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世紀到九世紀的上半葉,拜占庭帝國的諸位皇帝為什麼要屢次三番地發動毀壞聖像運動?

是聖像崇拜威脅了他們的統治么?為什麼不合理地利用這一點為其更好地統治帝國呢?


謝邀。

傳統觀點認為這是為了打擊教會勢力和掠奪教會財富。

由於教會和修道院享有一定的免稅權利,屬於「特權階層」,所以這種「打擊特權階層讓國家受益」的觀點在蘇聯,東歐和我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學術界很受青睞。

然而西方學術界則從上世紀初開始就不強調其中的經濟動因了。我國當代也在淡化這一塊,因為實在不太站的住腳:皇帝其實並沒有大規模的去動教會的財產。另一方面,皇帝們確實有一定規模的沒收修道院的財產(注意教會和修道院不一樣,教會是很關注世俗的,修道院則強調出世修行),但是其中大部分又轉送給了破壞聖像派的修道院。所以說皇帝們採取的針對修道院的行動其實也不能算是為了國家什麼的(儘管在施行的時候有些口號如此),而是為了他們所支持的教派。

所以說,很難認為皇帝們是本著別有用心的目的去干這件事的,否則他們的行為就太過混亂不能支持其目的了。只能說他們主要就是出於宗教熱情來推動這一運動的。不要忘記這是在8~9世紀,正是一個虔誠的年代。拜占庭帝國正面對穆斯林強大的正面壓力,和背後保加利亞人,阿瓦爾人等的劫掠和侵蝕,信仰不僅是團結一致的精神力量,也是敵我分際的關鍵標識,重要性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我們常常嘲笑古人的愚昧,但是回過頭來又會忽視信仰對古人的巨大力量,低估古人的虔誠。

認為破壞聖像運動伊斯蘭教理論挑戰的回應很難成立,因為穆斯林是更加堅定的不立聖像主義者。也因此,倒有很多說法認為聖像破壞派是深受穆斯林影響的(實際上穆斯林確實對這個運動很有好感)。但是考慮到破壞聖像派和穆斯林之間有深仇大恨,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太有說服力,而且原本也不需要穆斯林來影響他們,從一開始他們就是破壞聖像者,只是他們的影響力終於大到可以發動一場席捲全帝國的運動罷了。

發動破壞聖像的伊索里亞王朝起源於敘利亞,而破壞聖像思想也正是風行於那裡的古老教派。阿拉伯帝國的大征服期間,敘利亞失陷,大量基督徒北上逃入安納托利亞,焦頭爛額急缺兵員的皇帝從皇室私有的莊園、土地中撥出了大半,在安納托利亞安置了這批難民,以此組建了第一批軍區。此後這一線長期成為基督教和穆斯林戰爭的前線,這些軍區成為抗擊穆斯林入侵的中流砥柱,其人的政治地位也就不斷提高。到717年利奧三世在阿拉伯人兵臨君堡的絕境下被擁立為帝,並帶領帝國打敗了這次入侵的時候,這個群體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也就達到了一個高峰。

然後他們就尋求讓自己的宗教信仰成為帝國的主流。尤其是利奧一世挾著大敗穆斯林入侵的威望,強制推行破壞聖像的信條,拉開了這場運動的序幕。

聖像破壞運動的後果也是慘痛的。帝國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集團,再也難以擰成一股繩,羅馬教會的堅決抵制極大增加了東西教會的對立情緒,最終導致了義大利領土的喪失,羅馬教宗轉而和法蘭克人合作,這件事的影響極為深遠,可以說影響了帝國的命運。利奧三世(717-744在位)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在位)都是當時一等一的軍事統帥,在對外作戰中即便面對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國和強勢崛起的保加利亞王國都屢戰屢勝,但是卻無法阻止帝國領土的日益萎縮——因為領土不是被征服了,而是因為宗教分裂而瓦解了。社會也因嚴重動亂而陷入赤貧。都說「教士跌倒,皇帝吃飽」,然而皇帝真的吃飽了?實際上破壞聖像運動期間,帝國的財政收入也降低到了歷史低點,不足查士丁尼時代的1/5,和後來馬其頓王朝時期相比也僅有1/3到1/4.

甚至破壞聖像運動的結束也是痛苦的。797年太后伊琳娜殺子奪位,登上帝位(隨後法蘭克的查理曼就以「沒有合法皇帝在位」的理由稱帝了),她是堅定的聖像崇拜派,早在以太后身份攝政時就著手恢復聖像崇拜。而她的手段就和當初破壞聖像派一樣簡單粗暴。於是一場反攻倒算反而加劇了社會動蕩。破壞聖像派的教產又被沒收,然後轉贈給崇拜聖像派(這倒手倒的......)。不得人心的伊琳娜很快倒台,接替她的尼基弗魯斯一世皇帝也是崇拜聖像派,但是他要理性的多,他平息了兩派的鬥爭,確定了聖像派的正統,但是不過分打擊破壞聖像派,同時著手恢復財政體系,對外抗擊查理曼和阿拉伯人的入侵,收復斯拉夫人入侵佔據的巴爾幹,成果斐然。遺憾的是811年他在和保加利亞的戰爭中馬失前蹄,一場慘敗斷送了帝國大軍,本人頭骨都被做成酒杯。他死後國內又生動亂,到813年破壞聖像派的利奧五世上台,又開啟了第二段破壞聖像時代,讓這場動亂又延續了數十年,直到米哈伊爾三世時期(843~867在位)才最終結束。

所以總結來說,聖像破壞運動最終還是一場以宗教衝突為第一動力的悲劇,破壞聖像派人數較少而能有力控制的軍隊較多,又得到皇帝支持,所以形成了和正統的聖像崇拜派的長期拉鋸,嚴重破壞了拜占庭的國力和凝聚力,讓拜占庭走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潮,讓中世紀拜占庭的復興被推後了100年。


利奧三世由伊蘇里亞的一介草民,翻身當了皇帝自然要彰顯一下存在感了啦


拜占庭初期對穆斯林作戰的幾次失敗讓當地基督徒深深地懷疑自己失去了天主的恩寵,一些修士神職開始反思自己的信仰,可能是因為穆斯林沒有聖像敬禮等等的原因,認定敬禮聖像是招致天主義怒的原因。開始小規模的掀起破壞聖像的運動。


破壞聖像是為了打擊教會勢力,然後教士跌倒,皇帝次飽。

何況基督教既認為上帝是不能被人們見到的,又認為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是能被見到的,正說反說都行,正好提供神學上的借口。


佔個位


在阿拉伯入侵浪潮中北遷的敘利亞等地難民與本土勢力矛盾的集中爆發——利奧三世本人就是敘利亞人,理所當然推行了袒護難民群體的政策


謝邀。

從內因上來說,毀壞聖像運動類似三武一宗滅佛一樣,是君主對日益膨脹的教會感到負擔和恐懼的結果。

從外因來看,是對伊斯蘭教理論挑戰的回應,是對基督教原始教義的回歸。

從結果看,一方面加強了君主權力,使得東羅的君權始終高於教會;另一方面,是促進了東西教會分裂,進一步使兩者步入不同的發展軌道。


推薦閱讀:

基督徒可以與男友或女友睡同一張床嗎?而且不發生任何關係?
如何看待某教會花八千萬建地下停車場?
美國人有多相信上帝的存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不都有冒犯教義的地方么?
關於念神學院和做牧師的幾個問題?
信仰基督的人會相信聖經里所有的內容嗎?

TAG:基督教 | 東正教 | 基督信仰 | 中世紀 | 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