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鐵路列車設計風格的碰撞——對比德風和日風的列車風格

簡單地研究了一下德日兩國鐵路列車的設計風格和設計理念,有感而發,不喜廢話,直入主題

一、德系列車——落落大方、注重整體、不拘小節、創新大膽。

落落大方的德國列車設計和其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注重簡單線條、簡約至上的包豪斯式的思維方式在列車的外觀設計和內飾設計上都有體現。這種設計風格給了德式列車簡單設計下的獨特魅力。無論從外觀來看還是從內飾來看,德式列車都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移動的現代建築。

例證

1、ICE3的外觀設計

簡單來看就是一條黑線條和一條紅線條,簡約有力,車頭的設計圓潤簡單。可以說是把現代風格中的線條美髮揮到了極致。

從包豪斯式的建築

到包豪斯風格的列車,為了達成這種風格,司機室門都省略了

中國的藍線條

電水牌設置在車門旁邊,和車窗的黑線條融為一體,使電水牌融入了車外的整體設計當中。顯得不突兀而方便(上車時往車門旁看看就可以了)

2、ICE3系列車車內的現代風設計

寬敞的走廊和舒適的真皮座椅

鋼框架和玻璃做成的隔斷也是現代建築的內飾風格

間接式照明將光線柔和地分布到車內

車頂行李架也採用了磨砂玻璃的設計

將顯示屏隱藏在車頂部的裝飾鏡中,將顯示屏和車的內裝一體化,妙筆。

3、乘客交互界面的簡約設計

說的直接一點 就是話都懶得和你多說兩句,幾個符號了事。直觀有效,還避免了翻譯錯誤的麻煩。

2等車 禁煙 輪椅 嬰兒車和自行車位

小心關門,綠燈亮按鍵開門。

整個和乘客的交互面除了列車運行信息都不會多用幾句文字,包括衛生間開關門按鈕、小心夾手的警示、滅火器、緊急醫藥包的位置等等,都是使用簡筆畫圖示。(最多在緊急停車手柄附近會有請勿亂動的文字說明)

4、從簡約風格設計慢慢向較為大膽的現代設計風格轉變

以柏林地鐵為例

F90地鐵列車,90年代的簡約風格,以圓角矩形為設計理念的主線

H型,將稜角風格和簡約設計結合起來,十分拉風的地鐵列車。

從傳統的木+皮風格的簡約內裝,不加修飾的皮座椅和單一紋理的木板內飾,簡潔大方

到更具現代風格的簡約內裝,將圓邊梯形的風格融入到車門玻璃、車內隔斷上。

總的來看,注重整體的德式列車設計從宏觀來看是極美的,把內飾、外飾的風格融為了一個有機的、簡約的、不做作的整體,是優秀的。

然而在注重整體設計的同時,德國的鐵路列車的設計則忽略了部分細節上的精雕細啄,有些還是相當重要的和旅程體驗相關的細節。

1、以ICE3為例,集體對向的座位設計使一半乘客在旅行中都要背對行車方向而坐

2、德國人並不知道腳踏板是什麼東西

3、長形窗使用一窗一簾,如果大家禮貌點忍忍也就過去了,但這的確是沒有考慮到共用一扇窗戶的乘客一個想小憩一個想看風景的情況。

圖為CRH380B的一窗一簾

4、雖然德國人少,地鐵列車可以採用對面坐的設計,然而面對面座位的間距感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對面坐了人腿都不敢伸出去,人人都是淑女座

德國人的這種不拘小節的設計風格還影響到了以ICE3為基礎的中國CRH380B列車上

當時為了適應中國相對德國比較寬的建築界限,對ICE3進行了加寬處理,所以二等座就自然而然地從2+2變成了3+2,一等座從1+2變成了2+2。並使用了和CRH2風格較為相近的座椅,使座椅在列車運行時可以對著列車前進方向。然而在進行內飾整合時.....

由於車窗和座椅關係未進行考慮,就出現了這些面壁思過的座位。

這些都是不拘小節帶來的一些旅乘體驗上的遺憾。

然而,接下來我們則要討論一種截然不同的列車設計風格。

二、日系列車——精雕細琢、實用人本、糅合整體、保守改良。

日系列車的設計出發點則和德系列車的設計出發點大不一樣。日系列車是以實用主義和以人為本的概念出發的。這勢必導致德日兩系列車的發展譜系和列車的內外飾形態會有較大的不同。這種列車的設計魅力不在簡單的現代風格,而是無微不至的考慮和細節關注。然而在整體的設計上則不如德系風格來的具有全局思維。

舉例

1、降噪車頭

很多人看到日本的E5系新幹線的頭型都會覺得這種頭型設計奇怪。

不如同是從E2的模子研究發展而來的380A的頭型來得順滑

然而,這是JR東日本為了應付鄉民的苦心設計。

列車在高速進出隧道時會在隧道的出口形成微氣壓波,形成很大的雜訊

住在隧道口附近的鄉民就很不滿意,要求JR東日本降低雜訊。

除了設置降噪牆之外,JR東日本也在列車頭型上下了功夫,E5的頭型,是犧牲了美感而應付雜訊水平的結果

於是鄉民終於不會來上訴了。

2、頂置車燈

E2、E5系有兩個顯著的特徵。車燈頂置。我國引進技術的CRH2早期版本也採用頂置車燈。

這種奇怪的設計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JR東日本的東北新幹線以前使用的200系的車燈有一個問題。

駕駛室很高,車燈很矮,導致照射距離不遠,司機室只能看到照亮軌道前方一點點的距離

於是JR東日本從越野車的車頂大燈那裡吸取經驗

在新幹線車頂設置四顆豪華遠射大燈照得遠些。

3、內飾中的個人小窗、一窗二簾和一些其他的人本設計

在一等坐車中設置和飛機類似的一窗一座式的個人小窗,並設置雙面的腳踏(正面穿鞋用,背面是毛氈面,可以脫鞋)。

在二等座車種將長窗分割為兩個窗帘,前後乘客互不打擾(也體現了日本不麻煩人的民族性)

可惜這一個很優秀的設計在380A中被德式主流的內飾淹沒了。然而窗戶頂上的小型換風口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隔斷門採用暗色設計,並有相當好的隔音性能。主要是日本人為了不打擾車內環境,接電話一類的事情都會去車門和連接處,以保持車內的肅靜走字屏也採用全彩設計,用顏色來著重信息、分類信息(如將下一站用亮色顯示等等)。

一等車再在前方的座椅靠背上多送一個衣帽鉤

4、乘客交互面——詳細得體。

用文字和圖畫解釋得十分詳細的車內設施表貼在小桌板背後,詳細解釋哪裡是廁所、哪裡是小便池、哪裡是吸煙室、哪裡可以找到車長、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恨不得像飛機一樣給你個機型的緊急情況小冊子)

5、從保守中體現創新,將人本體現到極致,以日本的通勤列車組的內飾為例。

沙發座+小行李架,保證平峰時期的旅乘舒適度;拉手高低錯落,以適應不同人的身高。

整體變化並不是很大,只是座椅增加了腰靠和隔斷(注意隔斷上的凸起,是為了容納手的空間),將扶手變多,人人都有的拉,車門上方設置運行信息顯示器,方便旅客查看。

較長距離運行的通勤列車和市郊列車則設置了可以自由讓乘客調整方向的座椅,無論是4人旅行時雙雙對面坐或者是面對行進方向坐都可以實現(亦可在清客後司機調整)

往行車方向位置

四人面對面位

乘客可以自由調整

總的來看,日本人的設計的確把人本和實用的設計理念發揮得很好。然而在整體整合時卻沒有花上和注重細節一樣的心思。

比如

1、大量使用直接照明,車內光線不夠柔和。

2、部分通勤和普鐵特快車雖然注重到了扶手的高度、座椅的舒適度,空調出風口和喇叭倒是毫不掩飾。

甚至部分非空調列車進行空調化改造後,連.....

3、水牌雖然是全彩,給的信息很多,但是卻非要挖一個孔,不注重車外整體設計,真的是方向幕的一脈相傳。

4、由於內飾整合度不夠,更多的只能算是糅合,給人以一種模塊化的拼裝之感,降低了由細節設計帶來的美感。

(上圖是JR東日本的通勤車一等車,車燈、空調出風口、喇叭和幾個檢修用暗門比較突出)

這種糅合而非融合的態度,也影響到了中國CRH2的早期列車的設計上。為了加裝中國鐵路自己的信號和無線的天線,CRH2 1號車和8號車的車頂就多了很多蒙古包(裸露的信號天線)

三、在中國鐵路的內飾和外飾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從中學習些什麼?

不得不說,由於早年引進列車的關係,中國的高速鐵路受德日兩個設計風格的影響較大,也出現過內飾整合上的失誤(380B的面壁)。我們要從這兩個國家的設計風格中取得他們的設計的優點,摒棄他們的缺點。

比如

1、儘快解決面壁問題

2、保留一窗二簾(或者個人小窗)、車窗頂通風口、雙面腳踏板和可調節方向座椅等一類優秀的日本細節設計。

3、同時保留間接照明、簡約裝修的包豪斯風格、和整體融合度這一類優秀的德國風格的設計。

4、力求融合中不失細節。

5、加入中國自己的元素。

這應該是中國日後列車設計、既有高速列車的內飾翻新中要考慮的一些突出的問題。


推薦閱讀:

蘇聯內燃機車發展歷程(十)凜冬將至
蘇聯內燃機車發展歷程(一):緣起

TAG:铁路 | 高铁 | 中国铁路高速CR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