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蔚岡:德國房價為什麼「沉睡」?|家族智庫

家族智庫

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早已完成,人口數量也不再增加的時候,房價下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資本全球化,商業無國界」是我們信奉的真理。

提示:家族智庫?專註於家族管理領域,更多有關 財富傳承、家族治理、家族辦公室 的知識與觀點請關注本賬號

德國房價為什麼能長時間保持穩定?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德國穩定的房價都是一個神話,國際經濟學界甚至用「沉睡」一詞來形容。有分析數據提到的:從1975年至2011年,德國房價平均上漲了60%,剔除通脹因素,德國實際住房價格累計增長-21.6%,而同時期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的實際房價累計增幅分別為5%、145%、123%和50%。

為什麼德國如此例外?大概有四個原因:高額稅收、土地控制、鼓勵租房和支持自建房。在我看來,在這四個因素中,只有支持自建房這一點可能是與降低房價有關。

我們先來看高額稅收的影響。高額稅收會抑制房價嗎?顯然不能。因為稅收是成本,成本增加當然是會導致房價增加,而不是相反。只不過當房產供過於求的時候,這部分成本是賣方承擔,而當供不應求時,這部分成本由買方承擔而已。

不批大塊地給開發商也能降低房價?一般來說,大開發商的規模化經營往往能夠降低成本,也就意味著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不批大塊地給開發商只會造成成本上升,進而推高房價,而不是相反。

至於鼓勵租房就能降低房價,更是無稽之談了。在德國租房者的利益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就像德國民法典規定的那樣,出租者無權將租戶趕走,租金上漲幅度3年內不得超過20%。是的,一旦租客與房東簽訂合同,那麼租客的利益就受到法律保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房客在租賃市場上更加容易找到房子,更為可能的一個情況是:因為一旦簽訂合同就無法漲價和違約,那麼房東會對房客更加挑剔,從而增加房客的搜尋時間。

事實上,對租賃市場的價格管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在美國等國家實施過,但是由於這種管制侵害了租客的利益,因此美國絕大多數的州都已經取消,美國有32個州禁止其下轄城市制定房租管制法規。現在,美國市場上只有4個州的城市還沿用房租管制:加州、馬里蘭州、紐約州和新澤西州,而加州和紐約州恰恰是美國租金最高的兩個地區。

既然這些因素都是在推高成本,為什麼德國房價在過去35年時間裡並沒有飛速增長?最為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德國的住房市場供給充分,需求不旺。維基百科的數據顯示:1971年德國的人口總量為7831萬,2011年為8180萬,整整40年間德國人口才增加349萬,增長率為4.46%。尤其需要考慮到的現象是,從1972年以後,德國的自然人口增長率是負數,現在增加的人口都是移民的結果。

由於房價是屬於典型的邊際撬動:如果101個人爭奪100套房子,那麼房價就會快速增加;但如果是100個人面對101套房子的時候,房價就沒有上升的空間。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早已完成,人口數量也不再增加的時候,房價下降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由此可見,楊文將德國過去近40年的房價「沉睡」狀態稱之為德國政府增加成本的努力並不正確,如果以訛傳訛引入中國,會導致不少地區的房價更不理性。

原因很簡單,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城市化率還只是超過55%,今後還是會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這部分人群對住房有著強烈的需求,如果在需求旺盛的時候控制供給和增加成本,房價只能是往天上走,而不是往下降。

最後需要提及的是,在2011年以後,德國的房價也開始上漲了。根據德國著名統計網站發布的報告,2013年德國大中城市的平均房價相較於2007年幾乎翻倍。2014年和2015年,德國房價依然呈現上漲趨勢。為什麼在人口基本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的時候房價變了?因為歐盟貨幣寬鬆,為了對抗危機刺激復甦,歐洲央行把基準利率降至0.25%。這意味著存款的回報幾乎為零。為此,現在德國流行「混凝土黃金」這個名詞,意即房子就相當於黃金,有保值功能:由於存款沒有利息,你所能做的事情只有買混凝土不動產。

「房產是個貨幣現象」這句話不假,連對租賃市場情有獨鐘的德國人都忍不住要買房了。此刻也能理解為何中國一線城市的樓市更具有保值功能呢。

不僅德國房價比中國穩定,就算拿國內樓市相比,重慶房價也僅為深圳的1/8,這是為何呢?

說起來誰也不會相信, 就像鱷魚不相信眼淚一樣, 中國人不會相信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能讓深圳人睡著了,還每天賺3萬元。這是人類世界歷史發展史上最驚人的一幕,它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如果不是親臨其境,誰也不敢相信。

就在兩天前,我利用在深圳開會的時間,晚上獨自探訪深圳的多家房地產中介。我採訪三位深圳賣房子的小帥哥。

有兩位來自香港的朋友對我說,「深圳的房價已經逼近、甚至超過香港。」日本的朋友說,「東京的房價與這裡的房價相比,已經變得寒酸。」

再仔細一點,多數房子的建築面積都在1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的售價是7到8萬。不過,請挺住!中介的小夥子告訴我,「窗上貼的價格是春節前的價格,從春節到現在,又上漲了30%」。

我指著一套房子問,「你這裡最便宜的一套是1000萬元,125平方米。你的意思是說,現在的價格已經是1300萬了嗎?」他說,「是的,絕對不是1000萬了,你現在買大概是1300萬,我最多可以跟賣主砍一點價,但不可能太多。」

我說,「這個125平米的房子,如果是換成套內面積,也只有100平方米。三個月不到,就漲了300萬,平均每天漲3萬多是嗎?」

賣房的小夥子說,「是的,年前漲的比這個還凶」。

我說,「這樣漲價你認為正常嗎?不怕房價有一天會掉下來嗎?」

小夥子說,「深圳這個地方,有錢的人多的去了。來買的人都是剛需。09年一次房價大跌,後來反彈的很厲害。後來的限購,把一些剛需給壓住了,現在才放鬆一點,房價立馬暴漲。要不是新的首付政策5月1號開始生效,這個房價還要漲。反正我們這些賣房的,肯定是買不起房子的。不過,許多人卻拚命的要買這邊的房子。」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在四大一線城市中,一年前的房價還是最低的。不到一年的工夫,深圳平均房價已經超過廣州的一倍,也把北京和上海摔在了後面。

至於如何看待深圳的房價,網上有許多說法。我的一位朋友認為,北京上漲有其特殊的政治、經濟因素,因為北京有錢、有權、有資源的人,實在太多。全國嚮往北京的人也太多。中國最好的高校、研究機構、大型企業總部、醫院等資源非常集中,所以,北京房價必然上漲是有理由的。

但是,深圳房價過高卻缺乏一些基礎。論教育,醫療條件,政治資源,人才資源,人口數量,發展的根基,深圳都比不過廣州。而深圳房價超過廣州的一倍,實在有點離譜。人才可以選擇離開深圳,企業也可以選擇離開深圳。

因此,深圳的高房價,有可能是深圳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致命之傷痛。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深圳1100萬人口,土地面積與香港相當,人均GDP已經超過台灣,直逼韓國。如果深圳還以7%以上的發展速度堅持10年,深圳人均GDP可能超過香港的今天。也就是說,如果深圳的土地面積不變,房地產的發展格局不變,深圳的房價超過香港是有可能的。

要讓房價趨於理性,首先,深圳政府要從土地供應與土地利用效率上面下功夫,還可以從農村的土地供應和產權方面下功夫,大力提高土地的供應量;其次,就是政府直接參与房地產建設,把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作為推動深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為解決深圳高房價的問題,做出應有的努力。

在重慶,人均GDP雖然只是深圳的三分之一,但是這裡的房價是深圳的八分之一,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深圳的40%。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慮,重慶的房價比深圳要合理的多。而重慶之所以有今天相對比較低的房價,就在於土地供應、地票,以及經濟適用房的大力建設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國所有大都市的前面。

中國要走出高房價的困境,可以借鑒重慶經驗,可以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待經濟的發展。在房地產發展方面,香港不是中國大陸應該學的,深圳也不是其它城市應該學習的。試想,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為了一套房子而苦鬥終身,那還要發達幹什麼呢?

————現實世界的分界線————

作者介紹:傅蔚岡,先生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院、執行院長

學者、專欄作家。

本文系作者授權家族智庫?及旗下公眾平台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發

更多關於家族財富的保護、管理與傳承知識請關注家族智庫?

家族智庫?與海投會?都屬於中國海外投資促進會下屬品牌。

更多「商業無國界,資本全球化」內容請關注海投會COIA微信公眾賬號——海外投資與移民行業聯盟

推薦閱讀:

如何有效的推廣海外房產(包括新加坡及泰國等地),並吸引國內買家?
中國國家電網海外投資成功的例子(巴西、菲律賓、澳大利亞)豈不是恰恰說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電網可以由外國投資並運營,這和國網自己聲稱的「電網必須國有」的論調豈不自相矛盾?
國企海外投資失敗的例子有哪些?原因又是什麼?如何避免?

TAG:家族财富管理办公室FamilyOffice | 境外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