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人的理性的程度是判斷社會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的標準之一嗎?

我是一名大學生,自己平時在上網以及在生活中總是會發現,那些看上去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總是會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舉動,或說一些不理性的話。這裡我不排除由性格所產生的個別差別。我想問如果我假設問題的答案是它們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那我要怎樣去調查出一個社會的理性程度。


如果你說的理性是經濟學上的理性,那教育程度和理性程度關聯很小。

經濟學家主要基於顯示偏好公理來衡量理性程度,中心思想在選擇要一致。記p是價格向量,x是商品向量。上圖左邊顯示,當價格是p時,xx^{都在p所指直線與橫縱軸圍成三角形內。這意味著pcdot xleq Ipcdot x^{,即消費者負擔得起xx^{兩種選擇。再看上圖左邊還有一條線p^{,這是個新的價格。如果價格是p時消費者選擇了x而沒有選擇x^{,那麼,如果他/她在價格是p^{時選擇了x^{而非x,他/她就違反了顯示偏好公理,某種程度上「不理性」。

為什麼違反顯示偏好公理就是不理性呢?原因在錢泵(money pump)。面對兩種價格,消費者都可以兩樣中一樣,他/她的選擇不一樣,反向操作就可以獲利,把錢從消費者那兒「泵」到自己那兒。具體來說,假設你要反向操作,那就直接在價格p下購買x^{,在價格p^{下購買x,然後再轉手賣給消費者。記可以泵出的錢數是mp,此時你的獲利是pcdot (x-x^{0" eeimg="1">。上圖給出了錢泵的幾何含義:變化價格使消費者選擇一致需要變化的幅度。

類似思路可以很容易推廣到多維情形。上圖是Echenique,Lee和Shum在2011年據此構造的指標。可以看到分母和之前定義的錢泵值mp形式很像,其中p^{k_{l} } 代表消費者第k次消費時商品l的價格,x^{k_{l} } 是消費者購買這件商品的數量,分母是消費者第k次消費時花費的總額。上式大於0說明消費者決策中給錢泵留下了餘地。整個MPI越大,說明錢泵幅度佔總體消費越大,消費者可能更不理性。類似指標還有AEI,思路基本一致,具體可見Afriat(1967)和Varian(1990)。

在消費上加一誤差項即可推出統計量做檢驗,具體過程見原文。2011年研究用詳盡家庭消費數據測算了MPI並研究了MPI與家庭變數之間的關係。上圖顯示,家庭大小與決策中出現錢泵可能性負相關,家庭收入與決策中出現錢泵可能負相關,教育程度相關性不顯著。不過,這不代表因果關係。此外,這只是從經濟學中比較主流的一個角度來衡量理性,還有其它角度。研究需要假設偏好穩定。這只是一種可能的思路,但確實說明經濟學中的理性是可以嘗試衡量的。

參考文獻:

Afriat, Sidney N. "The construction of utility functions from expenditure dat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8.1 (1967): 67-77.

Echenique, Federico, Sangmok Lee, and Matthew Shum. "The money pump as a measure of revealed preference viol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9.6 (2011): 1201-1223.

Varian, Hal R. "Goodness-of-fit in optimizing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46.1-2 (1990): 125-140.


謝邀。

一、人的理性程度顯然不能作為判斷受教育程度的標準之一。

要作為判斷標準,應當是直接相關的,不能僅僅有關聯性。

比如GDP可以作為判斷經濟發展程度的標準之一,但不能作為判斷教育發展程度的指標,儘管GDP與教育發展程度同樣具有一定關聯性。

再比如收入高低與消費高低具有相關性,但你不會把工資多少作為判斷消費高低的標準之一吧?

二、你之所以會有這種印象,是因為你接觸到的人和事情都不夠多,對「不理性」的認識也過於狹窄。

  1. 實際上,人總是在某些情況下才表現出」不理性「,比如關心則亂、病急亂投醫、殺雞取卵等等,都是對不理性的形容。高學歷的人,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識,並不表示永遠都更理性。打個比方,學金融的女博士,看到打折、特價的衣服時,也很可能不管是不是真需要,買回家再說。有的時候,高學歷的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可能「不理性」,比如過於自負,不願聽相反意見。
  2. 所以,應該是你所能體驗到的「不理性」,正好處於與學歷緊密相關的範圍內。或者說,你目前還只會從學生的角度來判斷理性或不理性;而從學生的角度看,當然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理性(本質是學歷越高,就越符合你的判斷標準)。

三、如果假定兩者有一定相關度,如何調查一個社會的理性程度

  1. 定義「理性」的概念,明確內涵和外延——比如前述「女人不需要時也買打折衣服」的行為,從經濟學「理性人」的角度看是不理性的;但從滿足購物慾和增強幸福感的角度看,又是理性的;如果是刷的老公的信用卡副卡,不用老公也不給,那就更加理性了。所以,你不定義,就沒法調查。
  2. 確定「理性」的衡量指標有哪些。——你得象評判經濟發展程度用GDP等指標一樣,總結歸納幾個衡量指標出來。
  3. 確定受教育程度的衡量指標。
  4. 研究兩者之間的變化規律。如呈現相關性,則驗證是否有因果關係。相關不表示因果,比如對某市10年火災數據進行統計,發現消防車出動的越多,火災損失就越大,兩者呈正相關。但顯然,不是因為消防車出動的太多,才造成火災損失更大;而是火災越大,消防車越多;火災越大,損失越大。
  5. 具體的調查方法講究更多,需要你自己去研究了。

三、總結

判斷受教育程度已經有較完善的標準了,不需要也不能再添加「理性程度」這一條。

一個人的「理性程度」不是一個可度量的東西,更不要說「一個社會」的理性程度了。


1. 兩者沒有必然性,但肯定有關聯性。

2. 沒有人能調查出社會的理性程度。

3. 如果有人敢發布結論,不是傻逼就是騙子。


不是,搶購鹽的人中高學歷不在少數


推薦閱讀:

哪些經濟學教授對機器學習有所涉獵?(不限國家地區)?
面板數據,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的區別,適用範圍各是什麼?
有哪些只用了OLS這樣簡單的方法卻發表在經濟學頂級期刊的論文?
為何兩階段工具變數回歸中第一階段要包括其餘所有外生變數?
強外生的假設在大樣本下有什麼用?

TAG:教育 | 經濟學 | 社會 | 計量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