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請問道與人是怎樣的關係?

道是超越人的,沒有人之前道已經存在,人只是道的產物。但所謂的道,如果沒有人,道也就沒有了意義,那道與人是怎樣的關係?道本就在那裡,還需要人去宏嗎?人只有不在道上了,才需要修正糾偏,讓人們回歸到道上來。難道孔子是指這個嗎?但如果回歸了道,卻不能宏人,那麼,道又有何作用呢?


首先,你得先搞清楚什麼是道。。。

本句出自論語衛靈公

我的個人理解,拋磚引玉

論語中的道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孔子的道是什麼?忠恕二字

道是可以追求的,怎麼追求,務本,什麼是務本,孝悌。做到了孝悌,最基本的道就有了

但是最基本的道也是要不斷深化的。怎麼深化呢,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人能夠弘揚道。人用自己的生命理想熱血去捍衛自己心中的道。人一步步的去升華去追求自己的道。

儒家的思想是由己及人,養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治國平家齊天下。

心中的道德不會給予你任何物質幫助。忠恕之道,仁義禮智信,只會讓你成為更完整的人。

所以只有人弘道,沒有道弘人。

借用一句現在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聖人教化,得先自己做聖人,否則你說的那套不會有人信的。。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世人不會因為你滿口的口號就相信你。為什麼某黨當初能興起的那麼迅速,因為比起執政黨,真是姿勢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儒學的道不是你所想的這麼玄乎的道。夫子所說的道是人道,是仁,就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積極進取、是厚德載物、是堅韌不拔、是理性平和。所以儒家的道不是用來空談的,是要自己努力踐行的


問題中把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混淆了,但兩者是不一樣的,道家對道的認知來源於老子,但《老子》中也說了,道是強名,是老子自己給那個永恆存在取得名字。

相對來說,儒家的道更接近於道的本義,就是方式方法、規則規律什麼的,就內容上來說儒家之道主要針對的是人道,而道家之道主要講的是天,甚至可以認為道家的道就是儒家的天,而天不等於天道。問題是道家的道有時候也有規律方法的意思,這就造成很多人普通人的誤解。

毫無疑問,孔子這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的道說的不是天,就是方法規律或意識形態什麼的。

至於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呢?本人的理解是人們發現發明了很多思想文化,當然可以通過宣傳教育來傳播弘揚,讓很多人知道,這就叫人能弘道。

但是這些思想文化是由個人在具體的環境中具體產生的,屬於認知認識的範疇。大家可以能都聽說過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問題,認為好的生產關係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或者還有物質與意識的關係辯證,認為意識也能反作用於物質。基於這些,大家可能會覺得好的思想文化也能對人產生積極作用,也能弘人。

針對這些,本人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好的思想文化確實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弘人。但單純是思想文化是不會起作用的,因為一切都需要人來操作,需要具體的物質支持,環境支持,思想文化不可孤立純在,不然為什麼同樣是民主制度,印度等亞非拉國家就是發展不好呢。所以說到底還是人在起作用,思想文化只是人的附屬品。所以說非道弘人。

另一種理解是人不需要被弘,也不能被弘,人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儒家認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或「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也就是天生烝民。因為人是天生的,所以人首先要做的是率性、循性、盡性、明明德或修身,也就是做好自己,獨善其身。有餘力則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最終復命。易經里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就是這個意思。

不管是人之性還是物之性,都是天生天降的,都是天之明命。我們需要的是盡其性,而不是弘其性,因為萬物各有其性,不需要其他的東西再來干擾,只要做好自己就夠了。


老師說:天道在哪?天道不在天上,在百姓心裡。我們怎麼可以不信蒼生,信鬼神?

我們希望能過好日子,好日子會自己跑來找我們嗎?

我們希望天下無爭,萬世太平,但自己一點包容都沒有,好壞也不分不辨,胡亂行事,得過且過,所謂的無爭就是最大的爭,何來無爭?

弘道是弘天下大道,生民之願,自然之責,這是人與人,人與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真正的人本位,不是神本位,也不是自然本位。


道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存在於否無關。


說點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題主搞混了。儒家的道不同於道家,儒家的道是人道,是可道之道。

其次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句話來說,如果能按照儒家的思路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所以儒學的道是在性之後的,是依附於性的。

「人能弘道」,說的是人能通過率性來發現道,光大道。用《中庸》里的另一句話就是「自誠明謂之性」。

比較難以理解且爭議比較大的是後一句「非道弘人」。因為儒家是非常強調教育與教化的,通過學習「道」來修身養性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中庸》就是「修道之謂教」的說法。

個人的理解是「修道」,或學習別人的道,或學習聖人的道、更先進的道是可以提高自身修養的。但「修道」是無法改變人之本性的。人可以通過學習來發現自己的本性,卻無法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本性。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修道」屬於「習」的層面,不能觸及本性。

既然道不能弘人,那修道還有什麼用呢?

答案是道雖不能弘人,但道可以弘道,可以修身。

說到底,人之本性屬於非常私人的事情,外人無法過問。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社會關係,需要與他人交流,需要物質資源。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做自己就能解決的。我們同時需要關注他人與萬物。

至於說道與人的關係,簡單講就是道即人道,都來自於人,離開人再談道是沒有意義的。引《中庸》的話就是「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要往上說形而上學的東西沒幾個人說得清,我覺得這句話從人道的角度看,可以用中庸的話做一個註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推薦閱讀:

儒學核心思想是否已經和當今社會格格不入?
《大秦帝國》小說中曾有張儀兩罵孟子的場景,你怎麼看?
屌絲們所不知道的孔子——作於孔子2567歲華誕日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韓國為什麼會拋棄中國文化,轉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TAG: | 孔子 | 道家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