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催眠是怎麼做到的,人可以被催眠嗎?


引用我公眾號的一篇文章,有興趣的可以訂閱:ivesluuey

轉自我的另一篇回答:

催眠是什麼?

有關催眠的定義至今還未有統一的說法,過去十年的研究文獻已經全面論述兩種形成鮮明對比的觀點,一種認為催眠是一種變動意識狀態,另一種認為催眠是一種動機被激發的情境。Ericksom在一些文章中(Erickson and Rossi,1974)已經為臨床催眠「狀態學說」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米爾頓·艾瑞克森

可以表明的是,催眠是一種有別於清醒和睡眠的第三種意識狀態。從宏觀來說,催眠現象可被認為是一種內部定向狀態:平時意識特徵的多重焦點被限制在相對較少的內部現實上。因為這種有限的焦點,使患者不會被無關的刺激打斷,不受平時參考框架的限制,新的學習在催眠中可以更敏感、更強烈的發生。

在催眠狀態下,被試者具有不同程度上的意識開放性,能夠更專註的接受觀念並習得,在這種狀態下,一些清醒狀態下的主觀願望可以被加強,一些意識可以被短期、快速的養成,還有一些深度記憶可以被喚起。

是不是看完更加一頭霧水?

通俗來說,在清醒狀態下,面對某一個你想達成的目標,我們會考慮非常多的問題,大部分都是現實困難,舉個例子,當你想戒煙的時候,你就會想:我就是一個散漫的人,能堅持的下去嗎?你還會想,我工作總要和人打交道,別人遞過來的煙我能不接過來嗎?你會給自己找些理由:我平時也沒什麼其他不良嗜好,就剩抽個煙了,要把煙戒了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所有這些思考,叫做「外部現實」,是上面所說的你平時思維的「參考框架」。

而催眠之後的狀態,就是剝離你這些「外部現實」的「參考框架」,是你能集中於最直接的需求:我要戒煙!然後通過暗示強化你的概念:我戒煙的願望很強烈,我對煙現在已經不再有需求了!在這個暗示的過程中,你不會再被哪些現實問題和自我討價還價而干擾,只是純粹的加強你內心的核心愿望。

這就是所謂的只關注「內部現實」。

信任與意志力

意志越堅定越難以被催眠一直是大眾對催眠最大的誤區。

絕大部分治療性催眠對被試者有兩個要求:一是主動配合的意願,對催眠師的信任。對諮詢師的信任是所有心理諮詢過程的必要條件,這裡不僅是要信任諮詢師的職業操守,相信他對個人隱私的堅守,還應該對諮詢師的經驗和技術抱有信心。在心理動力學方法的心理諮詢過程中,喚醒內在需求的自我認識,以及對諮詢效果充滿希望的溝通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個必要條件是意識的專註能力,即通俗說法的注意力集中,在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論中(Erickson and Rossi,1979),催眠誘導過程的目的之一即「減少注意焦點」(通常是幾處內部焦點),那麼就需要諮詢者能夠主動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以進入「內部」。

以此看來,通常來意志力堅定的人會伴隨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較強,故而意志越堅定的人往往進入催眠狀態更快。

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意志力堅定的人就不容易被催眠呢?這是源於大眾一直認為,催眠過程是被催眠者與催眠師的一個對抗過程。

事實絕非如此。

如果催眠是一個目的地,那絕不是催眠師生拉硬拽的強迫你,把你裹挾到那個地方。而是你自己希望去那裡,但不知道路徑,催眠師會攜著你的手,指引著你一步一步前往。治療催眠的過程中,通常是你向諮詢師表達了某種痛苦令你不可規避,諮詢師會告訴你有那樣一個地方(催眠),我們可以去那裡找尋到究竟是怎麼樣根源導致你的痛苦,以及解決你痛苦的方法。

假設你已經在催眠師的帶領下到了那個地方啦,他也沒有捆住你鎖起你,亦沒有給你下了葯讓你動彈不得。你隨時都是想走就走,只要你不高興在這待著了!

對催眠稍有涉獵的人都會從這樣那樣的途徑到這樣一個信息:如果催眠師妄圖通過催眠來實行一些違背你本人意願的事情,那你就會立刻醒來,不會唯命是從。這種解釋,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沒錯的,即便是被催眠了,並不代表人就會失去意志,失去價值判斷,完全變成一個洋娃娃機器人,任人擺布,一旦被催眠者與催眠是產生了對抗,都會快速擺脫完全內視的狀態。

催眠師讓你說出你的銀行卡密碼,你當然不會說了,「焦點內視」又不是傻了。

但是,但是來了,那催眠真的就是一點危險沒有嘛?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人在清醒時尚且經常各種被騙財騙色,催眠狀態下又怎會真正的萬無一失?

總有那麼一小部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催眠師,他們有著高超的技術,可以繞開你的意識體系,讓你沒有絲毫感覺到不適,卻潛移默化的利用了你。只是有這樣能力的催眠師鳳毛麟角,都是金字塔頂尖的那一小撮。你說已然登堂入室,成為大師級別的催眠師了,還會屑於搞些違法的手段騙你么?

凡事總有例外,超人還靠著拍自己照片在報社領工資呢不是么?本文末尾會貼一個傳播已久的催眠犯罪案例。

催眠的目的與效果

「催眠暗示的目的是繞過患者信念系統的錯誤限制,暗示必須巧妙的避開普通日常意識過於嚴格的限制。」——HYPNOTIC REALITIES:The Induction of Clinical Hypnosis and Forms of Indirect Suggestion

催眠誘導的目的有三重:

一、減少注意焦點(通常聚焦到幾處內部現實上)。

二、助長患者習慣的指導和控制模式方面的變化。

三、提高患者對於他們自己的內部聯結和可被整合成治療性反應的心智能力的感受性。

治療性催眠的本質:

一、一種內部定向狀態

二、一種高機動狀態

三、一種能動的的無意識學習

四、一種變動運行狀態

內部定向狀態——減少注意焦點

這裡必須說一個觀念,叫做認知偏見,過分強調事物的某方面特質就會導致對其他方面的特質產生忽略。通常來說,越是長久和深刻的認知一旦產生偏見,就越堅固。如果是對人,越親密關係的偏見越堅固。

舉例來說,從事數十年的的行業經驗產生的認知偏見要遠比畢業生剛進入時堅固,而幾十年的老夫妻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自我修復的。在心理諮詢時,許多諮詢師也經常面對這種緣由親密關係造成痛苦的諮詢者,因為根深蒂固的偏見束手無策。催眠所擅長的正是這一問題的解決。

(當然認知偏見的事情我們還必須結合「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來詳細去說,但這不是本文重點,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反饋給我,我們另說。)

有一個老媒體人曾找到我,他在傳統媒體行業浸潤數十年,在傳播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說,他感覺團隊管理愈發困難,當年他是權威,周圍的人無不是奉他為神明一樣,可是現在指導起工作來都很難被貫徹下去,感覺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浮躁,什麼也不懂卻主意特別正。我說,你的問題就在於你說的他們「什麼也不懂」這五個字上,你是否想過是你自己的經驗已經落後於時代,不能得到現在媒體行業的認同了?這個略尖銳的問題立刻遭到了他很大情緒反彈。

我認為這種困擾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對自我和他的團隊都有一定的認知偏見,對團隊的不信任當然是一種外部歸因,但根源是他對自我信念系統的過分依賴,這形成了嚴重的信任限制。如果這是一次諮詢過程,那麼第一要素就是要繞過他信念系統的錯誤限制——你只需建立對他人的充分信任即可——去掉「只有我是正確,你們錯了」的這種「外部焦點」。

弱化習慣參考框架

當我們說臨床誘導的目的是讓患者把注意力聚焦到內部,幫助他們改變習慣意向和指導功能時,我們實際上實在幫助他們弱化他們平時的日常意識。由於其習慣參考框架的限制,他們平時的日常意識不能處理某些內部或外部現實,他們便認為有了「問題」。弱化患者平時的日常意識便是一個弱化他們個人局限的過程。弱化個體平時意識模式的限制,從而打開某種可能,使新的聯結組合和心智能力可被演化出來,在個體內部找到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一件事情無可逃避又確實有許多現實困難時,認知偏見的固執常會使人停止各種解決途徑,而止步不前。「不試試你怎麼知道會不行?」這種語言通常會得到的回答是「不用試,肯定不可能」。

人們就會陷入這樣的自我矛盾中——

「你想執行這件事情嗎?」

「當然是想的。」

「那麼你嘗試了所有的辦法嗎?」

「我嘗試了所有的辦法,但於事無補。」

「某方法你試了嗎?」

「那個不用試,肯定不行的。」

「你怎麼確定不行呢?」

「我從事這個多少年了」 or 「我太了解他了」

「你是否考慮過是執行方法的問題或者是溝通技巧的問題?」

「肯定不是」

這個「我從事這個多少年了」和「我太了解他了」就是嚴重的「習慣參考框架」

說了這麼多,也許還是會問,催眠究竟能用來做什麼呢?好吧,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催眠表演與催眠治療

看了這麼多,好像催眠一點神奇之處都沒有啊。

你以為一個人的「外部現實」和「參考框架」僅僅是表現在意識層面嗎?或者說你以為一個人意識就是這個人大腦里思考的那些知識和邏輯嗎?

遠非如此。

「外部現實」和「參考框架」是可以表現在生理上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一點也不神奇啊?那我們換種說法:你以為「弱化參考框架」等於「告訴你不參考那些你已經根深蒂固的執念了嗎?」,不,那等於「你的意識對你身體的控制可以達到每一個細胞的精細程度」。

深度的催眠狀態可以讓你減緩甚至停止心跳,可以讓你腎上腺素快速分泌,可以讓你的白細胞聚集於身體的特定器官,可以在沒有過敏原和刺激源的情況下讓你產生免疫反應和應激反應。過去的傳統神經醫學一直認為意識是來源於大腦的,但是催眠狀態表明,小腦、腦幹、中樞神經系統都是可對外界高級信息(語言、圖像)做出反應的。

只是現在這些表現現在都被用於催眠表演了,就如同我們封面那張「人橋」的圖片一樣,軀幹力量的釋放本身應該是具有深刻的醫學意義的,現在卻廣泛的被耍把式賣藝了。

當然我不是說催眠表演不好,只是在表演過程中你看到的那些令人驚嘆的「超能力」通常都是在較淺程度的催眠誘導下就能產生的「誘導指證」。對於治療性催眠來說,到這裡一切才剛剛開始!

最後,心理諮詢時的催眠師只是一個旁觀者,或者說是一個領路者,為你提供一種有效的手段,幫你解放一些不必要的束縛,以達成你最核心的需求。

以上

有關催眠犯罪

我們在這裡貼一個小段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全當看一個懸疑小說:

這是一個傳播極廣的利用催眠犯罪的案例,是否真實已經不可考證。要指出的是,雖然不能證明是否屬實,但本案件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在理論上沒什麼問題。

催眠的海德堡事件催眠術的歷史上的海德堡事件

編輯於 2017-02-21


首先介紹一下,人在清醒睡眠狀態下,大腦會出現四種腦電波

β:清醒、睜眼狀態

α:安靜、閉眼狀態

θ:較睏倦、疲憊的狀態

δ:入睡後

人的睡眠分為五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腦電波

第一個階段:α波逐漸減少,低幅θ波和β波混雜出現;

第二個階段:出現σ波,並有少量δ波;

第三個階段:出現高幅δ波,或κ波(δ波與σ波的複合波)。

第四個階段:深度睡眠期階段,出現δ波。

快波睡眠階段:也就是做夢的階段,表現為不規則的與清醒時相同的β波。

催眠狀態下的腦電波為α和θ波,如果出現δ就是睡著了,所以催眠就是催眠師使被催眠者進入一種特殊的腦電波狀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催眠就是暗示,用引導與暗示的方法,使被催眠者放鬆,使其腦波頻率來到α波和θ波的範圍。

當人的大腦處於這個波段時,一些平時被壓抑的潛意識就會顯現出來,所以通過催眠可以發現被催眠者一些他自己都無法意識到的,一直被壓抑在潛意識狀態的事情。

在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的意識範圍會變窄,這時只能聽到催眠師的指令,而無法注意到其它刺激。

被催眠者的意識活動主動性降低,也就是雖然有意識,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被催眠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增高,這個時候會對催眠師的指令毫不猶豫的選擇接收服從。

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會有一些自我暗示性行為。

比如悲觀者在遇事時會在內心暗示自己,做不到、會失敗、會丟臉等等,緊張焦慮,甚至引起軀體癥狀。比如考試前生病什麼的。

而積極的自我暗示則能夠改善自己的情緒、生理狀態。

個體的易受暗示程度會影響個人的催眠效果,越容易受暗示的人越容易被催眠,對催眠和催眠師越信任也越容易被催眠,自我意識較強的人較不容易被催眠。

我們肯定都看過下圖這種表演,但是我想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只有一些特殊的人才能做到這種催眠效果。(也有人認為人橋不屬於催眠,而是人的本能,都可以做到)

(圖片取自網路,侵刪)

~~~~~~~~~~~~~~~~~~~~~~~~~~~~~~~~~~~~~~~~~~~~~~~~~~~~~~~~~~~~~~~~~~~~~~~~~~~~

心情香蕉,致力於提供專業心理測試與心理諮詢服務。

公眾號:心情香蕉(xinqingxiangjiao)


想知道催眠是怎麼做到的,你應該去找本書看看,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不過,催眠確實是可以做到的,其實就是引導你的意識,讓意識處於半睡半醒之間,夢中如果你會飛,你是絲毫不會懷疑這是夢的,其實和催眠的狀態類似。


心理諮詢師。

沒有在心理諮詢中運用過催眠。

但是學過一段時間。

你有沒有看某本小說,或者某部電影。完全沉浸在故事情節中,渾然忘我,都察覺不到時間流逝。

恭喜你,催眠體驗成就 達成。

一般人認為催眠是讓人睡著。

其實是一種誤解。

催眠狀態其實是一種恍惚的狀態。

能否被催眠與意志力存在某種關係。但不是正相關。

許多意志增強,甚至是偏執的人,也很容易被催眠。

能否成功被催眠主要依賴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催眠感受性。這個可以通過一些小方法測試。

有些人就是很難進入催眠狀態。

某些催眠師在舞台表演時,之所以能達到轟動的效果,最主要的是會通過前期的誘導測試,挑選合適的對象。或者,乾脆,找托。

第二個是關係。包括信任催眠師,不會有出醜的擔心。

第三才是是催眠者的水平。


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催眠過程中,人是清醒的,能夠接受自己願意接受的催眠暗示,達到改善身心的效果。在西方,催眠治療很普遍。


推薦閱讀:

什麼是催眠治療,它與催眠秀中所使用的催眠技術有什麼不同嗎?
是否有人不會被催眠?不會被催眠的人,有什麼樣的特質?
追溯前世催眠過後自我感覺催眠失敗,沒被催眠是否是因為太理性了?
人體感官喪失實驗具體是怎麼樣的?

TAG:催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