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戛納電影節整體撲街?笑話!

又是一次詐屍,差不多有一個多月沒有更新過公眾號了,感謝沒有取關還能看見這條推送的你們。

5月15日至30日,一直在戛納,真的是非常非常忙...每天都有相當多的採訪,拍攝任務,與此同時還要滿足自己的看片需求,晚場電影還必須放棄,因為要回到住處剪片子,一剪就是凌晨3點的節奏,然後轉天7點半還要爬起來去看早場的主競賽媒體場。正是因為這樣,也就一直沒有時間去管公眾號,知乎,等任何社交網路。

下面這篇是我給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寫的總結,非常私人,希望你們能認真看完。

人們似乎總是對於整數周年有著特殊的情感,每到一個十年都會大張旗鼓的搞上一番,似乎把它當成了過去的總結和之後新的開始。正因為此,第70屆戛納電影節被承載了太多它本不應被承載的意義,無論是新添加的70周年展映單元,還是特製鑲鑽金棕櫚,都能看出來是組委會為了強行賦予特殊意義而做的形式妥協。

▲戛納電影節70周年大合影

僅存的幾位的大師級別導演,哈內克的新片《快樂結局》因為被詬病過於重複自己而遭到中評(一會兒我會為他平反),托德·海因斯的《寂靜中的驚奇》視聽部分驚艷的不得了,但限於原作故事的低幼化,使其正在海因斯的作品中只能是中等偏下的水準。

而早就被好萊塢招安的奉俊昊這次又先行一步,和Netflix的合作讓《玉子》和鮑姆巴赫的《邁耶羅維茨的故事》一起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引發了一連串關於Netflix和電影藝術的對立爭論。與此同時,《玉子》在商業上的野心使其真的不像是個競賽片,更像是一個很好看的非競賽展映中的類型片;唯一發揮正常的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穩中求勝,《無愛可訴》也拿到了一個安慰性質的評審團獎。

▲戛納頒獎後的發布會

而本屆戛納電影節最大的兩個驚喜則來自主競賽的新鮮面孔,金棕櫚獎得主《自由廣場》的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上一部《遊客》還只是一張關注單元入圍,這次直接空降主競賽並直接摘走了鑲鑽金棕櫚;第二名評審團大獎得主《每分鐘120擊》的導演羅賓坎皮略曾經是《牆壁之間》的編劇之一,這部電影曾經拿到了08年的金棕櫚,他的導演處女作《東方男孩》是在威尼斯二級單元地平線單元拿到大獎,這次同樣是第一次入圍主競賽。

▲金棕櫚得主魯本·奧斯特倫德《自由廣場》

本屆戛納看下來,在我眼裡並不覺得平庸,甚至會比去年還要好上一些,至少我找到了更多會在這一年結束之後很有可能成為我年度十佳的影片,下面就為大家簡單羅列一下(排名分先後):

本 屆 戛 納 ,我 最 愛 的 八 部 電 影

第一名:《自由廣場》

非常難得的,我最喜歡的電影最後也恰巧就是最後拿到金棕櫚的影片,在宣布得獎結果的時候我直接在新聞發布廳跳起來歡呼,嚇壞了很多人。《自由廣場》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非常精緻的電影感,每一場戲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無論是美術,表演,還是鏡頭設計,最簡單的固定鏡頭也能感受到導演的奇思構想。

▲魯本和他的金棕櫚

印象最深的是一場螺旋樓梯間的戲,三個角色上樓,機位置於他們的頭頂上帝視角,在上樓的過程中視角上升中還勻速旋轉,整個畫面中三個人物一直保持相對靜止,他們一直在走,但看起來卻一步未動,這樣的構想讓我驚嘆,是導演文本表達和視覺呈現的完美結合。在影片類型和風格上,《自由廣場》在尷尬和幽默中間找到了極其微妙的平衡點,將黑色幽默和冷靜諷刺做出了完美融合,評委會做出了大膽,但也是正確的選擇。

第二名:《佛羅里達項目》

如果說有著《遊客》的打底,《自由廣場》的成功並不意外的話。那《佛羅里達項目》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驚喜了。導演肖恩·貝克之前最有名的作品是在15年《橘色》,就是那部用3台iPhone5S拍攝的作品。

▲電影《橘色》劇照

在《佛羅里達項目》中,肖恩·貝克拿到了更大投資,也更好的施展開了手腳,許多前作受限於器材的鏡頭語言在這部都得以實現。《佛羅里達項目》將鏡頭對準了在佛羅里達迪士尼公園旁邊的一個汽車旅館,通過一對底層的年輕媽媽和她六七歲左右的小女兒生動描繪了這座陽光之城中藏在光線外表之下的骯髒。

但肖恩·貝克是通過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來表達這種骯髒,在畫面上,及其飽和的糖果色調,幾乎貫穿全片的狂歡讓人可以和片中角色一樣忘卻因為沒有固定收入隨時可能露宿街頭的危機。如果簡單粗暴的概括,這部電影的風格和美國甜心有些許相似,但甚至要更加成熟。

▲電影《佛羅里達項目》劇照

影片中的絕對主角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但她在影片中表現出的超人演技(小孩子對成年人的弔兒郎當的模仿和屬於她這個年齡的童真)讓人恍惚覺得這是一部紀錄片,而非劇情片。在MetaCrtic上,本屆戛納電影節的最高分不是金棕櫚,也不是評審團大獎,而是這部《佛羅里達項目》,這必定成為本年度最讓人驚喜的一部電影,甚至沒有之一。

第三名:《臉龐,村莊》

這是本屆戛納所有影片唯一一部讓我流淚的電影,作為紀錄片,在形式和想法上做到了可看性和深度並存,就這點,這部電影就值得一個滿分評價。作為法國新浪潮之母,那個時代還在世的不多的幾位見證者之一,阿涅斯·瓦爾達在這個歲數還能保持如此的創作力和創新力,只能用膜拜來形容。

▲電影《臉龐,村莊》劇照

在影片最後,我終於還是忍不住得淚崩了。當JR推著在輪椅上,已經無法奔跑的瓦爾達在盧浮宮內穿梭,試圖打破安娜卡里娜三人在戈達爾的《法外之徒》里創下的記錄時,當瓦爾達前去探望已經10幾年沒見面,甚至已經好多年沒公開露面過的讓-呂克·戈達爾的時候,對那個時代無比熱愛的我真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感。

第四名:《雙面情人》

早在電影節開幕之前,福茂就曾經說過《雙面情人》有著一個電影史上都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開頭。即使已經想過無數種可能,但看了首映媒體場的記者還是被震驚了,也暴發出本屆電影節唯一一個影片放映中間的掌聲。

之前幾年享受過此待遇的有多蘭《媽咪》中的開屏,還有《托尼·厄德曼》中的裸體派對以及唱歌場景。隨後故事的走向依然出人意料,歐容在《弗蘭茨》中收斂起來的情慾、離奇、驚悚、跌破眼鏡在《雙面情人》中全部撿了回來,並將之加倍融合到了這個驚悚與情色並存的故事之中。

可以說,《雙面情人》就是歐容對其此前影片風格的總結,是最完全體的歐容。影片的故事性在主競賽影片中應該是最強的一部,一直加速的情節,虛實不分的身份混淆讓觀眾捨不得錯過影片中的任何一幀,全程到尾都是獵食者的狂歡,視聽的盛宴。

第五名:《快樂結局》

這次一共看了兩次《快樂結局》,第一次由於自己的緣故全程昏睡過去,不多的幾次睜眼依稀可見哈內克的冷靜與剋制。最後一天,我放棄了金棕櫚大熱《每分鐘120擊》的重看機會,又去看了一次《快樂結局》,終於全程亢奮,也終於確定,哈內克依然是那個哈內克,無論是影片表達,還是影片質量,都沒有退步,輕描淡寫之間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中產階級家庭畫像,和他們各自每一個人潛藏內心的秘密與魔鬼。

▲電影《快樂到死》劇照

這樣的大師級別手筆,除了哈內克,很難有人拍的出來。而被人詬病的視覺語言探索,所謂Snapchat,電腦錄屏,都是順應時代的合理選擇,就像如果《隱藏攝像機》在2017年拍出,也不會選擇郵寄錄像帶而可能是發送視頻鏈接的當時一樣,媒介變了,但表達都是一樣的,莫名其妙的指責哈內克廉頗老矣,蹣跚的想要追趕年輕人的時代,是一種及其幼稚,也非常誅心的評價。

第六名:《之後》

說實話,之前沒怎麼看過洪尚秀的作品,來戛納之前補了今年柏林的《獨自在夜晚的海邊》,並沒有在我心裡引起什麼漣漪,所以《之後》媒體首映的時候我也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直接錯過。最後重映的時候才去看,也是第一次明白為何這麼多人對他的電影如此瘋狂。

▲電影《之後》劇照

影片《之後》在電影製作層面上已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4個人物,不超過10個群演,主場景不超過5個,全片可能也就不到40個鏡頭,但洪尚秀就是用如此精簡的資源做到了極致,通過時間線的重排,不做提示,只從對話中尋找線索的方式始終遊走在欺騙觀眾和吸引觀眾的鋼絲繩上,加之4位演員精彩的表演,編織出一出極為精彩的男女倫理小品,在我看來,這才應該是今年戛納電影節的最佳編劇得主。

第七名:《無愛可訴》

薩金塞夫的《無愛可訴》是主競賽單元媒體場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可以說是開了一個好頭,直到全部放映完都是19部影片中的場刊最高分,有3.2之高。雖然在中國影評人這邊毀譽參半,大多都覺得薩金塞夫的表達太過刻意,尤其是最後對於烏克蘭分裂的隱喻和諷刺,但在我看來,這是對創作者非常誅心的一種評價。

▲電影《無愛可訴》劇照

這部電影從開頭就透露出一種冷冽的刺骨,幾組空鏡的展示就定下了風格基調,隨後對於Loveless和Hopeless的探討更是觸及問題核心。唯一值得商榷的可能就是中段劇情的一些無必要拖沓,但瑕不掩瑜,雖然是風格的重複,但能夠在重複之中仍然做到在視聽上的近一步成熟與突破,薩金塞夫定將是下一個大師。

第八名:《你從未在此》

主競賽最後一天投下的重磅炸彈,而這枚炸彈幾乎都沒有製作完成,比官方時長少了將近10分鐘,最後的Credit全部都是黑屏,只有大字的A Lyenn Ramsey film格外顯眼。本以為會因為過度風格化而受到兩級分化極為嚴重的評價。到沒想到的是無論是中國這邊還是歐美,都給出了相當一致的好評,場刊評分也有3.1分,是本屆第二。

▲電影《你從未在此》劇照

影片的視聽風格迷人的過分,緩慢而又冷靜的運鏡,字字珠璣的對白,迷人的殺人於無形,都是影片收到如此追捧的原因,但一些情節的缺失和聲音剪輯上的小瑕疵也看得出趕工和未完成的痕迹,這也就更讓人期待最終完成版,這部是我到年底最愛的一部電影也說不定。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戛納電影節之所以會成為戛納電影節,不僅僅是因為其主競賽單元幾乎囊括一年中將近過半的最重要的藝術電影,更在於,它在其他單元上的藏龍卧虎。還記得去年的5月15日的半夜十二點看完《生吃》走出影院的激動,整整一年之後,這部電影終於在下一屆戛納電影節期間流出了資源,正如我當初所預料的一樣,成為了又一部爆款電影。

▲電影《生吃》劇照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正如導演雙周單元的映前貼片那樣,這裡留下了太多諸如馬丁·斯科塞斯、侯孝賢、法斯賓德這樣的大師級別導演青澀的面孔與才華橫溢的作品,你永遠不知道哪個你沒聽說過的新人導演,就會成為下一個他們。


推薦閱讀:

有哪些外國演員獲得過中國舉辦電影節的獎項?
如何評價 2017 年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影片《伊斯梅爾的幽魂》?
如何評價澤維爾·多蘭的電影《只是世界盡頭》?
戛納電影節的評獎機制是怎樣的?

TAG:戛纳电影节 | 戛纳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