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教認為修行的初因是什麼?道教對無常和苦的認識是怎樣的?

佛教四聖諦認為人生是苦諸行無常,想離苦就得通過佛陀的教法修行。那麼道教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什麼?修行是不是為了「復真性,返大道」?以及道教對苦和無常的認識是怎樣的?

===================================

上面這個問題,主要還是針對某些說法不一產生的疑問。有一種說法是,追求現世飛升成仙,貴生惡死,意味著現世很美好,不以為苦;然而歷代高真大德在勸人學道的言論中,有不少類似「脫離苦海」的說法。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謝邀,

@喵大仙

分為初因和無常兩個部分,借這個給我的學生講個道理。

一,初因。

佛教以離苦得樂為修行初因,以發菩提心為成佛初因。關鍵詞是:離苦和發心

這和他們以人情心識為出發點的原始教義分不開的。簡單分析下:

離苦來源於我心太重,才會以我情好惡苦樂為出發點。離苦得樂,完全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這是佛教繼承身毒以身為毒地域特色的一種宗教基因。和早期佛教自我輪迴善惡報應相呼應。後來大乘出現是另外一個改革了。只怕可能是面臨自私的指責,進行的改革才是大乘龍樹化的肇因。而那段時期,正好是漢武帝沒事就打西域,輸出漢家儒學時代前後,所以沒準就是受到儒家兼濟天下的影響,佛教才來了一次徹底的大轉型。不要總以為我們的文明對印度的沒有影響。季老那本《糖史》的歷史地位就在於充分證明了中印早期文明的交流是雙向的。四個凡是後的佛教逐漸喪失了客觀平視事實的能力。很難真誠交流是個遺憾。而正因如此,小大乘之間的分歧很明顯。後面洗地圓融的說法雖多,但宗教神學性嚴重,其實對於修行不利,還不如乾脆些承認得了,而不論怎麼圓融洗地,很多初始佛教的烙印非常清晰。早期佛教追求個人解脫,那麼必然的前提是個人得失啦。捨身取義的儒家精神只怕和佛教這個根本出發點是正好相反的。大乘在漢地興起的原因恰恰是擴大到眾生的儒家兼濟仁義之心吧。

發心這種修行的方式,如果沒有配套的行動,也就是戒律輔助,幾乎就是跳大坑的行為。發心是為了成佛這個宏願,但是行動不往那邊走,只能是越發心越麻煩。不說宗教修行的事,很多人做事之前都是想的特別好,願望願景特別理想化,總是給自己一個很高的期望值,一點不現實,但是實際達不到,行動力就變得越來越差,為啥?想太多。心和實不能形成正向迴路。就是逐漸喪失信心。發心白話的意思就是去想去願。而如果不是切實修行的俱足和尚。整天發心,行無所止,那麼空有其願,而身心不匹,則為大坑,信心久而漸失,心理迴路逐漸變成負的,每次都得重新給自己洗腦,說今天一定要如何,結果到處打遊戲看小說排解不現實造成的緊張,時間越少,精神越緊張,越要分心於別處,越不能集中注意力,為什麼?習慣發心了,想太多,心理壓力太大。時間都耽誤了,所以壓力就更大啦。我們叫這種為空願。

這種情況多出現於老實人身上,也就是重諾言的人啦,自己把自己的理想當回事的人。而有一種人根本是嘴上說說,心裡胡想,基本的誠意都沒有,只不過需要這樣的說法做點綴,那麼連發心都不算,壓根就不在此類啦。

我有學生就是老實人,多少是受到佛教發心空願的影響,總給自己定一個特別高的目標。導致生活學習上有這些缺點。越到要緊的時候,越很難平靜專註於當前,而是用其他方式分散注意力,這是人的自我保護機制,試圖緩解這種壓力。其實就是以前修習佛教沒人講解發願是怎麼回事的原因。自修真的坑太多。觀心分念而不知。精神雜亂而不靜。而所謂的抑鬱很多就是這樣積久而來,心意和結果總是差太多,總是達不成,日子久了,對自己信心變少乃至沒有,總覺得自己不成,面對挑戰總是擔心失敗,最後有點難以面對現實,所謂畏難的拖延症的來由啦。而嚴重影響自己水平的發揮。水平都不錯,但發揮不出來啦。不拔蘿蔔的道理,他們還能真的沒體會到。想太多就是拔蘿蔔,太理想化就是拔蘿蔔。而守根,就是每天一點點,積細成巨,久而無匹,不成而成。所謂誠者自誠也。所以我們不以發心為教法。不提倡初學發什麼心。或者不單獨強調之。

而道家儒家皆不以人情苦樂心識為出發點。

儒家以人倫為入手,以人我關係為修行的基礎,忠恕以推之,以家國天下昌盛不衰為追求,對於個人得失並不那麼看重。對於家族血脈延續更看重,所以中國的善惡報應往往禍福延及子孫。也就說所謂的承負。

道家以人天不離為入手,認為人是天的一部分。苦樂乃人之情好,故皆處之以淡然。並不會特意以此為修行動因。甚至不會以人情好惡為出發。而只是追求返本還源,參悟大道,長生是這個路上的或許會出現的副作用。·if not,so be it.

道教,綜合兩家,提出的入手出發點就是結合人倫天道的:敬天法祖躬行。最後要落在行上。不單看你啥心,但也不否定由心出發的可能,也不管你是欲參大道,還是怕死,還是好奇,還是求解脫等等心愿都可以,但光想光說沒用,算不得修行初因。需要作了,而且方向要對,才能算入道修行初因。而切身踐行守根就是廣義上的信士啦。即便不皈依於道教,也是儒道兩家的踐行者,我們並不外之。因為你的方向和行動必然會趨於敬天法祖躬行的。

所以,我們以行動來衡量人,入道修行必須經過基本的考驗,三年五載看看這人到底做到沒有,不會因為你的言語發心下定論的。入道修行初因就是你在守根的方向開始真的做了。謂之躬行。這才是道教修行的初因。

PS:您看到的文本,都以這種視角去理解,就不會有問題,因為行動的方向對,不管啥心咋說的。

二,無常。

1.態度

至於無常,無所謂啊。有常無常那還是因為自己太把自己當回事啦。道人不太會去想什麼無常啦悲苦啊。沒那麼矯情在自己這點情緒上。

2.角度

你看到的無常,是以你的觀察為中心的。也許換個角度就是有常。這取決於視角。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吧。舉個例子:固體物理里,一般的坐標下,晶體是很難用數學語言描述,但是轉到動量空間,晶體結構是非常有序的,聲子就是在這個條件下被描敘的。那麼以此為語境。無常無序的視角,只要轉換視角就變成有常有序的了。繞嘴的說法是:無常若非有「常」,何以無常?是故必有「常」。此為常道也。也就是道教追求的長生到底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此篇開篇所言。

3.隨機

隨機過程我們也不少研究,隨機過程是有一定分布規律的。而不是純粹的亂序的。但不會把它們放大到這樣絕對極端的地步啦。發現點啥都變成絕對真理的套路,我們是不會做的。當然他們會說我們都是世俗諦。我們也說他們的聖義諦是神學洗腦啦。不過話留三分好見面。我們不使勁去說別人壞話,僅此而已。所以他們說啥,修道同學都不用太當真啦。^_^

PS:不回大家啦,要去忙了。

----------整理評論區---------沒營養的爭議自動消除ing-------------

忘書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忘書 回復 山君

相對發心來說更看中行動!說的再漂亮不做也瞎忙!

------------------

lee Sunya

謝謝道長指教。今天上來就覺得能看到道長作答,果然,開心 正好破除了最近在思考的問題上的迷障。以人觀物是為情,以物觀物是為性。跳出對自身的執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意自現,無常又有什麼問題呢~一直苦於自修無人指引,看了道長的解答,一顆心頓時放在肚子里了。只要降心,躬行,就不會錯到哪裡去對吧?還望道長下次有空時指點。感謝!祝臘月過得開開心心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

言語道斷,不如受戒修行。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六祖如是說。居士莫空言,障起永無邊。我也沒啥精力看幾位言論,卻之不恭啦。見諒哈。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 回復 lee Sunya

邵子觀物吟。確實是道門心法。不過初因尚可,後來,手工打造發動機總有不妥。

lee Sunya 回復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

是的??邵子身體不好壽不永年,命功的確可惋惜,或許也是窮究天機的代價吧默。不過個人覺得邵子儒道合一不愧中世最接近聖人的人!「聖人言可聞,聖人心可見」,親切極了。說起來那首學佛吟似乎也很適合引用在此處^^ 謝謝道長,有機會跟您說話非常高興!我也有好好去讀劉鑒泉先生的道教征略,獲益良多。感謝!

-----------------------

恪寒

被自己的空願害了太久。多謝道長。

寧道奇

說的太好了。我至今最大的心障就是關於「願力」這個概念……都忘了是怎麼來的。就算什麼都破了,也沒法破願力這個東西,哎!告訴自己不存在也不行,還得慢慢來。

謝謝道長!

-------------------

周慢真

道長的這篇回答讓我懂了您之前的提點,謝謝啦!想問您如何算是守根躬行呢?怎麼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合乎天的一部分這個身份呢?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 回復 周慢真

不客氣。這得慢慢來啦。學儒而後道的過程就是逐漸明了。


無常只是一種片面的認識。

很簡單便能推論:

如果無常無處不在,便成了有常。而如果無常並非無處不在,那麼仍然存在有常。

所以無論如何,都是存在有常的。然而有常無常之間顯然是有關係,無常只是一個部分,有常卻是一個整體,如何表達最為完美?

當然是用「氣」,氣是變化無端的,包含著無常,又表現有有常---無論如何變化,整體卻是一致的。

故而討論萬物有常還是無常已然沒有意義,直接關注「氣」,便能抓住整個根本。

這便是「禽之,制在氣。」

至於苦海之說,在於眾生之苦,則在於兩點:

一是不知,是受制於變化,常對一切逆來順受,卻不知萬變不離其宗,更不知一切變化其實盡可把握,順天應道,道然自然,講究的不是逆來順受,而是把握。

二是雖知,即使明白有方法去改變,卻也甘心臣服於不可控的命運之中。


佛家和道家根本上相同的一點就是要超脫,所謂初因,就是要超脫,這個大家都是一樣的。

但佛道最大的不同點,是在於對肉身的態度,和對當世現實生活的態度。細節懶得多講,反正很容易會有不懂的噴子來噴。

苦和無常,作為一種現實情況,佛道兩家的認識都差不多。但各自處理的方式有區別。

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說這事,跟著自己喜歡的路子或者是師父好好修下去吧,到一定時候就能知道,苦也是苦,也不是苦。無常是無常,卻也是不變。現在研究理論再明白,都是白搭。

對於一般現實的人,好好過日子,別想什麼成仙成佛的,人都做不好,別想做仙佛。覺得自己苦,這世間有的是比你更苦的,覺得世間無常,誰又不是在世間流浪?安心過好自己的日子,該吃吃,該玩玩,該負起的責任好好做,比什麼都強。


與其說人間苦還不如說誘惑多

所謂復真性返大道就是一種廣意脫離

彼之蜜糖 吾之砒霜

求大道是幸福不求大道和和美美的過一輩子也是幸福

要每一個人跟著信教不信說人家蠢笨不是邪教???

老話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做好自己就好


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道教認為修行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自問自答。提出這個問題,感覺自己又陷入思而不學的狀態了,實在慚愧。如同樓上一位師兄說的,還是要多學習一個,修行到了自然得解。架不住好奇心,總之先根據自己的理解強答一發,一點管見,拋磚引玉,還望各位前輩師兄慈悲指正。

先說無常。佛教的無常,延伸到道教中,我的理解即是變易。無常本身是偏悲觀的,因為最終都會走向壞滅;而變易是中性的。萬事萬物無不在變化之中。這變化是基於大道的規律,而毀滅並不是變化的重點,因為變化本身是生生不息的。

再說苦和修行的初因。我的理解,苦是針對於迷惘的眾生說的。不明大道,不識真性。與其說苦,更不如說是一種不自由,滯於物和欲的不自由。為了得到自由(超脫),所以要修鍊以達到「復真性,返大道」,「與道合真」,自然也就不滯於萬物,也就自然超越了常與無常的概念了。

再說下去就談玄說妙脫離實修啦,自己無修無證又了無功德,多說也無益。我理解的也只是一點點皮毛,就這樣吧!希望能看到更多師兄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柯達


現在回答太早,整個儒釋道三家的氣候,環境,公開場合都不成立,隨便廢話下(這個時代直接帶人體驗,使用真理才會影響生命,還停留在說文解字和講解真理基本上半死不活

佛教四聖諦認為人生是苦諸行無常,---只是佛教的一部分

離苦就得通過佛陀的教法修行-----哪個宗派都行,反正在人間離苦得樂是有生理限制的,在達到瓶頸之前佛陀說的也沒啥用(吐槽下,佛陀本人輕鬆考慮講解要適合時代,環境,對象,效果,佛弟子給跪了,翻譯真理翻譯的,簡直不能看)還會給人負擔之類,所以修行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情況和找個好環境

那麼道教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什麼?

修行是不是為了「復真性,返大道」?對,絕對真理和萬物起源,次一級的就是成為小神仙,再次一級這幾十年過好

以及道教對苦和無常的認識是怎樣的?兩個版本,用遊戲的話,系統這玩意一直在那裡,gm的生活好好,我們npc也想提高許可權變gm呢

===================================

上面這個問題,主要還是針對某些說法不一產生的疑問。

有一種說法是,追求現世飛升成仙,貴生惡死,意味著現世很美好,不以為苦;--很適合現代人類

然而歷代高真大德在勸人學道的言論中,有不少類似「脫離苦海」的說法。---上面已經提過,對象和各種不同,而且人間對於幼兒班,初中,高中都一步步來,道家有一步登天的外掛和秘籍,同時也有一步步來的攻略啊,可以試試一步登天,(超級危險的,六祖慧能的老師有幾萬弟子結果就幾個登天的)不行就爬樓梯吧

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上文自己看

ps:越回答知乎很多問題,越感覺佛陀預言的沒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證悟和現量影響多啊--------翻譯三次元版本,知道理解真理不起作用,使用了多少真理才會進入生命,影響生活

遊戲版本,成天看攻略就是不進遊戲還想升級?轉職?


脫離現世的苦海,飛升到美好的天界。


推薦閱讀:

佛教和道教都有什麼不錯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呢?
我很想知道作為道士是如何看待佛學? 凡夫通過佛學修行來脫離六道輪迴是否可行?

TAG:道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