達佩斯,漁夫堡和多瑙河

日本關西地區的一座神社

日本京都的花見小路

在世界各地,人們有各式各樣的娛樂方式。在金色大廳聽一場交響樂(奧地利維也納)

現場觀摩一次血腥的鬥牛(西班牙馬德里)

在富有韻律的音樂中來一段弗拉明戈(西班牙科爾多巴)

或者參與一次日本櫻花節的遊行(美國舊金山)

不喜歡熱鬧,也可以去蘇格蘭高地聽一曲風笛

或是波多黎各聖胡安的街頭演唱

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的瑰寶。前往貝多芬的故鄉瞻仰(德國波恩)

見識現代建築的奇思妙想(西班牙巴塞羅那,米拉之家)

不僅是藝術,人類在科學上的探索也從未停止。英國劍橋,據說砸了牛頓的蘋果樹。

多次往返太空的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原件(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

甚至,在旅行中,我找到了我同樣熱愛的電影的結合點。

《普羅米修斯》開頭,揭示人類起源的場景–冰島Dettifoss

《星戰前傳》中,安納金天行者與女王陛下定情之處(義大利科莫湖)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里,馬蓮娜在眾目睽睽下默然走過的廣場(義大利西西里,錫拉庫薩)

還有更浪漫的《羅馬假日》里,留下派克和赫本歡聲笑語的「真理之口」(義大利羅馬)

世界真美。

一句《指環王》的歌詞深得我心:In the veiling of the sun, we』ll walk in bitter rain. (紐西蘭庫克山)

最後一句俗的,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單反,澳大利亞)

還是那句話,旅行有意思得很,你不要把旅行定義為國內人山人海的人造景點的拍照,旅行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當然你也不一定就要像我這種玩法,找到能讓你自己滿足的方式就好。當然也有可能,有人就是對旅行不感冒,認為家裡才舒服,旅行是花錢買罪受,我也完全尊重你的選擇,只是沒什麼好抱怨的。

相關回答:

美國最值得去的國家公園是哪家? - 葉洲的回答

阿拉斯加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 葉洲的回答

去紐西蘭旅遊什麼線路值得推薦?幾月出遊合適? - 葉洲的回答

如何去冰島旅遊? - 葉洲的回答

挪威有哪些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色值得一去的? - 葉洲的回答

想進入海洋、親身體驗水下世界有哪些途徑? - 葉洲的回答

柏林的魅力何在? - 葉洲的回答

波多黎各是個怎樣的旅遊目的地? - 葉洲的回答

中南洲加勒比海地區有哪些美景和美食? - 葉洲的回答

如何體驗到滑翔傘或滑翔機? - 葉洲的回答

相關知乎Live:

知乎 Live 入口 -- 走遍美國的名山大川

知乎 Live 入口 -- 發現歐洲之美,打造歐洲之旅

知乎 Live 入口 -- 關於旅行的一切

—————————————

肥嘟嘟走世界 - 知乎專欄

更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肥嘟嘟走世界(feidudutravel)


因為信息傳播太發達了,而且媒介發展也是一日千里,從最早的文字圖像再到影像。全世界的圖像、影像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旅行目的地早已不是過去具有陌生感和異地感的存在了。旅行就像在看一場被劇透過的電影,被感動的閾值變得非常得高。

我個人的旅行感受中,只有幾種圖片或影像所不能傳播的旅行觸點,比較容易有驚喜或者感動:

一種是有個人參與感的活動體驗,比如跳傘、潛水,比如在京都南禪寺抄經,在紐約看sleep no more的互動話劇;

一種是超尺度的建築或地點,那種overscale也只有親臨現場才能感受,比如高聳到讓人覺得渺小的科隆大教堂,比如險峻到讓人心驚膽顫的華山;

一種是迥異於日常生活感知的場所,比如城市人看到絢麗璀璨的星空,比如江南人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漠。


深刻理解題主的感受。

去旅行有時候是因為路過,有時候是一時興起,有時候是期待了很久策划了很久;去的地方有古迹,有現代都市,有自然風光,但古迹都是重建的、現代都市千篇一律、自然風光遠沒有照片里的那般靚麗。

題主的這段描述一下子讓我想起了Walker Percy 在他的小說「萬物不再」里對美國遊客遊覽大峽谷時的描寫:

大峽谷,本色本貌的大峽谷,已然被觀光客頭腦里早已形成的象徵集合體吞併了。在約定俗成的條件下看峽谷,迎面看到的就是那個象徵集合體。你現在眼中所見已非西班牙人當年面前所對,而是已然被構建出來的東西——被明信片、地理課本、旅遊手冊和大峽谷這三個字所構建。有此構建在先,觀光客的快樂之源便起了變化。當年那西班牙人因深入峽谷腹地,因移步換景,深淵、地勢、色彩、光影等漸行漸露而驚喜交集,而今的觀光客卻以大峽谷與預製象徵集合體的契合度來衡量自己的滿意度。如果兩相一致,峽谷正像明信片上的模樣,他便開心;沒準甚至會說,「啊,真和明信片上一模一樣地美!」他覺得沒有上當受騙。可如果不相一致,如果峽谷色彩暗淡,他便無法直面,而只會意識到現實與想像間的距離。以後他會說,他不走運,去的不是時候。最最重要的已不是獨立自主發現眼前的事物,而是以預製的象徵集合體為尺度,衡量這個事物。這就是觀光客的心滿意足。

Percy 提出的這種所謂「象徵集合體」已經在這個攻略泛濫的年代愈演愈烈。我猜題主與我之前的旅行方式類似,在去一個地方之前找詳細的攻略,設計好路線,想好要去的景點,要吃的東西,住的地方,心裡已經知道將要看到什麼。若是在一個城市只待幾天,便會使勁地壓縮時間以體驗更多的東西,生怕浪費了專門來一趟的目的。因而題主才會有這樣的描述:

每次就像例行公事一樣,每到一個地方就是找博物館、特色景點和當地小吃,然後拍照,然後就開始遺忘,我甚至經常不能記起去年我都去過哪些地方。

這種方式會讓人在景點或城市之間疲於奔命,也讓人質疑自己甚至會覺得,明明與傳統旅行團相比,自己的旅行方式充滿了自由度,也用心地策划了行程,做好了準備工作,但為什麼得到的開心或收穫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呢?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象徵集合體」的問題。許多人都有一個傾向,如果對一個地方不夠了解,他對這個地方的印象就會格外的刻板和單一,而且可能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不斷地證明他的這種印象。當他的印象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愉悅感,然而被質疑的時候他可能不樂意去改變自己的想法。就好像外地同學聽說我們廣東人不吃猴腦就很詫異,然後再去問其他的廣東朋友。當我們在攻略上看到了對一個地方的介紹,瀏覽過所有的景點和它們出名之處,還有腦子裡一直以來通過接受到的信息形成的對這個地方的感受,這些信息都會在最終到達這個地方的時候影響我們的旅行體驗。這時看到的一切可能只是為了證明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是正確的,而不是真實主動地在接觸和體驗你眼前的事物。所以當看到的東西不盡如人意時,感到失望也是正常的。

再者,我們可能因為缺乏安全感或者懶得折騰去選擇了一種最容易卻又最累的旅行方式。丹尼爾· 布爾斯廷把旅行和旅遊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行為或社會現象。以他的觀點,旅遊是一種消極的行為,跟著幾十個人的團隊,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看一些所謂「特色景點」,把展示在你面前的所有東西照單全收。旅行則意味著以主動和探索者的角度去發現新東西,去開拓自己新的經歷。以往我們可能覺得,不跟旅行團走就是一種表示傾向於探索、冒險或新奇的態度,但是其實這種跟著攻略指導的方式更容易變得千篇一律,毫無新奇感。

所以,我特別理解題主的這種感受。旅行很容易變成一件沒意思的事情。有沒有什麼辦法把旅行變得跟第一次旅行時一樣有趣呢?

1. 放下攻略,行至水窮處。這是許多背包客崇尚的一種方式。我在路上遇到的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一張火車票或機票飛到一個地點,然後開始四處晃,喜歡一個地方就多呆幾天,遇到誰說哪裡哪裡好玩就跟著走一趟。漫無目的,無憂無慮。

這種旅行方式的好處在於它讓你卸下了許多包袱。你不需要看到什麼東西才能覺得自己有了足夠的收穫,也不用疲於奔命每天想著要去多少地方吃什麼東西。它讓旅行回歸了本質,就是去一個非家鄉的地方,去感受那裡的生活。

當然,很多人就算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也不一定能有合適的心態。若是無所事事也容易患得患失。

2. 承接上一點,讓心態回歸原始狀態。旅行就是把生命中的幾天放在另外一個城市,不是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有些人總是期待旅行中撞見精彩或出乎意料的人與事,覺得這樣的經驗才稱心如意不枉來一趟,當一天平平淡淡下來的時候則會覺得有點失落。這就是把自己的快樂的主權交在在外界的手上。

3. 去差異巨大的城市。在中國,越現代化的都市就越千篇一律。你能看到家鄉有的商店,一樣的毫無個性的樓,住一模一樣的酒店。但是如果跑去東南亞或是歐洲,一個平常的小城市就會有許多細節勾起你的好奇心。

4. 當沙發客。這不僅是一個更好地了解旅行地點的辦法,也提供了一次友好的溝通機會。很多時候人們記得的不是一個地方有多美而是他們遇見了什麼樣的人。沙發客的形式預先保證了雙方都具備帶著善意願意交流的特點。

5. 換一種旅行方式。自駕游,騎行,摩旅,去把大好河山走個遍。色魔驢行 - 摩托車論壇找個團隊跟著山野穿越,露營爬山。磨房 - 自助旅行和戶外運動的出發地找一個安靜的古城每天租輛自行車只逛街吃東西。找群朋友去度假村無憂無慮兩天,玩遊戲泡溫泉打撞球,晚上就著紅酒看歐冠。怎麼舒服怎麼來。

6. 去一個特別想去的地方,for whatever reasons。一個朋友去了一個月西班牙,只去了兩個城市,看了一個月的藝術館。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自己開心。人總是經常需要收穫了什麼才能覺得不枉花費了金錢和勞力,所以與其把希望寄托在一個聽大家說好玩自己卻沒什麼感受的地方,不如去一個自己偏愛的地方,作為奢侈的獎賞。

歸根結底,我對題主的建議是,跟一個女孩在一起不是因為可以接受和她在一起,而是因為不能沒有和她在一起。旅行亦然。

References:

Walker Percy. The Loss of the Creature. 萬物不再。外國文學網

Daniel Boorstin. The Loss art of Travel.


319-321比利時

416-421「也可以適當延長歸期」德國或者荷蘭或者捷克或者奧地利或者波蘭或者義大利或者西班牙或者葡萄牙或者希臘

有人願意跟我一起散漫地閑逛嗎???

跟題主有同感。

*?゜??*:.?..?.:*?"(*?▽?*)"?*:.?. .?.:*?゜??*

大學本科的時候,一有假期就跑出去玩,住青旅,吃當地小吃,白天買買明信片,晚上坐在馬路牙子上發發獃。

好奇青藏高原,於是和兩個男生去玩,出發前我們連攻略都沒做,只買了去程車票,是大一的暑假。

艾弗森在無錫打比賽,提前三天下定決心翹課去看,於是買票,訂機票,南京,無錫走一趟。

暑假在家呆得沒意思,決定提前半個月動身,先飛到深圳,玩香港,再去寧波和小夥伴匯合,一路北上玩到學校。

預定夏天的GMAT考試時,選了個沒去過的城市,湖北湖南河南跑一圈。

清明節,約高中好久未見的另外兩個小夥伴,青島濟南走一遭。

端午節,和另一個高中同學,一起火車到山西玩,看看石窟,散步平遙古鎮。

二戰GMAT,媽媽特意請假去大連陪我考,考完突然不捨得媽媽回去了,於是直接買了機票帶著媽媽飛西安,強行多翹課一個星期。

研究生在英國讀書。

第一個假期是聖誕節,我一個人從倫敦飛到愛丁堡,高地湖區玩下來,在格拉斯哥和大學同學匯合,然後北愛爾蘭玩去。

第二個假期,只有一個星期,我一個人買了車票去法國,白天一個人玩,晚上住在同學家。有天半夜餓了煮了十個餃子在檯燈下默默吃完。

第三個假期馬上到了,是三月下旬到四月下旬的復活節假期。

出國之後,每到假期,一刷朋友圈,都會感覺自己走遍了世界。這個在土耳其坐熱氣球,那個在美國玩跳傘,這個在邁阿密的海灘,那個在冰島的冰洞探險,這個在拍極光,那個在拍大海。

旅遊的意義,對我而言,是什麼?

在英國這邊比較要好的朋友有4個。

一個宅女。

三個有工作經驗再來讀書的人。

這三個人在假期都不是滿世界跑的人。

第一個人適當跑跑,更喜歡和女友一起玩。

第二個人想跑才跑,昨晚喝酒還提到他一個人的旅行中,自拍時候的如雪般的寂寞。

第三個人讀本科時候跑過了,現在即使有假期也只想回國吃鹽水鴨。

我呢?本科畢業就來讀書的小屁孩一個,還沒像旅行大神那樣滿世界走過。但是突然有點不想旅遊了。

我跟媽媽說,我不想玩歐洲了,我想留著等跟你們一起玩。

媽媽說,你假期還是多玩玩吧,以後工作了沒時間了,不用等我們。

我說,我覺得歐洲大體上也很相似,沒那麼大好奇心亂走了,我想回家了。而且我覺得去一個地方不多獃獃,真有點走馬觀花。

我曾跟在加拿大留學的朋友說,2016夏天我們去美國吧,我想最後看一年大媽打比賽,也想看一場太陽隊的比賽。

過了年,大媽突然沒有隊了。

我還想看一場納什的比賽呢。從初中到高中,我一直這樣希望。

可是他退役了。

在知乎上看了「哪些地方為了吃也要去一次」。

在心裡記住了幾個地方,想的不是「我一定要去吃」,而是「以後我可以和**去玩」。

我不是對於「一個人旅行」不如以前熱衷。

只是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寂寞。

美麗的景色,看風景的我。

只有美麗的景色。

和一個孤零零的我。

看見很多情侶手牽手,在街頭相擁,沖著鏡頭大笑。

看見幾歲的小孩子在地鐵上被媽媽抱著用童聲說話。

看見一臉嚴肅的法國老太和老頭在餐廳吃西餐,兩個人舉起酒杯默契地碰杯。

我想低頭玩手機,卻想起來手機在巴黎被偷了。

在倫敦機場,想噓噓,把書包放一個大叔身旁,自己輕輕鬆鬆就去了,心裡想的是其他人會以為這個包是這位大叔的,不會碰的。

覺得自己真是聰明。

從巴黎回倫敦,看見中國一家三口來過年,和小女孩說了很多話,我都不知道原來我這麼能逗小孩子。

覺得自己真是話多。

打了這麼多字,覺得自己,真是寂寞啊。

也怪我,出門旅行覺得人多麻煩,自己挺好,但是若真是自己,也總抱怨孤單。

那麼本科時候怎麼沒這樣呢?

大概是因為,有玩得來的小夥伴,

有明確的旅行目標吧,

不會為了增加護照上的國家而去旅行。

也或許是因為,年輕力壯能承受得了48小時的硬座,

也處於剛剛離家想脫離父母的階段吧。

但是現在,我真的,想回國,

不管是在家躺著,還是去大學的城市呆著,

都有那麼幾個,

我愛的,也愛我的人在等我。

和他們,不管去哪裡,我都開心,

哪怕樓下公園散個步,

哪怕去我之前去過的城市,

哪怕就是坐著一起看電視。

不論去了哪裡,

心在的地方,

才是歸宿吧...

總之,

寫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

一句話,

想去玩就出發,

厭倦旅行就宅著,

怎麼舒服怎麼來。

*?゜??*:.?..?.:*?"(*?▽?*)"?*:.?. .?.:*?゜??*


一起去的人不對…


世界是一本打開的書,但說你不細細讀,只是看看封面,標題,插畫,總有一天,即便封面色彩再艷麗,標題再新穎,插畫再細緻也會麻木的。因為旅行多了,總有你無法超越的星空,日落,宏偉的建築,悠久的歷史。你無法找到再大的博物館,再高的山,再碧藍的海洋,再深邃的夜。那個時候自然覺得沒有意思了。

若每到一個地方,好好的讀,細細的品味,用心去思考,你會發現每本書都不同,每本書都能給你帶來感動和驚喜。做法就是觀察當地的人文的,去和你能遇到的人多說兩句話,從卡薩布蘭卡賣塔吉的大叔,首爾賣壽司的小哥,莫斯科酒店前台的小妹,亞庇潛水教練,東京拉麵店老闆,檀香山亞裔司機那裡找到你在國內聽不到的故事,感受他們獨特的人生。再結合你看到的景色,你會發現每次旅行結束你都有好多能和知己分享的。

我想沒人會問為什麼讀書覺得越來越沒意思吧!


因為你總是選一些沒意思又坑爹的景區


你那不叫旅行

頂多是旅遊 也就是踩景點

有個節目叫《侶行》

一口氣刷完

不由感嘆

這tm才是旅行啊

相信你看完之後更不會去普通的旅行了。


美食美景固然很好啊,可是當我面對那些好景緻好料理的時候,心裡想著的都是,要是此時此刻,有個能一舒心中塊壘、分享澎湃心情、相視一笑默契無間的伴兒那該多好啊!

孤獨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沒有一個彼此相知的人,那周遊天下又能如何呢?只不過是不斷加深那種空虛的感覺而已。

一個人也可以過得不錯,挺好的,心很自由,但兩個人就更好了,心會很安寧。

年輕的時候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年紀大了就該踏上歸途了,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不同時期,人需要的不一樣,都是不滿足的動物啊……

做人莫像他??一樣逞強啊


只因為沒有一個你愛的人愛你的人陪你一起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


都在勸題主:不是旅行本身無趣,是你缺乏一顆有趣的心。

其實這樣討論沒什麼意義,整天說,無趣是最大的惡,人無趣不可與交,好像有趣對這個時代的人成了一種新的做人的壓力。但不同的人衡量有趣的標準本身就不同,有的人覺得言語幽默就是有趣,有的人覺得敢於嘗鮮冒險就是有趣,有人覺得做飯打掃家務就是有趣,有人覺得思想放縱不羈愛自由是有趣,有的人覺得宅在家裡打遊戲看電影也是一種有趣。

你認為有趣的在別人看來很可能就是無聊的。旅行也是一樣。有人覺得看看不同的風景拍拍照已經很有趣了,有的人覺得去個度假村休閑休閑就很有趣了,有的人覺得非得去點人跡罕至的地方才叫有趣,有的人更是覺得去有生命危險的地方才叫有趣。《侶行》里兩口子的有趣恐怕是大多數人沒有機會也沒有勇氣嘗試的。我個人旅行覺得有趣還是無趣體現在我對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有沒有足夠的了解,去了以後能不能產生新的見解,以加深對這個地方的印象,擁有精神上的共鳴,為此還專門熟讀了《百城賦》。很多人看來,旅行是為了放鬆,我這樣略顯沉重的有趣在很多人看看應該也是無趣的。

所以題主,你的有趣標準是什麼呢?你知道了自己的標準才能找到讓你感覺有趣的地方。標準都不統一卻在這大談怎樣才能有趣,這事挺荒唐的。當然,也不排除題主覺得怎樣都很無趣的可能,這很正常。人容易犯一個毛病:推己及人。我是什麼樣的也以為別人都應該是什麼樣的。我素質低下就覺得別人都是偽君子,我信仰一個上師就覺得全世界都應該信,我罵政府就覺得世界人們都應該罵,我喜歡羅永浩就覺得別人都要喜歡,我討厭郭敬明就覺得世人都應該討厭,我覺得婚姻不應該被年齡綁架就覺得別人也不應該這樣,我覺得敢花錢的人才能掙錢就覺得別人也得如此。同理,我覺得旅行有趣別人也必須覺得有趣。總之,和我不同的人,要麼心理不正常,要麼就是腦子有病。

這是一種價值觀暴力啊同志們,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能力不同,思想觀念不同,甚至體內激素的分泌水平也不同,擁有不同的心理狀態非常非常正常。就好比有人就是覺得戀愛很無趣,你非得唾沫星子亂飛說什麼這是因為你不懂愛情,是你自私,是你懶惰,是你不懂經營,吧啦吧啦吧啦。。。你說煩不煩?就一句話,人跟人不一樣,別老想著推己及人!


因為你來過那個城市卻不懂那個地方。

我記得,曾經有一句話特別流行:"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我想,讀書和旅行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所以才常常一起被提及。

那麼為什麼對我們而言,旅行開始變得枯燥無味了呢?

是因為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已經難以遇到能讓你魂牽夢縈的那些景色。我們覺得在旅行中已經不能夠體驗不同的生活,不能夠增加生命的新鮮感了。覺得一切都是一樣的。。

那麼,是哪裡錯了呢?

是我們還是這個世界

我走過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這兩個被高度評價的,地理位置在一個天南一個地北的古城。卻沒有給我不同感受,覺得同樣的街道滿世界的小店。

去的地方越多。這些地方給我的感覺更多是千篇一律。

後來,我在寒假假期就停了下來。我突然發覺這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旅行。

不停的去不同的地方,說走就走義無反顧的前行。這只是旅行的第一步,這讓我們有了逐漸增長的勇氣,和逐漸看淡生活瑣事的心。

但這並不是旅行的全部。

我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想要出發。

我想要的不是朋友圈別人的羨慕和點贊。也不是因為無聊而去別的地方繼續買買買。

我要的是旅行的意義。

文藝青年總是喜歡說自己是旅行而不是旅遊。然而,旅行是一種修行。這不是叫法不同。而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

旅行。是我們來到不同的城市,這個城市的一切對於我們都是陌生的。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風景。我們要體味的就是這些不同。要去體味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真正想要的是真的像一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一樣以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這個城市。你才能真正體驗出不同地域生活。

倘若你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這裡不同的商場,不同的大樓,不同的街道,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每個城市都在變得越來越現代化。只是現代化的程度不同,你只看到這些表面的一切,其實與你的家鄉並沒有不同。

也許你會說那些景點,其實這都是一樣的。我們要先抉擇出真正值得的景點,然後,我們應該看的是這些景點背後的故事,懂得這些故事,你才能在看到那些古老的建築的時候,想起那帝王想起那流傳千古的風流人物多舛的命運。

我們是因為這些建築這些古迹而來到這些城市的。

讓自己的旅行有意義,就是你來過一個城市,你能懂得一個城市的故事

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與君共勉。

謝謝你們看到這裡(╯з╰)點個贊?

來找我玩嘛?微博等你ECHO1984-


因為想像中的旅行是這樣::::

你來到了一片古迹,你撫摸斑駁歲月的痕迹,你似乎聽到了來自遙遠的年代的訴說,你似乎感受到了穿越時空的對話,精神得到了升華。

你造訪了一片山川大河,你站在空寂的山頂,遙望連綿的翠綠。你感嘆大自然的美妙,你感受到了一種超脫,一種與自然的融合。

你遇見了一些當地的人,他們帶著微笑,熱情的邀請你體驗當地的文化,視你為遠方的好友,你感嘆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友誼。

你每到一個地方,收集一件從深巷中淘來的老物件,擺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就好像是一枚枚勳章,彰顯你每一次旅行的收穫匪淺。

::::

如果你當初和我一樣帶著這樣的期待去旅行,那註定是要失望的。因為你對歷史遺迹的了解主要來自於景區簡短的介紹,你所看到的自然風光也不帶上帝視角,你遇到的人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無法苛求他們一定要對你友善,而一個個千里迢迢搜羅的物件最終不過是靜靜的積著灰,更不用提因為考慮預算或者出門不便而產生的各種煩心事。

旅行確實可以逃離生活中的不悅,給自己不同的體驗。但最終自己感受到了什麼不在於旅行的目的地,那只是客觀的展現,而在於你自己理解和期待。題主覺得旅行越來越沒有意思了,大概是發現這樣的旅行已經無法再給予某些期待了吧。

我自己的感受也是一樣。所以我不會再刻意規劃每年必須要去旅行,而是必須要有一個非去不可的理由。比如我工作中經常被提到的經典工程案例(職業病。。),我愛人的家鄉和曾經求學的地方,好友生活的城市,適合全家人放鬆休閑的地方。。。。當然我也會因為好奇不同的文化或自然風光而去體驗一把,但我一定會做足功課,現對其有一些深入的了解。梁文道在節目里提到過他去某個旅行之前,一定會先找一些相關的書來看看。這個方法很值得借鑒。總之,這個世界很大值得去看看,但這個世界也很小,以現在的交通和諮詢的發達程度,多走兩步也證明不了什麼,少走兩步也沒有必要遺憾。畢竟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也許也是某些人期待的遠方。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