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能成功,如何看待這個論點?

以前看華為的任正非提到,華為在海外有很多分公司,任正非為了和老外交流和溝通,就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但學習效果不太好。後來請了一個翻譯,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把寶貴的時間放到了自己更擅長的管理上,就提到了這句,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才能成功! 這個觀點和木桶理論有完全不同的思路,先請教下知乎的兄弟來講講自己的體會。


這個論點在國外很平常,大多數人的觀念和追求就是這樣,大家申請美國高校都有你要強調你個人特色的共識。

之所以中國人比較沒有這個想法,一是我們的教育模式高壓,中國人多只有樣樣都好才會突出,二是中國是個在意人情多於本領的社會,不出錯比出位奪功來得要緊,也就是中庸之道。當然,我是以偏概全,每個企業文化傾向也是不同的,保守和進取人才在不同的情勢下有不同的重要性。

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善於激勵團隊里各個人發揮自己的優勢,誰都有缺點,同時誰都有可塑性,你避免觸碰別人不太可愛的那個面則是需要技巧和寬容的。

在大部分事業上你再聰明,別人再愚鈍,如果ta有幾十年撲在上面,仍然有大把經驗可以讓你獲益匪淺。

在大部分事情上你再明智,也許情感上會有盲點,理性和感性的人需要互相調節平衡。

就算你萬能你也只有二十四小時,需要別人處理瑣碎的事給你節省時間,去完成更高要求的工作。

人類本身就是有局限的,不可避免,只能最小化它的影響。木桶理論是一個人的某個缺點嚴重到一定程度,無法通過別的方式補償才有重大後果。而別人的局限恰恰可能是你的機遇。

至於"成功"的定義,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我認同"天賦決定極限,努力決定高度"。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知識膨脹,一個人不再可能面面俱到,時間當然應該花在自己最有可能有突破的點上,以獲得比較難以取代的地位(我認為的成功)。


一個角度來講,請翻譯是節約了時間,他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管理上。

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你怎麼就知道他真花時間把英語學好之後不會有更好的結果呢?

他只是以為他那樣做是成功了而已,所以我不覺得這是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的唯一做法。

很多時候對你至關重要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與你正在做的事毫無關聯的東西,

引用喬布斯的話「你無法預先將人生中的點點滴滴聯繫在一起。只有在將來,當你回首時,才會發現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所以你必須相信,現在你所做的點點滴滴在將來會以某種方式聯繫起來。」

找翻譯是很好,但是這裡我想多提供一個選項:學好英語,自己溝通也是不錯的。

第一次回答問題,希望能幫助到你。


反例:

1,你把自身優勢已經發揮到極致了,但你突然發現你的競爭者都同樣如此。

2,你把自身優勢已經發揮到極致了,但你突然發現你的競爭者的自身優勢是如此之強大,以至於他們根本不用怎麼發揮就已經比你強。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是更具效益的,也就是所謂的高效率。然後從你做擅長的事情那裡獲得的收益去支付你不擅長但是必須的事情,也是理性人的理性行為。

價值區分線:

對每一份你可能擁有的技能來說,都會有一個水平,在這水平之上,人們願意為這項技能付費。在水平之下,你可能需要花錢請別人來做這件事。這條線,我稱它為價值區分線。

舉例說明一下,修水管。一個經驗豐富的管道工可以輕鬆處理各種管道問題。積水灌滿了地下室,管道工可以找出問題並解決掉。顯然,一個熟練的管道工同樣可以修理自己家的管道問題。

另一方面,對管道不了解的人,碰到管道泄漏的問題,常常會直接打電話請熟練的管道工解決問題。那麼,對於管道問題,打電話的人就在價值線之下,管道工就在就在價值線之上。

——————分割—————————

然而從現實角度考慮,利益並不是一切。人生重要的還有體驗。那種體驗不同事務然後從中獲得【快樂】【感性】的體驗。人活著不是為了賺很多很多的錢,而是為了體驗人世間的繁雜而多彩而活著。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單純以經濟價值去衡量世間一切事物有失偏頗。

人活著作為一個擁有社會屬性的有價值的「人」,應該學會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純粹變成一台只知道工作的機器是磨滅了你作為人的屬性,而僅剩物質性。

世界上不能單純以財富、經濟價值去衡量吧,人是一個生物意味著有著自己別樣的豐富多彩的生活。

一個人要有趣地活著,去體驗豐富多樣的生活,才不妄活一生。

世界如此之大,緊緊抱著自己優勢不放手,不願意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是悲哀的。


倖存者偏差。

難道把自己的劣勢發揮到極致可以成功么?

如果任正非只是一個普通人你還會深究這句話的意思么?

歸根到底表述的還是四個字:時間成本。


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才能成功?讓人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的確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成功的,但也未必就能說的這麼絕對!

我並不認為一個人能多會一些東西是什麼壞處,至少就題中說的任正非學習英語,我想如果我是一個老外我會更喜歡和一個能自己用英語和我侃侃而談的人。而不喜歡一個經過翻譯對自己的意思歪曲一些以後才得到的答覆(我不是在黑翻譯,但是英語翻譯成中文,中文翻譯成英語,終歸有些詞的表達沒那麼準確)。一個人會的東西多,更多的不是利用會的東西做什麼,而是一種博學的氣質,在別人討論事情的時候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見解,而不是在別人討論和自己專業無關的事情時只能傻傻的聽!!

另外對於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我只想說,喬丹打籃球這麼賺,那讓他24小時不歇息打籃球多好啊?人又不是機器人,不能一直為創造價值而活,既然如此,人有別的生活就得去做別的事學習別的東西!!

具體人能多博學,請參考我的偶像沈括。

在大家都在學一樣東西的時候,學一樣別人不會的實用小技能就是超越別人資本!!


實際上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大概95%是沒有哪一方面的天賦和天分的


喬治莫什是哈佛商學院1963屆畢業生,後來創立國家商務傢具公司,在畢業50年後,年逾古稀的他接受哈佛校友會人士的訪談,在問到給年輕人有何職業上的建議時,莫什把畢生的經驗總結為這樣一段話: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迴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註,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並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首先,我要指出木桶理論很扯蛋,請樓主思考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是把「木桶盛水」類比成自己沒有短板,就能成功呢?而不是把「木桶裡面放棍子」作類比呢?這樣的話結論不是恰好反過來嗎?即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成敗。

之後,同樣通過引用書中觀點,部分反駁排名第一的答案。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鵝

。。。關於模型誤差的另一個負面的例子,讓我們來看一下據說是由里卡多發現的以全球化為大背景的比較優勢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作為國家,應當像一位顧問所說的那樣,致力於「它們最擅長的事情」(更確切的說,是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因此,一個國家應當專門製造紅酒,另一個國家應當專門生產衣服,儘管二者都具備既能製造紅酒,又生產衣服。然而,如果情況發生變化該如何呢?如果紅酒價格發生波動,那麼生產紅酒的國家如何去做呢?關於此假設(即假設紅酒價格是隨意波動並且能經受極端斯坦類型變化的),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動便會使我們做出與里卡多截然相反的結論。大自然並不鼓勵過度專門化,因為這樣會限制進化,削弱動物的生存能力。。。

。。。在認知局限的情況下(關於將來的不透明性),如果沒有這些冗餘形式的存在,便難以取得進步,甚至難以生存。在今天,你不會懂得明天需要什麼。。。

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冗餘保險」的概念,即多掌握一個看似沒用的技能,指不定那天就派上用場了。因為我們的認知局限性,很難料想到之後可能會發生什麼。

這個答案其實我沒有自己的觀點,也無法回答樓主的問題,因為做成一件事情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並非單一的因素(比如這裡的「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可以決定的。這個認知局限,請看單因素模型、洗腦術與人生困局 - 一個業餘愛好者談人生 - 知乎專欄。

這裡主要是讓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那得看是你的成功,還是你眼中的成功……


怒答!

很多人顯然沒有真正理解木桶理論!

這個木桶並不是指你這個人,而是指你想要獲得成功的那個行業!

比如喬布斯,他要在手機方面獲得成功,他只需要專註於與手機相關的就可以了,難道他還要去關注釀酒、或者建築這些毫不相關的東西他才能做出iphone嗎?!

你要在高考考得好成績,高考就是那個木桶!要考的各科目是木板,你去把手機研究個透頂對你的高考成績有個毛線用啊?

不好意思,激動了,阿彌陀佛。

當你真正理解木桶原理你就不會有這個疑問了。


這個故事無非就是講比較優勢唄,隨便翻開一本經濟學原理即可,為何非得扯上任正非?

有人有興趣考證一下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么?

另外一個人怎麼樣才能成功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研究方向(儘管很多人都想知道)。影響因素實在太多了。裡面還有很多是隨機的。

比如,有些人就是因為非理性而成功的,比如,花錢買了一張彩票。你能得到什麼收穫呢?


我剛剛畢業沒什麼經驗可言,但我深信這麼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與他的自我教育能力有極大關係」,發揮一己之長固然很重要,但人的很多長處是在教育過程中增長的,你所說的發揮到極致沒法確定,那成功與否更不好確定了。


這句話是對成功的一個定義。


很簡單,40年功夫花在一個行業和40年功夫花在40個行業,你說呢親?可以了解不同行業,但是不要花功夫精力上去


推薦閱讀:

商業發展的縱橫理論:「橫」的機遇,「縱」的累積
一個人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么?
剛出校園的窮人子弟如何才能避免進入父輩的窮循環,成功學是否真的有意義?
成功的人知道自己會成功嗎?

TAG:成功要素 |