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包和小籠包的區別在哪裡?

感覺口味上沒什麼差啊,只是一個有褶子一個沒褶子。為啥要做成倆種樣子呢?


從上到下依次的順序是,普通店小籠包、南翔小籠包、蟹黃灌湯包、普通灌湯包、用發麵的小號肉包子。

尤其最後一個被很多地方飯店當做小籠包來賣,還說什麼用蒸籠的就是小籠包,簡直是欺詐。。。

我甚至在大理吃到過叉燒包的開口外形裡面放粉絲肉糜蘸辣椒油的上海小籠包!

追加一下最後那種的補充說明

後來發現不是我一個人憤怒。。。。。


南翔土著怒答!(小籠有很多地方都有,無錫杭州等,這裡說的是南翔小籠)

湯包和小籠的相同點:都有湯汁,都是死面做的,皮薄。

不同點:

1、湯包的皺褶在下,小籠在上;

2、湯包的皮更薄,是擀出來的,而傳統的南翔小籠皮的做法是用手按薄的,然後在包的的時候經過拉扯使得的皮變更薄。當然現在很多小籠的皮也是擀出來的,豫園的南翔饅頭店據說一樓的是用傳統做法,樓上的是擀出來的。個人更喜歡傳統做法,有微妙的區別。

3、餡料:

經典口味當然是豬肉的,無論是湯包還是小籠。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實上海本地的肉餡都是白湯(肉餡里不放醬油,熟了呈現白色或淡粉色),上海的肉包餃子餡等等都是如此,且姜味道不大,基本吃不太出來。

而湯包,個人吃過的湯包如南京灌湯包、老盛昌等,肉餡都是紅湯(肉餡里放醬油,呈現紅色或是醬油色),且姜味道較大,包括現在大部分肉包都是紅湯。(東北的同事自己調的餃子餡也是這種)

4、口味:

南翔小籠就是咸鮮味,沒有甜味。(當然現在也改良過,沒有那麼油膩,以前的比較油膩,不能多吃,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了吧)

湯包我吃過的大部分都是帶有甜味,現在吃慣了還好。

現在上海的點心店早餐店以外來居多,大家的口味也越來越重,所以肉包都是紅湯,白湯的基本找不到了。南翔鎮上唯一一家傳統的肉包(麵粉也是黃黃的,不是雪白雪白的)也因為附近開了一家老盛昌而倒閉了,都是巴比饅頭之流。現在也就南翔小籠是白湯了。作為本地人,骨子裡還是喜歡白的。

部分區別參考上海紀實頻道以前放過的一個紀錄片《「籠」行上海》,更詳細的可以去看下這個紀錄片"籠"行上海 130102_真實第25小時 2013_紀實

當然現在小籠和湯包的區別或者說是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甜的小籠也很多,比如江陰路上的萬壽齋,偏甜,所以我更喜歡他家的三鮮餛飩。無錫小籠肯定是甜的了。


什麼嘛?!看到有些回答不能忍!(⊙o⊙)…

在南京

小籠包就是褶子在表面

個頭有的店偏小有的店偏大

有偏甜口的,也有咸鮮的

大多是豬肉餡

也有時令的蟹黃小籠包

清真館子有牛肉餡小籠包

好吃!!!

==========

湯包就是褶子在底下,表面看麵皮是光溜溜的

上圖是南京著名每天排隊到死的雞鳴湯包

看到沒,表面沒有褶子,其實褶子在底部

個頭相對小一些

除了常規的豬肉餡

會有蝦仁餡、菊葉肉餡等等

一般上述兩種小包子

除了配醋

人們在吃的時候會加一碗小餛飩或者鴨血粉絲湯

最重要的是

不是發麵皮!不是發麵皮!不是發麵皮!

我寫完了,口水不行了 _(:з」∠)_


作為一個爸爸是無錫人(無錫小籠包),媽媽是靖江人(靖江蟹黃湯包)的吃貨青年,讓我來答!

我天吶,無錫小籠包是甜的,正宗的汁兒特別香!肉多湯少!而且肉特別有嚼勁!蟹黃湯包是鹹的,更稀一點!但份量很足加薑絲吃~兩個我都愛(っ′;ω;`с )

還有看見一答主說價格的,這裡標準物價湯包一個20好嗎…(?????_?????)


這尼瑪答的都是什麼鬼。全部退散。

小籠包最早來源於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是汴京的名點之一。那時候的山洞梅花包子就已經以薄皮包子里的湯汁為特點。靖難之後南宋遷都,把山洞梅花包子一路帶到杭州。現在北方人吃的「灌湯包」,是從那時候直接傳下來的。杭州的小籠在口味上也更接近北派。而江南其他地區的小籠包和湯包,都是歷史長河中的改良。

至於口味上,南方和北方的小籠包都是甜口。因為宋朝的時候,北方人吃甜口,南方人吃咸口。

是不是正好和現在相反?

事實上當下蘇南浙北吃甜,都是那時候北方人帶過來的。就算說是浙北,其實也不過杭州周邊那一小塊兒。過了紹興,菜的口味又向咸鮮去了。

重點講講小籠包和湯包。

現在提起小籠包,總會先想到上海小籠。上海小籠的改良時間據說更早(同治十年,即1871年),比無錫的早五十年,比南京早可能一百年。但從流派上來說,上海小籠不值一提。按照南翔黃家的說法,他們將當時流行的大肉包子由大做小,皮子擀薄,又加重了湯汁,可以說是發明了小籠包。但這一點屬於胡扯。小籠包畢竟是江南一帶流傳了幾百年的東西,並不是南翔人發明出來的。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南翔人確實將小籠包這一產品重新炒起來,並且借著文人墨客的口將南翔小籠傳到了上海。同時又在餡料里加入了時新材料,比如蟹黃等等,在原本的杭州小籠上進行了refinement。但總的來說,上海南翔小籠可能是所有小籠里最難吃的一種。

再來是無錫小籠包。無錫小籠的二次改良據說起源於民國11年(1922年)的王興記。大師傅從上海學來了做小籠的手藝,然後根據無錫人的口味加以本地化,口味做的更甜。無錫小籠可能是所有小籠包里最甜的一種。在此之前,無錫小籠有另外一種,即所謂傳統小籠。包子皮用的是緊酵,也就是半發酵。除了傳統無錫小籠之外,其他地方的小籠幾乎不發酵,只有蘇州和上海可以見到一些。

最後要說的是南京「小籠」。

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南京雖然也有很多著名的小籠,但本地人更傾向吃湯包,而南京湯包則來自膾炙人口的雞鳴酒家。

但究竟是雞鳴酒家裡的誰最早發明的湯包,這件事情有幾個說法。

一說是來自雞鳴酒家的副經理,姓尹。此人是江蘇名廚,揚州人,年輕時被哥哥送去上海,在餐廳里做跑堂。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老闆拖家帶口跑了,走之前跟關係很好的小跑堂說,我這店就留給你,以後每年你給我匯錢來,你就算這家店的老闆。

小跑堂搖身一變成為老闆,賺了錢以後到南京經營了兩家店。一是江蘇酒家,二是投資了永和園。後來的淮揚菜一代宗師,23歲就給張學良做全席的胡長齡,年輕時就以地下黨的身份在江蘇酒家裡學廚。

等到解放之後,公私合營,尹大廚就在雞鳴酒家裡做了副經理。不過現在南京大街小巷的尹氏雞汁湯包,和此人並無關係,只是借了他的名頭。

這個故事是從尹經理的兒子那裡聽來的,但兒子說老子的故事,難免有不盡不實之處。

另一個說法,則來自現在所謂「南京湯包傳人」。具體內容我已經託人採訪,故事核實之後發上來。

南京湯包相比小籠包,主要有三點區別。

一是在製作和入籠的時候,將小籠倒扣。所以端上桌的小籠不見褶子,收口都在下面。

二是在做皮子的時候大量放油。製作小籠的時候,皮子里是不放油的。至於燙麵不燙麵,也不過是各家的做法。現在的小籠圖省事,基本上不燙麵,口感上沒那麼大區別。

三是在湯料里,用雞湯和肉湯混合,吃起來更清香,也沒有那麼油。

先寫到這裡,採訪結果出來以後補充。


這個問題可以修改為不同地方的小籠包是怎樣的


如圖,我們靖江的湯包是這樣的,是有切的細細的薑絲的,剛蒸出來的時候皮是半透明的,輕輕晃動可以看見裡面湯汁的,湯汁是不渾濁的。就醬,誰能給上個標準小籠包的圖?話說我覺得我吃到的小籠包都不怎麼正宗。。。


各地的叫法不同,有些地方將小號灌湯包稱為小籠包,而有些地方稱之為湯包,把小號的發麵肉包稱為小籠包。


在西北吃到的「小籠包」全都是小號肉!包!子!發麵做的,我受到了驚嚇!

是不是可以南北撕逼一下?


湯包一塊五一個,小籠包一塊五三個


按照我的僅有的見識和家鄉習慣理解小籠包都是蒸籠發麵的。其它死面的按照我們老家(皖北)應該都不能叫小籠包,雖然也要蒸籠,我們這邊劃分蒸餃、煎包、煎餃等。

點名不理解的是沙縣小吃裡面的那個有的還叫小籠包?簡直是赤果果的和我從小到大的思想對著干!既不屬於湯包也不屬於籠包,額…典型的蒸餃。

上海這邊的南翔小籠包,按我的理解就是湯包系列,做法特殊,死面蒸出來的。這東西地域不同做法不同口感不同,自然叫法也不同,沒必要去刻意的顯擺自己見識的就是對的,別人看到的都不對,就自己好懂,難道你家粽子是鹹的,人家甜的就不是粽子了?

其實,口味吃習慣了,好吃就行,知乎裡面較真的閑人太多,比如我現在就是閑的~


都是A罩杯。一個偏硬,一個偏軟。。。


事實上沒有明確的界定,因為湯包一般做那麼大,但是第一湯包一般用死面或者半死面,包皮凍,而小籠包有的地方用發麵,裡面沒皮凍就沒湯


表示各地的定位不一樣,沒辦法弄出什麼統一標準的。


自己吃到的區別

小籠

一般早餐店裡賣的比較多,鹹的,皮比湯包厚點,湯汁比較少。

湯包

皮比較薄,真的很薄啊,有甜味,湯汁多。


一個吃完要換衣服一個不用?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