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梵音、道教仙樂和基督教聖歌分別有哪些特點?

先拋個磚,我個人喜歡聽的基督教歌曲是《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又譯天賜恩寵)》,這首歌曲經過歷代名家大師改編,已經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帶給我悠揚、寧靜的天籟之感。佛教梵音給我的感覺是一種神聖、凈化心靈的力量,然後就是可能會有很多重複的部分。相比較而言,道教仙樂更多的有種山水畫之感,以玉簫、笛子作為主要演奏樂器,有一首《玉笛弄殘仙子月,紫簫吹斷美人風》(水月洞天)是比較好的例子。

問題補充:那麼這三者的具體特點是怎麼樣的呢?是否與教義、信仰有關?


話癆拋磚~如有錯處請聯繫整改。

奇異恩典倒算是基督教音樂,那個水月洞天的曲子《玉笛弄殘仙子月,紫簫吹斷美人風》應該不算嚴格的道教音樂,傳統道教音樂哪有這麼仙氣范兒滿滿啊。具體隨便搜下就大概能感受到。受儒,道,禪宗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藝術(包括但不限於音樂)都以對意境,神韻的追求當成最高境界,處處透露著山水自然的影子。那種山水畫面之感的作品直接能拉出一大串歷朝歷代詩詞畫作詞曲舞樂,倒不一定啥都能直接扯上道教。

道教音樂

本土宗教,起源於遠古巫祝。經典之作老莊學說產生於楚文化,而楚文化的核心是信鬼好祠,好作歌舞敬神大搞祭祀。歷史上道家思想始終與儒家互補並存,後來又受到佛教刺激。其形成受到諸多影響。

又大致可分為兩個來源

一·先秦統治者為宣揚君權神授構造了各種國家祭祀儀式。(這類比較高大上,有幾屆春晚節目的配樂倒是有股這個味兒)

廣大下層民眾所奉行的祭祀,更加靈活通俗簡陋。兩大主源都有集體化程序化的特點,後被道教進行整合改造。(聽起來比較神神叨叨,民間喪事以及驅鬼啥的常用)

再就是秦漢時期宮廷中產生的具有神仙色彩的非儀式化音樂,並從早期的神巫色彩逐漸向道家道教色彩演變。被後世稱為仙樂,被後來的正統道教奉為最高審美境界。因帝王多熱衷於神仙方術,在這種環境下的神仙方士採用宮廷音樂作為材料,按照道教審美進行改造,整合出一種上層高雅化的道教仙樂模式,但未成為整個道教音樂的主流。(這個就是大部分人愛聽的,比較仙范的」道教音樂「。有些啥曲子名字我忘了,改天有時間找找~但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嚴格定義,還不如說一些作品透著它的影子···)

首先我覺得有必要把道家和道教分開說一下,這兩者常常被人弄一起燉····

道家於世俗音樂抱著一種超然的態度,而道教比佛教要更接近使用民間音樂。

道家直接拉出代表人物——老莊!老子道德經崇尚自然的哲學觀美學觀。反對人為地,物質性的音樂,提倡一種形而上的,超越物質手段的,純主觀的藝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聽之不聞曰希「,最高級的音樂,是人們耳朵所聽不到的。這是一種超脫了物質羈絆,帶有神秘主義,高度抽象化的色彩。到了莊子,這種精神則被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並且將音樂分為「人籟」(絲竹之聲),「地籟」(自然之聲,山濤竹語之類),「天籟」(不需要藉助外界力量的「樂」)。完全自發,自然,其外部形態是不能用感官來接受的。「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卻「充滿天地,包裹六極」。

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超自然形態,本質是「出世」的。

其後形成的道教,音樂觀卻「入世」,許多道教徒在民間跑來跑去的,並且初期道教徒大都為中下層階層(與農民聯繫緊密),不能理解其中玄妙之意。環境使然,其不可能更顧及計道教儀典與規範性音樂性。直到三國至南北朝,在佛教梵唄的啟發下才開始創作自己的音樂。比較有名的有湖北武當山,太有親切感有木有,武俠題材必爭之地。武當乃道教名山,明代皇帝砸了大把銀子賜樂器並養樂舞生數百人,因此武當道士素精音樂。這裡有個典型的——《歩虛聲》(其實是為數不多能從網上找到的··)。

音樂介紹中國道教音樂 全真正韻 步虛韻

終於在貼吧里找到了T-T。一聽發現和我小時候附近人家辦喪事之類的音樂好像····http://tieba.baidu.com/p/1365063622

還有個比較近的音樂家阿炳先生,他的作品也屬道教音樂的。這個應該很多人都熟悉,就是我們語文課本上提到的二泉映月的作者。(不過估計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個瞎子,其實阿炳先生還是個道士)

唐朝因為老子姓李的緣故,道教得聖寵,這一時期創作了許多作品。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佛道交融的例子(高大上的道教仙樂···)。自此以後道教音樂一路發展。過程中吸取大量民間音樂,甚至與民間音樂合流,用於各種民俗活動。就是婚喪壽慶之類,現今許多農村裡還是有類似的習俗。當然質量形式參差不齊。就我見過的,有的是正經道士聚在一起吟唱做法事,有的是騙子··(當然我對這些東西並不懂行,只是憑觀察···見多了,純忽悠的和正經的還是能分出來)加上如今這些東西式微··已經很難見到像樣的了···可以搜一下江南的十番鼓,還是挺有意思的。

順便再說一下,道教音樂的大致分類(這些都是我從書本上得知的,小時候有機會接觸但是對它沒多大興趣。如今離開家鄉卻沒機會再深入去了解這些東西了T-T。如果有錯誤還請指出。)

A1·「全真道」,全國通用《全真正韻》,具有統一性,各大道觀都在用。

A2·「正一道」的伙居道士,不出家,與一般民眾融為一體。以民間舉辦的各種喪事法事為主要職業,時間久了大部分地區道區就和當時民間音樂交融了。大部分人所能接觸到的也是這一類。

B1課頌音樂,這個是出家道士自個做早晚功課用的。

B2齋蘸音樂,又分為宗教內部奠儀給神靈聽的。和給鬼魂亡靈聽的,主要用於民間道場,節日娛樂所用等。

大多人數接觸比較多的一般也是A2,B2了。

樂器一般有鐺子、木魚(佛道交融,沒錯就是木魚!)、鼓、磬、二胡、揚琴等中國傳統樂器,還有的是道教特有的法器,比如三清鈴。至於實物,為免刷屏(其實是偷懶╮(╯▽╰)╭),請有心者自行移步百度···(城市裡大部分是沒法聽到了,直接上網搜聽著也很難聽出「享受」的感覺。剛打開電腦放直接迎來了室友看神經病的眼光···若想具體感受一下,可移步香港鬼片,雖然有很多拍得奇奇怪怪··)

總體來說,道曲與民間更為密切,現如今仍然有很多以各種形式流傳於我國省區。比如陝北道情,湖南漁鼓,簡版··地方色彩濃厚,內容多為神仙故事。網上有視頻的,估計大部分人很難欣賞起來,權且感受一番。相比起來,水月洞天簡直太小清新了。

佛教音樂

源於印度,可劃分為聲樂與器樂兩大部分。魏晉時出現由中國人創製的佛教音樂。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傳播,佛教音樂在民間廣為流傳,出現了很多擅長佛樂的高僧。唐朝達到鼎盛時期,流行於宮廷及上層人士。宋元到近代的開始通俗化衰微。

大致分類:

一·贊佛功德,給佛,鬼燈非「俗人」聽的佛曲。包括佛教儀典,課誦所用。代代相傳,不容更易,神聖意義較重。場合與傳授方式具有保守意義,堪稱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

二·俗人聽的民間佛樂,與民間音樂融為一體,具有地方特色,比如陝西農村與陝北民間佛樂。

寺院內部的活動以唱念等為主要形式(和尚念經也算的···),全國各地的世俗性佛教音樂則以純器樂曲的高度發達為主要特色。

具有贊(典雅舒緩,起伏跌宕,如「八大讚」)、偈、咒、頌多重形式。至於樂器,經中所載樂器多達幾十種,但當今漢地寺院在一般性宗教活動中則僅用敲擊樂器(法器),以鍾、鼓、引磐、木魚為主,配以鈴、鐺子等,取其清澈靜穆的效果,亦有管樂器參加。偷個懶··11種中國佛教音樂樂器介紹(抱歉暫時只能找到這些了○| ̄|_··,還有些雜七雜八的東東就不擺了)。

音樂可以直接搜佛教音樂或者西遊記配樂。

特點

因一度流傳於宮廷,吸收了宮廷音樂的典雅悠揚特點。且吸收了道教音樂追求清靜無為,恬淡幽靜的特質(佛道交融)。並在向民間流傳,走向世俗化的過程中與民間音樂融合。現存佛教音樂大多是與民間音樂相融合的產物。

佛教音樂中正,平和淡雅,肅庄。於頌者贊佛功德,宣唱法理,開導眾生。於聽眾可陶冶性情,修身養性,凈化心靈,讓人放鬆。(寺廟裡的香燭味兒配上梵音還是挺讓我感覺撫平心靈創傷的··)

基督教音樂

最有名的格里高聖詠出現於六世紀,由大量附有拉丁歌詞的單音音樂組成。忠實表達經文,旋律超脫冷靜毫無慾念,純粹為宗教而作不具美感。早期基督教非常重視人聲的作用與功能,認為崇高純凈的人聲才值得上帝一聽。因此純人聲,並且只由傳教士吟唱。到後來宗教音樂才從早期單聲部的格里高聖詠到後來逐漸形成的諸多宗教音樂體裁,經文歌,彌撒曲,眾讚歌,聖母悼歌,受難樂,清唱曲,安魂曲,聖母贊等。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器樂才被被允許進入宗教音樂。自文藝復興,復調音樂得到巨大發展,合唱形式被大量運用到宗教音樂中。從帕勒斯特里的無伴奏合唱到維拉爾特的雙重合唱,到喬凡尼的多重合唱。合唱隊之間聲音的組合使得人聲的音響效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的程度,形成巨大的聲音洪流。經常用來表現莊嚴肅穆的情感與宏偉壯烈的內容。

馬肖馬肖 - 聖母彌撒曲-Guillaume,紀蕘姆 德 馬肖專輯、

拉絮斯(安葬彌撒)

帕萊斯特利(最理想的禮儀音樂)

巴赫(b小調彌撒曲)

海頓(納爾遜彌撒曲)

莫扎特(C小調彌撒曲、加冕彌撒曲、安魂彌撒曲)

貝多芬(莊嚴彌撒曲,C大調彌撒曲、非禮儀聖樂,帶有強烈宗教情緒)

舒伯特(聖母頌,歌頌真善美)

特點

基督教堂音樂大都由很多藝術修養極高,技藝精湛的人創作。幾乎所有偉大的音樂家都進行過宗教音樂的創作。聽起來莊嚴肅穆,純凈和諧,給人一種一塵不染,神聖超脫的感覺。表現的是宗教世界的壯麗與優美與瑰麗,無比虔誠。在其中會感到一種無限崇高的美感,拋開塵世中的種種醜惡,接受神的光芒與洗禮,得到心靈的凈化與洗禮。

---------------------------------------------------------------------------------------------------------------------------------------

總結

道教音樂作為土生土長的產物,是最富有窩中華傳統特色的。並且在佛教傳入並本土化的過程中與其相互交融。但相比之下更加民間化(看那麼多道士在民間活動就知道了,伙居道士和人民群眾的聯繫而是很緊密的··)。佛道兩家長時間一直有關聯,並對中國文化明裡暗裡產生的影響更是··深遠的。(詞窮,只能抓一個高中政史的常用詞了······)。但道教音樂更多是驅鬼,祭祀所用(上層道教雅樂雖然「出世」,但並未普羅大眾),佛教音樂更多是頌佛和感化心靈用途。

而基督教音樂中,多聲部的唱詩班與管風琴的巨大音響,創造出了教堂中恢弘莊嚴神秘的天國氣氛,渲染了上帝的偉大。並且天主教徒世代相傳,彌撒曲唱詩班於他們來說早已熟悉。不似中國民眾,並無固定的信仰,宗教相對自由,一般不具有專業的宗教知識。並不大懂得佛道宣講的內容,因此這時候佛道音樂(他們自己做功課的不算··)很大程度上在於對大眾進行宣講。這使得佛道音樂樂聲組成更加單薄。相比之下基督教音樂於教堂主要在創造神聖氣氛,而不是講道(神父獨立演講完成)。使音樂家們的創作更加自由,不用太顧及唱詩班清晰程度而是專心致力於多聲部的交錯起伏,和諧的豐滿渾厚組成的音響世界。讚頌上帝,更好地體現神性的偉大莊嚴。(當然應該還有教堂恢弘的建築造成的聲學效果)初期教會目的一定程度上還有通過莊嚴的儀式壯大教會的政治勢力(格里高聖詠)。後經過藝復興,湧現了更多形式以及內容的基督教音樂。更加富有人文主義,旋律愈加鼓動人心,激發人們心中的熱情和美好。引領人們走向真善美(聖母頌)。以及人性的思考,靈魂痛苦的掙扎,曲調慷慨激昂積極向上,最終走向神性的光芒。(諸如安魂曲)基督教音樂相比佛道兩派,雖然仍有歌頌神,但「人」的意味更加濃重。雖然有熱烈的宗教情感,但審美意味逐漸提高。

但總體來說,宗教音樂都讓人感到寧靜,具有安神撫慰心靈的效果。現實世界總有種種醜惡,音樂的力量可以將人引入一方凈土,喚醒內心潛伏的力量與真善美。

部分內容參考

《中國宗教音樂》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4622/

西方音樂史 (豆瓣)


說來要看這幾種音樂的產生原因

佛教求成佛,道教求成仙,基督教求成精……

啊,開玩笑,不要打我不要打我⊙ω⊙

好了,說正經的,這幾種音樂傳達的情感和主題不同,佛教的中心是空凈無我,道教的中心是道法自然,基督教中心是讚美上帝,所以說,梵樂多莊嚴,仙樂多空靈,聖樂多深情

至於共同點,對我來說,單曲循環都會困

以上

謝謝


別人沒法回答了。您自己寫的答案就是最棒的啊


個人理解,宗教的音樂大部分都是反應神仙世界的感覺

比如道教,道法自然,給人一種自在,逍遙的感覺。想像一種畫面,天庭里,大家悠然自得,仙樂裊裊,逍遙無比

佛教比較莊嚴,額。。十分莊嚴,想像一下,佛祖大大領著千萬僧眾一起誦經,天邊七彩祥光,大概是這種感覺。

基督沒咋聽過就不做想像了XD

這些當然都是根據教義不同,宗教信仰的起源不同,道教神仙喜歡自由自在的逍遙生活(經常隱居山林什麼的)佛教就是幾個人坐在一起,研究怎麼拯救墮落人們,抵抗邪魅


推薦閱讀:

該不該尋求將道教作為自己的精神歸宿?
現代人如何才能成為道教神仙?
基督教三大分支: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者有什麼異同?都是怎樣形成的?
嫁給神職人員(比如說牧師一類的)靠譜嗎?
天主教與東正教有何區別?

TAG:音樂 | 佛教 | 基督教 | 道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