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英國化

《知·食——印度》精彩內容

上一篇:歐美洲蔬菜與印度烹飪術的邂逅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願你喜歡。

【知·食——印度??|題記】

英國菜譜中的湯、烤肉、奶油凍和布丁等基本元素,作為英國人維繫尊嚴的象徵意義,遠甚於寡淡無味的食物本身。出於同樣的原因,印度人照搬了英印人的飲食習慣,以此獲得英國統治階級的認可。但這種印度人的英國化只是不能深究的表面文章,不過是對歐洲徒有其表的模仿,深不及寸膚之下。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白水煮的魚、無鹽無味的烤肉和陌生的刀叉,都讓印度人大失所望……

【令人失望英國菜】

布哈瓦普邦人為了向新上任的行政長官雷丁勛爵表達敬意,便安排了一次英印人風格的盛大宴會。為了款待尊貴的客人,專門從250英里外的拉合爾請來了果阿廚師和侍者,運來了所有的英國膳食材料。這次宴會全部是英國式的食物,有湯、罐裝鵝肝醬、罐裝鮭魚、奶油醬汁、烤禽、飴糖芥末布丁和瓶裝咖啡,以及放在吐司麵包上的開胃菜。印度人盼望在這種難得的宴會上,品嘗下英國統治者赫赫有名的食物。但用水煮的魚、無鹽無味的烤肉、奇形怪狀的布丁和難以掌握的陌生刀叉,都讓印度人大失所望。他們依然更喜歡宮廷廚師加有香料和番紅花的印度菜肴。

【印度人表面的英國化】

實際上,並非只有印度人難以接受英國菜,英印人本身也對自己菜肴的寡淡無甚興趣。但英國人看中英國菜的象徵性意義,比寡淡無味的食物本身更加重要。湯、烤肉、奶油凍和布丁,都是維繫英國式尊嚴的基本元素。接受英國統治者的印度人,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照搬了英印人的飲食習慣。

洛克瑙的行政長官薩達特·阿里汗作為首先接受英國統治文化的印度王公之一,在宮廷里大肆推行英國化。他不僅僱傭了法國廚師、英國廚師和印度廚師,而且帶回了英國海軍上將的制服,牧師行頭和最時髦的假髮。他的宮廷也按照英國風格重新裝修,到處是鍍金的椅子、躺椅、餐桌、拽地的天鵝絨窗帘和各式枝形吊燈和枝形燭台,還有盛在上好的英國瓷器中的各種花樣百出的英式菜肴。

19世紀末,眾多印度王公有的在英國、有的在印度、有的通過英語家庭教師、有的通過公立學校接受了英式教育。他們過著半印度半歐式的生活。但他們的妻子依然過著印度生活,她們身穿印度傳統服裝,居住在印度風格裝飾的深閨中,在自己的印度廚房中烹制美味的印度菜肴。而王公宮廷的公共區域,從裝飾風格、餐桌食物到統治者自身的行為規範,都體現著英國文化的影響。比如,巴洛達的牧牛王家中,不僅僱傭了許多英國僕人,還有法國廚師和英國餐廳領班。他一天的日常生活安排是,在早餐小點(Chota Haziri)後,是騎馬、早餐、玩撞球、接待訪客;午餐後工作一會兒就打網球、棒球或開車兜風,晚飯後打撞球、玩橋牌、再睡覺。

這種英式的飲食習慣,讓牧牛王擁有了統治者紳士的社會地位。他的早餐是典型的倫敦第一流餐館中的食物,晚餐包含英式和印度兩種不同的菜肴。因為王后和女兒們,更願意吃用金色或銀色葉片裝飾的,精美的米飯、雞肉、葡萄乾、杏仁和香料餡做成的肉飯,還有用橘子或菠蘿調味的奶油醬汁。在宮廷廚房中,無論是印度廚師還是英國廚師,在堪稱美食家的女王指導下,做出的食物總是美味無比;其中腌製品和多汁的大對蝦尤為出名。

美麗的印地拉公主,繼承了王后對美食的熱愛。當她嫁入非常現代的西方化庫奇·比哈爾家族後,就把各種陌生的菜系,介紹給家中來自英國、孟加拉和馬拉地的廚師,並鼓勵他們進行廚藝和菜肴的創新。在公主餐桌上的英國食物,以各種繁複的歐洲菜肴致勝,絕非普通的英印人膳食可比。

實際上,大多的王公貴族家庭只是消費歐洲食物的形式,對食物本身並無計較之心。1930年普拉卡什·坦頓接受邀請,參加一個王公家庭的午宴。令他吃驚的是,端上來的是跟普通旅館飯菜一樣單調乏味的英國菜肴。首先是一道濃湯,然後是剁成塊的帶骨排骨、煎魚、烤羊肉和蒸布丁。正當他失望的準備接受事實時,卻發現人們只是在食物中挑挑練練,而沒有興趣食用。經過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英國飯菜不過是對現代禮節的遵循,真正美味的膳食在後面。很快等英國菜撤下去之後,裝在波斯風格器皿中的肉飯、比爾亞尼菜、印度烤餅、法馬什、辣味酸乳羊肉、庫馬、雞肉、鵪鶉和山鶉等美味的菜肴,便陸續端上餐桌。之前沒精打採的食客,頓時吃的津津有味、大塊朵碩。

【夜壺的笑話】

印度人這種徒有其表,不能深究的的英國化;在這樣一個讓英國人忍俊不禁的笑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批代表著帝國文明的伍斯特郡瓷器,從遙遠的英國運來,對此撒達特·阿里汗的行政長官顯得尤其興奮。為了表示慶祝,行政長官特意邀請英國客人前來吃早餐。在極盡華麗的餐桌上,令人捧腹的是,僕人們居然誤將20隻夜壺,當成牛奶碗擺在了餐桌上。面對不願喝牛奶的英國客人,行政長官天真的說,我還以為英國人喜歡喝牛奶呢。這種表面文章,不僅表現在餐飲,也表現在辛迪亞王公的宮殿里,到處是巨大的枝形吊燈、玻璃噴泉、玻璃扶欄、玻璃傢具和閃閃發光的裝飾,然而宮殿的浮華不過是歐洲徒有其表的展示,深不及寸膚之下。


推薦閱讀:

種姓制度真的在印度消失了嗎?
作為「世界辦公室」的印度比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污染更嚴重嗎?為什麼?
從甘地到英國勛爵,印度人對英國肉食的拒絕與妥協
印度越界談(三)白象的象牙
如何看待中國與印度在軍工方面的差異?

TAG:美食 | 印度 | 咖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