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20章 獨貴食母,唯道是從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咳。

儽儽(lei)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先看看 流行的註解是多麼的膚淺,因流於表面而導致曲解。

  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疲倦閑散啊,好像浪子還沒有歸宿。眾人都有所剩餘,而我卻像什麼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恍惚啊,像大海洶湧;恍惚啊,像飄泊無處停留。世人都精明靈巧有本領,唯獨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獨與人不同的,關鍵在於得到了「道」。

相對性之真解:

真心誠懇的應諾 和 虛偽奉迎的應諾,雖然嘴巴說出的話一樣,但人們能看的出它們的差別嗎?

人們從自身的利益考慮,把事物區分為 「對自己有利的」和「對自己不利的」,但人們能看的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嗎?

自然法則以其作用結果,讓人類敬畏其未知的一面,世人不可自以為是而不敬畏未知。

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點,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點,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為是而不敬畏未知,世人就好像是處在遠離中心地帶的荒野一樣,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沒有抓住自然法則這個根本中心。

世人對待未知,不但不心存敬畏,反倒肆意妄為。心理上還樂呵呵的悠閑自得,就好像要去享用盛大的宴席一樣,就好像要去登高遠眺欣賞春天的美景一樣。一點也不知道未知法則的反作用就要發揮,災禍就要來臨。

唯獨我能在未知法則發揮反作用之前,就及早的停止那些破壞自然平衡的肆意妄為的行為。就好像在嬰兒還沒叫喚哭鬧之前,我就處理掉了即將要導致嬰兒哭鬧的因素。

因為我沒有肆意妄為的行為,所以相比於世人的主觀意向性的作為,我就顯得頹廢/無志/懶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好像無家可歸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樣。

世人都有做不完的主觀目標和心愿。和世人相比,我做事就顯得好像是迷失了方向一樣,沒有什麼目的地。

我的心就像沒有任何知識見解的愚人那樣,沒有任何主觀知見的相對性。

世人對待萬物,就像在大白天看事物一樣,要區分的涇渭分明。唯獨我能像在昏暗的時候看事物一樣,看到它們的一體性。

世人對待利益,一點點小利小害都分辨的很清楚,唯獨我好像悶頭不覺一樣。

我對待萬物,不存在人為主觀的相對性,只遵守客觀的相對性。就好像海面上搖動的波浪,何時搖蕩、何時平靜,不隨大海自己的意願,僅僅隨著自然法則而動;就好像高空中的風,何時颳起,何時停止,不隨大氣層自己的意願,僅僅隨著自然法則而動。

世人對待不同的事物,都會根據事物對自己的利害關係,而有自己不同的主觀意願和行為準則。唯獨我卻顯得好像是,永遠不知變通的,只知遵守一條簡陋的法則。

我為什麼會顯得和世人不一樣呢?因為我就像只吃母乳的嬰兒那樣,只遵守自然法則這個萬物之母來處事。

相對性之真悟: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指的是真心誠意的應諾。

:指的是阿諛奉承,虛偽的應諾。

真心誠意的應諾, 和 虛偽奉迎的應諾,表面上看,嘴巴說出的話都是一樣的,但世人能看到它們的區別嗎?舉個例子,就好比老闆在台上唾沫橫飛,台下的員工口上都說「老闆,你說的太對了」,你能分辨的出誰是真心,誰是假意嗎?

老子通過這個例子,來告訴人們,要能看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區別。這就要從「有相對性」的角度去觀察。

善之與惡 (è),相去若何?

:這裡指的是人們給「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劃分的類別。是人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定義的「善」。更接近第二章中「美」的意思,而非「遵守自然法則」這個意思。

:是人們給「對自己不利的事物」劃分的類別。

人們只從自己利益的角度看待事物,「對自己有利的」和「對自己不利的」當然就是完全對立的。世人有幾個可以從別人的利益角度去看待這些事物呢?換個角度看,自己認為的「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可能在別人的眼裡卻是「對自己不利的」。善 與 惡,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物,只不過是看待利益的角度不同罷了。

老子通過這個例子,來告訴人們,要能看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通性。這就要從「去相對性」的角度去觀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被xx,描述的是一個被作用的關係

:就是畏懼,敬畏。

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人被畏懼的,不可以不敬畏。

光從字面理解,這句話就顯得很突兀,插在這裡莫名其妙的。其實這只是人們沒能理解其更深層次的本質意思。人被什麼東西恐嚇?被自然法則。

自然法則拿什麼來恐嚇人類?拿人類未知的事物來恐嚇人類。

對未知的事物要保持敬畏,這是生靈經過自然界優勝略汰的法則淘汰後所學到的。這句話的本質意思就是:自然法則的「未知」使人類感到畏懼,所以人們對未知的事物不可不敬畏。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黔驢技窮》的故事。世人只看到這個故事裡,對老虎膽怯的諷刺,和對驢子只會表面功夫的諷刺,卻沒有看到老虎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心。

連老虎這麼猛的生靈,都會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心。而人類這麼弱小的生靈,僅因為掌握了有限的已知的事物的規律,就自以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觀意願,去肆意妄為。

荒兮,其未央哉!

:就是荒郊,指的是遠離中心地區。

:就是中央,中心。

這句話字面的意思是:就像在荒郊一樣,離中心差的太遠了!老子用 荒郊,來形容人們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用中心地區來形容自然法則這個萬物的根本中心。

所以這句話的本意就是:世人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點,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點,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為是而不敬畏未知。

世人就好像是處在遠離中心地帶的荒野一樣,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而遠離了自然法則這個根本中心。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是樂呵呵,悠閑舒適的意思。

太牢:是古代獻祭的大禮,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盛大的宴席。

春登台:描述的是春天時,登上高樓去欣賞風景。

世人自以為是,對未知不抱有敬畏心。對待事物時,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觀意願去肆意妄為。世人這麼做,心理上卻還樂呵呵的悠閑自得,就好像要去參加盛大的宴席,或是要去登高遠眺欣賞春天的美景那樣。完全沒有意識到,未知的自然法則就要發揮反作用來回復自然的平衡,他的災禍就要臨頭了。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咳。

:字面意思是停船靠岸。這裡指的是停止/不去做肆意妄為的行為。

未兆:是事物還沒表現出變化的徵兆。這裡指的是自然法則還未發揮反作用之時。

:指的是嬰兒的哭鬧叫喚。

世人都自以為是,唯獨我這個懂得自然法則的人是對未知心存敬畏的。所以唯獨我能在自然法則還未發揮反作用之前,就先停止/不去做那些肆意妄為的行為。

就好比帶孩子:世人帶孩子,要等到嬰兒哭鬧了,才知道去查看嬰兒為什麼哭鬧。是餓了呀?還是尿尿大便了呀?然後才知道要去停止嬰兒的哭鬧。而我這個懂得自然法則的人,因為懂得自然規律,所以知道嬰兒什麼時候要喝奶,什麼時候要把屎把尿,所以在嬰兒還沒哭鬧之前,我就已經給嬰兒餵了奶,把了屎尿,嬰兒將來就不會哭鬧了。

這就叫做「謀事於未兆」,老子在後面的章節還提到了這一點。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說的就是扁鵲這個神醫,能看從病人身上的徵兆得知人得了什麼病,病有多嚴重。世人都認為扁鵲的醫術是天下最厲害的,但其實不然。扁鵲說,我們家有三兄弟,大哥的醫術最高明,卻毫無名氣;二弟的醫術次之,小有名氣;我的醫術最差,卻被世人認為是神醫。世人大為不解,扁鵲解釋到:大哥的醫術最高明,他能在病情發作之前,就知道人將會得什麼病,然後直接剷除了病根,整個過程中,病人覺得自己根本就沒病,又怎麼會認識到他的醫術高明呢?只有我們家人知道大哥醫術最高。二哥的醫術要差一點,他要在病情小露徵兆的時候,才能發現並剷除病根。病人在病症很小的時候就被治好了,只會認為二哥是幫他們治好了小病,所以二哥只是小有名氣。而我的醫術最差,要等到病人的病症很嚴重的時候,才能發現病根,這個時候病人都病的很厲害很痛苦,我給他們穿針放血大動手術。把他們給治好後,病人都覺得我很厲害,所以我雖然醫術最差,卻名聞於天下。

老子通過用帶孩子來比喻,懂得自然法則的人,在事物將要被自然法則發作用之前,就已經制止了那些破壞自然平衡的肆意妄為的行為。這一章的「我」,字面意思是老子自己,也可泛指所有行事符合自然法則的人。

儽儽(lei)兮,若無所歸。

:是頹廢無力的意思。

無所歸:是無家可歸的的意思。

世人都有的主觀意向性的作為,而我卻沒有。相比之下,我就顯得頹廢/無志/懶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就好像無家可歸的人沒有明確的主觀目的地,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

老子用無家可歸,來比喻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對待事物不含主觀相對性。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字面的意思是有多餘的東西。這裡指的不是財富,而是人主觀的目標和心愿。

:字面的意思是遺失。這裡是形容迷失了方向的人,到處亂走沒有明確的主觀目標。

世人都有做不完的主觀目標和心愿,而我卻沒有。和世人相比,我就顯得好像是迷失了方向一樣,沒有什麼主觀目的。

老子又用迷路的人,來比喻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對待事物沒有自己主觀的目標。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愚人:就是沒有知識見解的人。

:字面的意思是混沌不可區分。本質的意思是沒有相對性。

我的心就像是沒有任何知識見解的人那樣,沒有任何主觀見解的相對性。老子不是叫人們去做愚人,去不學無術。相反的,老子整本書都在教人們要如何的從「無相對性」和「有相對性」的角度去認識自然法則的原理和運用。老子是叫人們要對事物有全面平衡的認知,要做到這點,內心就要像個白痴一樣,要去掉心中主觀知見的相對性。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是明顯,顯著的樣子。

:是昏暗,模糊朦朧的樣子。

:是形容人對細微的事物也分辨的清楚。

:是形容人面對不同的事物都沒反應。

世人對待萬物,都要區分的涇渭分明。唯獨我能像在昏暗的時候看事物一樣,看到它們模糊朦朧的輪廓,看到不同事物的通性。世人看不到事物的通性,不同的事物在他們眼裡就顯得涇渭分明。而懂得自然法則的人,能看透事物的本質,所以能看到事物的對立面。

世人對待利益,一點點小利小害都分辨的很清楚,唯獨我好像悶頭不覺,完全沒反應。世人因為心中有「我」vs「非我」的相對性,所以在趨利避害的人性法則作用下,對待利益就會分辨的很清楚。而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心中沒有了「我」vs「非我」的相對性,就能全方位的考慮所有人的利益,對待個人的利益得失就會表現的好像沒反應一樣。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

:是形容水波搖蕩的樣子。

:是形容風刮起來的聲音。

澹(dàn)兮其若海,就是形容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對待事物的心態就像是大海的波浪搖蕩那樣樣。

大海的波浪是怎麼搖蕩的呢?它好像是漫無目的搖蕩,不知道自己何時要搖動或平靜,完全是隨著大海自然而動。

飂(liù)兮若無止,就是形容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對待事物的心態就像是高空中的風颳起一樣。

高空中的風是怎麼樣刮的呢?它好像是毫無目標的刮著,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颳起,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停止,完全是隨著大氣層自然而動。

老子前面用了 無家可歸 和 迷路的人來比喻。這裡再次用大海的波浪 和 高空的風 來比喻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對待事物的心態是毫無主觀相對性的,一切行為都是跟隨自然法則的作用而作用。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以:行為的憑藉或前提。有以:行為有憑藉或前提,這裡指的是有人為主觀的意願和行為準則。

:是頑固,不知變通的意思。

:是簡陋,單一,質樸的意思。

世人對待不同的事物,都會根據事物對自己的利害關係,而有自己不同的主觀意願和行為準則。相比與世人,我只知道遵守一條客觀的自然法則,所以顯得好像很簡陋,且永遠不知變通。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於母:指的是嬰兒只知道吃母親的奶水。

我為什麼會顯得和世人不一樣呢?因為我就像是只知道吃母乳的嬰兒那樣,行為處事獨尊自然法則這個萬事萬物之母。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通過唯與阿、善與惡的關係,來舉例告訴我們:要抓住自然法則這個根本中心,才能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它們的本質。

自然法則展現的事物是無限的,人們所有的認知僅僅是對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總結出的規律,外面還有無限個對人類來說是未知的事物。所以人類應該要敬畏自然法則,那些自以為是的藐視自然法則的行為是很容易招致自然法則的反作用的,是非常危險的。

而世人卻看不到這些危險,反倒是悠然自得的好像要去參加宴席或欣賞美景一樣。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則不然,老子用「帶小孩,止咳於未然」來比喻,他能在自然法則的反作用的徵兆顯現之前,就預先停止那些破壞自然平衡的行為。

那他是如何能做到行為不破壞自然平衡,事事都能符合自然法則呢?

這就要靠去掉人的主觀意向帶來的相對性。

老子接下來用了幾個比喻來描述,去掉了主觀相對性的處事態度。無家可歸的人,迷路的人,愚笨無知的人,昏昏悶悶的人,隨海搖蕩的波浪,不知起止的風,都是對這種處事沒有主觀相對性的態度的比喻。

符合自然法則的人,為什麼會顯得和世人不一樣呢?

因為世人對待不同的事物,會根據利害關係,生出不同的主觀意願和行為準則;而符合自然法則的人,只遵從自然法則來待人處事。

是謂:獨貴食母,唯道是從。


推薦閱讀:

我兒子是沒有被這個世界理解的天才!(所有爸媽都該看看)
A大學保研交易及殺人事件始末
日常思考:從機器學習到人類學習(一)
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存在很多問題,感覺完全起不到思維的作用,學生該怎麼學習數學?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